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通用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
周日下午,我去理发店染发。
理发店老板的女儿(三四岁)在屋里玩了一会儿,又跑到外面玩了。出去的时候,把门关上了。没有几分钟,又跑来了。进屋后,没有关门,走了两三米远的距离,又回过头,当时我以为她又要出去玩,没想到她到门跟前,把门关好后,又回来了。我称赞道:“行哪,孩子们挺懂事,知道天冷了,出门进门竟能随手把门关上。”
老板接着说:“可要懂事,这两天天冷了,她跑进跑出不关门,我嚷她好几次,她才记住。”
这就是我们习惯性地对孩子的教育,不善于表扬孩子的长处或者孩子的进步。认为孩子就应该这样做,做不到就该批评。如果来个换位思考,我们是孩子,听到大人这样说自己,能好受吗?下一次,能积极主动做好吗?假如我刚才说孩子知道随手把门关上,家长及时地表扬孩子:“我们妞妞就特别乖,妈妈只告诉她两三次,就记住关门了。”孩子是不是以后能做得更好呢?会不会更乐意听你的话呢?这让我想起曾看到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例子:十道题,孩子只做对了两道,家长并没有严厉地批评,而是肯定地对孩子说:“这么难的题,你竟然能做对两道,真了不起!”孩子差吗?真的很差。批评只能让孩子没有自信,越来越差。相反,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孩子能慢慢找回自信。作为家长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了?
我接着对老板说:“嚷几次孩子就记住了,还是说明孩子长记性,挺乖的。”
“傻厉害的丑丫头。上午,对门和她一样大小的小女孩来店里,她们俩在沙发那儿玩,人家在外面站着,妞妞想出去,把人家碰倒了。我赶紧把人家扶起来,哄着说‘别哭了,一会儿阿姨打她。’俺一下子就不愿意了,哭着闹着还打我,说我要打她了。”
“孩子小,一听说你要打她,她当然不高兴。”
“你说,她把人家碰翻了,咱作为大人,能不哄哄人家吗?”
“可是孩子怎么能理解你的用意呢?如果当时你这样对孩子说:‘妞妞,你把人家碰倒了,摔到地上多疼呀!快,把人家扶起来,给人家拍拍身上的脏的。给人家说对不起。’孩子不仅知道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还能唤起孩子的同情心,也避免家长在孩子面前说假话。”
“这也是个办法,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试试。”
我们俩正聊着,看到孩子来到我们俩跟前,我笑着对孩子说:“妞妞,刚才你为什么一进门就把门关上了?”孩子可能认生,看看我,没有说话,我接着说,“你一进门就把门关上,阿姨坐到屋里就不冷了,你真乖!阿姨谢谢你。”
我的话孩子可能不完全懂,可是孩子能听出我的话是对她的称赞。如果在教育中经常这样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孩子,孩子会更懂事,行为习惯会更好,做什么事会更自信。
家长朋友们,当我们责怪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反思过自己吗?想想孩子的某些不足是不是由于自己的教育不当引起的?为了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2
在一个集体中,孩子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到的教育也都不同。那孩子也就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
有的孩子比较能够遵守集体中的规则,按照要求进行一日活动,有的孩子对于规则意识还没有好好地养成,一直喜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可能也就无法理解了。
也有的孩子则是属于喜欢和你反着干的类型,不管是什么事情,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这样的孩子也就是很容易成为不受大家欢迎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在其他的孩子的心中留下一个印象。不管是什么事情就是总是有他的.份。作为家孩子,也就自然而然的在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回给予一定的言语指导,当看到孩子有时候在进行一些操作时,会不管孩子的反应直接的告诉他,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使得孩子一直在一种责怪声中。孩子们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
根据儿童发展的的规律,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们还不能辨别一些事情,如果孩子身边的成人在言行举止上不够细心,缺乏尊重,对孩子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阴影。
作为成人请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标签,让孩子在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长成,感受成长的快乐。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3
今天在自主游戏的时间,一些孩子总是来报告:“老师,老师,xxx小朋友总是来我们的地方捣乱。”孩子们一个个的报告,可是他似乎一点都不在意,继续我行我素。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一些孩子习惯了什么事情都是有大人包办代替,甚至是一家几个人围着他。家人的关注,使得孩子总是处于大家的视线中心,孩子来到一个集体,教师关注的是全班的孩子,不可能视线总是围绕一个孩子来
这样一来,一些孩子会不自然起来,甚至有些孩子还会特意的做一些违反活动要求的事情,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这样的孩子也就会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总是做坏事情的'人”
班级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即使是不是xxx小朋友做的,大家没看见都会说'是xxx小朋友,我知道的就是他……其实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做什么。
孩子的想法总是会形成一个定势,只要是什么事情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他们就会说老师一定是xxx小朋友。如果在我们的孩子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定论的话,消除需要多长时间啊,所以,孩子在集体中要个大家留下好的印象,就需要孩子好好的遵守规定,正确的对待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等她自然的发展,一点也不给与教育指导。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4
晨间区域活动时,小朋友都在认真地做着各自的桌面游戏。忽然,一声“老师,我不会剪——”传来,循声望去,只见程炘小朋友一手拿着手工纸,一手拿着小剪刀站在那里。
顿时我皱起了眉头,又是这个小家伙。动手能力就是比其他小朋友弱。虽然已经中班下学期了,但看上去还是像小班的小朋友。画画不太会画,每天睡觉穿脱衣服最慢。午睡过后小朋友都在吃点心了,他才慢慢地从午睡间出来。做什么都比别人晚半拍,更不要提做手工了。
前几天我刚教过他好几次怎么拿剪刀,怎么剪下去,可他怎么还不会呀。“炘炘,老师不是教过你几次了吗?而且你已知道方法了,今天你试着剪剪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剪的”。他听了我的话,无奈地坐了下来,拿起了小剪刀。
平时他一定要老师帮助才肯试着去剪,这一次我决定放手让他自己来完成,自己动手剪。我虽然在巡回指导其他小朋友,却不时地在观察他,只见他拿着剪刀在费力地剪着,可是一刀剪下去把黑线里面的部分也剪去了一小块,弯弯曲曲,可我没有走过去帮忙。
过一会儿,只听到炘炘大声地对我说:“老师,我剪好了。”他扬起手里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虽然他剪出的作品不是很美,我却高兴地表扬了他:“炘炘,你真棒,学会了剪纸的`本领。”
能在老师的鼓励下尝试,慢慢地已稍有进步了。而炘炘在家过于保护与宠爱,什么事都给包办了,使得他在动手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因此,这都需要我们老师的努力培养与指导。
如果我们老师也一味地帮孩子做,就会养成他们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我们老师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在指导他们的基础上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动手,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5
小班的孩子,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就是孩子的哭闹,多数孩子现在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对志淏来说,上幼儿园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看起来非常精神,但经常感冒生病,上2天幼儿园就在家休息几天,就这样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
有一天,从教室里传来了哭声,我走进去一看,原来是志淏,问他为什么他也不回答,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时我闻到一股臭味,原来志淏拉裤子了!”我赶忙走过去,发现志淏的裤子里全是屎,这时我才意识到他哭闹的原因。这是我的失误,他是想上厕所,当时他说了一句话,因为他的语言我没有听懂,他的语言表达太差,没有去观察他到底想要做什么。给志淏一边换裤子一边想,应该要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如果当时再细心一点,也许事情的结果就不会这样。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告诉自己要引以为戒。当孩子有哭闹的行为时,肯定有他的原因,不要去一味地责怪他,要用心去呵护他,像爱自己的孩子去爱你们。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6
今天是手工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做了一个漂亮的彩色飞镖。今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我就带领着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飞镖到户外玩去了。看看他们,玩的花样还真多:抛飞镖、顶飞镖、扔飞镖、两人对抛的也有,就在这时一个飞镖飞也似的上了树枝,小朋友们叫着“糟了,飞镖飞上去了,怎么办?是谁的呀?”飞镖主人不知道溜哪去了,而其他孩子都在焦急地仰头看着、想着怎么办。而他们这次居然也没有来叫我,很意外,也很想一窥究竟,想看看这些焦急仰着的小脸会怎么办。只见他们互相望着,都一幅无奈的表情,接着仰头看,想,又互望望,但谁也没有放弃想办法。就在这时**跑进传达室,不一会儿保安刘师傅扛了根木棍儿出来了,外面的几个孩子见了猜出是来帮他们的,开心地叫起来“警察爷爷,飞镖在那里”。木棍儿一伸、一拨,飞镖乖乖落地了。孩子们欢呼,叫着“谢谢爷爷”。##这时跑过来对我说“警察好厉害啊!”xx也凑过来“警察最厉害了!”
今天的事件中,我发现孩子们长大了,有集体意识,知道飞镖是我们的,大家一起着急;也非常热心,不是他们扔上去的,但是也一起想办法,看他们仰头望着,一脸焦急、困惑的样子非常感动和感慨;没有来找我,说明大家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了,要靠自己想办法;找警察帮忙,让我想到在以前的`这种情况下不管孩子们是不是向我求救,我早就去帮他们了,而今天我控制住了,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事实证明我成功了,孩子们真的长大了,而且他们求救的最好的对象就是警察,今天,警察伟大的形象树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警察叔叔最厉害!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7
老师,老师,Xxx小朋友又在洗手了,老师,老师Xxx小朋友又在大声吵闹了,老师,老师、、、孩子一会儿,时间来报告了几次,孩子就是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要报告老师。这样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个人认为孩子爱告状说明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辨别对错的能力了。他们看到其他孩子的错误,第一想到的就是向老师报告。他们觉得老师才能解决问题。
也有可能是孩子得到老师的保护,帮助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在制止他人的行为的同时又保护了自己。
从幼儿来说,也有可能是因为理解错了老师的`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孩子有什么身体不舒服,我们就会要求孩子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告诉老师。孩子就想了,老师说了有什么事情要告诉老师,就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会向老师报告。
对于孩子的告状既然已经知道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尝试着这样做:
要分辨孩子告状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根据情况不同的对待。这样可以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
如果是孩子与同伴之间发生的小矛盾。多放手让孩子进行一些沟通。让他们自己尝试着想想办法,看一看什么办法可以使大家都变得开心了。教师在孩子商量的时候不能不管不问。同时也应该进行一些指导。
对于真正受到委屈的孩子,作为一个老师,老师要做的事尊重他们的感受。调节孩子的情绪。
对于一些总是要给其他孩子带来伤害的孩子,要积极的引导他克制自己的行为,懂得与同伴分享。
孩子,相信你们,请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自己想想办法吧!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8
每天的户外活动是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在活动中他们尽情的跑,尽情的跳,尽情的大声喊叫,经常玩的是满头汗水。活动结束了小朋友准备回教室喝水休息一下,回教室的路上冉宇航问我:“老师,你生气了吗?”我很纳闷,问他“没有啊,老师没有生气啊!为什么这样问?”他说“你没有生气那为什么你的眉头皱着,皱的好厉害哦!”听到这话,我心里一惊。我在想怎样改进课程内容,在为没有好的创意心里烦得要命,这样的情绪表现在脸上就是眉头紧锁。原来孩子对他们的'老师是这样的关注!孩子们看着貌似漫不经心,可我们的一言一行他们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这件事上也让我觉得,孩子们心思的敏感性,是我们这些成人无法想象的,任何细微的事情都逃不过他们的小眼睛。
和孩子简短的几句对话让我思考了好多天。谈起教育孩子,经常说到的一方面就是“以身作则”。我们对孩子提了很多的行为要求,为了表示大人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假装了很多事情。在孩子面前我们假装爱吃蔬菜不挑食,假装不玩电子产品爱看书,假装诚实守信讲文明,假装节约粮食不浪费一粒米,假装……
我们假装了很多事情,这些好的行为品质和道德规范并不是自己的行为习惯,不良行为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如果被孩子们瞧见了他就会记住,然后照着学。有的家长说我在孩子面前一直装的非常好,可是孩子怎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原因就是这个。
教育孩子,从教育我们自己开始,注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让孩子看到我们真的是言行一致,从而为我们的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9
“别把孩子分成能干与不能干。””这是我无意中看到的一句话。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意识的认为那些常常发言的,上课表现好的就是能干的孩子,而那些默默的,不大爱讲话的就是稍弱的。看到这句话后,我感触颇深。因为我也时常会来一句:“今天,老师要选一个能干的孩子来当小助手。”我本能地认为老师使用类似语言来调动幼儿争当好孩子的积极性是很平常的事,可仔细一想,我发现这句话提得很好,这还真不是一件可以忽略的小事。
首先,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长,各自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力也不相同。比如说有些孩子比较的外向,他们就很喜欢表现,那么他们在老师的关注下比较多,而有些孩子本来就内向,不怎么爱说话,那么教师可以随便定他们为不能干吗?如果简单地给孩子定性为能干或不能干,那么老师会把对孩子的期望值带到潜意识中,使教学态度出现偏差。
再者,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他们的自我评价大多来源于成人的态度,特别是老师的评价尤为重要。不正确使用评价语言,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或自满,这两种心理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比如说我们班的有几个小女孩,在活动中常常看到她们闷声不响的,我很生气,常常会说你们能不能积极点,和他们能干的孩子多学习学习,其实这样无意中的话语是不是伤害了她们幼小的心灵呢?偶尔有次区域活动中,我看到了她们开心的.表演,表情丰富多彩,棒极了。这时我就在想孩子都有自己的长短处,也许在有些方面是技不如人,但并不代表着他们就不能干,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也许某些时候这些特点没被老师发现而已。他们只是胆小,所以对所谓不能干的孩子多给予鼓励、赞扬,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0
手工课孩子们都特别的喜欢,因为现在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喜欢动手操作,而且也离不开动手操作。
今天又上手工课了,以往的手工课都是我在上面一步一步的教,孩子在下面一步一步的学,但是效果也不是特别的好,有个别孩子还需要其他幼儿的帮助才能完成。面对以往的方法,我在想可不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动手操作呢?孩子不可能一直依靠老师的,而且书上一步一步标注的.都很精细,应该没有问题的。那几从简单的开始吧!
“宝贝们,今天的手工我们来制作‘大象’,”
“太棒了”孩子们一听特别的兴奋。
“但是老师妈妈有要求,今天老师不教你们怎么做,让你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啊……”孩子们一听开始犯难了。
“书上说的都很详细只要你按照书上的要求‘1’贴在‘1’上,‘2’贴在‘2’上就绝对会成功,我相信我们班的和小朋友都很聪明,你们有信心吗?”我在一旁鼓励道。
“没问题”嘴快的毛海霏说道。“绝对没问题!”调皮的白玉奎补充道。
发下书后,孩子们便开始自己埋头奋斗起来,以往闹哄哄的教室今天特别的安静,那些经常上来询问说不会的孩子也不在上来了,都在认真的做自己的小制作。
也就十分钟的时间,李嘉辉小朋友拿着做好的大象跑上来说“老师妈妈我做完了,你看对不对?”
看着他小心翼翼、不敢肯定的问道,我回给他一个微笑“你是按照书上做的吗?”
“是!李嘉辉肯定的说“我就是按照书上说的和以前老师妈妈你讲的方法做的”
“你做的很棒,很完美!”我给予他肯定的回答。
“真的?”李嘉辉听了后十分高兴的问道。
“如果你能自己写上名字,并把他放在展示区拜访整齐就更帮了!”
听了我的话他兴高采烈的跑回去写好自己的名字后,认真的拜访在了展示区内,同时这个时候孩子也陆陆续续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且整齐的摆放在了展示区内,比平时上课效率高了好多,做的也很精细。
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有些时候就不应该局限孩子,应该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放手让孩子去自己探索,当发现有不对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提示,帮助孩子自己去发现不对的地方,往往孩子会给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1
每一个新学期开始都是很忙碌的,尤其是小班的宝宝,园领导安排大中班各出一名老师到小班帮忙看护小班的宝宝,因此新学期开学初我在小班帮忙,没想到一个4岁的孩子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课,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深刻意义——请耐心等待,让孩子自己说出原因。
快到放学的时间啦,小雪走到我面前,低着头,不说话,手使劲地拧着衣服,我用手摸她的衣服,全部都湿了。我轻轻地问他:“衣服为什么湿了?是不是洒水了?是不是开水龙头的时候,用力过大,把水溅得满身都是?”她还是一直低着头,红着脸,支支吾吾不说话。我接着又问她:“是不是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把水弄到你身上了?”小雪还是不说话……这个时候,我正想要批评她,但是,看着他扁起的小嘴,我想:还是算了吧,等等吧,给她一个思考的时间。于是我用我的衣服给他换下湿了的衣服,告诉她:“小雪,你先穿老师的衣服吧,等你的.干了再换下来。”接着,我开始揽着她,耐心地等她自己说出原因。一分钟过去了,小雪终于抬起头,说话了,她说:“老师,我刚才大便了,水冲不下去,我用小脸盆接水往下冲的,不小心,盆里的水就洒身上了,但是我把大便冲下去了。”
我紧紧地抱着小雪,跟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个时候,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差点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伤了孩子的心。
小雪也紧紧地抱着我,向来,孩子抱我总是紧紧的,让我喘不过气来。我们总是因为自己是大人,有很多的想当然,并且把这个想当然当作真的事情放在孩子做错的事情上面,殊不知,我们这些自以为是伤过孩子多少次心。
所以,请耐心等待,让孩子自己说出原因,也许她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2
中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变得懂事了很多,从小班的懵懂渐渐的有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的主见。从依赖渐渐的变得独立起来,会自己主动的找伙伴去玩儿,遇到问题自己会商量着解决。根据孩子这一年龄特点,我们也逐步地放手给孩子机会,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能力和各种好的习惯,已达到我们所要的目的,逐步地促进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
首先,在穿脱衣服方面我们尽量放手交给孩子方法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孩子们渐渐的有老师帮忙到自己掌握方法很快的完成。另外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更多的动手机会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这不根据主题活动,我们让幼儿自己动手擦小椅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手拿小抹布像模像样地擦着自己的小椅子,给自己的小椅子全身上下洗个澡,瞬间小椅子变得格外干净整洁,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自豪地抿着嘴笑着,喊着老师你看呢我擦的很干净,那种喜出望外的成就感只有孩子才会表现出来。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我们迎刃而上。随着天气渐渐的变冷,孩子由毛巾被换成了丝绵被,怎样让孩子小小的手能把大大的丝绵被叠整齐又是一个挑战。在给孩子鼓励信心的同时,教孩子折被子的方法,孩子们一次次地叠着,一次次地反复着,由皱皱的.像个山丘渐渐的平整地像个小砖块,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果又笑了,信心十足,又开始骄傲着,这个骄傲值得的。
给孩子每一次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不但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孩子之间的相互友谊,互相帮助的情感。如孩子在叠被子的过程中,两个人可以互相帮忙,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相互交流着、相会学习着,这种学习更有意义,收获会更大。所以,孩子的潜能是无限大的,我们不要总觉得孩子小,什么也不会,特别是我们的大人总是越俎代庖,扼杀了孩子的能力。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小主人,更有益于孩子的发展。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3
一、不要禁锢孩子去选择,否则会让孩子很退缩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吃巧克力,我的儿子也不例外。偶尔,孩子拿一块巧克力非常高兴地在那里吃,特别开心。可是,他奶奶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她就会马上过来询问孩子:“你怎么又吃巧克力呀?”奶奶会告诉孩子巧克力吃了会坏牙,会上火,反正巧克力带给孩子美味的感觉就全都没有了。其实,吃巧克力就是一种愉悦的心情,但是,孩子吃的时候已经没有愉悦的心情了,他瞻前顾后,吃巧克力都有一种负罪感,小心翼翼的。我就觉得特别扫兴。
孩子现在3岁,他会这样跟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吃一块巧克力?我就吃一小块。”“妈妈,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故事?故事非常短,你就给我讲一个吧!”我感觉孩子越来越退缩的,这种礼貌让我觉得特别不舒服。我不知道长期这样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只是隐隐觉得已经挺可怕的了。
二、在孩子选择时,商量的过程很重要
我也经常会给儿子小楠定一些规则,现在,小楠上幼儿园大班了,他很习惯我跟他商量着解决一些问题,于是,商量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我和孩子去超市,孩子也会告诉我他想买什么,会跟我商量,我可能会回应他说,这个可以买,那个不可以买。比如说,小楠想要买一本书时,他会对我说:“妈妈,我想买这本书。”然后,我会想想,权衡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买回家。有时候,我会商量着说:“我出大部分钱,你出小部分钱吧。”小楠会特别高兴。我觉得,有限定的自由选择会让孩子感觉很安全。妈妈这时候如果能带着他做一件他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就会很满足,觉得自己很有能力。我觉得商量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三、只有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提到孩子不吃某种蔬菜时,很多妈妈会很困惑:这时候是逼着孩子吃,还是答应孩子不吃?其实,父母有的时候,也会不愿意吃某些东西。大人同样也会说:“这个是我不爱吃的。”为什么父母能够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孩子就不能选择呢?
我觉得,孩子不爱吃的东西可以少吃,没有必要逼着孩子吃掉你认为有营养的所有东西。其实,孩子有偏好也很正常。可是,我们的原则是孩子不爱吃可以少吃,但不能完全不吃?因为孩子在从小到大的每个阶段口味也会发生变化,妈妈也无法得知孩子是不是真的不爱吃。比如说,我的儿子小时候不爱吃茄子,可是他现在就很爱吃茄子了。所以我主张让孩子都尝尝,也许哪天他就爱吃了。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多尝试才会有选择,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吃什么,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四、和孩子分享他的选择会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受
我朋友的女儿纯纯觉得自己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纯纯说,同学的妈妈都不会带他们去吃汉堡,不会给他们买薯片。因为妈妈们觉得那些是垃圾食品。但是,我的朋友很有童心,她有时也会饶有兴趣地跟孩子去麦当劳买一堆薯片,偶尔满足孩子的愿望。她还会和女儿一起看樱桃小丸子,跟女儿一起买零食吃,这个女孩在她们班里面是所有孩子都羡慕对象,她也觉得特别幸福。我觉得好吃的,妈妈和孩子一起分享,美味会加倍的。
五、给孩子选择的.自由需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
对孩子来说,交流的过程其实比是否吃到了汉堡、薯片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实际上这些表面的现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过程中的关系处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真的去关注孩子了,去分析琢磨,去用心了,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便是爱了。
妈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孩子有时候要一件东西,妈妈觉得孩子是在无理取闹,这时妈妈要停下来想一想,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情况下,孩子实际需要的是爱的感受。孩子同样需要被关注、被尊重、被理解。要到没要到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得到爱。再小的孩子也是如此。
1、尊重孩子的选择,找到给孩子心理和身体营养的平衡点
有时孩子拼命要一件东西,他是在替换他没有得到的爱。妈妈在考虑到孩子身体的充足的营养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充足的能量。如果妈妈能够给孩子充足的能量,就会在小事情中找到取舍的平衡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并从中得到小小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比方说,妈妈大部分时间不会让孩子多吃糖,妈妈会告诉孩子,糖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是,妈妈也不要完全禁止孩子吃糖。如果孩子有小朋友来玩时,妈妈可以允许孩子给小朋友拿出糖来,让孩子跟小朋友一起分享。
我觉得孩子童年和父母互动非常重要。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有自己的一些权利,但是他也知道这些都不是随意的。父母也要表达他们的愿望,父母要有决策权。妈妈应该让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这么多好吃的,到底我喜欢吃哪个?孩子需要挨个去尝尝,尝完了他我才知道:“哦,原来这是我喜欢的。”
2、既要鼓励孩子去尝试,又要培养孩子承担后果的勇气
孩子常常会想做一些客观上不太可能成功的事情,比如说,孩子想画画,但资质不够。这时候,妈妈就会很犹豫:如果孩子多年后才悟到自己根本没有画画的天赋和激情,那时孩子该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妈妈还是应该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将人生坐标放在一个比较宽广的背景下,成功的标准就非常多了。但是,在这些标准之中有一个不变的标准,那就是内心的体验。其实,无论在别人看来成功与否,自己内心的体验是最重要的。这种体验也是每一个妈妈希望自己孩子拥有的,因为,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我想,如果妈妈是出于本能和爱,给孩子提供了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当她经历了之后,她才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会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才会做出真正的选择。而因为有妈妈的爱和信任作为后盾,孩子的内心能量就会很充足,他便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他便敢于去承担。
最后,我想说,理解孩子,是妈妈给孩子自由选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也是妈妈培养宝宝选择能力的心的开始。当我们带着爱开始去理解、信任孩子的时候,我们便会拥有这份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喜悦。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4
今天的心情糟透了。
上午第三节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是一种煎熬。原因有二:一是孩子们连着上了两节课,情绪状态都已经开始浮躁起来;一是我自己的状态到第三节的时间已经处于倦怠。而今天,这种煎熬似乎演变成无法容忍了。后果就是,我对着孩子发火了。
导火索是的一个女孩子宁,整节数学课她基本没有抬起头看我,脑袋恨得的伸到课桌的下面,我想她是在做小动作,而且显然已经着了迷,达到了忘我的状态,甚至连我对她的暗示信号都没有接收到。忍无可忍,我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安静的看她到底在捣鼓什么。她在折纸。开始的时候她并没有发现我,真是太投入了,我多希望我的课堂也能让她投入到如此境地。可是显然,她手里的折纸比我枯燥的课堂更有趣。慢慢地,她似乎察觉到了周围的气氛有些不对劲,抬起头就看到了身边我的脸。哦,她非常震惊,我可以感受到。她的表情里还带着秘密被发现的恐惧。我是愤怒的。可能这愤怒并不只是她在数学课堂上偷偷的折纸,还有这节课里孩子们蔫蔫的状态,有些躁乱的课堂氛围,我烦躁的心情,和对自己的怀疑。所以这件事就像一个火山口,我的坏情绪全部喷发了出来。我让他站起来,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在把她的折纸收起来的同时警告她:“让你的妈妈下午亲自来找我。”所有的孩子似乎都没有想到,这件事竟然让老师如此生气,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下课铃响起来的时候,我是带着满满的怒意离开的教室。我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对我的不尊重,是在无视我的劳动,让我无法容忍,这一天剩下的时间这种气愤一直将我包笼。
晚上宁的妈妈打来电话,说孩子和她讲了上课玩折纸的事情,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觉得非常对不起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原谅。听到这里,我感觉到自己的愤怒已经一点点在消失。她愿意主动和妈妈说这件事,这本身就反应了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完全原谅她,甚至觉得自己的愤怒有些过火是在孩子亲口说:“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上课玩折纸,希望你能原谅我这一次,以后我再也不会上课做小动作了,我一定认真听讲,积极发言。”那一瞬间,我的心理完全释怀了,这么认真向你道歉的孩子,还有什么样的错误是不可以原谅的呢。
孩子的天性是玩,对于他们来说玩比任何事物的吸引力都大,更何况是我的本来就算不上生动有趣的课堂。作为曾经也是孩子的我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孩子的天性呢?反而在遇到问题之后就一味地责怪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抱怨孩子的同时也在折磨自己,这样的我更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成为一名合格的一年级老师,我更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到六岁,真真切切的感受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情况时,如果我能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可能会更好。每个人都会犯错,小孩子会,大人也会。当我犯错误的时候,心里殷切的希望能够被原谅,更何况是一个孩子。以己度人,希望自己更够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成为一名更合格的“小老师”。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5
九月,整个幼儿园才开学没多久,大家都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们!小班的第一学期的开学几天,幼儿们对幼儿的环境不熟悉。大多数幼儿有入园焦虑,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来安抚幼儿情绪。玩教室内的搭建、拼插玩具是安抚幼儿的一种方法,但是幼儿没有整理的习惯。
尤其是开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小朋友,在家里都是小太阳般的存在,家长绝对不会让孩子收拾东西,所以大多数幼儿都没有整理玩具的习惯。玩好之后地上、桌上全都是玩具。需要教师帮忙整理,即使整理好了,每个框子内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玩具。小班幼儿是非概念模糊,对事物的态度往往受情感的支配,缺乏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要引导幼儿整理玩具,光靠口头说教是不够的,还要采取一些幼儿能够理解并易于接受的方法,激发幼儿整理玩具的情感,产生整理玩具的动机。
不过,值得开心的是,我们小一班的幼儿适应能力还不错。在开学的第二周我们就可以简单地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年龄特点,我在集体活动中安排了《给玩具找家》活动。活动中我以玩具娃娃的的口吻哭着告诉幼儿:“我是积木娃娃,刚才小朋友玩了以后没把我送回去,我找不到家了启发幼儿想象自己找不到家会怎么样?那玩具宝宝找不到家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它?并让幼儿认识教师里面的玩具的'不同特征。我们教师在平时也在提醒幼儿,要把玩具宝宝送回家,送对家。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情境,利用故事等形式,让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具有责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班级中哪个孩子帮助老师收拾整理玩具叫了他才做,老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给大家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自觉地进行模仿。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影响,现在的小朋友们对指令都能很好地完成,每次幼儿听到收玩具的信号后,都会主动地将玩具送回家,并且都是送对家的。有时候,有一两个玩具掉在地上,幼儿们会把它捡起来说:“别哭,别哭我这就把你送回家。”虽然,班级里面还有部分幼儿还是不会主动整理玩具。还是需要教师的提醒才会去整理,但是比起刚开学的时候好了很多。只要我们采取合适的指导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使幼儿养成好的整理习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整理游戏材料并不是一件难事。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相关文章: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2-11
让孩子自己做教育随笔11-07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处理11-07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来!12-12
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教育随笔11-09
让孩子自己处理冲突教育随笔11-23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5篇12-11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5篇)12-11
让孩子自己做教育随笔11篇11-07
让孩子自己做教育随笔(11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