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

时间:2024-09-21 03:36:15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合集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合集15篇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

  晨间区域活动时,小朋友都在认真地做着各自的桌面游戏。忽然,一声“老师,我不会剪——”传来,循声望去,只见程炘小朋友一手拿着手工纸,一手拿着小剪刀站在那里。

  顿时我皱起了眉头,又是这个小家伙。动手能力就是比其他小朋友弱。虽然已经中班下学期了,但看上去还是像小班的小朋友。画画不太会画,每天睡觉穿脱衣服最慢。午睡过后小朋友都在吃点心了,他才慢慢地从午睡间出来。做什么都比别人晚半拍,更不要提做手工了。

  前几天我刚教过他好几次怎么拿剪刀,怎么剪下去,可他怎么还不会呀。“炘炘,老师不是教过你几次了吗?而且你已知道方法了,今天你试着剪剪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剪的”。他听了我的话,无奈地坐了下来,拿起了小剪刀。

  平时他一定要老师帮助才肯试着去剪,这一次我决定放手让他自己来完成,自己动手剪。我虽然在巡回指导其他小朋友,却不时地在观察他,只见他拿着剪刀在费力地剪着,可是一刀剪下去把黑线里面的部分也剪去了一小块,弯弯曲曲,可我没有走过去帮忙。

  过一会儿,只听到炘炘大声地对我说:“老师,我剪好了。”他扬起手里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虽然他剪出的作品不是很美,我却高兴地表扬了他:“炘炘,你真棒,学会了剪纸的本领。”

  能在老师的鼓励下尝试,慢慢地已稍有进步了。而炘炘在家过于保护与宠爱,什么事都给包办了,使得他在动手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因此,这都需要我们老师的努力培养与指导。

  如果我们老师也一味地帮孩子做,就会养成他们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我们老师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在指导他们的基础上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动手,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2

  案例背景:

  孩子能接触到很多东西,在大环境的同化下自己所能自学到的新知识也很多,加上家长的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知识面很广,他们自己总感觉幼儿园里老师教的东西是自己已经会的,可以不认真对待,或者自以为是。小逸是一个活泼又好动的小男孩,看似有点害羞,其实是一个很乐意积极表现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阅读,通过父母有意识培养,已经有了可以自己自学的本领,带给他的是很多同年龄段孩子没有涉猎到的很多知识,小逸也因此上课并不认真,还会不时插嘴。

  案例描述:

  这天上午,进行一次数学活动,小逸保持自己原来的习惯,开始时先听老师上什么内容,发现前半部分是自己已经会的类似数字相加减的内容,小逸开始他的小动作,跟别人说说话,玩玩自己身上的衣服。期间我也提问过他,他回答的还是比较正确的,于是我适当提醒他耐心听,他在提醒后没多久又恢复至原来的样子,根据之前的经验,小逸经常在每次学习时,会说:“我知道,这很简单。”等等,还会时不时插嘴,甚至在其他人回答问题时也同时插嘴。所以,理所当然,这次数学活动,他会觉得比较简单,看到小逸的表现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我故意提醒孩子们今天的内容由于比较简单,所以只讲一遍,在自己操作时遇到不会的认真听的孩子老师会解答,如果没有认真听的孩子老师不会解答,因为既然没认真听就说明都会了,结果小逸果然没当回事,但是难点是在之后的讲述中教的,在操作过程中,小逸开始觉得有问题不断问我,我说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老师负责提醒。之后请小逸谈谈自己的感想,从他的话语中他也认识到了不努力是得不到本领的。

  案例反思:

  小逸虽然已经学会了很多实在的知识,了解很多常识甚至是科学常识,能自学书本上的简单小知识,而且每次的回答都能很精彩,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面。这是本班其他大部分的孩子远远赶不上的。但是,在幼儿园里其实真要说学习知识倒不如说学习了一种习惯,如果没有习惯去支撑这些重要的知识,那么即使孩子都会了,以后也不会进行有耐心的钻研,只会停留于表面的功夫,小逸的妈妈透露,因为学的较多,小逸有一种极强的自傲和自卑感同存,所以其实小逸在面对自己不在行的'知识时,他通常选择逃避,除非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或技能,小逸妈妈还说,就像拍皮球一样不会的时候他不会去碰皮球表现出自卑感,但是当自己熟练了,又有一种极强的优越感。通过与妈妈的沟通,我更是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小逸是一个看似强势其实很胆怯的孩子,需要成人的引导与增加耐挫能力,现在想来也许上课时的不听并不是自视甚高而是一种潜意识的逃避。

  小逸的不认真来自于孩子的天性同时也来自于对自己的不信任,认为幼儿园教的他都会,没有必要再学习,但自己不会的又不想尝试,总认为自己是不会的,想着反正可以有谁会教自己的依赖心理。我想,这样的情绪也是很容易转移,最终得以消除的。就利用这一次数学活动对小逸进行现场教育。当小逸提出不会要我教他时,我拒绝他多次,目的让他自己先去思考,先面对困难。对小逸说:“这堂课你的行为告诉老师你是会的,那么现在让老师先看看你的本领有多强吧。”一次的引导,并不能消除小逸的抵触心理。于是,我让小逸先思考画面内容,发现了哪些东西,然后根据不同特征,应该怎样分类。小逸最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我的提点在一点一点的递进过程中让自己弄懂了本次活动的内容。活动结束后,我让小逸在所有孩子面前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他本来就是一个接受能力极强的孩子,他说道:“不努力的话新知识是不会有的,如果自己不尝试的话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当然孩子的自控能力还是不会太好,虽然小逸还是会插嘴讲话,但是通过这次经历感觉他也有些不一样了。

  孩子要教师不断的耐心教育与引导,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有时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往往会比我们不断的说教好!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3

  刚入园的时候,有好多孩子经常会不假思索的说:“老师,你给我系鞋带!我不会!”仿佛已是习惯。其实,当孩子说“不会”时,说明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树立孩子的信心,引导孩子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就象我们班的刘子羽,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能孩子”——这是半年多来我对他的了解,但是总觉得孩子身上巨大的能量释放不出来,做事丢三落四,困难一“招手”,他就立马丢给成人。

  今天上午入园后脱衣服,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小朋友们相继把外套脱下,叠好,整齐有序的放在衣橱里,只有刘子羽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看着我,对我的“忽悠”无动于衷!

  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拍着刘子羽的衣服跟它对起了话:“小棉袄,刘子羽是个能干的'好孩子,我们一起给他鼓劲儿,他一定会把你脱下的的!”“刘子羽试试看!”……

  微笑出现在刘子羽的嘴角,我适时给了他一个大拇指。看得出他非常高兴——往衣橱里放外套时,连蹦带跳,兴高采烈!

  下午入园,奶奶说:“刘子羽,让老师帮你把大衣拖下来!”而孩子的回答是:“我自己会!”多么宝贵的第一次啊!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4

  自开学来,每班的老师都觉得教室里的孩子特别兴奋。特别是午睡时,孩子们边脱衣服,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自己的话题。他们一会儿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一会儿告状声又此起彼伏,午睡室里一片混乱。我走进去,问他们:"在干什么呢?"赵子延说:"我们在数男、女朋友谁上来得多。"我来了兴趣,那谁上来得多啊,大家都凑过来,;"加上老师女朋友多。"我和他们聊了一会,觉得时间有点长,;"好了,开始躺下睡觉。"可是小朋友还是有讨论声,小朋友一边上床他们一边数数,我就又说了一遍,好了安静,今天就到这里了。可是,不论老师怎么教育引导,都不管用。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反思,寻扰着原因。结果我发现,小朋友没有自己的时间,我们上午上课,然后小便,洗手,吃饭、睡觉。一连串的环节,午睡是孩子们统一的活动。在孩子们看来,一但睡着了就失去了说话的自由,那还不趁着脱衣服的时候痛快地说一会儿话,找点自己想做的事。

  为了让孩子们在睡觉前有说话的机会,我在吃饭前十分钟,给了小朋友自己的.时间,;"你现在可以自己交谈,和小朋友聊聊天,数数今天小朋友男朋友和女朋友各来多少位,午睡的时候就不用数了,因为你数完了还是没用的,因为谁来得多就是谁最多,我让中午数数的赵子延小朋友起来数,然后给他们自由的时间,看着他们满脸的笑容,我不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了孩子,满足了孩子呢。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下,多释放一些时间给孩子,我想孩子一定会配合老师的工作的。

  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脸蛋,有的还带着甜甜的笑,我也不由地笑了,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5

  孩子和孩子之间出现冲突再所难免,有些是意外情况,有些则是孩子们之间的故意挑衅,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老师一般都会尽快把问题解决,以防止冲突升级,但是那天事情的发展,让我找到了另一个出路。

  那天,孩子们在户外进行活动时,悦悦与晨晨因争抢一个跳跳球而争吵起来,互不相让,我刚想上前处理时,一个孩子跑过来却让我陷入了另外一场官司,延迟了我的行动。当我审判完这一场官司,去处理刚才的.争抢事件时,却发明两个孩子已兴奋的玩了起来,他们用本身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一个为另外一个数数,每人跳20下,之后互换,不但和平解决了问题,还操练了数数。

  针对这件事情,我思量了很多,我想孩子之间出现了冲突,不要认识不清的去干涉,而是要先看看事态成长,赏识孩子本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孩子实在没有办法处理了,教师再从其中指导。其实,每一次冲突都是对孩子的磨练,锻炼孩子矫捷的思维,成长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成长是极其有利的。我们不要只看到冲突不好的方面,更要看到它有利于孩子成长、进步的一面,是以要善于利用孩子间的冲突,这是孩子解决问题能力成长的最好契机,不要让我们的善意剥夺了孩子成长的良机,还这种权力给孩子本身。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6

  一、不要禁锢孩子去选择,否则会让孩子很退缩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吃巧克力,我的儿子也不例外。偶尔,孩子拿一块巧克力非常高兴地在那里吃,特别开心。可是,他奶奶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她就会马上过来询问孩子:“你怎么又吃巧克力呀?”奶奶会告诉孩子巧克力吃了会坏牙,会上火,反正巧克力带给孩子美味的感觉就全都没有了。其实,吃巧克力就是一种愉悦的心情,但是,孩子吃的时候已经没有愉悦的心情了,他瞻前顾后,吃巧克力都有一种负罪感,小心翼翼的。我就觉得特别扫兴。

  孩子现在3岁,他会这样跟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吃一块巧克力?我就吃一小块。”“妈妈,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故事?故事非常短,你就给我讲一个吧!”我感觉孩子越来越退缩的,这种礼貌让我觉得特别不舒服。我不知道长期这样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只是隐隐觉得已经挺可怕的了。

  二、在孩子选择时,商量的过程很重要

  我也经常会给儿子小楠定一些规则,现在,小楠上幼儿园大班了,他很习惯我跟他商量着解决一些问题,于是,商量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我和孩子去超市,孩子也会告诉我他想买什么,会跟我商量,我可能会回应他说,这个可以买,那个不可以买。比如说,小楠想要买一本书时,他会对我说:“妈妈,我想买这本书。”然后,我会想想,权衡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买回家。有时候,我会商量着说:“我出大部分钱,你出小部分钱吧。”小楠会特别高兴。我觉得,有限定的自由选择会让孩子感觉很安全。妈妈这时候如果能带着他做一件他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就会很满足,觉得自己很有能力。我觉得商量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三、只有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提到孩子不吃某种蔬菜时,很多妈妈会很困惑:这时候是逼着孩子吃,还是答应孩子不吃?其实,父母有的时候,也会不愿意吃某些东西。大人同样也会说:“这个是我不爱吃的。”为什么父母能够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孩子就不能选择呢?

  我觉得,孩子不爱吃的东西可以少吃,没有必要逼着孩子吃掉你认为有营养的所有东西。其实,孩子有偏好也很正常。可是,我们的原则是孩子不爱吃可以少吃,但不能完全不吃?因为孩子在从小到大的每个阶段口味也会发生变化,妈妈也无法得知孩子是不是真的不爱吃。比如说,我的儿子小时候不爱吃茄子,可是他现在就很爱吃茄子了。所以我主张让孩子都尝尝,也许哪天他就爱吃了。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多尝试才会有选择,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吃什么,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四、和孩子分享他的选择会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受

  我朋友的.女儿纯纯觉得自己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纯纯说,同学的妈妈都不会带他们去吃汉堡,不会给他们买薯片。因为妈妈们觉得那些是垃圾食品。但是,我的朋友很有童心,她有时也会饶有兴趣地跟孩子去麦当劳买一堆薯片,偶尔满足孩子的愿望。她还会和女儿一起看樱桃小丸子,跟女儿一起买零食吃,这个女孩在她们班里面是所有孩子都羡慕对象,她也觉得特别幸福。我觉得好吃的,妈妈和孩子一起分享,美味会加倍的。

  五、给孩子选择的自由需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

  对孩子来说,交流的过程其实比是否吃到了汉堡、薯片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实际上这些表面的现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过程中的关系处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真的去关注孩子了,去分析琢磨,去用心了,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便是爱了。

  妈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孩子有时候要一件东西,妈妈觉得孩子是在无理取闹,这时妈妈要停下来想一想,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情况下,孩子实际需要的是爱的感受。孩子同样需要被关注、被尊重、被理解。要到没要到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得到爱。再小的孩子也是如此。

  1、尊重孩子的选择,找到给孩子心理和身体营养的平衡点

  有时孩子拼命要一件东西,他是在替换他没有得到的爱。妈妈在考虑到孩子身体的充足的营养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充足的能量。如果妈妈能够给孩子充足的能量,就会在小事情中找到取舍的平衡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并从中得到小小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比方说,妈妈大部分时间不会让孩子多吃糖,妈妈会告诉孩子,糖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是,妈妈也不要完全禁止孩子吃糖。如果孩子有小朋友来玩时,妈妈可以允许孩子给小朋友拿出糖来,让孩子跟小朋友一起分享。

  我觉得孩子童年和父母互动非常重要。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有自己的一些权利,但是他也知道这些都不是随意的。父母也要表达他们的愿望,父母要有决策权。妈妈应该让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这么多好吃的,到底我喜欢吃哪个?孩子需要挨个去尝尝,尝完了他我才知道:“哦,原来这是我喜欢的。”

  2、既要鼓励孩子去尝试,又要培养孩子承担后果的勇气

  孩子常常会想做一些客观上不太可能成功的事情,比如说,孩子想画画,但资质不够。这时候,妈妈就会很犹豫:如果孩子多年后才悟到自己根本没有画画的天赋和激情,那时孩子该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妈妈还是应该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将人生坐标放在一个比较宽广的背景下,成功的标准就非常多了。但是,在这些标准之中有一个不变的标准,那就是内心的体验。其实,无论在别人看来成功与否,自己内心的体验是最重要的。这种体验也是每一个妈妈希望自己孩子拥有的,因为,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我想,如果妈妈是出于本能和爱,给孩子提供了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当她经历了之后,她才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会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才会做出真正的选择。而因为有妈妈的爱和信任作为后盾,孩子的内心能量就会很充足,他便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他便敢于去承担。

  最后,我想说,理解孩子,是妈妈给孩子自由选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也是妈妈培养宝宝选择能力的心的开始。当我们带着爱开始去理解、信任孩子的时候,我们便会拥有这份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喜悦。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7

  周六没事可做来到街头,看见邻居大妈逗着几个孩子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甜甜和妈妈也来了,邻居大妈说让甜甜做老鹰,正要开始玩,一个小男孩说他要做老鹰。甜甜说:“刚才大妈说让我当老鹰的。”那个男孩不干,于是僵持起来。甜甜的妈妈就在身边,他没有出面帮甜甜,他认为这是孩子之间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解决。过了一会,甜甜说:“要不这回你先当,下回我当。”问题解决了甜甜既做了让步,又保住了自己的权利。

  我设想,如果甜甜妈妈看到自己孩子不能当老鹰,立刻冲上去把那个男孩训一顿,为甜甜“讨回公道”,结果怎样呢?结果可能是甜甜失去了一次独立思考、自己处理问题、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机会,她的胆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却进一步强化了依赖性,那样孩子一旦离开大人,难免胆小如鼠、束手无策。甜甜妈妈的做法是明智的避免了这样的误会。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8

  今天是手工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做了一个漂亮的彩色飞镖。今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我就带领着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飞镖到户外玩去了。看看他们,玩的花样还真多:抛飞镖、顶飞镖、扔飞镖、两人对抛的`也有,就在这时一个飞镖飞也似的上了树枝,小朋友们叫着“糟了,飞镖飞上去了,怎么办?是谁的呀?”飞镖主人不知道溜哪去了,而其他孩子都在焦急地仰头看着、想着怎么办。而他们这次居然也没有来叫我,很意外,也很想一窥究竟,想看看这些焦急仰着的小脸会怎么办。只见他们互相望着,都一幅无奈的表情,接着仰头看,想,又互望望,但谁也没有放弃想办法。就在这时**跑进传达室,不一会儿保安刘师傅扛了根木棍儿出来了,外面的几个孩子见了猜出是来帮他们的,开心地叫起来“警察爷爷,飞镖在那里”。木棍儿一伸、一拨,飞镖乖乖落地了。孩子们欢呼,叫着“谢谢爷爷”。##这时跑过来对我说“警察好厉害啊!”xx也凑过来“警察最厉害了!”

  今天的事件中,我发现孩子们长大了,有集体意识,知道飞镖是我们的,大家一起着急;也非常热心,不是他们扔上去的,但是也一起想办法,看他们仰头望着,一脸焦急、困惑的样子非常感动和感慨;没有来找我,说明大家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了,要靠自己想办法;找警察帮忙,让我想到在以前的这种情况下不管孩子们是不是向我求救,我早就去帮他们了,而今天我控制住了,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事实证明我成功了,孩子们真的长大了,而且他们求救的最好的对象就是警察,今天,警察伟大的形象树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警察叔叔最厉害!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9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老师们经常教育孩子们的,孩子们在幼儿园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回家以后怎么变了呢?

  今天早上,我照例站在活动室的门口,接待每一个幼儿的到来,享受每一个孩子的亲切问候。今天,孩子们表现的都挺高兴,笑脸都很灿烂,我也十分满意,正在我准备结束接待工作的时候,只见我班的明明小朋友,在他妈妈的陪伴和拉扯下,不情愿地来到了活动室的门口,我连忙接过明明并询问孩子:"明明,这是怎么了?怎么哭啦﹗"还没等孩子开口说话,他的'妈妈就着急的抢着说:"老师,明明今天忘记带书包了,是我急着割麦子忘了给他拿上,我现在就回家给他拿,行不行?"看着一脸愧疚的妈妈和满脸不高兴的孩子,我只能说:"孩子,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老麻烦家长好吗?这次就不麻烦妈妈了,老师把书借给你用吧,下次自己可要记得了。""真是给你添麻烦,让老师费心了。"在明明妈妈的感谢声中,我送走了她。

  现在的家长,样样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了,连孩子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能力都包办了。这种现象真让人深思,使我们这些做幼儿教师的不仅要问:今天的家长你是不是该停手了?是不是应该放开手让孩子学着做些小事情,为今后打点基础呢?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0

  九月,整个幼儿园才开学没多久,大家都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们!小班的第一学期的开学几天,幼儿们对幼儿的环境不熟悉。大多数幼儿有入园焦虑,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来安抚幼儿情绪。玩教室内的搭建、拼插玩具是安抚幼儿的一种方法,但是幼儿没有整理的习惯。

  尤其是开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小朋友,在家里都是小太阳般的存在,家长绝对不会让孩子收拾东西,所以大多数幼儿都没有整理玩具的习惯。玩好之后地上、桌上全都是玩具。需要教师帮忙整理,即使整理好了,每个框子内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玩具。小班幼儿是非概念模糊,对事物的态度往往受情感的支配,缺乏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要引导幼儿整理玩具,光靠口头说教是不够的.,还要采取一些幼儿能够理解并易于接受的方法,激发幼儿整理玩具的情感,产生整理玩具的动机。

  不过,值得开心的是,我们小一班的幼儿适应能力还不错。在开学的第二周我们就可以简单地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年龄特点,我在集体活动中安排了《给玩具找家》活动。活动中我以玩具娃娃的的口吻哭着告诉幼儿:“我是积木娃娃,刚才小朋友玩了以后没把我送回去,我找不到家了启发幼儿想象自己找不到家会怎么样?那玩具宝宝找不到家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它?并让幼儿认识教师里面的玩具的不同特征。我们教师在平时也在提醒幼儿,要把玩具宝宝送回家,送对家。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情境,利用故事等形式,让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具有责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班级中哪个孩子帮助老师收拾整理玩具叫了他才做,老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给大家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自觉地进行模仿。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影响,现在的小朋友们对指令都能很好地完成,每次幼儿听到收玩具的信号后,都会主动地将玩具送回家,并且都是送对家的。有时候,有一两个玩具掉在地上,幼儿们会把它捡起来说:“别哭,别哭我这就把你送回家。”虽然,班级里面还有部分幼儿还是不会主动整理玩具。还是需要教师的提醒才会去整理,但是比起刚开学的时候好了很多。只要我们采取合适的指导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使幼儿养成好的整理习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整理游戏材料并不是一件难事。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1

  刚上幼儿园的多多比较内向、敏感,每天都会哭闹。今天是爸爸送多多来园的,多多又照常拉着爸爸的手哭了起来,爸爸却打了一下多多的手,大声地说:“都多大的孩子了还哭,一点都不乖,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

  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少见。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形,自然而然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自己的物品被同伴拿走了,他们会生气;心爱的玩具丢了,他们会伤心;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会害怕。然而很多成人无法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表达,认为这样是不乖的表现,有些成人甚至禁止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殊不知,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长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及解决的办法,他们的负面情绪就会演变成负面行为,使孩子成为不敢面对自己、没有自我、甚至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帮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即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接受真实的自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得绘本《怎么会这样》中的小女孩因为失去了心爱之物,便双眉紧锁,满面愁容,气急败坏地向人群走去,她对着草地上、游船里的人们一遍遍地大声喊道:“怎么会这样?”然而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群友善又智慧的朋友,他们不仅接纳了她的消极情绪,还帮她解决了问题。故事以怀念和眼泪开始,以拥抱和欢乐结束。绘本《生气汤》中的妈妈更是鼓励孩子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使孩子感到放松和幸福。

  通过阅读相关的心理学及教育学书刊后,我们认识到,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首先要接受他们的感受,接纳他们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用“宝贝,你好像很生气”“这一定让你很失望”“心爱的小鸟突然不见了,你肯定很难过”等这些肯定孩子情绪的话语,来取代“你就知道生气”“别为这种小事难过了”“不就是死了只小鸟吗,有什么好难过的”等这些让孩子难过的话语。然后,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如,鼓励孩子去开拓视野、广交朋友,教会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应对困难,等等,让孩子内心强大起来。当然,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以“真”作为自己的做人之本,展现给孩子真实的自我,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自信、勇敢、坦然的“真孩子”,而不是失去自我、担惊受怕的“乖孩子”。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2

  手工课孩子们都特别的喜欢,因为现在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喜欢动手操作,而且也离不开动手操作。

  今天又上手工课了,以往的手工课都是我在上面一步一步的教,孩子在下面一步一步的学,但是效果也不是特别的好,有个别孩子还需要其他幼儿的帮助才能完成。面对以往的方法,我在想可不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动手操作呢?孩子不可能一直依靠老师的,而且书上一步一步标注的都很精细,应该没有问题的。那几从简单的开始吧!

  “宝贝们,今天的手工我们来制作‘大象’,”

  “太棒了”孩子们一听特别的兴奋。

  “但是老师妈妈有要求,今天老师不教你们怎么做,让你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啊……”孩子们一听开始犯难了。

  “书上说的都很详细只要你按照书上的要求‘1’贴在‘1’上,‘2’贴在‘2’上就绝对会成功,我相信我们班的和小朋友都很聪明,你们有信心吗?”我在一旁鼓励道。

  “没问题”嘴快的毛海霏说道。“绝对没问题!”调皮的白玉奎补充道。

  发下书后,孩子们便开始自己埋头奋斗起来,以往闹哄哄的教室今天特别的安静,那些经常上来询问说不会的孩子也不在上来了,都在认真的做自己的小制作。

  也就十分钟的'时间,李嘉辉小朋友拿着做好的大象跑上来说“老师妈妈我做完了,你看对不对?”

  看着他小心翼翼、不敢肯定的问道,我回给他一个微笑“你是按照书上做的吗?”

  “是!李嘉辉肯定的说“我就是按照书上说的和以前老师妈妈你讲的方法做的”

  “你做的很棒,很完美!”我给予他肯定的回答。

  “真的?”李嘉辉听了后十分高兴的问道。

  “如果你能自己写上名字,并把他放在展示区拜访整齐就更帮了!”

  听了我的话他兴高采烈的跑回去写好自己的名字后,认真的拜访在了展示区内,同时这个时候孩子也陆陆续续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且整齐的摆放在了展示区内,比平时上课效率高了好多,做的也很精细。

  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有些时候就不应该局限孩子,应该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放手让孩子去自己探索,当发现有不对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提示,帮助孩子自己去发现不对的地方,往往孩子会给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3

  我们在幼儿园里经常教育孩子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要讲文明懂礼貌,但是空洞的说教孩子们听了往往不太了解。

  今天,我和孩子们在上一节美术课,启发孩子自己设计一件春天的服装,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都在聚精会神的画着。

  当我走到郭亦昆身边时,他抬头小声说:“老师,我的绿彩笔画不出色来了?”我刚想给他借一支用,可又一想,还是让她自己借吧,应该让孩子养成与别人交往的能力。于是,我说:“你自己去借别人的用一用吧?”只见他小声的说:“张靖,请把你的绿彩笔给我用一吧?”只听张靖说:“好的,你用吧。”郭亦昆接过来说:“谢谢你。”看到这里,我及时表扬了郭亦昆和张靖,并告诉孩子们这叫“互相帮助”。在平时,我们就应该这样,小朋友之间借还东西要会使用礼貌用语,小朋友要向他俩学习,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从这件小事孩子懂得了小朋友之间应该怎样交往。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我觉得作为老师就应该抓住一点一滴对孩子进行教育。有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无小事。我认为空洞的说教往往见效甚微,不如让孩子进行情景表演文明礼貌的.、拾金不昧的、讲卫生的、爱劳动的等小情景游戏,孩子们亲身体验了,肯定会记住的。做为老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教育孩子。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4

  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是宝贝,全家人都围着这个宝贝转,平时爷爷奶奶都是寸步不离的,怕孩子磕着碰着,吃饭的时候也是追着跑着喂,可是当孩子来到幼儿园后,他已经迈出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没有了家人的溺爱,多的是许多同龄的伙伴,有了自己的主意、学会了更多的本领,今天我要和家长说的是请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

  一航是我们班最小的孩子,平时在家里可是爷爷奶奶的宝贝,上学、放学的时候都是奶奶背着来的,也许是由于老人的溺爱,一航在幼儿园里所表现出来的依赖、自私、霸道的性格总是让周围的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时间久了,他总是爱打小朋友,也许他是要用这种办法取得别人的注意吧,可是最近我发现一航有个小小的毛病,就是每次奶奶来接的时候,他就会守着奶奶告上一状,把原本属于自己的错误转移到别人的身上。

  今天放学的时候,孩子们和往常一样陆续的被接走了,一航的奶奶来了,刚才还有说有笑的一航瞬间就哭了起来,我还没能明白怎么回事,他就哭着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今天小松打我了,”“是吗,谁打我家宝贝孙子,给我站出来,”这个奶奶一听说宝贝孙子被欺负了,想都不想的就想替孙子讨回公道,看见他奶奶生气的样子,我瞬间明白了一航这种性格的起因了,我先让奶奶别生气,接着蹲下来问一航:“是哪个小朋友打你了?”“小松”一航气氛的说,“哦,那他为什么打你呢?难道没有原因的就打你了吗?”“嗯。。。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打我了,”“是吗?一航,说谎的孩子鼻子可是会长长的哦,你摸摸自己的鼻子有没有变长了呢?”一航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一边哭着,一边对我说:“老师,小松没打我,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你快把我的鼻子变回来吧”,我抬头看了看一航的奶奶,显然她的气已经消了,她不好意思的对我说:“姜老师,不好意思啊,你看看我,刚才有点急了,”“哦没关系,以后孩子的'事情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吧,”“嗯,那老师,我们还是先走了,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我突然为我们祖国的未来感到担忧。

  未来社会肯定是个竞争和合作的社会,目前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任性、缺乏群体概念,缺乏交往能力及解决能力。作为我们主要的教育者老师与家长,当孩子告状时一般都采取直接的帮助,批评及教育。其实我们应该交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一些小的事情,如:协调商量、关心安慰、等。让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间的小矛盾,使他们建立社会交往的意识和情感,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学习交往的策略和待人处世应有的态度,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5

  从早上一入园,我的耳边就不停地出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杨鹏打我,呜呜……”“贝贝骂我,哇……”“郝帅拿走了我的椅子……”,由于都是新生,本身早晨入园情绪都不是很稳定,经过这么一闹,班级简直一团糟,吵闹声此起彼伏。

  起初,我的处理方法是:挨个询问情况然后调解,“杨鹏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跟他说对不起”,“帅帅,你为什么要拿他椅子,”可是我的口干舌燥并没有换来安宁,仍然哭的哭,闹的闹,疲惫不堪。

  晚上回家懊恼不已,这样下去怎么行?或许是我的'做法不对?这时看到女儿正在跟弟弟玩耍,我就问她喜不喜欢爱告状的同学?女儿说“不喜欢”“为什么?”“动不动就告状让人烦,多大点儿事。”女儿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是啊,多大的事呢,何不让他们自己解决?于是我改变了对待告状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处理同伴间的冲突,杜绝他们小题大做,张口就告状的坏习惯。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喜欢跟哪个小朋友玩,为什么喜欢他?其他孩子在听别人说的时候就能多少知道自己哪儿做的不让人爱。这时我就介绍那些爱动、调皮的孩子的特点,尤其他们身上的“亮点”大加赞扬,让他们知道受表扬的感觉竟然是这么好,从而萌动做好的念头。

  同时告诉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如果小朋友用手碰你一下,那不叫打,那是因为他想和你交朋友,想和你一起玩。交代几个喜欢用手碰小朋友的幼儿,如果想和好朋友玩耍,用小嘴巴说,不要用“手”说。

  幼儿好比一张白纸,如何书写成章,怎样绘制这幅图画,不但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责任,面对问题的发生,我想主要是我们和家长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做到疏通有节。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相关文章: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2-11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处理11-07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来!12-12

让孩子自己做教育随笔11-07

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教育随笔11-09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5篇12-11

教育随笔:把自己当孩子(15篇)12-11

让孩子自己处理冲突教育随笔11-23

教育随笔:不要过分溺爱自己孩子12-31

让孩子自己做教育随笔11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