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以下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所教的孩子们也是非常朴实的。当第一天迈进学校的大门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光和热散发给我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可以这么说,我对孩子们付出了我全部的爱,可是有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感受到我的这份爱,没有感受到一个班主任对他们的期望。有的家长根本就没有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负责。
家长早晨把孩子送到学校,晚上再接回家,其中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根本就不管不问,仿佛他们的孩子是为每个老师所生。孩子们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亲情,父母在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只照顾他们生活的角色,没有把孩子们当作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疼爱。
学校是孩子们完成学习的任务,积累知识,增长见识的一个平台,但是也不能完全把孩子当作给老师生的啊!!
我们班级有这样的一个孩子——田xx。她是一名女生。从一开始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发现她对学习根本就不上心,各科科任老师也和我反映过这个问题,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也和家长讨论过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当时的表现就很漠然,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上心。我想既然家长对孩子放弃了,作为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所以在课余时间和她谈心,一起交谈如何提高成绩。刚开始交流的时候,孩子也能够敞开心扉地讨论,学习也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可是一放假再回到学校的时候,她就仿佛是被打的妖精一样,突然就变回了原形。我也思考了学生这样反复无常变化的原因。
1.家长对孩子的不重视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根本就不上心,根本就不重视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出路会怎么样。
学习语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预习、复习、积累和背诵,这样的几个方面,在这个孩子的身上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我每天也坚持给家长发校讯通告知家长作业情况,可是在第二天讲课的时候,明显地发现孩子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孩子的成绩不断地下降。
今天终于在我给家长打了很多遍电话之后,家长在课间的时候来到学校。我向家长说明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的回答很令我出乎意料,说:“我知道孩子一直都这样”。当家长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瞬间火冒三丈。现在我们都已经五年级了,家长还知道自己孩子的情况,竟然还折磨地漠视,令我很是无语,但是出于一名老师对孩子负责人的态度和意识,我还是把不学习的利害关系都和家长阐明了。家长也渐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学生没有足够的上进心
本班级的学生本来就很少,我们班级还是男生比较多,女生比较少,但是和她一起玩的同学的成绩都在班级是名列前茅的,唯独她的成绩一直都提不上来,令我很头疼。
我曾经也用其他学生的成绩和她一起对比,她在内心中根本就没有形成一种认同感,对我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很不在意,根本就没有让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影响到她,她也没有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如何提高成绩,如何提高自己的上进心,反而是自甘堕落。
一个孩子的成长在于家长、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但我的观点却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没有以身作则,没有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那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养成好的习惯:在生活中邋里邋遢,在学习上没有上进心,同学交往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是次要的。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有上进心,那么她会听从学校和老师的教导,会从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老师教学方法中汲取营养成分,为自己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孩子的进步还是要靠自己要有上进心,要脚踏实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孩子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发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孩子在家庭影响下,可以较早地显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 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 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诚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第三: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现在的父母大多忙于挣钱,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会忽略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些父母可能简单的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先进的学习工具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其实不然,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一些物质的简单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和呵护。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其次,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事,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是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的基本点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某项任务,即使这项任务带有挑战性,自信心来源于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父母的教正方式,欣赏孩子,是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应该有的基本态度。最后,要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世界上,没有一条缀满鲜花的路铺在孩子面前,只待他去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果子,去体会种种成功的欢乐,谁也躲不开那生活中必然会有的失败和挫折。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老师教学的管理来完成的,还有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需。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堡垒,也是文化冲突的避风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响。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园文化情感的内化及熏陶。家长应该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孩子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家长不应该决定孩子的一切事情
由于孩子还小,家长觉得孩子的思想还不成熟,往往替孩子决定一切。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好的。强行决定孩子的所有事情,不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没有了民主的意识,会觉得强权战胜一切。这样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二、不要让孩子看到大人对人性的冷漠
当大人们为了抚养父母与兄弟们面红耳赤,为了遗产与姐妹变成仇人,对质公堂。自己的孩子也在惶恐的疑惑的看着大人们在表演。当父母在外面看到的不平事,却不肯多言多管,还教育孩子别多管闲事,可否知道这对孩子的成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孩子跟着大人的做法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慢慢改变了自己,变得冷漠,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可否是大人想要看到的。
三、不让孩子接触新鲜的事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危险也是并存的,有些家长们怕孩子遇到危险,不去教导孩子怎么避免危险和怎么处理危险,而是不解释,不让孩子接触新鲜的危险的事物,殊不知不接触一点点危险的孩子怎么能成长。应该正确的教导孩子知道危险的意识,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四、不要对孩子说谎大人们
觉得对孩子说谎有些也许是善意的,可是无论是善意的谎言,还是恶意的对孩子都是谎言。长此以往会让孩子觉得谎言也许可以不挨骂,不挨打,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五、家长不遵守法规功德对孩子的危害
小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下,很会遵守一些法律的规则,如过马路不闯红灯,骑自行车也会在自行车车到了行驶。可是如果大人们上街,如果胡乱的闯红灯,不走人行横道,翻栏杆、横穿马路等。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法制法规在执行法规者看不见的时候,可以肆意的践踏,果很严重。
六、小事能磨掉孩子善良的心
在学校的时候,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在救济失学儿童学校组织需要捐款的时候,有的父母会问捐多少,是不是自愿的,自愿的就不要捐了。当孩子觉得受了委屈,和父母说的时候,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去欺负回来的时候,其实这是在一点点的磨掉孩子善良的奔向。
七、没有公德心,不爱护花草
家长们在带着孩子去公园游玩的时候,孩子多动攀枝摘花,家长们却很赞扬孩子。地上有垃圾,孩子要扔到垃圾箱里,家长们却说不用管,这样久而久之却让孩子在公共场所养成了不良习惯。
八、机械性的学习,让孩子没有了创造的思维
现在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家长们安排的学习,双城压力下,已经没有时间去自己创新思考,和对新奇的事物探索性了。而一旦孩子的提问超出了父母的知识量,有的父母会很不耐心的应付了事,或者说长大了就懂了这一类的话。这会让孩子慢慢的变成不会思考不想提问的人。
九、攀比心过重,孩子容易自卑
家长们不要用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长时间如此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嫉妒的心理,让孩子从小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他人与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十、竞争产生的不正当压力
家长们由于工作的压力很大,或者竞争的失败,总是会各种理来辱骂对手,或者说这个社会的各种不公平。这样在家里长时间的说一些负面的信息,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心理,也会让孩子没有步入社会之前就对社会产生了恐惧心态和敌意的心理。
总之,家长们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在教育孩子时,也应注意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合理。另外,父母也应多注意家庭教育中影响孩子成长的禁忌,加以规避,避免错误引导孩子价值观。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方方面面
你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吗?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因此。父母要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我国有句俗话叫从小看大,意思是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可看出她长大后的品性道德,可见,如果孩子从小没有被家长管教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这也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不良的家庭教育也能毁掉孩子的前程。
一个真实的例子,就能让您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美国著名作家、剧作家巴迪8岁的时候,创作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诗,他兴奋地将诗歌拿给父母看。巴迪的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就眼睛发亮,高兴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而他的父亲则摇摇头评价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孩子,你还需要继续努力。”母亲的“精彩极了”使巴迪顿感欢欣和鼓舞,可父亲的“糟糕透了”却使巴迪备受打击,于是他带着母亲的期待和父亲的鞭策,奋发努力,一次次写作、一次次修改,终于创作出大批广受赞誉的作品。这时,他再回头看自己幼时的“作品”,巴迪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母亲平淡无奇的两句鼓励,让孩子坚定了信心,最终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其实,这就是家庭教育的体现。“精彩极了”是肯定、赏识和鼓励,体现了母亲对儿子博大的爱;“糟糕透了”是否定、批评和警示,折射出父亲理性的思考和严谨的态度。赏识和批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要元素,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不同作用,无论缺乏哪一个,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但是并非每一个家长都乐于奉献自己的欣赏给孩子。家长要通过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通过赞赏的话,给予孩子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而父亲的否定,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要小看一句否定,在生活中,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家长害怕打击到孩子,永远迁就,不会说不。而另一种家长,只能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用不科学的方式,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两者都可能使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如果无原则、无限度地赏识,则会使孩子整日沉浸于孤芳自赏中,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假象,而对现实中的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完善的动机与行动。而不科学的批评,很可能会真正刺伤孩子的内心,打消掉孩子的热情。如果家长善于批评孩子,懂得适时用批评来规范孩子的人生,批评则会成为一种智慧,一种勇气。正确的批评是建立在理性的思考、明智的判断和对现实的高度警醒基础之上的,能够使孩子对现实中的自我有正确认识,对自我发展保持清醒的警戒。父亲的“糟糕透了”,虽然当时使巴迪陷入痛苦失望之中,但是几年以后他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正是有了父亲的严厉和批评,巴迪才能在写作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好的家庭教育如同大海上上的灯塔,给孩子指引了成功的方向,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如同光明之前的一层黑纱,让孩子在黑暗中找寻出路。父母对孩子的爱,源于内心,因此给予孩子最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家长的希望,试着对你的孩子说“精彩极了”,试着让你的孩子听到“糟糕透了”,你的孩子就会很好的把握住人生的方向,不会再迷惘。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国民教育的平台是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的,现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法律的规范、科学的指导、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家庭教育几乎仍然是自然原始状态、缺乏科学指导、忽视甚至抵触现代技术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这一支柱继续弱小,与另两个支柱形成巨大差别,那么,国民教育的平台就会倾斜,更不可能平稳、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国家必须为家庭教育立法。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人类教育的共同三大基本内容:健康、情感、求知。对应的三个习惯:整洁、微笑、阅读。保证这三大内容落到生活实际中的三个习惯的养成,离开了家庭教育几乎是不可实现的。然而,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甚至是严重扭曲了婴幼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此,必须为家庭教育立法,使每一位家长和孩子的监护人,为教养子孙而修行。
我国现在有规范家庭行为总则的婚姻法,有规范教育行为总则的教育法,可却没有规范家庭行为中教育行为的细则,以及规范教育行为在家庭中的细则。只有总则而没有细则就如同只有宪法没有部门法一样,几乎没有实际的操作性。为此,制定一部家庭教育法是完善法律体系的必要,也是提升国民素样的必需。
现实把家庭教育家省略为家教,又把家教等同于辅导孩子学业,这真是由误生谬。更本末倒置的是,没有把家长教育好就想把子女教育好,没有提升家长的素养,就想提升孩子的素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都认识到: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师。那么,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样首先要教育好家长。现在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监护人缺乏科学教育方法,特别是近几十年内,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的社会自然现状、家庭教育指导者身份混杂、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等,若不从现在加以引导和规范,必将给未来的国民教育留下恶根。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的基石,而且主导着其他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不可代替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引导、现代技术支持、法律化能起到提升和导向作用,保障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平稳、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是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使国民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较高科技素养的保证。
家庭教育有什么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戍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幼儿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时期
性格是人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习惯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大体分为四个阶段:“5至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12至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岁为性格成热期;56岁以上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儿童是人的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至三岁前为个性萌芽时期;二是学前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功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休。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响。幼儿时期的个性形成是在素质、环境、教育统一作用中实现的。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基础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的意义,其中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孩子们自“哇吐”堕地就与家庭息息相关。出生后就会哭、吃奶,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需要,当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一天天成一长起来,就会表现出:有的聪明、伶俐、智慧才能出众,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有的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就比较任性;有的勇敢、坚强、有毅力,有的胆小、懦弱、无耐力;有的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的孤僻、无热情和主动性等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形成期奠定较好的基础,将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础能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热情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众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学习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从一点来说,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的每一瞬间,其实都在教育着儿童,甚至在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两者一致,孩子才能学有道理,行有榜样,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里受到教育,对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响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据资料显示,80%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
行为不美的占相当的比例。无数的实践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采取民主型的正确教育态度,孩子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毅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而粗暴、溺爱的、专制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们表现为孤独、任性、依赖的、自我为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根据性格可塑性的特征,结合孩子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严要适度,爱而不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这就为家长对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 开朗,而且独立性强。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所以,父母必须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一长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通俗的说,就是要“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为旨归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乎,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低,成绩有好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价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真。
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以后的未来有多大的影响?请不要不以为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比一般,轻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那么一些父母可能会后悔一辈子。怎么不相信吗?其实,是有很多真人真事的,有些儿时的事情,甚至还影响了一个孩子的一辈子。但是有些事情有些感伤,还是来和你们讲一下吧……
从小有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原本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性子,但是她的父母都有一点暴力倾向,对她时不时打骂,因为她父母都相信一句话,叫做“不打不成才”。是的,那个女孩被她父母逼得考上了研究生,就当已经二十五六岁,也是一个很美好的年纪要嫁人的时候。一直乖巧的女儿竟然没有选择父母给她找的人,而是去选择了一个杀人犯!!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知道是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女孩父母幼时对她施与暴力,让她的心理都开始有些变化。别人都问她为什么一个堂堂研究生最后和一个杀人犯走在了一起。女孩说,因为他不会打我。多么令人震惊的回答,就是因为那个杀人犯没有打过女孩,也是因为幼时受过的暴力行为,让女孩就这样草草的选择了一个杀人犯结婚了。
这个事情让不少人甚至斗震惊不理解,那对父母一直很后悔打他们的女儿,可是事情一切都完了,儿时不好好培养他们原本应该很辉煌很成功的女儿,如今一切都已经成定居,再后悔难过也是无用了。
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就可见家庭的教育到底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呢?这就可见一斑了。大家请不要忽视对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有时候这个时候的教育可能是会引导她一生的,望重视起来!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
爸妈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时候一些“好心做坏事”的情况常有出现,而重要的是,往往有很多家庭教育细节却是最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想知道在家庭教育中,哪五个因素对孩子成长最不利?快来读读下面这篇文章!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
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 “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 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
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像,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像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
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 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活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不用干。
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是对幼儿不公平,而幼儿自己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长大以后就学会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
5、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 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 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比如,家长脾气暴躁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的家庭成员信念迷失,这样孩子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如果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的态度,又能带动孩子们将这种心里影响到自己的交往中去。
二、对孩子习惯的影响。
孩子长时间的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也就在这种环境中生成自己的性格,家长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家长每天养成整洁的习惯,孩子也会这样,而且脏一点家长也不会满意,这样无形中对孩子有一个每天的养成教育。
三、对孩子交往的影响。
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朋友,孩子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也会把这种意识带到生活中去,所以也会决定自己的交往环境。
四、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生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生成的,虽然在学校里能够受到老师的教育,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不是理想的,孩子在学校也会走弯路,比别人多走一些路,这样如果成功的话,还能慢慢调整自己的行为、性格,如果不成功,可能会失去很多,对于他们的将来也会有不小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建议方式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很听话的孩子,之后变得叛逆、厌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有恐惧心理,总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使孩子头脑知识多了,空间少了,智慧少了。同时由于压力过大,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应从这样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使孩子走上正常轨道。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1、思想:家庭成员的思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家庭成员向孩子传达积极的思想,孩子会尽最大努力管理自己的生活,通过改善自己来改变自己的现状。而且,在不断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会反思和提升自己,暗示自己,不断学习。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如果家庭成员向孩子传递消极的思想,会让孩子自我否定,抱怨生活,不满现状,盲目依赖他人,想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这种教育会让孩子的生活不幸福。
2、行为:如果家庭成员试图通过学习解决问题,他们也会积极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交朋友,改变他们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做了坏事,学会向孩子道歉。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并教会他们充实自己。在家里,你不会对孩子发脾气,你是有上进心的,这样你才能让孩子努力。这会让你的孩子更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有耐心和毅力。消极的家庭遇到事情会莫名其妙地生孩子的气,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承担责任,遇到事情会责怪大人。这也会让孩子养成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习惯。
3、发言:很多家庭成员会觉得自己是父母,做错了事不需要对孩子说‘对不起’,或者孩子帮他们做了一件事之后也不会说‘谢谢’,被表扬也不会得到‘你真棒’的表扬。如果这样对待孩子,他们会失去表达语言的能力。通常,孩子不会学会向别人表达“谢谢”、“对不起”和“你很棒”。对待孩子,一定不能吝啬表扬。及时表达和表扬孩子,会丰富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做事的能力越来越优秀。如果父母只在孩子犯错时责备孩子,会让孩子在当时的环境中感到特别不安和难过。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孩子的内心非常脆弱,害怕犯错。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在的父母都很期待孩子的成功和女儿的成功。然而,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会形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可能会使孩子原本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影响,从而产生孩子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强烈的动机,过分关注成败,从而形成过度焦虑。只有在民主、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情绪稳定,并且开朗自信。
家庭中,爱情不是一个重要的东西
爱情的伟大,在于其对个人的意义!而对家庭而言,爱情并不重要,或者并不那么重要。西方世界的一个很重大的精神,便是对个人的无限强调。诸如,个性、自由、性、爱情、成瘾等一类词汇,成为现代人的必备和常用的语汇。然而,这是很自我的,并不既符合社会整体的要求,也不符合家庭的要求。
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个人的行为必须对家庭和社会的负责,不能偏离整体的需要。也就是,即便牺牲个人的爱情、事业、甚至生命,也要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利益。这是个人不能拒绝的任务,如果拒绝,个人也就丧失了家庭或社会的归属权。而归属权是一个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相对更高级的心理需要而言,基本的需要更重要一些。
爱情是维系一个家庭很重要的东西,但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更重要的东西是——责任。责任,才是家庭中的需要的“爱”。一旦形成家庭,并有了孩子,父母便必须承担他们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孩子才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人,同时,孩子也是最弱小的人。父母如果离婚,对孩子而言,这是比死亡更加可怕的事情。父母也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一切后果,他们必须为他们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爱情”实在是一个虚幻的存在,那是一个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想法总是美好的,遗憾的是,我们长大了,还没有忘记这个本该当我们长大就应该忘记的想法。
偶像剧致儿童性早熟?
据报道,不只塑化剂会造成性早熟,看偶像剧竟然也可能增加风险。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小美,年仅8岁,身高130厘米、体重35公斤,身材不高,胸部却已经有些微发育,医师问诊后才发现,平常小美除了喜欢吃炸鸡,最近一年又跟着妈妈看偶像剧,晚上晚睡,在饮食不利加上环境因素,胸部已有发育,出现性早熟迹象。
国泰医院小儿科主任侯家玮解释,除了饮食不当造成外,小朋友看到偶像剧中亲热情节,虽然本身没有性 爱意识,却刺激下视丘,长期下来,也可能导致性早熟。“看偶像剧,有些情节不适合小孩子,因为会刺激到下视丘,诱发脑下垂体,尤其性腺系统会提早成熟发育,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存在,性早熟的时间,第二性症、月经(出现)时间恐怕比我们预估的还提早很多。”
医师提醒,最好尽量不要让小朋友观赏亲热情节过多的偶像剧,不仅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性早熟、长不高,长期看电视,可能导致近视,呼吁家长做好把关。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交往焦虑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面临着踏入成人社会,并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艰巨挑战,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不少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那么,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影响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呢?若影响,又是哪些教养方式利于或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交往心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的一项面向广州市多所大学里的300个本科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交往焦虑的重要因素。以下3类负面因素值得关注。
负面因素1
偏爱
父母会对子女表现出过分的溺爱、迁就和偏袒,会导致子女形成“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性格。这样,子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过分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有耐心倾听别人说话,不愿承担责任,不愿跟别人合作,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遭到大家的冷落、拒绝和孤立,渐渐地就会产生交往焦虑,总是担心别人会不会接受自己。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一个人身上。如果爱孩子的方式不当,同样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交往焦虑。
负面因素2
过度保护、干涉
由于对孩子的高度期望,父母很容易对孩子过度地保护和干涉。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孩子的将来,害怕孩子会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对其活动范围进行了过多的限制,甚至在择友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规定。再者,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发展,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免受挫折,他们事事包办,将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完美,每一步都考虑得很周到。这样做看似是对孩子好,其实不然。父母的这种过度的保护和干涉,使子女往往很难产生对最初接触者的信任感与安全感,这种信任感与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发展、延续直至变成一种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不安全感,从而影响了其子女在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导致其在交往中更多地采取回避与犹豫的态度,缺乏主动性。同时,过于依赖父母,缺乏必要的锻炼,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够,孩子容易自卑和否定自己,形成软弱和缺乏自主性的特点。
负面因素3
拒绝、否认
经常受到母亲拒绝的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变得胆怯、不自信,为人处世小心翼翼,惟恐遭人指责,甚至导致个性变得自卑,倾向于逃避社交以免“露丑”。由于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刻意掩饰自己以期望得到外界的认可,这些孩子反而在社交中显得更紧张、局促、笨拙,使自己处于焦虑恐惧中。所以,母亲应该给予子女多点支持与肯定。只有得到父母的赏识,孩子才会赏识自己,进而赏识别人,而一个真正懂得赏识自己和别人的人,就容易在交往中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也就少许多无谓的焦虑了。
建议
对待孩子不可一意孤行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理解,是孩子产生对别人信任和好感的基础,能帮助子女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形成积极自信的性格特点。同时,子女在交往中也学会对他人表现出关爱和理解,与人为善,也就易为他人所接纳,自然就不会产生过多的交往焦虑。因此,父母对待孩子既不可以一意孤行,用专制甚至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也不可以漠不关心,采取放任的态度,而应该多和子女沟通、交流,支持和鼓励他们
解读孩子的谎言
2岁起,孩子开始会撒谎
加拿大研究人员李康博士完成的多项研究发现,孩子撒谎完全正常。从很小的时候(有时会早到2岁)开始,孩子就会“试验性”撒谎,到12岁的时候,撒谎达到峰值。
但孩子的谎言可能是“健康谎言”——幻想或想象。比如,4岁孩子说:“玩具熊宝宝告诉我一个秘密……”从6岁开始,孩子可能会撒一些“善意小谎”,通常是些替人着想或避免伤害别人感情而无伤大雅的小谎。
孩子撒谎原因多
孩子的大多数谎言都属于“自助式谎言”,目的是为了避免麻烦或惩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或为了获得某种东西。比如,3岁孩子可能会说,“是别人把苹果汁洒到地毯上的。”对自己数学能力不自信的10岁孩子可能会撒谎说,“数学家庭作业做完了。”这种谎言也可能是孩子(特别是男孩)的调皮行为。比如,一个7岁男孩想趁妈妈不在家时在家里扔网球,于是对保姆撒谎说,“这是妈妈允许的。”他撒谎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在男孩脑子中,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保姆的首肯”。一些孩子撒谎则是为了表达心中怨气,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多项研究发现,认知能力好的儿童撒谎更多,因为撒谎首先需要牢记事实真相,然后再对其做加工处理。成功的撒谎需要更多的思维和推理,儿时撒谎熟练程度与其日后进入青春期的良好社交能力密切相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撒谎可以听之任之。
如何纠正孩子撒谎
培养孩子诚实品格至关重要。那么,如何防止孩子经常撒谎呢?德莱克斯勒博士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家长应该弄清孩子为何撒谎。比如,撒谎是因为害怕出现麻烦,还是为了“面子”?孩子是否已经到了“能正确理解不该撒谎”的年龄?碰到孩子撒谎时,家长切勿不分青红皂白地以惩罚相威胁,而应该晓之以理,让其明白不应撒谎的道理。其次,可温和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已经认识到撒谎不好了,下次就别再犯了。”如果孩子能改正撒谎的毛病,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再次,尽量别给孩子创造撒谎的机会。比如,如果你亲眼看到孩子将牛奶泼到地毯上,那么不要问,“是不是你把牛奶泼到地毯上的?”而应该直接问孩子,“牛奶怎么泼到地毯上啦?”
另外,在和孩子谈论有关撒谎的问题时,应该表现出你的不快,明确告诉孩子撒谎是错误行为,并解释其中原因——撒谎会导致人们的不信任,一个人越是爱撒谎,即使他说的是真话,人们也不会相信。最关键的是,对任何年龄的孩子而言,家长应该身体力行,以自身行为影响并帮助孩子树立讲真话的品德。10岁以下的孩子通常难以区分“大谎”和“小谎”,家长应以自身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切忌给宝宝异性打扮
除了女孩被打扮成男孩的装扮,有些家庭也会因为渴望生个女孩,而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中国台湾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黄雅芬医师表示,如果爸妈只是偶尔给小孩作“异性打扮”,对小孩的性别认同,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爸妈让家中女儿长期穿着男性衣服,或让男孩子做女生打扮,便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的问题,尤其是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更容易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矛盾的困扰。
举例来说,有性别认同问题的男孩子,会喜欢穿女生的衣服,他也会认同周遭的女性,他觉得当女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赏;还有些人会把这种矛盾表现在角色扮演的层面上,做异性所做的事,而且会用梦境来表现幻想,例如,小男孩会梦到自己是女孩,并且享受各种当女孩的好处。
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
“妈妈,我是男生?还是女生?那么妈妈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大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问题,对于刚刚学会说话的幼儿来说,却是一件很难清楚了解的事情,当爸妈告诉他或她“你和爸爸一样是男生”或“跟妈妈一样是女生”时,其实对于幼儿来说,男性和女性只不过是刚刚学会的两个名词罢了。
但是到了四、五岁时,孩子因为渐渐地有了与其它孩子相处的经验,因此也有了自己的性别与其它孩子不同的“抽象性”思考概念,并且会开始好奇地去探索关于性别的种种问题。
到底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性别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过性别形成的过程,以致于可以发展成一个健康的性别。世界对于成长的孩子而言,每天都是充满新鲜感的,孩子随时都通过观察周遭的事物,来建立自我的认知结构,而对于性别的认同,不仅是通过爸妈,其每天所处环境的人事、物也都成为了孩子形塑对自己看法的管道。
爸妈常常藉由一起洗澡的过程,来告诉孩子性别的事情,通常在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男孩会藉由认同爸爸,而女孩则会藉由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来逐步地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因此,有些学者也指出,如果爸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因素,而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或是给予孩子不当的管教,孩子便有可能会因此把投射在爸妈身上的反感,转化成为对于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针对此点,黄雅芬医师也表示,其实爸妈并不特别需要与自己同性别的孩子做更长时间的相处与陪伴,只要爸妈之间的相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孩子便能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学习之中,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性,并建立起正确的两性相处模式。
性别认同混淆的解决之道
“性别认同混淆”的问题可简单定义为:在性别认同上,有扭曲、冲突及困扰,以致于形成了内在不平衡的压力,也就是说这些人所渴望的性别,与真实的性别产生了冲突,同时,他们也很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上会发生问题,与男性、女性都不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
性别混淆其实有程度上的差别,在了解了孩子性别认同建立的过程之后,对于爸妈给予孩子“异性打扮”所可能导致的性别认同混淆问题,黄雅芬医师指出,如果孩子真的出现对于自我性别认同的苦恼时,便应该开始寻求各种管道来加以解决之。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先从阅读相关的心理书籍,或与要好的朋友倾吐心事,来尝试调整自我的心境想法。进一步的做法,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至医院的儿童行政科,而成年的孩子则可以至精神科来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此外,专家也表示,学校的心理辅导系统及社福单位也都能提供相关咨询,来帮助需要的人走出心灵幽谷,重新建起对于自我性别的认同感。
父母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安全型爱情。
拥有这类爱情模式的人占55%左右。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母子关系主要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方式。而拥有安全型爱情的孩子大多有一个关心、爱护他们的母亲。儿时的安全感让孩子长大后,更懂得也更能够接受伴侣的爱,同时知道如何爱对方。
逃避型爱情。一个对爱情和婚姻表现出恐慌的人,恐怕在年幼时饱尝过被母亲冷落的滋味。王国荣分析,孩子很小就懂得看父母的眼色了,尤其是母亲的态度。“妈妈的冷漠,会让他对异性产生排斥,成年后则出现‘不敢爱、不会爱’的现象。”
极端渴望型爱情。23岁的小曾告诉记者,她2年内换了5个男朋友。“几乎每次都是我倒追。两个人刚在一起时我会很依赖对方,可没过多长时间,就会分手。”对此,王国荣指出,这类人的母亲童年时往往对他们照顾不够,于是他们就认为,只有“紧缠”母亲,才能获得爱。“这又叫‘情感饥渴症’,放到爱情和婚姻上,表现为不断追求完美,并极度依赖对方。”
父爱影响社会角色
如果说母爱影响孩子情感的话,那么父爱则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孩子扮演的社会角色。
“在犹太国家,父亲常会对儿子说,‘我是怎样把你驮在鹰背上的。’”王国荣告诉记者,这句话代表着最健康的父子关系。因为,在犹太人信奉的宗教中,有这样的教义: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老鹰就用枝条拨弄小鹰。小鹰就不得不在窝外盘旋,当看到小鹰要掉落到岩石上时,老鹰就会用背接住它。通过这样的故事,父亲首先告诉儿子“你可以飞”;其次暗示他“我会无时无刻保护着你”。“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大多有较强的伦理道德感,有广阔的胸怀和责任心。”
反之,在父爱缺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则可能产生反社会倾向。王国荣指出,一些犯罪的人,往往从小得不到父爱,或在父亲的“高压政策”下长大。
父母关系影响人际交往
父母关系则会影响到日后孩子的人际关系。王国荣告诉记者,孩子最初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关系。“比较完美的家庭关系应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人的关系是等距离的,亲一方或疏一方都可能让孩子长大后难以对人产生信任。
最后,王国荣强调,这绝非决定性作用。“即便亲子关系好的家庭,保不齐孩子日后可能胡作非为;而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也照样能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家庭教育的影响
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对人的成长也不同。 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同。
有一种家长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什么都不会干,每当孩子想去做一些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时,父母总会冲到前面,总说你不会做,你做了也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做什么都失去了主动性,表面看上去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实则是害他们,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去主动思考,而是想到父母重复对他们所说的话,我在努力也没有用,我干不好的,这样在心里就会产生自我否定的的意识,随即自卑心理便产生了。再有这样还会形成一种心理,叫习得性无助,孩子们会想反正我什么也干不好,那我干脆什么也不干了。由此,做父母的能事事都为孩子充当保护伞,鼓励他们做事情的主动性,积极性,即使他们做错了,那也是他们的付出,不要轻易去否定这种付出,要做适当的引导。这把保护伞,偶尔让孩子们暴晒,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还有一种是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所谓的“小公主”,“小皇帝”全家人都围绕这个孩子转,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孩子想吃什么,想做什么,再难也会办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我想要的,父母都能办到,别人都得听自己的,就会形成一种霸道的性格,在父母的熏陶下,自我认同感会过度提高,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很大的挫折。而在父母的过分溺爱下,他们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非常低。当自我认同感和现实冲突时,就会造成心理不平衡。也许从此就会变得自我认同感很低,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他们的独立性特别差,对别人有很大的依赖性,心理年龄不成熟,社会适应性差,难以融入社会,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不要过于宠爱。
还有一种家长权威式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认为我是长辈,这个家我说的算,家教特别严,不容许孩子有任何的反抗,但凡孩子与父母的观念有冲突的地方,都会在父母的严厉呵斥下,不敢再有反驳。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强化,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在人际方面会有障碍,不敢在其它长辈面前说话,比如老师,上司,总之比自己年长的说话比较有权威的,他都不会主动去发言,因为他已经把这种内心强化泛化了,认为他们说的都是对的,自己提出来也极有可能会被否定,他们都是他父母的影子。还有一种孩子会形成一种性格,就是父母权威,但是自己心里从来都不会服气,父母期望他做什么,他会从另一种方式上来反抗他们。比如父母要他好好学习,可是他却偏偏逃课,打架。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往往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他们通过对抗父母,使心底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自己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
再有一种教育方式是放任性的,这种父母有一部分是迫不得己的,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这些做父母的整天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这就容易造成孩子孤僻的性格。所以在孩子成长阶段不是绝对不能和父母脱离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试想如果一颗小树,不修剪,会长成参天大树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是要求父母放弃工作去全心全意的去照顾孩子,当然这也不可能做到,我们所要求的只是要父母多抽出时间去陪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人疼的,有人爱的,当他们这种被爱的需要满足后,也许他们会去试着爱别人,回报别人,也许会体谅父母的难处。这样孩子不至于发展的太过偏离正轨。
当然最好的就是教育方式是民主型的,给孩子充分发展的空间,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并能接纳孩子们合理的想法和建议,他们互相尊重,彼此体贴关心,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 而爱而不娇, 严而有格, 宽松而不放任, 自由而不放纵,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度”这个问题, 则是家教的成功秘诀。只有尊重孩子, 以理服人, 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的心理没有任何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他们是天真的,当你告诉他们吃饭之前要洗手的时候,首先就应该自己做到。如果你没有做到,他们心理就会想为什么你指要求他们做,自己不做,长期下来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把孩子当中和自己同等地位的人对待,即使是犯了错误,也要接受孩子的批评。
2. 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一些感情的培养,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孩子的想法都是通过交流而获得的,大家进行感性的冲击,才能有一个良好氛围,不能认为每天给给孩子好吃好喝的,孩子就不能有要求。孩子也是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必须要进行与人类的沟通和交流,成年人如果感觉事情不顺心会找朋友聚会,孩子也是这样,但因为他们太小,只能和家长倾诉。
3. 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只听自己的话,不要有任何意见,这种方式就比较偏见,只有你听取了孩子的想法,才能让孩子从心底里服你,对待同一件事情,你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出孩子的这种想法哪些地方不成熟。方便改进。
家庭教育对孩子个人的影响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
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家庭教育中的三个关键词
1、陪伴
孩子来到家庭和你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人生的缘分,怎么样能够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事实上我们知道,当孩子真正离开你的时候,你想和他在一起也很难了。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关键的,为什么呢?
因为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在一起交流,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着交流和学习,西方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量有着直接的正相关。
你在谈论政治,这个孩子可能今后对政治感兴趣;你在抱怨,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充满抱怨的情绪。你在家庭发生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说要有亲子共读,要有亲子之间充分的交流?我们很多父母亲都以为不要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你说的所有东西,即使他今天不懂,也都会成为构成他大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我们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2、阅读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面播种下来的。《朗读手册》里面引入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培养、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对儿童来说,儿童时期的阅读和教育相关,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儿童通过这些书的阅读之后,开始喜欢阅读。儿童早期的阅读为什么很重要?我一直认为,那些童书,的确和成年人读的书有差别,童书会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通过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藏在其中,构建的是你的价值观。
3、习惯
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想想也对,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是衡量他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他怎么对人,怎么处事?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步多快,打球多好,实际上体育最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如果体育成绩优秀,大吃大喝不锻炼,身体也很糟糕,这不叫体育成功。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我们针对一个习惯无论是运动还是阅读,怎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觉得这是在家庭里面非常需要的。比如早睡早起,就是一个习惯。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好习惯可以影响一生。在家庭教育当中,把这三件事情好好抓好就很好了。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1、成功的家庭教育
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不能缺少夸奖。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有时作业做不出、没有朋友、怕写作文等。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鼓励、开导尤为重要。如果家长会对孩子说:“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妈妈相信你。”孩子就会充满信心。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依赖心理,是家庭教育中不能不谈的话题,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家长就肩负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因而,选择适合的机会,教会孩子独立自主,让孩子自己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是成功家庭教育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每个人的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学习生活的习惯都要教育。懂得与孩子沟通的家长会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敏捷灵巧,提高学习效率,孩子也比其他小朋友要高出一筹。
2、失败的家庭教育
面对孩子的同一个问题,一些家长常常会这样做,家长不分时间按场合的过度夸奖孩子,让孩子的自信转变成自负,因此“夸”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一般或差时,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原因,关键是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多了。溺爱就会成为现代教育孩子不可避免的现象。本该自己做的事情而要求爷爷奶奶代办,父母给孩子盛饭,孩子随意差遣父母,失去自理能力。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帮助他克服缺点,同时也严格要求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孩子成长起来。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引起学习较差。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特别可怕的是有的孩子从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们现在学习非常好,到以后的学习都非常麻烦。家长应监督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做完做好,否则孩子很容易出现因学习时间较长,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学习而厌学的心理。
总结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智力发育,情感教育及社会道德样样都不能缺少,只有全方面的教育好孩子,才能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想了解家庭教育的更多内容,不妨关注本站家庭教育经验分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协调一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困惑,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从最初受到父母的启蒙教育,到现在教育自己的女儿,人生的经历告诫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现就家庭教育问题,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成人是目标。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 、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1、家长是镜子
“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事实确实如此。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再次,要创造和谐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那么家庭生活气氛的默化熏陶不可忽视,家庭长辈品行道德的心灵潜在不可低估,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这种现实是“无言之教”。不是危言耸听。
2、孩子是老师
家长应善于学习孩子们的优点和长处。孩子们有很多“可爱的缺点”值得大人们学习。如蓬勃向上的朝气,好问好学的学习态度;不保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少世故,对人对事的真诚直率;对新科技和新型玩具等未知知识一学就通、一玩就会的本领等等,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优点都是值得家长学习的。孩子的这种优势,作为家长应充分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不可忽视、指责、抑制,以至于扼杀。
3、尊师是关键
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对于我来讲体会很深,我的孩子处在单亲家庭中,尊师敬亲的感情较薄弱,学业基础不够稳定,但是他的老师注入了大量的真诚爱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地强化学校教育,使我的孩子在品德、智力、身体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弥补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的老师倍受我、孩子和社会的尊敬,那么这样的“园丁”培养出来的花朵无疑会更加鲜艳。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11-06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03-07
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03-07
(实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03-07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心得体会10-17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意义01-22
孩子的家庭教育作文12-11
家庭教育孩子的心得05-19
孩子家庭教育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