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15篇)
对孩子的教育1
切莫触碰孩子的底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这是不容他人触碰的。但很多人往往只知道坚持自己的底线,却忽略了他人的底线也不容触碰的事实,尤其是在对待儿童的问题上,很多成人常常忽略了儿童也有他们的底线。作为父母,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很容易会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走进困境。
那么,儿童有哪些底线是不容成人触碰的.呢?一起来看看。
1、某些丢人的毛病
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2、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3、身体缺陷
一些诸如矮小、过胖、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4、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5、“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6、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了解了这些孩子们的底线之后,家长们就要注意了,这些底线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雷区,最好不要去触碰。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不去触碰孩子的这些底线也是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一种体现。如果家长经常去触碰这些雷区,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与孩子关系的紧张。
爸爸妈妈,我想要这些礼物!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爸爸妈妈说要送我一个礼物。我回头看了一眼房间角落里堆满的玩具,钢铁侠的面具,蜘蛛侠的玩偶,还有各种卡片和积木。去年我想要一双新皮鞋,爸爸妈妈送给我之后说不可以穿着它玩沙子,不可以碰水,更不可以踢石头。去去年我想要一个弹弓,爸爸妈妈说要拿到100分才可以,我拿到了,他们又说不可以在小区里玩,也不可以去学校玩。我忽然不想要礼物了,一点儿也不好玩儿。但是爸爸妈妈很开心地问着我问我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以为我会很高兴。我说暂时保密,等我想到了再告诉他们,然后我问我的伙伴们:“你们想要什么礼物呢?”
小A说:想要爸爸妈妈的爱
多简单啊,爸爸妈妈本来就是爱我们的!小A可真逗。可是小A说,他希望爸爸妈妈能好好听她说话,要睡觉的时候吻她一下,能来看她在学校的演出,难过的时候可以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还要天天说我爱你。哦,小A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总是周末才和爸爸见面。
嗯,好像是有道理,虽然爸爸妈妈都很爱我,但是上次圣诞节表演他们也没来,这个礼物要记下来。
小B说:想要一天的自由
小B可惨了,每天都要去上补习班,咱们的春游啊舞会啊都不能去。所以小B的'礼物是要一天的自由。小B说要是有这么一天,他肯定会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我问他那这一天你要干什么呢?他说要去找我们玩,又改口说要看电视,看一整天的电视,想了想又不愿意,要去海边游泳看浪花!噢,亲爱的小B,你真是呆在家里太久了!
小C说:想要自己买衣服穿
小C的爸爸妈妈总喜欢给他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小C自己可不喜欢,他喜欢蓝色的,酷酷的那种。这些大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眼光很好,说我们不懂,真搞不懂这些大人。我的爸爸妈妈还好,不会让我穿不喜欢的衣服,因为我总是跟他们说我长大了。但是有一次我听见他们和邻居的王阿姨说我偷穿爸爸的衣服,他们笑得很开心,一点也没看见我,我都快哭了!我不知道他们看见了,看见了还笑我,真是难过。
小D说: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
小D的爸爸妈妈真是太忙了!忙得我都知道了!小D说他每天回家就和小狗penny一起玩儿,“可好玩儿了,没人管我!”平时小D骄傲地说,所以当小D说想要和爸爸妈妈玩游戏时我们真是吓了一跳!好吧,原来小D也很可怜。
小E说:想要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什么呀?爸爸妈妈总是跟我们说要养成好习惯,可他们的习惯是不好的吗?小E撅着嘴和我们说:“才不好呢,爸爸说垃圾不要乱扔,可是有一次在大街上随便就把抽完的烟扔了!我问爸爸为什么呀,他说小孩子不要管啦!哼!”
哦,这真不像个好爸爸!
小F说:想要爸爸妈妈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哦,她说的是不要吵架。这一点我也同意,爸爸妈妈吵架什么的可讨厌了,互相不说话,有时候就大声嚷嚷,妈妈还会问我:更爱妈妈还是更爱爸爸呢?爸爸妈妈吵架要帮谁?这可真难!我不知道。小F的爸爸妈妈整天吵架,一点儿也不像别的爸爸妈妈,但是他们可没分开过,真让人纳闷。
只有小G说想要一个大大的螺旋桨,这个礼物就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一样真是太棒了!但是,谁知道爸爸妈妈会不会说:每天加练1个小时钢琴,好吗?
和孩子谈人生
一天,正在一家小书店随意翻看,一个小男孩挤到了我旁边,后面紧跟着他的妈妈。男孩拿起了《侏罗纪公园》,妈妈拿起了另一本书,语气稍显急促地说:“买这本吧,我觉得这本比较好!你看,人生永远没有开始!”我瞟过去一眼,不知她是因为想尽快把话说完以抓住孩子眼看着就要陷入侏罗纪的注意力,还是看到这本书个人内心比较激动,书名《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一不小心被简化成了这样。小男孩抬头看了看,不为所动,翻开《侏罗纪公园》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只听得那位妈妈在一旁锲而不舍地唠叨着:“这本书真的好啊!你看看!买这本吧!哈?”男孩始终无动于衷。妈妈略显无奈,闭上了嘴,自己打开书看了几页,然后又放回了原处??
我忍不住在一旁着急起来,很想去提醒一下这位妈妈,跟孩子谈人生是急不得的,况且,你自己都不知道这本书讲的啥,怎么谈啊?我一边鄙视着这个妈妈,一边心想,哼,要是我来谈,结果肯定不会这么尴尬?
于是,回到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谈人生技能,我和儿子的对话开始了?
我从书架上抽出那本《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用充满惊喜的语气说:“儿子,给你看一本好看的书,里面有很多画的!”为了第一时间抓住他的兴趣,我特意强调了里面有很多画?
儿子看了一眼封面,没说话?
为了进一步引起他的兴趣,我说:“你读一下书名,看认识不认识这些字。”
他一字一顿读了一遍,很得意这些字没有不认识的?
我接着问他:“你知不知道这些字的意思?”此时开始渐渐引入?
他说:“什么意思啊,不知道。你说啊!”
我鼓励他说:“你好好想一下,一定能看懂。”
他以为我在测试他,很认真地想了想,说:“意思就是人没有太晚生出来,是不是啊?”
这时,终于到了我一展身手的时候。我开始耐心地讲起来:“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老奶奶的故事。她七十多岁才开始画画,然后一直坚持,画到了一百多岁。她……”
刚说到这里被他打断了:“一百多岁,然后呢?”
思路突然被他干扰,有点儿乱,我吞吞吐吐说道:“然后,然后就死了。”
他一脸得意地说:“哈哈,我就猜到她死了!”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清醒过来,我拼命拉回正题:“你有没有觉得这个老奶奶很励志啊?”
他说:“励志是什么意思?”
我用力地解释:“励志就是让人觉得很受鼓舞,很有力量。”
他转了转眼珠子,说:“有点儿吧。”
眼看时机成熟,我说:“那你看看这本书吧。”
他又瞄了一眼封面,突然说:“你起来,上一边儿去,别捣乱我看书,烦死了!”然后,抱起《史努比漫画全集》跳上沙发看去了!
本来充满信心的我就这样被打击了。看来,跟孩子谈人生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是,我也从失败中总结出一些教训,毕竟一百岁的人的人生跟他离得也太远了,得谈点儿比较现实的,最好是他熟悉的人,比如我吧。而且,不能太刻意地为了谈人生而谈人生,最好是能够不着痕迹,无形胜有形。
于是,我开始等待下一次机会。很快,机会来了?
期末考试完领了成绩单回家,儿子报告说,他们班的XXX是第一名,语文99.5,数学100。那小女孩我也认识,是他们班学霸。
我自言自语说:“每次看到XXX,我就想起了我上小学的时候。”
儿子一听来了兴趣:“为什么?你上小学怎么了?”
我一看机不可失,赶紧说:“我上小学时跟她一样学习好啊!我都是考双百的!”
他好奇起来,问道:“那么厉害啊!你小学在哪儿上的,也是在我们学校吗?”
“怎么是在你们学校?我在我老家上的!”
“你跟爸爸一起上的吗?”
“我怎么跟他一起上的?他在他老家上的。”
“爸爸,你小学在哪儿上的啊?”
他边喊边去找爸爸了,可我这重要的地方还没讲到呢!我不解,在哪儿上的小学有那么重要吗?
于是,到手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不过话说回来,我除了小学时还挺辉煌,其他时间也不太能拿出手了。说到更加有教育意义的人生,那舍爸爸其谁啊,所以,要谈人生,必须他这个高手来啊!那么,就有了如下一幕?。
“我能有今天,还不多亏了那两年吗!”只听爸爸不紧不慢的开始娓娓道来,一场大戏开演了。
儿子好奇地问:“那两年是哪两年啊?”
“你还记不记得?”爸爸问我。我用力地点点头,表示那么刻骨铭心怎么会忘了呢!
于是,爸爸接着回忆:“那两年我什么也不想,天天躺在床上看书,看着外面的火车……”
“你干嘛看外面的火车啊?”被儿子打断了。
“就是刚好能看到嘛!”
“你看书还看外面的.火车,学习不认真!”
“我…我是看书看累了才看火车的!”
“你看的是和谐号吗?”
“嗯。”
“跑的快吗?”
“快。”
“车头是尖头还是圆头的?”
那条铁路是广深线,两年以后,爸爸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去了香港深造,开始每周一次往返在那条铁路线上。可怜爸爸直到最后,都没有找到机会讲出这励志的真相啊。
好了,经过反复试验以后,我的个人意见是,千万不要跟孩子谈人生,因为他的世界永远跟你的不同步。
过度护理不利于孩子的深度睡眠
很多家长会为孩子的睡眠而头疼,该睡觉的时候没有睡意会缠着你玩,该起床的时候怎么也叫不醒。没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大人,对孩子都是有害的。
洋洋快2岁半了,是一个非常淘气的男宝宝,尤其是不爱睡觉,爸妈一直拿他没办法。晚上一到睡觉的点,他就开始各种不情愿,一会儿说再玩五分钟玩具就睡了。等玩好后,又开始缠着妈妈讲故事,等妈妈一个故事讲完,都快晚上9点半了,牛牛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到了白天,洋洋就开始呼呼大睡,总要赖床到八九点才能起来。而在午睡的时间里,他总是在摆弄他的那些玩具车!
专家解读:睡眠作息不好与睡眠周期相关。
很多孩子没有良好的睡眠习惯,很多时候是因为在睡眠可塑期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反而不经意间培养了一个不良规律。除了该睡不睡,不该睡的时候睡外,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睡眠周期就没有养成,很多时候是父母引起的。比如,在新生儿期时,家长对他关注非常密切,一旦孩子一动立刻觉得他醒了,家长就会把他抱起,开灯看是怎么回事,这一折腾,孩子就会处于浅睡眠状态,父母的过度护理就会造成孩子每个睡眠周期都要醒一次,睡眠质量得不到保障,久而久之,孩子的睡眠作息就会紊乱。
专家支招:建立良好的睡眠周期。
①睡眠周期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非快速眼动期,包括1、2、3、4期,第二个是快速眼动期(深睡眠期),这5项形成一个睡眠周期。孩子如果受到某些干扰因素的影响,长期处于非快速眼动期的1、2、3、4期,意味着他一直没有进入深睡眠期(深睡眠期会感觉人睡得特别沉,眼睛是转动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从小就能区分孩子的睡眠状态,别在他睡熟的时候打搅他,以免破坏了他的睡眠规律。
②养成睡眠的好习惯很重要。有些宝宝睡觉前玩得很兴奋,即使是按时睡觉,也很难真正入眠。爸爸妈妈应在宝宝入睡前1个小时,让宝宝安静下来,让他有心理准备。同时,不要讲紧张可怕的故事,一旦发现宝宝有睡意时,父母应立即停止讲故事,让他及时入睡。绝对不要让宝宝养成大人抱着,或摇着入睡的习惯。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专家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大严重心理问题。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急需3大心理素质的培养
1、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何改变孩子肯手指的习惯
近日,哈市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接诊了几个喜欢啃咬指甲的小朋友,其中有3个孩子不但将自己的十个手指甲啃得“光秃秃”的,有的甚至连脚趾甲也不放过,导致有的孩子出现了手指浮肿、上下牙齿闭合不良、腹痛腹泻等情况。如何改变孩子啃手指的习惯?对此专家指出,自卑、孤独的孩子更易啃指甲,家长要主动疏导孩子心理。
指甲是保护手指尖端皮肤的重要“零件”,啃咬指甲则是双向的伤害,手指被细菌侵蚀的同时,通过口腔食入了藏在指甲里的有害细菌,亦会对孩子的内环境造成不良后果,如寄生虫的虫卵可伴随啃咬指甲的活动进入体内“兴风作浪”。
如何才能让孩子改掉啃指甲的坏习惯呢?首先要排除啃指甲是不是病理原因造成的。除了有可能缺锌、缺铁、铅中毒及有蛔虫所致的“异食癖”外,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年龄小的孩子通常都会经历焦虑、烦躁、缺乏安全感的阶段,如紧张时、独自一人时更容易发生。某些特定的环境也会诱发啃咬指甲的病症,如面对繁重的课业、看惊险影视片,或受到家长、学校的责骂及惩罚,而恰在此时,咬指甲便成了孩子自我安慰或者是减轻压力的特殊手段。久而久之,儿童还会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1.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注意满足孩子被爱和被关怀的情感要求,父母应当从百忙的.工作、家务中抽出时间,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并多进行肌肤间的接触,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睡觉,在睡觉前给孩子以抚摸等温情,使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2. 鼓励孩子多与同伴玩耍,给孩子安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不闲待着,如让孩子玩积木、玩沙子、画画、做游戏等,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乐、活泼的活动中,以使孩子忘记这种不良行为。
3. 对孩子的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行为,父母在给孩子进行矫正时,父母的态度要和蔼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千万不要大声呵斥、恐吓、打骂,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因为这样只会强化这种行为,使孩子感到更紧张,甚至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4. 对于孩子因吸吮行为及咬指甲的行为,遭受小朋友讥笑时,父母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要鼓励孩子改掉这种不良行为,在小朋友面前树立孩子的良好形象,千万不要在众人的面前呵斥孩子,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改掉不良行为的信心。
以上的方法对于改变孩子啃手指的习惯会有所帮助。在这样的状况下,家长及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关注,用正确的办法加以纠正,而不是一味指责,要以耐心关爱的态度教育孩子不再啃指甲,并且用做游戏、做手工、玩玩具、讲故事、外出郊游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对孩子的教育2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这三忌要避免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早期教育有三种令人担忧的倾向:
1.过分地强调知识灌输
有些家长把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他们不顾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学习,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2.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具有孩子的天性,办事不可能像大人那样考虑周全,犯错误时有发生。如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事事办不好,事事都难办,从而失去前进的信心,长期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专业训练
不少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专业训练班里接受强化训练。高强度的训练挤去了孩子应有的玩耍时间,使孩子过早失去了孩子的天性。如孩子对训练内容不 感兴趣,训练还会成为孩子沉重的包袱,孩子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心理、性格还受到扭曲,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孩子的教育3
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3~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所以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
☆发挥表率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因此,我们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之前,首先要组织教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规范,努力塑造自身的个人魅力。在行为上,要求老师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仪表上衣着大方,不化浓妆,不穿奇装异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在工作中,要爱生如子,关心学生,以理服人,不体罚学生。对待同事团结谦让、互敬互帮。
☆潜移默化地教育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常规教育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卫生习惯教育上主要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内容。 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舍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遵守寝室规范、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如做早操时会自觉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我们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礼仪儿童队员服饰统一、整齐,齐步走向旗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国旗,全场师生行注目礼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 ☆首先由家长做起
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由家长做起。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生活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我建议家长们可以每天让孩子背诵一些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这样不仅让他们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同时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教育孩子学习礼仪、实践礼仪。让他们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对孩子的教育4
在即将踏入为人母的行列中,我忽然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当有人问谁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谁影响了孩子?我发现父母才是孩子的导师,是孩子寄予的希望。“父母”多么伟大神圣的字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陪伴孩子的内心世界管好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尊重,制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从自身做起,孩子从出生到咿呀学语,陪伴孩子身边的是父母。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好与坏是靠父母的引导与教导。“身教大于言传”,对于孩子我们学会赏识对方赏识孩子,做孩子的伯乐。同时做一个好妈妈好老师好朋友。
孩子是家长父母的最大事业。人生在世,由少看老。父母可谓原件,孩子就是那复印件。孩子的一生都是在父母的引领下,家长是孩子的`表率。孩子处于学习探究阶段,没有光明的那盏灯,孩子会慢慢走向黑暗。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孩子是父母的未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所谓优秀就是要当能力不够的时候,勤劳来凑。有些人,生而会之,学而会之,觉而会之。而我们不管处于那个层次,都要时刻提高自己,无论修养,知识,智慧,境界,胸怀,那么孩子才会有所影响,也会变得优秀。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过去,感恩现在所拥有的。人活着呢,不要因为没有的而生气,要为拥有的而感恩。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影响。不管是生活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做父母的要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庭经营是生活的一种手段,家庭好了,人也就好了,日子也就过好了。
对孩子的教育5
八成家长带孩子进异性公厕
39健康网近期调查显示,约60%的家长不刻意选择符合孩子性别的衣物,80%的家长会带孩子进入异性公厕。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萍说,家长把孩子带入异性公厕,这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这是对孩子人际关系界限观念的忽略。
大人们可能不了解,在这样特定的场所,孩子会感觉不舒服。
当然,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妈妈带着儿子外出,这时安全就是第一要素了。但希望家长们能做到,在孩子4岁以前,尽量减少带孩子进入异性厕所或更衣室。
4岁之后,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避免带孩子进入异性公厕了。独立性较强的孩子,可让孩子自己去厕所,当然前提是必须告诉注意事项,怎样保护自己等。
家长的观念很重要,首先不管孩子多大,都应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在计划任何一项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各方面问题,包括外出前想想上厕所的问题怎么解决。同时,家长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家长的说教不要刻意,一下子给孩子那么多概念,他不可能明白,只要家长亲自去做就可以。
家里有性格内向的孩子怎么办?
从表面上看这是孩子的问题,实质上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要改善孩子内向的性格,关键还在于父母或成人的教养方式要适合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要送孩子去幼儿园,这样可以让孩子进入一个儿童世界,让他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会学到原来不懂的新知识,并享受到和同伴在一起的乐趣。
二、为孩子选择一两个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年龄比他略小一点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相互帮助。
三、多要放手让孩子自由玩儿。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整洁、卫生、安全等顾虑较多,因而总是限制孩子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这样会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应鼓励孩子去玩沙、玩泥巴,踩雨后的积水,爬石子堆、黄沙堆等,其实只需穿上合适的衣服,注意安全即可让他尽情地玩。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由玩耍,会使孩子的性格开朗起来。
四、经常和孩子一起互动。例如给孩子讲讲笑话和幽默故事,互相开开玩笑,参加孩子们的游戏,带孩子出去玩等等。
五、耐心对待孩子。对于孩子的畏缩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不敢大声说话等,家长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作出太强烈的反应。
六、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使用如“小朋友欺负你没有?“老师今天批评你了吗?”等一类的语言,避免使孩子在心理上总处于弱者或被动的地位。
七、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如下棋、弹琴、识字、计算、旅游等。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成人能积极引导,他们就会健康地成长。
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千万别扼杀了
女儿从小就极具丰富的想象力。记得她4岁那年,我问她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她眨眨眼睛,想了想说:“天空是黑色的。”我立即纠正她:“宝贝,抬头看,天空是蓝色的,下次可要记住啦!”可女儿抬头看了看天空,说道:“天空跟宝宝一样,也是要睡觉的。天空把眼睛闭起来时,它就变成黑色了。”
女儿从小就极具丰富的想象力。记得她4岁那年,我问她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她眨眨眼睛,想了想说:“天空是黑色的。”我立即纠正她:“宝贝,抬头看,天空是蓝色的,下次可要记住啦!”可女儿抬头看了看天空,说道:“天空跟宝宝一样,也是要睡觉的。天空把眼睛闭起来时,它就变成黑色了。”
女儿特别爱涂鸦。于是,女儿5岁时,我为她报了一个绘画兴趣班。一次,她兴致勃勃地把她画好的一幅画拿给我看。我看了忍俊不禁:一颗绿色的太阳旁,漂浮着几朵粉红色的云彩,云彩下面是黄的草地,草地上有几只灰色的小鸟在飞翔。我笑出了声,抬起头,发现女儿用期待的目光一直看着我,我知道,她需要我的肯定和鼓励。于是,我赶紧把刚要出口的“色彩用错了,画得不像”咽了回去,改口夸赞道:“洁洁画得真好!”女儿听我这么一说,快乐地拍起了小手,又开心地拿出画笔,迫不及待地去画画了。但她并不知道,妈妈的赞美并不是由衷的,而且内心还有种隐隐的担忧。
果不其然,当女儿兴趣班下课走出教室时,全没有了往日的神气,脸上还挂着泪珠。我快速迎了上去,问女儿怎么了。她“哇”地哭开了:“妈妈你骗人,你说我画画得好,可老师说我画得不好,画得不像!”
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扯了一下,我知道老师所说的“不像”,是指色彩用错了。我忽然意识到,孩子画画就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和灵感迸发,他们的思维模式并不会受某个具体物件的形、色所羁绊,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无比的想象力和童趣,让人身心愉悦、感动于怀。而我们大人,则用成人的眼光及固执的思维模式,告诫孩子“那样是错误的,这样才对”,逼迫孩子在自己构筑好的框架下,努力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人,可是,不知不觉中,孩子也慢慢丧失了应有的主见和热情。糟糕的是,却很少有人去好好地反思一下:这种条条框框的教育模式对孩子是否是一个误导?是否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潜能?多年循环反复的教育理念是否需要改革和创新了?
没有谁可以规定,太阳一定要是红色的。就像女儿曾说过的“天空像宝宝一样,也会睡觉的”一样,太阳、云彩、小草也可以有很多种颜色。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就要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自己,就像人需要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有很多种不同的表情一样。
我轻轻地做了个深呼吸,对女儿说:“妈妈没骗你,洁儿确实画得很好,真的!老师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明天你一定会得到一朵大红花的。”女儿破涕为笑,傻傻地问我:“真的吗?”我肯定地点点头。回去后,我跟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很赞成,并打算将这种教育方法试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第二天,女儿果真得了一朵大红花,开心得不得了,画画的热情更高了。我一直小心地保护着女儿的想象力,我总是对女儿说:“尽情地发挥和想象吧,太阳可以是绿色的,也可以是蓝色的,只要你喜欢,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任何颜色的。”
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一生珍贵的财富,聪明的父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一定会让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美丽的翅膀,让它不断地丰满、强壮,飞翔在广阔的天宇中,探索新知,追求梦想。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培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该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呢?
近年来,有一种现象在中小学渐渐地增多起来,就是一些孩子常因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原因(如家庭关系、学习、交往)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许多家长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的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庞震惊的心理品质,是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对今后参与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过去,我们把心理受承能力单纯看作是一个思想修养问题,一般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开展工作。事实上,它首先是一个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动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
我认为,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还给孩子,是提升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前提。要知道,孩子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家庭中的一员,他除了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外,还应该为家庭尽上自己的一份义务,包括做做家务,为家长分担一些忧愁,关心父母的健康等等。
只有在生活的磨砺中,孩子才会切身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家长的良苦用心,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初三和高三的毕业生,那可是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谁还敢叫孩子做家务呢!然而,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长时间地使用大脑,很容易引起大脑疲劳,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效率。
让孩子做做家务,其实是再好不过的放松方式,家长何乐不为呢?另外,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比如,偶尔偷一次懒,让孩子来照顾你;家长出差的时候,不要为孩子储备好一切生活物资,也不要把孩子托给人照顾,只把钥匙留给孩子,一切就“OK”了,相信孩子会慢慢地学会照顾自己;下雨天,孩子忘了带雨具,家长就狠狠心让孩子自己冒雨回家,即使因此感冒,也没什么,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呢!孩子的路就让孩子自己走吧!你不给他机会,他永远长不大。
瞬间控制情绪的七个心理方法
一、努力从内心处平静。
遇到困难的对话时,确保从隔膜处均匀地深呼吸。跟自己讲话,慢慢重复一些类似“放轻松,保持冷静”的话。你还可以闭上眼睛几秒钟,如同家庭心理医生告诉你的,想象一副放松的画面,回忆一些让你冷静或高兴的事情。在你讲话时,放慢语速,不要打断,并仔细考虑你正在说什么。
二、抽身而退。
如果紧张气氛越来越严重,则考虑先停止讨论,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后再回来重新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变得更客观,问题也将在你脑海中更明确。
三、选择正确的媒介来传递你的消息。
当你满腔怒火时,很容易发出一封措辞严厉的电子邮件。不良情绪实际上不应使用电子邮件来传送,因为当面或通过电话说显得很合理的话在邮件中就会非常不同,而且会被错误解读。所以,尽量在冷静面对面地谈。
四、尝试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考虑。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某个人很愤怒,或者成为他们愤怒的对象,则花一点时间从对方的角度考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和压力。也许他正应付很紧张的时间期限,有一个要求很多的老板,或者家里发生了一些个人问题。当你能够将对方视作易犯错误的正常人,像你一样在努力完成这一天的工作,你就更容易冷静下来,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共同点。
五、缓和你的语气。
在响应之前先仔细倾听,并做出你了解他们观点的行为表示。不要使用强烈的语气或侮辱性的言论,并避免使用可能弱化你观点的很绝对化的词语。另外一个技巧是“镜像技术”,你在说话时重复别人说的词或短语,不是干扰他们,而是表示你确实在听并且理解他们。最后不要迁怒与别人。
六、不要当面发泄怒气,也不要反击。
如果有人朝你大喊大叫或粗鲁的威胁,请努力记住:这并不是针对你。你对你无关的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负责任,而且你也无法控制他们的行为。你只能控制你对他们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如果有人抨击你,反击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冷静的反应、或者根本不回应以及拒绝“供给”他人愤怒的养分,可使其愤怒更快地燃尽,就像失去氧气的大火。
七、了解你的“愤怒触发器”并找到替代的方法。
认识到是什么使你愤怒,并找出替换办法来解决它们。最后,为愤怒找到健康的发泄渠道。尝试做一些剧烈运动、可让你平静的瑜伽或冥想课程。允许自己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释放郁闷,这样愤怒就不会积聚在你的身体里或者以不良的方式爆发出来。
危险的中学生网恋
现在的学校都在强调素质化教育,电脑又是大力普及热点,随着电脑、网络进入寻常人家,现在的中学生也接触到网络,仿佛上网成了时尚,当中学生在网上吸取丰富精神养份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忽视,就是困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关于中学生网恋的问题。
以前,在我们眼里,中学生只是对网络游戏感兴趣,整天泡在游戏机室里,当网络游戏盛行时,也带动了中学生上网,发展到现在,中学生对网上的聊天,网恋感兴趣。笔者所认识的一个15岁男性中学生,因早年参加数学竞赛,家长对其奖励,家中配了电脑,并且包月上网,父母对其寄予很大的期望,近段时间发现其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学习成绩落到班级第三十几名,当月电话费陡增到千元之巨,一个外地的长途号码引起了家长的注意。通过与该学生的谈心,得知,他通过网络结了一位14岁的外地女生,二人互通了情况,经过3个月的网上聊天,已经到了焦不离卿的地步。家长对笔者诉说,该生学习成绩已经降到班级第三十几名,本来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的,这次看来没希望了。据笔者所知,像中学生发生网恋的例子不在少数,大有发展漫延之势。网络本身是虚幻的,真真假假,甚至有徒谋不轨之人利用人们对网络的美好憧憬,进行犯罪,给我们也带了很多的警示。
中学生的年龄段在14-18岁之间,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在学校里,就不提倡早恋。网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正常的学习与作业时间,为自己的前途发展埋下隐患。
中学生刚刚接触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高,要树立正确的对事物的看法,不能单纯的看待事物。过多的接触网络,中学生缺少与社会的接触,容易产生内向、孤僻的性格,做事急躁,冲动,对网络恋情寄以厚望。如果遭受到打网恋的打击,是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给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
对孩子的教育6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往往有许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小时候在家里得到的教育,而只是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给了学校。这种做法欠妥当。
1.别把教育推给学校
父母绝不应该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到学校的手里,因为学校教育体系失败的速度正在加快。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的话,我们都会受到影响。如果你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的话,那么你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一些活动来帮助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从家里开始的,他们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其实是家长,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2.给孩子读书
你能与孩子一起完成的事情中,最为基本的一件就是读书给他听。当然,这件事情看起来似乎有点太过于简单甚至是平淡无奇。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没有多少家长能够定期地完成。给孩子看一些带有简单图片的书,并且提问一些与书中的`图片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会使得孩子更容易接受读书这件事情。
3.发掘孩子的好奇心
要不断地发现孩子对什么事情好奇,与孩子进行一次敞开心扉的连续的谈话。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尽管谈话可能涉及到很多单调乏味的问题,但是你也要鼓励孩子去问。
4.与孩子一起学习
你是否有一些想学的或者想要去发现的事情呢?那么就和孩子一起学习吧!类似于学习语言、学习数字影像之类的事情,可以很好地向孩子展示出尽管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你并没有放弃学习。
5.让孩子帮忙做家务
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素材。让小孩子帮助你做一些家务活或者承担一些简单的职责。当然,在这之前你要向孩子解释你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以及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从烹调食物到喂养宠物,都是很值得学习的经历。
6.频繁地与孩子交流
时常地和孩子说话是非常重要的。你与孩子说话越多,那么孩子就能积累更多的词汇来回应你的言语。这是培养孩子的早期语言获得技能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对孩子的教育7
今天回到家里因为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找不到方向,就寻找应老师帮忙,私信给应老师没有得到回复,一直关注应老师的动态,知道应老师带小树比较忙,所以就直接把问题丢到了群里,想要让群里智慧的小伙伴来帮我找到答案!谁知道,问题刚发出去不久,很快应老师就@我,你的焦点错了,问题永远解决不了的。你要先调焦。当下我语音开个小灶!看到应老师的回应,我是特别开心的!能得到心里最崇拜的应童老师回应,那种心情就好像初恋男女第一次约会一样激动不已!
应老师语音开始的第一件事是讲述了自己会因为带小树无法及时回复大家的私信,但是她讲了如果你非常需要她的帮助,就一遍一遍地给老师发微信,发群里都是可以的!接着老师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在提问问题的时候最好直接一点,有什么问题就三言两语地写清楚就好,不需要长篇大论,老师不会去关注内容的,只要把结构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老师点评我问的问题是无效问题,因为问题中没有讲明白孩子几岁也没有讲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没有替老师考虑,所以我问问题的时候已经被问题带走,被焦虑情绪带走!听到老师这样说,我才从问题中跳出来,恍然大悟!哦,我今天发问怎么都忘记了写孩子的身份了呢?真的如老师说的一样,我被问题带跑了!所以老师教会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问问题,只有把问题交代清楚,才能拿到正确答案!第二,我直接把问题丢到群里,等着别人回复我,这种想法太天真了,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和精力来回应我的,老师给我提供的消息是,我可以关注群里的动态,找到学霸级别的同学或者找和我孩子同龄但不存在这类问题的孩子妈妈,直接精准的@她来帮助我,这样不仅能够很快得到回复,也会让被@的人感受到成就感和价值感!这叫做“双赢”!哇!老师说的每句话都是这么有意义,没有一点虚词,每个字都说得我心服口服!
接着老师来分析我的问题。我的问题就是焦点错了,如果焦点不调过来,这个问题是永远不会解决的!我现在的焦点在于六岁半的上一年级的儿子玩手机,玩的放不下手,玩的说话不算话,这是个问题,然后,要怎样改变这个行为。这个焦点首先是在孩子身上,然后问题就需要被解决!老师讲到: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内在需求不同,不同年龄段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也不同。七岁之内的孩子对父母还是特别依恋的,然而手机是个虚拟的世界,孩子在本该依恋父母的阶段不依恋父母,觉得有没有父母都没有关系,反而去依恋虚拟世界,意味着有父母的真实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相比真实的世界吸引力不够大!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你来沟通,来亲近呢?平时你都是怎么去和孩子沟通或者互动的?跟孩子有没有心灵交流的!还是经常去一遍遍的要求孩子的?对孩子有诸多的不满,给孩子很多的负反馈?!人都有去乐避苦的本能,如果和父母链接让孩子感觉到痛苦,感觉到不快乐,那当然孩子不愿和父母链接了,那相比之下手机就更有趣了!手机里的小游戏可以让孩子去探索,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啊!听到这里就明白,焦点不是去搞定孩子,而是我要提升我自己,我怎么做才能在孩子心中变成一个非常愿意亲近的妈妈,一个非常有趣的妈妈呢?至少要比手机更好玩的妈妈?应老师建议我认真去听完一米课堂的五节课,那个课会让我搭建起一个框架,可以掌握关于亲子教育最核心的点!
六岁半的孩子,可塑性还是很强的!这是应老师说的,她说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越来越弱,更多的会受社会,学校,同学带来的影响!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就是说我现在改变还不晚!透过这个事情,我需要来检示的是我内在启动了怎样的反应之制,很明显,我焦虑担心紧张,先是因为孩子的表现触发了内在的什么!因为老师讲过了,那是因为给孩子陪伴的质量不高,孩子对我没兴趣,对手机有兴趣,我的焦点就是如何来提升自己跟孩子陪伴的质量!孩子感受不到来自妈妈给的爱,或者说妈妈认为好的爱孩子不要,孩子想要的爱妈妈又给不出去,这个时候正确的焦点就是我如何让自己变成那种满满的爱,充满美好的.爱,源源不绝的那种爱的妈妈去陪伴孩子!很明显这样就可以满足到孩子!那我该怎么做呢?
应老师从四个方面给了我指导!第一我的思想的系统需要调整,要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第二调整语言模式!关于语言模式,应老师推荐我去看她的书,尤其是亲子蜜语,书中老师跟小麦之间的互动,会对我有很多的启发的,老师说,同样的意思你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去,对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方的反应也会不一样。第三就是我的情绪状态,让我留意,当看孩子玩手机,心里会担心,焦虑,紧张让情绪升起来的时候,我的情绪状态可以做改变,我的情绪反应机制是可以调整!第四就是做法,我对孩子平时的控制责备,这些行为可以有所改变!怎么样做一些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被母亲充分关注的,被母亲爱,就去怎么做!
听着应老师事无巨细地给我分析我的问题,然后给我支持和指导,真的特别感动,听着听着眼泪就流了下来,觉得对儿子实在太亏欠了!感觉自己生命中能遇到应老师,真的是太幸运了!这个VIP会员充得真的太值了!
接下来,我会按照老师的指导方向,一点一点去改变,去融入孩子的生活,给孩子更多的正反馈,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暖暖的爱!还是老师讲的,我们真的要感谢这些熊孩子,去他们让我们有了再一次成长的机会,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根据孩子成长的节奏,我们也作出相应的命运的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修炼自己吧!希望这篇记录篇,能带给更多的家庭,愿孩子们都能快乐幸福地成长!
对孩子的教育8
那年夏天,我路过超市,看见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十几岁的孩子在超市门口,孩子口吐白泡沫,脸色发黄。父母脸色灰暗,后悔连连。路旁的好心人拦了辆出租车把他们送到了石油医院。听旁边的人说,是孩子在超市里看上了什么,做父母的不给买,就哭着出来了,谁知孩子的脾气大,所以原本买东西的钱全送医院了,估计还不够,于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说,还不如给孩子买呢,毕竟喜欢的,只有一两件而已。
前两天我在信用社里取钱,碰到一个年轻的母亲,说是孩子把家里仅有的存折拿走了。就是为了上网。那时,我恍然明白,是不是我们在教育孩子和沟通上与孩子有了什么隔阂。于是我又想起,上学时到朋友家去。她弟弟因为不想写作业躲在厕所里不出来的,朋友的母亲喊破了嗓子也没有用。
其实,当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时候,也许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昨天,我和儿子去照相,结果他不愿意,于是我生气揍了他一顿。晚上,他父亲回来,才让他哭了个痛快。原来小孩子也有心事,只是他们不善于表达,而我们有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仔细想来,一个家庭的和睦,亲情的融洽,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假如那对夫妇认真考虑孩子的.要求,只要上对的就接受,也许没有那趟医院之行。就象那年县医院送来的那个孩子,仅仅因为一支笔,和妹妹闹别扭,结果被父亲揍了一顿。就那么喝药死了。
时代进步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应该进步了。可是,如果和孩子不能更好的沟通,也许悲剧还会重演。因为现在差不多家庭都是独子。其教育方式就更是轻不得的重不得了。不过,只要我们和孩子意见一致,心灵相通。或许,会处理的更好,让孩子的性格更健康,行为更合理。
对孩子的教育9
1.当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和支持时,就算是养成了“好习惯”,将来也会反弹
其实在以上两位妈妈养成孩子好习惯的期望中,并没有让孩子感觉到一点点的爱和支持,反而成为妈妈情绪上的替罪羊。这种“好的行为习惯”的背后往往有一种跟负面情绪相联系的暗示:你如果不好好收拾房间,可能就面临被唠叨、被打骂;如果你不好好吃饭,可能就面临妈妈的脸色和惩罚。长此以往,就容易陷入这种负面情绪的模式,看不到收拾房间后的整洁干净和吃饭的所享受到的乐趣。也许,就算是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这个“好习惯”,在未来也可能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弹”。如同L,和那位被迫吃饭的小孩。
对此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从小我跟我妈也常因早起的事较劲,上班后,周末睡懒觉是我最大的期待,平常上班起床也是我最痛苦的事。自从有了孩子以后,睡懒觉更成了一种奢望。我常因没有睡好觉对孩子不耐烦,但是,我发现越不耐烦,孩子醒得就越早,甚至周末早上只要他起床,也不要他爸陪,一定会通过各种要求和方式把我扒起来不让我睡。这种感觉让我一度又陷入曾经我跟我妈较劲的不满情绪当中,只不过对象换成了孩子,有时候我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乖,这么黏人,好烦。当然,学习心理学有一条好处,就是在自己感觉到痛苦时会学着慢慢去面对、觉察,同时学着去接纳和包容。看,这其实是我自己的情绪问题,孩子的要求是正常是好的,不是他不乖,也不是他黏人。
当我这种情绪和模式被看到和接纳时,没有任何人逼我,我自己慢慢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也没有觉得任何不舒服和难受,反而每天觉得精力充沛。当然,就算偶尔想睡懒觉,孩子也不再扒我起床了。因为我的情绪稳定了,我跟孩子之间就会有爱的流动,当孩子感觉到这种爱时,他也逐渐变得安定,不再那么“烦”人。
2.为何妈妈们总有一个美好的期望,结果却适得其反
我有一个朋友L,很有意思,你去她家经常会发现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有时候,一进家门放眼望去,目及之处全是东西:抱枕、书,包包,鞋,甚至是各种塑料袋,购物小票扔得到处都是。但有时去她家你会发现似乎进错了家门,家里一尘不染,目光所到之处,除了家具根本没有什么其它物品。
后来熟了之后,L告诉我们,她为收拾屋子这事经常处在自我斗争之中。原来,L的妈妈从小就注重培养L的好习惯,每天睡觉前一定把玩具收好,把第二天穿的衣服准备好,每天按时起床,自己收拾房间……雷打不动。大部分时间L还是会按妈妈的要求去做,但有时候晚了或者忘了,妈妈心情好时就唠叨几句,有时不做也就过去了。心情不好时,直接连吼带叫:“你到底是不是女孩,每天要催催催,你到底有没有自知之明”。有时甚至会实行武力。所以L曾经内心有一个小小的愿望:等我以后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一定要让家里乱七八糟的,想怎么来该怎么来。
当然,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是L自己的选择,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L一方面乱扔东西她会觉得很放松,但另一方面,家里只要乱七八糟的她会经常处在一种焦虑之中,经常会处在是否收拾屋子的纠结之中。所以,家里会经常乱上一两个礼拜,然后就得花上一整天甚至更多的时候收拾干净,收拾房间又是L最难受最痛苦的事。然后L还告诉我,她工作方面也经常这样,拖延,纠结,拖到最后再连续加班把这一段时间积累的活干完。循环复始,痛苦不堪。
还有一位全职妈妈,为了养成孩子好好吃饭的习惯,每天必上演母子大战,模式就是:开始各种哄,哄不管用,就硬塞,塞不进去就给讲道理,给脸色,再最后就直接打骂。到最后这种方式也没让孩子养成好好吃饭的习惯,反而让孩子对吃饭失去了兴趣,瘦得跟麻杆一样。
这两个故事中,妈妈们的目的其实都是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期望很美好,可是结果呢?第一位妈妈导致的结果是L直到成年都陷入这种是否收拾房间的纠结和痛苦中。而第二位妈妈,结果与期望完全相反。
3.父母的爱和陪伴才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基石
每个人都有向好、向善的品质,只要内心的动力不被外在的要求和负面情绪所压制、割裂,是人都会散发出这种美好的品质和力量的。这个时候父母爱的流动,适当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基石。
在后现代很多心理疗法里面崇尚的都是人本,比如叙事,特别适用亲子关系的改善上,因为它最会发现孩子善的、有力量的那些故事。像兆杰老师课堂上讲到的那个不断逃学的孩子,父母用尽各种方法,甚至连警察都叫来了,可是孩子仍旧逃学(回复叙事:如何的陪伴,让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家 即可查阅)。而兆杰老师反其道而行之,没有用主流的评判去说教他,只是用温暖的语言和爱去发现孩子在逃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经验和办法。帮助孩子自己寻找到了自己的内在力量,从而回归学校和家庭,并考上高中的故事。
打骂和惩罚的方式固然短期是管用的,但很多时候会禁锢住人们内心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你给它一块盐碱地,每天还阴雨连绵,它必然生长得坑坑歪歪;如果你给它一块肥沃的土地,有充足的阳光和雨水,它必然会成长成它本来的样子,健康有活力。这时候,妈妈的爱和陪伴就是撒播阳光和雨水的基石。
4.只有父母自己的成长,才会引导孩子的改变
故事2中,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吃饭,每次吃饭如同上刑,妈妈想尽各种办法,用中药调理,变花样做各种好吃的饭菜,夸奖、打骂,可是结果呢?眼看孩子瘦得跟麻杆一样,每次发完脾气,她自己也内疚痛苦不堪。后来经朋友介绍上了一个疗愈性质的课程,才发现,自己对孩子吃饭的期待后面是害怕和焦虑,害怕别人说她全职带孩子还带不好,也担心老公、公婆的埋怨(这种体验与她童年时期父母的高要求经历也有关。)当她总是处在这种焦虑和害怕的情绪中时,往往只会把行为演变成她所担心的那个样子。如同吸引力法则,你只吸引你心中所想的,虽然你不想要这个结果,但是吸引力法则不管是好是坏,也不管你想不想要它,它只是回应你的思想。
这位妈妈后来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去面对在养育孩子担心和焦虑,去接纳和包容自己的不足。当妈妈自己的内在获得力量逐渐平和以后,自然对孩子是否吃饭的问题就不再那么纠结和痛苦了。而当孩子感受不到压力,得到的是妈妈的爱和支持时,吃饭的问题也逐渐好转了。
5.好习惯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父母的爱和支持去滋养的
我们经常在各种育儿经中陷入困境,或者在培养好孩子习惯的框架下与孩子斗争得疲惫不堪,其实我们都能在自己内在找到一个未被接纳、包容,或者没有成熟的小孩。每当碰到类似事件时这个小孩就时不时跳出来捣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情绪问题和各种家庭斗争。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学着去看到自己内在的这个小孩,去滋养,助他成长。只有我们父母自己逐渐成长改变,孩子的问题才有可能被解决,孩子一切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慢慢养成。而只有我们不断去发现孩子那些善的、好的种子,并给予足够的爱去滋养时,孩子的好习惯才会被真正内化。
家庭沉默症应该怎么破?
作为家长,给孩子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青春期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孩子们正处于成长的十字路口,需要我们指引,而不是替他们做主。家长应当允许他们在自己的空间里思考、锻炼,接受考验,克服挫折,迎接挑战,体验成长。关键的时候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地野蛮强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孩子是越来越关注了,父母缺乏沟通技巧,父母都不知道该怎样和他们沟通交流,现在的普遍现象就是和孩子难以沟通。父母经常会因为孩子们不愿意和自己分享他们的生活而感到非常的沮丧。不管你的孩子是幼儿,还是青少年,有些时候想要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是非常困难的。那么,父母在面对不愿意和自己交流的孩子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作为孩子:要正确对待父母的“干涉”。面对冲突,最好的方法是敞开心扉,经常将你的情况主动告诉父母,和父母交流自己的看法、做法。让他们了解你、关心你,明确地要求他们对你的尊重。或者换一种方式交流:写一封信,选择能反映你心声的书籍、电影、漫画等。总之你要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才能更加信任你尊重你。面对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解决——交流,而不是逃避——沉默。
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就不要再把他们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整天就知道让他们学习,家长应该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对孩子来说,家长都是过来人,很多孩子经历过的事家长都经历过,但家长经历过的事孩子们却没有经历过,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在情感上走近成年人,家长在情感上要率先走近孩子。
父母慈爱、儿女孝顺,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样本,这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是很多人都向往、追求的。但这无不考量着做父母的功力,父母在辛勤工作和满心倾家的基础上,多研究如何做父母,如何做成功的自己显得更重要了。一旦出现孩子与父母保持沉默,无法沟通的时候,建议带孩子去寻找心理咨询师做一次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加以解决,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家的温暖,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
养男孩,妈妈请从理解他开始
“不要跳!”,“安静点!”,“给我坐好!”这可能是妈妈对男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如果孩子不听话。你会非常恼火。可如果孩子真的规规矩矩听从了你的指令,你可能又发现,他变成了那种胆子小、容易紧张甚至无法克服自卑的男孩,如何把他变得野性点,可能又成了你面临的一个新难题。
要在这个矛盾中求真理,妈妈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按照自己女性的原则标准,要求孩子那么顺从听话。
在城市里,男孩子的冒险和探险的机会越来越少,天性容易被扼杀,妈妈们如果还去做更多“要听话”的要求,男孩子就更难彰显自己的天性。
想要培养一个真正的阳光少年,你不得不忍受他在沙发上狂奔乱跳,忍受他拆掉你的手提电脑,忍受他登高爬梯,总之,忍住对自己的安静和安全被搅乱的焦虑,让你家男孩的天性有自由的生长发展的机会。养育优秀男孩从促进他心理健康成长开始。
以下是心理学家的五个建议:
1、小男孩需要多抱抱
在孩子(无论男孩女孩)1岁半之前,怎么宠爱都是不过分的,特别对于男孩,因为他们跟成人对视的时间更短,成人要特别注意多抱男孩,让他们的肌肤得到触摸满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2、男孩需要独立的空间
男孩成长到大约2岁,就开始了独立的第一步。从这时开始,父母要有意识地给他创造适当的独立空间。2-5岁的男孩会越来越多地显露自己的个性,这时,孩子容易发火。爸爸妈妈不要过多压制他的反抗,而要多多理解他,否则可能会阻碍他内在自我的发展,破坏他一生的性格。
3、理解男孩的特殊表达方式
由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所以,在对你不满意或者他心情不好时,他就摔门、砸东西、喊叫、甚至敲墙。其实,这是小男子汉成长中的正常行为。你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他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时间去调整自己。同时给他发泄的机会,允许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样东西比如沙发或者沙袋等,让他捶打。
4、理解男孩的固执
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这也是睾丸素的作用。从襁褓期开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帮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却还是要坚持不断地尝试。男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处理,也比女孩子缓慢许多。这时,妈妈应该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你硬要他不做某件事,或者强迫他接受你对他的帮助,才会使他产生真正的挫折感。
5、男女有别,他的注意力真的不如你
你说了好几遍,他也没听见。你觉得他是故意不听你的话,所以你很生气。但事实是他就是没听见。男孩的听力不如女孩好,特别是在他们非常专注地干一件事的时候,根本听不到第二种声音。这时,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这种噪音。你应该走过去、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对他温和地讲话,他才容易把注意力转到你身上。
90后的你厌烦你的父母吗?
然而,对于父母如暴雨般倾注的情感与关爱,振翅高飞的孩子并不欢迎。
“刚开始,女儿下了课就回到出租房,可没过几天她就急着轰我走,也不回来住了,最多吃个晚饭,再后来,连晚饭都不回来吃了。”李先生说。
其实,也不能责怪思锐,父母给她的,恰恰是她最不想要的。
“我跟我妈妈关系最不好的时期就是大一、大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大三女生小彭对记者说。
这个来自西北的姑娘看起来柔柔弱弱,但是骨子里却很倔强。
刚上大学,小彭急着投入美好的大学生活,忙得不可开交,而妈妈却每天都要和她通电话,有时还要视频,小彭很不耐烦,“那些话、那些事每天都在反反复复说。”母女俩更大的矛盾来自对未来的规划,妈妈希望小彭尽可能安稳地过一生,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家庭;而小彭则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更加波澜壮阔、更加惊险刺激。
那两年,母女二人在电话里不是大声激辩就是吵架拌嘴,有时候连最简单的报平安都能演变成暴风骤雨般的争吵。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孩子存在着两个青春期。一个是十三四岁时随着生理变化而来的青春期,但由于高考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孩子的青春期被海量的习题、无休无止的考试及考上大学的强烈愿望所占据,使得青春期本该有的叛逆被冲淡了。
而进入大学后,这些孩子紧绷了几年的弦松了下来,青春期没有来得及释放的荷尔蒙好像攒到这时候释放了。
“我就是想独立,就是不希望他们插手我的生活。”在西安上大学的可蓉正在北京实习。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房子,住得“惨兮兮”的,“父母有很好的朋友在北京,只要我张口他们肯定能帮我解决房子的问题,可我真的不愿意,哪怕住得再惨也没关系”。
过了青春期的孩子们进入了后青春期。他们执拗地想甩开父母。突然“空巢”的父母并不理解孩子,还在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孩子。
尖锐的矛盾就这样形成了
“我现在特别不愿意想起他们,只要一想起来就气得跺脚。”这是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胡佳佳这两个月来的心态。本来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现在近乎成了仇人。
胡佳佳是山东青岛人,考到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一家人都很高兴。胡佳佳本不希望父母把自己送到学校,可父母说是想借机到上海旅游。
报到完毕,安顿了胡佳佳,父母在上海又停留了一周时间。貌似一切正常。
没想到父母走后第二天,辅导员就把胡佳佳单独叫到了一边,让胡佳佳震惊的是,辅导员递给她一个“大红包”,说是胡佳佳的父母在离开之前给他的一点儿“意思”,让他对胡佳佳多多关照。
“我现在只要想起自己从老师手里接过红包的那个瞬间,就觉得浑身难受,觉得自己的自信心完全崩溃了,完全无法克服自卑的感受,觉得自己的整个大学都被父母毁了。”胡佳佳说。
那一天,胡佳佳跟父母在电话里大吵一架,让他们以后不要再管自己的事,不要“再害自己”。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们顺利离开
不过,随着孩子的成长成熟以及父母逐渐适应了“空巢”的家庭教育生活,曾经尖锐激烈的亲子矛盾也能缓和。
“我现在突然能理解他们一些了。”南开大学的大三学生易辰说。
易辰所学专业是德语,他的职业理想是做个“同传”(即同声传译),但是父母却想让他考公务员,并在大一的时候要求他辅修财经和管理类专业。
对于父母的这种指手画脚易辰非常反感。为了不受父母摆布,辅修的专业只学了一个学期就停止了,之后易辰又远走德国海德堡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交换生。
易辰的转变是从做交换生开始的。
大概是离熟悉的环境太远,在自己尝过了生活的艰难之后,他有了职场心理,易辰变得冷静了。他突然理解了父母为他职场规划,“我知道父母指出的那条路一眼就能看到头,却是最安稳的一条路。”易辰说。
“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也明白了那时候跟父母非要拧着干也是一种较劲儿。”来自山东的大三学生张昕说,刚上大学的时候不仅不愿意听父母的,也不愿意回家,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和父母说,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完全摆脱了父母的照顾,才能说明自己独立了。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从‘依恋’到‘责任’,而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却是从‘责任’到‘依恋’。”张昕说,分水岭基本上就在18岁,所以,那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非常明显。
林女士在孩子上大学一年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找到了新的寄托,她反思说,我们这代父母太想给孩子理想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理想的类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迷失了,牺牲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父母的过度关注反而让长大的孩子感觉到被束缚、不自由,一心想挣脱亲情的枷锁。
作家龙应台的一段话让林女士感触颇深:“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林女士说:“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们顺利离开,父母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离开’的绊脚石。”
孩子,不是每个人都把你当朋友!
这其实是个好的教育时机。可以和孩子探讨下,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你可以用教练式提问方式来启发她,注意沟通技巧,当然也要首先关照到她的情绪。可以尝试这么说:孩子,同学们因为拿了别人的礼物而不跟你玩,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她表达自己的情绪,她可能会说,我很难过,我很苦恼,我不知道怎么办等等。
接下来表达你的同理心,你可以说:是的,如果是我,我也会难过或者苦恼的。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倾诉本身也是个心理疏导的过程。
接下来就可以深挖了,你可以问:那你为什么会难过呢?她可能会意识到因为同学这样的表现,让她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或者不被同学喜欢了。如果孩子不能很准确的表达,你可以适当用一些关键词来引导她验证自己的感受。
下一步,继续提问:那你觉得,同学的这种行为好不好呢?既包括给礼物的,也包括收礼物的,要分开来探讨。孩子当然会说不好,要继续追问:不好在哪里呢?
结合孩子的回答,引导她思考:表达爱和喜欢、友好的方式都有哪些?是不是只有礼物?比如在爸爸妈妈和你之间,可以怎样表达?在你和同学之间,可以怎样表达?也可以引导孩子逆向思考: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表达对你的爱的?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逐步认识到:亲情和友情,都不是简单的光靠礼物来表达的。礼物只是一种,但比礼物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支持。
家长必须明确的是,孩子能认识到同学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是一件好事,说明孩子在这个问题上是非明确。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为人处世和人际关系交往的观念:真正的情感是关心和付出,不是简单的送礼,送礼只是表达的方式之一。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是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学会坚持自己?尤其是当朋友、当同学都不和她玩的时候,孩子该怎么办?还要不要、敢不敢坚持?
让孩子学会用自己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同学,时间稍长,那些因为收礼而不再友好的同学关系自然就逐步改善了。
家长要做的只是,教会孩子正确面对这种现象而已。不是所有人我们都要做朋友,朋友也分很多种。如果我们付出真心,有些人依然不回应,那也没关系,我们没办法要求每个人都喜欢我们。
这个意识早一点让孩子认识到对她很有帮助,否则将来真的走入社会,很容易造成人际创伤,甚至很多孩子开始怀疑父母、怀疑甚至仇恨社会。
我曾经多次听到刚毕业的大学生向我抱怨:社会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人际关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其实,没有为什么,这个世界从来就是这个样子,只不过我们有些父母从小把孩子保护得太好,好得让孩子一直生活在童话中。
可是,灰姑娘和白马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往往也只是童话中的结局。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鲜花可能插在了牛粪上,灰姑娘可能成为了绿茶,白马王子也许最终还得找个白富美。
所以说,坚持做好自己,做好正确的部分,但不强求所有人认同,这个观念要从小培养,这也是对于孩子挫折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式家庭的亲情就是这样一步步流失的
很多的家庭认为学习重于一切,可以比拟亲情,可以比人任何事物都重要,但你的孩子在得到平稳的学习环境中,所失去东西能回来吗?
同事小王正值壮年,却被查出患了重病,此时他儿子正处于高考前夕的紧张复习状态中。小王的妻子不假思索地决定对儿子封锁这个消息,理由是不能影响他复习,因为高考是大事;一个朋友遭遇婚变,她也不告诉自己正在住读的孩子,因为孩子就要期末考试了;一个家族祭祀活动中,孙子辈的孩子们大多没有来,因为他们的学习都很忙;一个朋友的家庭聚会中,好几个朋友的孩子都没有来,因为周末功课太多……亲情就这样慢慢流失了,这样下去孩子很可能会在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
这类事情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因为有很多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而且还可能会发生下去。但同时,我们也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叹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懂得体恤父母呢?为什么他们跟同学相处上总有很多问题呢?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呢?其实,这些都是亲情流失后的结果而已。因为你没有给他们体验亲情的机会啊,因为你用上面的做法直接告诉了他们:最重要的是学习,为了学习,亲情可以舍弃啊。而一个舍弃了亲情的孩子,没有看到你是怎样孝敬父母的,怎么能指望他今后会孝敬你?没有机会体验朋友相处其乐融融的孩子,怎么知道友情的可贵?一个没有情感体验的孩子,他们以后一起组建的情感婚姻谈何幸福?
我不禁要问:学习就那么重要吗?重要到一个人都没有时间体会七情六欲?而缺少了这些体验,他们的心理谈何健康?他们的学习真的就会很成功吗?一个孩子被要求“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学习好就行”,那样内容严重单一的日子日复一日是不是也很可怕?退一步说,即使他们因为心无旁骛学习很成功,那么,到了这些孩子在校学习生涯终有一日结束以后,他们踏进了社会,学习分数不再是衡量他们的主要尺度后,这些孩子还成功吗?他们要与同事、领导、客户相处,能指望这些人也会像当年他们的父母一般无条件呵护着他们?即使以后工作中不需要与很多人打交道,他们今后也要和配偶和孩子相处啊。
所以,不妨让孩子和你一起体验生活中的每一刻:只有体验过拖地板很辛苦后,你的孩子才会主动爱护卫生;只有体验过放了学后再做一顿饭的辛劳之后,你的孩子才会体会到爸爸妈妈的不易;只有孩子和你一起照顾年迈的父母后,你的孩子心中才会种下慈爱的种子……否则,那些以亲情缺失为代价换来了所谓的眼前的成功,却导致了孩子以后人生道路上的情感的缺失,那代价岂不是太大?
对孩子的教育10
1.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的心理没有任何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他们是天真的,当你告诉他们吃饭之前要洗手的时候,首先就应该自己做到。如果你没有做到,他们心理就会想为什么你指要求他们做,自己不做,长期下来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把孩子当中和自己同等地位的人对待,即使是犯了错误,也要接受孩子的批评。
2. 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一些感情的培养,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孩子的想法都是通过交流而获得的,大家进行感性的冲击,才能有一个良好氛围,不能认为每天给给孩子好吃好喝的,孩子就不能有要求。孩子也是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必须要进行与人类的沟通和交流,成年人如果感觉事情不顺心会找朋友聚会,孩子也是这样,但因为他们太小,只能和家长倾诉。
3. 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只听自己的`话,不要有任何意见,这种方式就比较偏见,只有你听取了孩子的想法,才能让孩子从心底里服你,对待同一件事情,你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出孩子的这种想法哪些地方不成熟。方便改进。
对孩子的教育11
困惑1孩子不想做好学生
一般来说,10岁的孩子逆反的可能性很小。不想做好学生,有可能是目睹了被称为“好学生”的孩子的一些遭遇或者表现,让他排斥。
诊断树立正确的“好学生”标准
建议家长们首先要找时间跟孩子深入谈谈什么是好学生,明确孩子心目中好学生的概念,问他是不是见到的好学生有什么不好的表现或遭遇?再通过孩子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了解孩子的道德取向、价值判断。在了解孩子想法的基础上予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好学生”标准。同时,让强有力的教师介入,确立持久的影响渠道,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纠正孩子的想法。
困惑2孩子转了新幼儿园不愿意去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这位妈妈应该去了解症结所在,不仅要去以前就读的幼儿园里了解孩子平时的爱好和表现,还要去目前就读的
诊断找准症结多给孩子适应时间
幼儿园与老师交流孩子近期的状况,找到根本原因。然后,要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拒绝这个幼儿园的原因。
在我看来,以前的幼儿园有她的好朋友、爱好、熟悉的环境以及认可她的老师,她的心理上有一种寄托式的安全保护,而这些东西,现在这个幼儿园还没完全给予她。所以,她会找出各种方法和理由来拒绝这里的一切。或者是因为在孩子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她会觉得父母没有给予她选择的机会、没有尊重她的想法。
目前家长还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适应时间,告诉孩子为什么选择这个幼儿园,让孩子自愿从心理上接受,同时持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顺利适应新的环境。
困惑3孩子学习习惯不好 诊断制定计划并监督执行
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逐步培养起来的,父母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
首先,家长平时应该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其次,要为孩子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学习计划,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当孩子表现出一系列不好的学习习惯时,家长要找到原因,再耐心引导,让孩子意识到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
最后,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学习的信心,只要孩子的学习习惯好了,渐渐地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困惑4孩子不愿意去补习班
成都建明外语学校总校长叶建明答:家长报了补习班孩子却不愿意补习有很多原因,大多数孩子特别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主要是补习后没有多大进步,家长花了钱,学生花了时间,结果成绩上不去,学生老是挨批评,没有任何成就感,就不想再补了。
诊断让孩子试读几天再决定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理解他们,家长的责任就是要花心思找到孩子满意的学校和老师,避免学生因对补习班的反感而不愿意去的情况。
最简单的方法,一定要让培训机构和老师保证学习效果;最好让孩子免费试读一下,在了解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再作出选择。
如果学校没有保证,而且又没有免费试读,只是告诉你,是××名师或教过多少优秀学生,这样的班就不一定适合您的孩子。
困惑5孩子很小气
孩子很小气,可能跟性格内向有关。这类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成功的、正确的,如果有一点的不足和失败都会感到伤心难过。
作为家长,一方面应尽早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在生活中给孩子
设置一些小障碍,带孩子去参加训练营的活动和游戏,并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克服障碍;在孩子不能完成的时候也要激励孩子,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为父亲,要多带孩子接触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让孩子多和不同的人交流,放开心胸,开阔视野,增强自信和独立性。
对孩子的教育12
阳阳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太好,因此我们对他的管理是表扬、鼓励。这段时间以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阳阳的进步,每天都会得到一点的欣喜和欣慰。阳阳真的很棒!
我们班的墙上贴满了小朋友的作品。虽然要求幼儿不去碰它,但由于更换的比较勤,所以粘得不是很牢固。今天,我看到墙上的作品皱起了眉头。这时,细心的阳阳看到了,立即拿出自己的胶棒粘了起来。我立刻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了他。阳阳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阳阳的表现欲强,在课间喜欢做小班长,晨练的时候也愿意带小朋友一起跑步。缘于赏识,我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让小朋友不要大声吵闹,当然他自己也能自觉地做好了。
有一次,阳阳犯错误了,他拿了小朋友的小蝴蝶转笔刀,我在班上告诉小朋友:“小蝴蝶不想分开,它很难过。如果谁看见了,把它还给小蝴蝶行吗?”思琪举起手,我对他采取表扬的方式处理的`这件事。我说:“阳阳是个勇敢、诚实的孩子,我想小蝴蝶一定会很高兴的。”接着我又问阳阳:“拿别人的东西对吗?”阳阳摇摇头,对我说:“我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了。”
阳阳一天天的变化着,通过他我在体味着教育的乐趣。这个调皮的孩子呀,只是你的赏识就能让他变得更加讨人喜欢。要知道,变了的他们还会特别的和你亲呢,把你看得和神仙一样的伟大。
记起一句教育上的老话: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只要你真的爱孩子,真的了解孩子,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很棒的。
对孩子的教育13
晚上常常有家长来电,跟我探讨的当然少不了孩子学习和教育问题。随着大家了解的加深,家长们跟我探讨的更多的是青春初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说得最多的是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
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后果也应该由我们承担,或者补救,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不懂事。
现在的家庭组合方式一般为:2(老人)+2(父母)+1(孩子);或者: 2(老人)+2(父母)+2(孩子) 。
孩子在现在这种家庭组合的教育氛围中,一般是老人宠,大人爱。如若父母教育方式跟老人教育理念不一致时,通常是要附和老人家的方式方法。因此,我们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家庭的`中心是围绕着他(她)转的,所以,他是“老大”。试问,你能要求“老大”听你的?
渐行渐长,当我们觉得孩子应该懂事了的时候,他(她)孩子一如既往,所以,我们就冠以“这么大了都不懂事”的罪名,殊不知,这个“罪名”的由来已久,而大人却是始作俑者。
因此,不要一味地认为孩子还小,就没有原则地纵容孩子的言行和行为,从小养成习惯。感恩教育,更应从他(她)的父母对共同生活的老人的言行中潜移默化,进行情感熏陶,减少说教,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的孩子呢?当然还是要在行动中去引领。
前段时间,我家婆摔伤住院,我们带着孩子和家公一起在医院照顾老人。因为老人腰椎和肠挫伤,前期不能进食,也要卧床,从喂水,尿壶把尿,洗澡,换衣服……所有的事情我都是亲力亲为。老人早上一睡醒,我们领着孩子给老人进行全身按摩,我负责头部和肩颈部,老公负责腰部,儿子负责腿部。孩子的爷爷觉得这样太辛苦我们,总是让我们停手,但通常我会说:“爷爷,你想想躺一晚上多难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举手之劳,没事! ” 这样的按摩聊天活动通常一天有四五次。医生、护士、家属们见此场景,常常赞叹不已:“看人家的儿子媳妇和小孩多孝顺!”更有老人家趁我们外出打饭的时候偷偷跟我家婆取经,怎么教育的后辈。还有的直接问我:“你怎么对家婆那么好?”我说:“她平时就把我当女儿一样啦!”其实,我们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做起来就随手拈来了。
后段时间婆婆进食了,我们满大街去找吃的喝的。买回来后,我一般喂她吃或者捧着给她自己舀来吃(有一只手在打折点滴)。这种温馨的场面是天天不停上演。刚开始老人家觉得不好意思,在我的坚持先慢慢就放开了,我说怎样就怎样?“妈,翻个身,按摩一下吧?”“妈,喝口水吧?”“妈,吃粥还是吃饭选一个!”
感恩,是一种最自然的表现,没有刻意为之。平时,习惯了大事小事一起分担和解决,家务事能做就做,不分你我,一起生活,讲究的就是一种和谐的境界。孝道,在我们的家庭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我最不堪其扰的是工作在外的兄弟姐妹,长辈后辈每天不停的电话问候,后来,我一早就群发一条短信,汇报家婆的状况,免得大家叨扰我们的护理活动。出院后,我坚持在家观察照顾8天才离开。20多天的时间,每天坚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量给予老人方便和舒心,希望她尽快康复。
我常常喜欢用实例来阐述教育的真谛,我觉得行动是说教的最好诠释。
对孩子的教育14
最近有妈妈说,自己从小就教孩子要忍让,结果现在5岁多了,却经常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有的甚至比他还小,他都不知道还手。问我该怎么办。
明显感觉到这位家长是把孩子当成汽车来开了,以前总是靠右边开,现在发现不妙了,又想靠左边开。可是,总想着控制孩子是不对的,只有把方向盘还给孩子,让他自己操练驾驶技术,才能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表面看来不可思议,其实真的很智慧!
公园里,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4岁小女儿在公园游玩,妈妈坐在树底下看书,小女孩在草地上奔跑,孩子一边跑一边咯咯笑着,突然一声呵斥:“小妞,走开,不要挡住我们的路!”小女孩还未反应过来就被推倒了,3个嬉皮笑脸高出小女孩半个头的小男孩站在了前面。
小女孩爬起来,看书的妈妈听到吵闹声抬起头看,但没有走过去,旁边的一个大婶说:“你女儿被欺负了,你不过去帮忙?”
“不用,我相信我的孩子能对付得来!”不理会旁人吃惊的表情,年轻妈妈继续微笑着看几个争吵的小孩子。
小女孩看了看妈妈,见妈妈没反应,当三个小男孩又想推自己时,小女孩大喝一声:“你们给我住手!我可以宽容你们刚才的无礼,但是如果继续无礼冒犯我,我发誓一定会反击的!但如果你们肯跟我一起玩,我将我兜里面的糖都分给你!”没一会,4个小朋友就开始在玩老鹰捉小鸡了,玩得不亦乐乎!
原来,这个妈妈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让孩子自己尝试应对各种麻烦,只要没发现比如孩子拿着刀枪等危险因素,妈妈一般不插手。只要没有生命危险,都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孩子学习社交的必经之路,否则他永远也学不会,而父母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
当你的孩子被欺负,请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更不要掺和进去。常见到有不少家庭的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总是担忧孩子吃亏,他们可能会冲到孩子堆里,阻止暴力游戏的发生,更有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甚至会护犊帮孩子打人,这些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为什么父母绝对不能帮孩子打架?
帮孩子打架的那些父母,可以说是心智还未够成熟。在孩子看来,他们与其他小朋友的冲突很可能只是一场游戏,但如果父母冲进去帮孩子打架,就演变成了成人的暴力事件,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来说,都是不好的影响。这种父母容易让孩子养成暴力习惯,靠暴力解决问题。有一个孩子很聪明,但父亲很溺爱,每次跟人打架吃亏,父亲都帮忙打回去,由于有父亲撑腰,这个孩子不害怕打架,相反还经常无事生非,甚至挑逗别人跟他打架。
因为上次在小学门口,我亲眼见到两个小学生发生了一点小矛盾,结果其中一个孩子的爷爷“护犊情深”,立刻对另一个孩子恶语相向。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起初并没有说什么,但后来看那位爷爷越来越过分,也HOLD不住,加入了“战斗”。弄得两个小孩都战战兢兢!
那么,当孩子被欺负时,爸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当孩子被欺负时,父母首先的做法是不理会,让孩子自己解决。因为这是孩子在学习如何跟人交往,当他们跟小伙伴发生冲突,更是他们学习如何应对困境的绝好时机,但是你的阻止或帮忙,肯能会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顺其自然。简单的跟孩子说“你不能打”和“你必须打回去”,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被欺负后向父母寻求帮助时,比较正确的办法,是父母鼓励孩子阻止暴力的发生。“你不能打”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懦弱,“你必须打回去”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暴力。如果孩子通过想办法,将暴力阻止在酝酿阶段,孩子不仅没被欺负,相反孩子通过解决冲突还能找到自信,最重要的好处是,孩子知道了解决冲突可以通过小脑袋。
如果孩子不够聪明,或者对方太暴力,那么妈妈就要让孩子自己变得强大了,比如让孩子学习武术或者跆拳道,让孩子有自信去阻止暴力的发生,或者给对方造成威慑作用。
总之,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自己也不是总被欺负的脓包,爸妈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尝试让孩子慢慢学会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静候孩子一步步成长。
对孩子的教育15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不高不低
案例
我儿子在一所示范高中上学,平时学习非常刻苦,学习成绩在年级属中上等水平。今年8月,我妻子同事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请我们全家吃饭。在饭桌上,我们聊起了今年的高考形势以及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压力等。大家一致认为现在考大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要考就要考重点大学或211大学。回到家里,我们全家开了个紧急家庭会议,妻子拿出2万元钱,让我给孩子报一对一的辅导班,并和儿子说:今年你上高三,咱们全家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地保证你考上重点大学。如果你考不上重点大学,父母的脸可就没地儿搁了!听完这番话,儿子当时就火了,说:人家的孩子考上清华,我就一定要考北大吗?我根本就不是那块料,你们谁爱考谁考去人们都说高考如战场,我们当家长的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为什么孩子却是这种态度呢?
分析
暑期刚过,各个学校在高三年级开学前夕都要召开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的家长会,其目的就是让考生与家长一起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凝聚合力,实现梦想。20xx年北京市的高考录取率已超过80%,示范高中的录取率又再创历史新高,这对于每一个积极要求上进的考生来讲,无疑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变成动力,时刻鞭策着每一个考生。我相信每个考生都希望自己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都会憋足了劲,在高三这一年,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知识,发挥自己的学习实力。但人是有差异性的,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客观地评价孩子的实力。每一个孩子基础不一样,学习方法和心态及接受能力不一样,不能一刀切。有的家长看见别人家的孩子考入名牌大学,非常羡慕,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为家增光,为校添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孩子力所不及的目标,往往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建议
家长要帮助孩子恰如其分地对自己的'实力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低估自己。最好使自己的孩子处于自信而不自满的心理状态。学习水平的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必须实事求是,合情合理,不高不低。家长期望值过高,是考生形成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
在期望值的高低方面,家长要把握一个良好的尺度,做到这点很重要也很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有的时候家长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理想而把期望值定高了,但是最后得到的答案并没有预期的好或者说离自己所想象的结果有差距时,便会心情低落,还会影响到孩子。
因此我们在做每一件事前,不要把目标、期望值定得过高,一定要把各种不利因素充分地考虑进去,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不论结果怎样,自己都可以承受下来,因为事先都考虑过这些问题。而且,还可能会有好的方面被自己发现,得到意外收获。
社会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如果对孩子的要求脱离了孩子的实际,一味盲目攀比,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到头来家长只会感受失落的痛苦和更大的心理失衡。家长期望值越高,孩子在学习上所面临的困难和遭受挫折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孩子刚进入高三的日子里,家长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孩子保持合理期望,和孩子一起度过这紧张而又充满挑战的高考之年。
【对孩子的教育】相关文章:
对孩子的教育01-20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10-05
教育孩子的语录11-24
教育孩子随笔11-26
教育孩子的感悟11-26
教育孩子名言11-03
教育孩子的句子11-04
教育孩子心得11-04
教育孩子的说说11-05
教育孩子的心得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