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随笔:孩子的智能是从哪里来的?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随笔:孩子的智能是从哪里来的?,欢迎阅读与收藏。
孩子的智能是从哪儿来得?一般的观点认为,它是孩子后天学习而来,是家长、老师启发、教育的结果。存在决定意识,环境影响人格,是天经地义的事,似乎这是一种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中国人有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母三迁”等的说法。大家似乎都那么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什么就是什么。因此,后天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这些年我给研究生开设传播学课程,使用的是[美]斯蒂文·小约翰的《传播理论》教材。其中有一段论述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思考。书中写道:“在什么程度上知识先于经验而存在?许多人认为一切知识来自于经验。我们观察世界,然后开始了解它。但是在我们的本性中是否有什么甚至在我们体验这世界之前就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许多哲学家持这一观点。这类“知识”由思想和知觉的固有机制组成。例如,有强烈的证据显示,儿童并不完全是从听到的话语中学习语言的。而可能是这样,他们通过运用先天而来的模式对听到的东西进行检验后习得语言。”这就是说,孩子生下来以后,其意识中就已经具有某种先天的认知模式,后天的多种信息感知,常常是为了印证大脑中的认知模式,并且反过来修正、丰富、完善已有的系统。心理学讲的“集体无意识”,恐怕就是这类通过先天遗传的认知模式。
现实中有些实例恐怕可以来说明这种情况。其一:当我孩子有了第一个女儿童童,也就是我孙女的时候,这个孩子被6个大人视为掌上明珠,生怕含在嘴里就会化了那样。她吃的都是高档水果,饮食也是精益求精。有一次他们从北京来长春探望父母,住在姥姥和姥爷家。一天晚上,我们买了一个大西瓜,把西瓜中心的最好部分挖出来放到碗里给她吃。童童拿起西瓜囊咬了一口,就出人意料地扔在了地砖上。我心想这也惯得太不像话了,真想训斥几句。但儿媳妇当时好像说别理她,这不过是孩子想引起他人关注、借此受到重视的手段而已。这种现象可能十分普遍,没有哪个会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想,这种手段大人并没有教过孩子,她是怎么想到并学会的呢?
其二:xx年春节,我和爱人一起去加拿大看望孩子和孙儿女。那时孙子蛋蛋大约1岁半,能够走路和说简单的话。一天傍晚,他奶奶喂坐在儿童椅上的蛋蛋吃饭。那时正好飘起鹅毛大雪,一片白茫茫,外面的景色十分壮观。为了让蛋蛋增长见识,我把对着桌子的儿童椅转了180度,面向通往阳台的落地窗。不知什么原因,蛋蛋对下雪并不感兴趣,抬起左手,逆时针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圈,没有一句话。我明白了孩子的意思,他要我把椅子重新转回来。我当时十分不解,是谁教他使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好像没有人来教他手势的用法。我们去问孩子的话,是绝不会达到满意答案的。
其三:两个孙儿女经常随父母去滑雪场滑雪。雪道常常有三种:绿色圆圈道标的是初学者雪道,坡度大概不超过40度。蓝色方块道标的是中级雪道,大概不超过65度,再上就是高级的黑色钻石道标的雪道。每一色中当然也有容易,中等,困难之分。两个孩子都显示出一定的滑雪潜能。他们初学时就能在雪道上拐弯和过障碍杆。尤其是孙女更是显示出滑雪的熟练度。她居然能够在黑道上滑雪而不摔倒。可我儿子和儿媳妇在黑道上却经常摔倒。可见,孙女的平衡能力已经超过了自己的父母。这种能力又是谁教的呢?看来,有些技艺和能力,在一定的环境里面完全可以无师自通,有某种智能在进行引导。当然,在一些高层次领域,比如弹琴、舞蹈、绘画等,必须有高手指点迷津。
另外,家长也要尽可能利用自己的专长,来激发孩子的潜在能力。比如我在微博上贴了一个视频,主题是“4岁钢琴神童sjc一出手就惊呆”,看了惊叹不已。钢琴弹得如此娴熟,真是不可想象。如果不是父母在这方面造诣深厚的话,再加上孩子对钢琴的亲和性,是绝不会达到这种登峰造极的程度。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千方百计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不一定就是好事。这种做法有可能压抑孩子的天性。要给孩子提供开阔的自由发展空间。
孩子先天的智能究竟是一种什么形态,我们可能一无所知。而且,这种个体之间的智能模式差异,可能因家族、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呈现不同形态。我的知识积累根本无法来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我的意思是想说,幼儿,包括少年儿童的教育是极为复杂的事情。其复杂程度甚至不亚于大中学校的教育。一个活生生的孩子从母体降生以后,其本体潜藏着巨大的潜力和能量。虽然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未能揭示其中的奥秘,但有一点启示是明白无误的,那就是教育者应该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来激发孩子的先天潜能。如果孩子失去了这个机会,他的某些潜能可能会终生休眠。
记得一位美国科学家写过一篇文章,他认为目前人们进行的智力测试是极为有限和不科学的。人的智力因素至少有80万种。每一个人的智力因素中,都存在着一两种潜力可以超越世界上的所有人。可惜的是其本人并不清楚。因此,我认为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创造一定的环境,来激发教育对象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在特定领域去超越其他人。家长或老师一厢情愿地刻意安排孩子和学生的发展路线,自以为是善意,却不知道会扼杀他们的天性和潜能。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要尊重孩子发展的自我选择,相信他们的内心呼唤和思维直觉。
有时候自己静下心来想,几十年来我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的一些成果,究竟有多少东西是以往老师教我的?我在一篇《文学院教授轶事》一文中,回忆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些老专家给我讲课的印象,不是他们给我传授了什么知识,而是他们的人品、思维、为人、治学,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烙印。我在教学和专业研究领域的论文和著作,我的大量专业讲义,大约99%以上,不是从我以往老师那里来的。我绝大部分的专业成果,究竟是如何在某种先天的认知模式引导下取得的?这仍然是个谜。我历来认为,老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要远远重于知识的传授,后者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获取。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类基因的进化,我们应该相信,未来的年轻人一定会超越我们,一代更比一代强。
【教育随笔:孩子的智能是从哪里来的?】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随笔07-04
教育随笔:耐心教育孩子08-28
教育随笔:撒谎孩子08-10
教育随笔:细腻孩子09-29
教育随笔:孩子是与非09-28
教育随笔:孩子画07-03
教育随笔:孩子加油07-31
教育随笔:孩子对不起!08-21
教育随笔:顽皮的孩子08-25
教育随笔:孩子快乐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