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不要用听话做评判乖孩子的标准儿童教育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一语道破了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心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好带,能省去许多麻烦。
小时候的冯永智总是“违抗”大人的意思,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身为幼儿园园长的冯妈妈教小永智画画,她如往常般告诉儿子要懂得正确运用颜色。画是画完了,妈妈却发现孩子“不听话”地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对于妈妈的疑问,小永智理直气壮地回答:“太阳是从树林里升起来的,我见到的就是绿色的太阳啊。”
六岁的嘉嘉鬼主意总是很多。她家里总是堆满“废物”,所谓的“废物”就是一些汽水罐。妈妈多次告诫嘉嘉把这些扔到垃圾桶里,做个爱干净的好孩子。但嘉嘉总是不依。后来,妈妈才发现原来嘉嘉把那些汽水罐全部剪去一半,做成了小花篮,摆放在自己的小房间里。
在广州某外企担任文员的张女士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严格训练。“孩子也真的很听话,一步步地照我们的‘可以’、‘不可以’去做。比如,她从来不会像别的小孩儿那样把桌上的东西都推到地板上去,从来不摔东西。我们常常很得意:女儿真的是个天才呢!这么小,就这么懂得听大人的话!”
有些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反抗行为很反感,而对那些惟命是从、听话的孩子更为喜欢。其实,有些父母心目中的听话的定义不尽相同。
当然,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这些就有赖于父母以身作则。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上。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聪明的父母适时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不要用听话做评判乖孩子的标准儿童教育】相关文章:
做不抱怨的教师 (教师随笔)07-13
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07-27
听话说话教案09-18
初一叙事作文:这样做,我不后悔02-17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范文10-03
小班教案不听话的小鸡07-22
小班语言教案:不听话的小鸡01-09
不听话的小鸡小班语言教案01-26
不听话的小鸡(看图讲述)小班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