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物理教学开始的高效教育

时间:2022-02-23 17:11:24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研究物理教学开始的高效教育

  高效和谐教育——从研究物理教学开始

从研究物理教学开始的高效教育

  文章摘要:高效和谐教育,是从研究物理教学开始的。好的教学方法,应能提高教学效率,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理解、记忆,及运用所学知识方面的各种问题;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最好能适用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阶段,学生的负担还不能太重。…

  当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题海战术已经流行,在此之前,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已介绍进来。我学习了国内外的多种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尝试着别人的先进方法和经验,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国内的条件及教育现状,作深入的思考,想摸索出一套适合国情的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能提高教学效率,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理解、记忆,及运用所学知识方面的各种问题;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最好能适用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阶段,学生的负担还不能太重。

  多少年来,我一直朝这个目标努力着。在此期间,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阻碍国家的发展,也使广大中小学生的负担越来越沉重。

  其实,题目千变万化,只是变着法子在考查你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题目数量虽然多如海洋,解题时的思路、方法却非常有限。完全可以用有限来驾驭无限: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把它学懂、学通、学活;解题的思路、方法是有限的,通过训练达到熟练掌握,自如运用,有了这两条就能驾驭看似无限的习题。

  本方法经过多年改进,已较为成熟。它不仅具有上述提及的各种长处,还能比题海战术得到更高的考分。

  其内容主要有:科学思想、探索教学、智力训练、自学方法、化难为易,和解题规律六个方面。下面展开介绍:

  一、 科学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缺少科学思想,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这是重要原因之一。要使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这关于创造性的重要思想武器。

  科学思想,是指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用到的,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我不是科学家,当初也不知如何搞研究,就从教材内容去推求。经过反复的思考、推断,逐步弄明白:科学家也和常人一样,是通过感觉器官和大脑来认识世界的。他们首先观察到的,是生活或实验时的各种现象。他们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善于观察,能发现一般人易疏忽的变化;善于思考,要找出现象中的规律,并进一步思考其原因、本质;猜想并验证,根据已知的现象,猜想其可能的机理,并设计实验来检验所想是否正确。若想法被证实为正确,就进一步延伸其研究;若原想法被发现有错误,则修正后继续用新的实验检验。

  把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拓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从现象到规律,从现象到原因、本质,从研究到应用。

  最初的零星发现,通过拓宽、挖深,不断研究,到后来就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了成果,又运用所得的规律、原理,制成机器、仪器等设备,应用于生活、生产、或科研等方面,造福人类。

  这些,就是我们急需掌握的科学思想。不仅物理学的研究如此,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基本如此。

  教学时,我们应尽可能按“科学思想”来组织教材,把科学思想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掌握它。

  二、探索教学

  学生学习,所学的是别人的研究成果。人家总结出来的东西,总不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象深刻。要学习效果好,最好由他们自己来研究,让他们自己得到这些结论。如何实施?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我采用了带领学生探索的教法。

  不是由教师演绎,更不是灌输,而是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按照科学思想的知识发展顺序,教师提供条件并不断作出提示、启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指点探索的方向,帮助解决他们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让学生去发现“新现象”,带领他们通过实验或理论推导来寻找“新规律”。教师的作用:在课前,设计教学过程;,课上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措施。从开始时的引导甚至示范,逐步变为指导,再变成协助。尽可能让学生动脑筋,由他们自己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做法见教学示例)

  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个好方法: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时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还同时学习如何搞研究。由于不断尝到成功的欢乐,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特别的享受。他们不再怕学,而是变得爱学、想学。

  三、智力训练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智力,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让学生变聪明,就要让他多思考,而且要学会正确地思考。为此,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尽可能多的训练素材,使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正确训练。

  物理课上的智力训练,有学习物理知识时的训练,和解题时的训练。这里先谈学习时的训练,包括观察、思维和实验三个方面。

  尽可能用有趣的演示实验来引入课题。对展示的现象,要指出:应看什么部位,为什么要看这里。有无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要学生注意,不能忽略微小的变化。这种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地正确观察,才告一段落。

  不仅会观察,还要学生们知道那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对每个演示实验,都要学生明白它表示的物理原理。不能由教师讲述,一定要学生自己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思维锻炼。开始时,不少学生不会想。教师就引导他们想,教他们想,要训练到他们自己会想。

  每次训练,智力提高的程度是微小的,经过积累,提高就会变得明显。一般经过几十次的训练,学生的智力就有了质的变化。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和规律。对概念,要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定义这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对规律,要学生弄清: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用这方法求得,为什么要这样实验或推导,这规律的适用范围如何。

  学生的水平总是有好有差,教师如何引导、启发,对整体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启发的步子太小,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味道;但是若步子太大,一般学生就跟不上。

  为解决这种矛盾,开始时,我先提出跨度较大的问题,但想出办法的学生只能举手示意,不可说出答案。接着缩小跨度,使大部分学生能找到解决办法。他们同样只能举手表示。又再次缩步,基本上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再具体解决该问题。这样,在学生水平不一的情况下,使全班学生都动了脑筋,都学懂了这部分知识。

  物理知识的应用实例,在中学教材中的地位一般并不重要,许多教师对它不够重视,我却把它作为训练学生发明、设计能力的素材。

  一般是引导学生考虑:所学知识可用在什么领域,作何种具体的用途。或是就某一设备,根据它的功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一步步地把它设计出来。

  学生做实验,不能仅照着现成的指令操作一下仪器,而是要求他们根据学习、研究的需要,从提供的器材中选用合适的仪器,自己设计出简单的实验,并自己来操作、完成。

  所以,开始做分组实验时,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实现这目的,根据什么原理,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该用哪些仪器,如何组装,哪个量先测,哪些量该后测,最后算出什么量,该用什么形式的表格来记录数据等。

  各种仪器,不能光会操作,而要对它有较深入的理解:它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功能,该如何正确操作,为什么要这样。

  这样教物理,使学生知识越学越活,能力越来越强,头脑越来越聪明。

  四、自学能力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能自学感兴趣或所需的知识,对促进他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也使学生能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觉得应教会他们:提取知识点,多问为什么,能比较相同和不同,及善于寻找知识间内在联系。

  学生学习,离不开教科书。一节课文要掌握的知识点,少则二、三点,多至六、七点,其余的文字多数是为它们服务的。在初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对课文分不清主次,对概念、规律的文字表述,抓不住要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示例,指导他们学会提取知识点,抓住关键字。

  学习要会质疑。前面智力训练时教师启发学生的那些问题,也就是学生自学时应该想到的问题。能够提出问题,又能通过思索、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具有往深处钻研的能力。

  比较,是又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相似的东西,容易混淆。通过比较,弄清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不再混淆,理解也更深。

  知识本身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不去找出这种联系,完整的知识就成了碎片,觉得既多又杂,难以记住。学会了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仅使所学知识变得系统,易于记忆,而且具备了向广度拓展知识的能力。

  为教会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就应作出示范,并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练习。

  在教新课时,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根据各种联系拓展学习的内容,并把这种联系明确揭示给学生。在复习时,就可让学生将各部分内容有机联系,编织知识网络。每个单元都这样练习,到后来,学生就善于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并能据此找出拓展知识的方向。

  五、化难为易

  物理课对不少学生来说,是感到比较难学的。难学,有时是教材难,有时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材太复杂,可以将其分解。先将每个部分弄清楚,再解决整体问题就不难。

  如教抽水机,可分为三部分:阀门、活塞、手柄。先让学生弄清阀门的作用。它朝哪边开,怎样会开,怎样会关。再弄清活塞上下运动时,两边压强有无变化,怎样变化,它对阀门的开关有无影响。接着看手柄揿动时,活塞将如何运动。这三部分都清楚后,学生对抽水机的整个工作过程及其原理的理解就变得很容易了。

  教材比较抽象时,可用相似的比较形象的事物帮助理解。

  如教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时,可让学生回想分子扩散现象的实验:当红墨水滴入烧杯中,可看到红色在扩散,杯中水却并不流动。这时极易理解:水分子的扩散并不引起水的流动,。借此为桥梁,就容易理解电荷的无规则运动不会产生导线中的电流。

  当教材缺少某些台阶时,就应设法补上。如教凸透镜成像时,就必需补充:“物距增大或缩小时,将引起像距怎样复化”以及“像物高之比与像物距之比间的关系”。否则,许多学生在解相关习题时,就会感到非常困难。

  物理现象本身是复杂的,为了减少初学者的困难,中学物理,特别是初中物理,作了相当程度的简化。如:力学中一般不考虑物体的大小,不计空气阻力。热学中物体的温度应是均匀的,一般不考虑热量损失。电学中不考虑电源的内电阻,不考虑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等。所以,有些问题按中学物理思考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如果我们不把这个背景告诉学生,就会造成困惑,特别是成绩较好学生的困惑。

  所以,上述简化处理的背景应向学生讲清楚。遇到相关问题时点明一下,可以大大减少“题目虽会做,脑子仍糊涂”的现象。

  有时教材并不难,某些学生却感到困难。有不少是因为忘记了相关的预备知识。

  知识是连贯的,前面未学好,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我们在教学时若把有关的物理、数学方面预备知识交代一下,就减少了那些基础不札实者的听课困难。

  困难减少了,能使更多的学生对物理感兴趣。

  六、解题规律

  任何事物皆有规律,掌握了规律,做事就易于成功。解题也有规律,掌握了解题规律,就无须把所有习题一一加以演练。即使是从未见过的新题,也能找出解决的办法。

  解题规律,就是解题时经常用到的思路、方法。通过总结、归纳,我发现主要有下列这些:

  把题目从文字变为头脑中的图象。弄清题目中有哪几个物体,发生了什么现象,涉及到哪些量。量与量之间有何种关系(相等的量与不变的量往往尤为重要)。把题目中的条件与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思考,选出适用的规律。以一个或几个物体作对象,在统一单位后,将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建立某种联系:用公式算,用比例法解,或立方程组。高中还较常用作图或利用图像来解。

  较复杂的题,可设法简化:从“已知”推想“可知”,从“求解目标”想到“需知条件”来缩小题目的跨度;或将题目分解为几个部分,化繁为简;有时从“已知条件多,未知因素最少”处先打开个突破口;有的则将一个复杂过程等效处理为两个简单过程等。

  上述规律,是我自己先解一些难题,然后回顾是怎样想出解法,来逐步总结的。前后共花了几年的时间。我希望总结的规律能普遍适用:适用于物理学的各个部分,各种习题;适用于初中、高中、大学各个阶段。尽量使它能适应其他各学科。适用的范围越大,其价值就越高。

  通过总结,我自己解难题的能力也有提高。学生掌握了它,解题的本领就更是大幅上升。

  这些规律,如果只是向学生介绍,而不作任何训练,大部分人仍不能掌握、运用。要使它发挥作用,必需要对学生进行训练。

  训练的方法是: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就提示他按上述规律来思考。开始时,题目不能太难,提示也只是其中的一点、二点。根据题目的内容选择适合的内容,一般采用问题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

  如:根据这个已知条件,通过推理,你可以知道什么?要求出这个,你需要知道什么?同时将有关规律用简略形式写出:已知---可知,所求—-需知。

  通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迅速提高。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是智力的提高。一般经过约二十课时的训练,就有显著的进步。随着他们掌握的规律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头脑就变得越来越聪明。到后来,就很少有题目能难住他们了。

  当然,他们必需对所学知识能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他们必需有高度熟练的基本技能,他们必需从解题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

  我的教学实践,已使不少本来较优秀的学生变得出类拔萃,使更多的原来属于差生的学生,逐步变为及格、良好,甚至有不少达到优秀的水平。

  这种高效教学法,变通后可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我希望通过推广它,将题海战术赶出中国教育阵地,救亿万学生出水深火热,为囯家培养大量优秀有创造性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贡献。

【从研究物理教学开始的高效教育】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03-04

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反思01-07

高二物理教育教学反思09-26

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05-05

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展示语文素质教育特点04-14

物理教师教育教学总结03-19

物理教师教育教学总结模板09-01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03-06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研究05-07

新疆明年开始普及高中教育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