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教育课程研究
一 批判性思维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诸多思维方式中一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界定,学界至今仍有分歧。批判性思维实质是人们通过对认识事物对象的质疑、分析和论证,从而形成关于事物对象是非对错的独立见解。批判性思维研究者普遍认为: 批判性思维具有精神和技能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正是教育学和逻辑学两个学科分别关注的问题。
教育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者应具有深思熟虑、理智和反思精神,逻辑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者应具备面对某种论据和观点时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技能。这两个维度通俗讲就是批判性思维者不仅对新事物有批判意识,还知道如何去批判。
批判性思维产生和发展批判性思维产生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逻辑学领域掀起的非形式逻辑( 有时也被称为论证逻辑) 运动。开展非形式逻辑运动原因是: 形式逻辑虽然被成功运用到众多学科领域,但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形式逻辑局限性逐渐突显: 形式逻辑只研究纯粹的语形、语义,是一种理想化静态逻辑。而日常语言不可能脱离对话者的意图、语境等动态内容独立存在,所以当形式逻辑运用到动态的日常语言,便不能满足日常论证需要。正是如此,逻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非形式逻辑来解决日常论证问题。而非形式逻辑关注的正是批判性思维技巧,因此,非形式逻辑运动带动了批判性思维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并研究批判性思维。
二 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通识课的必要性
(一) 何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 liberaleducation 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由19 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A. S.parkard) 教授第一次提出,并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根据帕卡德教授的理解,大学教育可由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构成。专业教育侧重对学生学术专业知识培养,而通识教育侧重把学生培养为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如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公认、规范表述,但是通识教育研究者有一个普遍共识: 通识教育目的是通过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包括人文、艺术、思维、体能、沟通、法律等方面) 。
(二) 高校通识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关系
1945 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明,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 有效思考能力; 2. 清晰沟通思想能力; 3. 能做适当而明确判断能力; 4. 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的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核心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高等教育中心,培养全面人格,其宗旨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健全人格。通识教育根本任务不是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应致力于全人类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教育应具备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素养和思维技能) 恰好是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宗旨。目前,欧美国家普遍将批判性思维作为通识教育一门核心课程,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 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课程的有效途径
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课程必须从源头上审视通识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关系,在所有通识课程中嵌入批判性思维内容: 一方面注入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用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巧开展教学。
(一) 根据师资情况,科学合理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
鉴于全国各高校批判性思维研究师资力量悬殊,全国各高校可科学合理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不求一步到位,量力而行。一方面,批判性思维研究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可专门开设名为《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课程,该课程在课堂案例分析和思考基础上,通过大量批判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思维技能。该课程关键在于有效的思维训练。另一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师资力量薄弱的高校,可尝试让所有授课教师在其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让学生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 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思维品质。
(二) 审视逻辑课程,重构教学内容
西方大学通过开设逻辑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层次学校,选取各有侧重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 随着学校层次的降低(从综合性大学地方性文理学院社区学院) ,形式逻辑的教学比例逐渐降低,从全国综合性大学的100%,降低到地方性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的33% 和14%。而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课程开设比例则有所上升,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他们的通识课程以批判性思维课程为核心,重点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论证问题。
鉴于此,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可针对不同类型高校( 本科、大专、高职) ,尝试重新构建教学内容,逐级降低形式逻辑或演绎逻辑比例,适当增加论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内容。总结批判性思维涉及多方面知识,从本质上说,它是应用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
因此,基于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通识课程并不等同于批判性思维课程,也不是批判性思维全部,它只能起到导航作用,千万不能指望通过某一门课程就能实现增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宏大目标。因此,我们应将批判性思维意识和技能渗透到各个学科、各门课程中,这个过程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全体通识课教师共同努力,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
【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高校教育课程研究】相关文章:
心理教育课程教案12-04
幼儿教育随笔-孩子思维大于我想象07-28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3-02
有关文学教育国内研究现状08-14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9-2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建议07-30
地理课程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教学反思12-22
盘点教师的教育研究特点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