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丰硕、生机勃勃”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生动形象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师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三、教学准备:
收集与课文题材有关的诗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校园风景》短片
看了这个短片有什么感受?(亲切、熟悉)
师:短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让我们感到熟悉、亲切。转眼间,我们在这个家园中已经生活了快六年了,在这几年中,哪些画面、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畅所欲言。
师相机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校园交响诗》。
边板书课题,边讲解各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认读生词
指名读,齐读,指导“瓣”“汲”字的写法
(“瓣”不要将中间的“瓜”字写成“爪”,“汲”不要把右边的“及”错写成“乃”)
3.出示词语:
硕果累累书声琅琅
生机勃勃亭亭玉立
井然有序绚丽多彩
①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
②把词串读出节奏,读出画面。
4.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分别把校园的五个场景比喻成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分别把校园的五个场景比喻成什么?
师相机板书: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①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
②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生边读边划,作批注。)
2.小组讨论,共同研讨。
3.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⑴明确:
标题一:蜂巢象征了教室
标题二:鸟岛象征了课间的校园
标题三:花瓣象征了①学生对老师深情的祝愿
②表达老师在学生的祝福中得到回报,无比幸福
标题四:喷泉象征了老校工为了给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辞辛苦,忘我劳动的精神。
标题五:树根象征了老师
⑵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及段落,以及从中获得的感受。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⑶并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
我们的教室像什么?
校园像什么?
你做过送给老师的.贺卡吗?
你有没有想象过我们的校园?
⑷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然后互相评议。
三、把自己喜欢的形象优美的语句,抄在自己的采集本上。
四、几个同学一组,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部分,组织朗读比赛。
五、谈谈自己对课题《校园交响诗》的理解。
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的名称为F.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第三课时
一、拓展练读:
四季的校园
多彩的一年又一年
转眼间
我们长大
于是
带着成长的愉快
我们默默离开
一片纯洁的沃土上
孕育着我们对明天的希望
我们渴望未来变成矫健雄鹰
翱翔于这苍穹之上
是你
让我在人生中有了好的开始
是你
激起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是你
助我成材,助我飞翔。
你教会了我
赠人以鲜花,手留余香
你教会了我
增人以微笑,心留愉悦
今天
我要将最美的鲜花
今天
我要将最甜美的微笑
赠予你
我最亲爱的学校
我心里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二、小练笔:
给自己的校园写一节小小的交响诗
附:板书设计:
27.校园交响诗
蜂巢教室
鸟岛课间的校园
花瓣学生献给老师的贺卡
喷泉老校工勤劳的汗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理解15个词语,认识多音字。
3、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因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4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破题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谈谈对红军的认识,领会红军品质。
2、揭示课题,读题,解题
3、据题质疑:(主要问题有)
⑴谁在什么时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⑵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⑶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⑷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结果怎样?
二、初读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思考以上几个问题
(3)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回答以上四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课文脉络,分段
(3)交流分段结果
(4)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并再次质疑,根据情况解答。
三、学习第一段:
1、自学课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2、交流
3、概括段意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尝试自己解决另两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三段
1、①师引读:儿童团员们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
②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焚”,体会环境烘托的作用领会对比写法
③感情朗读本节
2、出示问题: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3、小组合作,初步研读课文4-6节后交流:
累--壮胆睡大庙
饿--吃供品馒头
怕--紧挨靠着坐
4、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再次研读课文4-6节
5、再次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6、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读第7节第1句后,回答
②根据自己喜欢,选择其中一点,或此外的困难,展开想象写话
③交流
7、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
8、理解妇女部长何连芝说的话的意思
(1)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
9、朗读课文,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
三、拓展作业
再现儿童团员们与红军战士重逢的情况
1、自由组合,讨论儿童团员是怎样与红军重逢的,重逢时大家的表现,以及问长问短说些什么等
2、编写剧本
3、确定演员,编导短剧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单元提示,概括主要内容
1、自学提示,回答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及步骤
2、回答本课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借助课后第三题,自己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4、交流
5、师小结
三、诵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展示同学们的表演
五、拓展课外阅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I.学习课文一、二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理解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背诵2、4自然段。
理解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背诵2、4自然段。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教学第一段。
(1)读第一段,思考讨论:文章的第一句话与课题有什么联系?第1、2自然段是怎样赞美庐山云雾的?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教师提示:①一开头就讲课文主要内容的写法叫开门见山。②“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诗句本来是咏叹庐山的面貌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此处用来说明因云雾的遮掩而不容易认识庐山真容的意思。③“一起千百里,一盖干百峰”写出庐山云雾的广阔。
2.教学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思考:第3自然段开头的.过渡句,哪句话是承上的,哪句话是启下的?
(2)庐山云雾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列表,看作者是怎样写出庐山云雾的特点并把它写具体的。
地点
雾名
特点
主要词语
主要句式
九江
登山路上
牯岭
大天池等
(3)学生汇报,教师指点。
(4)品析妙句,划出比喻、拟人、对比句,看看这样写好在哪里。
(5)抓住文中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完成作业本第3、6两题。
3.指导背诵第2、4自然段。
(1)指导学生将第4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总提云海,雨过天晴后,太阳照耀下。并找出背诵支撑点“尤其”、“每当...”只见“、”青峰秀岭“、”特别......更......“、”夕阳......将......“等词,试背第4自然段。
(2)用同样的方法背诵第1自然段。
4.作业:熟背2、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题。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语文教案 篇5
创意说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语言美、意境美。这篇教学设计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读美文,品美点,背美句,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的目的。
教学步骤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1.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
教师略作点拨:(略)
第二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同学们准备,同学们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好读,不拗口。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画面、意境。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个教学板块:背美句。
1.学生在书上用笔勾画出美句。
2.进行背诵美句比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品味文中重点词语,积累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读中品味词语,积累语言,有所感悟。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创编小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及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
良、缩、还、快活、叹息
遥远、寻食、谷粒、等待
哭泣、健康、不幸
操场、奔跑、游戏
原来神笔带给我们的是知识的礼物!想不想要?好,我们一起分享吧!(点击,分组读)
2.请小朋友们用上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内容或几句连贯的话。
二、理解课题
神笔给大家带来了这多么多宝贵的知识礼物,这些知识都是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看来,大家掌握得都不错。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23课《假如》。
1、读准课题。
2、如果老师在这个词后面添上一个小句子,你还能读好吗?
出示课件:“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指导朗读。
(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自己的渴望读出来.,谁想来读?
(评:1你读得很正确,但是能不能把自己的渴望读出来?
2看来你非常渴望有一枝神笔!
3谁也能像他一样把自己的渴望读出来?
4从你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马良的神笔多神奇!)
齐读这一句。
3、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就想用马良的神笔帮助别人实现愿望,她想给谁画什么呢?
4、听范读。指名回答
板书:
小树、 太阳
小鸟、 谷粒
西西 好腿
5、齐读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1)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愿望呢?(课件出示:北风吹小树)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聪明的孩子,你还能用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描述你看到的画面吗?(重点指导朗读(边做动作边读):缩着身子、轻轻叹息)为什么会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呢?如果此时你就是在那棵小树,你最渴望什么?
(2)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为小树做什么呢?(学生说)多美的愿望啊!赶快告诉小树吧!(指导朗读第一节)
(3)多美的诗啊,那是因为诗里藏着几个词语精灵。(课件出示并让学生读:红红的太阳、寒冷的北风、快活地成长、轻轻叹息)如果它们不在了,这节诗会变得怎样呢?(出示删去几个词语的.诗句)请你邀请你的同桌一起读,说说和原诗比起来哪节更好。(学生读缺少以上词语的小诗)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说,老师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多积累好词好句)用你们的朗读再一次把词语精灵请出来。(学生再读第一小节)
(4)你们的朗读请来了红红的太阳、温暖的阳光照在小树上。
有了红红的太阳,你仿佛看到小树在阳光下(提问)
此时的小树是多么开心,让我们带着这份开心来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阳光多么温暖,小树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今天真是个好日子,鸟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在这安家了。(课件出示:小鸟哭泣)小鸟为什么这么伤心呢?(指导朗读: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鸟妈妈会飞到哪儿去寻食呢?(理解遥远)
语文教案 篇7
导练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练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导练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录音带
导练过程:
一、初读阶段。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出示草原图)
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
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21、草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教师读一次。)
(1)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2)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3)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交流初读情况
a、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出示课文内容)
b、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c、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二、深读阶段
1、做练习题
a、师:那好,现在请大家拿出练习题,完成第一题。(软件出示后,教师明确要求)
b、评讲(逐句评讲,统一答案)
c、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
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a、齐读离离原上草(软件出示)
b、问:(1)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2)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对,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4)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5)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两字读重一点。
c、师:谁来告诉老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
(对极了,那你们看看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不知道也没关系,相信你们学习了下一句诗后一定会知道的。)
(1)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问:一岁是什么意思呢?(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是的,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是不一样的,先看春天的草。
(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
(2)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多几位同学说说)
(3)看了图片,我们知道,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在哪一个季节野草会枯萎呢?
(4)师:现在,谁愿意帮老师一个忙,把枯、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请他说说枯、荣的意思。
(5)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d、(1)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软件:出示燃烧图,观察。)
(2)让学生说说
(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3)教师画简笔画
(4)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强调尽的意思。)
(5)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6)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
(7)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所以读的时候要高扬的语气去读。)
e、师: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板书:非常顽强)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很好,我相信你以后遇到困难,一定会像小草一样勇敢、顽强拼搏。)
f、朗读最后的两句诗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高扬的、令人振奋的语气朗读最后两句。)
三、复读阶段
1、朗读全诗(分男、女同学)
(读后很好,那全诗你们也能读得这么好吗?请试试看)
2、问:学习这首诗,你最欢那一句呢?
(对啊!我也最喜欢这一句。因为这句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意志。)
3、背诵全诗
(拉火车背、小组背(站起来)、指名背)
4、做练习题2.
评讲
(诗我们都会背了,那诗中的词意我们理解了没有呢?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一起做练习2.)
5、两、三位同学背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欣赏(播录音)
《草》我们学过了,现在我要和大家一起听着音乐,听着诗歌,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1分钟。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三 、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5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次,见课文注释。客路,见课文注释。行舟,行驶的小船。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风正,风又顺又和。悬,挂着。残夜,见课文注释。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五)背诵这两首诗歌。7分钟。
四、布置作业:1分钟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
一 、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2分钟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古代诗歌常识。
二 、导读《钱塘湖春行》
(一)题解: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见课文注释,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4分钟
水面初平,见课文注释。云脚低,见课文注释。暖树,见课文注释。不足,见课文注释。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刚。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 、导读《天净沙 秋思》
(一) 题解。3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天净沙 秋思》朗读。
2、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1分钟
昏鸦,见课文注释。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3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检查背诵诗歌。5分钟
(六)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欣赏精彩诗句。归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 、复习。24分钟‘
(一)背诵四首诗歌。4分钟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10分钟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分钟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8分钟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沧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绿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灿烂(càn làn) 浅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归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萧瑟 sè 枯藤téng 澹澹zhàn
二、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 )A.脚B.够C.充分
2.没马蹄( )A.沉没B.没有C.遮掩
3.昏鸦( )A.黑色B.昏迷C.黄昏
4.星汉灿烂( )A.银河B.星星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B.停泊C.游
三、填空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②《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③《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
二 、赏析精彩文句。(讨论回答)10分钟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主题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7-26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9-18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8-17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02
语文下册的教案10-14
语文园地:教案04-04
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