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的教学思路是“以导促学,让学习成为学生事”,因此,首先课前学生根据预习指导进行自学和资料的收集,然后课堂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最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普读物。学生活动方面主要是:读、找、议、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整堂课。
【导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导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方法】
自学释疑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品读、朗诵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课件(演示文稿) 导学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我能自主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并会给生字标音。
遭殃( ) 扫帚( ) 腐( )烂 土壤( )
机翼( ) 大略( ) 关键( ) 鲸( )
2. 我能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可行。(异想天开)
(2)形容事情很容易做。(轻而易举)
(3)在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相对的稳定和平衡。(生态平衡)
3. 我能说出两篇短文的大意。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 ),一上任就命令( )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 ),结果此举( ),好心办了( ),把森林渐渐给( )了。
《人类的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 )、( )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课堂探究】
《“打扫”森林》
1. 仔细读文,找出林务官的命令:
2. 划出森林变化后的句子。
3.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小提示:重点阅读第5自然段)。
4.学了《“打扫”森林》这篇课文,我获得的启示:
5.从题目中我发现 ,我明白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
《人类的老师》
1.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各得到什么启示?
从蜻蜓身上得到的启示:
从鲸身上得到的启示:
1. 资料阅读: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结构,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目前人类的`技术难以达到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吸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你知道吗?
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象机。
苍蝇的灵敏感知,发明了危险探测仪,用在危险工作场所。
鹰的滑翔技巧,发明了滑翔机。
鸟类的留线造型,改变了飞机的外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
鸟类的骨头,改进了飞行器的骨架结构,更轻,强度更高。
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发明了超声波雷达。
3.通过阅读课文和上面的资料,我们不由地赞叹:“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当堂检测】
《大自然的启示》告诉我们,研究( )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 ),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为( )服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与以往教学比较,最大的突破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引导。首先,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深入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导学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预设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学法指导的部分给予提示和帮助,从而把课堂的主动权尽量的交还给了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学生预先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并得到学法提示,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自己的学习所得,激发了参与的热情;而我通过检查导学稿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学情也有清楚的认识,引导方面更能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因此,整个课堂,体现了我个人比较期望达到的“生动、生本”的状态,较好的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学生热情高涨,一直到下课铃响起还在争取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成果。互联网的运用一直贯穿在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与老师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展示以及课后的拓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网络的强大,并渗透给学生查找、选择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有利学生今后发展的目的和收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诗歌表达的亲情。
2.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1.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受生活中的'这些不易察觉但无处不在的感人亲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棵,板书文题。
二、读阅读提示,体会“亲情”表现在家庭的方方面面
三、练习朗读诗歌。
1.注意读音。
2.注意停顿。
四、朗读比赛。
五、扩展练习。
1.想象一下爸爸出差回来全家人团聚的场面
2.读《阅读》的相关篇目。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有详有略的写法。
4.继续培养阅读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涵义。
教学难点
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示课题,引出问题
教师:谁把课题补充完整?
学生:列宁去登山。
列宁登山时,走了两次险路。
列宁登山,饱览了日出的景象。
教师:列宁去登山,为什么要走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小路?大家读书。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指名读书。
2.找出从哪儿到儿是写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课文哪些段落是叙述列宁第二次走险路的经过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分段读书、想段意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完。
第二课时
一、分段读书,概括段意
1.读第一段,说段意。
第一段的段意是: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2.读第二段,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体会列宁的品质。
(一)用笔在书上划出描写小路“险”的句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看图,理解峭壁、深渊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峭壁?什么是深渊?
学生:像墙一样陡的山崖就是峭壁。
学生:深渊是指很深的水。
教师:走这样的险路,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地决定走这条小路。
(3)和列宁同行的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有什么表现?读书上的句子。
学生: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
(4)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巴果茨基心里怎么样?用词语概括他的表现。
学生:(害怕)(心惊胆寒)(提心吊胆)
(5)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划出描写列宁走这条险路时的词语。
学生:列宁是有些害怕的。
学生:我划的词语有: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列宁头昏目眩了。
学生: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教师: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深渊,这危险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害怕了,但他退下来了吗?(没有)他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去,他有什么品质?
学生:他有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学生:他有临危不惧的品格。
(6)列宁、巴果茨基登上山顶,看到了日出。书上有一段美丽景色的描写,大家读一读。
教师:这段景色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教师:用谁和谁怎么样的句式来概括。
学生: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4.读第三段,比较不同。
教师:两人观赏完日出,本不必走那条险路,列宁却仍旧要走,这是为什么?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大家读书)
(1)找不同之处,看有几处不同?
学生: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三处不同。第一,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第二,这次是列宁先走。第三,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2)书上两次叙述了列宁走险路的经过,哪次写得详细,哪次简略?
学生:第一次详细,第二次简略。
教师:作者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详略得当。
(3)列宁在回来时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
投影: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师:读列宁的话,看他一共说了几句?每句是什么意思?
学生:一共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师:列宁为什么要走这条险路?
学生:列宁是在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5.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学生: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他是在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二、用段意串联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找三人说段意。
2.用“先……接着……最后”怎么样的句式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他在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读书
四、联系实际谈理解
教师: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2)谈自己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1.找三人按段读书。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自学生字,检查巩固
1.读准生字。
2.重点辅导:渊释毅锻
渊:什么结构?第4笔是什么?
你怎样记住这个字?
深渊指的是什么?
释:第7笔是什么?
右下有几个横?
毅:这个字一共有几笔?
第10笔,第11笔是什么?
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第二次走险路时,列宁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锻:这个字共几笔?
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在生字本上抄生字字头。
三、读词语,写词语
读书105页—4。
沙皇 搜捕 巍峨 深渊 峭壁 蔚蓝
刹那 闪烁 歌喉 解释 锻炼 毅然决然
对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一查字典。
投影:
用直线连词语:
把读读写写的词抄一遍。
四、理解词语,练习造句
闪烁:
(1)读读书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山顶上的雪霎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阳光的照射下,山顶上的雪霎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也忽明忽暗,闪着光亮。
(3)造句。
闪烁——江面上隐约闪烁着夜航船的灯光。
锻炼:
(1)读读书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解释词语。
锻炼就是磨炼的意思。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
(3)造句。
锻炼——通过冬季长跑活动,锻炼了我们的毅力。
锻炼——通过军训活动,同学们在思想上、作风上都得到了锻炼。
五、写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
2.收集文中所及到的花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以后,心中有什么问题吗?
2.一位植物学家按一定的原理将各种花种在一起,制成了花的时钟,并根据花的开放来判断时间,他的这种做法奇妙吗?你想不想知道这位植物学家是根据什么原理来制作的这个花钟呢?让我们走进花钟这篇课文,来一起揭示其中的奥秘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型。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语卡,全班认读,正音。
b.小组互动,“我说你猜”,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C.当当小老师:你发现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最容易出错,请你做回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
三、通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第一段:归纳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现象。
第二段:揭示了不同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第三段:植物学家根据这一现象的巧妙运用。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新词。
二、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a.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归纳现象
读一读: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现象
填一填:牵牛花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 薇 睡 莲
万瘦菊 烟草花
月光花 昙 花
议一议:作者用不同的句式来描述花的开放,这样的方法好吗?
赏一赏:将收集的文中几种花盛开的图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
品一品: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它的美。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揭示原因
细读课文,思考: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找到了答案了吗?
集体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揭示原因: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
C.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花钟制作的巧妙
回顾全文,说说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妙在哪里?
齐读课文,读出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3.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三、交流感想:
你从这位植物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课外扩展:
1.自制花钟。学习花钟的方法,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开花的时间,按它们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植物的名称记录在自画的钟面上。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2.根据学校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并记录好观察日记,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ai ei ui三个复韵母和它们的四声,认清字母的形,读准音。
2.练习声母与复韵母ai ei ui的拼音。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并练习直呼。
3.正确书写b2i h5i hu9三个音节。
教学重点
1.学会三个复韵母和它们的四声,能正确地读音和书写。
2.正确书写b2i h5i hu9三个音节。
教学难点 读准复韵母的音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把两个单韵母放在一起的拼音字母吗?这样的字母叫复韵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复韵母。
板书:ai ei ui
问:这里的复韵母都是由几个字母合成的?
讲: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就叫复韵母。
一、看图学习字母ai
讲:图上的两个小朋友挨得很近,挨就是字母ai的音,ai要先发a的音,开口度大,声音响亮,然后迅速向i滑动,i的发音轻短,合起来一口气读成ai。
教师范读:ai。
学生学读ai。
ai有四个声调:āi ái ǎi ài。
(集体读字母和四声,个人读,分行读)
二、看图学习字母ei
问:1.图上的小孩子在砍树枝,他嘴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讲:ei发音的方法和ai一样,要先发e的音,舌尖逐渐向上抬,最后发i的音,就成了ei的音
教师范读:ei。
学生学读:ei。
ei有四个声调:ēi éu ěi èi。
(运用多种方法练习读。)
2.怎样记字母的形呢?
两种方法:①根据图中树枝呈e形,整个画面与ei形相似来记。②可以根据发音来记形。
三、看图学习字母ui
问:1.图上的小女孩脖子上是什么?
讲:围巾的围发一声就是ui的音,要先发u的音迅速向i滑动就是ui的音。
学生练习读准ui的音。
板书四声进行练习。
2.怎样来记ui的形呢?
(图中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与帽子的绒球很像ui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看板书采用多种形式读准音
课中休息:
儿歌:复韵母,真有趣,两个字母在一起,
口形变化要注意,合成一音要牢记。
五、讲标调方法
ai ei ui都是由两个单韵母合成的,那么标调的时候应当写在谁的头上呢?
老师教你们一首儿歌,这首儿歌就告诉我们怎样标调。
儿歌:有a不放过,没a找oe,
iu并列在一起,注意标在后一个。
六、指导书写:
两个字母靠的近一些,占格的方法和以前学的一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二、练习声母与aieiui的拼音
注意:1.由请慢生读到请快生读
2.由慢速读到快速读
3.由拼读到直呼
二、看图读词语(吹笛子,提水)
方法:1.看清图中人物的`动作
2.自读音节
3.直呼音节
三、看图读句子
方法:1.看清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自由拼读图下的四个短句。
3.直呼音节读出句子。
四、训练直呼
方法:1.先自己看书,自由拼读或直呼。
2.按横的顺序读音节。
3.按竖的顺序读音节。
4.用卡片检查直呼情况。
五、学写音节bái hēi huī
当堂抄写,字迹要规范,特别要强调复韵母的标调问题。
板书设计:
《aieiui》教案评析
本课教案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教学从图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规律。如教学ai先发a的音,开口大,声音响亮,然后迅速向i滑动,i的读音轻短合起来,一口气读ai。在教学eiui这两个复韵母时,学生很快就知道先发好前一个字母(eu叫头韵母)eu,注重发音部位,口型都迅速滑向i,一口气读成。在标调方法上,让学生用儿歌记忆,也是给规律,这样学生能举一反三,培养了能力。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面向多数,并进行了层次性的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差生用轻声拼读法,优秀生用直呼的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记忆字母。一种是借助图记忆,如ei,图中树枝呈e形,整个画面与ei形相似。另一种是根据发音来记忆。以上教学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阅读天鹅破冰的场面描写,教育学生爱鸟护鸟,重视保护生态平衡。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天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俄罗斯 斯杰潘 清脆 瞪着眼睛 塌陷 扩大 胸脯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内容。
(课文主要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
2.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天鹅用身体破冰的故事?试着给课文分段。
3.交流讨论:
第一段(1)“我”到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家做客。
第二段(2——8)斯杰潘老人讲一群天鹅在一只老天鹅行动的感召下,用身体破冰的故事。(四)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1、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联想到了哪些课文?
2、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因为蚂蚁、羚羊、天鹅都具有勇敢、团结的精神。
3、 再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自然段感受到了天鹅这种勇敢、团结的精神。
4、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边听边划出表现天鹅勇敢的句子。
(1)交流所画的词语。(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
(2)理解重点句子:“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扩大。”
讨论: “破冰勇士”指谁?为什么说它很顽强?(说老天鹅顽强,是因为它不怕疼痛,不怕牺牲,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连续不断地扑打着冰面。)
(3) 文中哪几句话具体写了这位勇士破冰的壮举,你能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吗?
(4)仔细读第二层,读后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5.画出第七自然段中写天鹅动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你体会到天鹅怎样的心情?(高兴、激动)
6.练读第七自然段。
(三)学习文章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 说说读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那位老人当时会想些什么?”、“作者听了这个故事会说些什么?”……)
2、讨论交流。(①因为老人目睹了天鹅为了生存,用身体和生命作代价,英勇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从心里敬佩和喜爱天鹅。②老人会想: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爱护它们。)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
2.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总结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动人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二)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1.回忆破冰的经过。(老天鹅带头破冰——一起破冰——破冰成功。)
2.学生练习复述,同桌交流。3.指名复述。
(三)完成课堂作业。
一、组词。
饿( ) 撕( ) 脆( ) 登( )
娥( ) 斯( ) 危( ) 瞪( )
二、摘抄文中的比喻句。
三、问题。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勇敢 奉献)老天鹅 影响 天鹅群(团结拼搏)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
(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四、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五、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依据《纲要》语言领域内容与要求第4条: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幼儿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第6条: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以及第2条、第7条,达到目标中的第2条、第4条、第5条。
二、教玩具制作
布偶农夫一个,图片四张。
三、课题设计
(一)、出示布偶农夫,引出课题。
(二)、讲述寓言(利用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三)、幼儿观看操作卡(二十九),自己讲故事。
四、引导幼儿讨论
农夫为什么会这么做?你想对急性子的人说一句什么话呢?
五、教师小结寓言的寓意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我们学习《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感受一下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2)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共同的疑问,明确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在为谁呼吁?
二、感悟与交流,解决疑难
1.默读与感悟。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③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2)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①点击软件,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绪。
②个人练习朗读3、4、5自然段。
③组内交流,互读互评。
④班上展示读,师生共评。
(4)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①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平的环境没有持久地保持下去。
教师点拨:“51年前”,指的是1945年(小作者写这封信是在1996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人民饱受苦难。
②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b.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阿富汗的电视报道录像,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c.谈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的理解。
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5)感情朗读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
(6)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
①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在为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父母、妻子、孩子呼吁。
点拨:这是小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怎样把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呢?
(7)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四、拓展延伸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争之中,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
2.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语文教案 篇10
《雪儿》是义务教育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雪儿和“我”作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我”放飞了雪儿。这篇课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教学中,我认为应以情感为线索,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教师展开平等的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中,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到人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与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文本内容感人,情感真挚,是一篇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并能从中感悟到人与动物和谐之美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文本,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其中目标1和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达到教学目标完成的最优化效果,我预定两课时完成任务。
第一课时,我准备安排“紧扣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了解内容”、“布置作业,巩固练习”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中,我先揭示课题,而后让学生轻轻念念将要认识的这个好朋友的名字,说说有什么感受,由此让学生带着喜爱和探究之情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揭开雪儿的神秘面纱。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将检查效果,通过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特别是“阻、剩、任、盼”等生字的字音要重点指导。同时,还要处理好一些长句子的停顿,如“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多种方法理解“明媚”、“艰难险阻”、“信使”、“弧线”等词语的意思。接着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我将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并重点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只剩下、多么向往”等关键词句感受在我十分孤独、寂寞情况下雪儿来到我的身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好铺垫。最后,将预留5、6分钟时间让学生书写生字。个别易错字由老师重点指导。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设想。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首先出示本课新词,引导学生认读,相机正音。读题后启发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内容把握和了解。结合学生回答,创设“我和雪儿相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进而感悟文本语言中蕴涵着的“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
第二环节: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先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和雪儿相处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进行导读。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划出能感受到“我对雪儿一片深情”的句子。在四人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抓住重点句,感受、体悟我的内心情感。比如抓住“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了哀伤。”体会我对雪儿的可怜、同情;抓住“他雪白雪白的,给他取名雪儿”体会我对雪儿的喜爱;抓住“给它洗澡、敷药”从我对雪儿的细心照顾以及我对雪儿说的话,叫雪儿安心养伤这些句子中体会我对雪儿的关爱、同情、爱护;体会我对雪儿抓住“爸爸的介绍,以及我盼望雪儿的伤快点好”体会我对雪儿忠诚、勇敢品质的由衷的敬佩之情;抓住“雪儿伤好展翅飞翔,我的欢呼”体会我内心无比的喜悦和激动。文章的只言片语都流淌着我对雪儿的浓浓深情,只要引导学生在品中读,在读中悟,我对雪儿的情感脉络就会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重点说说我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教学预设:首先我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说说“我“送别雪儿时的内心情感,预计学生会说”我“是悲伤的、难过的,我是依依不舍的,我在肯定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说说自己如此解读的理由,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既然我不舍得雪儿离开,又为何送别雪儿呢?”再次阅读文本,引导学生结合我当时说的话,体会我送别雪儿的.原因是还给雪儿自由,是为了雪儿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学生懂得我这么做是对雪儿更深一层的爱。接着,我扣住“祝福”一词让学生练习说话,我向雪儿祝福什么,更深入地体会我为能放飞雪儿感到由衷的欣慰、幸福和快乐,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我内心“既难过又快乐”的复杂情感。
第三环节:逆向思维,解读内涵
承接上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思考:“雪儿的到来,使我原本寂寞、孤独、忧伤、无聊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日子?”引导学生交流,交流中点拨,使学生感悟到只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有价值。从而很自然地渗透了文本的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净化、提升。
最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小练笔的形式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储备,在学生的交流中把学生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课堂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最后,我布置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作出最适当的调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7-26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8-17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02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9-18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
语文教案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