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30 09:50:5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

  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新课

  1.导语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2.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录音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二》,

  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

  挂图、投影、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 傍 蹦 腻 扭 蔓 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 雏儿 细腻 淘气 扭动

  不由自主 信赖 索性 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的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妙,热爱大自然。学习写回信。

  2.过程与方法:自觉,理清文章一共讲了几层意思。找出具体的句段感受语言的美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投身大自然的作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交流谈论法

  教学建议:

  大自然,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有蓝色的大海和连绵的群山。教学之前我们要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好的景物,去观察大自然中奇异的事物与景物,倾听大自然给我们讲的故事。本课旨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然界的五光十色,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让学生体验到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多了解自然,丰富课余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归纳信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张海迪是怎样引导小鸥认识大自然并争取投身大自然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张海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教学挂图。

  认识张海迪,感受她对生活的热爱。

  2.过渡。

  坚强的张海迪又坐在轮椅上开始了她的工作,这一次她在做什么?

  (给小朋友写回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了解并归纳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自然段:张海迪在给小鸥弟弟写回信。

  第2自然段:简述小鸥信中的主要内容。

  第3自然段:表达对小鸥的同情,讲述大自然的神奇以及大自然对自己的`帮助。第4自然段:讲述印度诗人泰戈尔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老师,从而变成了伟大的诗人。第5、6自然段:假设小鸥来到乡下,引导他学会观察大自然。

  第7自然段:希望小鸥能如愿到乡下去,并教给他说服爸爸妈妈的方法。

  第8、9自然段:告诉小鸥有小朋友来找自己,信就写到这为止。

  三、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1.找出作者写得好的片断,欣赏好处。

  同桌或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最后交流归纳。

  2.明确,可能涉及到以下内容。

  (1)第3自然段:

  ①作者略写自己的疾病情况。

  ②详写自己对大自然的好奇,表现大自然的美好,表达自己的乐观与对大自然的热爱。

  ③作者对大自然的幻想,表现出作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2)第4自然段:

  ①举印度诗人泰戈尔为例,说明投身大自然的重要性。

  ②将大自然当作人来写,进一步表达张海迪对大自然的热爱。

  ③最后一句话明确地告诉小鸥一定要投身大自然,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3)第5、6自然段:

  ①以假设的写法引导小鸥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这样写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易于接受,这就是张海迪写信与人沟通的奥妙,没有说教者的口气。

  ②大量使用疑问句,引导小鸥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了解大自然,语言亲切。

  (4)第7自然段:

  ①一共讲了两层意思:再次肯定到大自然中去的重要性;教给小鸥说服爸爸妈妈的方法,交代小鸥千万不可荒废学业。

  ②作者的口气始终是亲切的,主题是鲜明的,先是委婉地肯定爸爸妈妈不让小鸥去的出发点是对的,再坚定地表示大自然有学不完的知识,最后教给小鸥说服爸爸妈妈的方法。这样的沟通是容易让人接受的,从中可以看出海迪姐姐真的是小朋友的知心人。

  四、自由谈读信的感受

  1.同桌或小组交流。

  2.汇报。

  (1)读了张海迪的回信,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向往大自然。

  (2)读了张海迪的回信,认识到给人写回信要根据要求进行明确的回答,回答要令人信服,口气要亲切,要善于引经据典,让人心生佩服。

  (3)从信中可以感受到张海迪姐姐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五、小结

  张海迪在回信中援引自己与泰戈尔的事例,观点鲜明地阐明投身大自然的重要性,正如诗人杜甫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希望大家努力投身于大自然,从中获得成功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张海迪的资料。

  2.模仿《大自然,你好》给朋友写一封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寻找、发现中的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从而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寻找幸运花瓣这一过程的快乐。

  (2)引导学生懂得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懂得从生活中的寻觅中感受快乐。

  重难点、关键

  1.体会“发现”的快乐。

  2.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懂得热爱、珍惜生活,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合作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一起读课题。

  2.指名说说“幸运”的意思。(称心如意;运气好)

  3.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1)这幸运花瓣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寻找幸运花瓣?

  (3)怎么寻找幸运花瓣?

  (4)找到幸运花瓣了吗?

  4.教师导入:是呀,世界真是太神奇了,还有幸运花瓣。作者能找到吗?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发挥小组的力量,一起读课文,共同解答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答疑难)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思考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

  (3)读一读课文,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

  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进行再强调。

  字音:“诧”是卷舌音;“瓣”是前鼻音;“茫”是后鼻音;“若”的声母是“r”.

  字形:“瓣”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与“辩”“辨”“辫”区别;“茫”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十足。

  悻悻:失落的样子。

  诧异:惊异,惊奇。表示非常的出乎意料。

  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4)指名用这些词语造句,在造句中积累词语,并学会正确地运用词语。

  2.指名反馈: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幸运花瓣具体指的是什么?(五瓣儿的丁香)

  3.教师追问:为什么把五瓣儿的丁香称为幸运花瓣呢?(指名反馈:因为文中的“你”说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

  4.教师小结:也正是因为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作者开始在生活中寻找这五个花瓣的丁香。作者找到了吗?(找到了)然而要找出这五个花瓣的丁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作者在寻找幸运花瓣的这一过程中情感不断地发生变化,谁能说一说。、

  失落→怀疑→兴奋→惊喜→茫然→快乐

  5.引导学生用上面的感情线索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读中探究解答。在初步集体反馈中,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为深入地探究文本奠定基础)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作者寻找幸运花瓣的原因和结果。下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作者寻找幸运花瓣的征程,看作者除了找到了幸运花瓣,还找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按照课文的感情线索,说说“我”寻找幸运花瓣的过程。

  4.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寻找花瓣的句子,体验这一过程,感悟其中收获的快乐,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道理。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珍、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喜欢的句子。

  教具准备

  灿烂的丁香花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灿烂的丁香花图片,指名用话形容这一丛的丁香花。

  2.教师导入:同学们,丁香花很常见,但很多人和作者一样,很少去认真观察它的花瓣,以至于丁香花有几个花瓣都不知道。现在,你们知道丁香花有几个花瓣了吗?(四个)

  3.教师:不,确切地说,丁香花大多数有四个花瓣,有时也会有五个花瓣。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这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文中的老师找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文中的“我”也找到了。他是怎么找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寻找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

  二、品读句子,体验快乐。

  1.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寻找五瓣丁香花的语句。

  2.指名反馈,教师适当地引导体会,并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晖,我仔细寻找。”

  (2)“我必须直视着张开的花瓣,这样才能看清。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3)“我不理会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寻找。”

  3.引导学生反馈: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寻找幸运花瓣很认真、很仔细、很专注、很用心……)

  4.教师导:是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这五个花瓣的丁香花。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现吗?(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演一演)

  5.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不是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花?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6.教师:同学们,“我”找到了丁香花,得到了幸运了吗?如果得到了,你觉得他的幸运是什么?(得到了,他所得到的幸运就是他在寻找丁香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7.教师小结:是呀,作者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的时候的惊喜,这些都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快乐。快乐源于一个发现。你们有过这种快乐经历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寻找的认真和专注,从中体验作者找寻过程中的快乐。同时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感悟出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总会有收获的人生道理。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源自发现的快乐经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三、总结全文,拓展感悟

  1.教师:同学们,作者在找寻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的源泉,那就是发现以及找寻的这一过程。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你有过快乐的感受?(学生自由说一说)

  2.教师小结: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你要时刻拥有一颗感悟生活、体验快乐的心。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用心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快乐,做一个快乐的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要求

  1.培养与人交往要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2.学习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积累表示诚实守信的成语。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重点

  难点1.学习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

  2.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

  课时两课时

  1.学习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

  2.积累成语。

  3.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一 语海畅游

  1.我会连。

  (1)读读词语,理解意思。

  (2)独立连线。

  (3)投影,集体订正。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练习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1)读句子,自己练习加标点符号。

  (2)和同桌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加。

  (3)投影,集体读一读。

  圆圆摇摇头说:“明年,我该上小学啦!”

  林林诚心诚意地说:“那我一定托人把龙眼捎给你。”

  二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积累诚实守信的成语。

  (1)读词语。

  (2)理解词语的意思。

  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一致。 诚心诚意:心意很真诚。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坚持不懈: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 表里如一:形容思想和言行完全一致。

  竭尽全力:用尽全部力量。 孜孜不倦:非常勤奋,不知疲倦。

  坚韧不拔: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光明磊落:形容没有私心,胸怀坦荡。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 业精于勤:只有勤奋,学业才能精进。

  (3)抄写成语。

  三 阅读平台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默读短文,回答问题。

  (2)朗读短文,把读正确、读通顺。

  (3)带着问题,再读短文。

  (4)组织讨论。

  ①周处除害有功,为什么乡亲们反倒希望他死呢?

  ②后来,他经过深思明白了什么,又是怎样去做的?

  1.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按一定的顺序描述自己。

  一 能说会道

  1.读题目: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

  2.明确要求。

  (1)说说不同年龄段的自己。

  (2)注意观察照片,说说现在和小时候的你有什么不同。

  (3)展开想象,说说十年后你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3.分小组交流。

  4.指名说,师生共同评价。

  二 笔下生辉

  1.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1)认真观察照片或镜子中的你,重点观察外貌、姿态和表情。

  (2)按顺序描述自己。

  (3)展开想象:十年后的你又是什么样子,在做什么?

  2.选择其中一个年龄段的你,写下来。

  3.读读自己的习作,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例文:

  照 片

  我有一张骑在马上的照片。那是去年国庆节时,我们一家人去康西草原玩儿时照的。

  照片上的我穿着白色的夹克,深蓝色的裤子,骑在一匹高大的棕色的马上,正兴高采烈地欣赏着美丽的大草原。你看,我多神气呀!照片上,草原绿绿的,一望无际,在我的周围还有一些模模糊糊的骑马人。当时照相的人很多,我摆好了姿势,等了好长时间,才算照了这张照片。看着照片,草原上欢乐的景象又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喜欢康西大草原,也十分喜欢我的这张照片。你看,照片上的我是不是很帅?

语文教案 篇6

  写一张照片

  课题:选择一张你的照片,或你和其他人的合影,然后根据

  照片,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教学要求:1、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2、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

  号.

  教学重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教学难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教具准备:有关的范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照片是美好生活瞬间的定格,每张照片都可能记载着一段独特的故事.用我们的笔写下这段故事讲给大家听,便是一篇很好的习作.

  二、审题指导

  读题目要求:你都了解到什么?(读题目要求,认真加以思考)

  你认为此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内容具体、真情实感)

  三、组织材料

  1、打开同学们的影集,那一定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记载着同学们的成长历程;记载着同学、朋友间的友谊;记载着父母、老师们的关爱……浏览一番,一定会勾起同学们许多的回忆.大家可以在其中选择一张令你感触最深的照片,把他的故事写出来.请学生们根据要求进行材料的组织. [page]

  要求:

  1、说一说使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2、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材料?

  3、把你选择的材料完整的说给大家听.

  (在独立选材的基础上可以就近进行交流)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比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教师应注意评价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肯定优点,适当的指出需要努力的方面.

  2.在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同学进行汇报.同学老师进行及时评价.友善的提出不足之处.

  四、突破难点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章重点是内容具体、感情真挚.那怎样才能做到呢?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的改进的方案.

  小组每进行讨论,报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3、教师总结: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充分融入自己的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

  五、动笔练习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page]

  六、范文:相片上的回忆

  今天,我和妈妈在整理相册时,从里面掉出一张带有花边的相片,我拾起来一看,我坐在第一排的中间,王博伟站在我的左边,袁深站在我的右边……四年级时我转到了府学小学.我来府学小学已经快两年了,可却怎么也忘不了在二里庄小学时的生活.

  记得那是三年级时的一个早自习上,袁深得意地对我说“赵晓东,虽然第二课还没学,可我已经能把课文背下来了!”我惊讶地问“真的?”他充满信心地说:“当然了,不信我给你背一个!”说着,他便摇头晃脑的开始背了.我拿起书对照检查,他快背到一自然段时,居然一个字也没错,我心中暗暗佩服.可他却偏偏在这关键时刻掉了链子,突然停了下来.我估计他一定是忘了,为了照顾他的面子,我故意把头扭向一边装作心不在焉的样子.这家伙见有机可乘,竟然悄悄打开书迅速的看了一眼,接着往下背.看见他那鬼鬼祟祟的样子我不禁偷偷地笑了.

  “咦!”后面那个高个子不是单兆祥吗?听说他现在在东城体校踢足球,提起踢足球,还有一段趣事呢.一次,我们三(二)版和三(一)半踢足球,我放友善照相、耿昂、和我等人.对方的人员姓名记不太清楚了,但是对方的守门员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个子矮矮的,胖胖的,特别活跃.在场上,他不时喊着自己队员的名字,看上去是个队长.当比赛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双方都还没有进球.这是我们都有些急躁,场上乱作一团,也不知什么时候,双方的守门员也参加到我们抢球的行列.这是,单兆祥想带球射门,却怎么也找不到对方的球门,急得大喊:“三(一)半的球门在那儿?我当时抢球抢得昏天黑地,也分不清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了,一把拉起三(一)半的小胖子跑到事先画好的球门旁,大叫一声:“在这儿!”单兆祥迫不及待地抬脚怒射,球进了!正当我们兴奋得手舞足蹈时,突然,三(一)班的同学也欢呼雀跃起来.怎么回事?等我们回过神来细看,小胖子竟然站在了我们的球门前.我高声质问:“喂,你怎么上我们这儿守门来了?”小胖子理直气壮地说:“不是你拉我过来的吗?”同学们都笑弯了腰,我却惭愧得不行,从心里往外觉得对不起大家.

  时间过得真快,如今我离开二里庄小学已经快两年了,但发生在那里的许多事还历历在目,让我永生难忘……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吟诵中体会民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热爱民歌,热爱民间文学。

  2、认识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民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两首民歌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两首民歌

  二、学习歌词

  1、自由读歌词,听歌,然后说说两首民歌所表达的带给你的感觉

  2、吟诵体会

  3、歌唱体会

  三、拓展延伸

  再听两首同一时期的`民歌。

  白娘子

  教学目标:

  1、对故事中的人物有强烈的爱憎:喜欢民间文学

  2、运用情事默读的方法学习课文,能回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4、运用情事默读的方法学习课文,能回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二、速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

  2、巡顺序排列下列小标题

  被压塔下——仙草救夫——小青报仇——结为夫妻——水漫金山

  3、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三、积累内化

  学习生字词语

  四、实践

  把这个故事推荐给好朋友听。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2、学习梵高的伟大精神,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3、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占有、删选资料,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运用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节选自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因而在上课之前了解梵高其人其事是非常必要,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方位地去查寻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有的学生甚至买了《渴望生活》一书,全文阅读。学生主动地得到了大量资料,又因为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化素质的不同,对人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基于此,我将教学设计成“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在弄清传记文学特点的同时,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伴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屏幕上出现一组梵高的画作,有灿烂的向日葵、旋转的星空、奥维尔教堂、塞林莱斯大道、绿色的麦田……最后画面定格在梵高不同时期的四幅自画像,随着画面逐渐淡去,形成背景,出现一段文字: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做过商人、传教士,后自学作画,其画风曾为野兽派所取法,因精神病自杀。

  (课堂效果:选用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这两位伟人有着相似的命运,有着一样的精神,借助音乐和图画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

  老师导入课文:这就是梵高,欧洲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个从不向命运屈服,用生命谱写辉煌的英雄。妙手丹青无人赏识,在极其孤独和环境中从事绘画,付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被誉为“美国传记文学之父”的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屏幕出现一本书,封面有渴望生活,欧文。斯通著几字。随着书本的自然翻动,最后定格在第八节,也就是课文内容。

  二、分析课文

  给学生一段文字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两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为:(1883----1885)梵高在纽恩南休养身体,写生描画,但村里大部分人对他怀有偏见,认为他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因而遭到排斥,甚至被驱赶。但他坚持作画,最后终为布拉邦特农民画出属于他们的不朽作品----《吃土豆的人》。

  (课堂效果:问题并非很难,但要学生回答完整并不容易,可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提问,让学生自己最终得到答案。比如学生快速阅读后很快能找到区别,材料语言简洁,只是对梵高这段生活经历的概述,而课文则是生动详细刻画了梵高这一人物形象。老师可让学生二读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使课文生动形象的呢?当学生找到答案之后,再让学生三读课文,思考作为不是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人,作者是如何知道梵高的言行举止和他的思想活动呢?老师可提醒学生,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曾参阅了梵高与他弟弟的八百多封信,并到梵高生活过的地方去采访熟悉他的人。所以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最终归纳出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三、拓展与延伸

  屏幕出现一组画作,方便学生阐述观点时运用。这部分完全是由学生自由畅谈,学生因已查寻资料,有了知识基础。他们分成若干小组,从所得到的材料中,去评价梵高其人,既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也可以有自己新的想法。老师只是适时作一些点评。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发言:

  A、我们在查阅这位巨匠的资料时,一直被他的一种精神所感动,因而在我们眼中,他就是英雄,他就是一位胜利者。他那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让人折服,虽然太多的人都有不理解他,但他却从未停住自己的脚步。他失去了许多东西,例如优越的生活、美好的前途、甜蜜的爱情……留给自己的只有贫困和超出常人的努力。比如为画《吃土豆的人》他画了成百幅的农民农妇肖像图。可以想象任何一幅完美的作品背后沾满的是汗水和辛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我们认为梵高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显然与他的天赋有关。资料告诉我们,梵高并未进行过系统的美术学习,完全是通过自学,从事绘画时间也比较短,只有十年,但成就斐然。如果没有天赋的话,他苦干十年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位画工而非画家。梵高曾为报考神学院刻苦读书,每天学习时间长达十至十四个小时。但最终是一无所获。所以,教会中少了一位默默无闻的传教士,而画坛却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C、我们认为梵高伟大成就的背后还站着一位默默奉献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弟弟提奥,所以热爱梵高的人不能忘记他。没有他数十年始终如一的支持,(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梵高也许早就放弃了,毕竟他还是需要面包、咖啡、画笔和颜料。那些旷世之作就不可能存在了……

  D、从梵高的作品,我们发现创新才有发展,才能有突破。他用波形、螺旋形的笔触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表达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比如课文所提及的寻幅作品,他就是将整幅画创新地涂抹成土豆的颜色……

  E、许多都是从画家的梵高说起,而我们要说的是生活中的梵高。他在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谓的上层人物眼中是偏执的,敏感而易怒的。但他在下层人民眼中是善良的、无私的、热情的。在博里纳日矿区做短暂的传教士工作时,他竭尽所能地帮助当地矿工,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支助他们,自己常常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所以当地流传一个关于上帝的故事。后来他作画,画中的人物也大多是底层人民,有矿工、农民、织工、邮差甚至妓女。他觉得他们才是美丽的,他将自己的爱全部献给了他们……

  F、我们这个小组是从梵高自杀行为进行研究的。很多人认为他这一行为是懦弱的,是逃避痛苦的举动。但我们却用英雄来称呼他。因为他早将自己的生命与作画联系在一起,“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身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的危险”,对他而言,作画就是生命,如果不能作画,他与行尸走兽无异。所以最后当他疯狂地无法作画时,他只能选择死,他英雄般地举起了枪……

  学生讨论由于时间原因告一段落,但又引发了新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梵高自杀行为的探讨使许多学生又有新的看法,这可布置到课外讨论,还可以写成文章。(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

  四、授课结束

  以一组由梵高作品串成的动感的音乐小电影作为结束。

  (课堂效果:学生始处于梵高作品之中,不仅感受他伟大的人格,而且利用图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业]

  1、用一句话表述自己的感悟。

  2、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或阅读其他传记文学,加深理解传记文学的有关特点。

  [板书设计]

  材料:简洁,是概述

  课文:详细、生动、鲜明地刻画了梵高这一形象

  归纳总结: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课后小结]

  尽管这堂课的前期准备费时达一个月之久,学生们所得到的东西远不止这堂课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收获:一、他们学会自主地学习,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这种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二、他们学会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三、通过阅读开扩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四、同时真正吸取了文中的养料,在对人物的分析和探讨当中深受教育,激励他们在困难中勇往直前。五、这堂课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也是受益匪浅的。老师不能仅关心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也应多方面学习,充实自己,未来的教师是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

  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盛赞钱塘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7-26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02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8-17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9-18

语文阅读教案08-26

语文天地教案08-09

语文下册教案08-12

语文基础教案07-08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