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速度教案

时间:2024-11-22 08:00:01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速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速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速度教案

高中速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线速度的定义,能写出线速度的定义式。

  2.通过求解线速度的过程,学习化曲为直的思考方式。

  3.感受物理学科前后知识的整体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线速度的定义和定义式。

  【难点】理解线速度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呈现大小不同的钟表图片,指导学生思考,钟表秒针的.针尖做什么运动,哪个钟表的针尖运动得更快。学生能够回答出,做圆周运动,大钟表的更快些。教师追问圆周运动的快慢如何来描述呢?有此引出今天的课题《线速度》。

  (二)新课讲授

  1.线速度定义式

  (三)巩固提高

  思考:某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迹半径为一米,运动一周用时5秒,求平均线速度。判断雨天旋转雨伞水滴在雨伞边缘飞出时速度方向的特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2.作业:引导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看一看除线速度外还有哪些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高中速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高中速度教案3

  整体设计

  高中学习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设计先通过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 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情景中达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学设计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

  时间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为了推动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四川省曾举办过一次100 m飞人挑战赛。有8名世界短跑名将参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雪梅和美国的琼斯,最终琼斯夺得冠军。我们知道百米赛跑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阶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阶段比琼斯的起跑阶段跑得快,但我们都说琼斯比李雪梅跑得快,这是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猎豹急驰;葡萄架上,蜗牛爬行。

  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在运动;房屋、桥梁、树木,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在运动。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动,其实它们也在飞快地运动,速度至少在几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离太远,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

  当高台跳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 km/h。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滑向空中。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一架飞机,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风抽打着他的脸庞,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稳稳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种运动现象中,都有关于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要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进新课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复习旧知: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位移这一较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复习此知识点,旨在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识基础,让学生知道位移大小的关键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标再到坐标的变化量,使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上升)

  教师引导:既然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问题展示:在训练场上,一辆实习车沿规定好的场地行驶,教练员想在车旁记录汽车在各个时刻的位置情况,他该如何做?假设在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向直线运动。

  问题启发:对于物体位置的描述,我们往往需要建立坐标系。该教练员如何建立坐标系,才能方便地确定该车的位置?

  点评:通过设问,发挥教 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总结。

  小结: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如以出发点为起点,车行驶20 m,我们就很容易地确定车的位置。所以,应该建立直线坐标系来描述汽车的位置。

  课堂训练

  教练员以汽车的出发点为坐标原点,以汽车开始行驶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其对应时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0 10 —8 —2 —14

  根据教练员记录的数据你能找出: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车在0时刻的坐标x0=0

  汽车在1 s时刻的坐标x1=10

  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置变 化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10 m。

  同理可求,汽车在1 s内、2 s内、3 s内、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8 m、—2 m、—14 m。汽车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内的位移最大,4 s内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内 (2)第2 s内

  二、速度

  以下有四个运动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运动物体[来源:学*科*网Z*X*X*K]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较A、B、C、D四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比较1:对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时间长(20 s),B用的时间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

  比较2:对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10 s),B行驶了100 m,D飞行了200 m,B行驶的距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

  提出问题

  以上两种比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较时间,时间相等比较位移。如何比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们的位移不相等,时间也不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提出比较意见。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每发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即用各自的时间t去除以位移Δx,数值大的运动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平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

  师生讨论: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点评: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现象,鼓励大胆猜想讨论。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引子: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各不相等且发生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索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问题

  如何对速度进行定义?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1、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度的定义式:v=

  3、速度的单位:m/s 常用单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再次呈现:四个物体A、B、C、D快慢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对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快慢程度了。

  课堂训练

  汽车以36 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用了2。5 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号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号。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 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

  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为 =—28。8 km/h=—28。8× m/s=—8 m/s。

  答案:A

  方法提炼:速度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们选择了正方向以后,当速度为正值时,说明质点沿正方向运动,当速度为负值 时,说明质点沿负方向运动,在物理学上,对矢量而言“负号”也有意义,说明它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

  课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

  学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

  学生总结: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的话,列车平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

  教师设疑: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应如何定义?

  师生总结: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定义式: =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ms—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车行驶 约5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20×105 人步行 约1。3

  地球绕太阳运动 3。0×104 蜗牛爬行 约3×10—3

  子弹发射 9×102 大陆板块漂移 约10×10—9

  民航客机飞机 2。5×102

  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1—3—1所示。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OB、OC的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

  图1—3—1

  学生认真计算并公布结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总结归纳: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计算一个具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点评: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

  教师设疑: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

  学生通过课本预习知道,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 = ,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

  师生探究:我们 已经知道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

  方法介绍: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

  教师演示:如图1—3—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Δx除以挡光的时间Δt,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图1—3—2

  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别为1 cm、3 cm、5 cm、10 cm,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

  测出每 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时, 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 是瞬时速度。

  教师总结: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例2如图1—3—3,一质点沿直线AB运动,先以速度v从A匀速运动到B, 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图1—3—3

  解析:整个过程位移为0,所以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0。

  整个过程通过的总路程为2x,所用的总时间为t= 。

  所以平均速率为 = = x。

  答案:0 x

  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

  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

  4、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

  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平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课堂小结

  定义 物理意义 注意问题

  速度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 v和s及t是对应关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 物体在时间间隔Δ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时间间隔Δt有关;是矢量,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矢量,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是标量,只考虑其大小不考虑其方向

  布置作业

  1、教材第18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

  2、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快慢,选取一定的对象,测量它们的速度,并说明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并把测量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活动与探究

  课题: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

  请你找老师配合,找齐所用仪器,根据说明书,自己亲自体验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并写一实验报告。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 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实验方案 介绍相关书籍资料 1。让学生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 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实验成果进行点评

  参考资料:

  瞬间无长短,位置无大小,除了用速度计外,还可以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x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 。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图1—3—4

  习题详解

  1、解答:(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

  ( 2)需要时间为 s=4。2年。

  2、解答:(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5=5 m/s

  v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平均速度与所选取的一段时间有关,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

  说明:本题说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不是教材说的平均速度,实际是平均速率。应该让学生明确教材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率是标量,日常用语中把平均速率说成平均速度。

  设计点评

  本节内容是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在教学中稍加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对速度的引用,本设计采用了“单位时间的位移”与“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体会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铁路为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爱国之情。在瞬时速度的理解上,本设计利用了光电门的装置进行说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中速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理解坐标和坐标变化量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物体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火箭转瞬即逝,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爬.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1、研究直线运动时,坐标轴上的点x表示物体的位置,两点间的线段Δx表示位置的变化。

  2、物体的位移可以用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

  Δ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思考:课件投影图,让学生观察,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分析:显然物体开始是向x轴正方向运动,位移△x=x2-x1为正值;若向x轴负方向运动时,位移△x为负值.

  二、速度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内比较位移的大小;

  (2)相同位移时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3)单位:m/s,常用的还有km/h、cm/s等.

  换算关系: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5)速度是矢量.

  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6)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都相等,运动的快慢程度相同,即速度的大小方向都不变.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某段时间的位移△x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v=△x/△t

  (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者是某段位移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4)描述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一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或是哪一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3)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

  (4)物体在从t到t+△t时间间隔内,若△t非常小,以至于△t0,则可以认为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

  四、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

  提示: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由于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时,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特例: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与平均速率相等.

  [典例分析]

  例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等于3.0×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一个人看到闪电后5s听到雷声,则打雷的地方离他大约多远?

  分析:设打雷的地方到人的距离为x,根据x=vt,可分别计算闪电和雷声传到人所在处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根据条件t2-t1=5s,则可得解。

  答案:约1.7×103m

  例2某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1)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分析:求解平均速度一般由定义求解.

  解:(1)设全程所用的时间为t,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

  [课标问题拓展]

  从山顶悬崖边释放一小石块,石块下落,以释放点为原点,释放时开始计时,测得其x-t关系如下表:

  x/m4.919.644.1

  t/s123

  根据上表画出石块的v-t图象,x轴向下为正方向,t轴水平向右,每1s为一个标度,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石块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是否可以说石块下落的轨迹是曲线?

  解析:建立x-t坐标系,将实验数据一一描点,把所描点

  用平滑曲线连在一起,得到的x-t图象是曲线,如图由图象可

  知石块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变速直线运动,石块竖直

  下落,它的轨迹是直线.

  答案:如图1.3—8所示,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说明下落轨迹是曲线.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知道了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而瞬时速度能更准确地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速度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平均速度中,速度方向也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是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是不同的,前者跟位移相关,后者跟路程相关.

  [板书]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高中速度教案5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习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习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习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习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习设计表格;第一次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习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

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

  原因:

  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

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视解题规范。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会进行速度单位换算;

3、会进行简单的表格设计:

4、知道速度表、里程碑(牌)的含义。

  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重点:速度的定义及理解,速度单位的换算

  学法指导:实验、观察、讨论

  器材准备:刻度尺,纸锥、秒表(或手表)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指导观察书P108图5—17指导观察学案中的图片问:甲乙两位同学在各自的小区内跑步,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概念简要介绍单位时间介绍速度单位板演单位换算分析例2指导观察书P109图5—20指导观察速度表指导完成P110活动板演书P110例题指导完成例4指导阅读P110生活物理社会思考:猎豹怎样才能追上鹿说一说谁游得快,并说明怎样比较的读一读,写一写根据定义尝试写出速度公式学生练一练学生分析了解一些物体的速度说说你获得的`信息思考、讨论、交流形成方案并实验完成例4阅读书P110生活物理社会创设问题情景,引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并思考其中的物理道理为导入速度作铺垫建立概念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了解复合单位的换算方法通过思辨理解速度定义巩固复合单位的换算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尝试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用简洁合理的方法记录活动数据、巩固仪器使用了解解题规范中的物理意义即时训练反馈情感态度价值观

  板书设计:速度

  一、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2、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5、测量

  作业:巩固练习

  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采用静止图片观察及分析,较教材上设计的观察纸锥降低了难度,学生能够很快从观察图片中获得时间和路程及相关信息,很快切入主题。

  二、重视单位换算的物理意义构建及训练,在课堂训练及课后练习中单位换算掌握较好,达到教学目标。

  三、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在测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由于该实验重在过程而结果不是重点,所以经过引导,学生能够针对活动过程中的困惑提出相关问题。

  四、从解题规范来看,学生在课堂训练及课后练习中都能重视物理意义的构建及应用。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由于选用静态图片代替教材上5.4活动,跟平行班比较,学生在速度概念建立及理解上略有欠缺。具体表现在学案中例2的分析上。

  二、重视例题规范的教学,造成部分学生忽略物理意义,变成单纯的习题训练。

  基于以上成功及不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物理教学的脉络逐渐清晰:

  一、重视教材,利用好教材,尽最大努力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重视概念构建及理解。

  三、继续重视物理问题解决中的物理意义的构建和应用,在应试和素质之间寻找平衡点。

高中速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打点计时器,知道打点计时器可以通过纸带记录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能够进行纸带的处理。学会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提高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纸带处理,发展逻辑思维和信息获取能力。

  3.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提升独立精神;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交流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的实验原理及步骤。

  【难点】理解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打点计时器测量出某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测量原理

  2.测量步骤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清楚了实验原理之后,我们思考一下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组织同桌之间讨论并书写实验步骤,选取最优方案在班级内进行分享,由此确定实验步骤为: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纸带装好。

  2.启动电源,用手水平拉动纸带,在纸带上打出点迹,然后关闭电源。

  3.取下纸带,选出待测点,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3. 测量步骤

  提问(直接提问):大家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测量,测量后老师想找人分享一下测量出的数据。

  问答:学生测量,教师巡视,由学生汇报测量数据,教师总结评价。

  (三)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一纸带,学生进行测量纸带上某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生活中其他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四、板书设计

高中速度教案7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者来学习,以加深理解加速度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加速度概念、物理意义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知道加速度的公式、符号、单位。 ⑵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断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一些生活事例,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顺暢地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2、在与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究的同时,适当加入几道针对性练习及能力提高的题目,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加速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研究性课题,能让学生领略到生活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二)难点:

  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和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那在生活中是不是只需要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就足够了呢?比如,某人想买一辆汽车,现在又两款汽车,A车和B车。这两款车除了在启动性能和制动性能外其他的性能几乎相同。其中A车从静止加速到10m/s需要4s,而B车需要5s;A车从10m/s减速到静止需要1s,而B车需要1.5s。从启动和制动性能上看,A车要优于B车。在上面我们所比较的是A,B两车的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两车运动的快慢。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那么这个量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1)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

  (2)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速度的变化,既有大小的变化,又有方向的变化,所以他是一个矢 量。

  (3)有大小,有方向;通常用字母v来表示

  (4)大小:v=vv0;

  (5)方向:矢量运算。(通常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例:一物体,初始速度5m/s,方向向北;末时速度5m/s,方向向南;求速度的变化量? 以向北为正方向,初速度v0=5m/s,末速度v=-5m/s

  那么v=v-v0=(-5-5)m/s=-10m/s,方向:向南这里负号的意思是与正方向相反。

  (6)加速度

  例子:A物体在100s内速度由静止加速到100m/s,B物体在1s内速度由静止加速到10m/s, 问:那个物体速度变化的快一些?

  答案是B物体。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A物体的速度在1s内变1m/s,而B物体是10m/s. 通过上面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加速度的定义。

  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v,单位:2 st 矢量性: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

  例:将上面的例子中加上t=10s,求:加速度? 定义式:a av10m/s==-12, 方向:向南 st10s

  (7).从v-t图像中看加速度

  我们之前学过x-t图像,我们知道在x-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的是速度;那么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在v-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的是加速度。下面让我们来证明一下:

  斜率=v2v1va tt2t1

  那么,我们学v-t图像的意图是让大家能够从v-图像中判断出物体的的状态。

  下面,我给大家一个v-t图像,大家来判断一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OA段:以加速度为2s2做匀加速运动

  AB段:以速度v=4m/s做加速度教学设计匀速运动

  BC段:以加速度为4s2做匀减速运动

  (二)教学总结

  1.速度变化量是个矢量;

  2、加速度是个矢量,大小av,方向与v相同; t

  3、我们要学会在v-t图像里得到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板书设计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高中速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明确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三种宇宙速度的数值。

  2.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和现代科技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宇宙速度。

  【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课前在多媒体上展示卫星发射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卫星发射的过程中需要燃料提供很大的速度,那么如果发射速度不同对于卫星会又怎么样的影响?学生产生疑惑,由此引入新课《三种宇宙速度》。

  (二)新课讲授

  1.第一宇宙速度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卫星的运行速度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经过对于前面开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得出高轨低俗,近地卫星的速度大于原地卫星。教师继续引导,那么对于绕地卫星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近地卫星的.特点进行求解。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出地球的质量、半径等相关条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列出速度,学生经过代值计算能够得出第一宇宙速度的数值,教师强调其名称和物理意义。

  2.第二、三宇宙速度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教材中的动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种卫星的轨迹区别,就此介绍第二、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和意义。

  (三)巩固提高

  教师采用表格连线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回顾总结本节知识。

  2.作业: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同步卫星的相关特点。

高中速度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设计思路,经历探究学习的体验过程。

  2、理解巧妙改变做功倍数的方法。

  3、知道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比较合理。

  4、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实验数据。

  5、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寻找w与v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通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利用图象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到物理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象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

  【教学用具】

  长木板,相同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运动员掷铅球,人推车启动等视频。

  师:是什么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生:由牛顿定律知,力是速度变化的原因。

  结论: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师: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实验目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师:在实验中,应如何对物体做功?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既可以考虑用恒力做功,也可以用变力做功。若用恒力做功,例如用一砝码盘牵引着小车做实验,则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盘的质量及下落的高度来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若用变力做功,可以采用容易获取的橡皮筋作为器材之一。

  师: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如何测量?

  生:拉力为变力,做功很难直接测量。

  师:橡皮筋的拉力是变力,无法直接进行测量计算。

  师:那探究过程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生:不需要,知道比例关系也可以。

  师:那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

  生:我们用每次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功的大小。

  师:每次实验对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生:拉伸长度相同,保证每根橡皮筋做功相同。

  师:回答非常好,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测量。

  师:应如何来测量物体的速度呢?

  (学生分组讨论,用打点计时器或者用气垫导轨配套光电门……)

  师:介绍打点计时器。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

  生:可以用长木板、橡皮筋、小车、打点计时器组合方案。

高中速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五种交通工具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析: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表示。)

  提问: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3)两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呢?

  分析(1)物体:(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40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与方向相同。

  分析(2)物体:②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说明与方向相反。,说明方向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总结:

  匀加速运动:,为正值,与方向一致。

  匀减速运动:,为负值,与方向相反。

  练习:课本p31,第1题

  思考课本p31,第2题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b.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c.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

  总结: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总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大小没系。

  3.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2)图1.5—3中两条直线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3)在图象中如何表示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课后小结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课后习题

  课本p31练习五3、4题。

高中速度教案11

  教学过程

  一、速度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

  ?8m/s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常用单位还有:km/h(或km·h)、cm/s(或cm·s)。

  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那么他在1s内平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平均跑10m。

  师:百米运动员是否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生:不是。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表示。关于平均速度的几点说明:(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2).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不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3).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4).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5).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理解:(1)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2)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

  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

  (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某一位置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该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师:以前我们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瞬时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三、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生:??

  师:不是。例如,沿闭合圆周运动一圈,位移是零,平均速度是零,但平均速率并不等于零。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表示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

  师:速率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 生:标量,因为它表示的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师:还要注意平均速率并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16页“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强调要注意括号中的单位。

  【说一说】

  让学生阅读17页“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理解比值定义法。

  【速度与现代社会】

  让学生自己阅读17页——18页“速度与现代社会”,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与联系。

  【本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精确描述了物体处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式以及与时间的.联系。

  课堂巩固练习: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C D)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 v是指瞬时速度 D. 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中射出,v是平均速度

  【例3】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4】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从A经B到C,又返回到B,其中AB=BC,若A到B的平均速度为2m/s,从B到C的平均速度为4m/s,从C返回到B的平均速度为4m/s,则:(1) AC这段的平均速度? (2) 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平均速度?

  【例5】物体由A点沿直线运动到B点,前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若物体前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例6】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s=120m

  ,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高中速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物理1》(鲁科版必修1)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3节,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这是第二课时加速度的概念学习,在整个共同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他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这一课时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在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三、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方法,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3、会用v-t图像求加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及多媒体课件对生活实例中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感受,用类比的方法探究推理,强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二)难点:

  加速度的矢量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情景1:播放城市中繁忙的交通景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即运动物体具有速度。

  情景2:播放公路上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

  情景3:播放轿车启动和火车出站时启动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

  问:轿车的启动与火车的启动有何不同?

  (二)学情预设

  学生回答可能有多种情况,例如:

  1、轿车比火车运动得快。

  2、轿车启动所用的时间短。

  3、轿车的速度改变得更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肯定,经过提示、点拨,得出轿车与火车启动过程中速度改变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4.新课教学

  (1)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教师问:物体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如何来定量描述物体的速度改变的快慢呢?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所采集的熟悉的4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视频。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的速度改变快,谁的速度改变慢(表1)。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数据表来概括总结规律,锻炼分析能力,让学生联想类比前节课我们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变化(运动)快慢的,实现物理学方法的迁移,学习体会物理学的思想与方法。

  教师问:甲、乙两物体谁的速度改变快?

  学生分析:甲乙两物体经历的时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3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20m/s,得到乙速度变化快的结论。

  教师问:乙和丙两物体谁的速度变化快?

  学生分析:乙、丙两物体的速度变化量都为20m/s,但所用时间不同,乙用时2s,丙用时100s,乙所用时间少,速度变化快。

  教师问:甲、丙两物体速度变化不同,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如何比较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呢?

  学生分析:可以用速度变化除以时间,得出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并指出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4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1.5、10、0.2、0,由此来看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2)得出加速度的概念

  ①定义:

  物体的速度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比值,叫做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知识链接]加速(动词)

  加速度(名词)

  利用英文单词词性变化帮助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③单位及符号:

  [知识链接]死亡加速度

  西方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500g(g=10m/)这一数值,以警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因为,一般车辆碰撞时间极短,大多为毫秒级。例如,两辆摩托车时速20km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毫秒级,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和动手计算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理解骑摩托车要戴安全头盔,乘坐轿车要系安全带的道理。

  (3)深入理解加速度

  ①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

  例,A车在2s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车在3s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感受,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然后从公式角度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关系。最后让学生分别做出A、B两物体的初、末速度图示,通过图示法确定出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总结出加速运动和减速运

  “加速度”教学设计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关系: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②加速度和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关系

  讨论:课本26页“讨论与交流”,思考下列问题。

  a.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b.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c.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d.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e.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f: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展示课件:火箭发射升空过程)

  ③v-t图像中的加速度

  在表2中任选一组数据用描点法画出运动物体的v-t图像。

  [设计意图]给出一个匀变速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及对应时刻表格,让学生用描点法动手画此物体的v-t图像,锻炼运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说明速度图像中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倾斜程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建立并理解加速度概念,在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时低台阶,然后步步登高,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可以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速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加速度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说明,体现研究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示例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展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方向的判断

(二)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于运动的描述,首先从物体位置变化入手。关于位置变化、位置变化的快慢,物理学是通过哪些物理量描述的?(引导学生注意用比值法研究问题的'思路,为本节课定义加速度做铺垫)用生活实例图片感知速度变化:

  1、刘翔的110 m跨栏过程。

  2、晕车的同学感知车速的变化。

  3、红绿灯处行人、自行车和小汽车的速度变化不同。(讲解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图片说明)说明生活中不同事物运动的速度变化快慢往往不一样的。

 (二)提出新课的学习: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通过数据感知,提出问题

  2、思考: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引入了新的物理量──加速度,它该如何定义呢?

(三)加速度概念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1)表达式:见课本

  (2)单位及符号:米每二次方秒

  2、提出问题:

  (1)用两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变化率做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虽然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但速度变化情况不同,前者速度越来越大,后者则速度越来越小!

  (2)启发学生思考:只凭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率的大小)不能完全反映速度变化的规律。还得关注什么?

(四)小结

  1、什么叫加速度?它的定义式、物理意义、单位各是什么?

  2、加速度的方向?

  3、加速度的正负号?

  4、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高中速度教案14

  教学目的: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意义。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

  教学方法:启发、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问:在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它们的落地点相同吗?

  学生:它们的落地点不同,速度越大,落地点离山脚越远.因为在同一座高山上抛出,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速度大的水平位移大,所以落地点也较远。

  教师:假设被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物体的运动情形又如何呢?

  学生进行猜想。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模拟。

  如果地面上空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它只受重力的作用,那么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物体在空中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且初速度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垂直,那么它将做平抛运动,牛顿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现在我国已发射了多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我国就掌握了使卫星返回地面的回收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种先进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我国发射了一颗试验通讯卫星,把卫星准确地运送到指定位置的同步轨道上。这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多维控制问题.同步卫星的定点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方面已加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几年,我国一直利用火箭为其它国家发射卫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知识。

  2.人造卫星的分类

  a.轨道分类:同步卫星、极地卫星、任一轨道卫星。

  b.用途分类:通讯卫星、军事卫星、气象卫星等等。

  3.同步卫星

  1.轨道;一定在赤道上空。

  2.必须有一定的高度、周期、线速度、角速度。(为什么?)

  3.引入:那么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它的运动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速度

  1.设一颗人造卫星沿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转。

  ①教师:卫星绕地球运转的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

  学生:由卫星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来提供。

  ②据上述关系你能得到什么表达式?

  学生:=mr

  ③所以我们得到,T=2л

  教师:在公式中,M为地球质量,G为引力恒量,r为卫星轨道半径。此式为卫星绕地球正常运转的线速度(环绕速度)和运行周期表达式。

  2.讨论v、T与r之间的关系:

  学生:由于GM一定,r越小,线速度v越大,反之,r越大,v越小.即:r↑→v↓

  同理:r↑→T↑,对于人造卫星vmax=7.9km/s,Tmin=84.4min

  教师:由此我们得到:距地面越高的卫星运转速率越小。那么,是向高轨道发射困难,还是向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呢?

  学生: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因为向高轨道发射卫星,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

  3.对于靠近地面运行的人造卫星,求解它绕地球的速率

  对于靠近地面运行的人造卫星,可以认为此时的r近似等于地球的半径R,则

  或者:mg=mv2/rv==7.9km/s

  教师:这个速度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4.讨论:

  ①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绕地球的最大速度,为什么?

  ②为什么说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第一宇宙速度v=7.9km/s可理解成:

  (1)是发射卫星进入最低轨道所必须具有的最小速度。

  (2)是卫星进入轨道正常运转的最大环绕速度,即所有卫星的环绕速度均小于7.9km/s。

  过渡:如果卫星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大于7.9km/s,此时卫星的运行轨道又如何呢?

  5.教师讲解,并用多媒体模拟:

  ①当人造卫星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s,它绕地球运动的轨迹就不是圆形,而是椭圆。

  ②当卫星从地面飞出时的速度大于或等于11.2km/s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为太阳的行星这个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也叫脱离速度。

  ③当卫星从地面上飞出时的速度大于或等于16.7km/s,则能脱离太阳的束缚,进入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中去,这个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也叫逃逸速度。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种卫星──同步通信卫星。这种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所以从地面上看,它总在某地的正上方,因此叫同步卫星。这种卫星一般用于通讯,又叫同步通讯卫星。我们平时看电视实况转播时总听到解说员所说的太平洋上空或印度洋上空的卫星都是通讯卫星,在北京上空有没有同步卫星呢?同步卫星有何特点呢?

  若在北纬或南纬某地上空真有一颗同步卫星,那么这颗卫星轨道平面的中心应是地轴上的某点,而不是地心,其需要的.向心力也指向这一点。而地球所能够提供的引力只能指向地心,所以北纬或南纬某地上空是不可能有同步卫星的。另外由于同步卫星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所以此卫星离地球的距离只能是一个定值。换句话说,所有地球的同步卫星只能分布在赤道正上方的一条圆弧上,而为了卫星之间不相互干扰,大约3度角左右才能放置一颗卫星,地球的同步通讯卫星只能有120颗。可见,空间位置也是一种资源。(让学生推导同步卫星的高度)。

  同步通讯卫星的特点:1.在赤道平面内。2.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3.高度一定。

  值得说明的是:卫星在发射的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和在升降机中相同。卫星进入轨道,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凡是工作原理与重力有关的仪器(天平,水银气压计)在卫星中都不能正常使用,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实验都无法进行。

  地球同步卫星是指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与地球同步转动,相对于地面上某一点始终保持静止的人造卫星。有一下特点:

  (1)周期、角速度与地球相同,即T=24h

  (2)轨道确定。因为ω、T与地球相同,又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只能在赤道面上与地球自转同步,所有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均在赤道平面内,且离地面的高度和环绕速度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发射一个用来转播电视节目的同步卫星,应使它与地面相对静止,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km,问此卫星应发射到什么高度?(h=-R=3.59χ104km)

  2.宇航员坐在人造卫星里,试说明卫星在发射过程中人为什么会产生超重现象?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又为什么会产生完全失重现象?

  3.在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船的实验舱内,下面几项实验中可以正常进行的是(CD)

  A.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B.同弹簧秤称物体的重力

  C.上紧闹钟上的发条

  D.用体温表测宇航员的体温

  4.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C)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B.它是近地圆形轨道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

  C.它是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

  D.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在近地点的速度

  5.某行星的卫星,在靠近行星的轨道上飞行,若要计算行星的密度,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D)

  A.行星的半径

  B.卫星的半径

  C.卫星运行的线速度

  D.卫星运行的周期

  6.关于人造地球卫星与宇宙飞船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

  A.如果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它的周期,再利用万有引力恒量,就可算出地球质量

  B.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只要它们的绕行速率相等,不管它们的质量、形状差别有多大,它们的绕行半径和绕行周期就一定是相同的

  C.原来在同一轨道上沿同一方向绕行的人造卫星一前一后,若要后一卫星追上前一卫星并发生碰撞,只要将后者速率增大一些即可

  D.一只绕火星飞行的宇宙飞船,宇航员从舱内慢慢走出,并离开飞船,飞船因质量减小,所受万有引力减小,故飞行速度减小

  五作业创新设计

高中速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2、通过探究加速和减速深刻认识加速度的定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对于加速度知识的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定义和表达式

  【难点】理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根据之前学习内容可说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环节二:新课讲授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问学生有没有符合下列说法的实例?若有,请举例。

  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②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思考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略)

【高中速度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07-24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示例06-24

高中物理《加速度》说课稿03-21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学反思08-24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说课稿12-23

高中物理必修一《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优秀教案06-13

速度教学反思10-25

高中教案教案03-05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反思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