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据教案

时间:2024-11-08 11:41:3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据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据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据教案

小学数据教案1

  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通过数数就可以实现.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国有多少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巷有这班学生.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巷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3.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然后将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并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6.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

  12米

  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其他人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并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四年级一班同学,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办起小小图书室.共有连环画13本,故事书15本,科技书6本,其他书5本.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提示:先统一单位,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用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有什么好处?(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好处是清淅,直观)

  五、布置作业.

  活动性作业:调查一下四年级各班的人数,填入下面统计表.

  班 别

  合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人 数

  (1)哪个班人数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个班人数多?多多少?

小学数据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这一章知识之后而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更好地做数学。教材安排本次活动用意有三:一是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概率及统计等有关知识作铺垫;二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三是经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决策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成因分析

  1.重点:数据的整理

  2.难点:数据的分析

  考虑到四个活动都与数据有关,而数据的整理是这四个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之所在。只有合理的数据整理才能为数据的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我认为数据的整理应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考虑到学生处理数据的经历不多,不能很熟练地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因此数据的分析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利用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据的处理过程,学会对数据的一些处理方法,形成自我反思与综合评价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实现自我价值。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

  自主探究法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有活动都是学生由自主操作、自主探究来完成的,在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因此,我认为这节课采用自主探究法较为适宜,在学生探索的同时,我将注意展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点,与学生共同分享数学的乐趣,使数学活动成为再发现的载体。因此我把本节课的基调定为:“自主探究、民主开放、合作交流、师生对话”。

  (二)学法

  本次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他们通过自主实践来参与学习,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有理数有关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但学生学法较单一,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数学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变的时期,学生的理性分析(数据处理与决策)能力有待发展,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有望提高。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在引人活动前我曾有三种考虑:第一种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第二种是从复习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引人;第三种是提供数学背景材料让学生去感受。由于第一种太单调,不能激发学生活动的欲望,第二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引人,缺乏学习热情,形式上缺少自主发现这一重要环节,第三种提供了探索的空间、营造了活动的氛围、激发了活动的兴趣,所以我打算选用第三种方案。

  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在数学方面也不例外,如在使用负数方面,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古代中国很早就开始将负数引人经济生活。在商业活动中,以收人钱为正,以付出钱为负,以余钱为正,以亏钱为负;在农业活动中,以增加粮食为正,以减少粮食为负。

  史料证明,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使用负数,并且对负数已有较深刻的认识,这在世界上是首创。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在不同时期的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

  (二)活动开展张扬个性

  教材安排了四个数学活动,我打算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前两个活动。由于活动所需的数据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完成,课堂活动中只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活动I

  1.活动内容

  帮助家庭记录一周的生活收支账目,收人记为正数,支出记为负数。计算当周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以及每日平均支出等数据,妥善保存账目,作为日后理财的重要依据。

  2.活动目标

  体验生活中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运用。

  3.活动形式

  集中观看,组建活动。

  4.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师生互评。

  5.活动步骤

  (1)教师演示一个家庭的收支情况;(课件演示)

  (2)要求学生根据所要统计的项目,自己设计一个统计表;

  (3)学生根据课件演示的收支情况填表并计算;

  (4)交流统计表的设计,交流计算结果;

  (5)学生拿出自家记录好的数据整理、填表、计算;

  (6)分组讨论,综合意见,交流结果,发表感想;

  (7)演讲会

  ①学生六人一组,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根据自己家本周的收支情况讨论,对今后家庭理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②每小组推选一名优秀演说者到全班交流;

  ③评选最佳“小演说家”。

  6.活动预测

  (1)可能有些学生不会设计表格,不能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

  (2)可能出现部分学生运算中法则运用不当,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3)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对表格中的概念不理解,不能熟练地完成表格填写;

  (4)数据收集不一致,出现结果多元化。

  7.措施

  (1)通过教师引领,鼓励合作交流、互帮互助,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数据的整理;

  (2)通过学生对课件演示收支情况的计算,使学生经历一个对运算法则的复习过程。

  利用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进行数据整理提供学习平台,为学生处理自己家庭的数据提供参考。通过学生自主计算更好地锻炼学生利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今后科学理财、学会生活的意识。

  活动Ⅱ

  1.活动内容

  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可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资料),计算每天的温差以及这周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温差。

  2.活动目标

  体验有理数减法法则在生活中的运用。

  3.活动形式

  集中观看,小组合作。

  4.评价形式

  学生自评,师生互评。

  5.活动步骤

  (1)教师课件演示武汉市一周的天气预报情况;

  (2)数据整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统计形式,并根据课件演示的数据完成统计与计算;

  计算:星期一至星期五每日温差分别为,这一周的平均温差为这周的平均最高气温为,这周的平均最低气温为

  (3)交流统计形式,比较每种统计形式的优势,交流计算结果;

  (4)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数据,完成数据的统计与计算;

  (5)数据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对本周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6)师生互评

  对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的评价。

  5.效果预测

  (1)法则运用不熟练,导致计算错误;

  (2)计算正确且统计形式多样化。

  6.措施

  加强组内分工合作,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法则运用更加熟练,让学生从计算中更好地理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温差的概念,为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提供思路。通过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让学生在极大的参与度中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回顾反思拓展思维

  1.学生回顾(知识、方法、思维、能力)

  (1)本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本次活动你学会哪些数据的处理方法?

  2.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体会活动感受,形成共鸣。

  通过活动的回顾与整体感受,让学生对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有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完善。

  (四)作业布置活动延伸

  下表列出了几个城市与北京的时差(带正号的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早的时数,如现在北京时间8点,则东京时间为9点)

  1.如果现在的北京时间是7点,那么现在的纽约时间是多少?

  2.小明现在想给远在巴黎的姑妈打电话,你认为合适吗?

  通过这道习题,让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有一个综合的运用。让活动延伸到课真正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五、评价分析

  教案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两个体现

  1.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2.体现活动课的课型特点(活而不乱)。

  (二)两个侧重

  1.侧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2.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两个希望

  1.希望通过生活中丰富的数据去体味数学的魅力;

  2.希望学生通过活动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数据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2页,练习一第2—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和动手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课前准备:选取恰当路段拍摄路口交通情况,制作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师:先随老师来看一段录像。

  (截取《锦绣常熟》中的一段资料,伴随画面播音员解说:常熟招商城是全国最大的服装类批发市场,它占地3.17平方千米,内有20000多个店铺和摊位,里面有服装、服装面料、小商品等20多个专业市场,每天进场交易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有10多万人次,一年的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2.提问:

  (1)刚才这段录像介绍的是什么地方?

  (2)通过介绍,你觉得招商城怎么样?(很热闹、很繁华……)

  (3)在介绍中通过什么来说明招商城的热闹与繁荣?(大量的数据)

  3.师述:有说服力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但是这些数据不会从天而降,要靠我们自己收集和整理。

  (相应板书:数据收集整理)

  [评析:联系乡土教材,用学生耳闻目睹的实例导入新课,增强现实感和亲切感,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又体现了教"书"育人。]

  二、复习静止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出示停车场画面。

  提问:如果要你收集这个停车场中各种机动车的数量,你打算怎么办?

  2.学生讨论后交流方法:分类数(板书)。

  3.师引导用这种方法统计出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为:

  摩托车:3辆轿车:15辆

  客车:8辆货车:6辆

  根据这些数据完成第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4.学生练习,反馈校对。

  [评析:突出"分类数"的基本收集数据的方法,夯实新授基础。]

  三、学习变化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

  1.师:刚才同学们统计出了停车场中机动车的数量,正确率也很高。愿不愿再来试试?

  2.第一次统计通过西门路口的机动车数量(播放录像)。

  [评析:活用教材,选择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材,用录像播出,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数学现实"感。]

  (1)师不做任何指导,学生尝试。

  (2)统计正确率。

  (3)回忆刚才的统计过程。思考:为什么正确率会这么低?(估计会说出这样几种可能:什么是"机动车"没有搞清;通这一路口的车子太多,来不及看;车子不是一种一种开过来的,怎么数?……)

  (4)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解决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

  (5)学生交流,相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明确机动车的类型:摩托车、小汽车、货车(包括大、小货车)、客车(包括大、小客车和面包车)。

  ②收集的方法:可以分类数,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提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板书:画"正"字)

  ③合作的优势:当车子太快一个人来不及看、来不及记时,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来完成。

  (6)四人小组再次展开讨论,定出一个分工合作的合理方案。

  [评析:尝试,有意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数学问题从情景中自然发展而成;为探索问题的解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使全体有效参与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

  3.第二次统计通过西门路口的机动车数量(教师参与一个小组统计)。

  (1)再次播放录像,学生根据计划安排分工合作。

  (2)小组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

  摩托车:15辆小汽车:24辆

  货车:9辆客车:10辆

  (3)统计正确率,与第一次统计结果相比较。

  (4)思考:从这次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小结:以后学习、活动时都要有目的、有方法、有计划,这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而且正确率高。

  [评析:再次组织统计活动,既是解决问题的实践又是验证。通过前后比较对问题解决进行回顾和评价,从而证实方案是否简捷、易行。]

  (二)数据的整理

  1.师:刚才我们收集了不少数据,但它们还只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同样需要进行整理。

  2.根据刚才收集到的通过西门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完成统计图。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统计图中只有20个小方格,而小汽车的辆数超过了20辆,这时就用一个小格代表2辆车,再绘制统计图。

  (3)有错误的同学修改自己的统计图。

  3.练习:第5页练习一第3题。

  提问:

  (1)你能看出图中每格代表多少数量吗?

  (2)你能根据这幅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吗?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统计资料?

  [评析:为加强看图教学,教者充分利用教材智力因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整理信息,培养学生全面、准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动手实践,再次练习(投掷硬币实验)

  1.宣布实验要求:拿出课桌中的一枚五分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课本第5页第2题中的统计表内。

  2.同桌讨论(教师与单个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确定最好的方法,完成实验填好统计表。

  3.交流统计结果。

  [评析:创设投掷硬币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情趣,并自然渗透概率数学思想,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据统计打下基础。]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师相机完成板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课后以小队为单位,任选下面一项展开调查,获取相应数据后组织讨论,分析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从中可以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

  (1)调查本年级各班的男女生人数。

  (2)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平时吃蔬菜的情况。

  (3)调查全班同学放学以后最喜欢干什么。

  (4)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如果给你5元钱,你将怎么用?"

  (5)请自然教师作指导,组织一次实验,了解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

  [评析:重视课后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附:板书设计

  简单的统计

  数据

  收集→原始数据→整理

  1.分类数1.统计表

  2.画"正"字2.统计图

  [总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一节较为平常的课,而本课的设计颇具特色:一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把时间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用数学"意识;三、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按问题解决模式组织教学,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据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二、出示自学指导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三、探究新知,自主探索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12>>>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四、当堂检测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五、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六、 抽查清

  下面是本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记录

  动画片:12人 电视剧:10人 体育:9人 新闻:8人

  把上面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回答问题。

  节目 动画片 体育 电视剧 新闻

  人数

  (1)喜欢( )电视节目的人数最多。

  (2) 共调查了( )名同学。

  种类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书

  数量 20本 35本 45本 40本

  (3)如果是你看电视,你会选什么节目?

  下表是二(2)班图书角的藏书情况

  (1)哪种书最多?

  (2)图书角的藏书共有多少本?

  (3)图书角要买一批新书,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小学数据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调查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投影仪,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

  二、分类探究,掌握特征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想法。

  交流想法。制定方案。汇报调查表的设计方案。

  总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

  填写调查问卷。

  收集调查数据,让学生分类整理收集到的问卷。

  出示整理后的表格。

  教师讲解:

  三、巩固练习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据教案6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学习委员。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引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师生合探

  1、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2、我们如何 收集数据?

  生汇报(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数学学习委员。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小学数据教案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编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看统计表分析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今天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课题)学会怎样把收集到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2.提问:根据这张记分单,你能不能很快地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大多数在什么范围?

  指出:从这张记分单中很难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总的状况,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把这些成绩进行整理后,就能清楚地看出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的总的状况。怎么整理呢?

  3.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师边讲边板书示范)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从记分单中看出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55分。

  (2)根据统计的需要,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段。把分段情况按一定顺序排列后,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各段中的数据。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某报社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段:

  100分90—99分80—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

  教师完成以上板书后,提问:“每段中又各有多少人呢?”

  ①指导学生将记分表中l~6号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

  ②请学生在书上用划“正”字的方法继续整理7~36号学生的分数,并统计各分数段人数。另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最后集体校对。

  (3)编制统计表,并把整理出的数据填人统计表内。

  教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先确定将统计表分成分数和人数两栏,再根据以上各段找出的数据范围,将分数栏分成六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再把各段起止分数的数据按照从高到低的/顷序填人“分数”一栏内。(如下表)

  让学生填写第104页表格。

  最后填上制表日期。

  指出:上述统计表还可以绘制成竖式表。(如下图)

  环保知识竞赛决赛成绩统计表

  年 月

  分数

  100分

  90—99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指名一学生把表格填完。

  4.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90~99分的有多少人?60~69分的有多少人?你能按顺序说说每个数段的人数吗?

  (2)这次竞赛,哪个分数段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指名学生口答。

  5.讨论:

  (1)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成绩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2)竞赛组织者想设置一等奖5、6人,二等奖10人左右,其余的为三等奖,上述数据该怎样分类?

  指出:根据得奖需要,可以把成绩分为以下三段:

  100分~96分,95,·90分,90分以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请大家看表,体重分为几段,是哪几段?

  请大家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谁来说一说,每一段各有多少人?

  (2)大家把统计出的数据填在表里。

  (3)提问: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分析表中每段的人数,你想到些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整理和填表。

  出示表格集体订正。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男同学的跳远成绩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怎样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小学数据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小学数据教案9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掌握填写统计表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会填写统计表和绘制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的确定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具准备

  每人一张坐标纸,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课本例1前的复习题及统计表、统计图,请学生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

  2、再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出各种车辆数量的多少。

  3、观察统计表:

  (1)个停车场里共有多少辆汽车?

  (2)各种车辆共有多少种?表中分几个栏?(2栏)

  (3)根据已知数据数据,每栏应画几个格?还要加上什么?(合计)

  2、观察统计图:

  (1)横着应写什么?纵着应写什么?(数量)

  (2)纵着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为什么这样确定代表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出示例1

  (1)老师用电脑课件放十字路口车流情况,学生认真清数。老师问:①数清各种车辆各通过多少辆了吗?(学生茫然)②谁能想出好办法,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组交流方法:①分工:2~3人数一种车。(老师再放一次课件,还是数不清。)②两人一组,一个数,一个用画“正”的方法记录,再数有几个“正”字,就可以统计出来了。(自由结组后,拿好纸,老师再次放课件,学生统计。)

  (3)汇报统计情况,填入统计表中。

  (4)想一想,如果把统计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车辆名称应写在哪个位置,数量应写在哪儿?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合适。

  (小组讨论后,完成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板书课题)

  (三)课堂作业设计

  新城中心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藏书情况如下:四年级75本;五年级100本;六年级90本

  1.同学们把这三个年级藏书情况填入下表。

  年级

  四

  五

  六

  数量(本)

  75

  100

  90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磅Normal0

  (四)能力提高,学有所用

  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本班选举中对长的票数情况,填入统计表,并制成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中的第1——3题

小学数据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求,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2. 使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收集数据,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出示若干小动物在操场上的场景图。

  提问: 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举行跳绳比赛,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

  学生可能回答: 用分别排一排、再数一数的方法,可以很快地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分一分、排一排。

  提问: 现在你能告诉大家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

  2. 教师引导: 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是小朋友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二、 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 谈话: 比赛马上开始了,三个队各选一名代表进行跳绳比赛,获胜者所得的奖品是老师手中的一盒学具。学具盒中有三种形状的图形,分别是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提问: 谁知道这三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吗?(不知道)

  师生讨论: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学具盒中每种图形的个数?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各自的想法。

  2. 提出要求: 每组只能派一个同学打开盒子看,而且这个同学还不能直接报出每种图形的个数。想一想,其他同学能知道每种图形的.个数吗?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明确: 可以让一个同学依次报盒子里每个图形的名称,其他同学把结果记下来。

  3. 小组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

  4. 汇报交流。

  (1) 小组内交流。

  (2) 全班展示记录方法。

  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 □△□○△○

  △△○□△□

  △○□△

  ② □□□□□

  △△△△△△△

  ○○○○

  ③ 正方形三角形

  正方形

  圆三角形

  圆三角形

  ④ □

  △

  ○?

  ⑤ □| | | | |

  △| | | | | | |

  ○| | | |

  ⑥ □12345

  △1234567

  ○1234

  (3) 比较评价。

  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现在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统计一次学具盒中三种图形的个数。(小组活动)

  统计后适当地多请几组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 填表。

  (1) 认识表格。(投影出示下表)

  要求学生说说每个空格各应填什么内容。

  (2) 在书上填出结果。

  (3) 提问: 你从表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 联系生活,体验决策

  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能用今天的方法统计。

  1. 创设情境一: 课件出示学生在小组里抛圆片的活动场面。要求学生抛圆片20次,用画?的方法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

  提出要求: 每个小组先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各有多少,填在第一个表中,再把结果填在第二个表中。

  学生活动后,教师提问: 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情境二。

  提问: 有拍皮球、跳绳、踢足球和打乒乓球四项活动,怎样才能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

  (1)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调查,用画?的方法记录,并将整理后的数据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

  (2) 全班交流,并说说从自己的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3.创设情景三。

  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情况,填入书上的表格中。全班合作完成,并说说根据结果知道了什么。

  四、 师生互动,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这样统计?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再选择一些内容进行合作统计。

小学数据教案11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70页~第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小学数据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WPS表格软件中工作表、单元格等的基本概念;

  2.掌握WPS表格软件中数据输入和修改,单元格、数据区域的选定,行和列的插入和删除等基本操作;

  3.了解使用调查问卷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WPS表格软件中工作表、单元格等的基本概念;

  2.掌握WPS表格软件中数据输入和修改,单元格、数据区域的选定,行和列的插入和删除等基本操作。

  (二)教学难点

  1.掌握WPS表格软件中工作表、单元格等的基本概念;

  2.掌握WPS表格软件中数据输入和修改,单元格、数据区域的选定,行和列的插入和删除等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实践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活动:老师电脑广播通知,根据教育部体育总局的要求,要调查学生体质健康情况。

  2.教师活动:为了圆满完成数据的上报,请同学们以4人为1小组(打字最快的为小组长,上课之前已分组、已任命好了小组长),打开桌面上身高和体重调查问卷,填写一下本小组成员的身高和体重,完成身高和体重调查问卷(如下)。附:中学生身高和体重调查问卷

  姓名、性别、身高(米)、体重(公斤)

  3.学生活动:小组长填写本组的调查问卷。

  4.教师活动:请完成录入的同学把调查问卷传送给老师,方法如下。老师提醒学生将身高和体重调查问卷电子表格文件保存关闭后再上传。

  5.学生活动:学生传送本组的调查问卷。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且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二)数据的收集

  1.教师活动:一般而言,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如上网查找、从图书杂志上获取等;二是通过亲手实验、亲自调查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刚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就是第一手资料。

  2.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了解数据收集的渠道和方法。

  3.学生活动:自学教材,了解数据收集的渠道和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的两种渠道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

  (三)初识WPS表格软件

  1.教师活动:如何修改和完善我们的表格文件呢?我们首先要来了解WPS表格软件,老师课件展示,WPS表格软件是一种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它是集表格处理、图形显示和数据运算于一体的应用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有:数据的输入、计算和输出;直观的数据统计图形显示;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结合教材去进一步熟悉WPS表格软件。

  任务一:打开WPS表格软件,了解WPS表格软件的窗口组成。理解几个重要名词。什么是工作簿?什么是工作表?什么是单元格?什么是活动单元格?

  学生活动:学生打开WPS表格软件,自学教材,了解WPS表格软件的窗口组成。

  2.教师活动:下面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做个小游戏,老师通过PPT课件展示“考考你”,每一个显示的方框请学生说出具体的概念名字。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WPS表格文件默认扩展名为et,也可以保存为xls等其他格式。一个WPS表格文件可包含多张工作表,左下角有工作表的'标签,当我们单击工作表的标签就能激活并进入相应的工作表,被激活的工作表称为活动工作表。

  每张工作表包括若干行、若干列,行号分别为1、2、3-----的数字编号,列号分别为A、B、C------的字母编号。行与列相交的区域形成一个单元格,单元格是工作表的基本组成单位,单击该单元格,该单元格四周就会显示粗轮的廓线,这样的单元格称为活动单元格。

  为了便于区别每个单元格在表中都有地址,称为单元格地址,它以数字为行标,以字母为列标,比如当前单元格位于第1行、A列,其单元格地址就为A1(列号+行号)。一张工作表最多有65536行,256列。

  3.教师活动:老师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修改完善中学生身高和体重调查问卷(任务二)。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学案操作,如有问题可咨询老师同学或演示动画,老师巡视观察有无共性问题并指点个别学生。

  4.教师活动:老师演示,如果有现成的的数据,如何使用?演示在WPS中导入“NBA球队数据”,老师请学生根据刚才的讲解和演示练习导入练习,已完成的同学帮助一下其他同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师生的互动,使课堂在正常有序的情况下进行。

  (四)自测,课堂小结

  1.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自测,建一张班级课程表,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

  2.学生活动:学生完成自测,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

  3.教师活动:通过这节课你们是否有收获呢?你们收获了那些知识和方法呢?请同学们谈一谈(老师同时播放课件)。

  4.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我们认识了WPS表格文件,学会运用它完成了身高和体重调查问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在后续的学习之后,同学们会爱上这位大师,且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很多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的数据处理问题。

【小学数据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04-12

《数据信息的加工》教案09-15

数据的收集优秀教案10-18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04-1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08-10

数据的收集和优秀教案12-13

数据调研报告09-02

数据调研报告11-2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