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

时间:2024-11-03 08:00:04 教案 我要投稿

《论语》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篇1

  课 题:

  《古之学者为己》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以极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一生也在为“道”而游走、讲学,以他的方式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真正的君子。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古之学者为己

  二、初读感知

  1、识记:为( )己 假( )馆 雏( )百钧(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求学的目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4)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5)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6)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7)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8)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9)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10)叩:叩问、询问。

  (11)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12)竭:穷尽、尽力追究。

  (13)居:坐。

  (14)愚:受人愚弄

  (15)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16)贼:害。

  (17)绞:说话尖刻。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3)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5)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6)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8)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九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④、当仁,不让于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听录音范读,学生在音乐中初读课文

  (四)、学习前六章内容

  (五)、分类归纳前六章内容

  四、课堂小结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等方面对前六章进行知识点小结

  作业布置:

  1.有哪些成语出自刚才学习的这六章当中?

  2.我们称二十岁为“及冠”,称三十岁为“而立”,四十岁为“不惑”,五十岁为“知天命”,六十岁为“耳顺”(也称为“花甲”),那么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乃至一百岁又分别称为什么呢?

  3.背诵前六章,熟读并自行翻译后六章。

  《论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②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 :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二、认定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注意以下词语:不亦说乎 不愠 三省吾身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诲汝 是知也 弘毅 死而后已 后凋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五、重点探究: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 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 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提出要求: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需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诲女知之乎!

  六、课堂训练:

  1.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2.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3.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4.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5.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七、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八、布置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三省

  2、翻译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课文探究:

  理解后五段内容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需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300字左右。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论语》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一、 复习初一年学过的《;论语>六则》

  1、 全班齐背 (活跃课堂气氛)

  2、 指名学生介绍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十则。

  二、 教学思路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

  1、 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

  4、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

  ① 则

  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身:自己 忠:诚心诚意 信:诚实

  梗概:多自省

  ② 则

  见贤思齐: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

  梗概: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

  ③ 则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梗概:讲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归纳: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

  ④ 则: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任重道远: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梗概: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⑤ 则

  道:仁道 处:据有,取 恶:厌恶、讨厌

  梗概:追求“富与贵”,要“从其道”。

  ⑥ 则

  子贡问君子: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梗概: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⑦ 则

  恶:坏的,不好的

  梗概:主张“成人之美”

  ⑧ 则

  而:如果,表假设 从:从事

  梗概:认为要通过修养仁德来得到官职,即使是低微的官职,也应当尽职尽责去做好,如果不能做官,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归纳: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

  1、 成语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名言警句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三月不知肉味

  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论语〉〉十则的大概意思,但其中的道理还须我们进

  一步去探索、研究。

  四、 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 学生齐读课文

  2、 学生齐背课文

  3、 抽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 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具体如下:

  1、 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赞成哪一个观点,不赞成哪一个观点?为什么?

  2、 在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 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 老师总结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这些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孔子的〈〈论语〉〉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人生道理,这些都是我们用来对付困难的法宝,希望大家好好把握住,不要让它们随风逝去,学了就忘。

  《论语》教案 篇5

  第八学时 诵读欣赏

  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力求理解课文大意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交流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第一块理解性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指引人们如何处世?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几则《论语》。

  2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篇短文,现在请大家再把文章读一遍,找出你不懂的字词。

  学生阅读,做好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3

  将全班分为两组,相互质疑

  教师组织质疑,并解答学生解答不准确之处。

  学生相互质疑

  4

  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一下《论语》八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

  第二块拓展延伸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请同学们选择一条语录,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谈谈你对所选的这条语录的理解

  学生思考

  2

  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第三块经验交流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对于学习,除了语录中提到的'方法和态度之外,你还有什么补充,或者,你还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能与你的同桌分享。

  学生思考

  2

  教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3

  教师组织交流,对好的学习方法进行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利用好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地学习。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熟读八则《论语》,直至能背。

  《论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 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习上来,见贤思齐,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论语》教案 篇7

  教学课题:

  《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1、《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熟记重点字词的翻译,能翻译整句

  3、巩固宾语前置、意动等语法现象

  4、将古汉语的学习成果应用到现代汉语上,综合提高汉语水平,电子教案《论语》选读。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小组互评

  教学重点:

   不亦……乎教学难点:通假字、生僻词汇

  教学用具:

  复印课文、PPT、积分表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复习检测

   1、 以小组为单位,命题组出题,徒弟回答,师父共同加分。

  2、 老师命题,每个人都有机会。

  第二部分:导入新课

   最近有一句流行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神马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像天上的云一样容易消失。”“一切对于我来说都不重要。”“别把某些事情看得太重。”例句:很多人所谓的再大的痛苦,都会过去。失恋也好、事业失败也好、婚姻破裂也好,哪怕得绝症也好,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好像是刚刚流行起来的,但是绝对不是新词。其实在中国很早就有一位伟大的人,说过这样的话。谁先说的这句话呢?是孔子,在《论语》就有这样一句话:“于我如浮云。”今天我们就选择一些《论语》中的名句读一读。看一看这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人到底有些什么名言。

  第三部分:正课讲授

  一、文学文化常识有没有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孔子。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录在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中。

  2、《论语》lún yǔ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大都是孔子和学生们的对话。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记忆把一句一句的话整理记录下来。每句话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这种文体被称为“语录体”。

  3、关于孔子的字:仲尼中国古代常常在姓名中用“伯、仲、叔、季”这四个字表示兄弟的次序。“伯”指老大,“仲”指老二,“叔”通常指老三,“季”是兄弟中最小的。如《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孙策字伯符,他的'弟弟孙权字仲谋。现在还有成语“不分伯仲”和“伯仲之间”,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孔夫子 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教案《电子教案《论语》选读》。(3000弟子72圣贤)

  二、《论语》选读

   (一)子曰:“学而时1习2之,不亦说3乎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重点字词解释:

  1、时:按时

  2、习:复习、温习3

  、说:通“悦”,高兴、愉快

  4、不亦……乎:反问句的固定格式,不(也)是……吗?

  5、愠yùn:生气

  练习1:不亦……乎?

  1、(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你却谋反,你被法律惩罚)不亦宜乎?温故知新: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对个人来说一事无成,吃吃喝喝,岁月流逝,忽已白头,不亦悲乎?

  3、如用这办法为人民百姓谋福利,不亦善乎?温故知新: 平公曰:“善哉!”

  4、(一个人在坐船时把剑掉到了水里,他却在船靠岸以后下水去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迷惑

  练习2:通过下面的例句,请你总结“不亦乐乎”这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1、虽然时间已过了零点,但摊前的食客兴致不减,三五个人围着一张桌子,吃得不亦乐乎。

  2、为了装修我们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很累,但是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3、冷空气丝毫没有阻碍市民在户外活动的热情,很多市民在公园里玩得不亦乐乎。同学抽签回答问题,注意积分。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两个“而”,提问,连接还是转折练习1练习2练习3图片孔子图片PPT图片领读提问:君子的标准学科:古代汉语第课时教学内 容师生活动备注

  练习3:根据课文中“愠”的意义,理解下面的句子。

  1、下车后,我注意到对方是个中年男子,他下车后脸带愠色,对我一通指责,说我开车如何不对,他如何在后面按喇叭也无济于事。

  2、当我翻译完他的发言,赫鲁晓夫立刻面露愠色,在场的其他苏联领导人也都对中国外交部长的批评感到不可理解。

  (二)子曰:“温6故而知新,可以为7师矣。”重点字词解释:

  6、温:温习、复习

  7、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个)做(三)子曰:“由8,诲9女10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11也。”重点字词解释:

  8、由: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9、诲huì:教育、教导10、女:通“汝”

  11、知:通“智”,智慧。

  三、课堂小结

   1、生词积累 (板书)

  2、通假字:说:通“悦”;女:通“汝”;知:通“智”

  3、固定结构: 不亦……乎?

  4、全文翻译练习四、作业1、把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重新整理在笔记本上。

  2、师父们教“文言文语法:判断句”。下节课前检查。愠色:生气的脸色师父带徒弟的过程也是温故知新“为”的用法“是”的意义领读以……为……领读大家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论语》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围绕“乐”,解读孔子的快乐之道,从中获得些许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快乐体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朋友”

  2、我们三类人都是“朋友”

  3、热情洋溢地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这句出自《论语》(第一则)

  二、由“乐”引出的读音解困

  1、“乐”字,读音有疑问

  明确:多音字,解释为“快乐”,读“le”

  2、再次齐读这一句

  3、自由朗读《论语十则》再看看还有哪些字,在读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确: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顺带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结合意思能更好地确定读音,确定了读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齐读全文(注意:已经疏通的读音)

  三、孔子的快乐之道一:向一切人学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什么样的 )朋友? 来( 干什么 )?

  明确: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2、背景:《史记》中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多,至远方来”。

  明确:既然来的都是跟他学习的人,可见学问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乐的?

  3、引导诵读:第七则(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释义这句话(注意:三、必、择其善者、从、改)意思

  ②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个别读)

  明确:肯定的语气(必、从、改)重音

  ③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④小结板书:孔子之所以“快乐”,因为可以“向一切人学习”。

  四、孔子的快乐之道二:坦然面对无知

  1、因此,孔子拥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贤(贤能贤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个,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将“快乐”传递给他的学生的。

  3、齐读第五则。

  4、这里你读到“快乐”了吗?这则说什么?

  明确:学生很可能是没有读到的,没关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一读)

  明确:学生自由想读。生气、温柔、严肃……

  6、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分清“知与不知”?

  明确:不知道装作知道会让人很烦恼(庸人自扰)

  7、你有过这种“不懂装懂”的经历或者见过“不懂装懂”的人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联系自己谈谈)

  明确:让学生体验到孔子看似责备的话语,事实上是将一种生活态度与“快乐”情感带给子路。

  8、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9、小结板书:孔子告诉弟子要正确对待知与不知,学会“坦然面对无知”(如果你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乐)。

  五、孔子的快乐之道三:学会宽恕他人

  1、然而,我们知道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令人气愤的时候,比如:下面出现的几个场景:

  ①场景一:语文课上,我和同桌轻声讨论书中一个生字的读音,老师发现了,当众点了我的名字,此时我心想: 。

  ②场景二:下课期间,我的'同桌小明垂头丧气地从老师办公室回来,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脸上,然后恶狠狠地丢下一句:“我今天偷带漫画书到学校的事,你告诉老师的吧!”“谁说是我干的!”我冲他大喊,他却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这时候我 。

  2、面对这些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的事实,一味地生气好吗?我们来齐读第十则,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类似的问题的?

  ①先解释意思:关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什么要宽恕别人的错误?(结合第一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学会“宽恕”,你能获得什么?

  明确:快乐

  3、重新回归场景联想,这时你的言行会有变化吗?

  4、齐背第十则,个别背

  5、小结板书:学会放下包袱,“学会宽恕别人”,该放下时且放下,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六、总结送赠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学会“快乐”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论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我们学习了仅仅才三句《论语》,却已经有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见《论语》是一部蕴含孔子大智慧的好书,我们一定还能在阅读其他几则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齐声读全文,然后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学选取一句你觉得最适合或者最能表达你期望的《论语》篇目作为赠言送给他们。

  明确:学生背送的句子,谈谈理由。

  《论语》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时”“说”“乐”“愠”“君子”

  2、“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罔”“殆”的意义;

  4、“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四、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五、背诵

  六、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解释。

  2.学习在翻译文言句子时适当补充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语录,学习一些学习方法和为人的道理。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内容简介

  《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编纂,尤其侧重于以“言”来体现思想,按内容分为20篇,每篇含有数则(章),每篇和每则的内容相对独立。

  课文所选八则,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则侧重于“为学”,后四则侧重于“修身”,两者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自主学习

  1.《论语》是记录( )的书,共( )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 》、《 》合称“四书”。

  2.孔子,名( ),字( )。( )国陬邑人,( )末期( )家、( )家。

  3.注音 说 愠 罔 殆 诲 知 好 省

  内容点拨

  (1)有学者认为,孔子虽被尊为教育家,但他最初聚集众人于门下并不是为了教书,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课文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2)“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三件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3)“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从这连续三个反问中想象,孔子讲这番话时的神态如何?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有的解释为“知道,懂”,有的解释为“智慧”,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结合语境说明理由。

  (5)课文中含有的孔子的为学思想有哪些?对你而言,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什么?结合相关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6)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7)曾子不善言辞,但终有所成,著有《大学》,后人认为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统传承者。从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8)见到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我们通常会产生惊愕、厌恶和愤怒之感,而孔子认为此时应该如何去做?

  (9)律己修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即使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你能这样做吗?如果能,做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不能,困难是什么?

  拓展延伸

  了解出自《论语》中的其他成语,并积累掌握,学会运用。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

  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

  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

  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

  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

  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论语〉八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论语〉八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论语》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论语》六则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解: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典型例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 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6)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7)见贤思齐焉(齐:)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6)择其善者而从之()

  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11.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12.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4. 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16. 老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18.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写)

  20. 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1.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22. 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 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论语》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古文意思,积累文言字词。

  2、赏析这则古文的真正意境。

  教学重难点:

  字词、翻译、赏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导语(略)

  2、复习《论语》十六则

  二、讲述古文意思;

  1、字音讲述。

  2、板书古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3、讲述加横线的词语;

  志於学:立志学习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惑:迷惑

  知天命: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能听出别人话中的好坏、是非、真假。

  随心所欲: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不逾矩:逾越法度规矩

  三、赏析这则论语。

  1、吾十有五而志於学——决定学习的方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点出了十五岁是孔子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第一爻)。大家可能会想,孔子怎么到了十五岁才“志于学”。难道十五岁以前就不用学了吗。

  师:当然不是。

  一个人从小就要开始学习,可是如果没有到十五岁,最好不要立定自己的志向,因为那还为时太早。很多小孩子早早就说将来要怎么样,那只是讲着好玩而已。现在十五岁正好处于什么时候。初中毕业。初中毕业的时候,就要做出决定,想好以后要学什么东西。

  孔子的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东西:十五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志于学”,就是应该明白自己这一辈子是要干什么的,要朝哪个方面去学习,不能再犹豫不定,浪费光阴了。

  2、三十而立——确定自己一生的原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人十五岁的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志向,然后朝这个方向摸索前进十五年,大概就可以归纳出自己这辈子的几个原则了。人生原则这样的事,在太年轻的时候不可太过坚持;但是到了三十岁还没有,那无疑是更可怕的事。择善固执,也是这个阶段所要尝试和坚持的.。

  3、四十而不惑——对自己人生的准则不在动摇——人不知而不愠。

  根据三十岁确立的原则不断去尝试和实践,然后看成效怎么样,要再过十年,你才可以说,好了,我这辈子大概就这么走下去了。“四十而不惑”并不是说到了四十岁就什么都不迷惑了,不惑是对个人的原则不惑,对其他的事情当然还有“惑”的地方。孔子主张活到老学到老,如果四十就不惑了,那岂不是什么都不用学了。

  没有迷惑的人就是圣人了。我们读《论语》太粗心大意了,很多时候只是按照文字去理解,并没有参透理解孔子的本意,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人到四十,对自己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方向和所要坚持的原则,应该做到不惑。

  4、五十而知天命——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发愤忘食。

  五十岁,我们就知道一句话:我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自己有什么样的命。即使证明到最后自己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不成功,心安理得就好。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成功呢。每一个人这一辈子来到世上,是要跟别人过不一样的生活,想不一样的事情,不是每一个人都要一样,更不可能每个人都会一样,这个在心理学上就叫做个别差异。

  世界上的你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人完全跟你一样,这就是个别差异。既然这样,那我们干吗还要学别人呢。那是浪费时间,因为永远学不像,最终还是要做自己。

  5、六十而耳顺——听天命——乐以忘忧

  命是谁造的。是自己造的。自己造出自己这样的命运,又能抱怨谁。认了。能不能重来。没有办法重来。人生最奥妙的,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重来。所以“六十而耳顺”。

  6、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听天命——不知老之将至

  人要服老,要认老,但是精神,心里要保持永远的年轻。

  四、总结本课。

  《论语》教案 篇13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论语》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9-15

论语十二章教案10-04

《论语》十二章教案12-28

论语十二章教案05-30

(精)《论语》教案15篇01-24

《论语》十则 教案教学设计08-21

《论语》十二章教案_人教版10-09

论语十二章教案模板08-11

论语十二章教案(精)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