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1 08:00:15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语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 认识14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大、早、亮”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

  教学准备:

  两幅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 师板书“心愿”,理解“心愿”,说说你有什么心愿?

  2. 你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

  出示图一,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出示图二,这幅图上又画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初步感知课文)

  3. 师总结:老师有一个发现,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看了这两个小女孩的家,月亮会怎么想呢?今天我们就学习8.《月亮的心愿》(齐读)

  二、 感知性阅读,学习生字词

  1. 自由朗读课文,用“=”划出本课的生字。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读拼音、问同桌、查字表、猜一猜等)

  3.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自由读,男女生分读。

  (2) 擦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 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4. 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读中巩固生字,注意多音字“得”

  三、 读后悟,读后思

  1.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问的?

  四、 再现生字,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请一名学生带读。(或指名读)

  小朋友们,月亮姐姐去了两个小女孩的家,她们在干什么呢?(自由读课文。)

  二、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 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一个女孩的家。齐读第1-2自然段。

  2.

  (1)用“自言自语”说话。

  (2)这时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3. 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二个女孩的家,读第3-8自然段。(同桌读对话)

  (1) 用“悄悄地”说话。

  (2) 月亮看了第二个女孩的家,它的心愿又是什么?

  (3) 指导朗读对话。

  4. 那么最后到底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艳阳天”

  5. 说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三、 再现生字,书写指导

  四、 拓展练习:两个小女孩走在郊游的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人教版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习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的创作风格。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学习本诗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农历2月17日),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他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被寄养到一位贫苦农民家大堰河家。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开始读书,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诗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波动,,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曾经给予他母爱的保姆大堰河,激起了他情感的涟漪,情不能自已,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诗,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堰( )河 青苔( ) 荆棘( ) 虱( )子 掐( )死 忸怩( ) 冰屑( ) 麦糟( ) 火钵( ) 团箕 ( ) 炖( )肉

  叱( )骂 瓦菲( ) 匾( ) 碾(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菲 泥 泊 苔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堰 掐 凌 忸 苔 碾

  揠 陷 棱

  偃 谄 陵 纽 笞 辗

  4、摘录并解释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这首诗,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课后第一题)

  2、划分全诗歌层次,理清诗人情感脉络。

人教版语文教案3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小棒和圆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二、探究解题策略

  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师板书:蜗牛的数目)。

  4.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5.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

  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4、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汇报。(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根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板书:14-6=8让学生说出14、6、8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完成的“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教师评价学生。

  4、这节课通过学习“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出示)

  完成试一试第1、2题,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学生a:对于多少的题目我会做了。

  学生b:我学会了“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学生c: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学生d:两数相差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解决减法问题)。

  红色:14个黄色:6个蓝色:7个。

  14-6=8(个)14-7=7(个)。

人教版语文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二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三德语渗透点

  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刀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 出示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 理解生字。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新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 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 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让学生读。

  5. 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周桥的什么?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周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 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周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⑴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周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使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⑵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⑶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既……又……】

  ⑷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⑴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⑵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⑶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⑷投影忠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⑸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1)赵州桥在()省()县。赵州桥也叫()桥,它是()朝石匠()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有()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既()又()。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预习提纲: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几种龙的姿态?

  (3)“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话的第2

  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是最精美的。)

  ⑷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版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的一样。)

  10、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3、造句练习:参加,而且。

  (四)总结、扩展。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⑴朗读全文。

  ⑵背诵2、3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⑷学习生字的字形。

  七、作业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八、板书设计

  桥长

  雄伟

  桥宽

  没有桥墩

  赵州桥 坚固 一个大桥洞 创举 既……又……

  4个小桥洞

  有的

  美观 精美图案 有的 所有的真像活了一样

  还有的

人教版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掌握文中生字词。

  2、 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3、 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同名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三国故事,不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三国故事?

  生: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大战,过五关斩六将,失街亭斩马谡,草船借箭……

  师:看来,大家真是对三国故事十分熟悉啊。其中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失街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祈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祈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在了解主人公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作者和《三国演义》。

  【作者介绍】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不错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这三人构成“三绝”。

  诸葛亮:“智绝”。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曹操:“奸绝”。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关羽:“义绝”。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的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义”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见,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本课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

  【生字词】(见课本)

  【故事情节】

  给出7到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回汉中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故事线索】

  师:本文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请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线索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冲突组织在一起的?

  生: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

  师:那么如果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阶段来看,应当如何解释?哪里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我们看出情节错综复杂,波澜曲折。但是线索十分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分析人物形象】

  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国演义》与数字“三”很有缘,比如说“桃园三结义”“三分归晋”“三绝”“三顾茅庐”等等,你能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东西吗?

  生:三笑,三哭,三次嘱托。

  诸葛亮的“三嘱”—— 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

  师:很好,那么,这些嘱托表明孔明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和知己知彼,机智多谋。

  师:很好,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了“人”的能力。那么,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神”呢?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中体现出来?

  生:一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在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这是“伤心之泪”。二哭——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师:“流涕”的程度深还是“挥泪”的程度深?

  生:“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诸葛亮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这是“无奈之泪”。三哭——“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师:“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生: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生: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这是“悔恨之泪”。

  师: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大哭不已”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那么,在“斩马谡”这一情节当中又能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重情重义、勇于自责。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师:好,刚才我们分析了诸葛亮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马谡。

  生:一笑——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二笑——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三笑——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师:这三次笑表现出马谡麻痹轻敌,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夸夸其谈,目中无人。那么,马谡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呢?

  生: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人教版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布置预习题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想必大家一定是喜欢看吧,其中孙悟空一遇危急情况会从身上拔根猴毛吹口气就会变出许多小猴来帮忙的情节,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在《西游记》中那是神话描写,是对敢于反抗封建统治、敢于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形象的设想,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本领已经为我们人类所掌握,已经让神话变成现实,那就是“奇妙的克隆”技术。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一同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课件打出课题:《奇妙的克隆》谈家桢)

  首先,老师和大家一起共同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课件打出:

  鼓励课前搜集的同学作补充。)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入手,引出学生生疏的高新科技知识,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学习课文前,了解作者和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为下面学习做好准备。

  检查预习,巩固生字

  课前要求大家预习课文,解决生字新词,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①课件打出:

  点名每组一位同学板演,下面同学齐默写。②打出答案,学生同位互改。③简单评议。)

  【设计意图】: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顺利进行课程教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

  再听课文,理解内容

  1、课前大家已经认真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再听一遍课文朗读,要求大家:边听边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课件打出提示问题,播放音频朗读)

  2、学生边听边画,听完后同组交流讨论,并分组分别推荐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

  (下面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四、拓展探究题)

  3、老师也针对以上问题,认真读了课文,归纳出了答案,供大家参考:(课件顺序打出:

  ①科学术语

  ②克隆的最初含义和今天的含义

  ③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

  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求能力。

  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简单的,有深奥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这个英文单词怎么读?什么叫无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将会是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克隆技术有没有坏处?……以往,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查《英汉词典》、认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结果学生们查英汉词典,找出了克隆的读音[kl[Un],读出了克隆的含义,读出了无性繁殖的定义,也找到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四方面表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实物图片使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我们农村中学,条件相当差,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实物展台,没有教学用的课文朗读磁带,没有挂图,也没有电脑课件。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我上网查阅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资料,并到中心学校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这算有了一个小小的“道具”。运用这个图片,很好的导入了新课,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个直观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图片的使用,生动直观形象。

人教版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配合、适宜、恩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4、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关于白鹭的资料,初步了解。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白鹭的图片,并交流和白鹭相关的知识。出示PPT。

  看了图片,你对白鹭有什么初步感受呢。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白鹭》,品味、感悟、欣赏,分析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

  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生字正确组词

  2、正确流利读词

  3、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四、出示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五、自学提示

  (一)

  初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有关白鹭的几幅画面。

  六、检查自学结果:

  1、找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通篇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色素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评价:白鹭“色素的配合”很适宜.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身段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评价:“身段的大小”很适宜.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附图比较)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些,太不寻常.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2、指名读课文一、四段。

  2、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

  2、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

  (1)白鹭形象图:

  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和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白鹭垂钓图:

  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白鹭在清水里钓鱼,而“田”却成了画面的“镜框”,在画里,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空间是白鹭装饰了田,还是田包容了白鹭,就留给咱们丰富的想像空间。

  (3)瞭望图:

  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上的“嗜好”。通过“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的细节,通过与“别的鸟”的对比,表现白鹭“嗜好”的'独特。反“望哨”一词用在白鹭上,是把它拟人化了。

  可是作者却提了一个问题:白鹭真的在“望哨”吗。并不作回答,留给咱们想像。

  (4)晚飞图:

  这是一幅动中有静的声景。黄昏低飞的白鹭,居然成了“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是因为它为乡居生活带来“清澄”和“生命”。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实质在歌颂什么

  答: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相互交流一下。

  ①马路天使――城市美容师,多少次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看到他们,那些默默低头工作是他们的身影;多少次人流穿梭的街巷里,看到汗水和着灰尘流淌,那么闪烁晶莹。料峭的寒风里,马路上早出现的是他们的身影,当人们还在温暖的梦乡里甜蜜酣睡,他们已经用勤劳开启了城市的黎明。

  他们干着平凡的事情,可他们的心灵是多么纯洁和高尚啊。

  ②教师,园丁――崇高的称号,枝头绽放的鲜花,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老师整日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是他们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禾苗茁壮成长。

  四、精读课文,真深入研究。

  1、文章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体现在什么地方。

  “精巧”体现在:①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②它的存在,给乡居生活带来了美、悠然和清澄。

  2、面对白鹭,文章写到了作者与别人的三点不同的看法。请一一找出并写下来。

  ①别人认为白鹭常见,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却认为它是一首精巧的诗。②白鹭立在小树绝顶,人们认为它在望哨;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③白鹭不会唱歌,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

  3、“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从文中看,作者认为白鹭在望哨吗。为什么。

  作者不这样认为。因为“望哨”给人紧张的、“不是安稳”的感觉;而作者却感受到的是白鹭的悠然,这是一种诗意美。

  五、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与白鹭相关的诗歌。

  七、板书设计:

  精巧的诗

  白鹭 觅食图

  瞭望图

  低飞图

  韵味无穷的诗

  《白鹭》教学反思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愿,恰如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内心的焦躁与烦闷。

  在教学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鹭绝美的外形,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来对白鹭进行描述的过程,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模仿,将文本语言通过内化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一进一出,便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白鹭还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在学习六至九小结时。先让学生轻声读六至九小节,想一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几幅优美的画面。并给画面提名。

  学生很快就会进入“钓鱼图”,“瞭望图”,“低飞图”所勾勒出的优美意境,再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画面品读,在认为值得咀嚼的句子上做上记号。

  在欣赏钓鱼图时。

  我主要是让学生抓住“钓”字去品味,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在青山秀水间,一位老翁悠闲自得在垂钓,慢慢地钓鱼人变成了白鹭,体现着白鹭那种悠然自得之美。此时我在组织学生带着这种感情齐读此段,这时,语言的魅力立刻显现出来了,学生也将意识到:品味语言时要抓住关键字词体会。

  郭老的文章的确很美,诗一样的语言,在感受美的时候,又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在欣赏“瞭望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白鹭登高到底是干什么呢。让学生在欣赏中展开想象,陈述自己的见解,在合理的想象后,学生对白鹭更多了几分了解,就这样,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瞭望图”的回味无穷。

  如果说“钓鱼图”让学生感到诗趣横生,“瞭望图”使学生回味无穷,那么“低飞图”则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

  欣赏“低飞图”图时,重点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从中体会白鹭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带来无穷乐趣。

  在课堂上,我用精当而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一次又一次为学生营造了诗的意境,为学生理解,品味语言做了很好的铺垫。

  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殿堂,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语言文字意境。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赞美白鹭。

  由于教师语言的诗化,适时的引导,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达被引发,因而他们能情不自禁地出口成诗了。

  虽然我设计教案时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脱离了我的教案,就有些慌乱,迫不及待地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的教案上,这说明我没有真正放手,课前预设的不够,在教学机制上,我觉得还是很欠缺的,总之叫无止境,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

人教版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生字,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字型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要树立时间意识,学会科学合理的利用时间。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树立时间意识,学会科学合理的利用时间。

  教具准备:

  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

  “短腿腿,圆脸膛,耳朵长在脑袋上。肚里声声滴嗒响,提醒我们早起床。”谁猜出来了?

  2、小朋友们,你们谁都有小闹钟啊?你们用小闹钟来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原来小闹钟的作用有这么大!今天,老师就跟大家讲一个关于小闹钟找朋友的`故事。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小闹钟》到底是怎样找朋友的。

  齐读两遍,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钟”字。

  板书:《小闹钟》(教师边板书边强调字的笔画)。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提出读文要求。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课文,拿出铅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2、大家读得非常认真有不认识的字吗?

  (二)想一想以前学习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都用过那些识字方法?(学生畅谈)。

  师:我们最常用的就是看拼音和听别人读。

  (三)读课文,识字。

  1、师:我们现在就听听课文朗读就,仔细听不认识的那些字该怎样读?

  2、提问:你刚才听时认识了那些字?

  3、小组相互交流你都认识了那些字?你还有那些字不认识提出来小组内共同想办法解决。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

  同学们可真棒,将诗歌里的字、词都认识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请将书轻轻扣在桌子上,我们来做一个识字闯关游戏高兴不高兴?如果你能顺利过关老师有小红花送给你,给自己加油!

  1.准备好了吗?第一关:生字关,(出示课件)如果屏幕上的词语你会读,就请站起来大声读。大家,好棒呀!恭喜你们顺利过关。

  2、第二关:词语关,开火车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我们刚才用了哪些好办法来记字?(引导学生回答)。

  4、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让我们读读课文把字宝宝送回家。(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小闹钟都来到了谁的家,看看它们都在做什么呢?

  1.学生读课文回答。(板书:猫头鹰)。

  2.小闹钟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时间表上面都写着什么?用铅笔划出这些句子读一读。(随机板书:猫头鹰、抓老鼠)。

  3、小闹钟又来到谁的家?指名学生读一读。

  (随机板书:小白兔、做早操)。

  4、小闹钟又一次来到谁的家?又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学生读一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5、小朋友,谁能找出小熊是怎么说的,小闹钟又是怎么说的呢?

  在文中找出这一段,谁想扮演小熊和小闹钟,读一读它们对话的句子。

  【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6、同学们有了小闹钟,小熊再也不怎么样了?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7、老师归纳学生的回答。

  四、珍惜时间拓展练习。

  放《时间像小马车》歌曲。

  五、课后延伸。

  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像小兔子一样自己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请小闹钟帮忙,按时间表去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板书设计:

  (画一个小闹钟来突出课文主题)。

  小闹钟。

  猫头鹰抓老鼠。

  好朋友小白兔做早操。

  小熊不睡懒觉。

  珍惜时间。

人教版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14个生字,其中5个只识不写。

  3、让学生在读中认识秋天的特征,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情趣,体会到朋友之间互相关心的愉悦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会记、会写5个生字。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第7课。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

  (1)这些生字小朋友还记得吗?那就小火车开起来;。

  (2)这儿还有几个要求会认的字,一起来;。

  (3)这儿还有些词语呢,谁能读?(指名。

  2、大家真不错!还记得秋姑娘给谁写了信吗?我们一起听一听。(放课文配乐录音,指名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

  板书:青蛙、大雁、松鼠、山村孩子。

  3、信里写了些什么呢?你们一定很感兴趣吧!咱们一起读读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p89)。

  二、赏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课件动画。

  师:大家看!秋风轻轻地吹,一片片枫叶在空中飞舞,秋姑娘的信可真多呀!能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信里都写了些什么呢?接着往下读,找一找。(学生自由读书)。

  师:找到了吗?把你最喜欢的一封信读给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师:你喜欢哪封信?能读读吗?(学生选择读自己喜欢的信,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点拨、指导)。

  (1)是这封吧!(同时出示课件动画)。

  师:秋天到了,大雁们要飞往很远很远的南方过冬呢!秋姑娘在信中会让他们小心什么呢?(学生发言设想:a、小心掉队了;b、小心撞上了飞机;c、小心被猎人打中)对啊,真是要多加小心,能读好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读)。

  师:你们还喜欢哪封信呢?(生读秋姑娘写给青蛙的那封信)。

  (2)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学生发言设想:秋姑娘很关心小青蛙)那你能读出秋姑娘的关心吗?(指名读)(教师带青蛙头饰)师:现在呀,我就是小青蛙,冬爷爷快来了,我得找个地方睡大觉了,谁来演秋姑娘呢?先准备准备吧。(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指名师生表演——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表演读)。

  师:__同学,你喜欢哪封信呢?(生读秋姑娘写给松鼠的信)。

  (3)你为什么喜欢这封信呢?(学生发言设想:松鼠很可爱)是啊,松鼠很可爱,可是很贪玩,连过冬的食品都忘记了准备。幸好有秋姑娘的提醒。秋姑娘想得可真周到,能读出来吗?(指名读)大家都喜欢吧!同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同桌比赛读)你觉得同桌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读)那你们愿意演给大家看吗?(指名学生戴头饰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师:还有一封信谁喜欢呢?(学生读写给山村孩子的信)。

  (4)是这封吧(出示课件动画)?秋姑娘没忘记在冬天穿着单衣的小树苗,提醒山村孩子给他裹上冬衣。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发言设想:怕小树冻坏了)是啊,多细心的秋姑娘啊,能读好吗?(指名读——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读)。

  3、看,秋姑娘在每封信里都是那么关心、体贴别人!我们把4封信连起来读,好吗?(全班齐读2—5自然段)。

  4、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想想看,想好了,说给小组同学听听(小组交流后指名说)。(学生发言设想:a、一封写给小猴,别太淘气了;b、一封写给可爱的熊猫,要保护好身体,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小朋友们,不要贪玩,要好好学习……)。

  5、你们说得太好了!秋姑娘就是这样一封一封寄去了她的关怀,等到冬爷爷来的时候,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能读好最后两句吗?自己试试(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6、秋姑娘的信多有意思呀,我也想读了。(放音乐,指名师生配合读——师生齐读)。

  三、写字。

  1、这儿有几个生字(课件出示“好、朋、秋、村”四个生字),谁能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

  2、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结构)怎么记住呢?想想看,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同桌听。(小组交流后指名说)。

  3、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记住了他们,怎样在田字格里把字写漂亮呢?我们先来看看“好”字,左边女字旁的第1笔是新笔画——撇点,注意是一笔写成。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看!女字作偏旁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发言设想:那一横不出头)接下来怎么写呢?看着笔顺图书空一下就知道了(学生看着笔顺图自由书空)。看懂了吗?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写看(师生一起书空)对,一共6笔写成。每一笔在田字格怎么摆呢?看我写。撇点从左上格起笔,靠近竖中线收笔,撇的起笔比第一笔矮,收笔往左边来一点,第三笔横从横中线起笔,往上斜一点,不超过撇。右边是个“子”字,横撇写在右上格,弯钩写下来,最后一横呀,从田字格的中心点起笔,压横中线写。合起来的时候,注意左边窄,右边宽。会写了吗?打开书92页,在田字格里描一个“好”字。写字的时候,注意姿势。

  同桌听。

人教版语文教案10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出示第六自然段: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咦”要读出好奇、惊异的语气和问句的读法。

  4、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是呀,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呢?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二、自我质疑,揭示课题。

  1、出示第一自然段: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3、再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4、反馈交流:“片片枫叶”说明秋姑娘写的信很多:“好朋友们”是告诉我们秋姑娘把信写给了谁。

  5、指导朗读:读出语气的轻缓。指名读——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6、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过渡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秋姑娘的信》。板书课题:秋姑娘的信。

  三、品读结合,积累语言。

  1、(播放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录音)想: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

  2、学生回答问题,师相机贴大雁、松鼠、青蛙、山村孩子图(提示学生把话说完整)。

  3、师:秋姑娘在信上写了什么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大声朗读,你最喜欢的信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

  4、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大雁小心青蛙被子着凉生病。

  松鼠准备充足食品山村裹。

  5、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你愿意为大家读秋姑娘写给哪位好朋友的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第二至五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提供句式:秋天到了,大雁要(),秋姑娘让它们()。

  2、还有哪儿不懂的可以问一问。相机板书:南去。

  3、师:是呀!秋天到了,大雁要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危险与困难,所以秋姑娘让它们——多加小心。

  4、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

  5、指导朗读:指导体会读出关心、体贴的'语气。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读得怎么样。

  2、交流读懂的与不懂的地方。

  理解:冬眠。

  (出示图)瞧,冬天到了,青蛙躺在洞里不吃也不喝,要睡上整整一个冬天呢!还有哪些动物也和青蛙一样过冬的?(刺猬、蛇、癞蛤蟆、蚯蚓……)。

  师:小朋友知道的课外知识可真多呀!这些动物都要“冬眠”。齐读:冬眠。

  3、师:你能用这样的话说说吗?出示句式:秋天到了,青蛙要(),秋姑娘让它()。

  4、指导朗读:读出秋姑娘担心吵醒青蛙的语气。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

  过渡:其余两封信分小小组学习、交流。

  反馈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不懂的地方,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板书:准备食品。

  3、理解:充足。

  4、指导朗读:把体会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引读——小组比赛读。

  反馈第五自然段。

  1、读一读,交流。板书:给小树裹上“冬衣”

  2、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山村孩子为小树裹“冬衣”。

  3、比赛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四、指导背诵,内化积累。

  1、看着图,自由尝试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信。

  2、指名背诵,能记住几封信就背几封。

  3、加上动作,进行配乐表演。

  五、拓展说话,内化语言。

  1、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用“一封写给(谁),(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

  2、小组练说——指名说,奖励“枫叶”。

  3、是呀,秋姑娘给那么多的好朋友写信,难怪树上的枫叶都不见了。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齐读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多有趣呀!让我们捧起书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

  七、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

  2、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3、指导“读帖”。

  4、示范指点,生按笔顺描红,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人教版语文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4、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5、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6、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7、分角色朗读课文。

  8、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

  2、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

  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

  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

  5、 灰雀

  (惹人喜爱)

  不见了 捉

  焦急 放回

  列宁 小男孩

  喜爱

人教版语文教案12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知识目标:

  识字15个,学习多音“哪”,写字7个,学习笔画“横折弯”,学习感叹句、比喻句,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是识字、写字和理解课文;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学习感叹句和比喻句是本课教学的又一教学难点。

  二、确立教学方案,落实教学目标。

  (一)教学环节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儿童趣味,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加上学习本课时,正是下雪的季节,我们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帮助我们的教学。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课前观察,激发兴趣。

  在学习本课之前,教师充分利用一切下雪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下雪后,小鸟、小狗、小猫、小鸭等动物的脚印。并组织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谈话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

  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雪吗?说一说下雪的情景。

  下雪后,许多小动物来到雪地上玩,说一说它们的脚印是什么样的?

  因为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所以,学生会兴致勃勃的`说出许多动物的脚印,很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自读,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下,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说:同学们,有一位诗人看到了下雪的美丽景象,非常高兴,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请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己解决。比如:用拼音、问同桌、听读、查生字表、查认字表、猜一猜等)。

  4、魔术激趣,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都较为枯燥,学生普遍不感兴趣,但是,识字写字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怎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呢?为此,我结合本单元《语文天地》中的“学写字”和“字形小魔术”来帮助学生识字写字,效果不错。

  5、课文练习相结合,学习感叹句、比喻句。

  学习感叹句、比喻句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难点,在学习感叹句时,课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照样子说一说”进行教学;教学比喻句时,则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观察雪景,或者收集报纸杂志上的雪景图片,说一说”进行教学。

  6、发散教学,突出重点。

  针对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在教学第三句和第四句后,可启发学生:你还见过哪些小动物的脚印?它们像什么?青蛙为什么在洞里睡着啦?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冬眠的动物?发散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发到大自然中去认识更多的事物。并且把认识事物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

  (二)学练结合,落实教学目标。

  1、认字写字:利用“字形小魔术”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加”字、“为”字的学习,同学们,我们来变个魔术“力”字加两笔,变成什么字?(为),加“口”字,变成什么字?(加);再如:“风”、“每”加上“木”字旁,变成什么字?等(结合《语文天地》“字形小魔术”进行学习)。

  2、句子学习:学习感叹句、比喻句时,可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照样子说一说”和“观察雪景,或者收集报纸杂志上的雪景图片,说一说”。

  3、理解课文:教师用简笔画分别画出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再画上竹叶、梅花、枫叶合月牙图案,请学生观察,了解脚印与图案的相似之处,连线理解为什么称小动物们为小画家。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朗读练习:这是1篇幅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朗读时,要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带着童趣读出趣味,可以运用诵读、领读、轮读、边读边欣赏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人教版语文教案13

  [导学新概念]

  高六册第一单元安排的是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的阅读,《数学与文化》是其中的第一篇。阅读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需要提要钩玄。“提要”就是提炼出文章论述的要点,“钩玄”就是探索文章更精微的内涵。换言之,提要就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钩玄就是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因此,学习本单元,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提要钩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对文章概括分析的能力。

  《数学与文化》一文,主要阐述了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数学的特点,读后可让我们感觉到数学对于人类的积极作用。阅读时要把握提示语,提取概括句。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特点作仔细的分析,找到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与人类的关系。

  [资料显示屏]

  北大数学所所长张恭庆院士将数学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离开了数学,便无从产生和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直接应用于工程技术、生产活动,这类例子是大量的。第三个层次,是作为一种文化,对全社会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民族数学修养的高低,对这个民族的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数学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常常是先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才研究经济的。有人曾用概率统计法研究《红楼梦》作者的语言习惯,发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很一致的。说明曹雪芹曾创作了后四十回,至少留下了后四十回的部分手稿。原苏联曾有人对《静静的顿河》一书的真正创作者提出过疑问。有人用概率统计法研究该书的用词习惯,发现与肖洛霍夫其他著作的习惯是一致的,因而认为此书确是他写的。

  ——《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

  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数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牢固地确定了它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的地位。数学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几乎所有的人类知识领域渗透,并越来越直接地为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作出贡献。同时,对于当今社会每一个有文化的人士而言,不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现代社会对数学的这种需要,在未来的世纪中无疑将更加与日俱增。

  ——《蚁迹寻踪及其他数学探索》(美)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语设计

  1、可以从一般人对数学的认识上导入。我们总以为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与文化不会有什么关系,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样导入可引起人们对数学文化的重视)

  2、可以从20xx年北京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导入。(这样导入有利于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设计

  1、浏览阅读,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浏览是一种快速的阅读方法,其目的是要把握文章所写的内容。浏览的关键是:(1)细读开头,寻找有关文章所写内容的提示语;(2)关注提示语,提取与文章标题或内容有关的概括语句。《数学与文化》的开头部分由11句话组成,其中最富有信息量的是第10句:“我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数学文化,而只是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这句话告诉我们,本文要谈的是数学文化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然后浏览全文,可以快速提取出论述数学文化特点的几个提示语“首先”“另一个特点”“再一个特点”和“总之”“概括为一句话”“最根本的.特征”等提示语。这样全文的大致内容就已经清楚了。

  2、精读文章的主要段落,分析文章的基本观点。

  精读就是反复仔细地阅读,其目的在于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精读需要做的工作是:(1)筛选观点与材料;(2)分析段内层次,辨明句间关系。例如文章的第二段谈的是数学的第一个特点,即“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这是本段的观点;接着用欧几里德平面几何中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为例进行证明,说明数学所追求的完全确定和完全可靠是指在一定命题范围内的绝对正确,没有例外。然后,文章就着重论述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与数学的对象和方法有关),这等于又提出一个观点,接下来文章就从“对象”和“方法”(重点谈的是方法)两方面来论述。最后又阐述了这种数学方法对人类认识方法的影响,并揭示出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一种求真的态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

  再如文章的第四段谈的是数学的第三个特点,即数学“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这是本段的观点,接下来用三句话对这一观点加以解释,再往后就用大量的数学研究的材料来证明数学的这个观点。材料从希腊人研究有理数的问题开始,到三等分角的问题,到五次以上方程的求解、平行线公理的证明,到不可交换的乘法的研究等等,说明数学一直在进行着对自己的研究。本段的最后指出数学对自己的研究(即数学的“变)是从否定自己开始的。数学的这一特点显然对人类精神有着明显的影响。

  按照精读的基本方法,可以把文章其他段落的意思都概括出来。然后把几个段落的意思合并起来,就准确把握住了阔文的内容。

  设计B

  一、导语设计

  同设计A

  二、过程设计

  1、阅读文章第一段,分析句间关系,找出提示本文主要写什么的句子。

  经过认真阅读,不难找到第10句:“我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数学文化,而只是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

  2、快速浏览,找出集中写数学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的语句。浏览时一定要注意文章每段的首括句,把握住首括句,就可推进阅读速度,从而很快找到我们需要的语句:“数学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它大大地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提高与丰富了人类的整个精神水平。”

  3、思考:数学怎么会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呢?——因为“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4、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说数学的根本特征是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呢?——这与数学的特点有关系,自然转到文章的主体内容上。文章谈了数学的三个特点:一是“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二是数学追求的是宇宙的根本,三是数学总是“不断反思、不断批判自己,并且以此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这三个特点的根本点就是探索,对知识、宇宙和自己的探索。

  5、回到数学与文化的主题上来,明确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始终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进而明确“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老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6、在思考讨论以上问题的时候,可以说说一些语句的含义。

  设计C

  一、可从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为20xx年北京少年数学大会的题词“数学好玩”导入,引发同学对数学的讨论,谈谈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把本文的观点适当地加进去一些,围绕数学的话题,尽量自由地交谈,以便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研究数学。

  二、以本文为基本阅读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写一篇小论文,可以谈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也可谈数学对人的精神的影响。无论写什么,都要求作者有明确的基本观点,材料也要尽量地丰富,避免简单的理论说教。

  根据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较开放的学习方式,应在平日的学习中多予渗透。

  《数学与文化》阅读练习

  首先,它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在这本小书里可以看到许多被吸引到数学中来的人正是因为数学有这样的特点。例如说,欧几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而是在命题规定的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其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从希腊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数学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人们自然会要求在一切领域中都这样去做。正是因为这样,而且也仅仅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就数学本身而言,达到数学真理的途径既有逻辑的方面也有直觉的方面,但就其与其他科学比较而言,就其影响人类文化的其他部门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迄今为止,人类知识还没有哪一个部门应用公理方法得到如数学那样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到今天某个知识部门还是只有论断而没有论据,只是一堆相互没有逻辑联系的命题,前后又无一贯性,恐怕是不会有人接受的了。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以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弦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1、文章开头举例,强调“在命题规定的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是为了证明下面的一个观点()

  A.因为数学本身的特点,许多人被吸引到数学中来。

  B.数学具有“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的特点。

  C.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在命题规定的范围内”是正确的,但有它的局限性。

  D.“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

  2、数学具有“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特点的,下列不属于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的一项是()

  A.包括“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共同起作用,都是缺一不可的。

  B.数学所探讨的对象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

  C.数学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

  D. 人的纯粹的思维需要在认识宇宙上达到确定无疑的地步,并受一切思维的约束。

  3、下列对结尾画线的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探索”意味着数学探索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

  B.说“伟大”是因为需要一种求真的态度,倾其毕生的精力,并探求一个伟大而永恒的命题。

  C.这句话主要阐述了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标志。

  D.这句话主要概括了理性探索与数学的关系:数学发展需要理性探索,同时又是数学的贡献。

  4、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学方法已经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所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

  B.达到数学真理的途径不拒绝直觉,但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

  C.在人类历史上,在所有的知识门类中,只有数学的公理方法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功,其他知识门类实际上都不曾成功。

  D.作者用“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弦是没有用的”一句补充,是为了强调“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是最重要的。

 《数学与文化》同步训练

  基础练习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1、请用原文说明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原文说明数学和文化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第一个特点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学能目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德育审美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总体把握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统领作用。

  教学设计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听”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那林嗣环笔下的那位口技艺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教师明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 表演的.内容 表演的道具

  观众 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教师协助归纳:

  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 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人教版语文教案15

  一、教材

  1、教材简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与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则更是达到了化境上乘之作,孙梨的《黄鹂》就是这样一篇凝聚作者深刻思考的优秀散文,文章创作于1962年,全文围绕黄鹂以时间为序展开,童年爱鸟却没有见过黄鹂,以后几次遇到黄鹂遭遇各不相同,作者感受也不相同,篇末扩展开去,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环境中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大有深意,富有哲理的散文,着眼点在于发挥事物极致的“环境”。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文是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三单元的首篇,属教读课,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是从阅读能力和阅读目两方面侧重培养学生的。新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本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能力和鉴赏品质。

  3、教学目标:

  根据该文含蓄而深刻的哲理表达特点,按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①理解文意,探得精义—“理清文章思路,正确把握文章”是评价的基础。

  ②评析哲理,借鉴写作—理解本文哲理及表现方法和技巧,学习象征说理,叙事说理的方法。

  ③追求美好,创设环境—拥有热爱美好事物,支持,尊重事物规律的情感认识。

  4、教学重点、难点:

  经过第一册和第二册前两个单元的阅读训练,同学们已具备了实现目标①的自学能力和目标②的探索能力,课文最后部分是前文的延伸和升华,也是语言表现力极强的精华部分,因此教读重点是对文章最后五段的哲理理解和语言借鉴。

  本文哲理扣在事物“极致”的发挥上,而且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与以往学过的《海燕》《白杨礼赞》《爱莲说》有所不同,因此,我把本课学习的难点定为:

  把握极致的含义和本文由叙事到说理的关键:“黄鹂与太湖”悟到“事物与环境”。

  5、学情分析:

  学生长期溺于学业,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学生研究文字时,在宏观把握和作家创作心态的把握上缺乏联展性思维,因此,教学中我较注重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课文放到生活中去以及作者经历的社会价值中去,这对于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帮助。

  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感知、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教法:

  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2、教师导读,指导分析评价方法和借鉴写作方法。

  3、联系对比,强化象征手法的运用。

  4、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美感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要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要重视诵读。再者本文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训练的首篇文章,要做好方法指导。本文叙事明理,托物言志手法与以往文章不同,应稍加对比分析,加强对写法的认知。

  三、学法: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以下学法:

  1、认真诵读,理解文章思路。

  2、把握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3、讨论探讨,文章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

  4、归纳积累,初步学会哲理评价和借鉴文章写作方法。

  四、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一个有语境、有理境、有情境的教学环境,提高效益。

  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认识黄鹂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2、感知归纳文章主题,分析材料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优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而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同学们能举几例吗?(同学表达,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温故知新,随后教师补充,明确)老舍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涵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那么孙梨借写黄鹂要传递怎样的观点呢?

  (二)看课本扉页插图《黄鹂》,请同学们对其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有关知识(这样锻炼了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以及归纳、表述、查找资料信息的能力)

  古诗激趣,激发思考: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后,教师导问:古人也写了不少有关黄鹂的诗句,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哪些诗句?(同学举出,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问:诗句中的黄鹂与什么样的景色融合在一起了?诗作者抓住它的什么特点?

  (三)作者介绍,作品产生时代背景简介(同学们介绍后、教师补充,明确。同时辅以多媒体展示)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朗读要富于情感和变化,要求学生个别朗读1、3—5、8—15、17—21段落,学生齐读2、6—7、16、21—25段落齐读,加深对作者情感变化的体会。

  (五)再读课文,完成:“黄鹂的遭遇”与“作者态度”的归纳表格。

  这道练习题意在落实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与课后习题紧密关联,是学法1、2和教学目标1的具体落实。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作答。

  (六)探讨主旨有关问题。

  是教学目标1和学法1、2的再落实、再深入。

  1、根据作者对黄鹂的不同境遇的态度,请用一句话说出此表要表达的意思。

  2、作者为什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3、从环境与黄鹂的关系看,你能说出“极致”在文中的含义吗?

  4、文中的黄鹂仅仅指的是一种鸟吗?黄鹂的'境遇说明了什么道理?

  由以上几道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思想主题,拓展学生思维,注意到文章托物言志和作者关注社会的认识角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5、学生齐读文章后五段,强化语感。

  (七)学生小结当课堂学习内容

  (八)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习题二、三、四

  2.试就几篇学过的托物言志的作品与本文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对课文哲理做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写法,借鉴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作者对黄鹂的境遇的态度的分析中明确了文章的主旨,在探究美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了“极致”的含义。今天我们对文章的哲理和写作方法进行评价与借鉴,从而完成我们学习此文的重点任务。

  (导语设计旨在强调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对文章哲理做一些评价分析:

  1.齐读课文最后五段,找出表明作者悟出的哲理的语句。

  2.找出文章揭示适用对象的语句。

  3.探究作者思考出这一哲理的原因。

  这三个题目的设计,前两个同学可以完成,后一个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指导也是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所在。教师从孙犁文学家是身份、文学主张、时代现象指点学生思考。

  4、完成课后习题四。趁热打铁,让学生研读文章后五段文字,把握文章由叙事转到说理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对哲理的理解和评价可以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的创见。

  (三)借鉴写法

  1.比较《白杨礼赞》、《黄鹂》的象征手法有什么特色?这道题目既是检查作业又是落实教学目标。

  2.阅读哲理的散文《地平线》,思考:本文表现可什么哲理?与《黄鹂》的表达方法有何异同?此题属延伸与检测练习,加强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3.完成课后习题三,带着问题齐读后回答,并尝试当堂成诵。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借鉴吸收语言技巧。

  (四)小结全文

  明确:同学们哲理从何而来?——来自对生活的悟想

  哲理怎样表达更易懂——用形象来表达,但形象表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五)课外作业:

  1.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新课的语言:音节和谐,形象生动,意蕴丰富。

  2.研究性习题,各语文小组课下找一篇有关“黄鹂”的诗文,与本文对照一下,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还是抒写哲理?

  说课结束,谢谢各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的教案04-24

(经典)语文教案08-18

语文教案[经典]09-02

语文教案(精选)10-10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