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2-15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1、出示例2。
师问:1.15倍是指什么?110%是什么意思?讨论: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多少的方法?
师再问:求谁完成的个数多?
2、师明确:要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的多少,就是要比较1.15和110%这两个数的大小。
二、讨论比较方法
1、师: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
归纳:(1)可以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与110%比较。
(2)也可以把110%改写成小数,与1.15比较。
3、体会互化方法
(1)师问:怎样将1.15改写成百分数呢?
师板书:1.15=115%
(2)完成比较
因为115%﹥110%;所以1.15﹥110%。王红完成的多。
想一想:那怎样将110%改写成小数进行比较呢?
三、归纳改写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呈现去掉中间环节的两个等式:
0.3=30%0.248=24.8%
问: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2、师:根据刚才总结出的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想一想,怎样直接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呢?
指名说一说,并相机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再说一说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发现进行逆推,并在应用规律解题的基础上,适当总结。
3、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13-15题。
(1)指名说一说:1.36和3.9改写成百分数的过程和结果。
(2)师:200%和0.7%是怎样改写成小数的?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课前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问:比和除法,比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
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有什么性质?小组交流
3、出示三个分数:3÷4、6÷8、9÷12.变为比,并比较大小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学生用语言表述比的基本性质。
交流: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比的基本性质。
教师引导交流:0除外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比的后项、除数是0没有意义。
二、学习化简比
1、说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通分。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请个别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强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互质)
14:2154:18
教师引导交流:怎样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或用求比值的方法算,最后结果仍然是个比。
1÷10:3÷83/5:5/8
教师引导交流:怎么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1.25:42.7:18
教师引导交流:怎么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先将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练习:化简比
60:245/8:7/245/4:0.75
三、练习
自主练习5、7、8
四、小结: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来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第115页整理与复习第18-2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理解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的意义。
2、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实物展示、揭示课题
出示一个长方体。
师:看了这个盒子,你能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这个盒子是长方体,我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我还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整理与回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
师:谁上来画一个长方体的图给同学们看一看呢?一人上黑板画。指名二人对照这个酒瓶盒和图,说说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口答。
师:正方体呢?指名说说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复习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指名学生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练习:求下面各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长8CM,宽6CM,高5CM
②长12DM,宽6DM,高2.5DM
③ 棱长9M.
学生计算,完成后集体核对。
3、拓展提高。
(1)出示课本第115页第18题。
学生独立填写合适的单位,完成后指名回答,讨论所填写的单位是否合适。
(2)出示课本第115页第19题。
复习单位名称之间的互化。
(3)完成课本第115页第20题。
学生独立填表,填完成集体讨论讲评。
(4)做课本第115页第21题。
出示展开图,你能说出这个正方体相对的面分别是谁吗?指名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指名回答。
三、练习巩固、开启想象
出示:(每人发一张作业纸)
师:大家自己动手测量所需要的数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之后,你对长、正方体的知识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15页第22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本单元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解答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教材还编排了很多问题情境图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在问题情境图和分析与解答过程中都采用图示直观地表示比的具体含义。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也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转换各种信息,多元表达概念及数量关系,因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材48~49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课件:
学具。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情境图。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一种运算
分子—分母=分数值
比
前项:后项=比值
两个量的关系
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a∶b=a÷b=(b≠0)。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比较分析中,学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3)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4)全班验证。
2.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10∶15=10÷15==
15∶9=15÷9=
16∶20=(16
○
□)∶(20
○
□)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并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8∶10=(8+10)∶(10+10)=18∶20( )
(2)12∶16=(12÷6)∶(16÷4)=2∶4( )
(3)0.8∶1=(0.8×10)∶(1×10)=8∶10(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4.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2))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5)归纳小结: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口答完成。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第3课时比的应用
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一个农场计划把100公顷地平均分成2份,分别播种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道题是把100公顷平均分成2份,这是一道平均分配的应用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平均分配方法的实例很多,但是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分配方法应用也很广泛,那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配制一种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这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师: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师: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师:“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
师: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水的体积:500÷5×4=400(mL)
2.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3.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4.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总数×分率。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2题。
第1、2题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善于转换各种信息。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题。
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一开始我就将“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一)解方程:
χ+40%χ=7 χ-15%χ=10.2 140%χ-χ=0.5
(二)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1)阳光机械厂有职工130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 。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阳光机械厂中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少26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3/5。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出示例10。
(1)读题,理解题意
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你能想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画线段图
(3)学生列方程解答
(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5)让学生尝试检验 ;
(6)小结: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2、教学“练一练”。
(1)第1题,先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2)第2题,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完成后交流讨论:
1、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
2、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三、课堂总结
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解决这类题目怎样思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纳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
教学重点:
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2)50吨的10%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宪法》第56条,《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4、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5、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知识回顾】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何关系?
【新知探究】
例1、一辆自行车的轮子半径大约是33厘米,它转动一同,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C=2 r
2×3.14×33=2.7.24≈2(m)
1km=1000m
1000÷2=500(圈)
答:………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口的直径是16厘米,求花瓶瓶口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钟面直径40厘米,钟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钟面分针长10厘米,它旋转一周针尖走过多少厘米?
5、喷水池的直径是10米,要在喷水池周围围上不锈钢栏杆2圈,求两圈不锈钢总长多少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7课时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课本第53--54页例7、例8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后项。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和求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同除法、分数的区别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7实物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相差关系 倍数关系
二、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对两个数量用除法比较的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板书课题)
1、教学比的意义。
(1)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2)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3)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比。
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那个数量与那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4)出示试一试。
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如果把内中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2、教学例8。
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
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明确:900:15是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
3、学习比的写法和各部分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1)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教师示范写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2)师说明: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比。
(3)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书p53的中间内容。
(4)提问:比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4.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项目 相互关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结合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小结:
⑴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衩除数,相娄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⑵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相法。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讲评。
2.练习九1、2、4题。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完成后交流核对。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4课时 分数与分数相乘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35页例4、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
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分数并统一法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示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 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1、下面着几道题你会计算吗?
出示:2/11 × 3 = 4 × 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试一试”第2题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2)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2、练习。
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3、4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布置作业
练习六的第2、5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难点: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说一说什么叫做百分数?
2、出示判断题
(1)一种商品降价15%,现价是原价的15%。…………( )
(2)大于45%而小于46%的百分数不存在。……………( )
(3)有99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100%。…………( )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师:如果把地球总面积看作100份,那么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占多少份?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指名说一说比是怎样改写成百分数的?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师问:你是怎样将百分数改写成比的?先读题,说一说题中两个百分数的含义。 独立完成并汇报。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第(1)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指名口答。
思考:如果将65和35相加,结果是多少?
6、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完成后师指出: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大于100。
思考:如果将佳美超市的营业额看作100份的话,至诚超市与大达超市各应看作是这样的多少份?
7、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延伸
出示练习十四第11题。
师小结:若两校总人数相同,则女生人数也相同;若两校总人数不同,则女生人数也不同。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见解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哪些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123333??????666101010
计算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101010
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9
222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999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2222?2?262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999939
2蛋糕的图片)3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22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99
2示求3个相加的和。9
2(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9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2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9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22222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99999
教师板书:2?2?22?36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999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99
观察结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99
(3)概括总结:
2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9
22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99
作分子,分母不变。
2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9
2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9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个13是多少?5个是多少?1010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25?4?81512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3?5?1?21087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3(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
3指名列式,板书:?35
333问:?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为:?。252
3133131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535353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533?8?754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25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11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顷怎样表示?2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111?11?引导得出:??252?51011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25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11131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252?525
131?33?板书:??公顷)252?510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323?22?例:??535?3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六年级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89——90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操作试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圆片、铁圈、绳子、直尺。
教学方法:
观察、演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问题从情境中引入:兔子和乌龟进行赛跑比赛,(如图)兔子绕着直径为1KM的圆跑一圈,乌龟绕着边长1KM的正方形跑一圈,你认为它们谁跑的路程长?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圆的周长又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引导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2、化曲为直,测量周长。
(1)(出示铁环)什么是圆的周长呢?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讨论:把铁环拉直后测量——“剪开拉直”。
(2)出示水杯(指底面),你能将它“剪开拉直”测量出它的周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将它化曲为直,测量出周长呢?
讨论:
方法1:可以用带子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周长;
方法2: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板书:“绕线法”和“滚动法”)
(3)学校外面的操场,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不能)教师再指出黑板上所画的圆,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㈠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验证: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如图)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3、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出示内接圆图)对照这幅图,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2倍。)
小结: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2、验证:(小组合作)用绕线法或滚动法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周长C(毫米)直径(毫米)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讨论从表中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点几,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情感教育。
1、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像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附: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继续分割得到正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每条边已经和圆周紧密贴在一起了。祖冲之经过不懈地努力和严谨的计算,终于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3.1415926和3.1418927之间。这个结论在当时的世界上独一无二,比欧洲人发现这一结果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2、介绍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情况。
3、教学圆周率:π≈3.14。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
1.d=4cm2.r=1.5m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指名读题,自己列式解答(1生板演)
六、巩固新知。
1、请学生说说怎样计算圆的周长?用字母又怎样来表示?如果知道圆半径怎样来求圆的周长?用字母怎样表示?
2、尝试练习:
①.有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形花坛,在它周围每隔1.57米放一盆花,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花?
②.已知一棵大树的周长是9.42米,你能算出它的直径吗?
3、完成判断选择题。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3、4、5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3.14
c=πd或c=2πr
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c=πd
=3.14×0.95
=2.983
≈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2.98米。
圆形物
周长(C)(毫米)
直径?(d)(毫米)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实验记录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预习提纲:
1、课本中哪杯水更甜?为什么?
2、什么是化简比?
3、化简比的根据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4、试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今天讲台上多了两个杯子,这是老师课前分别调制好的两杯蜂蜜水。你现在能判断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吗?
你们需要老师提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数据信息:
蜂蜜水
(1)号杯:2小杯18小杯
(2)号杯:40毫升360毫升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联系最近我们所学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1)号杯2:18
蜂蜜与水的比(2)号杯40:360
二、探索新知
1、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再次提出问题:
哪杯蜂蜜水更甜,你现在能判断出来了吗?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想想办法,先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的想法与依据。随学生回答板书。
2:18=2÷18=2/18=1/9
30:270=30÷270=30/270=1/9
比的比值都是九分之一,也就是说,两个杯子中的蜂蜜与水的比其实都是是1:9。(式子后板书:1:9)
2:18=2÷18=2/18=1/9=1:9
30:270=30÷270=30/270=1/9=1:9
说一说,这个同学是怎样判断出来哪杯蜂蜜水更甜的?
小结:看!虽然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但两杯中蜂蜜与水的比实际上都是1:9,比较的结果是一样甜。
2、理解化简比,揭示课题。
观察、比较:原来的比与后来得出的.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根据学生发言,师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你能列举几个“最简整数比”吗?
通过例子认识到,就像分数约分一样再不能约分了,比的前项、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指化简过程,揭示课题:比的化简
你是怎么理解化简比的?(随学生回答在化简比的过程上板书“化简”)
刚才化简比时,用到了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小结: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比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性质化简。
3、化简比的方法。
(1)独立尝试:同桌两人分别选一道。(找两人板书)。
出示小黑板:
化简比:24:42120:60
交流:说说你的思路。(方法、根据)
(2)小组活动:
化简比:
0.7:0.82/5:1/4
这两组比与前个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如何把这两组比化简?并试一试。
(3)全班展示、交流: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的智慧。
(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4)归纳:怎样化简比?
(必要时,小组先讨论一下再在全班交流。)
老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唯一,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比的方法可以统一,就像求比值一样,只不过最后写成比的形式罢了,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仅一步之遥。
4、看书质疑。
三、巩固提高
1、化简比:
(要求:学习有些吃力的可只化简前三组比,程度一般的学生至少化简四组比,程度好的学生要求全做。)
21:240.3:1.54/5:5/71:4/50.12:60.4:1/4
2、课本第53页第2题。(写出各杯中糖与水的质量比。并判断:这几杯糖水中有一样的吗?)
四、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化简比来解决,因此学习化简比十分重要,也很必要.
五、作业:课本第52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比的化简
比化简最简单的整数比
1)号杯2:18=2÷18=2/18=1/9
蜂蜜与水的比一样甜2)号杯30:270=30÷270=30/270=1/9
教学反思
1: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例9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检验习惯。
【目标解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较复杂,是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大胆探究。】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阅读思考
(一)课件出示信息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二)阅读信息,思考问题
1、请学生认真阅读信息,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
(1)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
(2)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
(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2、这些问题中,哪些你能解答出来?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就能解答。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时,说说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解决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方法,对解决分数乘法问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
二、由浅入深,探索新知
(一)改题
在课件上补充前述问题(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呈现例9。
(二)探索解决稍复杂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1、认真阅读例9,理解题意。
阅读课本第14页例9及下面的“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并思考:
(1)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把“阅读与理解”栏目的内容填写完整。
(2)从“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中你又读懂了什么?说说每一条线段的意义。
(3)你认为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尝试自己做一下。
2、同桌讨论。
(1)说说题意和图意。
(2)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桌听。
3、集体讨论。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可直接读题理解,也可通过线段图理解。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可以再次出示线段图辅助理解,尤其是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
(2)你是怎样解答的?说说解题思路。
(3)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检验两位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提示一下(算算135次比75次多几分之几?)。
4、回顾小结。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来理解题意的?(反复阅读,画线段图,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等,特别强调画线段图在理解题意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例题、画线段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又通过讨论、小结,使每位同学都学有所得,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1、 P15做一做。反复阅读,仔细分析。独立完成后,同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2、理解“分率句”专项训练:
(1)六(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把看作单位“1”,是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
(2)电视机的数量比洗衣机多。
电视机=洗衣机× 。
3、独立作业(部分可选作本节的课后作业)
(1)昆虫飞行时经常振动翅膀。蜜蜂每秒能振动翅膀236次,蝗虫每秒振动次数比蜜蜂少。蝗虫每秒能振动多少次?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有几种解题方法?
(2)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你能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题目的意思吗?
(3)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每年大约有16亿吨的泥沙流入黄河,其中的泥沙沉积在河道中,其余被带到入海口。有多少亿吨泥沙被带到入海口?
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思考过程。
(4)磁悬浮列车运行速度可达到430千米/时,普通列车比它慢。普通列车的速度是多少?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用不同方法解答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怎样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它与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归纳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是用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这里的几分之几有时候可以直接从题目中获取,有时候要根据题意自己计算出来。
解法一:
A.确定单位“1”的量。
B.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求出中间问题。
C.再计算题中所求的问题。
解法二:
A.确定单位“1”的量。
B.先求出所求问题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C.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答案。
【设计意图:此处的课堂总结有利于学生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五、互动游戏,适度拓展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好,现在还有时间,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我这里有2个盒子和30个乒乓球。现在老师拿几个乒乓球放到一个盒子中,但是不给你们看到底拿了多少个,看哪位同学猜得准。
师:我只告诉你们一个条件:“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你能说出1号盒子里有几个乒乓球吗?
师:如果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你能说出2号盒子里现在有几个乒乓球吗?
师:你没有看见,怎么会知道另一个盒子里有25个乒乓球呢?
【设计意图:在课堂最后安排了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顾分数乘法的学习内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五第4~7题。
育人目标
1.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合理、灵活地解决3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解决三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4.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6.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两个数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推广到三个数连比的问题。
难点:理解三个数连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填空。(多媒体出示题目)
(1)小明家养了35只鸡,公鸡和母鸡只数比是3∶4,公鸡( )只,母鸡( )只。
(2)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的比是1∶3,20xx年全世界大约有20xx只丹顶鹤,我国有( )只。其他国家有( )只。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生举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反馈.
交流后,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独立思考再交流方法和结果,集体评价。
举例,分组讨论、反馈、交流。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从题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要配制220吨混凝土,水泥、沙子、石子的比是:2∶3∶6,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怎样解答?
生1:前面所做的题都是两个量的'比,这道题是三个量的比。
生2:可以仿照上节所学的按比例分配方法去解。
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4.展示学生解法,说出解题思路。
方法1:220÷(2+3+6)=20(吨)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答:需要水泥40吨,需要沙子60吨,需要石子120吨。
方法2:总份数:2+3+6=11
需要水泥的吨数:220x2/11=40(吨)
需要沙子的吨数:220x3/11=60(吨)
需要石子的吨数:220×6/11=120(吨)
方法3:根据已有知识,用方程解。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吨,再分别求出沙子、石子、水泥应需的吨数。
解:设每份是x吨.
2x+3x+6x=220
11x=220
x=20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 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5.议一议: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要先求出总份数,求出每一份的量,再求出各部分的量;或者求出总份数后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或者设每1份的量为未知数,列方程来解答。
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讨论交流异同。
尝试解答,再展示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小结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
根据给出的这三种蛋的连比,组织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交流解题方法。
2.一堆混凝土中沙子有100kg,石子有60kg,水泥有240kg。要配制180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石子、水泥各多少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这个问题中虽然没有给出沙子、石子、水泥的连比,但已给出了一个配料方法,根据给出的数值,可以求出这三种料的连比。
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刚才同学们通过上题计算,知道混凝土中沙子、石子、水泥的比为5∶3∶12。现有一堆总重为40吨的混凝土,经现场测量,水泥有20吨,沙子有12吨,石子有8吨。这堆混凝土符合配比吗?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先求出现场测量的三种配料的比3:2:5,然后与要求的配料的比比较,得出:这堆混凝土不符合要求。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
独立解题,再交流解题方法。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堂小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的知识与昨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谈收获。
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7题。
独立完成。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0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课》数学教案04-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3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编15篇)01-3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02-1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集15篇)02-1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集15篇02-2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