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幸福在哪里》是一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幸福在那里
三个牧童
寻找幸福
幸福的含义
幸福在对人类有益的活动中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部分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学习下文。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你了解到什么?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①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②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孩子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学生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三、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2、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3、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激发兴趣,畅所欲言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提及幸福,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可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无形中激起了学生读书找寻答案的兴趣。
文中自然段颇多,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作业设计
1.规范地书写生字。
2.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
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2
学生课前预习:
1.读通、读顺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弄清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并试着解决疑问。
3.了解《小兵张嘎》这本书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5个生字和儿化音,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和小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通过想象,写第二次摔跤,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单元我们认识了顾大局识大体的蔺相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爽勇猛的武松,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人物,他叫张嘎,13岁,人称小嘎子。他是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主人公。
板书:小嘎子
你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内容吗?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摔跤吗?
板书: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1.正音,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3.思考: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师适当板书
三、品读课文,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品读小嘎子
1、用直线画出描写小嘎子的句子,说说体现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进一步细细品味。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出示句子1]
(1)[此句指导理解]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嘎子的机灵?点拨:“手疾眼快”看出他——[机灵];小嘎子为什么“不跟他一叉一搂”?这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对手很强,所以小嘎子就不跟他一一搂,可见嘎子的确是富有心计、聪明!]
(2)指导朗读,读出嘎子的机灵。[先个别读后齐读]
●起初,小嘎子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出示句子2]
(1)[此句指导理解]从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点拨:“使巧招”、“下冷绊子”可以看出嘎子有心计,“猴儿似的”可以看出他的动作敏捷,灵活。]
(2)指导朗读,读出嘎子的灵活。
●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出示句子3]
(1)[引导]嘎子沉不住气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同学们仿佛见到一个怎样的嘎子呀?[争强好胜]他争强好胜,时时刻刻想把对手打败,即使到比赛的最后,他还想使巧招!他使出了什么巧招呢?[用脚腕子去钩胖墩儿的腿]你看,小嘎子的的确确很机灵,很有心计。
(2)指导朗读,读出嘎子的机灵、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先指名读后齐读]
(二)品读胖墩
1、学生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小胖墩的句子。
2、交流: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句子,进一步细细品味
●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相应出示句子]
(1)[指名读句子]
(2)这对手有什么特点?(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他也是一个摔跤的惯手,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等词语。]
走进文本,我们认识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一个争强好胜、聪明机灵,一个身体壮实、憨态可掬,!
(三)领会人物描写方法
思考:文中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方面来表现这两个人物个性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作者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就使我们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四、放飞想象,练习
1、理清文章脉络
嘎子和胖墩儿都是摔跤的惯手,他们旗鼓相当。从开始对阵到揪在了一起,处处看出他们的勇猛,请大家读读这几个句子。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他们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三抓两挠地揪在一起。
●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输了!
2、思考:现在就你的了解,小嘎子摔跤输了,而且摔得是仰面朝天,你觉得他此时此刻心里会怎么想?会对胖墩说什么?
3、学生交流
4、老师:小嘎子当时到底怎么说的呢?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中,小嘎子摔跤失败后说的一句话:“慢着!”小嘎子脑门上哄哄冒火,又羞又急,“咱们是三盘两胜,这一回就归你啦?——还有两盘呢!”“又三盘两胜啦,你可真会耍赖!好,三盘就三盘!”
4、根据你对小嘎子的了解,抓住嘎子的动作和心里,请你接下去写你心目中的第二次摔跤的片断
(1)写
(2)交流
(3)建议回家看电影《小兵张嘎》
板书设计: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
小嘎子:聪明机灵争强好胜……
胖墩儿:憨厚、诚实……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教师播放课件,出示神话故事图片,学生说说是什么故事。
师:大家刚才说的呀都是——
生接:神话故事。
师:什么是神话呀?
生:假的。
生:很神奇。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感到神秘莫测,无法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就认为这么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于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神话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板书)学生读课题
师引读课文:“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
师:是呀,天地模糊不清,多可怕!盘古是怎么让天地分开的呢?课文哪一段写了?让我们快去读一读吧。
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句子。
师:谁接着往下读,把我们领进这一个神奇的故事中去。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
师:停,老师把这句话改一下,你看行吗?“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过去。”这样改行吗?
生:不行,我觉得这样很没有力气。
师:用“抡”,用“猛劈”怎么就有力气了呢?
生:因为猛劈,就是要靠很重的力气朝前面劈过去。
师:而且是“抡”起大斧头!请大家做一个抡的动作。(学生抡后做猛劈状)
出示课件,盘古猛劈图
师:同学们,盘古抡起斧子猛劈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你说!
生:就是咬紧牙关,就是很用力!
师:你把这种用力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
师:有点用力了,谁再来猛一下。
生:(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引读: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
生齐读:猛劈过去!
师:读得多投入呀!这一抡,这一劈,把天和地分开了,用一个成语说就叫做开天——
生接:劈地。
师板书:开天劈地
师:这一劈,宇宙发生了巨变,接着读——
生:(齐)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形成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同学们我们来看。
投影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师:谁来,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这一副神奇的画面活起来。
生读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里面有许多反义词。
师:有哪些?
生:轻--重;清--浊;上升--下降
师:短短一句话中,竟然藏着如此多的奥秘,作者的语言多精妙啊!这些词语一一相对,多有趣啊!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全体女同学,你们就是“轻而清的东西”,男孩子,你们就是重而浊的东西。
生读。
师:盘古劈开天地以后,他又沉睡了吗?
生:不是。
师:这时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自己读第三段,边读边想。
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师:他做了什么?
生:盘古用头顶着天,脚瞪着地。
师:你找得真准!你们是这样吗?
师:哦!都是。(课件出示画面和句子。)
师:谁来,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表现出它的神奇之处。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的确够使劲的,谁使的劲再大一点?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那现在你就是盘古,伸出你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什么感觉?
生:好累。
生:手、头酸
师:我感觉到了盘古脖子很酸了,脚很痛了,他快要撑不住了……
师:此时,你在想什么?
生:为了人类我豁出去啦!
生:如果放弃了,天地又会混沌一片。
师:是啊,一分钟就让我们感觉到累了,可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盘古就那样顶天立地站在那儿!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千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万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万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响亮有力)
师:这真是一个顶天——
生接:立地。
师:这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板书顶天立地)
师:还有什么神奇出现?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长越高。
师:此刻,我们就是盘古,我们在不断地长高,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神奇!
生齐读---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天地终于成形,盘古却——
生接:累得倒了下去。
师:他的开天辟地之路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一倒,天地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请同学认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而神奇的画面。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老师想问同学这整整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生: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他的身体有哪些变化?
生: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生: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生: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生: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生: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生: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生: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生: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播放课件,出示各种图片,学生看句子朗读。
生: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让四季的风吹得柔一些吧,让飘动的云再飘得慢一些吧!
生再读: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生: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师:这雷声太温柔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生: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生: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辽阔的大地一望无际,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起!
生: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真是“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啊!
生: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生: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句,老师把它们变成了诗句,你能像诗人一样来读读它吗?指名学生配合读。(很有感情)
师:看来还有许多同学想读,这样全体起立,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美美地读。
生配乐朗读(很有味道)
师:哎,雨露后面有个省略号,你知道这个省略号的秘密吗?
生:他的变化没有写完。
师: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先想想,盘古的身体上还有哪些课文是没有写过的?(生答)现在我们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吧!
出示句式:他的——————,变成了————的—————。
生思考交流。
生:他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
师:你是第一个来到宇宙的,祝贺你。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
师: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的钻石
生:他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师:多么奇特的想象!
生:他身上的细胞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变化,如果都加到书上,这省略号可以擦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说也说不完。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师:你们的回答,终于让我明白了,盘古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盘古开天辟地,累得倒下了还把自己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他牺牲自己,奉献一切,真是英雄本色!这就是——出示最后一段。
生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千字文》里这样写着——
出示课件,生齐读: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师:课后,我们还可以多读读神话故事,再次感受神话之神奇。(出示作业)这个星期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四、教具准备:
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
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1)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2)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3)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4)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5)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6)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7)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8)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
(1)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2)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①景色美。
②面积广。
③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5、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
①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语文教案 篇5
四年级上册语文卡罗纳原文
卡罗纳的母亲病得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今天上午,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
老师说完,卡罗纳回到座位上,挨着我坐下。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开始上课。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我看见母亲在等我,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当时我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卡罗纳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
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爱”。
自主学习区:
1、通读全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借助字典,理解词义。
2、再读课文,反复朗读,直到字正文通,非常流利。
3、默读课文,用——画出卡罗纳遭遇不幸后有哪些表现?用~~~~画出大家是怎么做的?并在句子边写下你的感受。
自主检测区:
1、我会认
( ) ( ) ( )( ) ( )
遭遇 怜悯 叮咛 嘱咐 号啕大哭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2、积累词语
可怜 遭遇 严肃 怜悯 暗示 叮咛 嘱咐 端详
悲哀 号啕大哭 屏息凝神 目不转睛 恍然大悟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探究区:
(温馨提示:本课要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深入体会人物的感受。)
1、卡罗纳遭遇不幸后有哪些表现?读句子,说感受。
2、感悟关爱:
(1)、老师的关爱:
(2)、同学的关爱:
(3)、“我”的母亲的`关爱:
如果卡罗纳来到我们的身边,你会为他做些什么?写下来。
检测反馈区:
1、照样子,先连线搭配词语,再另外搭配一个。
例:可爱的——小白兔 (毛茸茸的)小白兔
盛开的 目光 ( )目光
关切的 孩子 ( )孩子
可怜的 花朵 ( )花朵
2、放学后,当“我”扑进母亲怀抱的时候,母亲为什么把“我”推开,还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在正确答案后打:“∨”
(1)、因为母亲不要我了。 ( )
(2)、因为我身上有灰尘,母亲怕把她的衣服弄脏了。 ( )
(3)、因为母亲明白,现在和我拥抱会使卡罗纳更伤心。( )
语文教案 篇6
复习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复习教案)。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习重点
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习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五柳先生传(复习教案)》。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习。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板书课题 五柳先生传
二、出示复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1)、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2)、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融入大自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做到不多字,不少字,正确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先指名认读,后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读课文,听者给予评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1)、第一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怎样走进大自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摸到什么?闻到什么?……体会他们欢快愉悦的心情。抓住“追着……追着……追着……”进行品位,体会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急迫而热切心情。
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投身于自然。引导学生抓住“扣醒山石”、“访问花瓣”、“网住斑斓的秋天”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进行感情朗读。
(3)、第三小节讲的是孩子们融入自然。在前两小节的感情基础上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深切的爱。
4、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达到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 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 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教案12-08
[经典]语文教案10-10
语文教案03-02
语文教案03-02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