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策略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策略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策略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画图的策略理清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什么策略?
列表。
师:大家体会到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那么,这节课再学习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观察情景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用的信息。
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个已知条件:
(1)绿花有12朵。
(2)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3)红花比黄花多7朵。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2.分析问题。
要求红花有多少朵,首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了。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
根据线段图所示,可以很容易解决“红花有多少朵”这一问题了。
3.解决问题。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朵数:12×2=24(朵)
(2)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4、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答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 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黄花朵数:12×2=24(朵)
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可以用画图的策略解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运用画图的策略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策略教案2
一、激活经验,感知策略
1.猜一猜:老师的年龄加上9的和再除以4,恰巧是10岁。老师今年是多少岁?
2.谈话:这是老师每天上学从家到学校的路线,你能说说老师每天放学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吗?(多媒体呈现:老师家→向东50米到苍梧绿园→向北200米到教育局→向西150米到学校)
3.揭题:
刚才,我们算出了刘老师的年龄,研究了刘老师返回的路线。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解决这两个问题时都分别使用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之间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板书:倒过来推想)
这种“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信,咱们继续看——
设计意图: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因此,通过“猜年龄”和“返回路线”两个已有经验的唤醒,为倒推策略的探索提供了清晰地新旧知识间的“固着点”,促进新认知的高效建构。
二、初步体验,建立模型
1.出示例l
师:这儿有两杯果汁,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一共有400毫升。
生:甲杯果汁比乙杯的多。
师:假如有两人来喝这两杯果汁,你觉得要怎样做才公平一点呢?
生:把两杯倒在一起,然后平均分。
生:甲杯倒给乙杯一点,使两个杯子同样多。
师:现在从甲杯倒人乙杯40毫升,甲乙两杯的果汁数量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甲杯减少了40毫升,乙杯增加了40毫升。
提出问题:要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填写课本第88页的表格。填完后说说你是怎么推算的。
甲杯/ml
乙杯/ml
现在
原来
结合回答演示:甲杯的果汁数就在现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多少,乙呢?
交流:展示学生的表格,说一说想法?
追问:要求原来的情况,我们是从哪儿开始想起呢?原来的变化过程是甲杯倒人乙杯40毫升,倒推时是怎样变化的?(强调:变化过程相反)
3.回顾反思
师:回想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先算的是什么?我们是从哪里开始倒推的呢?
小结:看来当我们知道现在的量,要求原来的量时(板书),我们就可以用倒推的方法来解决。(完成板书:原来: ←倒过来想一想 现在)
其实.用倒推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请看:填一填: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什么小技巧吗?先倒推哪一步?
小结:倒过来推想就要从现在的数据出发,根据各自发生的变化往回推算出原来的数据,也可以简称倒推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设计意图:如何将作为思维结果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在例l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揭示了倒推问题的三要素:原来状态、变化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感受到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接下来的“填一填”,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倒推过程与变化过程的相反性,感悟倒推的顺序,为例2多步倒推的探究过程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定向和认知铺垫。
三、自主探究,深化理解
1.探索例2
出示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上面的信息?
师:这时候,老师看到的是一张张自信的面庞,还有的同学拿起了笔,没有人怀疑同学们不会解答这样的问题。不过刘老师关心的不是这个,而是——
多媒体呈现:
①你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进行整理吗?
②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列式并解答。
2.整理信息,讨论交流
①把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完成在作业纸上。这个变化的过程是什么?
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原有?张←去掉24张←跟小军要回30张←还剩52张
或符号表达:
学生说一说想法。
②师: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整理好条件,你们是用什么策略想这个问题的昵?
可以怎样列式的呢7
第一种:
52+30-24=58(张)
师:先倒推哪一步?再倒推到哪一步?倒推时的过程与原来的变化过程相反吗?
第二种:
52+(30-24)=58(张)
师:原来这两个变化的过程可以合二为一吗?现在比原来少6张,现在有52张,把这少的6张补起来就可以得出原来的张数了,52加6的过程;是不是用的倒推法。我们把它变成了一步倒推的题目了。
③检验。
可以写答了吗?结果是否正确该如何验证呢?
3.回顾反思,对比深化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主探索解决了这道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用的是什么策略?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情况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呢?怎样运用呢?
小结:如果某种数量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已经知道了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就可以用倒推的策略。先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往前倒推,直至求出答案。在倒推的时候要注意变化顺序。(板书:变化顺序)
设计意图:例2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深化理解策略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摘录条件进行整理以及讨论交流中,逐渐感悟在倒过去想的时候,不仅要逆着事情变化的顺序进行,还要注意先把后发生的变化倒回去,再把先发生的变化倒回去,直至事情的原来情况。在汇报交流中,对两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到倒推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但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再次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从而感悟到有条理的思考是很重要的。
数学策略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五第6~9题和思考题,了解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
结合画的图进行分析: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 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4. 练习五第9题。出示题目和表格。
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学生独立完成。
5. 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
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数学策略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P56-58例1,“想一想”,“练一练”和P61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难点:
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
(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
(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
(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列式解答并检验。
(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
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
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
(4)齐答。
3、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4、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
(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 (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数学策略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
(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
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1)8行树有多少棵?
(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
(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
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2、做练习九第7题。
(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
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
(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
(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
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
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策略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具体问题找到对应的转化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了解转化思想在数学课程中普遍存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转化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提高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转化策略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难点】转化的.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学习多边形面积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比较两个图形面积时,用到数方格、平移等方法。
教师指出前面接触的图形相对简单,本节课进一步学习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讲解新知
1。问题探究
大屏幕出示教材图片,并提问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经验,直观的会提出数方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涉及不满一格的情况,若按照前面数方格时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得到的结果不够准确,并且较为繁琐,引发学生思考更为确切的比较方法。
学生根据导入中的情境,能够想到可以通过平移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进行比较。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5分钟时间,探究图片中的不规则图形可否转化为较为规则的图形,若可以,思考如何转化。小组代表做好讨论记录,探究结束找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两个图形都可转化为规则的矩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的方法得到。通过比较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数方格、数边长)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多种变化过程。
2。方法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上述图形变换前后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图形转换的方法与特点,同桌之间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1)变换前后图形的形状改变了,由复杂变为简单熟悉,但面积的大小不变;
(2)图形转化可通过平移、旋转、翻折、拼接等方法;
(3)经过转化之后将无解变得可解,将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
教师讲解其为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即将未知事物转化为已知事物,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的学习中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时;代数领域学习异分母分数运算、小数乘法等。通过回忆学习过程,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算一算下列三个图形中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
(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课后练一练。
数学策略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
(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
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
(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
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
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数学策略教案8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检测学生数学计算学习情况,极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准确、快速、科学、灵活”地进行计算。我校决定举行全校性的计算比赛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基本计算方法,加强学生对计算的熟练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我校的校本研修进一步完善。
二、主办:
教导处
三、承办:
数学教研组
四、竞赛时间和地点:
20xx年4月16日(周二)下午在学校教学楼前举行。
五、参加单位:
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各班先自行组织预选,然后根据成绩每班选出15名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比赛。
六、决定名次的奖励办法。
本次比赛是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按总分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四名,学校将给与奖励和一定的奖品。
七、竞赛办法:
⑴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竞赛时各年级同时进行。
⑵本次竞赛的时间为60分钟。
⑶各年级组的老师必须按教导处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口算题:80道(每小题0.5分)笔算题:20道(每小题3分)
八、比赛时以广播口令为准。
九、监考老师:
一年级:xxx
二年级:xxx
三年级:xxx
四年级:xxx
五年级:xxx
六年级:xxx
数学策略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一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
(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
(2)分析解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 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
(3)检验结果。
出示补充题:
①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
②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_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14题。
(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
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
(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j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
2、做练习九第15题。
(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3、完成思考题。
启发:为什么后一次比前一次的要重一些?倒水杯数怎样变化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数学策略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2.通过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交流、反思,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列举得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分钟)
学生自主认定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2.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你能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吗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多种方法,准备实物投影。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导学要点:
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按这样的顺序既不会多也不会漏。
(有序思考,不遗漏、不重复)
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宽差距越大,面积越小;长、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预设:
(1)写数的分成
(2)有序写出用3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三位数。
(3)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
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结果,思考:同样都给出了四种围法,你更喜欢哪个? 为什么?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列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第95页练一练
(1)还有哪些时刻会发出铃声?
(2)除了用列举的方法还可以怎么解答?
2.练习十七第1题
【综合练习】
练习十七第2、3两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快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数学策略教案11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完成想想做做:
三、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四、应用拓展
1、放学后,我们两个同时从学校出发,分别向东去新华书店,向西去文具店,
问: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不同?
你能根据题意自己独立画线段图整理。
展示学生的线段图,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补充合适的问题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的时候分别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比较两题,找联系。
说说两题有什么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一个是相向的,一个是相背的)做手势。
什么相同?(都是求两断之间的距离,可以先分别算出各自的距离再相加,也可以先算出合起来的速度再算总的路程。……)
五、完成想想做做:(做在作业本上)
1、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2、读题后问:这道题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想?把你的算式写在作业本上。
3、读题后问: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联系?你会解答吗?
数学策略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71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
1、出示例2。
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道题和我们昨天学习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根据回答概括:昨天是倍数关系,而这题是相差关系。
“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这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到什么?
3、探索假设的过程。
(1)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你怎么想的?(假设都是小盒)
那还能装80个球吗?为什么?
(2)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还可以怎么想?(假设都是大盒)
假设以后就全是什么盒子了?
现在一共能装多少个球?为什么?
(3)解决问题。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在作业纸上解答。
出示两份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座位上介绍解题过程。
追问:①这儿的“8”什么意思?为什么要-8?
②这儿的“40”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40?
4、回顾反思。
提问:在解决这道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假设)通过假设,就可以把两种不同的盒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盒子。
但要注意的是,假设以后什么发生了变化?(装球的总数发生了变化)所以计算时要用80-8或80+40。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1、做“练一练”第1、2题。
独立练习,完成后交流核对。
2、练习十一第1、2题。
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一第5题。
先填空,再解答。
4、练习十一第7题。
先完成下面的填空,再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法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3、4、6题。
教学反思:
数学策略教案1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向”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操作演示。回顾操作过程,出示完整示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后,两个杯子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了现在每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方法。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优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例2。
(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的表达出来?
(2)解决问题。
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示意图。你能根据示意图说说题目的大意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你能仿照示意图的样四,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尝试画倒推的示意图。展示作业。根据示意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你能列式解答吗?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推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
(3)归纳。
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一练。
理解题意。尝试将题目中的条件,展示学生作业。你是怎样想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手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回列式解答吗?说说推想的过程。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你能通过列表的方法题目中的信息吗?你会列式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你能画图题目中各个条件的示意图吗?学生根据示意图列式解答。交流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练习十六第3~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
用什么策略?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你能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吗?可以运用什么策略解决呢?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展示作业,说说自己的思路。
2、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你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倒过来想呢?
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检验所填的数据是否正确?
4、完成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下午6时的气温是18℃,根据比中午下降了7℃,你能推算出中午12时的气温吗?你是怎样推算上午8时是多少℃的?
5、完成第7题。理解每幅图中显示的相等关系:5个桃子的重量=2个梨子的重量3个梨子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1个菠萝重600克小组中交流思路。说说是怎样想的?
6、完成第8题。你能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吗?根据的条件列式解答。应该怎样倒过来推想呢?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第9、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9题。
理解对帐单每一栏的含义。4月份的结单余额和上月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可以算出张阿姨信用卡3月份的结单余额是多少元?小组讨论方法。汇报交流想法。
2、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
要知道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可以运用什么样的策略?(逆推法)根据第四幅图,你能知道第三幅图中的牌是什么顺序吗?(10、9、7、8)原来的牌是什么顺序呢?(7、9、10、8)分组活动:拿出四张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再翻开看结果,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样放的。小组活动。
3、完成思考题。
理解题意及关键词的意思。“遇店加1倍”,遇到店将加成壶中酒的2倍。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原有?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喝完)逆推为:0→1斗→0.5斗→1.5斗→0.75斗→1.75斗→1.75斗→0.875斗
三、课堂
你觉得“逆推法”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什么作用?
数学策略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来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会用画图的方法实际生活的信息,会通过画图的过程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自觉主动地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画图导入,感受策略
1、提问:同学们,你们会画一个长方形吗?画画看。
投影显示:他画的对吗?你觉得画图时要注意什么?
我们一般是怎样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的?
假如知道了面积和宽,怎样求长?知道了面积和长,怎样求宽?
适时出示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长=面积÷宽
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2、引导: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明确了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微复杂一些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体验策略
1、出示例题
默读2遍,读懂题意。
提问:你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怎么求原来的面积?有头绪了吗?
2、引导:老师一个建议,用画图的方法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想不想尝试?
3、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讨,画出示意图,注意要把所有的信息和问题都到图上去。
投影显示若干组的图,集体评议。
你觉得哪一组的图符合了题意,对于我们解题有很大帮助,为什么?
指着图,理解长变了,增加了3米,宽没变。
结合图,明确原来的面积、增加的面积、现在的面积各指哪一块。
4、分析:要求原来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长知道吗?宽呢?所以关键要求什么?怎么求?
5、借助图,独自列式计算,尽量用综合算式。
投影显示一生作业,让其说说每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6、:反思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我们是用画图的策略来这题的条件与问题的。画图时要注意画出题目所有的意思,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分析。根据这幅图,我们很容易地看出长增加了,宽不变。只要求出这个宽,就能得到原来的面积了。如果不画图,思路能这么清晰吗?能这么清楚地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吗?那这便是画图的好处。
三、应用策略,体现策略的价值
1、出示“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白题意。
分析:鱼池有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变了?“减少”在图上该怎样表示?
你能用画图的策略,独自解决这个问题吗?
画图之前,老师还想提醒大家,先把题目再看一遍,把题意弄懂了再画图。
2、学生尝试画图解答。
3、同桌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思路,听听别人的想法,说不定能取长补短。
4、投影显示几个同学的作业,集体评议。
突出标上所有信息,并让学生说说现在要求的是哪一块面积?
邀请画图较好的那名同学上台和自己的解题思路。
5、还有其他方法吗?
6、:画图后,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宽减少了,但长不变。只要通过减少的面积就能就能求出长,再求现在的面积。还可以用原来的面积减去减少的面积求出现在的面积。
四、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谈话:你们已经把画图的策略学到手了吗?
那你觉得在画图前要注意什么?画图时要注意什么?看图解决问题时又要注意什么?
2、老师准备了两个关卡,不会给你任何提示,有勇气去闯一闯吗?有志者,事竟成。
3、第一关:临江中心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扩建后,长增加了10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3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第二关:临江中心小学原来有一个宽10米的长方形绿化带。改建后,宽减少了3米,面积就减少了21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绿化带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5、(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第三关:临江中心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6、集体讲评
显示不同作业,指名点评说思路,错误的修改好。
五、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1、本节课,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实施了分课时教学,分散了难点,同时又增加了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画示意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理解和掌握。
2、课的开始,安排了“画长方形示意图和明确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两个方面的铺垫,一个是解题策略方面的,另一个是基础知识方面的。这样,就可以为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降低了难度。
3、例题的'出示是纯文字的,在学生阅读之后,虽对题意有了大致了解,但对其中的数量关系还是比较模糊的。这时,我便适时给出建议:用画图的方法题中信息。至于如何画、怎样以及对画出的图的,因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操作中理解并获得知识。”所以我便根据班级实际,给了学生尝试的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画图,充分发挥小组智慧后再集体交流碰撞,上完后发现效果不错。因此适当的时候必要的放手,还是很有好处的,而且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赞扬的激励作用。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赞扬也一样不能只给优等生,课上我有意识的去搜寻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今天的书写格外认真”“为这么好的策略鼓掌”“你敢于发言,老师佩服你”等等,中肯的话语我相信会使他们同样沐浴着被赏识的阳光雨露,从而与优等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5、板书方面有所欠缺,因只考虑了要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所以频繁使用了投影仪,而忽略了板书的美观。
数学策略教案15
1、复习目标题目化明确初三数学总复习目标(依据州中考数学考试目标及说明),就是强调教与学的目标性,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掌握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而且也同时要求学生始终明确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怎样达到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是一般了解不作考试要求,哪些知识是不可能单独命题考试的,所考查知识可能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哪些知识是重点。
2、题目训练系列化设计好问题群和习题群,注意分题型组织复习,适当介绍组题规律。注意研究去年各地中考题:一是分类介绍不同题型的特点,二是分类介绍不同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特别是对新题型在方法上多介绍、指导通法,三是注意题型变换或变式(或结构变换或数字变换或图形变换等),这主要针对课本重点例习题进行(中考试题主要来源)。顺便说,为及时反馈矫正、发挥教学自我矫正功能,应安排必要的单元测试(综合检测)。
3、系列讲解重点化专题复习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方法指导与规律揭示:①解题通法;②重视初中数学蕴含的思想方法;③关注近年中考命题新特点,适当介绍中考热点题型思考方法(如分类讨论型、新定义型、开放探索型、实际问题的建模以及解释与应用、图表信息问题分析等),使学生解题中的思考有规律可循。数学总复习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练数学语言符号体系,并能在遇到问题时采用恰当的数学符号对问题作出表示。例如,在总复习中可以适当重复这些不同层次的认知活动:根据语言表述的结构直接列方程、基本作图题、将视觉语言转化为数学文字或图形、将数学文字符号依据一定的数学原理整合成数学语句并建立数学语句与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之间的联系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4、答案要点规范化讲评一般不宜照卷逐题讲解,要展示命题人的'意图,如想考什么知识、什么思想方法等,还要揭示考生常见错误。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答案的规范性,给学生一个好的解题示范(这是笔者多年中考评卷的深切感受之一,不可小看)。最好能以标准答案的形式给出,尽量少一些信手写来,少一些随意表示。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不仅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还在于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正确的步骤,让学生明确在解题时,该写出哪些最重要的得分点。
5、复习进程螺旋化现在初三总复习大多分三个阶段推进,前两个阶段内又将同类或相近知识技能归类分段安排,体现螺旋式上升。学生对复习中遇到综合问题甚至是重大问题有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急于一步到位,要引导学生从看懂教师的解答入手,经过多次反复,反复渗透,在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概括上升成理性认识,最后自己能够应用。这是为追求大面积提高应具有的认识。
6、解题方法系统化一是重视学生复习方法、应考机智的指导和训练,如认真审题的习惯、检验方法、书写规范、避免怯场技巧等。二是应强调解题方法的系统性。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与韦达定理法、待定系数法、面积法、几何变换法(平移、旋转、对称)、客观题的解题方法(直接法、验证法、特殊元素法、排除法、图象法、分析法等)。
【数学策略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04-1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5-23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总结01-10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精]05-26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案05-08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11-08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6-07
语文学习的策略指导与指导策略12-16
数学的教案12-19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