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方程教案

时间:2024-09-05 08:30:18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分式方程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式方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选】分式方程教案

分式方程教案1

  一,内容综述: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在学习简单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时,是将分式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复杂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也一样,就是设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

  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

  (1)去分母法

  去分母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使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但要注意,可能会产生增根.所以,必须验根.

  产生增根的原因:

  当最简公分母等于0时,这种变形不符合方程的同解原理(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方程与原方程同解),这时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方程的解.

  检验根的方法:

  将整式方程得到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为了简便,可把解得的根直接代入最简公分母中,如果不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根;如果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注意:增根是所得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增根使原方程的公

  分母为0.

  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ii)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iii)验根做答

  (2)换元法

  为了解决某些难度较大的代数问题,可通过添设辅助元素(或者叫辅助未知数)来解决.辅助元素的添设是使原来的未知量替换成新的未知量,从而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未知量向已知量转化,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换元法.换元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种常用技巧,利用它可以简化求解过程.

  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设辅助未知数,并用含辅助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方程中另外的代数

  式;

  (ii)解所得到的关于辅助未知数的新方程,求出辅助未知数的值;

  (iii)把辅助未知数的值代回原设中,求出原未知数的值;

  (iv)检验做答.

  注意:(1)换元法不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它是解一些特殊的分式方程的特殊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换元法把原方程化简,把解一个比较复杂的方程转化为解两个比较简单的方程.

  (2)分式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先考虑能否用换元法解,不能用换元法解的,再用去分母法.

  (3)无论用什么方法解分式方程,验根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分式方程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变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验证分式的基本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

  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变形。

  教学流程

  活动1 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活动2 类比探究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

  从分数的变形着手,为类比学习新知做铺垫。

  猜想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

  学习例1和例2,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通过一组练习题,巩固并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归纳、梳理本节的知识和方法。

  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问题情境】

  (1)如果将一个面积为1的圆对折,每一份面积是多少?( )

  (2)你还能举出与 相等的分数吗?

  (3)刚才分数变形过程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得较好;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是否有浓厚的兴趣。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段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在这个活动中,首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自己生成的过程。

  【探究与思考一】

  问题

  如何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

  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这特别质叫做分式的基本性质。用式子表示为:

  其中A,B,C是整式。

  学生归纳以下要点:

  ①分子、分母应同时做乘、除法中的同一种变换;

  ②所乘(或除以)的必须是同一个整式;

  ③所乘(或除以)的整式应该不等于零。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新知识;

  学生对“性质”的运用注意事项是否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是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以做到的。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活动3初步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例2填空: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并知道学生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灵活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让学生总结出解题经验:

  对于第(1)题,看分母如何变化,想分子如何变化;对于第(2)题,看分子如何变化,想分母如何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学生能否紧扣“性质”进行分析思考;

  学生能否逐步领会分式的恒等变形依据

  学生是否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例2是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让学生研究每一题的特点,紧扣“性质”进行分析,以期达到理解并掌握性质的目的。

  活动4练习巩固拓展知识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式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①

  ②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① ②

  ③ ④

  你能从中发现规律吗?

  教师出示问题训练单。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安排三名同学板演。

  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问题(2),学生思考、归纳后,在小组进行交流,并综合各小组中同学的不同见解得出结论。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大部分学生能否准确、熟练地完成任务;

  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

  学生在运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是否积极。

  通过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指明了分式的变号法则。这一法则在分式的变形中经常用到,学生对此又极易出现错误,所以要予以足够重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

  活动5小结评价布置作业

  问题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运用分式基本性质时的注意事项;

  经历分式基本性质得出的过程,从中学到了什么方法?受到什么启发?

  布置课后作业:

  第11页第4题、第12页第12题。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知识、理顺思维。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否理解;

  学生能否从获取新知的中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方法。

  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活动涉及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过程和语言表述进行反思;等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感受,积累学习经验。

  类比联想以旧引新世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练习反馈巩固应用

  引导小结

  布置作业

  优点:

  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重难点适当。

  缺点:

  上传的教学活动例题不明确。

分式方程教案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分式方程的“建模”思想,掌握实际应用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经历探索建立分式方程的模型,领会它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并且求得结论。

  教学难点:

  寻求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建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演练:

  1、分式方程 的最简公分母是______。

  2、如果 有增根,那么增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X=1/2,则a=______。

  4、若分式方程 有增根X=2,则a=______。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一)例题讲解 【例1】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分析:甲队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1/3,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一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1/x,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_____,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____,两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__________. 用式子表示上述的量之后,在考虑如何列出方程 解: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一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1/x 记总工程量为1,根据题意,得 解之得 x=1 经检验知 x = 1 是原方程的解. 由上可知,乙队单独工作一个月就可以完成全部任务, 所以乙队施工速度快.

  【例2】从5月起某列车平均提速v千米/小时,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千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思路点拨:明确这里的字母V、S表示已知量,可以根据行驶时间不变直接设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是X千米/小时,列出方程。 解:设提速前着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提速前它行驶S千米所用的时间为S/X小时,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V)千米/时,提速后它运行(S+5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S+50)/(X+V)小时。 根据题意得 S/X=(S+50)/(X+V) 解之得 X=SV/50 经检验,X=SV/5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答: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SV/50千米/时

  (二)师生共同总结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方法: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样,着眼于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进行“建模”。

  步骤

  (1)弄清题意;

  (2)找相等关系,建立模型

  (3)设元(列出方程)

  (4)解方程并且验根

  (5)写出答案。

  三、课堂演练:

  [小试牛刀]: 某车间有甲、乙两个小组,家族的工作效率比乙组的工作效率高25%,因此甲组加工个零件所用的时间比乙组加工180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少半小时,问甲、乙两组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零件? [巩固训练]: 某校学生进行急行军训练,预计行60千米的路程可在下午5点到达,后来由于把速度加快1/5,结果下午4点到达,求原计划行军的速度。 [拓展延伸]: 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一项工程,乙队单独做一天后,再由两队合作2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所需天数的2/3,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各需多少天?

  四、课时小结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应把握哪些主要问题?

  五、课后作业: 课本38页“习题16.3”第 2,5,7,8题。

分式方程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会如何解分式方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其实是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后验证解是否成立个一个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求新知是一个将新知与旧知如何建模链接的过程,边探索,边完成这个过程。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分式方程的解法

  2、难点

  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时的理论依据及具体步骤

  三、学情分析及课前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解整式方程的求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因此只需要点一下,应该就可以顺利过渡。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恰当地点一下,并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四、重难点突破

  1、前面复习时复习分式的性质要详尽并板书

  2、不按照传统的顺序,给出题目后马上给出整式方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前反思

  此引入部分不宜太长,也不能忽视等式基本性质的复习。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课堂前10分钟内学生要掌握解分式方程是转化成一个整式方程求解的过程。经过多年实践,在环节三中,很多学生会理解成所谓的交叉相乘,必须予以及时纠正,否则出现有常数项时会产生混乱。二是在环节四后直接板书完整过程,学生容易漏掉检验这一步骤。所以等到学生在做题后,试误后予以引导,强化效果更好。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复习引入

  提问:1、方程的定义 2、等式的基本性质

  提问并板书的方程定义,既然加上补充成分式方程的定义;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2,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不等于0的数或式子,等式仍然成立。

  1、全体口答

  1、通过课题,学生已经明白今天要学的内容是分式方程,提问方程的定义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分式方程是方程的一类,是等式,所以等式的基本性质适用于方程,也适用于分式方程

  环节二:

  以旧带新;触类旁通

  通过分式方程:

  90/(30+x)=60/(30-x)的求解过程。是学生明白解分式方程是将其转化成分式方程

  板书90/(30+x)=60/(30-x)

  提问能解吗?

  隔行后板书:

  90(30-x)=60(30+x)并提问:能接吗?

  问题1有点迟疑,部分有提前学的同学回答能解;问题2异口同声回答能解

  这样一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老师会这样写?究竟两个方程间有何联系?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脑袋里面转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建构了新知

  环节三:

  明确依据;强化新知

  明确分式方程90/(30+x)=60/(30-x)可以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转化成90(30-x)=60(30+x)整式方程,然后求解

  提示:注意观察两个方程,发现他们的联系吗?再引导学生看刚才复习过的等式基本性质。

  稍作思考后回答:交叉相乘。引导后知道应该是运用等式的性质二。

  引导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分式方程可以通过转化成我们已经很熟练的整式方程求解

  环节四:

  板书步骤;规范格式

  按照书本的规范格式作为示范板书,给学生一个规范

  补上刚才留空的一行:方程左右两边同时乘以两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30-x) (30+x),去分母得。强调这一步就是去分母,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一步。

  看老师板书

  尽管有些同学已经提前预习了,但这些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以及处理依据是什么,学生似懂非懂,所以需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环节五:

  留白过程,满下伏笔

  后面整式方程的解题过程已经检验过程都留空,为一下强调检验过程铺垫

  提问:以下过程大家都懂了吧,那我就不详细下了。

  认真听课

  留白过程意图有两个:一,稍后时间巡视学生集体过程,若发现普遍问题就集体讲解,否者直接给出;二,一向学生都会很容易忘记分式方程的检验,所以等一下在学生做完所以题目后再特别提示会产生无解的情况,因此需要检验这一必要步骤

  环节六:

  先做后教,加深印象

  板书另外四道解分式方程的题目作练习,根据完成情况再评讲

  板书四道题目:

  (1)5/x=7/(x-2)

  (2)2/(x+3)=1/(x-1)

  (3)1/(x-5)=10/(x2-25)

  (4)x/(x-1)-1=3/(x-1)(x+2)

  堂上练习本完成练习

  学生解题后,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性质中除为什么要强调不为0,是否这5道题的值都符合原方程。(4)(5)两个方程是无解的,因为解代入分母中为0。这时再强调分式方程接完后必须要检验。

  七、板书设计

  分式方程定义

  等式的性质

  课题

  八、课后反思

  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基本能掌握分式方程求解过程关键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分母。需要后面多一个课时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分式方程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忽视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通过对分式方程的解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的重要性。

  4、解决办法:(l)分式方程的解法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能用换元法的方程应尽量用换元法解。(2)无论用去分母法解,还是换元法解分式方程,都必须进行验根,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3)方程的增根具备两个特点,①它是由分式方程所转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②它能使原分式方程的公分母为0。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解方程,并由此方程说明解方程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

  通过(1)、(2)、(3)的准备,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

  在教师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例题讲解

  例1解方程。

  分析对于此方程的解法,不是教师讲如何如何解,而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用原来的方法,去通过试的手段来解决,在学生叙述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解:两边都乘以,得

  去括号,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所以是原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根是。

  虽然,此种类型的方程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些学生容易犯的类型错误应加以强调,如在第一步中。需强调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另外,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于是解分式方程,所以在下结论时,应强调取一即可,这一点,教师应给以强调。

  例2解方程

  分析:解此方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是

  正确地确定出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由于此方程中的分母并非均按的降幂排列,所以将方程的分母作一转化,化为按字母终行降暴排列,并对可进行分解的分母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

  解:方程两边都乘以,约去分母,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它不等于0,所以是原方程的根,把

  代入它等于0,所以是增根。

  ∴原方程的根是

  师生共同解决例1、例2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

  例3解方程。

  分析:此题也可像前面例l、例2一样通过去分母解决,学生可以试,但由于转化后为一元四次方程,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寻求简便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部分和互为倒数,由此可设,则可通过换元法来解题,通过求出y后,再求原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解:设,那么,于是原方程变形为

  两边都乘以y,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整理,得,检验:把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分母,各分母均不等于0。

  ∴原方程的根是,此题在解题过程中,经过两次“转化”,所以在检验中,把所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的分母进行检验。

  巩固练习:教材P49中1、2引导学笔答。

  (二)总结、扩展

  对于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出。

  本节内容的小结应从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所学知识采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

  本节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在已有的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在具体方程的解法上,适用了“转化”与“换元”的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数学方法。

  此小结的目的,使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认知结构,便于学生掌握。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50中A1、2、3、

  2、教材P51中B1、2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1

  解方程:

  分析:若去分母,则会变为高次方程,这样解起来,比较繁,注意到分母中都有,可用换元法降次

  设,则原方程变为

  ∴

  ∴或无解

  ∴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

  探究活动2

  有农药一桶,倒出8升后,用水补满,然后又倒出4升,再用水补满,此时农药与水的比为18:7,求桶的容积。

  解:设桶的容积为升,第一次用水补满后,浓度为,第二次倒出的农药数为4、升,两次共倒出的农药总量(8+4· )占原来农药,故

  整理,(舍去)

  答:桶的容积为40升。

分式方程教案6

  一,内容综述: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在学习简单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时,是将分式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复杂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也一样,就是设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

  (1)去分母法

  去分母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使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但要注意,可能会产生增根。所以,必须验根。

  产生增根的原因:

  当最简公分母等于0时,这种变形不符合方程的同解原理(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方程与原方程同解),这时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方程的解。

  检验根的方法:

  将整式方程得到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为了简便,可把解得的根直接代入最简公分母中,如果不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根;如果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注意:增根是所得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增根使原方程的公

  分母为0。

  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ii)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iii)验根做答

  (2)换元法

  为了解决某些难度较大的代数问题,可通过添设辅助元素(或者叫辅助未知数)来解决。辅助元素的添设是使原来的未知量替换成新的未知量,从而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未知量向已知量转化,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换元法。换元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种常用技巧,利用它可以简化求解过程。

  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设辅助未知数,并用含辅助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方程中另外的代数式;

  (ii)解所得到的关于辅助未知数的新方程,求出辅助未知数的值;

  (iii)把辅助未知数的值代回原设中,求出原未知数的值;

  (iv)检验做答。

  注意:

  (1)换元法不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它是解一些特殊的分式方程的特殊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换元法把原方程化简,把解一个比较复杂的方程转化为解两个比较简单的方程。

  (2)分式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先考虑能否用换元法解,不能用换元法解的,再用去分母法。

  (3)无论用什么方法解分式方程,验根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分式方程教案7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3.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并掌握分式方程的验根方法.

  能力目标

  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km/h,它以最大航速沿江顺流航行90 km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km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 km/h,则轮船顺流航行的速度为(30+v) km/h,逆流航行的速度为(30-v) km/h,顺流航行90 km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 km所用的时间为小时.可列方程=.

  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探究:

  (1)方程=与以前所学的整式方程有何不同

  (2)什么叫分式方程

  (3)如何解分式方程=呢怎样检验所求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

  (4)你能结合上述探究活动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2.根据学生探究结果进行归纳:

  (1)分式方程的定义(板书):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

  (1)x+y=5; (2)=;

  (3); (4)=0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是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具体做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这也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思路和做法.

  3.仿照上面解分式方程的做法,尝试解分式方程=,并检验所得的解,你发现了什么与你的同伴交流.

  4.思考:上面两个分式方程中,为什么=①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就是①的解,而=②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却不是②的解呢学生分组讨论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并互相交流.

  5.归纳:

  (1)增根:将分式方程变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分母,有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

  (2)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三、巩固练习

  1.在下列方程中:

  ①=8+; ②=x;

  ③=; ④x-=0.

  是分式方程的有(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①

  2.解分式方程:(1)=;(2)=.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与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不是原方程的解时,必须舍去.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2页练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分析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并能列出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ok3w_ads(“s002”);

  同步练习

  1.在某市举行的大型商业演出活动中,对团体购买门票思想优惠,决定在原定票价的基础上每张降价80元,这样按原定票价需花6000元购买的门票张数,现在只花费了4800元,求每张门票的原定价格

  2.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某校举办了成语大赛.学校准备购买一批成语词典奖励获奖学生.购买时,商家给每本词典打了九折,用2880元钱购买的成语词典,打折后购买的数量比打折前多10本.求打折前每本笔记本的售价是多少元

  2.“六一”儿童节前,某玩具商店根据市场调查,用2500元购进一批儿童玩具,上市后很快脱销,接着又用4500元购进第二批这种玩具,所购数量是第一批数量的1.5倍,但每套进价多了10元.

  (1)求第一批玩具每套的进价是多少元

  (2)如果这两批玩具每套售价相同,且全部售完后总利润不低于25%,那么每套售价至少是多少元

  精选练习

  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

  据林业专家分析,树叶在光合作用后产生的分泌物能够吸附空气中的一些悬浮颗粒物,具有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已知一片银杏树叶一年的平均滞尘量比一片国槐树叶一年的平均滞尘量的2倍少4毫克,若一年滞尘1000毫克所需的银杏树叶的片数与一年滞尘550毫克所需的国槐树叶的片数相同,求一片国槐树叶一年的平均滞尘量.

【分式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分式方程教案11-20

分式方程说课稿01-03

分式方程说课稿12-07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03-26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06-20

[热]分式方程说课稿11篇05-10

(集合)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5篇06-28

高中教案教案03-05

大班教案桥教案05-26

《落日》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