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4 12:03:4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华7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型:作文指导

  课时:1课时

  教材简析:

  《未来的......》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语文园地六中习作要求而确定的题目,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件未来的产品,可以是学习用品,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公共设施......。

  预设目标:

  1、能进行大胆地科学设想,想像奇特而又合理。

  2、完成习作,语句通顺,叙述能按一定顺序。

  3、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把所想象的未来产品清楚地介绍出来。

  教法策略: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阅读范文,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叙述顺序介绍所设计的产品。

  教学准备:范文一篇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东西或最喜欢干什么?

  2、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未来,你们身边的这些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甚至公共设施会变怎样呢?现在,生产各类产品的厂长们要联合举办“未来产品”的设计大赛,将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多名,同学们想参加吗?

  二、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1、每位参赛者只能选择一件自己最感兴趣的产品来设计。

  2、想象奇特而又要合理。

  3、产品名称可用“未来的......”,也可以自己拟定。

  三、出示范文,探究写法

  1、教师示范介绍--“未来的垃圾桶”。

  2、找出范文的.描写顺序(名称、外形、功能)及重点。

  3、请学生提意见。

  四、拓展思维,想像设计

  1、利用两--五分钟的时间静静思考,自由想象。

  2、在小组内介绍“未来产品”的特点,“小厂长”提问题或意见。

  3、小组选出最有创意的产品设计向全班介绍。

  4、谈谈自己最喜欢谁设计的“未来产品”。

  五、自由习作,完善设计

  1、师:同学们,我们光是用语言介绍,我担心各位厂长一下子不能记住这么多,不如咱们改为用文字介绍,让他们把这些资料带回去慢慢看,好评出一、二、三等奖,好吗?

  2、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二.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三.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四: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语文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热爱祖国河山,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

  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的贡献。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活动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活动难点】

  根据主题搜集、整理和筛选资料。

  【活动内容】

  黄河之史——黄河之歌——黄河之忧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老师课前进行活动指导、学生课外时间搜集资料。

  活动一课时:“黄河之史、黄河之歌、黄河之忧”(课外搜集资料、课内陈词交流并展示成果,以每人办一份手抄报的形式交流资料,进行展示)

  写作、评讲:两课时

  【活动准备】

  1、师生:

  (2)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黄河污染的资料分组交流。

  八、课堂练习:

  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示例1:心系黄河,: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收获颇多。愿综合性学习开展得越来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

  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手段:互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最真挚的情莫过于亲情。亲情虽然没有爱情那样浪漫,瑰丽,却像小溪一样平淡中见隽永。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那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回答)是的,哪怕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莫怀戚一家祖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浓浓亲情吧。

  二、走进课文,感受亲情。带着问题于都课文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点是: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E:结局

  齐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④为什么说“我”的背上和她的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难点理解)

  3、品析课文,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赏析难点句子,文章重点段落,以及分析文章主旨句子。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感和情感。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

  ①课文中出现了那几个人物?

  ②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学生自主发言,辩论走大路还是小路)过渡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

  ③面对母亲和儿子的分歧,我做出了什么决定:“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

  ④我已经决定走为什么我觉得责任重大?

  ⑤最后,全家是怎样走过那条小路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合作,最终挖掘文章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启发,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板书:使命感承前启后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希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3)齐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

  2.结构分析

  母亲→走大路呈上

  散步我

  妻子分歧责任重大尊老爱幼

  儿子→走小路启下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探讨我出来散步的原因?

  ⑴为了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⑵外面的空气很清新,景色很美。

  2、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合作探讨,仔细品味。

  4、质疑。

  5、中心探讨。

  四。走出课文,谈论亲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婉转、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正确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用相同部首识记:胸 脯 、散敢;旧字加部首识记:郊、渣、诚;旧字换部首:惜、低。重点指导书写“步、或”。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他是谁?在课前你们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预设:

  (1) 课文内容

  (2) 课后资料袋

  过渡:你真会学习,不仅读了课文,还关注到了课后的资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了解一下列宁的生平。

  (二)检查预习情况,解决识字。

  1、 自读课文,互动评价

  要求: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全文13段,请13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作出评价。

  2、 识字学词

  出示新词:

  郊(jiāo)外 散(sàn)步(bù) 胸(xiōng)脯 (pú) 仰望 欢快

  面包渣(zhā) 或(huò)者(zhě) 严寒 自言自语 可惜(xī) 肯定

  果然 欢蹦乱跳 诚实 白桦(huà)树 婉(wǎn)转 惹人喜爱

  A、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预设:字音不准确

  B、 读准字音、形成解释

  过渡:大家读得真准确,那看看这些句子你能读流利吗?

  出示句子:

  ①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预设:出示白桦树图片。

  学生通过查字典和生活实际理解仰望的意思(抬着头向上看)。我们还能仰望什么?

  ②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预设:学生通过查字典和生活实际理解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婉转——动听

  惹人喜爱:可通过拆词法(我们第一课的欢畅、敬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义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喜欢和爱护。

  出示生字:

  郊 散 步 胸 脯 渣 或 者 敢 惜 低 诚

  这几个字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字,回忆一下我们在识字时都用过什么好方法?(熟字加减换一笔、加减换偏旁,形声字,字理识字等)用你掌握的方法说一说怎样记这些字?看谁想到得多。

  (1) 集体交流识记方法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总结方法。

  1、相同部首识记:胸 脯 散敢

  2、旧字加部首识记:郊、渣、诚

  3、旧字换部首:惜、低

  4、多音字:散

  (2)指导书写

  教师重点讲解的生字:步(下面不是少)或(部首是戈) 低—设置易错选项

  (三)整体感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填空:开始,灰雀( 在枝头唱歌 ),接着,(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列宁向(小男孩)询问。在列宁的启发下,小男孩(把灰雀放了回来)。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集中讨论人物对话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史家笔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板书及讲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历史史实: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相关内容:

  赵子龙长坂桥七进七出、张翼德声震三军、孙刘联盟、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剑、巧借东风、苦肉记、蒋干盗书、火烧赤壁、华容道、借荆州、气周瑜

  三、学习过程:

  相关知识:

  1、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文段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节次,找出生字词并解决。

  2、以省略部分为分界线,全文分为两部分。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概括各节大意,给第一部分分层。

  问题讨论展示: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3、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读,读出故事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三、读出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精卫填海”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

  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

  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

  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焉: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

  且焉置土石(哪里) 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

  固: 汝心之固(顽固) 且: 年且九十(将近)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 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

  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

  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三、读

  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

  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听范读录音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

  5、全班齐读

  6、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本在”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预设: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

  预设: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

  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

  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平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五、拓展练习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预设:

  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

  (三)对于“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六、附板书

  其妻-献疑(关心、担心)

  愚公(轻视、嘲笑)智叟-笑而止之

  子孙-杂然相许

  (支持、参与)

  遗男-跳往助之

  课后反思或意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