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了解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了解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增强开发、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 分析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培养分析能力。
课型及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说明文。学习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握文章要点,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人类当今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大家看了上面的图表和文字大家有什么感想?得出了什么结论?
2.跟我走进大海!(展示有关大海资源的图片)
在生物资源方面,海洋中存活着20多万种生物。专家测算,海洋的初级生
产力每年为6000亿吨,其中可供人类利用的鱼类、贝类、虾类、藻类等,每年为 6亿吨,而现在全世界的捕捞量仅为9000万吨左右。海产品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来源,目前海产品提供的蛋白质约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22%。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产出的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
二、三分钟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3.这篇文章阐释了什么道理?
三、动动脑筋思考:
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的?
全文共7自然段,按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指出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3~6),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3),总说海洋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二层(4~6),分说: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4);
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5);
海洋鱼虾还有捕捞潜力挖掘(6)。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四、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1. 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第1~2段)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
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2)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再如,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2. 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总说部分(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
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
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
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
第6段举了南极磷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磷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磷虾资源的丰富。
五、过渡衔接 :
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第4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第5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六、总结写作方法: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表达的准确性。
①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③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明确:
1.“最”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超过其他环境问题的严重危
机。
2.“更”突出人们对“鱼虾”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较前两者又深了一层。
3.“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极限不等于到极限,这样表述准确,客观。
(二)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说明和议论结合阐明事理。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语言准确、严密
4.过渡自然。
七、考考你:
判断下列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据报道,现在每年向海洋倾倒约600~1000万吨石油,1万吨汞,25万吨铜,390万吨锌,30万吨铅和100万吨有机氯农药。
2.海底隧道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例如大贝耳特海峡、多佛尔海峡等处,修建海底隧道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3.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 “ 卧虹 ”“ 飞虹 ” 等。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5.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
6.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八、课外拓展: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现今人们保护环境的主题,大家能明白国家的“禁渔”的目的吗?
2. 大家想一想,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九、作业:
探究性学习: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讨论下列一些专题,要求人人找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发言。每个小组要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
1.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
2.重返海洋,人类能做些什么?
(1)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2)海洋矿物资源开发;
(3)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4)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5)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体会汉字偏旁的表意功能。
2、训练数量词与名词间的合理搭配。
3、读背古诗《墨梅》,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4、阅读短文《路边的橡树》,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灵。
5、能说会道《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激发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6、笔下生辉,引导倾听、观察、想象、描述声音。
7、引导发现,抓住要点,练习积累。 8、读、说、写结合,培养欲望综合能力。
重难点、关键
1、发现与积累。
2、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语海畅游”与“积少成多”,引导发现与积累。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汉字真有趣,体会偏旁的表意功能。
1、出示“广、病”字的演变过程。
2、学生自由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3、认读题中两组带有“广、疒”的汉字组成的词语,再介绍自己的发现。
4、再请学生举些带有“广、疒”的汉字并组词。5、教师总结:汉字的偏旁大多表示了自的意思,而声旁则表示了字的读音。
二、填一填,练习正确使用数量词。
1、看题中内容,明确题意。
2、开火车口头填空,加以评议,补充。
3、独立动笔填空,教师巡视检查。
4、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展示、评议。
5、同桌互相检查,进行订正。
6、教师总结:正确使用数量词可以使所表达的意思更准确、更具体。
三、读读背背古诗《墨梅》
1、出示诗题,齐读。
2、引导根据诗题来猜想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设置悬念:墨梅到底是不是黑色的梅花,或是用墨水画出来的梅花,让我们从古诗中寻找答案吧。
4、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5、指名读古诗,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6、正确、流利地齐读古诗。
7、讨论:题中的“墨梅”到底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了解到的?
8、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9、启发体会:说说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10、练习背诵古诗。四、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阅读平台”与“能说会道”。教具准备 橡树的.图片,收集有关花草树木过冬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阅读平台:路边的橡树
1、出示导读提纲,学生独立阅读。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检查反馈,引导读懂短文。
4、教师总结: 人人都应该有一颗关爱花草树木的高尚的心灵,这样,我们的地球母亲才能会更健康,我们所生活的家园才会更美好。
二、能说会道: 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
1、自由认读提示,明确口语交际的内容及要求。
2、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准备交流。
3、出示提纲,引导介绍、交流。
4、教师总结: 花草树木也有生命,花草树木也惧怕狂风与冰雪,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它们、呵护它们,让它们平安度过寒冷的冬天吧!
三、结束,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及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的说明方法.
◆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课题点明“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难写的生字.
◆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老师导语引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l自然段,从中找答案.
◆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汇报,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系.(这种特殊的玻璃在里面夹了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由于金属丝网和电源相接通,同时又和自动报警器相接通,才使得它有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
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指导朗读句子.(“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谚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种玻璃的用途广泛.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用上“……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利用表格.自主学习
◆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分组读书讨论,布置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
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先用分类说明法将新型玻璃分成哪几种;介绍每种玻璃时,又采用描述说明法.)
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会写8个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1、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感悟。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提问引入:同学们知不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你们最喜欢马良什么?你知道他用神笔画了些什么吗?
2.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文中的小作者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23课假如。(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两遍。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字教学
1.范读。师:你们想知道诗的内容吗?先听老师读一遍。我读书前,你有什么悄悄话告诉我吗?(让学生逐一说出朗读时的具体要求)你们要边听边思考:假如有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师:课文中几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2.整体感知,识字读文。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语。
师:你们也想像李老师这样读吗?我相信你们比老师读得好!不过,现在有几个小淘气在和你们捉迷藏,你们能找到它们吗?请大家一边读书一边用铅笔勾出生字词语。
(2)说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师:这几个小淘气都找到了吗?你们的这些小淘气朋友叫什么名字呢?请看课后我会认里的生字。请把每个生字朋友的名字叫三遍,你刚才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3)送生字回家。
师: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蹦蹦跳跳地又回到了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快!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做什么呢?谁愿意把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4)找朋友。
师:你们在课文中都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那么离开课文你还认识吗?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找朋友,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找,找到一个领着大家读两遍,并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9个生字都找到了,你们仔细看看有些字是好朋友,组在一起是个词。现在从这9个生字中找朋友组词。(寻食、健康)文中说:谁到哪里去寻食?在文中找出含有健康的句子读一读。
(5)识记生字朋友的样子。(小组讨论交流)
师:9个生字朋友都认识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不然的话你会叫错朋友的名字,多不好意思啊!请四个人为一组讨论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6)与生字广交朋友,并送朋友
回家。
师:这些可爱的`小淘气可以交许多朋友(组词),请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淘气帮它找朋友,再把你找的朋友送回家。(就是用组成的词说一句话)
(7)凭借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读文感悟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
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共写了几小节?写了小作者的几个美好的愿望?(待学生读文回答后)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2.小组内互读。
师:在这三个小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抽人读)请大家在小组中读一读,四个人每人读一小节,看看谁是最佳小小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认读生字。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内交流。
师:在你读的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假如你是小树(或小鸟、西西),你心里会怎么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感悟句子。
师:读读句子。你喜欢哪个句子,能说说为什么吗?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3.拓展说话。
师:你能用我要给说一句话吗?
4.创设情境诵读这首诗。
(1)第一小节。师:马良的神笔可真好啊!能画出这么美的画。请女生看图,男生读第一小节。
(2)第二小节。师:你们喜欢可爱的小鸟吗?会学鸟叫吗?男生小声学鸟叫,女生轻声读第二小节。
(3)第三小节。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与这首诗有关的画面(抽人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5.赛读。
师:你们敢跟李老师比比吗?我读两行,你们读两行。一、二组与三、四组赛读;男生与女生赛读;学生边读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读。
6.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7.指导背诵,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三、拓展活动
1.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呢?
2.大家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会画得更好对吗?请你用小画笔把你们的美好愿望画出来,能写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像书上的格式写一写。
3.抽学生上台展示。
师:你画的什么?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注意下边有老师和同学,你该怎么说?
四、指导书写
1.复习要写的字。记住字音,认识字形,扩词、用词语说句子。
2.小组交流。
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
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
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加强范写指导。
五、总结
师:如果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语文教案 篇6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训练重难点:如何把听来的故事按一定顺序写具体。
训练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听听乐乐和文文的对话,他们在讨论什么?
2、我们从小都读过故事,你听过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呢?
3、生交流。
二、听故事,了解写故事的一般要求。
1、听磁带讲故事,听的时候注意听仔细,边听边想边讨论。听清楚故事讲的谁?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最后结果又怎样。
2、生听完故事后把听到的和小组成员交流,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要问清楚。
3、学生口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4、从刚才口头讲故事的过程中,你知道怎样把故事写好呢?
⑴、把故事的发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及结果写清楚。
⑵、要一段一段写。
⑶、每段开头空两格,每句话要加好标点。
三、选定材料。
1、看来写听来的故事并不难!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
2、教师列举学生口述的几个故事,启发思考:故事都很有趣,该把它们写一写了。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选定自己要写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提笔。
1、根据自己口述开始,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是否把故事怎样发生的,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最后结果又怎样写清楚。
二、互相诵读习作,共同分享的乐趣。
三、分小组交流习作,说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
四、展示台:听来的故事。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分别是凶字框、口字旁、春字头。
2.会认3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
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学习说,学习猜)。老师说一个谜语,请你们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看谁听得准,猜得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我们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的。
二、看图。
1.出示图: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了些什么?
2.请同学说说图上了什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的顺序。(图上了山、水、花、鸟)那么这首诗是怎么写山、水、花、鸟的呢?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出生字和会认字。
2.出的生字和会认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小伙伴互相读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准确。
4.指名读课文,大家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的字形结构及字义。
1.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时可以联系诗句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2.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的?
3.请记忆字形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人:独体字,笔记忆:撇,捺。也可以用手势记忆,左右手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就是“人”字。组词:好人,人民。
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组词:景色、彩色。
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无”就是没有的意思。组词:无有、无用、无人。
:先认识“”(凶字框)可以用熟字换笔的方法记忆。用“鱼”字来记,去掉上面的角字头,换成“横”,下面的“横”写成“凶字框”就是。组词:,图。
春:先认识“春字头”。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合起来就是“春”字。学生书空“春”字笔顺。组词:春天、春雨、春风。
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组词:听讲、听话。
4.抽读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巩固生字。
五、正确书写生字。
1.让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重点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在书上描红。
3.教师重点指导“”和“春”两个字。
4.其他几个字学生自己照书中的范字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在生字本上正确、规范地书写每个生字。
六、学习诗句,理解意思。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山有色近水无声
(3)让学生找找二行诗句中的相对应的词。
“远看”和“近听”、“山和水”、“有和无”、“色和声”是相对应的词。
(4)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
(5)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体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春天已经过去了,花还是那么鲜艳、美丽。当人们走近的时候,枝头上的鸟不害怕,仍然停在枝头上)板书: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朗读全首诗。(1)在诗句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2)找出相对应的词读一读。
花——鸟山——水声——色
4.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板书:
14.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妈妈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
2、复习:
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
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妈妈为题,写了哪两个妈妈?(板书:生身妈妈、祖国妈妈)
他对这两个妈妈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妈妈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
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课文
2、你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妈妈和祖国妈妈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妈妈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妈妈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妈妈,以弥补长久离开妈妈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妈妈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妈妈的爱慕,带着失去妈妈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妈妈,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妈妈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妈妈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妈妈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妈妈)
(二)、体味对祖国妈妈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妈妈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妈妈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妈妈,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妈妈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妈妈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妈妈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妈妈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妈妈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妈妈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妈妈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妈妈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妈妈与祖国妈妈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