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0 09:19:1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精选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敬畏自然》是一篇科学文艺作品。用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教学时。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理清论述的思路,品味富有哲理性句子的含义,体会科学文艺作品的语言特点,探究难点,感受并理解“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汇。

  2、感受课文内容,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

  3、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4、品味富有哲理性句子的含义。

  5、体会科学文艺作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2、体会语言特点,品味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3、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生词。

  2、熟读课文。

  3、查阅有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资料。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述思路。

  一、导入

  人类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讲,就是同大自然的斗争史。人们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那么,人和自然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呢?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检查预习

  1、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解释: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2、用“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等词语造句。

  3、检查课文的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朗读顺畅、有感情)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两遍,自提问题,圈点勾画,写下感受,理解和评价。

  2、课堂交流:学生谈谈自渎课文之后的理解和感受。

  3、根据下列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整体阅读。

  ⑴ 本文谈论什么内容?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⑵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⑶ 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⑷ 文章怎样提出议论的中心?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主旨的深入理解。

  4、课堂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四、探究难点

  深刻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五、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找出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揣摩其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科学文艺作品的语言特点;

  品味富有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研读赏析】

  一、通读全文

  学生通读全文,体会文章运用哪些写法,有何表达效果:

  1、自主探究:找出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段落、句子,读一读,讨论分析。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归纳:以第1、4自然段为例简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妙处,以第五自然段为例简析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学生找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然后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品味下列富有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学生读一读以上三个句子,仔细研读揣摩其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教师适当的指导、评价。

  三、小结

  明确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

  四、体验反思

  1、长期以来,人类就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本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普通一部分一样”。其他生物也是人类平等的生命。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想法?能不能举例说明?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讲述。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摘抄富有哲理性、讲究形象的语言。

  2、写一下学习本文的感受。

  3、办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结合课文认识汉字10个。

  2、 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3、 能根据课文和图片内容展开想象,木棉树长大以后,小动物们会对它说些什么。

  4、描写“努、力、受、爱”4个字。

  5、懂得要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的过程及条件。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木棉树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木棉树)

  2、木棉树的'种子要离开妈妈了,让我们一起来为它送行吧!揭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想想:木棉树妈妈对种子说了些什么?

  3、出示句子,请学生自学生字。交流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4、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2——4小节

  1、木棉树的种子离开妈妈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它记住妈妈的话了吗?它是怎么做的?

  2、小组交流

  木棉树遇到的困难是:泥土里很黑,他感到有些害怕。可是它想起妈妈的话,它努力向上顶,很快就长成了小木棉树。

  3、指导朗读

  4、 尝试背诵课文

  5、 学习课文第5小节

  1)自读课文第5小节,思考:小木棉树长大后怎样了?

  2)小组交流,抽生回答。

  3) 学习生字,受。

  4) 指导朗读

  四、复习拓展

  说话练习,想一想,小动物们看见枝叶繁茂的小木棉树会怎么说?

  小鸟飞来说:“——————。”

  小蜜蜂飞来说:“——————。”

  五、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努、爱”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齐读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1. 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献你一束花》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

  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学习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插叙这种叙述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女服务员说的话,体会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

  教学准备

  教师:1、作者简介。

  2、将重点语句制作成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出示鲜花。美丽的鲜花,一般用来送给谁?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叫做《献你一束花》。(板书课题)

  在课文的开头,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出示: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和身边的同学合作。

  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开火车领读。)

  指生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这束鲜花是送给什么人的?

  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读完课文,学生回答两个思考题。

  阅读重点段落,体会胜利与失败的对比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找出这次回国,机场迎接的景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次比赛胜利归来: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记者死死纠缠,几十束花,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比赛回国:迎接他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

  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有意避开她。)

  如果你是这名运动员,面对这样不同的迎接景象,你会有怎样不同的心情?

  你能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吗?

  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

  同学们,就像大家刚才体会到的,运动员这时的心情非常沮丧,甚至觉得难堪。在你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可能也有像她这样的心情,对吗?在这样的时刻,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别人的理解和鼓励。)

  就在这个运动员沮丧、伤心的时候,一个理解并支持她的人出现了。读课文六至十一自然段,想一想运动员收到这束鲜花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你怎样看待女服务员说的话?

  出示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交流体会。

  出示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这个奇异的力量是指什么?想一想,它会给运动员带来怎样的影响?

  课文最后又问了我们一遍: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现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你觉得,鲜花还应该献给什么样的人?

  课后延伸(作业)

  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乘坐、轮子、司机、铃声、裙子、整齐、聪明、佩服、握住、表示、感谢、乖巧、赞叹、致谢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七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领会泰国妇女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大象吗?谁看过大象的表演?

  象的确是自然界比较惹人喜爱的动物。它看起来很笨重,但表演起来却非常灵活。四只柱子般的腿,两只大耳朵,威武极了。尤其是那引人注目的长鼻子,更让人赞不绝口。大象不仅在动物园里是大家的好朋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得力的帮手。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今天我们将要结识的这只可爱的小象,还曾经为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过贡献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曼谷的小象》,希望这只聪明、乖巧的小象能在你们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二)范读课文

  (三)组织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3.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生自学

  1.找出描写小象拉汽车、喷汽车经过的几个自然段,并做上记号。

  2.用“——”线画出描写三次晨雾变化的句子。

  3.把本课的生字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五)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汽车陷进泥坑(k5ng)里,在悦(yu8)耳的铃声中。

  2.需要注意的生字的字形。

  感谢:就是谢谢,“感”字上下结构,“心”字底。

  鼻子:上中下结构。

  乖巧:注意“乖”与“乘”的区别,书写时先中间后两边。

  3.注意个别词语的含义。

  赞叹:就是非常称赞。

  悦耳:声音很好听。

  (六)组织学生朗读并书写生字。

  (七)作业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自然段,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四至八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生字词,谁知道曼谷在什么地方?(在我国的南边,是泰国的首都。那里高温多雨,不仅有许多热带植物,也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同学们以后有机会去曼谷,可不要忘了去看看那些可爱的小象啊!

  (二)学习课文

  1.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3.师生共读四至八自然段,思考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阿玲的?悦耳的铜铃声为什么不用“传”来而用“飘”来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看”了这幅画面,你有什么印象?

  阿玲不仅人长得美,而且她的心灵更美。从哪能看出她心灵美呢?

  课文的哪个词是写阿玲的表情的呢?通过阿玲的沉思,你能想象一下,阿玲当时正在想什么吗?她为什么这样想?阿玲指挥小象,一共做了几个动作?在书中找一找,把其中的动词画下来。

  为什么说小象是聪明的小象?为什么说小象拉出汽车是奇迹?

  按理说,汽车拉出来了。阿玲已经把事情办完了,可她为什么还笑眯眯地摇头呢?她在想什么?这次阿玲又是怎样指挥小象的?小象“听”懂了吗?哪些词说明懂了?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小象就完成了拉汽车,喷汽车的工作,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几段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由于阿玲平时注意观察,精心训练,小象又很听话,所以它能明白主人的意思,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司机和作者很为难的事,作者只用了几个动词,就把小象写活了,就像我们亲眼看到的一样。所以我们要写好一个物体,不在于说话多少,而在于细心地观察,精心地描写。作者不正是通过小象的“一掀、一撬、一甩、一喷”把小象写活了吗?

  4.再读四、七自然段,一方面体会景美,人美,人的'心灵更美,另一方面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布置作业

  读熟四、七自然段,思考课后练习题一。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说说小象是怎样拉汽车,喷汽车的?为什么说小象是聪明的?

  (二)朗读全文,回顾课文大意

  请同学们想一想,汽车掉进一个普通的坑和陷入泥坑,对小象来说一样吗?那么汽车究竟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坑呢?是在什么情况下陷入泥坑的呢?当时司机和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同学们一边看书中的插图,一边默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引导学生体会:

  1.通过“点缀”这个词语,你能想象出曼谷近郊的景色是怎样的吗?

  2.通过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能想象出汽车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泥坑吗?

  3.通过“叹了口气”这个词组,你能想象当时司机和作者的心情吗?

  请同学们再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阿玲外貌的句子,思考:阿玲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认识她吗?为什么?

  (三)教师小结

  正是因为汽车陷得很深,司机和作者都很着急,作者又不认识阿玲,所以当阿玲主动帮助作者他们时,作者很受感动。“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地帮助他”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

  司机和作者都很发愁的事,小象却很快就干好了,你能用词来形容一下小象吗?

  一个素不相识的泰国妇女,在中国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体现了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朗读八、九自然段

  1.“啊,多么乖巧的小象!”这句话为什么没加引号?是谁说的?

  2.结尾又出现了三次不同颜色的晨雾,是作者的疏忽吗?三次晨雾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三次晨雾不同颜色的出现,并非作者的疏忽。橘红色,阿玲刚刚出现由于时间早雾较大,太阳刚刚升起,还没有光。第二次,金色,小象刚刚拉出汽车,这时太阳刚发光。从升起到发光,只是片刻,而小象已经完成拉车的任务。第三次,紫微微,是小象喷车后。这时太阳光越来越强,雾渐渐散了,阳光里的紫色的光散射的便少了。穿透了雾。反衬出来,使阿玲在作者心中更高大了。

  我们已经知道,文章晨雾的变化,衬托出了小象的灵巧、可爱。更突出了阿玲助人为乐的高大形象。这种方法叫“用环境衬托中心”,以后同学们写作文时,不妨加上些环境描写,也许会更好地衬托你要表达的意思

  (五)组织朗读全文,练习背诵4、7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案在突出课文重点和突破难点上有特色: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逐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以“画”代文来突破难点,通过学生反复朗读来解决难点。

  在解疑释难时,注意通过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阿玲与小象的动作、神态等。在学习中理解阿玲助人为乐的精神,热爱保护动物的美德。

  探究活动

  小实验——看得见的声音

  声音只能听见,怎么能看见呢?我们这就做一个“看声音”的实验。

  找一个铁罐头盒,把上下两个底去掉。从废气球上剪下一块橡胶膜,把它紧紧地绷在罐头筒的一端,用线系紧。再找一小块拇指盖大小的碎镜片,把镜片用透明胶粘在橡胶膜的外面,不要粘在中心,稍稍靠边一点最好。

  实验时,把橡胶膜和镜片的一面对着太阳,镜片反射的太阳光正好落在对面的墙壁上,墙上有一个很亮的光点。这时,你对着空罐头筒敞开口的一端拉长声音喊叫,或者大声说话,你会发现墙上的光点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出现了不同形状的图形。原来,说话时,空气振动起来,橡胶膜带着镜片振动了。这样,你就看到了声音。

  在背诵《曼谷的小象》4、7自然段时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①了解课文线索,理清句与句的关系,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从课文的结构脉络入手。如:《曼谷的小象》第4自然段,先听其声——一阵悦耳的铜铃声,后见其人——一位泰国妇女。接着写妇女的外貌、衣着、神态,最后点出她的名字。抓住句和句之间的关系,背诵起来就容易了。

  ②抓重点词语,了解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容,以这些词语为记忆凭借,提示背诵内容。如:《曼谷的小象》第7自然段,可以抓住:“奇迹”、“绝技”、“感谢”、“笑眯眯”、“转身”、“潇洒”、“焕然一新”等词语,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把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③在背诵前通过朗读、默读、复述、填空等活动为背诵做好准备。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单元乐趣

  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乐趣”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两篇课外阅读。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热爱生活,就能享受生活之趣,热爱自然,就能体会到自然之乐。

  《养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体会到乐趣所在,有所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出。

  3、找到你最能体会作者心境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4、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要用细心的人能够将他们记录。有的时候自己高兴的事儿,越回味越觉得心情愉快,非常想告诉他人,今天这么高兴的人就是老舍。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吧!!

  板书:13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

  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二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三

  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板书设计:1、为什么养花;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教学反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则是创新的成果。因此,教者要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文采的质疑,大到联系全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更不可越俎代疱,应让学生去讨论,适时加以点拨,使学生获得“质疑,而后答疑”的快感。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思: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四

  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究竟”、“渐渐地”说话。

  2、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向。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谈话导入:出示名人名言,读书篇。来说说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就要边读边考虑想一想是怎么回事,不能有口无心,假如只读书而不用脑考虑,就象是吃饭不调盐,没什么味道。昨天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本课的生字,初读了课文,今天俺们继续学习课文——水上飞机,出示课题, 俺们一起来读一边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

  1、你读懂了什么?

  老师很想追问一下,点击出示:你究竟读懂了什么?

  能告诉俺们吗?(生说,师评价)

  2、过渡: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水上飞机的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自读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

  二、导学课文

  导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两个大翅膀”。

  2、“两个大翅膀”这形状与普通的船根本不同,你们有没想到相关的一些词语啊?(与众不同,截然不同……)

  3、文中也用了一个问(奇怪),相机指导朗读第一句话(突出“奇怪”)

  4、小海鸥看到这条奇怪的船,你觉得它心里会感到怎样(好奇),它为什么会“好奇”呢(突出“啥样,长翅膀”等)相机指导朗读。

  5、小海鸥想去问个究竟,这里的“究竟”你懂吗?能不能换个词语,意思不变(清楚、明白)

  师:刚上课时俺们用的“究竟”表示“追问”的语气,而这里是“清楚、明白”的意思,看来,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同的。

  6、指导朗读第1段

  过渡:小海鸥想去问个究竟,它是怎么问,那条奇怪的船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大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二至六自然段。

  导学二至六自然段

  1、俺们再来读读它俩的对话(逐句指导朗读)

  出示①“喂,船大哥,你好哇!”

  (注:在波浪翻滚的大海上说话,应当怎样:声音响亮 平时,你有没有站在远处喊过人呢?<喊喊看——喂>“船大哥,你好吗?”小海鸥真是非常懂礼貌。你再读读!)

  ②“你好!俺不是船,俺是水上飞机。”

  (注:这一句话是谁说的?人与人之间的文明礼貌是相对的,水上飞机也挺懂礼貌它很友善地对小海鸥的话作纠正,多么自豪。引导加上动作)

  ③“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啦?”

  (注;这一句话连续出现了两个问号,应该怎样读呢?结合提示语“吃了一惊”进行指导,引导加上表情)

  ④“不,俺是降落在这里的。俺是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注:“俺”是谁,它的名称、作用。附板书:海上救护机,救援船只)

  指名读,这句话该怎么读?结合提示语“笑了”进行指导,引导加上表情。

  师引导:咦,船只在海上遇难了,为什么不用船去救,而让水上飞机前往救援呢?

  读一读,谁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答案(突出“迅速”)

  2、练习对话

  找你最好的朋友,进行对话(语气、表情、动作),教师适时褒扬。

  过渡:小海鸥听了听,挺佩服他的身手,那么他到底有那些身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7自然段

  导学第7段

  1、出示:“俺还有很多兄弟。有的……;有的……;还有的……扑灭森林的大火……

  2、自由读

  3、引导理解

  海上救护机有许多兄弟(文中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介绍了它们的身手)

  4、指导取名

  你能给它们取个合适的名字吗?(附板书)

  海上救护机[救援船只]

  海上战斗机……[参与战斗]

  海上运输机……[输送物资]

  海上灭火机……[扑灭大火]

  5、师小结指导朗读

  导学第8段

  过渡:他们正谈的高兴,突然响起了求救警报,发生了什么事?(看书手势)

  1、指名读

  2、出示:“他告别了小海鸥,便迅速地滑行起来,机身的两旁随即溅起了雪白的浪花。水上飞机渐渐地离开海面,向遥远的天边飞去。”

  3、“渐渐地”是什么意思?生答后,师“这不是与‘迅速’自相矛盾吗?}

  表示海上救护机离开水面时有一个过程,慢慢上升,飞行时比在水面滑行更快了。(用词准确)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文本

  水上飞机执行任务去了去了,小海鸥知道了水上飞机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让俺们再一次走入课文,体会水上飞机的作用。(生读默读课文)

  其实水上飞机还有很多,老师还收集了一些,(手势看图片)欣赏完后师: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你们能不能设计出新奇的水上飞机呢?假如让你长大后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

  1、今天,俺们听了海上救护机的介绍,了解了水上飞机,同学们肯定对它们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2、师小结:刚才俺们让水上飞机发挥了那么多新的作用,其中有一些水上飞机已经拥有了,还有许多新型的水上飞机,只要大家从小好好学习,掌握科学身手,长大以后就等着你们去实现!

  四、安排作业

  对于刚才同学们的精彩构想,老师还想探个究竟。

  (出示作业超市)

  1、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段话。

  2、请展示你的聪明才智,以作文、绘画、小制作等形式设计具有新作用的水上飞机。

  3、在班上举办一次水上飞机设计效果展示会。

  板书设计:

  15、水上飞机

  战斗机 参与战斗

  运输机 输送物资

  灭火机 扑灭大火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召公谏辞的分析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序:背诵上一课

  一、简介《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谤”“堪”“以”“道路以目”

  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

  1、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请其他同学纠正。

  3、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

  (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

  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

  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文章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比喻生动形象;

  3、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王不听流王于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