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

时间:2024-08-02 16:24:00 教案 我要投稿

观沧海教案[精品]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沧海教案[精品]

观沧海教案1

  教材简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学设想

  本节课将安排一课时,以“一诗四读法”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新课──拓展研讨──小结作业。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及目标、学生活动及目标、导入新课(7分钟)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作者简介(1分钟)课件展示有关曹操的资料,引导学生记重点。记录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绍(1分钟)

  课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两次作战线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曹操接连取胜,因此在等山观海,棉队洪波涌起的大海时,才会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了解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为理解整首诗做铺垫。

  学习课文(一诗四读法)

  一、朗读(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体会朗诵时的感情。欣赏课文朗诵并体会读诗的感情。

  2、展示全诗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及语调、情感。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配乐齐读课文。

  二、译读

  (7分钟)明确译读要求,点拨学生译读中的疑难点。按座位顺序,同桌之间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可提疑问)

  三、背读(8分钟)

  以板书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加强背诵的效果。(板书见后)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明确说读要求,即要把诗意扩展开来。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说,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拓展研讨

  一、比较阅读(6分钟)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的视频,请学生体会出与本课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龟虽寿》的视频,男同学读《龟》一诗,女同学读《观》一诗,然后分组探讨两诗的相同点。

  二、形象探讨(2分钟)

  提出历史上的曹操与电视上的形象有异同。发表自己对曹操的看法。(可选择任一观点发言)

  小结作业

  (2分钟)小结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回家以本诗内容画一幅画,要表达出诗的意境。明确本诗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观沧海教案2

  1、积累:

  依据原文或提示默写。

  2、古诗词赏析:

  ⑴解释字词:

  ①广州花都区: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A、明月别枝惊鹊 B、路转溪头忽见

  ②南京:曹操《观沧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诗和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⑶领会诗词的意境及语言特点。

  ⑷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②广州花都:《西江月》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赏析:

  ①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作简要赏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 分)

  ③黄冈: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⑹写作手法:

  ①遵义:《渔家敖·秋思》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2分)

  ②南京:《观沧海》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⑺作批注:

  扬州: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⑻划分诵读节奏。(成都)

  ⑼古诗文比较阅读:

  山西《饮酒》《爱莲说》

  3、文言文阅读:

  ⑴解释字词:①通假字 ②古今异义词 ③词类活用 ④重点实词 ⑤重要虚词

  ⑵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汉语字词典》选义项。

  ⑷给句子断句。

  ⑸翻译。

  ⑹内容把握:

  ①内容概括;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③问答题。

  ⑺评价人物行为、古人做法对今人的启示、谈收获。

  ⑻写法研究。

  ⑼比较阅读:

  ①河南:《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新序》。

  ②南京:《孙权劝学》与《北史·傅永列传》。

  ③湖北江汉:《曹刿论战》与《文公伐原》。

  ④河北:邹忌与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观沧海教案3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 四、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教案4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博大豪迈的胸怀;

  【重点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体会;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秋天》这首诗歌,秋天在哪?秋天在农家院子里,秋天在渔船上,秋天在牧羊女的眼睛里。那里面的露珠,幽谷,镰刀,瓜果,农家小院,冷雾,白霜,渔船,牧羊女,放牛郎,这些都是诗歌里的意象。整个画面,非常唯美,温馨,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抒发的是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而如果一首诗歌里的意象是刀光、剑影,是金戈、铁马,那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豪放派的,抒发的是豪情;如果是花前月下,是燕语呢喃,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婉约派的,抒发的是柔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诗,通过对这些景物意象的分析,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判断诗人是什么类型的 一秘 ,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作者介绍】:

  今天这个作者,我们必须得多点了解,他不是一般人,是谁?是曹操!曹操是谁啊,就是那个说“我可负天下人,但天下人不可负我”的`人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可以对不起你们,但你们不能对不起我!之于老师,就是我可以不好好上课,但是你们不能不好好听!看看这话,霸气不霸气!你们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奸雄?是枭雄?是佞臣?是贼子?《百家讲坛》栏目里的易中天教授,他对曹操的评价我以为是很到位的,他是这样说的:

  “他聪明透顶,又 愚不可及 ;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 疑神疑鬼 ;宽宏大量,又 心胸狭窄 。是 大家风范 ,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 阎王 脾气, 菩萨心肠 。他奸诈都奸诈得让你觉得他很有水平,他的狡猾、残忍、,都表现得 从容不迫 ,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曹操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

  我也觉得曹操的确是很可爱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个全才啊:武的方面,策马扬鞭,纵横沙场,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他会,而且很在行;文的方面,他也毫不逊色,放下屠刀,就能拿起笔墨,抒发壮志豪情,能文能武,而且有勇有谋;他大气,他霸气,他还傲气,有时候,他又小气,也会犯傻。所以啊,我觉得他还真是可爱!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曹操就是一个“达人”,这样一个可爱的达人写的诗歌,是抒发雄心壮志,还是儿女情长?我们来分析分析,看看到底怎样!

  【译—文】:

  【标题解析】:观:即看,欣赏,是本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东临碣石:东,方位名词,在这里是名字作状语,翻译为向东;临:到达;向东来到碣石山,

  以观沧海:以,表示目的,可以翻译为来;来观看大海,也就是渤海。作面朝大海,看到的不是春暖花开,而是秋风萧瑟!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荡漾;海是多么浩瀚啊,波涛汹涌

  山岛竦峙:竦峙:高高地挺立,山岛高高的挺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树木葱茏,芳草萋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中,树木瑟瑟作响,海水不断涌起。

  (拓展:提到秋风萧瑟,我想起来了,毛主席有首《浪淘沙-北戴河》,里面也提到过这句,是这样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秋风还是那个秋风,变了的,是时间,是容颜,不变的,是雄心,是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之,结构助词,的;若,好像: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释疑:好像是,那是不是真的是呢?对,不是,而是想象的!想象的事物都是虚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在这大海里出没。(释疑:这句借助超强的想象力,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我们前面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是写景的高潮,同时也将作者主观的豪迈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幸甚至哉:幸:幸运;甚:很,非常;至:极点;哉:语气词,可以翻译成啊,前面我们学过,“非人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值得庆幸了,

  歌以咏志: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歌咏志,以:介词,用;还是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情和志向吧!(释疑:这句话在乐府诗歌中,都有出现,一般和文章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从结构上,它和前文是一体的,不能随便去掉!)

  【问题设置】:

  1、找学生起来把整个文章串联起来,翻译一遍!可意译,也可以直接翻译。

  2、以“曹操”的口吻,写日记的形式,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我们暂且将这叫做日记体观沧海!

观沧海教案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诵读并背诵。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

  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解读题目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感知诗意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正音: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见课文注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

  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以,连词,来。

  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二)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明确: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主旨:(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表达作者的昂扬奋发的精神,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2、赏析诗歌。

  A、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B、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课堂小结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四、作业:熟读并背诵默写。预习下首诗歌

观沧海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教案7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是联绵字,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星汉:银河。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诗人看到的景色和特点:

  水澹澹山岛竦峙苍茫动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欣欣向荣实景

  萧瑟洪波涌起波澜壮阔

  统领

  全篇

  日月若出其中

  虚景

  星汉若出其里

  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

  水:指海水。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竦:同“耸”,高起,高耸。峙:直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树木:指山岛上的树木。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这里是说林密。丰:茂密,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萧瑟:秋风声。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

  日月:太阳和月亮。之:结构助词,可不译。行:运行。若:像,好像。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即天河,银河。灿烂:光彩耀眼。里:义同“中”,里面。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歌:动词,歌唱。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咏:用诗歌来抒发。志:心愿,胸怀。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是由全景到局部,由远到近来描写登海后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的。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

  “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从结构上看,把海水的正面写实推向了高潮,也自然的过度到了下面的虚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作者面对雄伟壮丽的海景所展开的奇特想像。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含在沧海之中,作者运用高度的夸张,写出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1、丰富奇特的想像。

  《观沧海》这首诗最大的亮点就是诗人在表现沧海之壮观、之雄伟时,他除了直接描写大海本身之外,还从浩瀚壮阔的海景展开想像写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佳句。表现出了沧海吞吐日月蕴含群星的气派。读到这里,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宏伟景象,这一切都归功于诗人丰富奇特的想像。

  2、合情合理的夸张。

  夸张的手法,运行不息的太阳,星光灿烂的银河,竟然蕴含在沧海之中,由于前面在描写沧海本身时,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表现了它雄壮的气势。所以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来突显它的这一特点,使读者在为沧海的气势所折服的同时,觉得夸张也合情合理了。

  3、准确恰当的借景抒情。

  如果《观沧海》仅仅局限在大海气魄的刻画与表现上,这样的沧海虽雄壮但缺乏灵性。诗人巧妙地赋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浑、它的沉稳、它的动荡不安,这些无不是诗人自身真实的写照,诗文表面句句是在写景,实则时时又在抒情,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沧海的雄伟融合在一起,不仅表现了沧海的宏伟,还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观沧海教案8

  1教学目标

  能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能理解并描述诗歌内容。

  能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博大胸怀,学会树立远大的志向。

  2重点难点

  1.理解并描述诗歌内容。

  2.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吗?你喜欢这个人吗?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一首诗歌来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活动2【活动】(二) 诵读感知

  1. 抽生朗读。

  2. 学生自读,识字、正音。

  3. 范读.

  4.学生表情诵读。

  活动3【活动】(三) 以诗绘画

  小组合作学习:边理解诗句边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要求:一边画,一边说,同时用画笔和语言来描绘你所看到的情景。

  活动4【活动】(四) 描画成文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画,小组成员可作补充。

  活动5【活动】(五) 以情悟画

  1. 说一说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2. 那么作者会不会还有不同的感受呢?

  3. 引入背景

  (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包容,这种博大,是何等的气魄呀!)

  理解曹操的博大胸怀。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活动6【讲授】(六) 总结升华

  1. 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2. 总结:大气之人必有大志。有大志者,方有大心胸、大气魄,方有大作为。愿同学们都能立大志,有大作为!

  观沧海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观沧海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吗?你喜欢这个人吗?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一首诗歌来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活动2【活动】(二) 诵读感知

  1. 抽生朗读。

  2. 学生自读,识字、正音。

  3. 范读.

  4.学生表情诵读。

  活动3【活动】(三) 以诗绘画

  小组合作学习:边理解诗句边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要求:一边画,一边说,同时用画笔和语言来描绘你所看到的情景。

  活动4【活动】(四) 描画成文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画,小组成员可作补充。

  活动5【活动】(五) 以情悟画

  1. 说一说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2. 那么作者会不会还有不同的感受呢?

  3. 引入背景

  (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包容,这种博大,是何等的气魄呀!)

  理解曹操的博大胸怀。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活动6【讲授】(六) 总结升华

  1. 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2. 总结:大气之人必有大志。有大志者,方有大心胸、大气魄,方有大作为。愿同学们都能立大志,有大作为!

观沧海教案9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4、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碣石()澹澹()

  竦峙()丰茂()

  3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

  4、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澹澹、行、其

  萧瑟、若、何、洪波

  2、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③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④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讨论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作者看: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

  听:萧瑟秋风

  想;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

  ③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提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六、小结:

  这首乐府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七、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观沧海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2、乐府诗: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3、《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三、朗读训练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教师带度,3、学生全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教师注意知道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四、研读诗歌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1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3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5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案11

  一、导入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描写大海著名诗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毛泽东主席来到秦皇岛后,想起这首诗,挥笔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的名句。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人千古不忘呢?我们来看这首诗。

  二、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背诵诗歌。

  2、结合借景抒情诗歌的一般思路,理清观沧海的写作思路。

  3、通过鉴赏诗歌中意象和意境,联系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四、再读诗歌,读懂诗意

  结合注释,生动地描绘诗意。

  1、东:向东;临:来到;以:来。

  2、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3、洪波:巨大的波浪。

  4、日月:太阳和月亮;其中:大海之中。

  5、若:如同,好像是;其里:大海里面。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小组活动:

  组员一人一句,快速交流诗意。

  做好总结,并派代表总结全诗大意。

  译文:眺望苍茫的大海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山上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水中涌起巨大的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大海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借景抒情类诗歌一般写作思路:

  1、所至

  -----

  2、所观

  -----

  3、所想

  -----

  4、所感

  -----

  请根据上面的`思路,找到《观沧海》里面作者的所至、所观、所想、所感。

  六、细读诗歌,再现景情

  1、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诗人登山观海,都看到了哪些景,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特点的?

  小组活动:

  ①按照诗句的顺序,用“景物+特点”的形式概括,并批注具体写景手法。

  ②组内交流归纳,统一结果做好记录。

  如第二句:

  海水和山岛:澎湃巍峨,气势磅礴。(动静结合)

  3、作者由眼前之景,还想象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作用提示:手法+内容+特点+情感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运用想象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想象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蕴在沧海中,表现了沧海胸襟宽阔和包罗万象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4、作者登山观海后发出幸甚至哉的感叹,这句感叹中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提示:结合所观之景以及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写作背景:

  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民正处在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

  2、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上碣石,观看沧海壮丽景色。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便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3、诗人当时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的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结束纷争和战乱,一统天下。

  情感:

  ①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

  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③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④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七、主题: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八、读广诗歌,拓展延伸

  苦寒行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仿照本节课鉴赏诗歌的方法,思考《苦寒行》中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描写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发出悲号的画面。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渲染了凄哀险恶的气氛,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

  表达了诗人对长期征战的将士的同情,对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强烈渴望以及自己必将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

观沧海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作者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四、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

  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五、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观沧海教案13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厦门行》,是曹操的名篇。这篇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这篇诗歌在第四课中担负着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描绘大海的课文,已经建立了对大海的直观印象;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知道字义;

  (2)能够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特点;

  (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描写实景、虚景及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象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感悟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2)提高语言文字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正确朗读、默写诗歌并理解其意思,习得与乐府诗、曹操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诗歌所用的写作手法。

  难点:

  掌握本诗歌所用的写作手法,感悟诗人当时的心境。

  教学策略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制作多媒体资源供学生课前学习,使学生在课前了解诗歌相关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后,提供与诗句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由直观至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遵循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悟,适度拓展文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资源解读《观沧海》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观沧海》的创作年代久远、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观沧海》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创作背景、诗体介绍等制作成微视频和交互式课件,上传至教学通,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充分了解相关知识,为准确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整体感知环节中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通过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自主探究学习生字、词的读音;第二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而在精读交流环节中,教师以问题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习惯,完善自身语文知识体系,提高语文素养。而对于每一个问题,教师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巩固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由直观至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打开教学通中的练习题资源,引导学生匹配诗句和图片,并完成有关文学常识题目的练习,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上课,老师与学生每人手中一台电脑,运用畅言教学通与教育云空间进行授课。

  教学资源:

  《观沧海》多媒体交互式课件、《走进观沧海》微课、《"乐府诗"知多少》微课、练习题资源。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看看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人物。(利用多媒体播放《说唱脸谱》)

  生:听音乐。

  师:谁能说下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人物呢?

  生:关公、张飞、曹操等等。

  师:歌曲里"白脸的"指的是谁呢?

  生:曹操。

  师:对,"白脸的"就是曹操。不知道大家对曹操了解多少呢,谁可以分享一下?

  生: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大家对曹操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PPT展示)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诗人。他的诗歌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东汉末年人民的苦难生活。代表作有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曹操,学习他的名篇——《观沧海》。(板书:观沧海)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歌曲引出曹操,吸引学生注意力;而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所学课文。

  (2)整体感知: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谁能发现这首诗歌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或者说,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呢?

  生:乐府诗。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本节诗歌与以往诗歌的不同。

  师:很棒,看来大家在课下都已经观看了《"乐府诗"知多少》的微课了,也已经知道有的乐府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那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一下诗歌吧。(板书:观沧海整首诗)

  生:点击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可以自己先读,也可以在电子课本中截取部分课本区域,生成带点读的电子卡片到制作工具中,实现即点即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呢?

  生:同学甲和乙朗读。

  师:恩,读的不错。在自己读以及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大家觉得哪些字词比较生僻或者容易读错?

  生:指出个别生僻词和易错字。

  师:看来大家对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比较陌生。哪位同学可以准确地读下这几个字词呢?(PPT展示"碣石、澹澹、竦峙"的读音)

  生:同学甲读字词。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首诗吧,注意把每一个字读准。(板书:在黑板上为"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标上读音)

  生:一起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我就要来考考大家了。这些词在本首诗歌中是什么意思呢?(PPT展示"临、碣石、以、澹澹、萧瑟、何、竦峙、星汉、至、洪波、幸、咏志"的.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将字词读准,知道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对,看来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来巩固下每个词语的意思。(借助PPT回顾每个词语的意思)

  生:听讲、记笔记。

  师:知道了词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诗的含义了。谁能将这首诗翻译成一篇优美的文章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

  生:思考。

  师:谁来试试呢?

  生:学生甲翻译诗歌。

  师:说的不错,现在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曹操,随着老师的声音(打开在教学通上已录制好的录音),一起看看曹操看到了什么吧!

  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含义,加深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而闭眼感受,想象画面,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3)精读交流:

  师:好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下诗吧。

  生:自由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呢?

  生:景物(或者一些具体的景)。

  师:对,这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所看的微课,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将整首诗划分层次,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第二:全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真实看到的景),哪些是虚景(想象的景)呢?第三: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呢?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切换PPT,显示出这三个问题。随后走下讲台,听取不同小组的讨论并进行引导。)

  生: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讨论的怎么样了,哪几个小组来分享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所表达的思想。

  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讨论结果。

  师:(老师根据同学们回答的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板书:第一层,总写)"观"字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以下诗句都由"观"字展开,写了作者的登山所见、所听、所想,看到了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了秋风,想到了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作者描写了很多景物,其中3-8句描写了"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实景(板书:第二层,实写),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了"日月"、"星汉"等虚景(板书:第三层,虚写,二层和三层属于分写)。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梳理学生讨论中忽视的问题。

  生:记笔记。

  师:作者既写了虚景,又写了实景,想要表达什么呢?请结合课前的预习材料进行思考。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很好,作者看到山岛耸立,海面上波涛起伏,波浪不停地拍打海岸,而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不由地想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刻画了大海的壮阔。而当时作者正得胜回师,看到这幅景象,心里难免涌起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哪一句诗能表现作者的抱负?

  设计意图:通过景物的描述,使学生结合课前所学知识总结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作者看到壮阔的大海,从而写下这首诗,大家思考一些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写作特点,利于该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生:思考,回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师:对,作者看到借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是大家所说的借景抒情。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还有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没有讲呢?其实啊,这首诗开始是没有题目的,《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而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板书:在本句诗后面标上附文)

  (4)课后小结与作业:

  师:大家读了几遍诗歌之后,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诗歌的知识呢?下面,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打开《观沧海》测试题,自己在下面练一练吧。

  生:打开教学通的测试题,进行测试。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题巩固课堂知识,体悟借景抒情特点,利于之后古诗词的默写。

  师: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微课来总结一下《观沧海》。请同学们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

  生: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开始赏析。

  师:"白脸的曹操",指的是曹操的狡诈,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却接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读出了他的远大抱负。那么,年老之后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所读的《龟虽寿》在课下进行思考,不断地走近曹操。

  师:下面,布置两个小作业:1.背诵诗歌并准确默写。2.搜集一首乐府诗,细细地品读,领略其中的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观沧海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 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谯郡 毫州 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在检查复习中积累文学常识)

  〈三〉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四〉疏通诗文大意。注重自学,很好!七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指导,和九年级不一样。

  1、学生根据资料、小字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订正诗文大意。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这样记忆深刻,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合作探究,解答问题。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2、这些景物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思想触动?

  明确:山岛的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荡,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个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练习题有点简单。公开课可以不要这一环节。

  1、这是一首( )诗,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时期著名的( )、( )、( )。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

  2、诗人观赏沧海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那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

  3、哪些诗句是描写的想象之景?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4、诗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种:写景抒情、叙事抒情、议论抒情。本诗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

  5、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七〉朗读背诵。

  1、个性朗读。自由选用速读、变换节奏读、方言读、唱读等方式进行特色朗读。(目的是多角度识记诗词,增加趣味性)

  2、“首字背诵法”背诵全诗。 观沧海 曹操

  东— — —,以— — —。

  水— — —,山— — —。

  树— — —,百— — —。

  秋— — —,洪— — —。

  日— — —,若— — —。

  星— — —,若— — —。

  幸— — —,歌— — —。

  〈八〉拓展运用。

  课后古诗词背诵,完成以下任务:划分节奏,名句赏析,抒情方式、首字背诵。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里要有对名句的简要赏析。最好从一两个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题: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九〉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乌桓

  浩荡的海水 节奏:X X/ X X

  耸立的山岛 感情基调:激昂

  碣石山 “观” 繁茂的草木 写作特点:虚实结合

  掀起的洪波 动静结合

  (深秋的日月) 写景抒情

  许都 托物言志

  (许昌) 谯郡

  (毫州)

观沧海教案15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全诗。

  2、 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 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 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曹操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的抱负。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案】相关文章:

观沧海教案05-21

《观沧海》教案优秀03-17

观沧海教案[集合]05-21

观沧海教案(精选10篇)12-20

观沧海教案教学设计11-19

曹操《观沧海》优秀教案04-02

观沧海教案15篇(合集)05-21

观沧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最新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