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爬山虎的脚教案1
知识与能力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划、看、讨论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
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我还为孩子准备了一张画纸,让他们亲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边画边说出它的正确的位置。这样既调动了孩子的学习激情,又掌握了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讨论,划出相关的动词,然后汇报。(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
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
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新鲜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案二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
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质疑。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
1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互检。教师出示检查要求:请同学们按照以下的步骤在小组内互检,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检查完请坐好,在心里记一记黑板上的词。
(1)、组长出示卡片,叫组员认读,每个组员读一个词,大家给他正音。
(2)、每人读一句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一起说说段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小黑板词语: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读一个词,其他学生跟读。我们要注意下面的字(一边讲一边用红笔标出关键字。):“均匀“是前鼻音,重叠的重念“chóng”,是多音字还念重量的重,叠字的下面是“且”,茎字的第四笔是横折撇。
(2)、检查读文:下面老师分别找几个同学读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大家
2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词语,再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读文,正音,说段意。教师简单地书写段意。(攀援生长,叶的特点,脚的特点,怎样爬,脚的特点。)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板书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你能用“课文先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地描写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细致地学习课文。
四、提出问题
1、出示大问题教师大声读: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爬山虎叶和脚的句子,体会叶和脚有什么特点;用“﹏”划出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体会爬的过程;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再用“?”标出你弄不懂的问题。先独立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注意,是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如果你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要在组内交流了。
2、学生独自读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学生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参加,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5、学生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预设: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一弯曲了,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五、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好,同学们的问题很有深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叶的特点,(板书:叶)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画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叶的特点:
1、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一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这是叶的颜色特点。(板书嫩红嫩绿,)
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二句和第三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是说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板书新鲜、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师导语:(指着板书,是的,爬山虎的叶子不仅緑得新鲜,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像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画。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一生回答:是第二段的第四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板书波纹好看)引导: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学生出这一句写法上的好处。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板书形象、生动)
师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2、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
5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
8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嫩红—嫩绿新鲜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具体
波纹好看
脚茎上叶柄反面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
爬山虎的脚教案3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教学总结】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爬山虎的脚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爬山虎的实物。
3、词语卡片,句子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认读了本课的生字、词,不知道你们记得怎么样了,这节课老师来报一下听写,大家说好不好啊!
生:齐答(好)。
师报听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师出示词语。同学们对照,做错了的下课改正。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爬山虎的叶子,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出示挂图,生看图回答)
生:叶子的顏色、叶子的排序。
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顏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吸引我们的地方呢?下面老师想请三个同学起来读一下课文的3、4、5自然段。其它同学认真听。
生读课文,其它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这几段写的是什么?
读完后请同学评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一)研究第三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生齐读句子。
3、出示爬山虎的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学生发现它很难“长”在墙壁上,一脸的'疑惑)
师:(也一脸的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议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会很难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帮了它的忙?
生:爬山虎的脚。
师:(拿着那根爬山虎)假如这根爬山虎没有被剪下来,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赞一赞它?
生:爬山虎的脚真厉害!
生:爬山虎的脚真神奇!
师:爬山虎的脚这么神奇,我们一起再来用神奇的语气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生齐读。
(二)研讨第四自然段。
1、师: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
4、出示句子,用“----”画出动词。
5、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讨论,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表演,评议。
6、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
7、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
8、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
讨论。小组汇报。
9、这段话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10、齐读。
(三)研读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
爬山虎的脚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③朗读课文。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虎的脚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案7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
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背诵
3、4自然段。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三、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爬山虎的实物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作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两个植物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大家都知道丝瓜藤和葡萄藤都是依附架
子生长,否则无法向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它不像丝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处生长。它
不用搭架子自己就能向高处生长。这是什么植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它,揭穿它自己
就能向高处生长的秘密。同学们,请打开书本,大声地告诉老师,那种植物是什么?有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我们一起来看爬
山虎是什么样的。我们观察到爬山虎有叶子,藤蔓??我国著名作家、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的笔下爬山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爬山虎的脚》。
大家又发现课题有什么特点吗?
介绍叶圣陶的生平。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
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叶柄引人注意
多音字:占得铺空着曲
带领学生分析生字,掌握较难字的写法。解释学生不懂的词语。
2、再读课文,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组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
什么。抽学生回答,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段落大意的归纳。
3、根据段落大意进行课文的'分段,并归纳大意。课文分
为三段:
第一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步步向上爬的。
三、抄写词语,熟读课文,试着背
诵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那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二、教学一二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
一二大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大组的同学想一想,文中哪些词语说明爬山虎长的很茂盛。文中两次提到墙,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下面我们请三四大组的同学为我们大声的朗读第二自然段,一二大组的同学思考一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2、文中那句话体现了叶子很美?
3、齐读第三句,“一顺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
下,铺得很均匀并且没有重叠?
4、女生读第四句,体会“漾”字的生动之处。想象微风吹过,成片的叶子随风起伏,如绿色的海荡起的波纹,让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这是一种动态美。
5、从文中找出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6、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
三、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师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以下问题:
1、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用了哪些动词?
3、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爬山虎的脚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5、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四、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
爬山虎的脚教案8
一、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二、本文语言的训练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3)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
(4)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5)体会作者细致、连续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引导学生采用“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5、学习作者细致、连续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预习任务:学生自主读书,初识生字词语,把课文读正确,简单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质疑问难。
预习建议:
1、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已有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词。
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4、简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加以标注。
6、观察爬山虎。
第一课时建议
主要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认识本课生字词,重点指导书写其中的6个生字,指导自学其余生字;理清文章结构。读懂课文内容,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建议: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读文,说段意。教师简单地书写段意。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板书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板书:段意连接法)你能用“课文先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4、总结:同学们,我们刚才采取段意连接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弄明白了文章的.条理,也就是文章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四、质疑问难。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怎样的特点,画出有关的句子,做批注。
2、学生汇报:
(1)嫩叶的特点及长大后的叶子的特点,并进行朗读指导。(3)抓住“漾”字想象画面,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总结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细致、连续观察的方法: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4、指导背诵。
六、识写生字。
1、重点指导书写其中的6个生字。
2、指导自学其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建议
主要任务:
1、引导学生利用“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细致、连续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建议: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
2、想想课文的三到五自然段围绕爬山虎的脚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二、利用“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
三、
四、五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爬山虎脚的样子。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有关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形状及颜色),有感情朗读。(3)指导背诵。
2、第四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
(1)读文,画出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句子,读一读,想象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触、巴、弯、拉、紧贴、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
(3)有感情朗读。(4)指导背诵。
3、第五自然段:脚的变化。
(1)思考: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2)学生汇报。(3)指导背诵。
三、讨论交流,总结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讨论交流(预设: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按顺序表达;体会到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仔细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等)。
3、结合“阅读链接”,教师总结。
四、拓展阅读:两篇文章相同之处:
1、同为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文风相似。
2、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爬山虎的脚》写了非常有特色的身边常见的爬山虎的脚》同样是作者是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3、本文同样植物爬山虎的特点。而《牵牛花》也是我们身边常见到的植物本文与《运用了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牵牛花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而《牵牛花》一文作者也形象的描述了牵牛花向上攀爬的藤蔓以及叶子,以及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开始朝这边,过一会儿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同时也运用和与前文一样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同时与课文一样作者也通过一些动词的描述,清楚地写出了牵牛花生长的过程“缠、卷、回旋向上、透出、缀等。作者对牵牛花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的结果。
如何使用:
利用《爬山虎的脚》一课习得的方法,重点阅读本文重点段,品味富有情趣的诗句,从而形成积累。
《牵牛花》
叶圣陶
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泥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瓦盆是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末稍的嫩条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等承受不了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左右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样一来,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花蕾才开得成。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将来花开,可以想象会比往年的盛大。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起床或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开始朝这边,过一会儿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早起时,已透出两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有时看着墙上斑剥痕迹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第二天竟爬到了更上面;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命的力量”是看不见的;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感受到了。
即使没有花,也会兴味盎然;何况将来花开,会比往年盛大呢。
爬山虎的脚教案9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5个,积累有关的词组,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有关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复习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
4、知道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作用。初步了解叶圣陶其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名家,这就是他写的'文章。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这是谁写的?你知道叶圣陶吗?
2、这就是叶圣陶。(多媒体演示)
二、新授。
1、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你注意过它的脚吗?
2、看多媒体认识爬山虎的脚。
3、你能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吗?交流。
4、自读课文找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5、分组读,找到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6、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多媒体演示)联系第三节交流。
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细丝嫩红
师:作者把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样子写清楚了。我们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有关句子。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初步的了解。
7、那它是怎么爬的?叶圣陶先生用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字把爬山虎的攀爬写
得活灵活现,尤其是这个“巴”字。
8、谁能做一做“巴”这个动作吗?(学生演示)你体会到了什么?
9、难怪课文最后描写到(引读)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要是……
怎样读好这句话呢?生自由读。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
10、爬山虎的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自己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力度来!
11、爬山虎的脚真奇妙。那么它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多媒体感受)你觉得这些叶子怎样?请看第二节。
12、爬山虎的叶子长得绿绿的、密密的,真美。谁能读好第二节?找一找你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三、课堂拓展。
叶圣陶先生还写了很多好文章。在我们的《十年后的礼物》这本书中有叶圣陶先生的《三棵银杏树》,请大家在课余去阅读它。
爬山虎的脚教案10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课程标准描述】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5.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内容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学习目标】
1.通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引人注意、均匀、重叠、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积累词汇。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全文。3.通过理解文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文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基础运用环节,通过完成评价单第一大题“基础”,关注学生学习基础,以评价目标1。
2.创设阅读理解环节,通过完成评价单第二大题“理解填空”,关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评价目标2、3。
3.创设拓展应用环节,通过完成评价单第三大题“领悟表达”,关注学生表达运用能力。以评价目标4。【学习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落实目标1)2.出示:嫩茎一顺儿漾起波纹触着墙痕迹蛟龙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三、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落实目标2)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句)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1)指名读。(学生评议)(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2.学生读书思考。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落实目标3)(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课件出示:(触)()()()()()4.学生评议。方案一:说得不对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变弯触巴拉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四)解决问题(落实目标4)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板书:萎了牢固)(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样子:像细丝颜色:嫩红色(灰色)爬:触、巴、拉、贴(牢固)
【学习目标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落实目标1)dié
nèn
yànɡ
xì wō
fú
重()()绿()起
空()()牛()过
二、按照要求进行填空。
1.“隙”应查()部首()画。字义是“空”;“空隙”是由近义字组成的词。再写三个结构相同的词语:()、()、()。2.“拂”应查()部首()画。字义:①轻轻地擦过;②甩掉;③掸去;④违背,不顺从。那么“一阵风拂过”的“拂”表示()意思。
3.“萎”是()结构的字,字义是()。用它可以组成()、()、()。
三、理解填空。(落实目标2、3)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围绕爬山虎的脚,作者先介绍(),再讲述(),最后讲的()。这样介绍,读者不仅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墙,还受到留心、细致观察周围事物启发。
四、领悟表达。(落实目标4)
请你选择一种身边常见的事物,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自己写一写。
爬山虎的脚教案11
课时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叶的美。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了解本文作者;本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底为“丝瓜”“葡萄”的谜语。
2、谈话激趣:同学们,丝瓜和葡萄往高处爬都需要搭架子。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墙上,爬到房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组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1)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你读懂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了吗?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和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三、理解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叶子的?2、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4、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感受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美,形态美。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颜色:嫩红、嫩绿、绿叶
形态:密而均匀、一顺儿脚爬
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注意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都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四年级重要的词语还是需要落实,比如“一顺儿”,通过借助工具书或插图来理解都很好,如果要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一顺儿”;注重课文的诵读和背诵,安排的时间、机会也比较多。不足之处有:虽然诵读和背诵的时间有保证,但要注重层次,每次诵读体会更深,层层深入。教案编写时有些步骤补充在一旁,布局不利于整体统筹。提问时应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为线,过于琐碎会扰乱学生的思路。提问语言不够间接明确,一分钟内出现多次提问的现象。主要还是源于我对他们缺乏信心,担心他们听不懂我的提问。另外,也由于自己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在提问后及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合适的评价,错过了强化笔记习惯和鼓励思考的时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减弱。在学生回答段落大意之后应再做梳理、引导。我的准备还是简单粗暴了,“承上”不足,“启下”要单刀直入。在课堂中随时总结学习方法,并向学生点明,让他们加以借鉴。目前的课堂笔记都要求记录在书上,学生可能尚未养成习惯,需要教师指导。
爬山虎的脚教案12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师:这是什么?(——爬山虎),真聪明,一眼就看出来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片关于爬山虎的文章。板书课题:35爬山虎的脚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师:爬山虎长在哪里呢?
出示: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指名读)
师:“满”你能给他换个字说说吗?(全,都)
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课文是怎么介绍爬山虎的?请你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交流,根据交流,板书:叶子脚
3、指一名朗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1)颜色
(出示)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很小,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鲜艳,让人看着非常舒服。(指名朗读)
1、师: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交流,板书:嫩红——嫩绿——绿
2、
(2)怎么长
(出示)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指名朗读)
“拂”换个字说说他的意思
“漾,”谁来学习这个字,书空
板书:均匀
三、仔细品味
1、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作者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正因为爬山虎的脚努力地爬,才有满墙碧绿碧绿的叶子)
2、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得呢?自读345节,完成填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的反面,形状,颜色是的。
交流划的内容,我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3、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来看看图片。(涡,最后一笔是点)是呀,作者观察多仔细呀,我们也来做一做观察仔细的人,你还能用什么来形容爬山虎的脚?(学生自由想象)
4、(像蛟龙的爪子)
是啊,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么爬墙的呢?(交流句子)
板书:巴住墙拉嫩茎紧贴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墙的,怪不得作者说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那么有力,能够紧紧地抓住墙壁。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小节。
5、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小秘密呢?
没触着:萎了(谁来理解)
触着:变成灰色的
爬山虎的脚教案13
一、教材解读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七单元是第七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除了要从读到学写,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之外,还要复习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读和写的基本功,使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担负着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的任务,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很少有见过爬山虎的,对课文可能就理解不好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中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研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就更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德育目标】通过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仔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了这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谁见过爬山虎这种植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简单介绍)
师:说的不错,假期时,老师去了千山在沿途看到住户的房子上、公路大桥的墙上、山壁上,到处是一片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像一匹匹绿色的绸缎一样,老师告诉你们,它小的时候,也只是一根小茎,有了充足的水分,适合的温度,它就爬呀爬呀,爬的满墙都是,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就在课文中去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解开这个迷的。
师:请同学们把书轻轻打开到16课,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边读边作上记号,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研究发现
师:现在请仔细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你解决,如果在小组内不能解决年在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好不好?(学生研究讨论)
3、合作成功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讨论的也很激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注意抓住重点词来说。
学生汇报第一自然段的收获,包括:⑴ 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⑵ “满是”看出长得很多、很茂盛。⑶ “占了一大片”看出生长的快。⑷ 爬山虎的生长离不开墙等等。
师:这部分还有问题吗?
那好,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收获也很大,我们就按这种方法继续汇报。
(学生汇报1、叶子杂成长中的变化。2、叶子的颜色、形状分布情况。
4、理解“漾起波纹”这句话体会作者用比喻写出叶子的好看。)指导朗读。
师:请一名同学带有感情地朗读大家看画面。(多媒体:叶子随风浮动的画面)
这部分描写你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后继续汇报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师:好!现在请大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怎样理解的就怎样画,谁愿意到前面来画?(一生板演)
(大家评议脚的位置对不对)
出示多媒体画面,谁愿意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看画面边说爬山虎的脚样子)
师:你除了读懂了脚还读懂了什么?(生继续汇报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门看 这一自然段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画出来。(生边读边画)
师:说说看,(动词有:触、巴、拉、贴、爬教师点出)
谁能理解一下这些词?(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相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指名几个同学说。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把你们的手当做爬山虎的脚,手掌当做小圆片,在桌子上试着做一做爬山虎爬墙的动作。谁愿意到黑板来演示一下。
(请一名同学来边演示边说)
师:这部分还有一句话你读懂了吗?说说看。
(“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就会想起它像蛟龙的爪子”这是说,爬山虎的脚……有力量,像蛟龙的爪子一牢牢巴住墙。)
师:刚才大家共同研究的这部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了请大家继续汇报。
(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墙”对于爬山虎的重要)
这说明爬山虎离不开墙,稳重还有哪些地方提到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密切?(第一自然段)像作者这样开头写,结尾也写的方法叫做首尾呼应。这篇课文大家读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小结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片段描写的最精彩?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现在就带着感情把你喜欢的段落美读给同学听,并试着背下来。
总结: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事物展开描写,这一片段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知识,而且好象亲眼看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是怎样巴住墙,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我们同学在今后的文章中也要学习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段。
下面,把这节课你学到的知识概括性的写在纸上,讨论把一下板书写完。
(学生把爬山虎的叶子及爬墙动词填上)
六、开发课程资源
老师给大家留个作业,请你回家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植物的特点,围绕茎呀、叶呀、花呀、或者是果实等写一个片段。
附板书:
叶子 : 新鲜 均匀 尖朝下
脚 触 巴 拉 贴 爬
爬山虎的脚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爬山虎实物。
2.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
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
(2)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书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叠、痕、逐”。
“叠”上面三个又的“捺” 变成“点”。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变成“点”。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一)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顺着墙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A.嫩红、嫩绿。
B.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A.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
B.“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C.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E.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F.这句话写出叶子的静态美。
(3)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A.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C.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D.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3)看屏幕背诵。
三、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检查背诵。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研读交流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写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一)学习第三段
1.导语: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3)小结: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背诵。
(1)学生朗读句子。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师生一起介绍。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第四、五段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触、巴、弯、拉、紧贴、爬。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6)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学习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请自读第五段。
(2)出示: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3)“……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当然也说明作者亲自体验过。)
3.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1.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2.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3.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1.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2.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叶 嫩红 嫩绿 新鲜 准确
朝下 均匀 无叠 无隙
波纹 好看 生动 仔细观察
爬山虎的脚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细丝 嫩红 具体
爬 巴、弯、拉、紧贴、爬 连续观察
爬山虎的脚教案1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来“爬行”。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活跃回答,积极动脑筋,但注意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首先,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会倍感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观察。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重点语句品读法、表演法、画图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难点:
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动画效果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读完这个题目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谁知道爬山虎是什么?
生:是一种植物!
师:原来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啊!大家都知道人类是有脚的,那爬山虎属于植物为什么还会有脚呢?爬山虎的脚又是长得什么样子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①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的认识情况。(随机点学号读生字词)
②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领读一下生字词?(老虎、占领、铺平、均匀、重叠、茎叶、把柄、触角、痕迹、追逐、蛟龙)
③除了生字词以外,课文中还有哪些你认为写得好的字词?
带领学生分析生字,掌握较难字的写法,解释学生不懂的词语。
2、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自己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3)你喜欢哪个自然段?选出来读一读,再说说这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组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根据段落大意进行课文的分段,并归纳大意。(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将课文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三、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展示爬山虎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是爬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指名答。(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1、思考一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
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色美: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那么新鲜”。
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
第三句讲叶子形美,排列整齐、均匀。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体会到叶子的整齐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齐读)。
2、“一顺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很均匀并且没有重叠?(“一顺儿”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非常整齐。我们知道,爬山虎是靠着脚向上爬的,而与它的脚相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也向下垂。叶子的生长要吸收阳光,如果重叠生长,那么有的叶子就不能吸收阳光了,所以叶子铺得均匀,没有重叠。)
3、女生读第四句,体会“漾”字的生动之处。想象微风吹过,成片的叶子随风起伏,如绿色的海荡起的波纹,让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引导学生读出美感。
4、从文中找出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找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
师: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一课时结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看一看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以及它究竟是怎么爬上去的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教师最后可展示呈现爬山虎脚外貌细节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与自己的画的差别。
二、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
师: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书:爬)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2、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变、巴、贴、爬)
①“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紧地贴、吸在墙上)为什么要“巴住墙”?(这样茎才不会掉下来?)这么细小的脚,怎么可能巴住墙的呢?(因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都变成小圆片了)
②巴住墙了,再怎么往上爬?(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同学们,假如我们的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和你的同桌一起演示一下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4、指名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二)看画面配解说
教师可呈现幻灯片,展示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着动画效果的变化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观察到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爬的。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三、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墙和脚的关系)
2、这是一天就观察到的么?是怎样观察的?(长期观察)
3、叶爷爷还说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自己试过了)我们观察物体时,可以用眼、手、闻、触,这些都是观察的好方法,叶爷爷就是利用这些方法来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观察,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4、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四、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为什么这篇课文的标题是《爬山虎的脚》,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案08-25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03-09
爬山虎的脚教案12-14
《爬山虎的脚》教案03-10
《爬山虎的脚》教案03-24
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案01-24
爬山虎的脚教案【必备】03-04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06-09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案05-15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品)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