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案

时间:2024-07-30 12:33:28 教案 我要投稿

认识三角形教案15篇(优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三角形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三角形教案15篇(优选)

认识三角形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能将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一份,大三角板一个,长短不同的小棒,雪糕棒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手指游戏:快乐的小鱼

  二、学习三角形特征

  1、认识三角形

  (1)出示魔法线昨天张老师得到了一根魔法线,我今天把他带来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123,请出来。

  (PPT出现一根红色的.魔法线)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

  (2)第一次变化这跟魔法线他会变,让我们一起喊123,看他会变成什么?(孩子们一起喊123,PPT出现三根红线)提问:数一数变成了几根线

  (3)第二次变化(孩子们一起喊123,PPT出现一个的三角形)又变成了什么?(三角形)

  (4)触摸三角形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大的三角形,我请小朋友们来摸一摸,他是不是有三条边,三个角。

  (5)又一次变化一个三角形又变出了好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大小不同,但他们都是三角形。

  2、巩固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前几天张老师去旅游。到了一个神奇的国家,三角形王国,他们这里的东西都是三角形的,老师把他拍了下来今天和你们一起来分享

  (继续看PPT,出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物品)A钟表店B食品店C帽子店

  (2)再来找一找王国里还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许多小旗子,屋顶,冰淇淋,标志牌等)

  (3)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三角形的物品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出示最后一张PPT)今天你们表现真棒,找到了这么多三角形的物品,他们虽然长得不一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但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复习三角形的特征

  提供冰糕棒、小木棒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出开头吸引孩的注意,通过变一边、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等,做了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幼儿在广阔的活动和认识空间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老师及时的小结使孩子获得知识的完整性。虽然生活中属于三角形的物体少一些,但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并观察,找到了好多的环境中的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三角形的概念.

  2.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

  3.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习重点:“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学习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过程性学习

  (一)学前准备:

  1、定义:由不在直线上的三条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要素是、、。

  如图,三角形记为,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的顶点为,三角形的内角为

  注意:表示三角形时,字母没有先后顺序,但通常按逆时针来排列。

  (二)探索新知

  1如图,在三角形中,

  (1)比较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并填空:

  a+bc→c–ab

  a+cb→b-ac

  b+ca→c-ba

  (2)结论:①②.

  (三)应用新知

  1、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a=3cm,b=4cm,c=8cm(2)e=5.7cm,f=6.2cm,g=11.9cm:

  2、当堂练:

  (1)下列哪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A1cm,2cm,3.5cmB4cm,5cm,9cmC6cm,8cm,13cm

  (2)如图,在三角形ABC中,D是AB上一点,且AD=AC

  请比较大小:ABAC+BC2ADCD

  四、评价性学习

  (一)、基础性练习

  (1)如图三角形ABC(记作:)中,∠B的对边

  是,夹∠B的两边是、。

  (2)图中有几个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表示出来。

  2、已知四组线段:

  第①组长度分别为5,6,11;第②组长度分别为1,4,4;;

  第③组长度分别为4,4,4;第④组长度分别为3,4,5,

  其中不能成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1和5,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

  A.1

  (二)、拓展提高

  1、已知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12cm和6cm,第三边与其中一边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cm?

  2、现有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组成三角形架,有几种情况?分别写出每组数据。

认识三角形教案3

  目标

  使幼儿通过感知和观察,了解三角形的名称和特点,能找出生活中相应形状的实物来。

  准备

  1、圆形纸板;大三角尺、三角形纸板或这种形状的其他物品各4、5件(按幼儿分组的数准备)。两根约4米长的绳。

  2、彩纸或白纸剪成的可重叠比较的等边三角形和圆形每个幼儿各1个。

  3、配套幼儿用书《数学》上册。

  过程

  1、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教师出示三角形的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轮流触摸边缘,说一说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数一数它们有几个角。

  2、找实物教师请幼儿在活动室内找三角形的物品,或让幼儿回忆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这种形状的'物品,如小彩旗是三角形的,山的形状是三角形的等。

  3、认识图形名称和基本特征教师将三角形的物品按在黑板上,用粉笔沿边缘勾画出物体的外形轮廓,告诉幼儿三角形的名称,教幼儿正确的发音。然后教师请幼儿拿出纸制成的三角形和圆形,重叠起来进行观察比较,并说一说三角形的特征,如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

  4、做练习教师指导幼儿做幼儿用书第2页的练习。

认识三角形教案4

  教学目标:

  1、全面复习角和三角形的知识

  2、针对单元过关考试情况,对错题较多的进行讲解

  教学重点:

  角和三角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

  角和三角形的知识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尺

  学具准备: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讲解本单元考试情况

  进行表扬和批评,提出下一次考试要求

  二、讲评卷子

  1、对填一填的.4题让好学生交流做法第5题说明根据什么做?

  2、判一判中第1题钝角的定义应该有小于180度。

  3、选一选中1题学生没能减去下面的10度应为80度

  4、算一算中4题学生没能看明白两角和为180度。

  三、学生质疑可让优生解答

  结对子的方式,差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本单元反馈(见单元过关反馈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底

  课后反思:

  个别学生对三角形这方面的知识还存在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认识三角形教案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又具体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它既是上学期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方法

  以引导发现为主,讨论演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A

  1.三角形有关的概念

  (1)定义: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BC

  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元素: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3)表示方法:△ABC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设置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动手摆一摆)

  拿出学具盒中的塑料棒,任选三根组成三角形。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探究所摆三角形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A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C

  活动二:(量一量算一算)

  在练习本上画三个三角形,用a、b、c表示各边,用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度,并填空:

  a=___a=___a=____b=___b=___b=____c=___c=___c=____

  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精设练习巩固新知

  1.(口答)下面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

  (1)3cm、4cm、5cm()(2)8cm、7cm、15cm()(3)5.5cm、7.5cm、2.5cm()(4)10cm、5cm、4cm()

  技巧:比较较短两条线段之和与最长线段的大小,

  或比较较长两条线段之差与最短线段的大小.

  2.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冒着生命危险斜穿马路.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吗?

  3.有长度分别为4cm、8cm、10cm、12cm的四根彩色木条,任取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有()种不同的组法.A.2B.3C.4D.5

  [设计意图]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巧设坡度,降低难度,弱化学习障碍的影响。以帮助学生从易到难、从会学到会用、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拓展创新应用新知

  例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1)再取一根长度为2cm的木棒,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如果取一根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

  (3)聪明的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4)要选取的第三根木棒的长度x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解:(1)取长度为2cm的木棒时,由于2+5=7<8出现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不能摆成三角形。(2)取长度为13cm的木棒时,由于5+8=13,出现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3)(略)

  (4)3cm

  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确定第三边的条件: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变式递进训练:1.△ABC中,AB=2,BC=4,AC的长为奇数.则AC=_____.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7cm,求这个三角形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之后,变式训练的设置,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发挥教材的扩张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浅谈体会感悟反思

  (六)走出课堂应用数学

  1用若干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并给所组的图案加一句形象的解说词

  2.搜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资料,并在同学中交流。

  五、板书设计

  5.1认识三角形

  (一)(二)三角形有关的概念A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定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元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表示方法BC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抽象概括应用训练教学设计说明《认识三角形》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随后的练习和例题中,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

  1.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必须创设生活化的现实情境。所以这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经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应用,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渔”体现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认识三角形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度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的内和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了解平角、周角,系统认识角,教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度量和分类,画角;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征,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全面认识角和三角形。

  教学难点:

  画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上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是

  1.选取现实的物品作为素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3.内容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措施:

  1.灵活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现实情境。

  2.要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科学组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4.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知识构建。

  5.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认识三角形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设计图案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我们认识了几种平面图形,这些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不仅单个好看,有特点,它们相同类型组合在一起或不同类型组合在一起更好看,可以创造出许多有趣的美丽的图案,你们愿意欣赏吗?(出示课件)

  二、探究新知:

  欣赏作品,小组讨论每幅作品都用了什么图形。

  1、风车:图中有哪几种图形,颜色搭配怎样。

  2、板手:图中的`图形是怎样组合的,颜色好不好。

  3、万花筒:欣赏图形组合,颜色搭配,变化无穷。

  4、青蛙:图形组合,形状变化。

  数万花筒: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图形来编织美丽的图案,装饰家庭,衣服。

  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家的装修图案,衣服图案。

  三、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涂出一幅美丽的图案来,选用鲜艳或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展示一下。

  ①、选三角形涂

  ②、选六边形涂

  ③、选梯形涂,认识梯形。

  ④、选棱形涂,认识棱形。

  2、摆一摆:(思考题)小组合作。

  ①、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摆两个△,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②、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

认识三角形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验证方法,能够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方法,能够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特殊的三角形;

  3.掌握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线,并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线;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多媒体

  学生准备

  练习本;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三角形是非常普通的图形之一. 你能在下面的图中找出三角形吗?

  二、新课

  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

  (1)你能从图 4-1 中找出 4 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三角形有三条边、 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三角形” 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图 4-2 中顶点是 A,B,C 的三角形, 记作“△ABC ” .

  下面哪一幅图是三角形?

  △ABC 的三边,有时也用 a,b,c 来表示. 如图 3-3 中,顶点 A 所对的边 BC 用 a 表示,边AC、边 AB 分别用 b,c 来表示. 我们知道,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小明只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也得到了上面的结论,他是这样做的:

  (1)如图 4-4所示,剪一个三角形纸片,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 ∠ 1,∠ 2 和 ∠ 3.

  (2)将 ∠ 1 撕下,按图 4-5 所示进行摆放,其中∠1 的顶点与 ∠2 的顶点重合,它的一条边与∠2的一条边重合. 此时 ∠1 的另一条边 b 与∠3 的一条边a 平行吗?为什么?

  (3)如图 4-6 所示,将∠3 与∠2 的公共边延长,它与 b 所夹的角为 ∠4.∠3 与∠4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三、习题

  1.下图中,△ABC 的 BC 边上的高画得对吗?若不对,请改正.

  四、拓展

  1.一块三角形的煎饼,要把它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应怎样分?你有多少种分法?如果限定只能切三刀呢?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1.知道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会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定义和性质.

认识三角形教案9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让幼儿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

  2、能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

  活动准备:

各种图形的图片一张大的三角形一个各种混合图形几堆

  活动过程:

组织:一二三三二一,小眼睛看老师。

  导入

  哎?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大三角形的卡片)幼儿:三角形或不知道,师:他是什么形状的?幼儿:三角,师:对这是三角形,那老师要问问小朋友了,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三角形,它有几条边呀?幼儿:三条或不知道,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数数吧。123三角形有三条边,那小朋友在看看,它有几个角?幼儿:三个或不知道,师:我们一起来数数吧,123有三个角,师:三角形啊,它有三天边,三个角,小朋友们,由三天边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小朋友,由三天便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啊?幼儿:三角形师:嗯,小朋友们真棒!

  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图片)小朋友们,这上面有这么多不同的图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找找,这里面那些是三角形?(用手指着,一个一个的.问是还是不是)问完一边后,(如果都认识了就玩游戏,有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就说:老师看有的小朋友还不认识,我们再来一边好不好?幼儿:好。)现在那,老师和小朋友们完一个游戏好不好?幼儿:好。师:现在那。老师用手指着图形,如果指到的是三角形,小朋友就大声喊“嗨”,如果不是三角形,小朋友就拍手,好不好?幼儿:好!(开始游戏)(可以选择倒着再来一遍。游戏结束,如果时间来的急就分组再来,来不急就不用了)师:好了,小朋友,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幼儿:卡片。师:现在那,老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卡片中找找,那些是三角形?把三角形的卡片找出来放在一边,好不好?幼儿:好。(开始找)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师:嗯!小朋友们真棒,今天呢我们认识了三角形,小朋友们知不知道什么事三角形了呀,师:由三条边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是三角。

  延伸:

  好了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一会呢老师把这些卡片放在区角里,小朋友们可以经常去认识图形好不好?幼儿:好!师:嗯!小朋友们真棒,好了,下课吧!

认识三角形教案10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

  2、引导幼儿分辨出三角形的物品。

  二、活动准备

  1、三角形模型

  2、三角形相关物品

  3、三角形泡棉

  4、幼儿操作卡

  三、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点心时间到了,小动物们都围在桌子旁边吃着点心。

  请你们看看点心的形状都是不同的,你认识这些形状吗?

  2、交流探索: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分辨出三角形物品。

  (1)教师带领幼儿进入认知环节,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三角形。

  (2)看,小老虎和小狗的点心形状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形状的吗?

  3、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1)教师出示三角形卡片和三角形的泡棉学具,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2)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说一说三角形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正方形和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4、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操作卡片上内容。引导幼儿区分物品的形状,找出三角形物品。

  5、小结总结: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封闭图形是三角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三角形的物品,就像小红旗、衣架、屋顶等。

  四、活动建议

  引导幼儿自助操作练习卡,学习探索,找出拼合图形之中的三角形。

  五、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从活动室、家里或者其他场所寻找三角形物品。

  (2)在区角中,引导幼儿用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积木或卡片拼搭图形。

认识三角形教案11

  生:“老师,我发现有的三角形没有稳定性!”

  师:同学们想体验一下三角形的稳定性吗?

  生(齐):想——!

  师:在每张课桌的抽屉里各藏了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木架,请拿出来,同座之间相互拉一拉。

  大家正玩得高兴,突然一位学生叫起来:“老师,我发现有的三角形没有稳定性!”兴奋的叫声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只见学生手中拿着由四根小棒钉成的三角形木架。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手上的木架是三角形的。所以它应具有稳定性。”这似乎是一个严密的三段论。可事实上,学生手上的三角形木架却不稳定。这该如何解释呢?

  生:“这个四边形车架是铁的,所以它也有稳定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自行车中部的车架就是三角形的(出示图片)

  一个学生嘀咕:“那好像不是三角形的。”

  “对,不是三角形,是四边形!”一些学生响应。

  “这个车架虽然是四边形,但它是铁的,也有稳定性。”又一个学生补充道。

  对于“三角形稳定性”,教材中是这样描述的:“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同理,用四根钢管焊成一个四边形(车架),用力拉这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不会改变。可见,四边形也就具有稳定性了。但是,四边形怎么会具有稳定性呢?

  分析

  曾尝试着这样解释案例1中的问题——四根小棒围成的这个木架形状虽然是三角形的,但它有一条边是由“两根”小棒组成的,所以它就容易变形了。然而当我们对这个解释再作分析时,突然发现,其实我们已经从另一角度默认了“有的三角形不具有稳定性”这种错误论述。

  要真正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看似简单甚至幼稚的问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课堂上执教老师突然遇此质疑,视而不见、避而不答,应该说情有可原!可如果今后我们再遇到此问题,那该如何处理?

  带着思考和疑问,课后我讨教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的意见大体可归为两类:

  一种意见认为,导致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将“三角形”与“三角形物体”混为一谈: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它有时在某些三角形物体身上表现为稳固、不易变形,但这并不说明所有三角形物体都很稳固、不易变形,更不说明不易变形的物体就具有稳定性。如案例1中,对于“三根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这个“图形”来说具有稳定性,但对于四根小棒围成的三角形木架这一“物体”来说,它却容易变形。再如,四根钢管围成四边形“车架”虽不易变形,但它并不代表“四边形”就具有稳定性。从这个角度看,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描述似乎有以“物”代“形”的嫌疑。

  另一种意见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将生活中的“稳定”与三角形稳定性的“稳定”混为一谈。生活中,将一根木棒插入地面,使劲儿摇它,它不动,我们说这根木棍很稳定,显然此“稳定”并非三角形稳定性之“稳定”。

  认真推敲上述两类分析,再结合自己的想法,笔者认为,上述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师们对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误解,导致了对生活经验负面干扰的忽视和对数学自身科学性、严密性的弱视。这在学校的观摩课中明显表现为,几乎所有上课老师的课堂中都出现了相似的环节:同桌两人兴奋地拉扯着三角形或四边形,发现“三角形木架不管怎么使劲儿拉,都不变形,而四边形木架不费吹灰之力,就变形了”,于是学生自然地归纳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容易变形”。

  热闹的活动、明显的对比,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然而热闹之后再思考,却发现学生“深刻的印象”其实只停留在使劲“拉”上——四根木棍围成的三角形因为“拉”得动,所以“不”具稳定性;自行车车架虽是四边形,但它是铁的,“拉”不动,所以就“具有”稳定性。

  其实,打开百度网站,“三角形稳定性”,就会发现很多网页中的“三角形稳定性”明确指向于“形状和大小完全确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描述是:“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就是说,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拉得动、拉不动”的问题,其实质应是“三角形边长确定,其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比较教材和网上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描述,应该说各有千秋。网上的描述明确地揭示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特征“边长确定,则大小、形状唯一”,而教材上的描述则显得亲切、形象,与生活十分贴近。

  (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只是停留在教材表面基础上的)

  尝试

  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与数学自身的“抽象、形式”之间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处理?能在两者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吗?在与同事们一起思考、推敲后,我试上了一节《三角形的认识》,截取其中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用三根牙签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想一想,用这三根牙签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

  生(齐):能。

  老师请来几位认为“能”的学生到投影仪上演示,若干次尝试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移动牙签,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

  于是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在每一张课桌的抽屉里各藏有一个三角形和多边形木架,请拿出来,同座之间互相拉一拉......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三角形木架怎么拉也不变形,而多边形木架轻而易举就变形了!

  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三角形只要三条边长固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生:因为多边形的边长虽然固定,但它的形状和大小并不能确定......

  将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先用牙签围三角形,再借助经典的拉三角形、多边形木架验证之。这样的教学不仅形象、易懂,而且科学、明确地指向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现在回过头再来解释文章开始提及的两个问题,就显得有理有据,更有说服力了。

  案例1中,四根小棒围成的三角形木架虽然有两条边长度固定,但它的第三条边由两根小棒组成,它两端点间的距离随两根小棒的活动而变化。边的长度不确定,其形状、大小也就不能确定。由此可见,以前我们习惯的说法“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不严密,严密的说法应该是:“边长确定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案例2中,因为判断某图形是否具有“稳定性”,要看该图形“如果边的长度确定,所围成的图形形状、大小能否确定”。用长度确定的四根钢管焊车架,可以焊成各种形状的图形,显然不具有数学意义上的“稳定性”。

  当然,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例子正好又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钢管之所以“拉不动”,是因为它是铁做的`,四条边被焊在一起,四个顶点中任意三个相邻的顶点间的距离不能改变,即“三角形三条边长确定”。根据三角形稳定性的定义,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确定,其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

  思考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历次数学教育改革一直想解决好此问题,然而结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实施新课程以来,有人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

  然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怎能用一个简单的“回归”就可以概括!

  首先,生活中获得的各种经历、体验,未必就恰好能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提供适切的基础,不仅如此,它还可能包括许多干扰因素。

  其次,“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生活数学”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积淀、自由生成的“纯经验”型数学信息,它具有个体性、随意性和直接性。而学校数学则是学生在学校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获得的数学信息,它具有社会性、计划性、抽象性和形式化特征。

  因此,笔者认为数学应该与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但必须注意,在“生活化”的过程中,要切实处理好生活的随意性与数学的严谨性、抽象性之间的关系,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生活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形式化”思维的提升。正如香港有的学者指出的,“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卡通化、浅表化”,我们的学校数学教学当努力促进学生由“卡通思维”向“形式思维”的有效过渡。

  转自《人民教育》郑毓信

  很高兴读到仲海峰老师的文章。文中不仅对如何进行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还涉及了“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这一普遍的问题。

  “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并不只是在“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事实上,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尽管在程度上可能有所差异,但我们也可就其他一些教学内容提出类似的“困惑”,例如,生活中的“前后”、“正负”等概念往往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从而与数学中“前后”、“正负”关系的相对性构成直接的矛盾。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仲文的基本立场,特别是,我们应对“数学对象”(及其性质)与生活中的相应事物或现象(及其性质)做出明确的区分。进而,这又不能不说是强调“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乃至“数学向生活的回归”)所十分容易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即“学生思维的卡通化、浅表化”,对数学概念产生误解。

  当然,从理论的角度看,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更为深入地去思考:在“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本质区别?又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什么是造成“理解上的歧义”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去防止所说的现象乃至“学生生活经验对于数学学习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干扰”?

  造成“理解上的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数学中的不少词语(如“稳定性”)都是由日常语言中直接借用过来的,因此,如果对这一过程缺乏清楚认识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意义的混淆,包括日常意义对于数学学习的干扰。更为一般地说,这就涉及数学抽象的一个基本性质:模式化过程。从而,即使我们是由生活中的相关对象或现象直接去引出相应的数学概念,仍然有一个重新定义(建构)的过程。例如,就当前的论题而言,这首先就是指我们在此所研究的既非学生手中的那个三角形木架,也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所画的那个具体的三角形,而是更为一般的三角形的概念;其次,这里所说的“三角形的稳定性”也有其特定的含义(“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从而就不应与通常所谓的“牢固性”、“确定性”等相混淆。

  容易看出,上述的模式化过程也就直接决定了在“生活数学”与“学校(形式)数学”之间存在如下重要区别:如果说“生活数学”明显地表现出了情境相关性进而产生应用的局限性,那么,普遍性就是“学校数学”的一个主要特征,而这也就直接决定了“学校数学”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当然,以上的分析也已表明:“学校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同样依赖于必要的抽象,特别是其中必定包含一定的简化、理想化和具体化——显然,我们事实上也就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对文中所提及的“有的三角形没有稳定性”这样的困惑作出具体解释。

  综上可见,我们无疑不应片面地去提倡“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但同时也不应唯一地强调“数学教学的形式化”,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应被看成搞好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实现由“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必要过渡,包括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以及切实防止其对于数学学习的负面干扰,而且还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包括新的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应用学校中所学到的各种数学知识。

  最后,还应强调的是,努力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要切实立足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不断实践、总结、改进,而且也应从理论层面对课程改革的各个基本理念进行更为深入和自觉的认识与反思。

认识三角形教案12

  一、课件出示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ppt出示埃及金字塔,世纪大桥。

  提问这两幅图中出现最多的是什么图形?

  2.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过三角形?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三角形看似简单,但其中却暗含着许多奥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新的世界。(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提问:3条边是怎样的线?

  (4)提问:观察三条线的两端分别有什么?

  (5)可以说是由三条线的怎么样?

  (6)提问:什么是围成?

  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在三角形中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三个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这(用手指)是三角形的角。

  提问:你能像符老师一样在你画的`三角形中把它各部分的名称标出来吗?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今天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三角形,小蚂蚁也来凑热闹了,现在小蚂蚁在顶点A出,它想移动到BC边上,请问怎样爬是走的距离最短?

  为什么?(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问:1、画高要先找到什么?(顶点及顶点所对应的底边)

  2、借助什么工具画?怎么画?(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过与顶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对应的底边重合)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出示学习单,让学生自行画高。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处处可见三角形,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知识实际上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只要同学们留意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你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叫做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繁忙,非常辛苦。

  生3:铲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她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了!

  (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 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师: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很容易说出名称。个别学生可能还会说出平角和周角。)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概念课,所有角的定义都是规定的,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些角的定义,学生有可能记得很牢,但是缺乏必要的体验,肯定没有深刻的印象。这里以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复习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认识平角和周角,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3、分类。

  师: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

  (小组活动)

  师: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生1:我们把直角分为一类,把锐角分为一类,把钝角分为一类。

  师:这位同学分的非常合理,有不同意见吗?

  (个别学生可能会按平角和周角分类,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启发、演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作出各种活动角,把剪下来的角贴在黑板上,故意给学生造成一种“视觉混乱”的局面,激发学生探究新知。

  4、认识平角。

  师: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生4:我反驳他们的意见,请问两位同学,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5: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6:那么请问你看到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了吗?角还可以怎样形成?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画平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师:(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认识三角形教案14

  【课标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出方格纸中三角形的高。

  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3?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评价任务】

  根据观察、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在大脑中形成三角形的图像。

  借助观察、演示、表达等方式概括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具有稳定性,深刻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4.根据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折一折,提问、讨论、思考、概括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过程】

  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外面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形?

  出示第34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1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

  (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设计目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好的开端。]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三角形

  1.描一描

  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很多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引导观察例1的`四幅图),请孩子们打开书第35页,仔细观察

  (1)每幅图中有1个或几个三角形,用铅笔将每幅力中的1个三角形描出来。

  (2)描完后你对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初步印象?

  2.画一画

  请每位同学在纸上任意画出几个三角形,然后闭上眼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说一说

  教师: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辨一辨

  练习九第1题。图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设计目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

  1、围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那么三角形有几条边呢?

  2、每两条线段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呢?

  3、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三个顶点,还有三个什么?

  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操作:第35页课堂活动,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三)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拉一拉

  在日常生活中,屋顶,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分组活动:

  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

  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

  4.验证:

  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5.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只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折一折

  (1)教师示范折三角形:

  ①折痕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成两段,折后这两段部分重合在一起。

  ②观察折后的三角形上有一个直角,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③把被折的三角形打开,这条折痕就是三角形的一条高,与折痕垂直的边就是这条高对应的底边。

  (2)学生折高,指一指哪条是高,哪条是底。

  (3)问:三角形另两条边也有高吗?可以折这两条高吗?一个三角形共有几条高?对应的有几条底?

  2、巩固练习

  (1)标出图中的底和高。

  (2)判断: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画对了吗?练习九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认识三角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基本特征、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稳定性,我围绕“画--折--拉”这一线索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与操作中对三角形作进一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实践中建立形象,形成表象,逐渐掌握知识。体验数学来源于我们生活中,并用于我们生活中。首先,我用单元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三角形,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好的开端。然后通过“描一描”、“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再通过折三角形纸认识三角形的高,通过观察,量一量得出“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的关系。在三角形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比较,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教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形象的、熟悉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自行车的三角架、高压线铁塔上的支架等,学生对此也有表象认识,但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认识三角形教案15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1、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3、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数学学习应给学生带来快乐。数学其负载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它,掌握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它的快乐,感受它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同时应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认识三角形教案】相关文章: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05-21

认识三角形教案01-06

《三角形认识》教案03-01

幼儿教案:认识三角形03-14

认识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01-17

小学数学教案:三角形的认识04-13

认识三角形教案15篇(集合)02-23

《三角形认识》说课稿11-19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