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精华)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孤独之旅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独之旅教案1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的心理“长大”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的故事。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1.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品味“孤独”,体验“成长”的感受。
一、新课导入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正如歌词所表达的,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ɡ)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yǔ) 觅食(mì)
撩逗(liáo)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交流点拨】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炼,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二)深层探究
1.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路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2.人物赏析
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交流点拨】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D.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E.他们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F.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J.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鸭下蛋了!
杜小康心理的变化: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2)根据故事情节,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吗?
【交流点拨】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慌——坚强
(3)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点拨】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4)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
【交流点拨】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有以下含义: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③对未来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是:“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5)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交流点拨】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父亲和鸭子,对塑造杜小康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杜小康失学后,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慰藉;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牧鸭的结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作“鸭下蛋了”的惊喜。
3.品读诗歌,感悟课文的主题。
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
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
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贫穷,贫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关键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改变贫穷,改变自己的劣势
这才是最重要的。
——洪战辉
【交流点拨】①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走向成熟。
②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孤独”是重要的一笔。
③人要战胜大自然,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
④青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要躲避困难,努力赢取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三)语言品析
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交流点拨】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细致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感悟?(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全班共同交流)
【交流】示例一:我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并且使自己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示例二:我认为这篇小说启示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就能战胜一切。
示例三:我觉得,困难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当遭遇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绝不能逃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同时也会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拥有一份自豪感与成长感。
孤独之旅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的重点)
二、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
[基本理念]
紧扣本单元和小说的主题,立足大语文,彰显语文味,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教学思路]
①、课前发放课文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歌词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有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张雨生的歌曲《大海》。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玩味歌词,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幻灯片文字),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在。前几天听同学们唱歌,我发现有两句歌词耐人寻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看幻灯,点名学生唱这两句)……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这是哲学上存在论的探险(徐妍语)。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由时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长大》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板书:杜小康)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设计说明]: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疑,由小说的情节要素入手,整体把握文本。设疑时采用连续性的发问,注重思维的连贯性;设置悬念,深入文本,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请看大屏幕(点击幻灯片),这是一副来自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设计说明]:采用直观式教学,以课文的插图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深入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2、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提问: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修辞、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笔者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诵体验、推敲文中字词句、填补语言的空白等手段,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3、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设计说明]: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此,笔者秉承“大语文”的教育理念,由文本出发联系生活进行假设,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学以致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
提问:⑴、课文是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5、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
成长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独:
1、其实,有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经受过孤独?想一想,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少经受孤独的人物形象呢?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笔者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笔者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为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笔者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教案3
一、导入新课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当以对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和对故事的感悟为重点,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法上应当以讨论、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1、注意字词: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嬉闹、掺杂、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乖巧、给予
2、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认为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个局部提出问题;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文章表达技巧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一些:
(1)当杜小康提出回家时,杜雍和为什么会置之不理?
(2)在第一章节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如何写出孤独之。旅中的“孤独”情绪的?
(4)在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一段景物描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一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5)在到达芦苇荡后,父亲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张的,他为什么不干脆带着杜小康回家?
(6)在第二章节中,有一段关于天气的景物描写,即“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7)文章在写到杜小康找到鸭子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8)当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这里的描写是否符合事理,是不是有些夸张?
(9)文章的标题命名为“孤独之旅”,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0)文章最后写到杜小康终于看到了鸭子下的蛋,这里的“蛋”是否是一语双关?如果是,该如何理解?
(11)这篇文章写得好吗?理由是什么?
3、当学生提完伺题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将之归类。不难看出,上述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一类是关于文章主旨、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章局部内容甚至是重点语句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还有一类是关于本文的评价。
4、学生就上述问题,相互讨论,交换自己的意见。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比较法、整体把握法、层层剥茧法等等,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准确筛选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或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之美
五、学习迁移
1、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时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曾有过各种各样的经历让我们感慨良多,让我们体悟到生命中某些真谛。请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拒绝可怜 阿红
父亲进城买农药,把钱包丢失了。他记起城里有一位远房的表弟,就去向表弟借钱。
虽然多年不来往了,但表弟还是借了50元钱给父亲。等到我进城时,父亲给我50元钱,反复叮嘱,要我一定要记得还给表叔。我不敢怠慢,一到城里就去表叔家。我最少有十年没到过表叔家了,他家盖了新房,非常漂亮,地板上铺了地毯,进门要脱鞋。
我一脱掉鞋,表叔和他家人直往我脚上看。我脚上穿的是破袜子,几个脚趾露出来了。我索性连袜子也脱掉,让他们看个够,他们反而不看了。表叔笑一笑,问我有事吗?我说我是来还钱的。
我掏出50元钱,递给表叔。表叔却不接,我就把钱放在桌子上。表叔说:“你没有借我的钱呀。”我说:“是我父亲借的。”表叔想了想,才拍着脑袋说:“噢,记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那次你父亲买农药,丢了钱包。”
看表叔的样子,他并非装模作样,而是真的把这50元钱忘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还他。
还了钱,我就告辞了,可在我穿袜穿鞋时,表叔拿起桌上那50元钱,说不用还了,要我带回去。我说:“这怎么行?我老爸反复交代,要我一定要还给你的。”表叔把钱硬塞进我的衣袋里说:“这50元钱,就当表叔给你买双鞋子穿。”我想反正表叔有的是钱,就不跟他争了。
傍晚,我回到家里,父亲问我把钱还给表叔没有,我说:“还了,但表叔不要。”父亲说:“是你没有诚心还吧广我怕父亲误会,就把还钱的经过详详细细告诉他。
我以为父亲会高兴的,他却沉下脸说:“你知道表叔为什么给50元钱让你买鞋吗?”我说:“大约他看见我的鞋袜破了吧。管他呢,反正我们正缺钱。”父亲说:“我们缺钱,但不缺可怜。你把表叔的可怜带回家里来了,这是最糟糕的。”父亲的话使我想起表叔一家人看我的破袜子的情景,那确实让人难受。于是我说:“明天我再拿钱去还给表叔。”父亲说:“不行,那样显得我们太小气了。”我问父亲怎么办,父亲说:“不忙,等到秋天收茶果后,我们送十来斤茶油去给你表叔。”
转眼秋天到了,我们收了茶果,榨了茶油。我和父亲装了一大壶上好的茶油,专程送去给表叔。打开壶盖,茶油就在表叔的家里飘香了。表叔一家又闻又看,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茶油。表叔是否知道,我们连同茶油一块送来的,还有他半年前给我的可怜?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促你成熟的事情呢?如果有,请讲述你经历过的。
六、布置作业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
师:王家玉同学在上一次作文中写的是《聆听孤独》,文中表现出了一份超越年龄的成熟,但对于孤独的感受还没有达到刻骨铭心的地步,因为我们还缺少这样的体验。今天第一节课,大家走进了作家曹文轩为杜小康创设的孤独之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感受。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者说读了此文你对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
生1:小说给我的启示是:孤独可以使人更加的成熟。杜小康由开始的恐慌、无所依偎,在经历暴风雨和孤独后长大了。是孤独的环境磨炼了他的心志。
生2: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孤独,而孤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与磨难。只有把自己从中提炼出来,才会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才会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师:是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人的一生就是在与孤独作斗争。
生3:在人生道路上,当我们孤独无助时,只能靠自己去克服困难,从而使自己成长。
生4: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我们自己的孤独之旅。我们要在困境中学会坚强,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的到来!
生5: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挫折。而战胜挫折的唯一办法,便是勇敢地面对它。
生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文章中,我明白了,人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忍受孤寂的锤炼才能从中不断地成长,才能长大成人。(掌声)
师:她已经提前学了《孟子》,很好。
生7:由幼稚到成熟,是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生8:人做一朵温室中的花朵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那样会导致一个人弱不禁风;而做一颗野外的种子,固然会有很多灾难,但却会经过洗礼而成为参天大树。
师:他从正反两方面给予了形象地论述。对于苦难、对于孤独,大家有着大致相同的观点。是呀,孤独是成熟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的助推器。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化蛹成蝶的过程、浴火重生的过程。下面我们说说第二个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生3:以杜小康和他父亲放鸭的事情为线索。
师:事情的发展是一条线。小说写的是杜小康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9: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离开故乡时的留恋;离开途中的茫然与恐慌;
生10:在芦荡里的孤独与恐惧,还有后来的平静与适应。
生11:暴风雨来临后的冷静与勇敢,还有找到鸭群后的哭泣。
生12:还有鸭下蛋后的喜悦
师:这些都属于什么?
生齐:心理活动。
师:对。这也是一条线索。它清晰地展示了杜小康成长的轨迹。同学们,人之所以孤独,通常是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环境里,失去了与他人的交往。杜小康的孤独又是怎样与他的环境相关联的呢?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13:第70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里描写“朦朦胧胧的树烟”暗示了杜小康他们已经离家很远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句景物描写衬托了杜小康内心的胆怯。他担心、害怕自己也被芦荡围住,逃不出去。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句话也说明了杜小康在经历了暴风雨后,变得更加成熟、勇敢、坚强。
师:暴风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劫难后的杜小康更加坚强。徐莹找到了这两者间的相通点,非常敏锐。
生14:“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烘托了杜小康一无所有,无所依靠的无助之情。“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烘托了杜小康离开家乡的的不舍与依恋,对前路的迷茫与恐慌。“四周只是草地与凹地,已无一户人家。”衬托了父子内心的孤独。
生15:“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句话通过描写树烟的朦胧说明了杜小康正在外面漂泊,反衬了杜小康因离家放鸭而失落的心情。
生16:从21自然段杜小康“有一种逃不掉的感觉”到24段“不时地用劲嗅着”,写出了杜小康的心里从害怕恐惧到从恐慌中安静下来的心里变化过程。从43段“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听不到父亲的回应”可以看出以前因为离家做梦梦到母亲就哇哇大哭的懦弱的稚童,已经成长为没有亲人在身旁也能够镇定的坚强小伙了。
生17:“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永恒的水声”这里衬托出父亲与我的孤独与单调。
师:“单调”用得好。
生18:第74页倒数第三段。我认为这段话描写出了父子俩的变化。从“时间一久,就不再恐慌起来”描写了父子俩已经适应了他们生存的环境,他们已熟悉了周围的一切,已经适应了在这里的孤独。隐隐约约的,我仿佛看到了杜小康的心智变得比原来成熟了。“天空的一片浮云”反衬了杜小康的孤独,浩浩荡荡的芦苇,反映了杜小康生活在一个寂静的环境中。这两点都能衬托出杜小康的心智成长。
师:感受比较细腻。
生19:“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两段话,用轻快的文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不同的角度,写周围空气的清新,花草的清香和很多萤火虫聚集在一起的美丽画面,写出环境的宁静与温馨,从而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平静。而当中的“使杜小康不时地用劲去嗅” “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等,表现杜小康在这安宁美丽的环境中,之前紧张的思绪已得到缓解。
师:从风格、角度、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很全面。
生20:第75页第36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撅断的喀嚓声”这一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鸭子四处逃散作了铺垫,同时也渲染了一种阴郁、紧张的气氛。
师:这一处景物描写交代了后面鸭子逃散、杜小康追赶等情节发生的原因,所以说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它表现了人物所遭受的困境与磨难,是人物蜕变的原因,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生21:72页第21段写“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小船。杜小康有一种逃不出去的感觉”这句话表现了当时杜小康因为周围环境的单调而恐慌,像是被关在笼子里一样,而且小康必定要接受孤独,因为别无选择了。
师:说的好!因为别无选择,所以必须面对。同学们对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它与情节、与人物、与主题等方面的关系做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其实,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到的“鸭”也是环境之一。写“鸭”与写人有什么关系呢?
生1:鸭群是杜小康父子俩(师:应该是杜雍和父子俩)陷入孤独的原因,也是让杜小康走出困境的希望。例如第70页“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这句话说明了放鸭与回家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证明了前面说的让二人陷入孤独的原因是鸭群。第77页“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说明让二人摆脱困境的也是鸭,也暗示杜氏父子看见希望的喜悦。
生20:“鸭们十分乖巧。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一处描写虽然是写鸭,其实它是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鸭们对小船和他的依赖,其实是他对父亲的依赖,他很孤独无助。
师:鸭的缺乏安全感,正是人缺乏安全感的写照。文段从侧面烘托了人物的迷茫与恐慌。有不有从反面衬托的呢?
生21:有。“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振奋”这段话用了反衬手法,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反映出了父子俩的茫然担心。
师:“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而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写鸭的叫声运用的是以声写静的手法。“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这种手法的典型。“寂寞”是空旷无边的,而“振奋”只是寂寞单调暂时的排解。
生22:“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鸭子人格化,非常形象生动。后面一句中“均匀的永恒的水声”更是衬托了父子俩的孤寂、单调。
师:对前程的迷茫。拟人的手法倒不明显。
生23:71页倒数第四段“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重新放回翅膀里”这句话看似在写鸭怕无家可归和恐惧心理,实际上是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小康在夜色下的心理活动。补充一点:72页第三段,其中写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体现出动感。后来写芦苇幽深繁茂,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烘托杜小康的害怕心理。
生24:写鸭的成长其实也暗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例如74页倒数第二段说到“鸭子们在这里长的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也就暗示着杜小康已经渐渐坚强,渐渐长大了。
师:还有77页的第二段:“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我们也可以说:杜小康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人。(学生笑)
生25:第75页第38自然段:“它们在轰隆隆—————逃窜着”和“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这两句话生动地写出了鸭子们在暴风雨来临时的惊慌,而这个段落里的杜小康却十分镇定地追着它们,即使他的皮肤一次又一次的被芦苇割破。这是从鸭子的慌张衬托出主人公经过漫长的孤独陪伴后经历的蜕变,他变得越来越坚强。
师:“蜕变”一词十分贴切。
生:26:我选的句子是76页45自然段“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这里从鸭子对杜小康的依靠侧面写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从原来依赖父母和其他一些人,变成了被别人(鸭)依靠的对象,说明他长大了,成熟了。
生21:我补充一下,文章有三次写了“挨着”:第一次是写鸭子因为没有安全感而挨着小船,第二次写小康因恐慌而挨着他爸爸,第三次写鸭子因为受惊而挨着小康。第一次写“挨着”是用暗示的手法写出当时人物心理其实也没有安全感;第二次“挨着”是直接写小康的恐慌;第三次是写小康长大了且成了他物的依靠。
师:读出文章前后的联系与变化,既需要全局观,也需要细心地探寻。他做到了这一点。
生27:文章第56段“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暗示了与鸭一同成长的杜小康,在经历磨难后,也变得坚强、勇敢、滴水不入了。
师:他也有羽毛,变得“滴水不入”了?(生笑)
生28:“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闪闪发光”这一句,通过写公鸭长大后漂亮的外形,写出了杜小康经过磨难长大后那颗坚定的,成熟的,闪着光的内心。
师:这两个同学都关注到了对鸭子外貌———喔,不对—是外形的描写,并由鸭子的外形联想到了杜小康的性格。实际上,文章虽然没有写杜小康的外貌,但对鸭子外形的描写却可以暗示或者说让我们联想到杜小康的外貌。比如说,他的被芦苇刮伤的脸、他的坚毅的嘴角、他的清澈的眼神———
生29:7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以鸭蛋衬托了杜小康成长的收获,在经历苦难之后的收获的喜悦与自豪。
生30:第76页第五段“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这里的“埋”字表现了杜小康与鸭子关系密切,鸭子们并不害怕他。
生31:这个地方后面接着写到“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我觉得他的“哭”包含着两种含义:一是委屈的哭,因为生活的艰辛使他幼小的心灵倍受负担;二是激动的哭,因为他承受住了那么大的磨难,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值得骄傲。
师: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重压,但是他挺过来了,扛过来了;他与鸭子已经是患难与共、亲密无间了。
生21:我也说说我的体会:这里杜小康因为闻到鸭子的羽绒气味而把头埋进鸭子的羽绒中哭了起来,一般小孩哭的时候都会依偎在亲人或母亲的怀中,可杜小康此时身边没有亲人,所以把头埋在羽绒中哭,说明多日的照顾和生活中,小康和鸭子的关系已经很亲密,鸭子的羽绒使他想起家人身上的气味。杜小康的哭中包含着埋怨鸭子到来的意味,还有自己尽到责任后的自豪与自傲,还有以后要坚强起来的决心。我相信这是他的最后一哭。
师:好一个“最后一哭”!陈阳鹏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体会。请大家掌声鼓励。(鼓掌)实际上刚才我们不知不觉地将我们的话题转移到了细节上面来。还有像这样精彩的细节吗?
生32:从文中第38段“他紧紧地跟着它们——被芦苇割破了—钻心地痛——”中可以看出:杜小康在突然而至的灾难——暴风雨的面前,并不屈服于它,而是坚定、执着,充满决心地要将鸭子追回来。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师:这是文章表现杜小康最主要的细节。
生33:“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幅画面是十分刺眼的,它从侧面烘托了杜小康的勇敢和他的成长。
生6:雅薇同学所分析的这个细节写得非常巧妙,照应了前面“他感到脚钻心的疼痛”、“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此处中的“还在一滴滴地流着血”体现了杜小康的坚强与成长。
师: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触目惊心的画面告诉我们: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杜小康付出的是血的代价。血滴在草地上,滴在脚印里,滴在群鸭的羽毛上,也滴在我们的心坎里。草地和群鸭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父亲”是杜小康成长的领路人———
生6:老师,我还想说:“血滴在草地上”这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滴在父亲的脚印里”表示杜小康继承父亲的道路;“也滴在——群鸭的羽毛上”这里的含义是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伙伴。
师:嗯。比老师说的准确。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大家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出现了许多真知灼见。关于孤独,我最后送同学们三句话:能适应孤独的人是理智的,能战胜孤独的人是聪明的,能享受孤独的人是伟大的。
孤独之旅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
(出示文中插图)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怎样的心情?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 ,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快乐)
3.练一练: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说一说或写一写。
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 (高兴)
(五)小结全文并拓展。
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同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个故事给了你这样的人生启示呢?
(六)以赠言结束本堂课,配歌曲《壮志在我胸》(成龙)。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怀特曼
(七)作业。
1.请你搜集8条对你的人生有启示的名人名言。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芦苇荡、暴风雨、鸭群的句子进行赏析(各两句)。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后反思
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把小说的学习推进到欣赏评价阶段,这其中蕴涵了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相信学生能满怀兴味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孤独之旅教案5
教案名称:
《孤独之旅》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孤独之旅》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1.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 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 分组讨论。
3. 课堂演讲。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 教师介绍小说《孤独之旅》的背景和作者。
2. 让学生观看小说的封面和书名,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猜测。
第二步:阅读理解
1. 让学生阅读小说的前几章,并让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并进行课堂演讲。
第三步: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1. 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并进行课堂演讲。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和讲解。
第四步:总结
1. 教师总结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2. 让学生写下对小说的感想和思考。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演讲和讨论。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2. 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3. 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略作反思。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教学设计立足大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语)。我认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并加以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紧扣“成长”和“孤独”角度进行教学立意,从学生喜爱的歌曲入课,设计了“换位思考的体验”、“劝慰式的口语表达”、“孤独形象的举例”、“孤独心曲的倾诉”等衔接自然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了教学难点。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有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笔者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由人物形象、环境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当然,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采用了跳读法,抓住重点段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我朗读水平的缺陷,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孤独之旅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走近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1、给加横线字注音
嬉()闹觅()食驱()除雍()旧茬()儿戳()破
撩()逗凹()地掺()杂胆怯()撅()给()予()
2、释词
⑴厚实:⑵嬉闹:⑶撩逗:⑷茫然:⑸乖巧:
3、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4、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5、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二、探究展示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3、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4、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6、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三、练习反馈
父亲的信
胡智慧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的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会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只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50字)
(选自《时文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2月版)
1、“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像,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上面的方格中。(不得超过50字)
2、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3、第4节画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请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
4、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孤独之旅》同步练习以及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撅断(jue ) 轩敞( xuan ) 雍容华贵(yong )
2.将“忽然”“居然”“茫然”“突然”“显然”填写在横线上。
①但它竟然在一天早上, 忽然 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②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 突然 地对前方感到 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③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 居然 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④父亲 显然 也是有所慌张的。
3.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①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叙述 )
②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的席子上。(说明 )
③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叙述 )
④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说明 )
4.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感觉自己很残酷 他那么小就让他接受这样的事实 有点委屈他 所以保证让他以后可以上学
②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非常激动 辛苦的`等待终于换回了收获
5.小说高潮部分的主要事件是 暴风雨的来临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子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1.用横线划出写天气的一个比喻句。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2.用波浪线划出写鸭子的句子。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3.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衬托 。
4.若你是杜小康,你这时是否会想到救父亲,或躲避暴风雨?怎样理解杜小康的举动?
去救鸭子 那些都是父亲的心血 他的举动已经证明了他已经长大了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教学《孤独之旅》我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各式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于“孤独”的认识,有的很积极,有的消极因素较多。我帮助他们认识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碟”“凤凰涅磐”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炼之后才能见到彩虹。
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规律,合理设置目标坡度和师生,生生与本文的互动。以默读,跳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孤独之旅教案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
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
孤独之旅教案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1.标题的含义。
2.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上课前趁课间让学生看一些图片,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眼中的孤独,并采访学生,了解他们眼中的孤独。)
孤独是走在繁华喧闹的大街上,却看不见一双熟悉的眼神。孤独是生病了,亲人却不在身边。
孤独是每逢佳节时,自己却身在异乡为异客。
一、导入:
1、导语:成长是一个美丽的过程,但它绝不是一帆风顺!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品尝一位人生被颠倒了的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
2、作者及作品介绍。
3、故事连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查。
1、生字新词。
2、词义。
3、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提示:用小说三要素概括——人物+地点+事情)
———杜小康失学后跟着爸爸去芦荡放鸭,历经孤独与磨难后而成熟、坚强起来了。
四、速读课文,感知内容、感知孤独。
1、以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家道中落,失学离家——撑船赶鸭,出到苇荡——风雨寻鸭——少年长大)
2、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在牧鸭生活中,杜小康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不再忽然恐慌——坚强)时间提示:赶鸭途中——初到芦荡时——在芦荡安顿下来后——住芦荡时间一久——风雨天晴时)
师结:经历这段旅程后,杜小康完成了人生中从小男生到男子汉的蜕变。这趟列车的起点站若是叫做幼稚站,那么我们应该祝贺他,因为他最后到达的终点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成熟站、坚强站!)
3解析孤独含义
师:课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引起了老师的关注:73页(30、31段)在芦荡放鸭的日子里,有天夜里,杜小康从梦中哭醒过来了。请问,他为什么哭?
师: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啊!请问令他孤独的原因还有哪些?(再读课文,从文本中把伤心的原因挖掘出来)
A、情感上的孤独:离开母亲、离开亲爱的小伙伴、远离了亲情与友情。
B、离乡背井的孤独: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熟悉的村庄,离开了人群。犹如与世隔绝,失去了以前的文化,物资,精神上的交流。生活的内容和节奏彻底打乱,彻底改变了,令他无所适从!
C、生活的单调。(和爸爸言语的简略)D、对前途的茫然。
E、环境的陌生,空阔与未可知。
4、面对孤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当逃兵,躲避它;要么做勇士,战胜它!杜小康选择的是哪种?哪件事最能铿锵地证明杜小康坚强了?
5、杜小康在找寻鸭子中会面临哪些困难?
(1)天气阴森恐怖:天黑、雷响、电闪、风吼
(2)芦苇(割破,戳痛)
(3)鸭子受惊,仓皇逃窜。
(4)受伤、滴血(细节描写)
6、其实杜小康完全可以靠着父亲一个人去找鸭,但是他没有,受了伤后还要主动去继续找。同学们,你从他身上看出了什么品质?(坚强、勇敢+有责任心+体贴父母)
五、赏析环境描写及作用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塑造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中,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2、鸭群是杜小康亲密的伙伴。(快速默读,在文章勾画描写鸭群的句子)思考:这些描写鸭群的句子有何作用?它们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鸭群:
(1)游动
(2)鸭叫
(3)风雨前,无家的漂游者——睡前的神态、动作
(4)风雨后长大了:羽毛、下蛋
师生小结: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以鸭群变化折射的杜小康的成长,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3、赏析芦荡的描写。
72页的21段,比喻与动词,写出了芦荡的广阔,神秘,阴森。让杜小康感觉被席卷与重压,令人窒息,害怕,绝望!
74页的描写。前后对比,心情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暗示着主人公开始在成长。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原本田园牧歌似的芦荡成了包围他的万重大山,美丽的大自然已无法完全唤起他欣赏的神经了;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慢慢地学着去适应“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了,这些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这一切都让他变得成熟、坚强。)
4、关于暴风雨时环境的描写。(搏斗、表现出了勇气与坚强。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5、长大了的杜小康,得到了什么回报?他是怎样向爸爸报告这个喜讯的?请读句子,读出喜悦、激动与兴奋、师:鸭下蛋了,少年长大了,也意味着他可以回家了。所以,杜小康怎能不高兴呢?
六、知识与能力拓展延伸:
1、其实,孤独早已积淀为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很多文人墨客对孤独的`诠释更是淋漓尽致。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zhāo)散发弄扁舟。李清照的:只空双系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辛弃疾的孤独在于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苏轼面对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仿写句子,写出自己对孤独的独特感受。
孤独是(坚强的磨刀石),让我们(在人生路途中披荆斩棘。)孤独是(成长的催化剂),让我们(逝水流年中次第开放。)
孤独是(扬起的风帆),让我们(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关于孤独的优美句子赏析。PPT(摘录1-2句。)
七、师结:
因为孤独,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撕去了自己幼稚的外壳,雕刻了坚强不屈的灵魂,所以,请记住因为孤独,成长才如此美丽!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一首《真心英雄》送给大家,记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愿同学们笑傲孤独,做生活的强者。
八、本周周记:
以孤独为题,写作文,600字,注意环境描写的运用。
孤独之旅教案9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杜小康的话,品味孤独,体会杜小康的成长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
二、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简要概括,采用“人物+环境+情节”的格式。
三、赏析杜小康的三句话
请找出并画出这篇课文杜小康讲的话,说说分别位于哪一小节?
(一)齐读第二小节,品味杜小康说的这句话
提示赏析语言的要点:注意联系上下文,如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注意挖掘说话人的此刻内心的'情感与心理
1、杜小康为什么去放鸭?“一落千丈”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会一落千丈?“只好”一词表明了什么?
3、当时杜小康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赏析第二句话“我要回家——————”
1、这样一个孩子愿意跟父亲去放鸭吗?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
2、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怎样一个杜小康?
3、21节,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烘托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此时他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4、这句话跟第一句话比少了什么内容?
(三)请学生自主赏析其他两句,用“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杜小康”在书中进行批注。四人或同桌互相交流。
1、第三句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突出了他的成长?
2、听老师朗读第36节环境描写的内容,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杜小康说出了“还是分头去找吧”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若把“。”改为“?”或“!”行不行?请同学读一读。
(四)第四句“我读出了一个的杜小康。”
1、若把原句改为“爸!蛋!鸭蛋!鸭下蛋了!”好不好?为什么先喊出的是“蛋”?
2、谁来读一读,评价。
四、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
五、感悟“感动”
六、作业布置
1、教师补充稍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草房子》
2、推荐曹文轩的其他作品《青铜葵花》《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根鸟》
内容包括:
①教学目标;
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③教学对象分析;
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
⑦备查网址。
孤独之旅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抓人物语言为切入点,可以向环境、细节描写方面延伸,一句话串起了时空的网络。这种连接是两个层面: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技能成为课堂推进的线索,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杜小康的语言很少,就四句话,也便于教学的展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品味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氛围。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正如歌曲中所说:阳光中在风雨后,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1、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概括故事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2、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快速在文中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课件展示。)
请一位同学读出四句话,体会情感。
赏析人物的语言我们要注意两点:一.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样的话。二.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1)赏析第一句话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二自然段。
思考:
哪一段交代了杜小康放鸭的原因?这段中哪一个词鲜明地表示了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的态度?
“只好”一词写出了杜小康无奈的态度,当他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怎么样?(害怕恐惧)为什么害怕恐惧呢?(要离开疼爱她的妈妈,离开熟悉的朋友,学校)
你们知道放鸭之前的杜小康的生活状况吗?找一位看过《草房子》的同学来介绍一下。(看幻灯片)
总结:家境富裕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现如今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于是他对父亲说了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读?从这里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
(2)(一句简单的话就能读出这么多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的三句话,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语言依据。
A赏析第二句话,你从第二句话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从说话的环境和心理去理解)
找出说这句话的环境:读21自然段,在这样空旷陌生前途未卜的环境里杜小康的心情怎样?(害怕恐慌)
但这时的杜小康并没说要回家,那是在什么时候?(孤独想家的时候)勾画出写孤独的句子。
指导朗读29至31自然段,变换人称,将杜小康改为“我”体会孤独对杜小康的威胁。
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它吞噬这年幼的杜小康,终于在晚上梦到母亲说出了这句话。与第一句话比较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是一个有点懂事,逐渐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杜小康,能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B那么你从第三句话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呢?(一个成熟的,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夜雨找鸭的情形能说明杜小康长大了,“分头”一词体现杜小康成熟了)
老师范读夜雨找鸭的38自然段,同学们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总结:头上如万辆战车般在滚动,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和脚上以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
然后读第三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能把”吧“去掉,把句号改成问号吗?为什么?(这样才能突出杜小康的勇敢、坚决、果断)
文中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杜小康的成熟,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同学们自己去找找,这些都说明了杜小康的成熟和勇敢。
C第四句话,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呢?
一个感受收获喜悦的杜小康,一个激动的杜小康。体现了激动不已惊喜的心情。
总结:通过对这四句话的品析,每句话都鲜明的表现了杜小康当时的性格,请同学们在读这四句话,读出情感。 三品味主旨
1、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
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孤独)
杜小康年幼时家道中落,饱尝物资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切。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的去面对,他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再回首课文,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作家曹文轩也这样说(看幻灯片)
总结: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让我们再次品味孤独。(看幻灯)齐读这段话。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中说道“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四看幻灯片,拓展训练。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附板书: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幼稚(不懂事)
懦弱(逐渐懂事)
坚强(成熟勇敢)
激动(长大)
孤独之旅教案11
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
作者及工作单位
绥德实验中学 学员姓名马莉娜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各种表现人物的方法,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也已具备不错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阅历,但对于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的准确把握等有一定难度的鉴赏小说的方法还需要不断加强。另外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这部作品上世纪90年代和农村生活的背景,如理解有困难可以给孩子们适当的介绍。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悟小说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逐步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通俗易懂又精美传神的句子。
4、学习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坚定的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悟小说中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刻画的妙处。
2、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孤困难的勇气。
孤独之旅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等词语。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4、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5、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预习课
一、导入
了解作者及他的《草房子》。
曹文轩——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二、预习目标
1、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字词。
(1)注音
轩()嬉闹()凹地()雍()掺杂()
胆怯()撅()给予()觅食()撩逗()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
3、归纳小说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3、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思考:
(1)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是"孤独之旅",文中杜小康感受到那些方面的"孤独"("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4、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在书上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
(2)有关芦荡的描写。
(3)有关风雨的描写。
3、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阅读感受。
4、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6、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
展示反馈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抢答前面两个问题。
2、深探:分组讨论展示3,4,5,6个问题。
3、拓展:每个小组补充1——3个问题,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形式灵活)
4、以"我在______中成长"为话题,说一段话。
4、展示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6、拓展阅读,谈阅读感受。
(一)喜欢孤独
我是个"孤独的女孩儿"。
我的确孤独,我也喜欢孤独。因为孤独有种浅浅淡淡的伤感,有份超凡脱俗的'安恬。
有了孤独,也就有了许许多多属于孤独的感觉。那情怀,很少有人能懂。记得曾听一位男歌星唱过"没有人知道我的心",当时我也曾被那种强悍下所暴露出来的凄楚和无助所震撼,不由得簌簌泪下。现在想起,却颇不以为然。"没有人知道我的心",不是悲哀,也不是不幸,青春的感悟,丰富而复杂,太多莫名的心悸与颤动,太多缘于年龄的感触和情绪,自己都无法明白,又怎能奢求别人理解呢?
孤独的时候,可以看行云流水,看花红柳绿,可以听鸟儿啁鸣,听徐风轻唱;孤独的时候,可以吟首诗自己欣赏,可以哼支歌自己陶醉,也可以想想亲朋好友温馨的笑脸,编一个个哀婉缠绵的故事,怎么还会寂寞呢?!
(二)孤独
家,一个让听上去就备感温暖的字眼,有人说家是避风港,家里有爸爸妈妈无边的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曾经奢侈的享受着这属于家的一切,
但最终我知道我是应该属于那风雨中的男人,我必须去社会的波涛中翻滚,所以在我向家预支了所有的依赖之后我踏上了远去的列车,那年,我16岁。
我离开了家乡(我最大的梦想是流浪)、我放弃学业,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太多的话不知该和谁去说,每个无聊的夜晚不知该和谁一起度过,在迷乱中四处奔走,最终一头扎进了网吧,疯狂的向人们发泄着,索取着,网络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无知的向虚幻又真实的网络注入了在现实中无处宣泄的感情,即使是欺骗、即使是伤痕累累。
(三)关于孤独的片断思考
《水浒传》中,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时写到:那天晚上大雪纷飞,"风渐渐地紧了"。林教头一杆冰冷的铁枪,一袭单衣,急风怒雪之中,艰难而行,终于行至店家,要了一壶老酒,几斤牛肉,挂在铁枪之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回"山神庙"的路上。
这时的林教头是孤独的吗?心爱的夫人去世了,自己背井离乡,失去了原来优越的生活,没有了权势,离开了朋友。
他也许心里充满了怨气。埋怨命运对自己不公。
他也许在心中充满了思念,思念家人和死去的妻子。
可我现在看起来,在那一刻,这一切的感受,都比不上他对山神庙的向往,对于老酒,对于牛肉的向往。
山神庙中可以生起温暖的炉火。老酒是醇香的,不一定是佳酿。牛肉是可口的,不一定是百年老店的名产。山神庙加上牛肉加上老酒加上一杆铁枪,其实已经可以为林教头孤独的心找到一个憩息的港湾了。
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
孤独之旅教案13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传神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首美丽又残酷的题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验油麻地少年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吧。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学法指导:读小说可以采用速读法,读的时候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也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学生速读课文,交流:主人公:杜小康情节:油麻地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见鸭。孤独、寂寞和恐惧使杜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二.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学法指导:古人云:"学贵生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上节课<<故乡>>的学习中,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小说的方法,请大家照此方法细读本文,并注意紧扣文题"孤独之旅",用笔以批注的方式记下自己阅读中的感悟和疑问。
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做批注。
学生交流,老师边点拨边整理出即将讨论的要点。预设问题如下:
(1)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而完成孤独之旅?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多,也很精彩,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问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3)鸭群是杜小康的最亲密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4)小说结尾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是什么描写?删掉行不行?
(5)文题"孤独之旅"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学生共同探究,解决疑难。三.联系生活,升华感悟
学法指导:读书贵在感悟,也贵在联想。我们的教材都是名家作品中的精华,大家要善于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素养,特别是要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1)同学们学了此文,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说来听听?
(2)后来,当杜小康再次出现在油麻地时,他的"眼睛出奇的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之神",甚至他后来在曾经就读的校门口摆摊卖货,令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颇感震惊。杜小康,他真的长大了。回首他曾经经历的一切,杜小康要感谢什么?他的经历又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四.课外作业
(1)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以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2)阅读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
板书设计:
10孤独之旅
害怕孤独
面对孤独
战胜孤独
孤独之旅教案14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标题含意。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3.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4.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作者关曹文轩及其作品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同看看这张图片,看看图片上有什么?(出示课件1)
学生:图片里一个小男孩坐在船头,后面一群鸭子在水中游泳……
教师:对!再来听听歌曲吧!
教师:(出示课件2)
同学们,正如歌词所表达的,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课题:17* 孤独之旅 (出示课件3)
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获“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作家是谁吗?
预设:就是《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先生。(出示课件5)
教师:(出示课件5)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xx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20xx年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20xx年获得20xx-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xx年12月,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2.作品简介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提到了曹文轩的《草房子》,你们看过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吧!
预设:(出示课件6)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子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可是一次意外事故降临了……
3.背景资料
教师:我们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理解这篇小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小说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预设:(出示课件7)
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用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更大的钱。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艘大拖驳船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春天,他又筹借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并且要求自己的独生子杜小康一起去遥远的芦荡放鸭子。本文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
(二)预习检查
1.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的读音。(出示课件8)
教师提示 :注意“撅”“戳”“茬”的读音。
2.指名学生读出、区分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课件9、10)
3.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书写。(出示课件11、12)
4.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13)
嬉闹:嬉戏打闹。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天昏地暗: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教师提示:“一落千丈”既强调跌落的程度,也可以形容气势颓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速读课文,边读边厘清小说的故事脉络,并用凝练的语言概括每个情节。(出示课件14)
(学生归纳回答,教师点拨指正。)
预设:(出示课件15)
开端(1):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2-27):芦苇滩上,开始放鸭。
高潮(28-49):雨夜寻鸭,坚强长大。
结局(50-52):鸭子下蛋,惊喜成熟。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出示课件16)
(学生阅读课文,在课本中勾画,教师点拨指正。)
学生1:第5段。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出示课件17)
师生:茫然和恐惧。
学生2: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出示课件18)
师生:害怕和胆怯。
学生3:第28段: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出示课件19)
师生:孤独。
学生4:第33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出示课件20)
师生:不再忽然地恐慌。
学生5: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出示课件21)
师生: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教师指正:(出示课件22)
教师追问:同学们,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杜小康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出示课件2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6:刚刚出发时——茫然和恐惧。
学生7:到达芦荡时——害怕和胆怯。
学生8:芦荡安顿后——孤独。
学生9:住段时间后——不再忽然地恐慌。
学生10:雨后天晴时——坚强、长大。
教师补充:我们可以看出,杜小康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过程,这就是成长之旅。(出示课件23)
教师再问: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出示课件24)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分析归纳。)
学生11: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单调乏味的孤独,是寂寞痛苦。
学生12: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是恐惧。
教师指正:同学们,本小说的主人翁杜小康,经历了种种孤独,实际上这是一种成长的磨难!
教师又问: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出示课件25)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结合文章内容归纳。)
学生13: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学生14: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学生15: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教师归纳:我们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个不怕困难、理解父母、热爱生活、坚强坚毅的少年!
教师: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6)
教师指导:环境描写的作用(出示课件34)
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教师出示图片提示:(出示课件27)
教师出示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图片。
预设:(出示课件28)
教师归纳:同学们,课文写鸭群的自然环境段落,为什么要这样写?(出示课件29)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指正。)
学生:因为“鸭群是无家的漂游者”到“长成真正的鸭”是一段成长的历程。
教师点拨:鸭群其恐惧感衬托主人公的恐慌。它们长大,衬托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教师出示图片:(出示课件30)
(学生读这段课文,在课本勾画描写芦苇荡语句。)
预设:
教师追问:课文中,描写自然环境段落芦苇荡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
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
体。作用: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
学生1:烘托主人公的害怕胆怯。
学生2:自然环境段落反衬主人公的恐慌。
教师:那么,为什么写暴风雨呢?(出示课件31)
预设:可怕—搏斗—成长。
教师补充:写风雨中搏斗,是主人公成长的环境,造就杜小康勇气和坚强的性格。
教师追问: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出示课件32)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引导:这里的环境特点是“黑”(前面三个“黑”字都是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虚指)。
学生:作者极力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就是把人物摆到特定的环境(恶劣的天气、密密的芦苇)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
教师补充:这里烘托了杜小康坚强、勇敢的性格,体现了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
教师总结:雨过天晴(出示课件33)
这段环境描写与前文暴风雨来临时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雨过天晴,天空格外的蓝,月亮也特别明亮。 这种美好的景色,恰恰衬托出主人公经历了暴风雨洗礼后,那种轻松、喜悦和平静的心情,从而突出表现了杜小康从此变得对生活更加热爱了,面对生活的考验他更加坚强了。
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学生深度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选用“孤独之旅”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何用意?(出示课件35)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预设1“孤独之旅”,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一个概括。
预设2:“孤独”渗透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也是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预设3:以此为题,既概括了文章内容,又表明了小说主题。
2.本文的题目是“孤独之旅”,杜小康的孤独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出示课件36)
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本题。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分析归纳。)
学生1:情感世界的孤独。(出示课件36)
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学生2: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出示课件37)
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学生3:对未来的恐惧。(出示课件38)
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教师归纳: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
3.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永远一帆风顺的。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怎样看待“孤独”? (出示课件39)
(师生讨论,教师指正。)
预设: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六、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40)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少年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练,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成长。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41)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我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并且使自己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预设2:我认为这篇小说启示我们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就能战胜一切。
预设3:我觉得,困难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当遭遇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绝不能逃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同时也会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拥有一份自豪感与成长感。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心理刻画细腻。(出示课件42)
“孤独”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字眼,然而作者却用文字把孤独描摹得可触可感。当杜小康发现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孤独是一种对前途的恐惧与茫然;当他与父亲交流的语言被大量省略时,全世界似乎都注满了孤独,他已不堪孤独的重负;当他日甚一日地想家,在夜里哇哇大哭时,他已步入孤独的极限。小说情节一步一步地发展,孤独的感觉一点点地加剧,处处体现出孤独的真实感,使其久久萦绕在读者心头。
预设2:抓住细节刻画形象。(出示课件43)
文章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杜小康对家的依依不舍,对母亲的魂牵梦萦,极欲逃离芦苇滩这一孤独的地方。
预设3:环境描写出色。(出示课件44)
文中对放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鸭群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46-49)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八、知识迁移,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0)
阅读文字,看看杜小康日后长成什么样的少年。
九、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1)
1.必做题:假如你是杜小康,请给你的妈妈、同学或老师写一封信,述说你的孤独之境,或谈谈你的心里话。
2.选做题:课后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5)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学习的精神。在教学中,本节课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限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很到位。
【课后预习】
1.预习本单元《写作 学习缩写》,为学习本课扫清障碍。
2.了解缩写的含义,掌握缩写方法技巧。
孤独之旅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到达芦荡安顿之后住段时间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
①失学。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
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衬托。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3)有关风雨的描写。可怕---搏斗---成长。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向读者展示了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最终成长起来的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又由于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少年的视角入手,以一首励志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为线索拟定了这样的思路:一、整体感知,初识孤独;二、跳读课文,感悟孤独;三、比较联系,畅谈孤独。“板块一”通过情节概述、重新拟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初识“孤独”的含义,“板块二”通过品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突破文章的重点(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和难点(引导学生深挖“在孤独中成长、坚强”内蕴),“板块三”则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关注自我,通过畅谈人生感悟来传递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的思想。
毕竟初三学生经过初一初二阶段的学习已经对小说三要素有了相应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所以让他们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在自读中圈点勾画以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听读个别段落中进入情境以体会作品意蕴,在对比中联系实际谈、写成长的感受)这一要求具有实操性:每个学生只要用心品读、积极参与,就会学有所获。另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来构建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通过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手段落实各个教学目标,利用与教案进度相配套的学习卷检测、巩固当堂教学效果等策略也促进了这节示范课的顺利完成:整个课堂不仅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频繁,而且教学思路清晰、文化气息浓郁,对文本的挖掘和对“孤独”主旨的把握也有了一定的高度,赢得不少喝彩。
具体到教学中,我首先由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导入,自然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后,我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从文题入手,逐层抛出重点问题:谁的孤独之旅?随着旅途的展开,杜小康看到了哪些景物及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人物心理变化轨迹,我们可看出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本文故事和《丑小鸭》有没有共同点?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通过自主、合作,学生很快找到相应答案,轻松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很高。特别是对“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路、坚强之途”这一主旨的理解,学生的敏捷反应令人惊喜;还有,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又不乏德育,也较为成功。
然而再回忆整个教学流程,我发现也不可避免地留下遗憾:导入稍嫌拖沓,差点喧宾夺主;受时间限制,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简单,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个别环节包办代替,直接给了学生的答案。这些瑕疵让我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对文本的极为珍贵的第一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对话,充分自由地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而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节课的败笔也让我获益良多。
【孤独之旅教案】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案01-23
孤独之旅教案11-22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09-16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10-17
孤独之旅教案15篇12-09
《孤独之旅》教案(15篇)03-20
《孤独之旅》教案精选15篇03-30
孤独之旅教案【集锦15篇】03-15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范文合集九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