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时间:2024-07-04 18:45:47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法学法:

  识字、写字教学中抓住难字,重点指导,在朗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熟练,在此基础上,想象和描绘画面,领会诗的意境,再美读升华,可辅以音乐。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教学后记: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但第一首诗中的句子有点拗口,少数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才读准。教学时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在课后练习补充古诗中,有些同学常把同音字“生、坐、于”写错。我指导他们根据意思确定该是哪个字,今后还要加强巩固。

  《古诗两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人“咏”、“柳”、“碧”、“垂”、“似”、“剪”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咏柳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认识美。

  1、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你们喜欢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之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

  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ǒng)柳(liǔ)。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①看柳树远景图。

  ②想象表达:你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③诗人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图下出示两句诗。

  ④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

  (1)碧玉,翠绿而晶莹,很美。而随风轻拂的柳枝就像千万条丝带。诗人比喻的多好啊,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可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呢?

  (2)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

  ②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③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指导学生理解裁:裁剪。

  ④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⑤指名说:这两句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a、自由读。b、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c、齐读。

  1、过度,学了这首诗,柳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可以美美地把它读出来,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呢?

  2、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①开朗读会。②绘画。③写话。④当解说员。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①扮演耳背的奶奶。②扮演不懂事的小妹妹。③扮演严格的妈妈。

  其中有意设置语音、语意障碍以纠正学生读音,强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

  3、激励学生课外多读经典诗文。

  《古诗两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古诗两首》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 yàn空蒙kōng mé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 gnón gmǒ相宜xiāng 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 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5.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

  教学难点:

  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图、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二、 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 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四、 拓展训练

  1. 背两首古诗

  2. 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学习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背诵古诗

  2、 向同学推荐自己搜集的古诗

  二、 写字教学

  1、 认读要写的字。

  注意:窗、岭、鸣、银、泊的读音。

  2、 说说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怎么记的?

  3、 扩词练习。(吴字除外)

  4、 自己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看左右结构的字、上下结构的字、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的字分别有哪些?写的时候这些字该怎样摆才美观?

  5、 自己把生字描一描。你发现写哪些字要小心?

  (如:含字上面是今字,不要写成令字;而岭字右边是令字,不是今字。银字右边顶上不要多写一点。泊字的白要写得瘦长一些,流字也不要忘记写右边的一点。柳字不要忘写中间的一撇。)

  6、 你们觉得自己哪个字写得漂亮,就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并说说怎样写好的?

  7、 自己写,每个生字写两个。师巡视

  8、 同学之间互相评议所写的字。

  9、 完成我会填的作业。读一读。

  三、 作业:

  1、每个生字各写三个,各组两个词。

  2、能默写本课诗的就默写。

  板书: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绝句 唐

  生 含 李白

  川 杜甫

  疑

  18、雷雨

  教学目标:

  1、 认识“压”等四个生字,学写“垂”等12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3、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感情朗读

  一、 导入

  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注意:垂是翘舌音。压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一声。)

  3、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 扩词练习

  5、 说记字方法

  6、 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三、 学习课文

  1、 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 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压抑)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3、 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雨下得真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读读。配雨声齐读。

  4、 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画画、可表演、可读读等)上台展示。

  5、 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

  6、 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四、 拓展训练

  1、 感情朗读

  2、 观察天气,写日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读文

  2、 读好日记

  二、 写字教学

  1、 认读生字

  注意:垂、沉、阵、蜘蛛、蝉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2、 扩词训练(蜘蛛、蝉不扩词。)

  3、 说记字方法

  4、 写字指导

  (1) 自己分析所有字的结构,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 自己动笔描,说说:你的发现。

  (如:垂字的中间一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其余两横长短差不多;压字不要丢掉点;彩字的三撇要对齐)

  (3) 请小书法家上台表演自己写得好的字并说写的技巧。

  (4) 自己书写生字,每个两个。

  (5) 互相学习、评价。

  5、 完成读读抄抄。

  6、 作业:

  1、 抄写有关天气的优美文章。修改自己的日记。

  2、 每个生字各写三个,组两个词。

  板书:雷雨

  前:闷、压抑、可怕

  中:雨越下越大

  后:清新、愉悦

  《古诗两首》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本课选的是两首较为有名的表现朋友真情的古诗。

  第一首《赠汪伦》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而走,朋友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深为人们所赞赏,成为后人抒发朋友之间感情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理解和背诵两首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赠汪伦》后两句诗比喻、夸张运用的巧妙和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

  2、体会《过故人庄》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准备:

  1、预习古诗,查阅相关的资料。

  2、配套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理解《赠汪伦》,体会李白和汪伦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25、古诗两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体古诗。

  板书:赠汪伦

  李白

  2、关于这首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教师讲关于《赠汪伦》一诗的来历)(教参201页)

  二、学习《赠汪伦》,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

  2、指名朗读。

  3、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4、理解诗歌意思

  (1)交流词语的意思。

  欲:将要

  赠;送

  踏歌:一种用脚步敲打节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诗句的意思。(说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啊,你虽然深过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情谊深。

  三、体会意境,了解修辞手法。

  1、朗读古诗,想想当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来说一说。

  (1)指导说出诗的意境。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

  (2)指名表演离别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什么来说明汪伦和“我”的情谊?

  (用桃花潭的水来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与汪伦间的感情怎么样?

  四、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总结。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表达了送别情深的感情。

  指导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1、《赠汪伦》是一首送别体诗,你知道的送别体诗还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轻声读。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讲谁送谁,谁别谁?用什么来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4、朗读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收集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描绘了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送别情深。)

  二、学习古诗《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讲朋友间情谊的古诗。

  2、解题

  故人:老朋友

  庄:村落,田舍

  过故人庄:经过老朋友的村舍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轻声读古诗,想想古诗意思。

  5、指名读课文。

  6、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

  a、轻声读诗句,理解:

  具:准备,置办。

  鸡黍:鸡和黄米。

  至:到。

  田家:农家。

  b、意思: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

  (2)、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诗

  a、轻声读,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样的景色呢?

  b、结合图理解:

  合:合拢

  斜:原指不正。这里指群山连绵起伏。

  郭:城墙。

  c、意思: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

  d、这里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画卷。

  e、讲解对仗句的特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对“青山”是写景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4)、理解五、六两行诗

  a、读诗,理解:

  轩:窗户。

  面:向着。

  场圃:谷场和菜园。

  话:谈话。

  桑麻:这里指农家的生活。

  把酒:举起酒杯(看图理解)

  b、意思: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

  c、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

  d、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e、诗人和好友沉浸在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里,举杯畅饮,真是好不惬意。

  (5)、理解第七、八两句诗

  a、读诗,理解:

  待:等。

  重阳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就:欣赏、观赏。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还会来观赏菊花的。

  7、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老朋友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庄做客。村边,茂密的绿树连成一片,村外,隐隐横斜着一抹青山。打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阳佳节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来观赏菊花。)

  三、总结全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描写,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

  2、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过故人庄》反映的是诗人_________应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话家常的感人场面。诗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一幅优美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理解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家中。

  4、组词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谆( ) 铺( )

  《古诗两首》教案 篇8

  教学准备:

  挂图,课前查阅搜集与这两首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古诗:

  提出自学要求:

  1、自学故诗,读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和插图,理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字典或请教同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汇报。

  2、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

  3、想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四、汇报学习情况:

  1、指名朗读,正音。

  2、问: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此处通过学生的交流、创作,体会出图画的美丽,引导学生把这种美读出来。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找出用得好的词语。

  具体理解“含”字:体会诗人望着窗外终年不化的积雪仿佛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多美啊!

  4、你认为诗人在写诗时心情怎样?那些地方体会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五、感受诗的对仗工整:

  本诗“两个”对“一行”是数量对应,“黄鹂”与“白鹭”是名词对应,诗人将它们对的`非常工整。请举出诗中类似的例子。

  六、总结:

  诗人看到春天的美丽景色,把诗写的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表达了诗人内心无比喜悦的心情。

  七、用同法学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数字鸟名动词名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朗读、背诵并默写两手古诗。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利用注释,展开联想读懂古诗,在具体懂语言环境中初步认识古诗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古诗两首》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教师语言:同学们,俺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李白、杜甫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唐代诗歌的顶峰,后人赞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老师带来了他俩的写景诗各一首,想学吗?有信心学好吗?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四个生字及一个多音字“行”,认清“疑”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读诗,正音

  ⑵指名读诗,指导正确停顿

  2、再读,读懂词意

  ⑴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出示注释:

  《望庐山瀑布》

  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俺国名山之一。

  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出现出紫色。

  ④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绝句》

  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终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说长江万里船。

  ⑵交流诗意,朗读古诗

  ⑶教师范读,指导方法

  教师语言:读诗词文章,要理解作者,要理解作品,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俺在读书时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自身当成作者,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然后通过诵读的声调、节奏等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一)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1、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是杜甫,轻声读诗,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古诗,注意重音,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壮美/秀美)

  (二)四读,品味语言

  1、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的诗人都很注意遣词造句,默读古诗,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

  ⑴品味“生”、“挂”、“飞”、“落”

  ⑵品味“含”。

  ① 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

  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

  ②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俺们无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

  俺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俺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溢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

  ③让俺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四、再读课文,背诵默写

  指名背诵,当堂默写

  五、安排作业,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作业指导

  1、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答案)

  2、同学作业情况摘记

  3、作业评讲与矫正性练习

  《古诗两首》教案 篇10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8

  李明隆 作

  如螺的洞庭山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

  [原诗]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练习]

  1.“镜”和“盘”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洞庭湖什么样的形象?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写出了湖水宁静的特点,“镜”写的是水面无风时静如明镜的形象,“盘”也写的是水面的平静与形状。2.这首诗在写景上善用比喻,以“镜”“盘”“螺”为喻体状写了湖水的宁静和环境的清幽;此外还以“无风”来衬托水面的静。

  月落·渔火·钟声

  ——张继《枫桥夜泊》赏析

  [原诗]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练习]

  1.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秋景?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 钟声的描写被认为是该诗最精彩的地方,试分析钟声在构成全诗意境上的作用。

  3. 古诗在意象的安排上讲究疏密结合,试对诗歌的意象疏密的特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2小题见赏析。3.该诗前两句意象绵密,两句写了“月落”“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等五个意象,后两句意象稀疏,只有“钟声”“客船”两个意象,疏密结合,由密入疏,更能突显诗人的寂寞之情。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巾帼有壮志

  ——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

  [原诗]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两首》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自学、指导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情意目标:

  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懂得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思路:

  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通过多读,和生字见面记字形;尝试按“理解——交流——发现不懂的词语——指导——加深理解”的流程学习古诗。鉴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不需要理解的太深,能力古诗的大意就行。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读熟两首古诗,在读中和生字见面,自学生字。

  二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认一认。

  踏、客、赠、汪、舟、欲、踏、潭

  2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

  3边读边找诗中的生字,和新朋友打个招呼。

  三由生字找出诗句,再理解诗句。

  1指名认“客、何”,这个字在哪句诗里面?读出句子。在诗里面指的是谁?贺知章为什么是客?真的是客人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抓“回乡”理解课题,过渡到第一句。

  从哪里回来?去干什么了呢?(简单介绍诗人生平)

  现在回到了老家,为什么被村上的孩子们当成了客人呢?(过渡到第二句)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

  2整体感悟第一首诗《回乡偶书》

  读一读,谈感受,想一想诗人回乡的心情。

  学习《赠汪伦》

  1认生字“赠”,理解意思。“汪伦”是谁?介绍汪伦和李白的友谊。

  2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了什么。

  3抓重点字理解诗句。“舟:小船;将欲:将要”“踏:踏拍子”“不及:比不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再读,体会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演一演,深化理解。

  老师和学生合作演一演《回乡偶书》,体会“鬓毛衰”“笑问”等词。学生合作演一演。

  五背诵古诗,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六作业:

  1熟背古诗两首。

  2提高:搜集李白和贺知章的诗,背一背。

  板书设计:

  少小 老大

  《回乡偶书》 无改 鬓毛衰

  相见 不相识

  《赠汪伦》 依依惜别之情:深千尺 不及 清

  《古诗两首》教案 篇12

  打破常规改革教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含,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帮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忙?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学生)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如果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含!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

  生:(沉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学生们沉思)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总结得准确、适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

  生:(看着图画,练习背诵,纷纷举手。)

  师:不少同学想试一试,咱们一块儿来背诵。全体起立,背诵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师:回去继续背诵这两首诗。李白流传至今的诗大概有九百九十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下课!

  [这种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内容,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信息量,培养了自学能力。]

  总评:

  张立军老师执教的这节课,40分钟学习了两首古诗,容量大,方法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张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他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自学提纲的设计,符合四年级的要求,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 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绝句》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张老师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张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张老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庐山瀑布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古诗两首》教案 篇13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结合书下注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大概意思,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太清楚了。老师在讲古诗时应该结合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只单纯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不困难,但忽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 《江畔独步寻花》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感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景唐诗,这首诗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呢?

  二、自学古诗:

  1、提出自学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生按照要求自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畔 寻 压 蝶 舞 莺 恰

  (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困)

  (看注释知道“黄四娘”是谁,“蹊”“江畔”“压枝低”“流连”“娇莺”“恰恰啼”是什么意思。

  结合上下文知道了“自在”的意思是:自由自在。)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鲜花,无数的花朵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流连忘返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活泼自在的黄莺在树上鸣叫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三、深入理解:

  1、用自己的话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描绘,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

  2、指导朗读:你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四、指导背诵:想像情景,试背《江畔独步寻花》。

  五、学习生字:

  1、指名再读生字,说一说你是怎么把生字记住的?

  ①按部件记,也可用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②左右结构:畔 蝶 恰;上下结构:寻;上中下结构:莺;内外结构:压

  ③重点指导:舞,中间四个竖。书写时各部分要紧凑,避免过长、过宽。

  范写。

  2、写生字,先整体观察后再写。

  六、课堂小结:今天大家自己能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学诗句。如果有兴趣,看注释、查字典再自学一首写景古诗,再试着背一背。

  七、作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八、反思: 学生有个别字的读音不太准确,如:“畔”和 “ 甫”,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完成的不好,个别学生不会预习,应在预习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技巧。

  《古诗两首》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4课 第一教时 总第16教时

  一、旧知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读过的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指名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奏的诗。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简介作者。

  2、自读全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读后检查。

  ⑴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⑵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⑶指名朗读,正音。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在小组内讨论诗歌中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分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全班汇报。你已理解了哪些词语。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小组互相讨论后集体交流。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

  1、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童年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同学们,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怎样?请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一听。

  2、背诵。

  3、抄写词语。

  第4课 第二教时 总第17教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小组内讨论。

  三、自学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读诗并正音。

  2、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3、分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评议

  1、指名读。说说读的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2、交流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3、谁能说说句子的意思?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深化理解

  1、轻声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六、自读全诗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

  七、作业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得最好。

  《古诗两首》教案 篇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一切是那么充满生机。春天在人们心中是那么地美好,在画家、诗人的眼中更是别具一格,许多诗人把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感受融入到一句句诗句中,谁能背几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指名背诗)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句,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江南春》。

  二、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3)介绍时代背景:唐代贵族统治者大兴建寺之风,妄想借神佛保佑,长治久安,这使诗人想到了南朝统治者的覆灭,所以诗人在诗中借古讽今。

  三、初读质疑。

  1、自读诗歌,扫除字音障碍。

  2、根据诗句、插图,想想诗句意思。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诗歌以哪些景物表现江南春色?

  (莺啼、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

  师补充: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2、品读三、四句

  从诗句中可以知道南朝什么很多?

  师补充介绍南朝为什么有这么多寺庙。

  现在这些寺庙怎么样呢?

  (并不都在,有的倒塌,有的破损,飘摇于苍茫的风雨之中)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师补充: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五、精读解情

  1、有感情地朗读。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眼前是一派美好春景,将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多么令人陶醉!诗人随之而来的触景生情,联想起历史上南朝兴寺而亡,而今的唐朝依然重蹈覆辙,怎不感慨横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背诵《江南春》,并说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春日偶成》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初读解疑

  (1)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2)解疑:

  “傍”“随”“过”“川”怎么理解?

  “时人不识”怎样理解?

  “偷闲”是什么意思?

  3、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品读三、四句

  “时人”为什么“不识”?

  诗人担心人们说闲话吗?为什么?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的教案01-07

古诗《清明》教案11-12

古诗绝句教案10-10

古诗《相思》的教案08-29

清明古诗教案08-25

古诗《草》教案03-05

古诗春晓教案08-25

古诗《风》教案12-09

关于古诗教案03-10

大班古诗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