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

时间:2024-06-30 08:04: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

  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群诗材料:《石灰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卜算子·咏梅》、《竹石》

  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四首诗词,都是托物言志诗,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师)

  对资料的整体感知(学生)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谜底:爆竹。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自己要一鸣惊人的壮志呢。(引出托物言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见课件)(板书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来品味托物言志(课件出示四首古诗)

  2、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咱们先来共度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师纠正后生再读。

  2、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明确:物、志因此学习此类诗文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找什么。

  找物。

  其次,既是托物言志,那么这个所托之物一定与所言之志有共通之处。所以第二步,我们是要看,看什么。

  看物的特点。(提示:从诗文里找)明确:《石灰吟》里的石灰特点: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析,析什么。从物的特点里析其品格和神韵明确: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他表现的“若等闲”“浑不怕”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甚至无惧死亡。

  而“留清白”又是何等的高洁。

  最后我们要做的第四步就是悟,悟什么。所托之物的品格特点便是是人要抒发的志向明确:坚强不屈,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课件出示:找——物、看——特点、析——品格神韵、悟——所言之志)

  3、再读一篇,加强理解固方法(课件出示)

  明确:找物——奇鸟

  看特点——饮醴泉、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羽翼自摧藏、处非位

  析品格——“饮醴泉、栖山岗”体现品行高洁;“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体现才能出众,志向远大;“羽翼自摧藏”体现环境恶劣,才华不得施展;“处非位”体现不被赏识的悲苦

  悟志趣——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4、自读两篇,小组交流用方法

  要求:小组讨论用所学方法步骤完成表格(见课件)

  明确:找物——梅

  看特点——断桥边、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香如故”

  析品格——“断桥边、黄昏日落、风雨交侵”体现环境恶劣、境遇凄惨;“寂寞无主”体现独自挺立开放的孤苦无依、无人赏识的落寞;“无意苦争春”,体现的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与世无争的美德“一任群芳妒”它胸怀坦荡;“香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

  体现的永远保持着高洁的人格、清白的操守。

  悟志趣——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找物——竹石

  看特点——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析品格——“立根破岩、千磨万击”说明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咬定青山”体现其顽强“还坚劲”“任”体现其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悟志趣——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5、梳理统整,全班回忆理方法

  一找二看三析四悟

  6、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迁方法

  课件出示推荐篇目:《墨梅 》——王冕

  《菊花》——黄巢

  《在狱咏蝉》——骆宾王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相关文章:

写托物言志的作文11-06

初中生托物言志的作文10-04

心中的那盏灯-托物言志作文01-15

初中托物言志作文汇编6篇07-28

初中托物言志作文汇总九篇07-29

群文阅读的教学反思05-17

群文阅读教学反思05-17

群文阅读教学反思04-04

[精选]群文阅读的教学反思12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