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

时间:2024-06-26 18:48:11 教案 我要投稿

跳水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跳水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跳水教案

跳水教案1

  本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发展?D?D高潮?D?D结局来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跳水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四至六自然段,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跳水”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谁来说一说。

  (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那么孩子是如何遇险,最终又如何转危为安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引导学文

  ㈠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猴子越闹越凶,孩子一气之下追猴子,出现了什么情景?读课文,思考问题并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画一画,理解之后自由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合,充分理解、讨论)

  2、指读第四自然段,并用词语概括段意。师:结合课文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段资料?(情景紧急、万分危急、千钧一发)板书:万分危急

  3、为什么说情景万分危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想法。

  (①“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也难以回转身来”②“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孩子只要……就没命了”③“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4、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景的危急)

  5、有感情朗读课文。情景如此危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够表现出来?(语速快,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练读,指名读,范读,再练读。

  ㈡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讨论:

  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⑵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1):

  ①“立刻”

  ②“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2)想法:

  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只能往海里跳,借助海水缓冲可能有生还的机会。

  ②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

  ③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立刻跳下来。

  2、拓展: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救办法?

  (学生充分讨论、争论后,认为仅有船长的办法最可行、最好。加深理解船长在短时光内想到最佳办法,十分机智果断。)

  3、你认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4、怎样读来表现船长的机智、果断?(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

  练读,指名读,示范读。

  ㈢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事情的结果如何?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读课文思考讨论。

  (孩子得救了。理解体会①“孩子像颗炮弹……”②“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光太长了。”

  ①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如果落在甲板上必须会死。由此可见船长机智果断。

  ②40秒钟虽然不长,但水手们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光太长了。)

  三、总结:

  作者经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船长机智果断,值得学习。开玩笑要适度。做事要多想后果。)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部分资料在上完课以后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述生动。本课时教学重点抓住“情景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资料来学习。学生在课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真切理解“情景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对文章重点资料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学习效果较好。课上学生发言积极主动。这节课资料涵盖量较大,课上应注意时光的把握。在理解、活力的基础上,应重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本领,并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思”到达深入理解课文思想资料的目的。设计特色:⒈课上进行了拓展思维练习,如: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⒉设置了情景教学环节,如: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

跳水教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儿歌的名称,学念这首儿歌。

  2、幼儿能向小青蛙学习,游泳不怕水。

  3、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儿歌,根据儿歌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过程:

  出示青蛙,引起幼儿兴趣。

  ――它是谁?它有什么本领?

  欣赏儿歌

  ――教师边念儿歌边放

  ――为什么说小青蛙的胆子大?

  ――它是怎么跳下水的?

  游戏――跳水

  ――幼儿学做小青蛙(每个人站在自己椅子上往下跳)

  讨论:

  我们怎么像小青蛙学习?

  附:跳水

  小青蛙,胆子大,跳水游泳都不怕。

  “扑通”一声挑下水,心里乐的笑哈哈。

  活动反思:

  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所以孩子们整个活动很积极,效果很好。

跳水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特写的基础知识及写作特点。了解课文内容,欣赏描写,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体特点;阅读分析课文,合作探究;品析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学习吕伟为国争光的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心。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新闻特写的基础知识及写作特点,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感受中国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和为祖国夺得金牌的精神。

  2、难点是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叱咤泳坛的跳水皇后,以她那舒展优美,出神入化的高台跳水动作,而使世界泳坛为之一震,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检查预习,补充资料:

  1、检查基础:结合ppt(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凌空(líng)翘首(qiáo)屏息(bǐng)敛声(liǎn)....敦煌(huáng)悄然(qiǎo)沸腾(téng)刹那(chà)....眼花缭乱(liáo)震耳欲聋(lóng)..(2)解释下面的词语。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敛声:暂时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缭乱,纷乱。潇洒: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轻盈: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新秀:指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2.补充资料:ppt展示(1)关于亚运会

  亚洲运动会简称亚运会。主要由亚洲地区举行,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参与国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第9届亚运会于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此次亚运会,中国队共夺得61枚金牌、51枚银牌和41枚铜牌,在奖牌榜上超过了历届亚运会第一名——日本队,首次居于第1位。中国开始称霸亚洲体坛。

  (2)关于吕伟

  吕伟:20世纪80年代中国跳水队优秀运动员。1982年、1986年连续获得亚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1987年世界杯跳水赛女子团体冠军成员。

  (3)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4)新闻特写主要表达方式:描写;

  (5)新闻特写选材: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

  (6)新闻特写的特点: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感应过程;放大细节。

  (7)新闻特写的分类: 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

  人物特写:以人物为报道对象,截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加以描绘,从而生动的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面貌。

  场景特写:以新闻事件中的场景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一个或几个典型性场景的描绘来反映整个事件。

  三、速度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本文是一篇人物特写,速读课文,找出这个人物是谁?试着对这个人物作简要介绍。本文特写的人物是吕伟,“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10米跳水运动员。

  2、特写的选材是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这篇特写选取的特写局部是什么?

  本文选取了吕伟10高台跳水的“一刹那”这个“点”作为“局部”和侧面进行了放大,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3、通过对人物这个局部的`描写反映了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通过对人物这个局部(吕伟10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积年累月的训练成果,高超惊人的技艺,为祖国夺得金牌的过程,突出了爱国的主题。

  四、深层探究,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

  在第二、三、四段,作者对吕伟10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画面进行了分解。请概括这几个“定格”的画面,并分析这样细致描写的作用。

  第二、三、四段对吕伟的自选动作“5136”进行了细致分解,用了几个“定格”的画面:对“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放慢“镜头”,细致描绘,用文字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影视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让人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效果;同时,这样细致的描绘也突出了吕伟自选动作“高、险、难、美”的特征,让我们读者了解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精湛的技艺和高水平的发挥。自由朗读,体会: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学习吕伟为国争光的精神,增强我们强烈的爱国之心。

  五、语言赏析

  特写浓厚的文学色彩往往借助修辞方法、动词的恰当运用等手段来完成。本文也不例外,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如:修辞:“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向空中飞去的身体比作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富于想象力,画面唯美。对吕伟高难、惊险的动作赋予了动态美,而且洋溢着艺术美。

  动词:在文章的二、三段,记者用了“轻舒”“举起”“蹬”“飞去”“托住”“衬着”“翻腾”“转体”“展开”“插进”等一连串动词,把吕伟高难、惊险、舒展、优美的跳水动作,用一组组叠加的特写镜头,描写得逼真洗练,生动传神,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和精湛技艺。

  六、写法探究

  本文的写作手法丰富多彩,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如:1.以动衬静。特写开头,记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是“动感”环境的烘托,头顶飘浮的白云、掠过身旁的飞鸟、8千名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观众。寥寥数笔,像一曲动静融合的交响曲,像一幅精彩绝伦的场景画,将吕伟跳水前的神态、风度和赛场氛围、全神贯注的观众勾画得活灵活现,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即将开始的高难精彩自选动作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2、侧面描写。第五段通过外国记者的动作、观众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吕伟跳水技艺的精湛。

  七、总结:强调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ppt展示

  新闻特写,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没有现场观察,记者是无法写出特写来的。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跳水教案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最终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景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资料。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样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境?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景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到达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明白什么?板书:怎样办?结果?

  8、怎样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明白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境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明白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之后教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教师的板书,大家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经过自我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经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能够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经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此刻,教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述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境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能够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述仅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此刻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述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到达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我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学习,基本到达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到达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到达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简便,学生学得愉快,到达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跳水教案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

跳水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4.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5.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2.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育活动吗?(跳水)

  你们喜欢看跳水吗?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走近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作家。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航:舟字上撇要短、下框窄长、中横稍向上提,亢字横稍长、弯钩的钩向上提。

  帽:巾字下框窄小、中竖要长,上边日字扁宽,下边是目字要窄长、里边是两横。

  逗:先写豆字、再写辶。豆字要窄、下横稍长,辶的横折折撇要窄、捺要长。

  钩:左右匀称,钅的竖提不能连接上横,勾字横短折竖要长、注意里边别写错。

  咧:列字是左右结构、上横要短、上撇短下撇要长,右边竖钩的竖要长。

  鸥:区字右框短窄、里边的点稍长有力,鸟字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些。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重点)

  3.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难点)

  二、品读释疑

  1.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2.讨论交流:船上的水手在干什么?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无所事事,才有时间逗猴子玩。

  3.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猴子和人熟悉,人们心情很放松。

  4.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第一段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2)不可以。因为这一段给后面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写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等,为下文做铺垫。

  5.拓展:说说水手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开始有了水手取乐猴子,才会有猴子摘撕孩子的帽子,再加上水手的`大笑,更让孩子觉得没面子,所以追猴子,爬到了横木的最高端,处于危险的境地。

  6.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踏入险境的?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猴子找了个年龄小的孩子逗乐。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3)“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猴子为什么这么放肆地气孩子?

  因为它和大家很熟悉,又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不会对它怎么样,还觉得逗引一个小孩更能取乐,所以就放肆了。

  (4)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①点明孩子和水手的不同表现。

  ②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因为猴子放肆撕咬他的帽子,任凭他怎么喊叫都不听,水手们笑得更欢了,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去追猴子。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5)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猴子把帽子挂在最高横木的一头。

  (6)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①孩子气极了,不顾后果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②水手们为什么全都吓呆了?此时他们可能会想什么?

  因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生命危险。

  玩笑开大了,怎么光顾拿猴子取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保护好孩子呢?

  7.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由得”是“不禁”的意思,孩子往下一看,这么高,也感觉到害怕了,吓得两腿发抖了。

  8.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看到儿子有危险,立刻想到让孩子跳水。

跳水教案8

  教学要求: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介绍托尔斯泰)

  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样引起的?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两个: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

  (4)结果怎样?

  (5)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因为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笑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谁出现了,他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

  8、水手们救孩子只用了四十秒钟,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从课文中,你觉得孩子的得救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检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二、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1、孩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客观上:猴子的戏弄,水手们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主观上:孩子在气急了的.情况下,没有考虑事情的后果。

  2、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1)是船长果断逼孩子跳水;

  (2)是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往下一纵身”跳到了水里;

  (3)是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中里就把孩子救上了甲板。

  三、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遇到危险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的采取措施。

  2、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意识生气而不顾危险。

  3、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等等。

  四、写一写读后感

  1、说说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此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

  3、把你所想到的写下来。

  作业设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2、感情朗读课文。

跳水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谈话: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

  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

  二、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出示:取乐放肆

  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

  出示:桅杆

  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

  出示:不知所措

  提问:什么意思?

  三、体会危机、渲染气氛

  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

  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

  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

  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

  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水手起哄好面子失去理智等)

  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

  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

  6、课件出示第7段,能不能去掉两个关联词?体会危险的程度,推进理解后面毫无退路的选择

  7、提问: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危险,那小男孩呢?他有没有意识到?你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理解醒悟,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刚刚还只顾着拿到帽子的孩子,这时双手是毫无攀附,双腿开始摇摇晃晃,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孩子们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提问:现在的处境可以用一词来形容是什么?

  (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万分紧急等)

  8、谈话:是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一幕呀,必须要想办法赶紧救下孩子!(随即指名)你有办法吗?你呢?我们无能为力,水手们也不知所措。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孩子失足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后果

  四、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品质

  1、谈话:事情好像已经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2、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有什么让你困惑的地方?

  (引导孩子质疑出本课难点:为什么枪口指向孩子?会不会真的开枪?孩子听到之后会怎么想?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随机处理,重点讨论问题,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吗?当他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想些什么?相信父亲,不管是埋怨还是后悔,这一刻剩下的就只有服从了)

  3、谈话:就在孩子跳入海中的那一刻,水手们也跳了下去,尽管在海水中只有短短的40秒钟,却仿佛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孩子终于得救了。

  4、学生:再读第9段,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明。

  (随机处理语句:船长机智在哪?从哪看出冷静?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果断比较难,教师可以设疑:从走出船舱看到那危险的一幕,到命令孩子跳水他凭什么做出的决定?)(找到生存的概率,理解短时间的决定所透露出的果断,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孩子会游泳)

  指导朗读,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怎样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5、教师: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在关乎到自己亲人生死的时刻,船长竟然能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绝望的办法,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处事冷静、果断的人。也难怪他能够带领船员们闯过大风大浪平安环游世界了。

  五、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提问:作为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此时此刻才登场?如果父亲一直站在甲板上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

  如果让你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你应该怎样说?(出示课件导图)

  (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认识到前面的的描写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主要内容)

  2、提问: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孩子理解出一个是事发突然,一个是逐步推进)

  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就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作者写主人公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让整个事情化险为夷。作家用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写作要真实、自然,而我们也明白了,写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4、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不论是在情感上或写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5、教师总结提升:作为老师,学完文章我也有些话想对你们说:孩子的冲动做法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而水手们虽说与孩子很熟悉,就像我们同学之间,但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会伤及性命。我更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像船长那样处事冷静果断的人。

  板书设计:

  22、跳水

  情况危急—————急中生智—————处事冷静、果断

  孩子船长

  父亲

跳水教案10

  为了充分利用本组优秀教师资源,引导组内部分教师尽快成长,以期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本周我采取了跟踪、对比的形式推门听课。

  下面是五年级两位语文老师同时执教《跳水》的案例与分析。

  《跳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课文主要讲了一只航船在回程路上,船员们百无聊赖,逗一只猴子,使得猴子越发放肆,去拿船长儿子的帽子,孩子生气了,去追猴子,爬上桅杆顶端,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当机立断命令儿子跳水的故事。本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这两位老师同时执教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的教学设计,但由于两位执教老师教学理念的不同,以及在课堂上处理教学细节能力的差异,使得课堂呈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检查学生初读时老师的评价语言)

  王老师:谁读错了?为什么你的错误会那么多?

  张老师:同学们有什么话要对这几个读书的同学讲吗?有没有发现他们读得很棒的地方?

  (评析:两位教师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把书读正确,读通顺,张老师评价时侧重鼓励,当学生不善于发现同伴优点的时候,老师进行了引导;王老师则过于苛责,眼光专注于学生的错误。从课堂上学生初读情况看,两个班的学生读得差不多。但因为老师态度的不同,我相信张老师班上的同学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而王老师班上的同学会越读越懒得读,越读越没信心读好,因为有哪位同学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大家挑剔来挑剔去呢?不读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了,正如人们常说的,不做事的人永远不会犯错误。实践证明确实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学生求知的欲望是需要一位独具慧眼的老师来点燃的。)

  案例二:

  王老师: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张老师: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围绕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起因。(学生交流)

  王老师:点了三名学生回答,但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张老师:(点一名学生回答)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汇报后,老师相机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评析: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尽管两位老师都运用了小组讨论这种形式,但交流反馈时,王老师为此只字未提,使讨论流于形式;张老师在跟学生交流中注意渗透了这一点,且不说效果如何,最起码学生能感受到老师是关注他们的合作学习过程的,久而久之,这种形式会收到良好效果。此外,“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王老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既没给他们静思默想、组织语言的机会,也没适当降低坡度,因此课堂上学生皆沉默,直到最后也没能把课文的思路很好的理清楚。而张老师注重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表达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弄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案例三: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王老师:

  1、默读课文,找出写孩子遇险的词句做上记号。

  2、读这些句子,看看紧张的气氛怎么读?

  3、领读,师生一问一答,指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自由读。(读了一遍又一遍,读的效果一直不佳,老师自己也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张老师:

  1、读第一段,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想像当时的情景,感悟当时的热闹气氛。

  生:甲板上站着许多人,一个船员靠在桅杆上吸烟,一只猴子在人群中跑过来,跑过去,突然,它一把夺过烟斗,模仿船员的样子抽起烟来,旁边的人哈哈大笑。

  (建议:此时,老师稍加点拨,这只猴子的行为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叫“放肆”,这样就更好地把语言文字和想像有机结合起来了。)

  师:那同学们想想看,当时的气氛是不是很热闹?试着读读这段文字。

  3、生自由试读,指生读(读的效果较好),齐读。

  (评析:同样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感悟文本,王老师注重从技巧层面引导:“紧张的气氛怎么读”;张老师注重从感悟层面引导:“想像当时的情景”,感悟当时的气氛。前者脱离语言文字读书,读到最后,学生的语气也没表达出来,声音越来越小。后者注重创设情境,发挥想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结果学生很自然地在感悟想像的基础上把感情表达出来了,学生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也笑起来了,真正达到了三者之间的对话效果。)

跳水教案11

  一、设计意图

  通过直接的感官的接触,更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并且情趣浓厚。同时在孩子们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带着兴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触。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粗浅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能。孩子们由探索得到了知识,自然积累了经验,之后经验又使活动升华,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最终目标:让宝宝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认知、去生活、去创造!

  二、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将木珠、玻璃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四、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导幼儿与珠珠打招呼)

  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

  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学说“咕咚”)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玻璃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

  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儿操作

  1、仔细听,谁在说话啊……原来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2、每个幼儿1盒珠珠,把它们抛入水中,观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动结束。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跳水教案12

  活动目标

  1、创设宽松、平等的活动氛围,使幼儿喜欢活动并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2、学习正跳、侧跳、背跳三种跳法。

  3、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4、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发展幼儿大肌肉的能力,培养幼儿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体育器材若干、平衡木、海豚头饰、钻圈。

  将平衡木和体育器材搭好(器材高度不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圈内贴纸,代替水波纹。东侧是跳台,其余三侧分别是高低不等的器材作为行走路线。

  2、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跳跃基础和平衡能力。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放磁带《运动员进行曲》,带领幼儿走入场内,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师:孩子们,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

  幼:运动员进行曲。

  师:你都知道哪些体育运动项目?

  幼:田径、乒乓球、足球、篮球、棒球、排球、自行车、举重、跳水、体操、跳高、滑雪、滑冰……

  师:你知道的体育项目可真多,你是从哪知道这些项目的?

  幼:在奥运会中看到的。

  师:在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棒不棒?

  幼;棒!

  师:你想做运动员吗?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做:小小运动员,手叉腰,点点头;小小运动员,手搭肩,摇一摇,慢慢地摇,快快地摇;小小运动员,手叉腰,扭一扭,慢慢地扭,转一个圈儿,相反方向转一个圈儿;转两个圈,相反方向转两个圈;小小运动员这是脚,我踏,我踏,我轻轻地踏,我慢慢地踏,我快快地踏。

  分析:热身活动由<运动员进行曲》引入,引出“运动员”,因幼儿对刚刚结束的奥运会留有深刻印象,对英姿飒爽的体育健儿的崇拜更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自由回答运动项目,给幼儿留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使幼儿了解更多的体育项目知识。

  2、游戏活功

  (1)学习跳的动作

  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一个当运动员的机会,我们来做一次跳水运动员吧。

  小朋友们喜欢吗?

  幼:喜欢。

  教师示范跳的动作,身体呈半蹲状,双臂放在身体后面,向前跳时双臂从体后从下到上挥动,在体前端平,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幼儿学习跳的基本动作。(教师指导跳法,请出跳得好的幼儿示范)

  (前跳、侧跳、背跳)

  (2)跳水游戏

  ①正跳

  师:看这是跳台,首先是正跳,小朋友们直接迈上跳台,要注意安全,否则就会掉到水中。等小朋友们站好时,听老师口令,一齐向下跳。小朋友们想做吗?

  将幼儿分成两组,谁想先试试?(先选胆子稍大的幼儿为第一组,胆小、动作慢的为第二组)要求:在第一组幼儿跳的时候,第二组幼儿看他们是怎样做的,第一组幼儿跳进水池中站好,来保护第二组小朋友的安全。

  分析:先让胆子大,协调性好的幼儿做示范动作,跳下后再保护其他幼儿,既是幼儿爱心的培养,也可避免先跳的幼儿没事做。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太好了,小朋友们想一想,水中都会有哪些小动物?

  幼:小鱼、青蛙、乌龟。

  师:我们来模仿它们的动作吧!(小鱼游啊游、青蛙跳啊跳、小乌龟慢慢爬)

  分析:做小动物的动作来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更加喜欢小动物,了解小动物,提高幼儿的模仿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②侧跳

  师:小乌龟说,小朋友们表现得真好,要是从侧面跳你们敢不敢?(规则:走在前面的幼几先跳,先跳进池中的幼儿保护后跳的幼儿)

  教师说儿歌:

  我们像山鹰展翅飞翔,我们像海燕迎风破浪,我们像急水流不可挡。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争光,为了五大洲的友谊,为了全人类的理想,

  为了发扬奥林匹克精神,我们竞技在运动场上。

  分析:让幼儿有秩序地从指定路线走,保持身体平衡,学会谦让。

  师:小朋友们真勇敢,你们看谁来了?出示海豚头饰,小海豚说,我会表演钻圈,你们会吗?跟我学吧!

  分析:在池内摆放钻固,幼儿自由分成两组,进行钻圈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幼儿的钻爬能力,发展幼儿的大肌肉。

  ③背跳

  师:小海豚说你们的表演好精彩哦,我还会向后跳呢,你们想试一试吗?

  请走这条路线吧!(路线是大型平衡木,高低不统一)

  ④自由跳

  小朋友们表现得太好了,刚才我们都是从跳台往下跳的,换一个地方你能跳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跳、侧跳、背跳来试一试吧!

  分析:最后给幼儿发挥的空间,让幼儿大胆尝试。

跳水教案13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二、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钢珠、塑料珠、彩泥珠若干,分别将这些珠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三、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钢珠),来和这两个珠珠大声招呼吧!

  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钢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

  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木珠宝宝浮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示呢?一起来学一学。

  告诉你们哦,老师也有一个方法来表示木珠浮在水面上,看,这个箭头朝上,就表示浮在水面上。

  4、钢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

  5、钢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钢珠沉下去了”

  6、可以用动作来做一做沉下去吗?一起来试一试。

  刚刚浮在水面上时箭头是朝上的,那么沉下去箭头朝哪里呢?

  (三)幼儿操作

  1、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看看都有谁呀!

  猜猜玻璃珠跳下水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塑料珠呢?彩泥珠呢?

  2、到底会是怎样的,请小朋友们动手试试吧,仔细观察哦!

  3、刚刚小朋友们都帮助了珠珠跳水,谁来告诉我,玻璃珠宝宝是浮在水面上了还是沉下去了?用哪个箭头表示?(请幼儿贴)

  4、我们发现小朋友猜想和验证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动手试一试才能知道正确答案哦。

  5、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放到水里也会沉下去或浮起来,请大家回去找一找哦。

跳水教案14

  体育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幼儿的体育游戏,不仅能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增强幼儿体质,减少生病的几率。

  一、 活动目标

  1. 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2. 能勇敢,不怕困难,有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

  二、 活动准备

  高20—30厘米的平衡凳三至四条,放在场地四周做“游泳池”边。

  三、 活动过程

  1. 开始部分 幼儿随《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跟教师边念儿歌边做模仿操两遍(动作可自编)。小小运动员(上肢运动),动作真好看(体侧运动),跳台高又高(下蹲运动),跳水真勇敢(跳跃运动)。

  2. 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站在平衡凳上,两手前后自然摆动,身体向下稍蹲下,再充分向上伸展,往下跳。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膝盖稍弯曲呈蹲状。正、侧、背示范三次。

  (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请跳得好的幼儿做示范。

  (3)玩“跳水运动员”的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幼儿从平衡凳上跳下,在平衡凳中间的“游泳池”模仿游泳的动作。当教师说:“休息一会吧!”幼儿游回“池”旁,游戏重新开始。

  3. 结束部分: 游戏“冰雪融化”

  四、 活动建议

  1. 幼儿在“池内”游泳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用高度相同的小椅子或台阶代替平衡凳。

跳水教案15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和特点

  一个案例是对一个时间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案例中可能包括很多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包括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办法。这需要教师通过创设的案例来加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具有素材真实性,选材典型性,情节具体性,时空广延性和目标全面性等特点。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和特点出发,重点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了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对于教学的作用

  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认知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具体的作用主要包括:创设故事情节案例,促进学生投入学习;创设游戏场景案例,促进学生愉快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1.创设故事情节案例,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好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集中精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故事情节案例,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中,我们可以创设龟兔赛跑的例子: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赛跑了,猜猜这次谁能赢。此时老师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生动地进行引导,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创设故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2.创设游戏场景案例,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小学生处在好玩,爱动的年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利用游戏场景案例来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采用游戏案例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小学生自身地参与,让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使知识在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中掌握。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创设一个购物的游戏场景,老师准备部分道具,规定好每个道具的价格,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当顾客或者售货员,这样学生们在买卖过程中,就会自然的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转换。这样通过游戏学生们不但掌握了知识,也感觉到数学中的乐趣,对于数学的乐趣也在游戏案例中培养起来。

  3.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

  老师通过给学生分析案例,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举例说明:在一次跳绳比赛中规定每个学生可以跳4分钟,在参加比赛的两个同学中,李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总共跳了400下,而王同学平均每分钟比李同学少跳了8下。试问:王同学在这次跳绳比赛中总共跳了多少下?

  对于这个题目,我在批阅时,发现一般学生的解答过程为:

  (400÷4-8)×4=368(下)

  看到这样的解答过程,我给同学们留了这样的批阅:你做得非常正确,不过老师希望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列出不同的.解答过程。

  这样学生受到我批阅的启示,又列出了如下的解答过程:

  400-(8×4)=368(下)

  通过这个答案我们可以明白,学生已经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们想到了王同学在4分钟时间里总共比李同学少跳的个数。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老师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

  4.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新课标要求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老师应该有效创设生活情境的案例,通过生活情境的案例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投入其中,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通过生活中实际的例子作为引子,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对要学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此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鲜活生动。

  三、总结

  总之,通过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为此我们在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数学教学案例,提升教学质量。

【跳水教案】相关文章:

《跳水》教案03-05

【精品】《跳水》教案(精选10篇)03-06

《跳水》优秀教案设计08-24

《跳水运动员》教案03-20

跳水教学反思04-05

《跳水》教学反思05-16

《跳水》教学反思04-02

五年级下册语文《跳水》教案12-07

五年级下册语文《跳水》教案05-08

(优秀)《跳水》教学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