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4-06-24 13:09:32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八年级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5×105Kg=_____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___mg

  3、质量的测量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⑶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八年级物理教案3

  第二课时

  (二)、实像与虚像

  通过刚才做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有的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这些成像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我们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实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实像,什么时候成虚像?回忆实验,观察的记录表格,可以得出: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书:二、虚像和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三)、想想议议

  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1.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2.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八年级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试验 ……

  进行试验 ……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只涉及了热学的最基本知识点.

  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阐明人类和温度的密切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要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接着具体讲解了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用水银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结构及特殊用法.介绍了计量温度的两个不同方法:摄氏温度的规定,具体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单位名称、专用符号以及这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的关系.

  在课本的引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节是研究热学的第一节内容,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本章讲的`为热学的入门,是热学的基本知识.具体到本节可以从最常见的、比较了解的水的各种形态,不同冷热的水入手.让学生感觉一下水的冷热,提出感觉的不可靠性,进而说明使用仪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渡到温度计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

  强调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正确读法、专用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温度计

  课题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冰块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

  二、引入新课

  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

  三、实验用温度计

  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

  四、摄氏温度

  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

  五、热力学温度

  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计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六、体温计

  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结构及用法

  七、小结

  温度计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

  八、作业

  P46—1、2、3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教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

  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

  学生总结得出温度计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观察细节,并提问

  探究活动

  【课题】

  人类的“热”现象的探索和利用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热力学发展的历史.

  2.我国古代对热的认识.

  3.温度计的类型和发展.

  4。生活中的热现象.

  【评价】

  1.所查阅的资料.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如绝对零度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教案6

)的强度,再声源处加防护罩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10)根据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大喊一声,自己听到回声,猜一猜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根据你的猜测,设想如何才听到回声?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7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

  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八年级物理教案8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

  难点:天平的使用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

  (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

  (二)质量的单位

  (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

  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教师小结:(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9

  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传统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合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来我就谈谈在利用主题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自主学习式的课前预习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为了更好的学习,预习是相当有必要的,物理一般是联系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学生在上课前,要看一下书上的知识点和那些实验。以前布置学生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种资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带着疑问上课,多问为什么就行了,对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多想象,对书本知识也要抱有疑问态度,并在学习中解决疑问,这样思维不但不会被束缚,反而会发展更快。

  二、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参与积极性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知识的获得过程贯穿于自己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较好地达到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同时

  有利于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疑问,大胆创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感到分身乏术。通常的办法是利用部分好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学会主动参与讨论,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倾听中博采众长,萌发灵感;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讨论和学习。

  四、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以很好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学生认真倾听,让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不再单调,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思维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闪现。

  总之,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合理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感受。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三、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四、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五、学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具: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把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标在物态变化三角形上,问:物质能否从固态变成气态?能否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教学 重点: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 难点:

  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 教育 .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 教学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

  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 教学 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介绍光线的概念.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 教师 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 教学 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3.? 光速

  以 教师 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三、总结扩展

  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四、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利用信息学习的探究活动模板【课题】光源的发展史【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提出光源发展的新方向.实践探究活动【课题】小孔成像的再认识【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

  (1)在硬纸板上用锥子扎一个1—2mm的圆孔.晚上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小孔前,在硬纸板的另一侧的白屏上就能看到烛焰的像.改变屏与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和亮度有什么变化?

  (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纸板上分别钻出不同形状的孔,

  一是三角形、

  一是方形,孔的形状对所成像有无影响?

  (4)同一硬纸板上同时有两个或三个小孔(一是圆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则光瓶上会出现一个像还是几个像?形成的像各是什么样?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测出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正确地记录测量值.

  2.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会正确地观察和读数.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以及盒内砝码组成)

  对比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区别,观察量筒和量杯上标有的单位,它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表示的体积是多少?

  2.培养实验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通过天平的使用,使学生提高对平衡美、对称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主要目的是练习使用天平称质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的技能,同时,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对于称固体的质量.教材中之所以选择三个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让学生称量,是为了与下一节内容衔接,为学习密度知识作准备.

  教法建议

  本节是实验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验法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本节重点、难点分析

  1.天平的使用

  上节课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而且又较难掌握,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上.

  在天平调节前,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未经调节的天平是不平衡的,称出的质量也不准确,因此必须事先将天平调平衡,在天平调节环节中,边讲解、边示范、边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调节天平中应要求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游码和标尺,认识最小称量值,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

  (3)观察天平初始状态,确定调节螺母的移动方向;

  (4)进行调节,判断是否平衡,再调节,直至平衡.

  天平一旦调节平衡就不能再移动位置,否则应重新调节,这个问题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使用前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量筒,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弄清量筒(杯)的单位,并找到它标在仪器上的位置.

  (2)弄清量筒(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3)测量时应把量筒(杯)放在水平台面上.

  (4)观察时,液面如果是凹形的应以凹形液面底部为准,若是凸形的,要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墨水瓶、木块、铁块、铝块、幻灯片、投影仪、视频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认真观察天平复习,认真观察量筒和量杯,首先是整体观察,观察它们的构造,然后对比观察,观察它们构造的不同点,最后细致观察,观察它们上面标有的单位,观察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2.实验:测量固体的质量.

  3.实验: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

  4.讨论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5.讨论测一张邮票质量的方法.

  五、 教学过程设计示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叫物体的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仪器是什么?

  3.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最后落实到实验课主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方案二:教师将一些邮票、丝线、大头针、食用油实物展示给学生(也可展示图片),提问“如何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一卷丝线的质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勺食用油的质量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练习天平的调节

  (教师可将幻灯片投影到屏幕上,或使用视频,演示天平的调节.)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向学生指明:放天平时,要合理安排实验中各种仪器在桌面上的合理布局,仪器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实验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天平,否则需要重新调节.

  指导学生观察游码、标尺,认识最小刻度值,并把游码拨到零刻线的位置.

  把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观察一下指针偏向哪边,确定螺母的调节方向,再调节.

  学生练习调节天平,教师巡视指导.

  调节天平的操作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在调节天平过程中,若指针偏向标尺右侧,就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左端旋动,若指针偏向标尺左侧,则需将平衡螺母向右侧旋动.

  明确:所谓天平的平衡,就是调节横梁螺母观察天平指针的摆动是否相对分度盘中间位置静止或等幅摆动.

  2.实验: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提问: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被测物体应放在哪个盘里?砝码应放在哪个盘里?用什么方法拿取砝码?

  明确: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调节天平先让天平平衡,而当在左盘里放入被测物体时又破坏了这个平衡,再通过加减右盘中的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放入被测物体后,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只允许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决不允许再旋动平衡螺母.

  引导学生设计测固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长方木块(g)

  长方铝块(g)

  长方铁块(g)

  学生测量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小心谨慎地操作,认真进行测量,细心真实地记录测量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实验: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

  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时往往需要称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这时就需要我们测出液体的体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或者量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量筒和量杯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1)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师利用实物介绍什么是量筒,什么是量杯,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构造,并指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同学说一下量筒和量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们上边都有刻度,每隔一定数量的小刻度就有一个大刻度,上边标着数值,最上边标有字母ml.老师讲解“ml表示毫升,1毫升是1立方厘米”.

  由学生归纳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

  这时教师用投影仪打出量筒和量杯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应做成复合片,可以复合不同的液面,复合人观察时的视线),以强化学生对量筒(杯)的认识.并请学生说出投影幕布上所显示的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值.

  请同学们往量筒中倒一些水,观察液面形状,使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应注意:

  ①液面的形状是凹形的.

  ②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要以凹形水面底部为准,视线要与凹形水面底部相平.

  ③要把量筒(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如果量筒中装入水银,则液面是凸起的,观察时应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

  教师打开投影仪,用复合片显示几个不同位置的液面,让学生练习读数(包括凸形)

  (2)测量液体的质量

  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认识用减液法测一定体积的液体质量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①在烧杯内倒入一定量的`液体(体积数应大于要求测的液体体积),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设它为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使量筒中液体的体积达到要求的体积值,比如100ml.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烧杯内剩下的液体的质量,设它为

  ④100ml液体的质量就等于减

  (3 )引导学生设计用天平测液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空烧杯的质量(g)

  烧杯和水的质量(g)

  水的质量(g)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把桌子上的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并摆放整齐.

  (三)总结、扩展

  请同学们回答“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指出我们无法直接用天平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但我们可以称出若干张相同邮票的总质量,用质量数除以张数就是一张邮票的质量.

  介绍“累积法”.

  学习长度测量时,测一张纸的厚度使用的方法和测一张邮票的质量的方法是相同的.虽然一个是测物体质量,一个是测长度,但思路一样,都是用累积的方法.

  提问“今天的实验中称的木块、铁块、铝块,体积大小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水、酒精的体积都是100ml,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从测量值可以看出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回去考虑.”为下一节课“密度”的教学打下伏笔.

  探究活动

  质量测量精确度

  【课题】调查质量测量的精确度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各种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不同场合下使用其精确度,例如托盘天平测量中药的质量、物理天平测量金的质量等.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自制测量工具——天平

  【课题】自制测量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可选择各种方便易找的材料制作天平,与实际天平对照,努力改进,提高精确度.

  【备注】

  1、写出制作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答案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理想实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要点提炼]

  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

  (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意义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用“可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_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

  (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物体做直线运动)

  (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三、惯性与质量

  [问题设计]

  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止时,又有什么感觉?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止时,人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

  [要点提炼]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的表现

  (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延伸思考]

  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

  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断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相同情况下比较,比如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

  [典例精析]

  一、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

  例1理想实验有时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理想实验,他的设想步骤如下:

  图1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实验④。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b

  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a.物体的运动是依靠惯性来维持的

  b.力停止作用后,物体的运动就不能维持

  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解析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的存在,物体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a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错,c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大小,d错。

  答案ac

  针对训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a.悬浮在空中不动

  b.速度逐渐减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后,物体将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物体将以重力消失瞬间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c正确。

  三、惯性的理解

  例3关于物体的惯性,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小

  d.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不存在惯性

  解析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a错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火车速度变化慢,表明它的惯性大,是因为它的质量大,与是否静止无关,故b错误;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杀,表明它的运动状态容易发生改变,是因为它的惯性小,故c正确;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d错误。

  答案c

  [课堂要点小结]

  [自我检测]

  1、(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接触面摩擦相当小,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答案bd

  解析只要接触面摩擦存在,物体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体在水平面上就不能匀速运动下去,故a错误。没有摩擦是不可能的,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故b正确。若使用气垫导轨进行理想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精度,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故c错误;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故d正确。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受外力作用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遇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答案a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即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a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做变速运动说明运动状态在改变,b正确。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飞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c错误,d正确。

  3、(力与运动的关系)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以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维持物体速度不变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小车原来静止,在力的作用下小车开始运动,是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用较小的力就能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推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零的缘故。

  4、(对惯性的理解)如图2所示,冰壶在冰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我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这里所指的“本领”是冰壶的惯性,则惯性的大小取决于()

  图2

  a.冰壶的速度

  b.冰壶的质量

  c.冰壶受到的推力

  d.冰壶受到的阻力

  答案b

  解析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与其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质量,故b正确。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15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9、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教案11-09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07-11

八年级物理教案《电与热》09-1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05-25

八年级物理教案[汇编15篇]11-09

物理教案05-15

(精选)物理教案05-15

初中物理教案02-23

初中物理教案05-07

初中物理教案【精】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