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学习“老师的本领比魔术师还大”这段话。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2. 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和精心培养,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敬爱之情。
3. 培养尊敬、热爱师长的情感。
教学过程:
1. 引入课堂
师:课文主要表达了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作者的这种情感?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适当的地方作记号。)
(生回答后,重点学习“老师的本领比魔术师还大”这段话。)
2. 感受老师的本领大,像魔术师。
师:谁能说说你们对魔术师的感觉?(生:很神奇。)他们都有哪些本领让你们感到神奇的?(生各抒己见)
师:那老师的本领怎么会比魔术师还大呢?(生举例说明)
师:你看,老师的本领如此神通广大,让她的学生佩服,谁来念念这句话?(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老师,那时候,在我的心目中,您的本领简直比魔术师还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赞美老师的阅读文章。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性,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所以,在这个片段设计中,我让学生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先说说自己对魔术师的.情感体会,然后,将老师和魔术师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在自己学生心目中那神圣的地位,同时,敬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阅读体验的第二个特征是整体性,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刚开始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从大体上感知课文的大意,然后,从这个整体出发,在课文中寻找与之相应的内容,进一步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一、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这两首诗,能背诵更好。
2、通过读注释,能大体了解诗意。
3、教师准备春景电子图片。
二、教学课题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收录《咏柳》《春日》两首描写赞美春光的古诗,《咏柳》作者贺知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辞。《春日》作者朱熹,这是一首春游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理解并能运用比喻修辞,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
教学难点:以诗句中绚丽的色彩为媒介,在脑中想象出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诵读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春天是美丽的,许多诗人都在赞美春天,你们知道哪些描绘春天的诗?找学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背诵中追问:春天是什么颜色?春天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红的花、绿的叶、蓝的天、白的云,浅黄、嫩绿,鹅黄??
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新诗,大家已经预习了,已经背下来的学生来背诵。感知诗人贺知章、朱熹笔下的春天呈现出的色彩。
(二)、初读感知
1、背诵的同学注意停顿,纠正字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多找学生反复读,读至抑扬顿挫。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在诵读中识字。
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讲解: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比较“载”、“栽”;
“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爱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精读分析《咏柳》
1、自由读,指名一个一个读,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2、请你再看看注释,边读边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想象碧玉一般的树叶。参照百度图片:“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在头脑中想象千万条垂柳的情景。 百度搜索图片地址: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裁剪”原本指向衣服,诗中指的是:裁剪细叶。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把春风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动。
学生读,心里想象着每一幅图画,有感情的自读、同桌互读、点名读。至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
(四)、精读分析《春日》
我们学习的《咏柳》颜色是是春天柳树的碧绿,下面我们再读一下另一手描绘春天的诗。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在风清日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春景,想一想,“无边光景一时新”都会有哪些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天。
参考百度搜索图片:
(3)、“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诗人看到的姹紫嫣红都有什么呢?
(4)、《咏柳》中我们知道是谁把柳树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风)那《春日》这首诗中又是谁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答:东风,即春风)
(五)、同样是春风送来的春天,讨论一下这两首诗描绘的春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不同之处:景物不同,颜色不同??
相同之处: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都像一幅画??
(六)、小结: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你们也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学着诗人,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意境。
2、用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改变
3、感受爸爸、妈妈和“我”对大海的爱,以及大海对“我”的意志品格的影响。重点朗读诗歌,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
难点“我让奔腾的浪花钻进我黝黑的身体”这句话的理解。
教具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词语读准确。
2、简单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落实目标。
1、诗歌中共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怎样做的。
2、学生汇报。
3、读好一、二句。理解“曝光”的意思。现在都是数码相机,简单的讲一下胶卷相机的原理,学生就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
:刚才,是老师讲解了“曝光”的意思,平时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是理解词语的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爸爸为什么要把海浪装进录音机里呢?(把美留住,可以随时听到---)
5、妈妈为什么要把海浪留在软片里呢?(看也看不够)
6、想象一下,她都会留下什么样的镜头?(波涛汹涌、波光粼粼等)
7、读好这两个句子。
8、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
用谁,把海浪()在他的()里,说句子。
如:姐姐把海浪请到她的画板上。
爷爷把海浪录到他的录象机里。
过渡:爸爸把海浪装进他的录音机,那哗啦哗啦的声音,听也听不够,听也听不完;妈妈把海浪曝光在软片里,那美丽的景色,看也看不够,看也看不完。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对海浪的热爱。那么,我呢,我又是怎样做的呢?
9、学生汇报。
10、昨天留了查字典的任务,你能说说“奔腾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也是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1、想象一下:奔腾的浪花是什么样?(不断涌起的,向前不断推进)
12、哎呀,浪花怎么会钻进我的身体里呢?
过渡:是啊,小诗人在不断的与海涛的.搏斗中,身体练得强壮了,黝黑(联系生活实际,黑得发亮)了。于是他有了————,他还有了————
13、什么样的目光称为“坚毅”?你在哪看到过这样的目光。(当需要决策的时候,坚强的目光等)
14、你们用联系生活中的内容,理解了坚毅的意思。这样坚毅的目光是怎么来的?
:我们又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把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得更加透彻。
15、什么叫“无穷无尽”?还可以用“无穷无尽”形容什么?
16、“无”--“无”—的词语都是表示没有的意思,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在海浪的洗涤之下,小诗人得到了锻炼,他有了强健的体魄,塑造坚韧了品格。
17、整体感情读3——5诗节。
18、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活动练习,巩固目标。
1、配乐品读。
2、完成课后题。
3、顺序,背诵。
四、全课。
板书设计海浪
爸爸装进录音机
妈妈 海浪 曝光软片里
我 钻进身体里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人物善良、淳朴的优秀品质。懂得学会分享,才会感受到快乐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设问激趣
1、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夏天,到了麦收季节,就是杏儿成熟的`季节。
2、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会有什么问题?每个人都试着问一问。
4、提出问题:这小小的杏儿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课。
二、把预习引入课堂,培养自学习惯。
1、按要求预习自学:
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做上记号。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仔细听,同学是否读正确了。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有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朗读指导,文中感知
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几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杏儿好(第2段)杏儿多(第3、4段)
3、你们能把杏儿的特点读出来吗?分四人小组朗读。
4、指明飞角色朗读。评读。
5、有感情的齐读1-——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理解感悟,情感升华
1、(第7段)找出奶奶说的话,并做上记号。
2、把这几句话多读几遍,你听懂了奶奶的话了吗?
3、分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4、全班交流:只有让大家分享劳动果实,才会感受愉快和喜悦。
5、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说给大家听。
二、教师总结全文,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书写生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3个一类字,会认5个二类字。理解漫画大意。
2、通过为漫画配上适合的词语,使学生理解每幅漫画的'意思,能讲一个完整的幽默故事。
3、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体会漫画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12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词卡、字卡、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字,学成语,看漫画,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一类字,认读二类字。
痴:书痴、痴狂、如醉如痴、痴心妄想。
偿:如愿以偿、偿还、赔偿、有偿。
贯:全神贯注、一贯。
二、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贯”的上半部分。
三、读成语,理解成语意思。
课后作业:写生字,写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积累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课后读写词语习题。
二、读名言,理解其中深意,丰富学生积累。
三、拓展课堂知识,引入漫画新题材。
作业:正确书写生字;自主创作漫画。
书痴
六幅漫画十二个成语三个一类字及扩词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读书的乐趣和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
2、这是一首诗歌,诗的作者有一个小小的书橱,它陪伴着作者度过最愉快的时光,使他增长了无穷的知识。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小小的书橱,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
二、检查朗读情况,说诗的主要内容。形成整体印象。
三、逐节诵读,体会情感。
(一)第一节:
1、出示第一小节内容。指名朗读。
2、谁能根据这一节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只要能问到"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的意思或指的是什么,就抓住了本段的'核心,应该立即组织学生回答,辩论。
3、过渡:作者为什么把小书橱比作"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呢请同学们读2——5小节就明白了。
(二)同桌两人对读2—5小节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随便谈。
2、小结:同学们感到作者从小书橱的书中学到很多知识,还感到作者读书的快乐。那么,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2、3小节主要讲学到很多知识,4,5小节主要讲读书的快乐。当然,这不是截然分开的,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读书的快乐,只是各有侧重罢了。
(三)指导朗读第2小节:
1、请同学们画出用得好的词语。
2、在对读,分组读中体会四个动词的意思,应该重读。
你了解《上下五千年》和《十万个为什么》这些书吗谁愿意介绍一下。
对学生普遍不了解的《上下五千年》,作适当补充:这是一本历史故事书,它写的是从远古到清朝鸦片战争前期的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我们今天学习历史,主要是为借鉴过去,创造未来。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希望同学们找机会读一读。
(四)用学习第2小节的方法自学第3节。
组织学生畅谈诗中提到的人物及自已从书中结识的朋友。
(五)学习第4小节。
1、师生接读本小节。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沐浴"的意思。
2、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作者沉思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幻想作者喜爱读书的情感溢于言表。
(六)反复读5小节,从"……而……"这一句式体会作者表达的重点,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
(七)自读第6小节,对照提示回答:
1、"我"在知识的海洋里一天天长大,"我"的小书橱有什么变化"我"又是怎么做的
2、我们怎么来理解诗歌的最后一句呢
四、我们男女生对读一遍课文,再次感受读书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和他对小书橱的喜爱吧!
联系近期的读书活动,小组交流:
1、谈谈你读了哪些书有什么收获
2、你喜欢读书吗读书有哪些乐趣
五、出示动感十足的词语,让学生积累:
漫游穿越遨游叩问结识沐浴沉思
幻想关心忧伤喜爱充实追寻挖掘
六、总结: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小小的书橱,在作者眼里却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海洋,因为书中有着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知识,读书能使我们聪明,使我们渊博,使我们受益无穷。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和书交上朋友,多读书,读好书!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 (出示松鼠图片或播放相关录像)孩子们,这是什么?你喜欢它吗?关于它,你知道些什么呢?(激起孩子们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人与松鼠的文章,他们之间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揭示课题。)
二、默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生字新词。
2.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能相互帮助解决的教师不再细讲,不理解的随文学习。
3.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1~3段)。
(1)引导学生朗读第3段。
(2)勾画出描写松鼠的语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勾画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词句,请学生演示相关动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4)出示待我再去抓时,它们又灵巧地逃之夭夭一句,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5)想一想:父亲为什么心里异常高兴?讨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小松鼠的机敏和父亲的吃力。
2. 学习放松鼠这一部分(4~7段)。
(1)默读第4、第5、第6段,标出描写小松鼠神情、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2)组织讨论,理解重点句子:但我突然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采用转换角色的思考方法,大胆猜测小松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句,体会父亲复杂的心情。
(4)小小辩论会: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在辩论中理解重点句子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感受父亲战胜自我的高尚情操。
(5)请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 学习惦记松鼠这一部分(第8、第9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得意忘形、饱含深情的意思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女儿饱含深情的问话,在朗读中感受女儿纯洁美好的心灵。
(3)读课文最后一个段,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4)你想对文中的父女俩说些什么呢?
四、课外延伸,主动探究
搜集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故事、资料、图片等,在全班展示。
板书设计参考:关爱动物那只松鼠逮惦热爱自然放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理解陋习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中山铜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板书:孙中山)教学“孙”,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2、简介孙中山,相机理解“辛亥革命”。
资料: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广东香山县(现中山市)人。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板书:辛亥革命)*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 制统治,他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孙中山小时候的故事。(板书:破陋习)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都有哪些疑问?(什么叫陋习?破的什么陋习?为什么破陋习?怎样破陋习?)
5、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已经解决了?(板书:缠足)谁知道缠足是怎么一回事?
好好的一双脚,偏要使其变形。民间有一句谚语“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当你了解了“缠足”后有什么想法?对,这不合理、不文明的习俗就叫“陋习”。
6、孙中山要破除缠足这种不文明的习俗。(指着板书说)“破除、废除”是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指名说说课题的意思。
7、那么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赶快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读好这些词语吧。
出示:挑柴缠足痛苦受罪
心疼刺痛总统废除
(1)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2)教学生字
(3)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吗?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3、原来,孙中山破陋习还要从他的姐姐开始说起。那么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什么样的呢?课文哪一小节告诉我们了?
出示第一小节:
“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姐姐。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3)孙中山为什么那么喜欢自己的姐姐呢?
A、说话练习:孙中山的姐姐是一个()的女孩。(不怕吃苦、爱劳动、能干、活泼可爱)(板书:活泼能干)
B、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孙中山喜欢姐姐的原因。(板书:喜欢)
(4)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姐姐,你高兴吗?你喜欢吗?读出姐姐的勤劳、活泼,读出对姐姐的喜欢。指名读,齐读
4、可是后来,活泼能干的姐姐又怎么样了呢?(没笑脸没歌声)你是从哪一小节知道的?请你读一读。
出示第七小节: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1)你认为读好这一小节要抓住哪些词语?
(2)指导读好“再也没有”、“深深地”、“刺痛”。
(3)齐读
5、是什么让姐姐前后像变了个人似的?找一找课文的哪几小节给了我们答案?(2-6小节)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2-6小节,指导抓住提示语读好对话。
相机教学生字:罪的部首是什么?扩词
宗怎么记住它?扩词
既的形近字,扩词
(2)什么原因让姐姐前后判若两人?
(3)姐姐、孙中山和妈妈的表现又是怎样的?(板书:痛苦流泪生气心疼叹了口气)相机指导读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
(4)齐读2-6小节
6、后来,引读最后一小节
出示第八小节:
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板书:废除陋习)
三、理清层次
1、(看着板书说),原来孙中山的姐姐活泼可爱,孙中山非常喜欢,到妈妈给姐姐缠足,姐姐 痛苦地流下眼泪,孙中山又生气又心疼,最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废除缠足陋习,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理清层次
2、齐读课文
四、总结
这样一位又能干有活泼的姐姐最后失去了笑脸和歌声,到底是谁害了姐姐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知道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的严重危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字里行间体会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孙中山的姐姐原先是个怎样的女孩子?(板书:活泼能干)齐读第一小节(板书:喜欢)
二、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过渡:这么一个又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不长,后来姐姐又变成什么样了呢?
1、出示第七小节,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姐姐?(板书:没笑脸没歌声)从哪看出来的?(加红两个“再也没有”)指名读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让姐姐发生这样的变化?)
4、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读读课文的第二~第六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第二~第六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第六自然段。
交流:妈妈要姐姐缠足。
过渡:对!是缠足这件事使姐姐失去了笑脸,失去了歌声,也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
2、妈妈是怎样给姐姐缠足的?指名读第二小节。
(1)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痛苦流泪)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姐姐缠足的痛苦?把它圈出来。
(3)交流“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直往下流”读好圈出的词语,体会姐姐的痛苦。
(4)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缠足的样子呢?通过老师介绍、观看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5)你能把姐姐缠足时的痛苦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第二小节
3、看到姐姐这么痛苦,如果你是孙中山,会怎么想?怎么做?
是啊,孙中山当然不愿姐姐受这份罪,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心情怎样?(板书:生气心疼),于是他同妈妈激烈地争吵起来。
课文的3-6自然段写了孙中山与妈妈的争吵,同桌练读对话,要求在读的时候,注意抓住人物说话的提示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读好人物的语言。
(1)孙中山心疼什么?他又生气什么?
出示: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住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2)“还能下田干活吗?”是什么意思?
(3)你能用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来读读孙中山的话吗?指名读
(4)齐读这一小节,读出孙中山当时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
4、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指名读课文的第4小节。
(1)妈妈为什么要给姐姐缠足呢?
(2)你知道封建社会的妇女为什么要缠小脚吗?
师介绍:缠足之风开始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从宫廷传入民间,后来缠足之风愈演愈烈,以至于小脚女子成为当时男人择偶的标准,说什么“娶妻要娶小脚妻”。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找个好婆家,做母亲的往往在女儿七、八岁的时候给她缠足。在小脚盛行时期,大脚女子往往被视为没有教养,会被人家耻笑,甚至难以出嫁。
(3)难怪妈妈在说的时候先——叹了口气,你从这声叹气声中读懂了什么?(板书:无可奈何)
(4)谁能把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5、孙中山能接受这种理由吗?
引读,出示: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1)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这里没有提示语,你能给它加个吗?
出示填空:孙中山___________地说:“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2)指名读,体会孙中山的气愤。
6、但妈妈只是说:(引读)
出示:“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比较句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2)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妈妈含着的“眼泪”中你读懂了什么?(痛苦、无奈、心痛、对女儿的爱)
(3)这是无奈的眼泪,心疼的眼泪,你能把妈妈的无可奈何读出来吗?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4)出示课文插图,看图想象: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
她会对姐姐说些什么?
姐姐又会是什么样子?
孙中山听到什么?又想些什么?
屋内妈妈______________,姐姐___________________;屋外孙中山看到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______,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
7、总结:在封建陋习面前,妈妈屈服了,姐姐也不得已屈服了。但孙中山很心疼,很生气,坚决反对。
让我们再一起读2-6小节,老师读提示语部分,男生读孙中山的话,女生读妈妈的话。读出孙中山的心疼,生气、坚决……读出他母亲的无可奈何。
三、学习第七小节
从那以后,(引读)第七小节
(1)看来缠足的陋习不仅伤害了姐姐的身体,更伤害了姐姐的心灵。
(2)(加红“深深地、幼小的”)从“深深地”、“幼小的”,你读出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幼年时受到这件事的打击的程度很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创伤,永远不会忘记。)(板书:刺痛)
四、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使他从小就立下了“破陋习”的决心,我们来看看,后来孙中山有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1、齐读最后一节。板书:革命成功
2、当了大总统的孙中山做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废除”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什么?(姐姐缠足的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缠足给中国妇女带来的巨大的痛苦。相机理解“残害”。他从小立下了志愿。)
3、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喜事呀!让我们来欣喜地齐读这一段。
五、展开联想,表达情感。
1、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想到这里,你想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表达你的心情或想法吧。(出示句式)
2、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篇离孩子们现实生活很远的文章,所以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时,一定要把有关背景和一些术语向学生讲清楚,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揭示课题后,我重点介绍了孙中山,联系暑假时我参观过的孙中山纪念馆、总统府、中山陵,激发起学生对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钦佩和敬仰之情。由孙中山又谈到了辛亥革命,让学生了解了解这段历史,我想对理解课文也是有益无害的。接着请学生谈谈预习课文后对课题中的“破”、“陋习”这两个词的理解。“破”字,学生说得不够准确,我提示学生到课文中的词语去寻找答案,再读课文后,有学生找到了“废除”一词。告诉学生“破”是本文的题眼,抓住了这个词,就可以更好地读懂课文。“陋习”一词,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指的是不文明、不合理的习惯和风俗。他们也知道本课中讲的是女孩子缠足这件事。再读课题,我乘机追问,课题到底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孙中山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我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知道联系课文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再请学生找到这句话,全班一起来读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司马台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各有什么特点。
3、向同学介绍自己看到的一处长城的景象。
4、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5、联系《龙》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能力。
7、学习写景文章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两处长城各自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
文本分析:
课文介绍两处长城,分别用了小标题的形式。都写长城,但是介绍的方式不同:写司马台长城的时候是用介绍、说明性的文字,比较直观。而在写八达岭长城时,是由写旅游路线引出的。
在介绍司马台长城时,课文的整体结构要让学生把握,即“总——分——总”。全文围绕着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险、密、全、巧、奇”来写的,每个自然段介绍一个特点,但是详略得当。详细介绍的是“险”“全”,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等方法,比较准确地介绍了其特点。
教学预设:
1.学生生活经验少,可以给学生补充丰富的长城图片和视频资料。
2.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两处长城的特点,学生交流不起来。所以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结合感受深刻的地方带领学生一起想象、分析。
共1课时预计第6周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认读生字。
2.自读课文,能够依据提示自学课文。
3.了解长城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及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长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屏幕“长城”,交流资料,说说见过的长城是什么样的?
2.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
1、快速的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
2、自由再读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写长城的?(出示幻灯片)
3、指名说一说。(哪段讲长?高大坚固?联想?地位?)
三、全班交流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从那里可以看出长城的长?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可以出示图片,加强朗读)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一万三千多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指导朗读
试着读出长城的“长”和“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从哪里看出修长城的艰难?
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读出劳动的艰辛和由衷的赞叹…
4、欣赏长城的影片,说说看到后的体会?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是没有的,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是没有的,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的建筑物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总结全篇
1、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2、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四、布置作业:积累
课后拓展:
积累:
刀削斧劈蜿蜒曲折
惊险无比不寒而栗
技艺精湛步步为营
山峦重叠
苍松翠柏高低起伏
极目远眺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1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大作家的小老师》第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开课时我从析题入手: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生:大作家是谁?(在“大作家”下面问号)
生:小老师是谁?(在“小老师”下画问号)
生:小老师长得什么样?(在“小老师”后再画问号)
生:大作家怎么会拜个小老师的?
课进行到这里,按照惯例我们也许会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书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并注意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这样的做法既立足于双基,又兼顾了学生的情况,教者将会依据这些新的生成对先前的预设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使得教学设计更切合学生的实际。但这样做法将很难回避另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和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耗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而隔断了课初的情境设计与文本的阅读、问题的解决之间的联系,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情境创设所调动起来的学习热情和阅读期待。
寻访名师的课堂。
在以训练见长、风格质朴的特级教师贾志敏的《推敲》中,课始,贾老师平易和蔼地与学生侃侃而谈: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南针、印刷等等,所以对社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我们上一堂课讲的“木”字,这个“木”字原来是这样写的,一根是树枝,上面是树叶,下面是树根,后来就变成木头的“木”字。
……
贾老师通过象形字“木”,会意字“休”、“步”,词语“左右”、“东西”、“斟酌”引伸意的交流,引出了课题《推敲》。又通过动作的演示理解了“推敲”的意义,教室里的气氛异常的轻松和和谐。从学生会心的笑声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学生在期待着更愉快的学习。可接下来学习是冗长生字新词的学习、训练和课文的朗读,由于缺少情感的支撑,学生开始拘谨,发言有些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低落了,有时还得依靠老师的引导或表扬来调控。
再看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的《有这样一座小村庄》,在游戏激趣后,靳老师故意写错课题:“有一个小村庄”。学生发现并“指导”老师纠正错误。
师:读读课题,好吗?(生读课题)
师:那个重点词语读得不突出,要突出那个重点词语。(学生再读课题)
师:还是不突出,再突出些,第三次读。(学生第三次读课题)
师:三读课题,问题就出来了,什么问题?
生:这样的小村庄是哪样的小村庄呢?
师:你们都有这样的问题吗?谁有这样的问题,举手?高高地举起来。(生举手)
师:噢,那么多同学都有这个的问题。这是这堂课你们提出的第一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师在题目后画问号)
师:这个目标是我们共同制定的,是你们参与制定的,是你们内心真实的问题,就解决这个问题。请问同学怎样解决?
……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明白“读通为止”的读书要求后,靳老师直接放手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及时指导,直接示范,激发竞争,引导评价等等手段不断地维持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自始至终都高度集中。由于老师的主导,学生不厌其烦地反复朗读、反复口味,这就为问题的真正解决奠定了基础。但毋庸至疑的是支持朗读过程的不再是由课题生发出来的问题,而更多依靠的是靳老师高超调控智慧和技巧。由情境的创设所形成的学习热情和阅读期待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依然是脱节的。
我们的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追求理解或感悟的多与少、深与浅吗?不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把阅读实践的操作过程切切实实地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习和选择恰当的方法,挖掘自己的一切潜能,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积极敏锐发现。”(《小学语文研究?1-2》P8)再说,我们平时的日常性阅读有多少老师的指导和干涉呢?学生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完全依赖他们自己查字典、查资料,很多时候对于这些学生根本就不加理会,这也并不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何况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大力培养学生望“文”生意的能力呢?
一番思考后,我决定只要学生围绕问题能准确地从文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就行,对于是否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并注意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这些要求一概顺其自然,而且我还作了两点限制:阅读时间,五分钟;回答时,不准看书。
由于问题的难度不同,每种类型的学生都有问题可以解决,因此所有学生都争先恐后地阅读起来,都怕被别人抢走了答案。学生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着,还一边用铅笔在书上不停地画看。一些同学遇到不认识的字还不停地翻开生字表,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们的学习表现出少有的投入,与以往的第一课时,简直是判若两人。
回想以前,我总不辞辛苦地创设情境,可在学生产生了阅读热情和阅读期待之后,便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阅读,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企图使学生在阅读热情和阅读期待地支配下忘我地阅读。可结果学生并不领情,常常坚持不到几分钟,就开始骚动不安,甚至于失控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为之绞尽脑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威逼利诱、甚至少大动肝火,但情况依旧是时好时坏、起伏不定的.,只能唏嘘慨叹。这时我似乎突然明白了:给予学生的目标太多,且目标间没有联系,再加上缺少情趣的支撑,时间一长,学生有再高的自制力,也是难以维系。
五分钟后,学生一个不落地纷纷举手了:
生:我知道“大作家”是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
生:我知道“小老师”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生:我知道“小老师”长得很可爱—―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正可爱极了。
学生连课文中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大作家”怎么会拜个“小老师”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生:我知道了,是因为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话,使萧伯纳明白了道理,萧伯纳才会把小姑娘看作自己的老师的。
生:我还从萧伯纳的感触中知道: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应该谦虚。
……
这时学生的理解也许并不深入,甚至是似是而非,但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学生已经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平时过多关注后两项功能,对于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关注却不够,有的只是听凭学生随心所欲的搜集,而缺乏有力的指导。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这样的语文素养是不全面的。尤其是这样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情味浓的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让老师刮目相看,以往第二节课才能完成的任务,今天一节课都基本完成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学生举手林立),这么多的同学有问题,那好,课后请继续阅读,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课堂不是以没有问题结束的,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志,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会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在,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志,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一段话告诉我们,课堂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学会回答,更重要为学生创设问的情境,引发问的兴趣,教给问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的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话是如何写具体的。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请大家集体喊出它的名字(板书课题上:小虾)
师:喜欢它吗?能不能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一遍?
生:小虾(读出了喜爱之情)
二新授:
师:这么喜爱小虾,你都想对小虾有哪些了解?
生:小虾长什么样?
生:它吃什么?
生:它生活在哪里?
……
师:看来大家对小虾充满了好奇,那就请大家读课文,看看你都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小虾生活在小溪里。
生:你知道了小虾长得什么样,它们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点黑色,甚至背上、尾巴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都叫它千年虾。
生:我知道了小虾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
生:我知道了小是的脾气也不好。
生:我知道了小虾的搏斗很猛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
生:我知道了最后缸里的小虾多了起来。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想了解小虾更多有意思的事吗?
生:想。
师:快来读读,课文对小虾的哪些描写最能吸引你?边读课文边找出来。
生:小虾吃东西的时候的一段,最能吸引我。
生: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下,又后退,直到学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它们东西很小心,样子很可爱。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小虾吃东西的时候非常的小心。
师:小虾吃东西这么小心翼翼,连续做好几个动作才能吃到食物,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吗?用圆点标出来。
生:总是、然后、接、又、直到、才。
师: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中,就可以看出小虾吃东西的时候是非常小心的。
师:文中还有表示小虾吃食物时动作的词语呢,再来找找。
生:碰、后退、捧、游来游去。
师:小作者这样写就更能突出(小虾吃食物时的小心),也能表现出作者对小虾的(喜爱)
师:小虾吃食物时是这么的有趣,你能试着读读吗?(生读并评议)
师:确实它们小心翼翼的样子很招人喜欢,如果加上动作来读,那就更有趣了,愿意试试吗?
生:表演读。
师:你们真是一群讨人喜欢的小虾,可爱的小虾,能试着用总是、然后、接、又、直到、才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句话吗?先和同桌说说。
生:我每天早晨,总是先收拾好床铺,接着收拾好书包,然后洗脸刷牙,又去吃饭,直到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去上学。
师:你的句子说得好,生活习惯更好。
生:爷爷去钓鱼时,总是先整理好钓鱼工具,然后推出自行车,接着把工具和小撑子捆到自行车上,又检查一下,直到觉得没有问题了,才出发。
师:说得真不错,吃饱了的小虾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略。
师:是呀,它们吃东西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吃饱了又是另一个情形,所以小作者说“小虾真有趣。”
师: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生:小虾脾气不好。
师:课文是怎样写小虾脾气不好的呢?自由读,并动笔画画,再和同桌交流。
生: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直到这一段的最后。
师:谁还标出了写小虾生气的词语?
生:是“蹦”“舞动”“打起来”,还有“猛烈”。
生:还有“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
师:你认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生:“蹦”说明小虾跳得很高,速度也很快。
生:“猛烈”说明它们打架打得凶。
生:“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写小虾生气的样子很生动,我就像是亲眼看见了它们生气一样。
师:“就像是亲眼看见了它们生气一样”,说得多好啊!你能读读这吗?
生:读这一段。
师:小虾在生气的时候也这么的可爱,能不能借着作者的描述再发挥你的想象,给大家描述一段精彩的搏斗。
生:略
师:是呀,这小东西还真厉害。既然小虾这么可爱,那么作者当然希望小虾们能够生活得快乐一些。为此作者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我“就和阿成哥到小溪里采了一些金鱼草,拾了些石块放在缸里。”
生:课文最后一段说小虾产卵了,不久小虾也多了。这是因为我对小虾很关心,他们才会吃得好,玩得好,长得快,才会生出更多的小虾。
师:正是由于小作者的关爱,爱护,小虾们才生活得如此的快乐。
拓展延伸:
师:喜欢小虾吗?喜欢它什么呢?
生:略。
师:小作者就是怀着对小虾的喜爱亲自养小虾,认真观察小虾才把小虾写得如此的有趣。
师: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喜欢它什么?
生:略
师:其实每个小动物都有可爱之处,只要我们走进它,接近它,关心它,爱护它,你就会发现它的可爱。与它们和平相处成为好朋友吧!
师: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日记。
教学反思:
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教师只有给予学生独立的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学生才有可能在文本的世界内撷取属于自我的东西,即学生的独特体验。虽然这些独特的体验有时略显稚嫩抑或稍嫌偏颇,但这却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幼芽。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管其感悟是清晰还是模糊,肤浅还是深刻,片面还是全面,谬误还是正确,都要小心地呵护之,激励之,保护好学生这种独立感悟的积极性,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语文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能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3
【课程标准】
独立识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的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想。
【内容、学情分析】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的词语。
2、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自然段,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出示天鹅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看看这是什么?你一定喜欢它吧?谁来把你课前搜集的关于天鹅的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
2、揭示课题。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呢?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大屏幕,把生字词语读给同桌听,互相正音。
2、指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
3、再读课文,提问: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
三、抓住重点,体会感情
1、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哪几个段最让你感动?(课文描写天鹅破冰的5~7段最能打动我们的心。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4、交流第5段,体会老天鹅的勇敢奉献精神。
①引导学生抓住“腾空而起”、“石头似的”、“破冰勇士”、“顽强”等关键词语,体会老天鹅勇敢、奉献的牺牲精神,并指导学生朗读。
②亲身实践,感悟体验。
同学们,我们来当一回老天鹅,把双手当作翅膀,高高地举起,把课桌当冰面,双手重重地拍打下去,一次,又一次……你有什么感受?
③师范读,生想象。
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
④有感情地朗读。
5、交流第6段,体会天鹅的团结拼搏精神。
(1)引读第6段。假如你就是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了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数次地扑打着冰面,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天鹅们是怎么做的呢?找出来读一读,同桌议一议,有什么感受?
(2)交流感受。(“整群”、“都投入”、“那样齐心”、“那样欢快”表现了天鹅们团结拼搏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第6段。同桌合作,一个看图听读,一个读,看有没有读出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团结拼搏精神。
(4)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6、交流第7段,体会天鹅胜利的喜悦。
(1)在天鹅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奇迹出现了。抽读第7段。
(2)看到“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水面”,你想说什么?
(3)愿意分享天鹅胜利的喜悦吗?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7段。
四、激情设境,复述迁移,激发学生爱鸟之情。
1、创设情境: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xx挂在墙上一挂就是30年?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练习。
2、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练习讲述故事。
3、教师点题:鸟儿是可爱的,富有灵性的,斯杰潘老人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我们,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我们。通过本课学习,请你说一句感受最深的话,来教育和影响周围的人。
五、布置作业,读写实践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查阅资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体会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2.初步掌握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
3.体会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与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在阅读理解中使童话的概念更清晰,初步掌握解读童话的方法。
2.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中所蕴藏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整理生字、生词。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形象)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幕上的形象吗?谁能简要地给大家讲一讲有关他们的故事?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像一颗颗珍珠把我们的童年装点得五彩斑斓,我们把这些神奇的珠子叫做童话。童话的世界不仅有我们记忆中的神奇和有趣,它更是一片深刻而充满智慧的净土,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的一篇童话——《不会叫的狗》去体味一番。
二、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理解童话形象
1.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童话内容。
2.课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和猎人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分角色将相应的态度读出来。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怜悯、关心;
猎人——厌恶、猜忌。
点拨:童话中的比拟特征即通常说的人格化手法,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例如本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小狗等进入了童话领域就都“活”起来了,我们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去理解、去体会。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不幸、可怜——它不会叫,虽然成功地学会了两种叫声,却依然不能像其他同伴一样有正常的生活;勤奋刻苦——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辞辛苦;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当发现自己不会叫之后,积极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虽遇到困难却从未放弃。
点拨:童话中的主人公是一篇童话重点刻画的对象,阅读童话,要注重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三、探讨童话结局,挖掘童话的深层内涵
1.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能言之成理均可给予肯定。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时,可适时将学生所说的认同原因,上升到本篇童话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层面上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童话的内涵,比如第一种结局的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的平庸,第三种结局中找对老师,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等,当然如果学生能对一、二种结局有新的合理解读也要给予肯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积累生动形象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成长快乐,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少教多学,四段六步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生字卡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活动
一、自主学习:预习引领,明确目标
1、读课题。比较去掉“我们的'”后读有什么不同?
2、引导质疑:
A、我们的学校在哪里?
B、我们的学校美不美?
C、学生在学校里怎样学习?自主感悟读出自豪感
二、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组内交流自由读课文,并交流学习
1、自读课文,说说这个学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二)分配任务,合作探究
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坐落在————————。————,飘者歌声。————,荡着笑语。——响起,同学们“飞”进教室。山间的新笋,——,山里的孩子——,————-。根据读书情况,完成填空练习,了解课文大意。
三、展示提升:展示质疑,拓展提升
读生字
读词语
交流读书收获
1、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学校铺路教室顿时春笋红旗茁壮红领巾拔地而起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四、检测反馈。观察生字,正确书写
(一)穿插练习,全面巩固。
用“铺路”和“茁壮”造句。
(二)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写生字
五、安全教育
同学们在平时不要随意去攀爬体育器械,我们要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去使用它们。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学生活动
一、自主学习:预习引领,明确目标
1、出示生字词语读一读。
学校铺路教室顿时春笋红旗茁壮红领巾拔地而起
2、全班齐读全文。读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用“顿时”“茁壮”造句。齐读文。
二、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组内交流读课文并交流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了解了那些情况?
(二)分配任务,合作探究
1、第一大组学生学习一、二自然段。
A、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了解了这个学校那些情况?
B、从哪些地方看出学校很美?
C、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人物,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哪些人在学校干什么,想象出孩子们快乐活动的情景。
2、第二大组学生学习三-五自然段。
A、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B、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第三大组学生学习六-九自然段。
A、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B、读读最后两句话,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孩子成长是幸福的。
四、检测反馈。
(一)穿插练习,全面巩固。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和山里的孩子一起走进了大山里的学校,感受了他们的幸福生活。难道我们自己不幸福吗?我们也来把自己的生活说说吧吧。
(二)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和山里的孩子一起走进了大山里的学校,感受了他们的幸福生活。难道我们自己不幸福吗?我们也来把自己的生活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六》03-26
小学三年级语文《李时珍》教案11-03
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12-07
小学三年级语文《嫦娥》教案05-17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04-05
小学三年级语文《信任》教案11-03
小学三年级语文《饭钱》教案01-02
小学三年级语文《礼物》教案01-02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荷花》04-08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