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时间:2024-05-26 11:12:29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精]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直接出示你知道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回答。

  2.师说明: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时,我们会用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同时要用到以前的策略画图或列表。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二、以鸡兔同笼为例,探究假设

  1.教师出示题目: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2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边出示边说明:为了解答方便,老师适当的改了几个数据。师:看到这个题目,是否觉得比较难?师:这样吧,我们用以前的一种策略画图来解决。师让学生上台画鸡或兔,当学生有疑问时,问:这样画鸡或兔是否很麻烦,能否用其他方法来代替?师应引导学生用圈来表示鸡或兔,用2脚与4脚区分鸡与兔。问:能不能马上确定鸡兔各有几只?因此,我们画图时不能马上画出几只兔几只鸡。师:这时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鸡或兔了。

  分别板书:假设都是鸡 假设都是兔。师:我们先来假设都是兔,兔有几条腿?我们就用短线段表示脚,请同学们把所有的脚都画上。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腿?为什么会多腿?(要求学生一定说出因为把鸡当成是兔)了多几只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几条腿?师:因为每只鸡比每只兔少2条腿,所以我们每次拿走2条腿。要拿走几次,你是怎样算的?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吗? 现在兔有几只?鸡有几只了?你能否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请同桌互说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

  师:刚才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式子表示,谁来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84=32(条)

  表示假设全部是兔总共有32条腿。32-22=10(条)

  表示实际多画了10条腿。4-2=2(条)

  表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只)

  表示鸡有5只。8-5=3(只)

  表示兔有3只。教师重点多次提问要求学生回答出每句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首先假设全部是兔,然后数出兔的腿与实际的腿的差距,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所以看这个差距里有几个2,所求出的与假设相反的鸡,最后求兔。

  2、刚才我们假设了全部是兔,如果假设全部是鸡,应该怎样想?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有能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其他学生画图完成或看提示完成。在交流时分别对每步提问。问:82=16表示什么?(假设全部是鸡总共有16条腿)22-16=6表示什么?(实际少画了6条腿)4-2=2表示什么?(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表示什么?(鸡有5只)8-5=3表示什么?(兔有3只)师:上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师:除了全部假设为鸡或兔,我们还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总过8只可以假设鸡有4只,兔有4只。如果是11只呢,我们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偶数,我们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如果是奇数,我们可以假设一种为一半多一点,另一种为一半少一点。而且,此类假设我们用表格来解决。师出示表格 鸡的只数

  兔的只数

  腿的条数

  和22条腿比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4 4 42+44=24

  多了2条在这里多了2条,表明什么?按照刚才的假设兔4只太多了还是太少了?如何调整?如果在这里少了4条,表明什么?该如何调整?师小结:此种方法我们首先假设各有一半,然后按照这种假设算出腿的总数,根据与题意差距,合理地调整。

  4、师:要知道我们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还应检验,如何检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三种方法解答了鸡兔同笼问题,都是采用的假设法,可以假设一种全是,也可以假设另一种全是,还可以假设各有一半,在解答时,可以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种来解答。

  三、以引入题为辅,再次巩固假设法。

  1、师:刚才我们采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我们回到刚才的你知道吗。老师把题目转化了。出示题目。现在你会解决了吗?这样吧,行的话你们可以直接完成,不行的话半分钟后会出现提示,还是不行的话一分钟后可以两人或四人商量商量。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要求学生检验。

  2、交流时在实物转换仪展示学生作业,师提问学生每步的意义。

  方法一:354=140(条) 方法二:352=70(条) 140-94=46(条) 94-70=24(条) 4-2=2(条) 4-2=2(条) 鸡 462=23(只) 兔 242=12(只) 兔 242=12(只) 鸡 462=23(只)方法三: 鸡的只数

  兔的只数 18 20 23

  腿的条数 17 15 12

  和94条腿比较 182+174=104 多10条 202+154=100 多6条 232+124=94 正好

  小结:对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四、以例题为练,提炼假设方法。

  1、师:刚才我们解答了两道鸡兔同笼问题,知道了此类题目的方法,接下去老师来考考你。(出示例题)全班51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1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2、师:现在你能归纳这种方法的解答过程吗?小结: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五、总结。师:你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的信息。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信息,选择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配套教材、设计的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小朋友,你买过东西吗?出示情景图:商店柜台

  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2、再出示小朋友图,问:你知道小芳用去了多少钱?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用到了两个有用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知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应该剔除无关信息,形成一种贯彻课始终的思路。]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具商店(出示例题图)

  提问: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需要用到上面的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上字变色。)

  你能什么办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使人一眼就看清楚。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出示学生的表格形式: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提问:这道题先算什么?18÷3=6(元)

  再算什么?6×5=30(元)追问:为什么可以用6×5,强调理解小华和小明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单价不变。

  [设计意图:出示情境图和问题时,让学生直接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这时需要将这么多的信息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进行整理,整理成为了一种需要,整理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过渡: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2、小军买了多少本,你们能先列表整理吗?

  你是搜集哪些数学信息列表整理的?(指名回答,师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军

  ?本

  42元

  小明

  5本

  30元

  小军

  ?本

  42元

  (学生根据列表整理的情况进行解答。)

  列式为:18÷3=6(元) 或 30÷5=6(元)

  42÷6=7(本) 42÷6=7(本)

  3、(出示刚才的两张表格)如果把两次列的表格合并起来,(动态演示将表格式变为尖头式)你能说出括号里的得数吗?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观察表格,哪些数量在发生变化呢?(指名回答)

  你还什么了发现?(课件出示结语)

  [设计意图:在解决完两个问题后,进行表格的转化,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发现了一些可变的数量和不变的数量以及一些变化规律,并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

  4、小结:仔细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整理信息的?画图、列表整理信息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 画图

  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列表整理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时和学生谈“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起一开始就谈策略,可以避免学生唐突,因为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初次应用,巩固新知。

  (一)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

  2、先根据题目地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出示空白表格,学生先在练习纸上完成,然后共同在课件上填表。独立解答,交流。

  (二)判断。

  1、小红买3枝钢笔,60元,小军买5枝同样的钢笔需要多少元?

  明明对这些信息也用列表的方法进行了整理,你觉得明明整理得怎样?

  小红

  5枝

  60元

  小军

  3枝

  ?元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课件演示)

  2、学校栽了一些盆花。如果每个教室放3盆,可以放24个教室。如果每个教室放4盆,可以放多少个教室?(选自想想做做第4题题目)

  每个教室放4盆

  放24个教室

  每个教室放3盆

  放?个教室

  指名学生找出不恰当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的练习,让学生通过仔细读题,找出错误并进行改正,发现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时的注意点,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想想做做”第2题(购球情境)。

  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五、拓展提高,内化新知。

  创设情境——播放商品降价信息:

  “顾客朋友们,你们好,本店由于街道拆迁,所有文具降价大甩卖喽!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卷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笔原价15元现价8元。……”

  小力:我买3个文具盒。小红:我买4个书包。小芳:我买10个卷笔刀。

  问题1:小红比小芳多付多少元?

  问题2:小力比小红少付多少元?

  让学生先设计表格,再听录音,记录有关信息,然后解答。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机动)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多种官观,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理,内化知识,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

  六、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实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2,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学会用倒推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感知策略

  1.出示:选择其中一道进行填写,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 □ 7 □ 9 54

  ②一个数乘上4,再除以7后得12,这个数是□ 。

  你选择了哪道习题?选择这道习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简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揭题:

  刚才我们在选择习题时发现,第一小题比第二小题更加形象、直观,所以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把题中的条件变成示意图或摘录出来,有利于减轻思维的难度(请一名学生上去演示一下化繁为简的技巧)。师利用两道题的共性引出课题策略(板书:倒过来推想)

  这种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经常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为倒推策略的探索提供了着力点,促进新认知的高效建构。]

  二、初步体验,提炼策略

  1.出示例l,提出问题。多媒体动态呈现问题(教材第88页例1)。

  师:这儿有两杯果汁,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讨论:(出示问题)

  ①现在的两杯果汁和原来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②知道了现在两个杯子现在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球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提出问题:要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填写课本第88页的表格。提出要求:边填边思考表格中的每个数据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甲杯/ml

  乙杯/ml

  现在

  原来

  ②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说说是怎么推算的。

  ③全班交流,反馈。

  结合回答演示:甲杯的果汁数就在现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多少,乙杯呢?

  交流:展示学生的表格,说一说想法?

  追问:要求原来的情况,我们是从哪儿开始想起呢?原来的变化过程是甲杯倒人乙杯40毫升,倒推时是怎样变化的?(强调:变化过程相反)

  3.回顾反思

  师:回想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先算的是什么?我们是从哪里开始倒推的呢?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后,集体反馈。

  小结:看来当我们知道现在的量,要求原来的量时(板书),我们就可以用倒推的方法来解决。(完成板书:原来: 倒过来想一想 现在)

  小结:倒过来推想就要从现在的数量出发,根据各自发生的变化往回推算出原来的数量,也可以简称倒推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接下来通过看一看、倒一倒、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倒推过程与变化过程的相反性,感悟倒推的顺序,为例2多步倒推的`探究过程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定向和认知铺垫。]

  1.探索例2

  出示例2:(教材第89页)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上面的信息?

  师:学习了例1后,同学们都信心十足,能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两点学习建议。

  多媒体呈现:

  ①你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摘录下来进行整理吗?

  ②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列式并解答。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反馈。

  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纸,说一说想法。

  追问: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们是用什么策略想这个问题的昵?

  结合学生的展示引导学生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一种:

  52+30-24=58(张)

  师:先倒推哪一步?再倒推到哪一步?倒推时的过程与原来的变化过程相反吗?

  第二种:

  52+(30-24)=58(张)

  师:原来这两个变化的过程可以合二为一吗?现在比原来少6张,现在有52张,把这少的6张补起来就可以得出原来的张数了,52加6的过程;是不是用的倒推法。我们把它变成了一步倒推的题目了。

  3.检验。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小明原有58张,结果是否正确该如何验证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检验。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让学生主动探索,深化理解倒推的策略。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在汇报交流中,对两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到倒推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但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再次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从而感悟到有条理的思考是很重要的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再启发学生逆向推想,突出倒推的思路。]

  四、应用巩固,深化理解

  1.纸牌还原游戏(先用文字出现,学生熟练后师口头说,学生还原):

  师: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曾说过数学好玩,如果我这有4张纸牌,按照一定的顺序操作:把四张纸牌排成一行,将第1张和第3张交换位置,再将第2张和第4张交换,翻开看到的结果。这四张牌原来是怎样放的呢?

  2.完成练一练

  引导:如果你是小军,会怎样拿出画片的一半多1张?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哪几道题选用倒推的策略解答?请你列出算式。

  (1)方方和元元原来共有60张画片,方方给了元元5张画片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2)小明今天带了12元钱去学校,买了一支钢笔用去5元,小红又还给他4元,小明身上还有多少钱?

  (3)一辆公共汽车从澄中开往青少年活动,经过瑞佳广场站时,下来了14人,又上去了10人,现在车上有乘客44人,你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名乘客吗?

  五、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的这类问题,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人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算题: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灵活调度,如果时间不允许,留置课外思考)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情况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呢?怎样运用呢?

  小结:如果某种数量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已经知道了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就可以用倒推的策略。先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往前倒推,直至求出答案。在倒推的时候要注意变化顺序。(板书:变化顺序)

  六、课外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后,对解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是如何运用倒推的策略来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的,体会到倒推策略的问题特点,从而建构倒推策略的模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后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感知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浓厚兴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4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5

  目标预设: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倒推思维”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中提高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成功体验。

  3、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反思,感受“倒推思维”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倾听、质疑和验算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学会用“倒推思维”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具准备:

  果汁杯两个、一瓶400毫升的果汁、果汁图片、小黑板若干

  课程实施:

  课前游戏:

  1、做相反动作

  2、猜数字游戏

  一个数加2得8,这个数是——

  一个数减2得8,这个数是——

  一个数乘2得8,这个数是——

  一个数除以2得8,这个数是——

  师:你们的表现真的很棒。

  师生问好!

  一、生活数学,激趣启智

  师:从课前游戏中我发现,咱班同学特别喜欢数学,今天就让我们随同冬冬和明明,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一同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上周末,他俩去海门表妹家玩,乘坐的公共汽车从余东出发,沿途经过了树勋、麒麟、汤家、三厂,到达了海门。

  小黑板出示:余东树勋麒麟汤家三厂海门

  师:想想如果他们想原路返回,会依次经过哪些乡镇呢?

  生齐:海门、三厂、汤家、麒麟、树勋、余东。

  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都是——倒过来,一个一个往前推。

  板书:倒推。

  二、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师:车子终于到了表妹方方家了,方方正准备了400毫升的果汁来招待好朋友呢?

  出示图片、实物(两杯果汁不一样多)

  师:都是好朋友,这样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怎样就公平了?

  生:两杯一样多。

  师:如果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一样多,那你知道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吗?

  师:请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你第一步是怎么想的?

  生:共有400毫升,现在果汁同样多,那就说明都有200毫升。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400÷2=200ml

  甲杯(____毫升)乙杯(____毫升)

  现在

  原来

  教师出示小黑板

  师:接下来呢?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甲:200+40=240ml

  乙:200-40=160ml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让我们一起通过操作来验证一下吧。

  师:要想知道原来是多少?我们可以倒回去,观察果汁与刚才有何变化?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说出: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就多了——40毫升,这就说明了,甲杯原来比现在——多40毫升。那乙杯呢?

  生:乙杯原来比现在少40毫升。

  师:现在你能把表格补充完整吗?

  师:如何确定自己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口述验算过程)

  师:喝完了果汁,方方给他俩讲起了她最近收集邮票的情况。

  小黑板出示:方方原有一些邮票,最近又收集了24张,送给好友小军30张,还剩52张。方方原有多少张邮票?

  师:请同学们默读一遍,想想从题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生齐说:冬冬原有x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师:①想想用什么方式能清晰地把方方的邮票变化情况表示来?

  独立思考,并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

  ②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准备如何解决的`?

  ③最后独立列出算式。

  学生按要求逐步尝试。教师关注学生反应,把较好的作品画在小黑板上。

  小黑板出示:冬冬原有?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师:这是某某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这样思考的:现在有52本。把送给小军的30张要回来,那就是52+30=82张了,如果没有收集到24张,就是82-24=58张。

  学生回答时,教师边板书反向箭头。

  师:你们听明白了?谁来说说刚才这位同学是怎么思考的?

  生复述

  师:你真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把刚才这位同学的思路清晰的表达了出来。老师也听懂了。就是现在有52本。把送给小军的30张要回来,那就是52+30=82张了,如果没有收集到24张,就是82-24=58张。

  师:能根据这样的思路把算式列出来吗?

  生齐说,教师板书52+30-24=58张

  师:看着这样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老师有个问题,送给小军30张后变少了,应用减法,为何计算时用了加上了30?

  生:……

  师:是呀,送给小军30张后变少了,是针对原来的邮票张数来说的,但现在我们知道了结果还剩52张,要求原来的,所以要反过来加30张。明白了吗?

  师:还有其他的思考方式吗?

  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列出算式,52+(30-24)

  师:你觉得这样列式有道理吗?谁来说说。

  生:我是这样思考的:收集24张又送人30张,实则相当于送人6张,送人6张后是52张,那原来是52+6=58张。所以列式为52+(30-24)

  师:这个6表示现在比原来……(如果学生不会说,可引导学生继续说下去)

  师:怎么知道算出来的结果对不对呢?(再可以顺过去推算,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验算的过程吗?

  学生边说,边板书验算过程。58+24-30=52张

  师:通过了验算,我们才可以放心的写出答了。

  板书:答:冬冬原有邮票58张。

  师:刚才的两题我们都运用倒过来思考的

  方式,实际上这也是解决问题策略中的一种,这种方法就叫——倒推法。

  板书:法

  三、运用方法,巩固知识

  师:接下来,让我们运用倒推法一起解决他们三人遇到的生活中的问题。

  拿出练习纸。认真完成好后,请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练习纸

  ①冬冬和明明也示了他们的画片,他们原来共有60张画片,冬冬给了明明5张后,两人画片一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②他们三人开始折千纸鹤了,如果裁纸要用5分钟,折纸鹤要25分钟,把纸鹤穿成一串要用10分钟。若要在上午十时全部完成,那么他们最迟从什么时间开始动手做?

  ③明明也给他们讲起了班级图书角的信息,他说昨天图书角原有一些图书,当天有人捐献了3本图书放入图书角,班级同学共借出10本,现在有8本,问原有图书多少本?

  ④玩了一天,冬冬和明明开始返回了,他们乘坐的公交车在文峰站点上来了9人,又下去了5人,这时车上正好有10人。问到站前车上原有多少人?

  池中的睡莲所遮盖的面积每天增加一倍,10天恰好遮住整个水池,睡莲遮住水池的一半需要多少天?

  (用阴影表示出每天的面积变化情况)

  第10天第9天第8天

  师:同桌交换,谁能确认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师: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这样自信的?

  生:我检验的。

  师:那你说吧。

  同桌互批。

  师:有错误的举手。教师询问原因,全班一同解决。

  师:题结果是9天。

  五、课堂小结

  师:从大家的表现来看,你们掌握的很好。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吧。

  生:……

  师: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多种多样,今天学习的倒推法仅仅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是最为重要的。

  教后反思:

  本节课从路线问题导入,让学生体会从原路返回时会依次经过哪些乡镇着手,初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例题时,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两个学生的行程,把两个例题有机的串联起来。教学例1时,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解题过程。这里当学生说到甲杯比乙杯多80毫升时,应恰当地处理。教学例2时,通过箭头的思路图,清晰的表示出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教学时,引导学生提出质疑,理解送出的为何要加。同时对于第二种解法教师应更好地进行解释。

  练习设计了分层题,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学得更多。基本练习题更关注了与例2类似的练习,使同学们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6

  教材分析:

  1.课标中例1通过解答一个与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增强分析问题贩条理性和严密性。

  2.本节结合场景图提出问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场景图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又有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学情分析:

  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的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学习效果好。

  2.解决本例题的问题关键有三个:第一,要认识到18根1米的栅栏的总长度就是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第二,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长方形,其围法应该是多样的;第三,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就需要把符合要求的长宽一一列举出来,这就是学生认知障碍点,在这方面学生学得有点困难,所以教材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3.通过摆小棒的操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再列表填一填。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 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探索策略

  1.预设学生行为

  提出不同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同学们能积极讨论融入到火热的课堂中。

  学生热情地投入各自的.操作,组织展示、交流。

  学生回答不只,有很多种,使学生更进一步去探问题。

  学生很积极地说相信我们能。

  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中。

  学生回答:能!

  学生积极融入学习中。每个小组把活动中不同的围法有条理地画在黑板上。

  学生独立完成!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积极,认真投入作业中去!

  2.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积极地想展示自己的能力。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多动脑动手能力。

  能举一反三列举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严准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体会不重复,不遗漏的重要性。

  能独立完成作业,加深应用能力!

  二、动手操作验证策略

  1、出示例题及其场景图,指名读题。

  2、提问:你们能根据题意,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

  启发: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是不是只能围成一种长方形呢?那有多少种呢?你们能不能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

  3、把学生分组活动,组织交流。

  谈话:同学们通过操作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围法,真是了不起呀!但是否还会有其他的不同的围法呢?我们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三、联系实际,应用策略

  1、羊圈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2、从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说说你们的体会吗?

  四、应用巩固

  你们能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吗?

  通过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面积有可能变化吗?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小?

  五、课堂作业

  出示练一练和想想做做,让同学独立完成。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7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⒉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好数学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9页:

  学习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时划分】

  共计3课时

  学习用画图和列表方法整理信息 1课时

  学习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直接寻找问题答案 1课时

  机动 1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策略(1)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7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学重点】

  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策略

  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好的办法,技巧……)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解决问题1

  1、出示生活场景图,小明、小华、小军星期天去超市买笔记本,看解了哪些图后你了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这些信息和问题,你能否用一个方法把它们又简便又清楚地整理一下?

  大家试一试。交流。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1)列表的方法:

  (2)画 的方法整理:

  3本 18元

  5本 ?元

  (3)画线段图(图略)

  比较三种方法的共同点:使我们对信息能有一个更清楚地了解。

  2、解决问题1:小华用去多少元?

  让学生先独立解答,再交流。

  (1)根据表格来交流:可随学生的回答,在表格的上面分别增加列名:数量、总价、单价

  看第一行,知道了总价和数量,可以先求出单价;看第2行,可利用算出的单价和数量,算出总价

  (2)根据线段图,你能否想出别的解法?

  比如:18+6×2=30(元)

  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检验,提高我们解题的水平和正确率。

  (二)解决问题2

  1、提问:要求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吗?

  学生在书上把表格整理好,然后根据自己列表整理的情况进行解答。

  交流:

  18÷3=6(元) 42÷6=7(本) 或 30÷5=6(元) 42÷6=7(本)

  2、比较: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校对以后,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字典图)。让学生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表整理,再解答并交流,最后说说解题思路。

  借助“15×28”让学生说说简便算法。

  2.“想想做做”第2题(购球情境)。

  问:读一读老师说的话,如何理解它?

  完成书上的表格。并逐一解决。

  交流: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有什么好处呢?

  五、布置作业:

  第67页第3、4题。

  要求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后再解答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8

  一、教学内容:

  教学93页的练习十七2—4及你知道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和策略分析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感受两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更好地培养学生能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已解决问题的想法。能有克服并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

  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进行思考。

  四、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的具体情部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解决问题策略中我们学到了哪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请阅读课本第93页的下面的有关内容。

  3、讨论第93页中的.有关练习,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

  1、完成练习第2题

  (1)出示题目:读题后思考

  (2)学生练习,并集体订正,说说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完成第3题

  出示题目,读题

  要求学生借助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法一: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1元的,则总钱数是40元,比实承钱数多7元。

  学生列式解答。

  解法二: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5角的,则总钱数有什么变化的?

  学生讨论。

  讨论衙进行解答。

  3、完成练习十七的第4题

  出示题目,读题。

  学生讨论解答的方法

  讨论让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4、补充题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2、5千克香蕉与4千克苹果价钱相等,1千克苹果比1千克香蕉贵0、40元。香蕉每千克多少元?

  3、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上面有29个头,下面有92只脚。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4、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5、一辆公共汽车共载客50人,其中一部分人在中途下车,每张票价0、6元,另一部分到终点下车,每张票价0、9元。售票员共收票款36、9元。问:中途下了多少人?

  (三)全课总结

  1、说说通过今天的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小结:本单元主要学习了“替换”与“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学会借助画图和列表等方法进行分析,使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作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假设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先来做一个数学游戏,注意听了。

  一种易拉罐饮料搞促销活动,4个有奖拉环换一个杯子。老师收集了8个有奖拉环,可以换几个杯子?要想换5个杯子,需要几个有奖拉环?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假设的.策略

  1、谈话:下面,咱们再来做一个抢答游戏。开始: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谈话:下一题,看谁反应快。

  (3)出示例题。

  2、谈话:能用720÷7吗?为什么?(题目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杯子了)

  出示例题图。

  这两种杯子有关系吗?(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什么意思呢?“正好都倒满”又怎么理解?

  要解决什么问题?“各多少毫升”意思是……

  3、探索假设的过程。

  谈话:这道题中有两种不同的杯子了,同学们,能解决吗?请拿出作业纸,先在图上画一画,然后解答,并且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选择两名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1)提问:你怎样想的?(把大杯换成小杯)怎么想到的?明白他的意思吗?(找学生再说一遍)方法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这些同学都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板书:假设都是小杯。

  (2)提问:你又是怎样想的?(把小杯换成大杯)为什么要换?在图上怎么表示?这儿的“3”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都是怎样想的呢?

  板书:假设都是大杯。

  4、比较。

  谈话: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题。原来既有大杯又有小杯,第一种方法假设都是小杯了,第二种方法假设都是大杯。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

  5、检验。

  谈话: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同桌相互说说检验过程。

  指名口答。

  如果学生只说出满足一个条件,教师就引导:这才满足题目中的一个条件……,还要满足另一个……还要用……

  谈话:希望同学们能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完成P69“练一练”。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答过程。

  四、全课总结,优化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这样几道题。

  出示例题、练习题和练一练。

  提问:解题时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谈话: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练一练是把桌子假设成椅子,或把椅子假设成桌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假设。

  板书课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2.通过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交流、反思,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列举得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分钟)

  学生自主认定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2.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你能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吗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多种方法,准备实物投影。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导学要点:

  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按这样的顺序既不会多也不会漏。

  (有序思考,不遗漏、不重复)

  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宽差距越大,面积越小;长、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预设:

  (1)写数的分成

  (2)有序写出用3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三位数。

  (3)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

  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结果,思考:同样都给出了四种围法,你更喜欢哪个? 为什么?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列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第95页练一练

  (1)还有哪些时刻会发出铃声?

  (2)除了用列举的方法还可以怎么解答?

  2.练习十七第1题

  【综合练习】

  练习十七第2、3两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快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灵活运用学过的解题策略,体会策略价值。

  课时安排

  7课时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

  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

  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追问:威慑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4)为了计算方便,要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合理选择假设。运用假设策略时,怎样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假设也

  很重要。

  (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第1题。

  独立完成,同桌互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2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在落实教学目标方面要避免以下问题。

  不重视一一列举的有序性。某些教师认为苏教版教材在教学一一列举策略之前,每个学期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这个策略,只是没有提炼出策略名称而已。特别是四年级下册学习搭配的规律时,学生已经会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搭配,因此本课无须强调有序。苏教版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编排特点是,先将要学习的策略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然后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集中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正确处理好策略的分散教学和集中教学的关系,唤醒学生已有的一一列举经验,引导学生探究一一列举策略的内涵,学会有序思考。

  呆板、僵化地理解一一列举策略。教材中的一一列举策略主要是借助表格呈现的,因此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一一列举策略就是用表格呈现所有可能的策略。事实上,列表策略强调的是用表格呈现信息,一一列举策略强调的是列出所有的可能情况。用表格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只是一一列举策略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能较清晰地列出所有的可能,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掌握用列表法进行一一列举的基础上思考不用表格如何做到一一列举。

  孤立地学习某种策略。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假设、替换、转化等策略。教学时,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学其中的某种策略,而应了解编者的意图,有机地将前后策略联系起来,提高策略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境,唤醒记忆

  1.以“宝贝向前冲”为情境,引出3道不同年级的数学题。

  (1)把7个苹果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

  (2)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用小数点和2、3、4最多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小数?

  2.引导学生找这3道题的解法的共同特点,并想一想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有序性,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揭题。

  【用学生已会解决的不同层次的3个实际问题为教学引子,唤醒学生关于有序的经验,并在反思解题的共同特点和注意点时,让学生感知本课教学的重点——有序思考。这样的设计旨在梳理分散在各个年级的与一一列举有关的内容。】

  (二)整理信息,感悟策略

  例l:王大叔用18根l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整理信息。提问: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表格。小组先动手围一围,再将不同的围法填入表格(表格主要包含长、宽、周长、面积等项目)。

  3.汇报结果。交流所填表格,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的现象。

  4.整理表格。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无序的表格谈谈怎样使之有序。

  5.探寻规律。引导学生结合有序排列的表格,探寻表格中隐含的数学规律,得出:①周长不变。不管怎样 围,周长都是18米。②长、宽和面积都在变。长由8米变到5米,宽由1米变到4米,相应的.面积由8平方米变到20平方米。③长与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④从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考虑,应选择面积最大的围法。

  6.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回顾帮王大叔解决围羊圈问题的过程,思考有哪些收获、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归纳;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能列出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策略;有序思考不仅能保证列举时不重复、不遗漏,还有助于发现规律。

  【本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用表格进行一一列举,并借助表格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发现数量的变化趋势。教学时要突显有序思考,可分四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整理信息。为了防止学生囫囵吞枣地理解题意,可先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认识基本的数量关系。第二层,无序列举。可故意将表格多设计几行,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还可在学生汇报时有意展示有重复、遗漏现象的表格,让学生意识到无序会导致遗漏或重复,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三层,有序列举。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认识到列举时要有条理、有序,体验有序的重要性,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第四层,反思提升。在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反思、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图中杂志为《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图略),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1.学生独立整理信息,理解“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步骤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重点交流订阅2种的可能情况,突出有序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列表,还可以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并尝试用字母、数字、符号或其他形式表示这3种杂志,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

  4.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并说说理由。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让学生探索不列表时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能促使学生多视角、多形式地解决问题,有效预防学生把解决具体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或片面地将一一列举策略理解为通过表格列举的策略,提高他们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独立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一张靶纸共3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2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2.独立思考:把“小华投中2次”改为“小华投了2次”,结果怎样?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一一列举策略,具体是如何应用的。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独立应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内化一一列举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3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设计理念: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预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节假里你家来了客人你准备做什么呢?

  师:星期天的上午李阿姨到小明家来做客。

  师:从图。.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小明的妈妈让小明给李阿姨沏茶。

  师:想一想你平时在家沏茶时要做什么呢?师:你们要做这么多事,是吧!那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那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2、自主设计方案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情,那么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用你们课前准备的工艺图片摆一摆,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算一算需要多长时间?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师:谁愿意上讲台来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帮小明设计的沏茶的方案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情才节省了时间,在烧水的同时做洗茶杯和找茶叶这两件事,也就是说洗茶杯和找茶叶共花得分钟时间可以在烧水的8分钟之内完成。

  这样小明就可以在8分钟以内完成需要11分钟才完成的事情,也就让客人尽快地喝茶了。

  4、小结师: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应先确定好做事的先后顺序,然后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同时做几件事,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

  李阿姨喝完茶想走了,但小明是非常好客的好孩子,非要李阿姨留下不可,(点击多媒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再探新知

  师:原来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客人。从图。

  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1、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教师提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烙两张饼呢?” “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上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每烙完一面,就让学生在这一面上用铅笔做上记号。

  先让学生试一试,思考烙3张饼,怎样才能使花费的时间最少,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并把自己的实践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中,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展示学生的方案。

  教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在展示台上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

  小组代表来根据表格叙述设计方案,并用图片来演示。几个小组演示完毕后,教师让大家来比较。

  “这些方案,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拓展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小组活动,并用表格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小组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如果要烙6张饼、7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佳方法烙,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看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呢?假如妈妈使用了新式电饼。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

  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5-23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案05-08

《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04-13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2-0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4-08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说课稿01-16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5篇12-0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3-11

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通用12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