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一个数的倍数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下面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
12÷2=6 9÷5=1.8 30÷6=5 2÷3=0.6
26÷8=3.5 19÷7≈2.71 20÷10=2 21÷21=1
可以发现分成两类:
一类是商是整数的:12÷2=6 30÷6=5 20÷10=2 21÷21=1
一类是商是小数的:9÷5=1.8 2÷3=0.6 26÷8=3.5 19÷7≈2.71
发现得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二、导入新课
1、找因数
把16朵花可以分成多少组正好分完呢?(观察图片)
巡视检查,并适当指导学生,最后点评给出答案。
1朵分一组 有16组
2朵分一组 有 8 组
4朵分一组 有 4 组
通过给出的答案可以知道:1×16=16 2×8=16 4×4=16
所以我们就把:1和16是16的因数;2和8是16的因数;4是16的因数。
2、如何写出一个数的因数 ,用什么方法表示?
A、排列法:
18的因数:1,18,2,9,3,6。
B、集合法:
24的因数
观察:18和24的因数
发现:18的因数有6个,24的因数有8个。
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一个数的因数最大是 它本身。
3、练习
a、写出15的因数
b、9的因数有( )个
4、小组合作探究倍数的意义
4个人为一个组,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最快。
任务1 :12÷1=12 12÷2=6 12÷3=4
( )是( )( )的倍数
( )是( )( )的倍数
( )是( )( )的倍数
任务2:写出2和4的倍数,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
任务3:说出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和因数有什么区别?
(老师巡视,适当做出提示,并观察哪个组表现比较好,完成最快)
5、探讨完毕,老师表扬任务完成的同学,鼓励未完成的同学,并做出点评。
a、从12÷1=12 12÷2=6 12÷3=4可以根据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倍数得出:12是1和12的倍数;12是2和6的倍数;12是3和4的倍数。
b、写出2和4的倍数
排列法:
2的倍数:2,4,6,8,……
集合法:
4的倍数
观察2和4的倍数
发现:2和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6、因数和倍数的区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的无限的;因数最小是1,而倍数最小是它本身。
7、练习
a、写出下列的因数与倍数
30的因数:
45的因数:
3的倍数(写出5个倍数):
7的倍数(写出5个倍数):
b、判断:
1、30÷5=6,5是因数。 ( )
2、一个数的倍数个数的有限的。 ( )
3、4×7=28,4是28的因数,28是7的倍数。 ( )
4、一个数的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的最小倍数。 ( )
三、总结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 1 )
一个数的因数最大是( 它本身 )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
四、作业
教材第七页“练习二”第2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难点:掌握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有一项绝技,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请你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好吗?
生自由报数:如: 85、76、978、785、84、72、90、47、……
师:85是5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师:76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978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785是5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师:84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72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9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47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5的倍数。
师:现在你们相信了吗?
生:相信。
师:你们想不想学这项绝技呀?
生: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2或5的倍数特征会和什么有关系?
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2、5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总结2、5的倍数特征
活动一: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师:(出示教材第4页的表格)请同学们在下表中把5的倍数找出来,并做上记号。找完以后,同座同学可以互相检查与讨论。
师:刚才在划的过程中,你们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超过100还有这个特征吗?你能验证吗?
生:经过验证得出超过100也有这个特征。例如:485、3920等等都是5的倍数。
师:这几个数的个位上都是……
生:0或5
师:所以485、3920等等都是……
生:5的倍数。
28 45 53 80 75 34 89 95
2、活动二:2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还是利用这个表格吧。
师:请同学们在下表中把2的倍数找出来,并做上不同的记号。找完以后,同座同学也可以互相检查与讨论。
师:谁能说一说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它们个位上都是双数。
师:个位上是双数,具体是指哪些数?
生:个位上是双数是指0、2、4、6、8。
师:那么2的倍数个位上非要双数,单数行吗?
生齐说:不行。
师:那请你任意写一个个位上是单数的数,验证一下你们的结论。
(学生验证不行。)
师:那看来2的倍数个位上一定要是0、2、4、6或8。
(板书: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或8)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超过100还有这个特征吗?你能验证吗?
生:经过验证得出超过100也有这个特征。例如:458、3920等等都是2的倍数。
师:刚才同学们举例个位上都是双数,也可以说个位上是偶数。
生:我还发现它们个位上都是2的倍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那么怎么知道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生: 只要看它是不是2的`倍数。
生:个位上是不是0、2、4、6或8
师:个位上是0、2、4、6或8的数是2的倍数,是偶数,反之就是奇数。
师: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你们会判断了吗?
生:会了。
师:那我来考考同学们。
师:(1)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
(2)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2或5的倍数。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验证,总结了2、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利用2、5的倍数特征来解决一些问题?3、活动三:你说我答
(1)按要求说数:奇数、偶数、2的倍数、5的倍数等。
(2)我说数,你说数学词语。
(三)运用模型,形成技能
1、练一练
(1)第5页第1题,把下列数按要求填入圈内。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 第5页第2题。
2、游戏:数字卡片,添加或减少
口袋里有0——9的数字卡,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2的倍数;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5的倍数。
(四)全课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相对应折叠后的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理解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自主动手探索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及培养自主学习思维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二、新课引入
1、自主实践
沿着棱剪开要求携带的正方体盒子,并将你得到的剪开图画出来。
2、交流思考
全班交流,剪出了几种不同形状的展开图?说一说,分别是如何得到的?
3、总结归纳(正方形折叠图和展开图范例)
4、可与同伴合作,把每一种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
5、图示
这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1)1对6,2对4,3对5
(2)1对5,2对4,3对6
6、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哪个盒子的展开图?想一想,说一说。
1对2,2对3,3对4,4对1
三、例与练
例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
②③ ④⑤
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是的画“√”,不是的画“×”。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8-40页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物体,它是空间与图形中的一个内容。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课中我没在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或亲自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和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物体、想象猜测、合理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图片、课件等。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每个小组一个小药箱。
教法:
①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
②直观演示法
学法:
①动手操作法
②自主探究法
③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流程图】
看照片猜物体,激趣引入
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巩固应用,知识提升
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看照片猜物体,激趣引入
师:上课开始,老师先来测一测大家的眼力,看到照片后猜猜是什么物体。课件逐一出示汽车、电话图,让学生猜测是什么物体。
师:为什么有的照片一眼能看出,有的却更难呢?让学生初步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形状会不同。
师: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还善于思考。只有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完整地认知一个物体,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爱的看照片、猜物体活动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分阶段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
我这儿有一个小药箱,它一共有几个面?其实它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今天咱们先对这个药箱进行仔细的观察。要观察这个药箱有个要领:把药箱放在桌子上不让它移动。
请同学们确定一个位置进行观察,告诉你的同伴你看到了几个面。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生(1):我看到了三个面:正面、上面、左面(或右面)
生(2):我看到了两个面:正面和左面(正面和右面,正面和上面)
生(3):我看到了一个面:正面(上面)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由于同学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面的个数也不同。最少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吗?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时,这些面之间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发现看到的面是相邻的面,而看不到相对的面。)
2、从三个方向进一步观察
师:刚才我们对药箱进行了整体观察,现在我们要对他的每个面进行仔细的观察。观察面又有新的要领:视线要与被观察的面垂直。
教师示范,学生示范
师:请小组长像老师这样摆好药箱,每个同学分别从它的正面、上面、左面去观察,把你看到的形状告诉你的同伴。小组活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分别说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张贴出图片)
师:请大家观察第1个同学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板书)
师:再比较这两个同学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发现?同样是正面,这两个同学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可见,我们所说的正面、左面、上面都是对于观察者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师:现在请你们观察老师讲台的小药箱,说说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课件出示例1)
3、观察长方体,进一步提升对观察物体的认识
师:看到熟悉的药箱,大家能正确判断各个角度看到的样子,如果没有实物,只有画出来的长方体,你们能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吗?(课件出示抽象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直接切入主题,提供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4、观察其他物体。
拿出自备学具,看一看,画一画。教师引导,集体交流。
观察圆柱体的正面、侧面(难点)
四人小组,观察,讨论,圆柱体的各个面,然后说一说
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来观察,并画一画,得出的图形可能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上面两条边是弯曲的。
分析: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学生很容易得出是一个圆形,但是由于观察角度以及光线作用于弯曲的圆柱体侧面的原因,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侧面不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因此师要配合课件,来进行讲解
师:刚才出现的情况,是因为你们观察时没有将圆柱体放在跟你的视线同一水平线上。
师:如果将这个圆柱体变矮点,那它的正面和侧面看过去就可能?(课件演示)
生:正方形
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师:同学们现在能说出一个物体在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如果现在有两个物体同时观察,你们还能辨认从不同的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吗?
(课件出示例2)要求学生按样子摆好学具,并让学生与同桌交流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把看到的形状记在心里,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了,请大家说说这三张图片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课件演示)
小结: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知识提升。
1、猜一猜,一个物体
师:这是我们从正面看到的一个物体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形状?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体,及物体的可能性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小结: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
2、猜一猜,两个物体
师:这是我从正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这两个物体可能是什么?用学具来摆一摆,再全班交流。
3、用所学知识解释“题西林壁”
师:平时经常听到同学们背诵古诗,那你们会背苏轼的《题西林壁》吗?会背的背,不会的看课件。
师:读的真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生:……(重点体会第一句)
师:奇怪?为什么同样的庐山会成岭又会成峰呢?生:……
师:看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这两个实际动手操作的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而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古诗,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起到总结本课知识的作用。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今天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你们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这样你们才能成为一个“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智者,做个生活中的用心人。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拓展延伸出示例2,理解图意
指名说说(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
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
(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独立思考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
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3、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数出这6个面分别是什么?从位置上看前、后两个面正好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我们把这样的两个面叫做一组相对的面。找一找,长方体一共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1、课件演示:一个长方体的长渐渐缩短,变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观察演示过程,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课标要求: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探索”, 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研读、交流、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师带领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后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师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有序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统一认识。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生猜测,会出现不同的猜测结果。)
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称重量,比大小)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你觉得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求出答案?
小组讨论
(2)交流
小结:需要知道木块的重量和体积。
可以先称出这块木料的重量,再量出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最后,用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
(3)出示测量数据
木料重42g,体积为60cm3
生计算汇报:42÷60=0.7(g)--1立方厘米重0.7g。
2. 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独立解答,交流。
0.7×1000=700g=0 .7kg
700×1000=700 000g=700kg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
4.练习
①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3.5t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
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木料的重量
木料的重量÷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
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3.2米,宽1.4米,厚0.02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内容:
教材56—57页“分数混合运算(一)”
教材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并且能正确计算分数分数混合运算。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找出数量关系
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0
一项工程,已经完成5/8
2.计算。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请学生分析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数量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2.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算法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4.强调: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一些相关联的零散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创造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问题。
2.完成课本56页“试一试”
3.指导完成57页“练一练”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预习
分数混合运算(二)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
气象小组
摄影小组
航模小组
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涂一涂,算一算
1,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 填一填,想一想
1, 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用,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2
2, 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
3, 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
三, 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
四, 练一练
1,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教学内容(课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旋转。(教材第83~84页例1、例2和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的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种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由简单图形通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重点难点
重点: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难点:能正确认识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有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推车、小火车等游乐项目,你们玩过其中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课件出示摩天轮和旋转木马的图片)
师:像摩天轮和旋转木马这样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知道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吗?
旋转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情境图)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83页例1。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现在就借助时钟来进一步地认识旋转。(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1)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究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
(1)师:同学们首先要找出时钟的旋转中心,也就是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针和分针都沿着它转的点。其次要分清楚,旋转的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同,我们称为顺时针方向,与时针转动的方向相反,我们称为逆时针方向。最后要判断出转动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钟面上时针转动一周为周角,每转动1小时所转过的角度为30°进行判断。
明确:①从“1”到“3”,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60°。
②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③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80°。
(2)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明确: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教学教材第84页例2。
师:同学们看看,图上有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左图)
图上有一张方格纸和一个直角三角尺,直角三角尺在方格纸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三角尺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说一说你们的发现。(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右图,学生观察图形,分小组进行探究、讨论,指名代表汇报探究结果)
①旋转时O点的位置不变。
②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③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都旋转了90°。
师:如果我们将直角三角尺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那么三角尺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小结:①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②旋转过程中,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方向都是相同的。③旋转过程结束时,图形上的每一点的旋转角是一样的。
3.教学教材第84页例3。
师:同学们已经可以根据旋转前后的图形判断出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那你们能根据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师:怎样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分小组讨论,全班集体回答)
明确:
①先画出点A′,使OA′垂直于OA,点A′与点O的距离是4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B′顺次连接起来。
师:自己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点O的位置是否变化?三角形的直角边的位置该怎么变化?
①三角形绕点O旋转,点O的位置不变,只要找出三角形的其余两个顶点,点A和点B顺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就行。
②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点O的距离是4格。再按照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然后连接OA′、OB′、A′B′就完成了。
小结:根据要求画旋转后的图形,我们可以根据旋转的性质,先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然后找出图形中的关键点,按要求作出它们的对应点,再连接起来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O2 逆时针 90
2.完成教材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三角形A′OB′即是所要画的图形。如图所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旋 转
教学反思
1.课前,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形成直观的知识表象,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教学中,先利用钟表(线的旋转)探索旋转的三要素,再上升到图形的旋转(面的旋转),使学生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自然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学得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2.教学中,教师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拨,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旋转变化带给学生的奇妙感觉,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练习图形的旋转过程,既让学生演示了顺时针旋转,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逆时针旋转等不同方法得到的图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而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比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例子,认识并学习1厘米3。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厘米3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分米3,最后认识1米3。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一个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纸杯、酒瓶、饮料瓶
学生准备 若干个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收集的几种瓶子、针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体积单位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我们以前学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回答,师板书)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将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放在讲台上。
师:请按体积的大小将它们排列起来。
(生汇报)
2.引入新课。
师:物体有大有小,如果要测量它们的体积,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然后引出体积单位,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确统一体积单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获取新知
1.认识体积单位。
(1)认识1厘米3。
①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棱长,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厘米3。
②得出结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
③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
看一看:小组内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反馈:一个骰子、一粒花生等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2)认识1分米3。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厘米3,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分米3呢?
①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1分米3的正方体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③举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分米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的基本算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平板电脑、自学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新课
1.由值日班长主持复习上节课(分数除法一)内容。
(1)提问。
(2)1分钟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让孩子主持完成课前复习是为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从开始就交给孩子们,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孩子们听课的效率,锻炼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师借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二)。
二、目标导学
师:下面一起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平板阅读)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师:以上两个目标还得靠同学们的自学,小组内团结协作完成。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学孩子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有目的的去学习】
三、导学质疑
1.分一分、说一说、算一算。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这样一道题目:有4张同样大小的饼,如果1张1份,能分得几份?2张1份能分得几份?1/2张1份呢?1/3张1份呢?
【设计意图:为任务一、任务二做铺垫,让学生顺势、快速完成任务一。】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平板出示任务一:
根据自学单上第一题中四个问题列出算式,不计算。
【设计意图:任务一是根据教师的提问让孩子们顺势完成四道题目列式,注重学生审题,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
出示任务二:
1.圈一圈,画一画,写出每道算式结果,并用平板拍照上传。
2.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对任务二进行质疑提问。
孩子们完成拍照上传后,教师随意抽取2-3幅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中以孩子讲解为主。讲解中重点质疑计算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
师(或生):4÷1/2=8,4÷1/3=12,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孩子们的回答可能有: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根据画图结果得出来的等)
师引导借助作品中的图片:如果每1/2张1份,每张饼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孩子们在操作的基础上会很快说出2份,4张饼共可分为8份,这样也会得到4÷1/2=8)
教师板书:4÷1/2==4×2=8份
4÷1/3=12是怎样得到呢?
由4÷1/2==4×2=8份很快会说出4÷1/3=4×3=12份。
师点拨:有同学说:“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你们认为有道理吗?结合刚才的画图过程,说一说。
根据孩子们的表述,教师强调,从图中可以看出,把4张饼张1份,共可以分成8份,也就是4个2是多少,就是4×2=8,所以4÷1/2=与4×2是相等的,所以:“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表述是正确的。(教师:板书,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为什么要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呢?(强调除数不能为零)
【设计意图:任务二的重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总结出分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探究中,借助图形的操作让孩子们掌握并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知道4÷1/2==4×2的原因。任务中,让孩子们先通过自学找出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中思考结果是怎样得到的?从而达到对算理的质疑,让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并掌握“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真正含义。另外,对于完成任务早的同学,给他们时间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他们有事可做。】
出示任务三:
填写自学单表格,根据长方形面积模块,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用平板拍照上传。
待孩子们完成表格后,将上传的作品抽样点评并质疑提问: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可能回答有:宽不变,面积在变,“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等,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进行重点的强调。)
通过一体机放大功能演示,借助长方形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设计意图:任务三的重点是借助长方形的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在质疑讲解中利用一体机图形的扩大功能,将长方形变化图进行展示讲解,让孩子们从图中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
任务四:
小组长负责,安排三位同学在一体机上完成,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完成。完成后小组内说一说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点名的同学拍照上传。
让孩子们在一体机上完成任务,并要求点名的同学拍照上传,解答疑难,全班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四的学习,让孩子们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反思学习过程注意的问题,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准确性。任务四以一体机演示和交流反思的形式进行,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计算方法,然后全班反思、交流注意的题。】
三、巩固训练
判断正误(在平板上手写完成并上传)
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
3.一个数除以,就是这个数扩大了10倍。()
在点评中,由孩子们说出对错的理由,进一步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四、小结评价
1.孩子们畅谈本节的收获。
2.教师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板书:
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4÷1/2=4×2=8(份)
4÷1/3=4×3=12份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过去学习的有关乘法和除法也是本节内容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质数和合数意义的正确理解,以及快速地根据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掌握巧妙和判断质数和合数的方法。因为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有难度。为此,我设计了让学生有规律地、快速地制作100以内质数表的教学环节,想以此提高学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效率。本节内容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非常重要,务必学好。
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
教具准备小正方形、100以内的数表、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会用质数表判断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熟记20以内的全部质数。
3、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知道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类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
教学重难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一、激趣
师:同学们喜欢玩吗?(喜欢)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玩数学,好吗?
二、引入新课
(一)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1、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了1平方厘米,用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含正方形),并用□ⅹ□=□的形式表示这个图形的面积,完成下表。(见附表)
2、把这10个面积数分类,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3、在这些数中,你认为最特殊的数是哪一个?为什么?
4、根据学生的分类和回答完善成表。
5、告诉学生像2、3、5、7这样的数在数学上我们叫做质数;像4、6、8、9、10这样的数在数学上叫做合数。
6、引导学生概括、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揭示课题。
7、你认为质数和合数还有哪些?为什么?(20以内的,并补充到表中)。
8、讨论“1”是质数还是合数?
9、判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27、93、96、1342
10、你认为怎样判定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好?(除1和本身外,只要还能找到一个因数,这个数就一定是合数。)
11、判断87、91、97是质数还是合数?
12、为什么大家判断比较慢、比较困难?想看看老师判断得如何吗?请大家说一个100以内的数,老师判断,你作记录,到时验证。
(二)引导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1、老师的秘密是什么,想知道吗?
2、有个同学说:“一个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对吗?为什么?引导把非“0”自然数分类:非“0”自然数:⑴质数;⑵合数;⑶1。让学生明白100以内的数把“1”和合数除开,剩下的就是质数。
3、看大屏幕:100以内的数。小组讨论怎样把“1”和合数去掉?发表意见。
4、出示经过整理的100以内的数,观察有什么发现?(见附表2)
5、学生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6、引导学生观察质数表中的排列规律,并概括。
7、老师判断迅速的秘密是什么?
(三)学生小结。
三、练习:
练习四第1、2题。(板书设计见附表3)
本节课设计新颖,知识点切入角度独特,各环节间注意了逻辑联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有针对性,积极有效。学生动手前,有讨论、有指导、有例子、有方法,所以操作目的明确、速度很快。板书设计简洁、明白,概括性强、富有指导性。不足的是容量太大,时间稍显紧了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20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5-08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2-2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1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1-06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五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01-0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01-0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