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案

时间:2024-05-22 08:29:57 教案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案[精]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的应用教案[精]

比的应用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2.能力目标:明确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会验算自己的计算过程。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应用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在这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春天,到户外活动可以尽情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情操,今天老师打算带你们去春游,我们先来做准备工作吧!你知道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吗?(租车、买门票、买吃的)好,我们就先买水吧!

  (一)三年一班买来120瓶纯净水,把它分到8个小组,每组5个人。提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⑴三年一班有多少人?5×8=40(人)

  ⑵还可以怎样提?平均每个小组分到几瓶?120÷8=15(瓶)

  ⑶平均每人分到几瓶?你们会算吗?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

  ①一共有多少人?5×8=40(人)

  ②平均每人分几瓶?120÷40=3(瓶)

  答:平均每人分3瓶。还可以是:

  ①平均每组分几瓶?120÷8=15(瓶)

  ②平均每人分几瓶?15÷5=3(瓶)这两种方法的综合算式你会列式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把你写的算式的同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板书:120÷8÷5120÷(5×8)这两种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有不同的地方吗?

  今后在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二)下边我们一起去租车好吗?中队长到出租公司后说明了情况,经理听说是学生坐车,说可以优惠的',问中队长说“你们多少人?”中队长说“为了春游时安全,老师把我们分为4人一组,共10组”,经理说“本来应该收你们800元的,现在就只收你们600元吧!”同学们算一算我们每个人应该交多少车票钱呢?自己在练习本上做,同组同学可以交流,然后指名说是怎么做的。

  ①平均每组多少钱?600÷10=60(元)

  ②平均每人多少钱?60÷4=15(元)

  还可以这样做:

  ①一共有多少人?4×10=40(人)

  ②平均每人多少钱?600÷40=15(元)

  (三)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正是旅游旺季,为了到景点时不用排队买票,老师提前打电话预订了门票,卖票的阿姨说:“30人以上可以按团体票算,你们有多少人?”老师说:“4人一组,共10组”卖票的阿姨说“按普通票算你们应该交1400元,按团体票算你们应交1000元就够了。”同学们算一算每人应交多少门票钱?自己试做然后与同桌交流想法。指名说说是怎样做的?

  ①1000÷4÷10

  ②1000÷(4×10)=250÷10=1000÷40=25(元)=25(元)答:每人应交25元门票钱。

  (四)做好准备工作我们就可以出发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等,这时来到游乐场,同学们想坐高空揽车,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老师拿出买门票时节省下来的400元让同学们坐揽车,够用吗?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10×2×20或者10×(20×2)=20×20=10×40=400(元)=400(元)还可以是:400÷20÷2或者400÷(20×2)

  =20÷2=400÷40=10(元)=10(元)

  (五)从揽车上下来,同学们想休息一下,来到草坪旁的长椅上坐下来,这时一个同学看到路边立着一块牌子,就大声地读起来:“我国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北方的春天经常出现沙尘天气,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请您捐款种树吧!”中队长和大家商量后,大家一致同意把买车票节省的钱用来买树苗,节省了200元钱,每棵树苗5元钱,每捆10棵,你知道我们的钱可以买多少捆树苗吗?

  ①200÷5÷10

  =40÷10=

  =4(捆)

  ②200÷(10×5)

  200÷50=4(捆)

  =4(捆)

  答:可以买4捆。

  二、总结

  今天我们不但自己做好了春游的准备工作,还在春游中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想象一下,过几年你再来到这个公园,将会看到什么景象?(绿树成荫)相信这些小树一一定会和你们一样长大成材,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比的应用教案2

  教学内容:

  图画式应用题

  教学目的:

  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

  一、引入

  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

  1、加法

  [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

  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

  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有多少只蝴蝶呢?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美丽的蝴蝶可真漂亮啊,瞧,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是来捉蝴蝶标本的呢!

  课件分步出示

  2、左边4人2、右边2人3、大括号和问号,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图意

  分组说图意,有4人小朋友在捕蝴蝶有2人在捉蛐蛐,一共有多少人?

  谁来说说图意,你知道怎样算吗?

  三、课中操

  四、减法图式

  那边的小朋友玩的开心,这边的农民伯伯正忙着呢?出示葵花,看,这是什么?

  先出示颗葵花,再演示农民摘了3颗,再出示大括号和7个最后出示问号。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农民伯伯摘完了葵花还要摘石榴。课件分步出示石榴图,自己说出图意后想一想怎样列式。

  五、练习可自己适当调配

  P51:13 14 15及思考题看图,先说出算式后写算式。

比的应用教案3

  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渗透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小明比小红大3岁

  师问:通过这句话你知道是谁和谁比?谁大?

  2.红花比黄花多7朵

  师问:通过这句话你知道谁和谁比?(红花和黄花比)谁多谁少?(红花多黄花少)

  师说:如果老师问通过这句话,你能知道什么?请你从这两方面来回答。下面我们再练一道题。

  3.鸡比鸭少15只

  师问:通过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4.摆一摆

  (1)第一行摆8个圆,第一行比第二行多3个圆,第二行摆几个?

  (2)第一行摆8个圆,第二行比第一行多3个圆,第二行摆多少个?

  5.看图回答问题

  (1)出示红花黄花图

  师问:红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红花和黄花比谁多?谁少?

  和黄花同样多的有几朵?比黄花多几朵?

  师说:如果老师将黄花的朵数盖住,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红花有15朵,比黄花多7朵,求出黄花的朵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8。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8

  例8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多少朵?

  (1)读题。自由小声读、默读、指名读。

  (2)找已知、求。教师在题上标出,并画出线段图。

  (3)分析数量关系

  师问:谁和谁比?哪种花多?那么红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怎样求黄花?(这道题是红花和黄花比,红花多,把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黄花多7朵,从15朵里去掉比黄花多的7朵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即黄花多少朵)

  (4)列式计算15-7=8(朵)答:黄花有8朵。

  2.小结

  师说:做这种应用题,关键找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求小的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有鸡32只,鸡比鸭多15只。有多少只鸭?

  师问:你认为哪句话最重要?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求大数还是求小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独立解答此题。

  4.改一改

  师说:在例8中,如果把第二个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8朵”应该怎么解答?

  出示改好的题:

  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少8朵。黄花有多少朵?

  (1)读题。(2)找准已知、求。(3)分析数量关系:①画实物图分析;②画线段图分析;③摆红圆、黄圆分析。

  以上三种方法任选一种,理解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求小、怎样计算。(红花和黄花比,红花少,黄花多,求黄花也就是求多的,用加法计算)

  (4)列式计算 15+7=23(朵)答:黄花有23朵。

  5.比一比

  师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都是红花和黄花比,知道红花求黄花。不同的是例8中黄花是少的,所以用减法计算,而改一改后,黄花成多的了,所以用加法计算)

  (三)巩固反馈

  1.摆一摆

  (1)圆形有7个,圆形比三角形少2个,三角形有几个?

  (2)三角形有8个,三角形比圆形多2个,圆形有几个?

  2.说一说哪种跟哪种比

  (1)黑熊比白熊多8只。(2)科技书比故事书少20本。

  3.说一说哪种跟哪种比,哪个大,哪个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

  (1)黑兔9只,白兔比黑兔多3只,白兔有几只?

  (2)白兔12只,白兔比黑兔多3只,黑兔有几只?

  4.拍手游戏

  (1)老师拍8下,学生比老师少拍3下,学生拍几下?

  (2)老师拍3下,学生比老师多拍5下,学生拍几下?

  5.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河里有26只鸭,比鹅多12只。河里有鹅多少只?

  (2)小光有74张邮票,小光的邮票比小华的多16张。小华有多少张?

  (3)日照乡服装厂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生产服装356件。一月份生产了2738件,二月份生产了多少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教学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与正叙的这类应用题相比,要求的`问题和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的,区别是另一个已知条件的叙述方式相反。学生容易见多几就加,见少几就减,为了避免这类错误,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在复习准备过程中安排了五个练习。前三个是让学生会通过一句话分析谁和谁比,谁大谁小,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第四个练习是摆一摆,继续通过练习明确谁和谁比,谁多谁少。第五个练习,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引出今天要学的新课。

  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做这类题的关键是找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求小数用减法,求大数用加法。

  在巩固反馈过程中,先通过动手操作摆三角形,体会谁多谁少。再通过口答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求大数还是求小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通过拍手游戏,继续巩固今天的新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5道应用题,学生是不会再觉得困难的。

比的应用教案4

  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

  [讲解并板书]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师]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板书]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师]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按以下步骤进行:

  [板书]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一)的原理进行计算

  [师]下面,我们就按上述步骤来计算下题。

  [投影]例1: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讲解并板书]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1

  0.1 mol n(H2SO4)

  =

  n(H2SO4)= =0.05 mol

  答: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 0.05 mol。

  [问]请大家口答,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生]0.1 mol。

  [过渡]实际上,我们在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时,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板书]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写]

  [学生板书]

  [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关系,口答下列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投影] H2+Cl2====2HCl

  化学计量数比

  粒子数之比

  物质的量比

  物质的质量比

  气体体积比

  [学生口答,教师把各物理量的比值写于投影胶片上。它们依次是:1∶1∶2;1∶1∶2;1∶1∶2;2∶71∶73;1∶1∶2]

  [师]根据化学方程式所反映出的这些关系,可以进行多种计算。但要根据题意,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从而合理选择比例量的单位。列比例式时应注意,不同物质使用的单位可以不同,但要相应,同一物质使用的单位必须一致。

  [过渡]下面,我们就在掌握上述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系统、全面地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练习]在上述例题中,计算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以下是该题的一种解法,供大家参考。

  [投影]2NaOH + H2SO4====Na2SO4+2H2O

  2 mol 98 g

  0.1 mol m(H2SO4)

  m(H2SO4)= =4.9 g

  答:所需H2SO4的质量为4.9 g。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认为简单的方法计算下题,要求用规范的格式、步骤进行解答。

  [投影]例2:将30 g MnO2的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 molL-1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

  (1)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

  (2)生成的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选出有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写于投影胶片上,以备展示]

  [师]请大家分析比较以下几种解法。

  [投影展示]解法一: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1

  12 molL-1×V[HCl(aq)] 0.26 mo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1

  0.26 mol n(Cl2)

  n(Cl2)= =0.26 mol

  V(Cl2)=n(Cl2)Vm=0.26 mol×22.4 Lmol-1=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二:

  (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1

  n(MnO2)= =0.26 mol

  4HCl(浓) + MnO2 MnCl2 + Cl2 + H2O↑

  4 1

  n(HCl) 0.26 mol

  n(HCl)= =1.04 L

  V[HCl(aq)]= =0.087 L

  (2)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1 mol 22.4 L

  0.26 mol V(Cl2)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解法三:

  4HCl(浓) + MnO2 MnCl2 + 2H2O + Cl2↑

  4 mol 87 g 22.4 L

  12 molL-1×V[HCl(aq)] 30 g×76.6%V(Cl2)

  V[HCl(aq)]= =0.087 L

  V(Cl2)= =5.8 L

  答:参加反应的浓HCl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问]大家认为以上哪种解法更简单呢?

  [生]第三种解法更简捷!

  [师]当然,本题的解答过程上还不止以上三种,其中解法一与课本上的相同,这说明:解答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多动脑筋,多想些方法,以促使自己的思维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下面,请大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计算课本P31五、与P42二、4并与以前的计算方法相比较。

  [附P31五、P42二、4,也可用投影仪展示]

  P31五、4.6 g Na与足量的H2O反应,计算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H2的密度为0.0899 gL-1)。

  答案:2.24 L

  P42二、4.106 g Na2CO3和84 g NaHCO3分别与过量的HCl溶液反应,其中

  A.Na2CO3放出的CO2多 B.NaHCO3放出的CO2多

  C.Na2CO3消耗的盐酸多 D.NaHCO3消耗的盐酸多

  答案:C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问]通过做以上两题,大家有什么体会?

  [生]用物质的量计算比用其他物理量简单!

  [师]对!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节课的目的之一,即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使计算简单化。也是我们中学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化学计算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对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学习中除了要用好上述规律外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作业]习题:一、3、4 二、3、4 三、2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

  一、原理

  2H2 + O2 2H2O

  化学计量数ν之比: 2 ∶ 1 ∶ 2

  扩大NA倍: 2NA ∶ NA ∶ 2N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 1mol ∶ 2mol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化学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二、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 + H2SO4====Na2SO4+2H2O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 1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0.1 mol n(H2SO4)

  4.根据(一)原理进行计算 =

  n(H2SO4)= =0.05 mol

  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说明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运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这一规律,教学中把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从而使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简捷性和广泛性。

  参考练习

  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剂后溶液是 (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无色

  答案:A

  2.在标准状况下,11.2 L CH4在足量O2中燃烧,反应后生成的气态物质所占的体积为 ( )

  A.11.2 L B.5.6 L C.22.4 L D.16. L

  答案:A

  3.物质的量相等的Na、Mg、Al分别跟足量稀H2SO4反应,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l:l B.1:2:3

  C.I:3:3 D.3:2:1

  答案:B

  4.相同质量的Mg和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所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是( )

  A.2:3 B.1:1 C.3:4 D.24:27

  答案:C

  5.O.2 mol NaCl和O.1 mol Na2SO4混合,配成1 L溶液,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O.2 molL-1 B.0.3 molL-1

  C.O.4 molL-1 D.O.5 molL-1

  答案C

比的应用教案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与除法复合成的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并会分析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及两问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解答此类应用题时,必须明确找准先求什么是解题的关键。

  难点: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与两间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要求平均每盘放几个苹果,需要哪两个条件?

  2.要求可以放几盘,需要哪两个条件?

  3.有18个苹果,又买来6个,一共有多少个?

  4.有24个苹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5.上面两道一步应用题相关吗?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你能不能把这两道相关联的一步应用题改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即例4)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

  (1)认真读题。默读、自由读、指名读。

  (2)找准已知、求。学生说教师在题上画。(同时贴出苹果及盘子图P14)(3)分析数量关系。

  问: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一共有几个和有几个盘)哪个条件直接给了?(有4个盘子)还缺哪个条件?(一共有几个苹果)你能不能通过题中给的其他条件,想办法求出这个缺的条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根据题目中的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解答出来的数量必须是解答“每盘放几个”的第一个已知条件。(4)正确解答

  问: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先算出什么?(板书:)

  ①一共有多少个苹果?18+6=24(个)

  问:知道一共有24个苹果了,就可以求出什么了?(板书)

  ②每盘放几个?24÷4=6(个)

  第②步可让同学把书打开P14,独立把例4补充完整,再请写得快的同学把黑板上例4补充完整。

  (5)改编

  师说:如果老师把题目中的“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改成“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们会解答吗?(学生口头解答,如果能列出综合算式:(18+6)÷6=24(个)应给予表扬)

  (6)小结

  师说:解答两步应用题时,首先要把缺的已知条件找出来,这是解题的关键。

  2.学习例5

  例5有18个苹果,吃了3个。剩下的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按照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这四步,自己独立分析例5。(2)同桌讨论。(3)集体讨论。

  师问:已知剩下的苹果每5个放一盘,要求放几盘,必须先算出什么?

  (4)板书

  ①剩下多少个苹果?18-3=15(个)

  ②可以放几盘?15÷5=3(盘)答:可以放5盘。

  (5)你能还用这些已知、求,改编成另一道两步应用题吗?

  有18个苹果,吃了3个。剩下的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3.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与例1、例2、例3比较,不同的是根据题目中的前两个已知条件,用加法求出和或用减法求出剩余后,再用除法求出每份数或者份数。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①饲养小组原来有9只白兔,又生了6只小兔。每5只放在一个笼子里,要用几个笼子?②植物小组养了19盆梅花,送给幼儿园3盆。剩下的平均放在8个教室里,每个教室放几盆?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改一改

  ①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分4次平均用完,每次用几张?先独立解答,再将此题拆成两道相关联的'一步应用题,并解答。

  (a)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还剩多少张?

  (b)剩下30张纸,平均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②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先独立解答,再将此题改编成一道两问的应用题,并解答。

  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二年级一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3.思考题

  小林家养一些鸡。黄鸡比白鸡少8只。白鸡的只数是黄鸡的2倍。小林家养黄鸡、白鸡各多少只?

  先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以启发学生画图来想:白鸡的只数是黄鸡的2倍是什么意思?如果黄鸡是1份,白鸡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师问:黄鸡比白鸡少8只还可以怎样说?白鸡比黄鸡多的8只同黄鸡比怎么样?(正好是黄鸡的只数,所以黄鸡是8只,白鸡的只数是8×2=16(只))

  4.作业P16第3~8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加、减法与除法复合的应用题,其特点是被除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先算出来。通过这些应用题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并且使除法应用题得到很好的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紧紧抓住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思路,重点训练学生提出中间问题。

  在复习准备过程中,设计了4道口答,前两道给出问题,补出已知条件,巩固一步应用题的结构。后两道题是两条有内在联系的一步应用题,解答后改编成两步应用题,引出新课,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4按照解答应用题的四步,一步一步分析,明确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提出中间问题。例5在学习例4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按四步分析,再同桌讨论,最后集体讨论。

  在巩固反馈过程中,用做一做、改一改、思考题等大量练习巩固新知,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消化。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板书设计

  14.2.2一次函数(4)

  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

  练习:

比的应用教案7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基本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先说出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见课件)

  2、做43页复习题

  问:这道题怎样想?

  3、引入新课

  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式。这节课就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分数应用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关键句是哪一句?谁占果树总棵数的2/5?

  单位1是谁?

  (2)让学生画出线段图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求单位1的应用题一般来说用方程解。

  2、比较解法

  请同学们比较例1和复习题。

  问:在条件、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做练一练

  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2、做练习十第4题

  问:要怎样想?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今天学了什么?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怎样思考、分析?

  练习十第2、3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这对学习较复杂应用题有一定的帮助!

比的应用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是本节的重要目的。学习线性规划的'有关知识其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它们去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问题,因而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困难大多是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既数学建模),所以把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尽快熟悉生活,了解实际情况,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法建议

  (l)建议可适当采用电脑多媒体和投影仪等先进手段来辅助教学,以增加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上可以设计几个实际让学生分组研讨解答,一方面是复习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解法,为总结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常见类型作铺垫;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到外面分组调研积累经验,让学生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沟通与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3)确定研究课题,建议各小组以三个常见问题为主,或者根据本小组实际自拟课题.

  (4)活动安排,建议要求各小组分式明确,团结协作,听从指挥,注意安全.学生研究活动的成果,可以用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体现.一切以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5)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的研究性课题,建议作做好成果展示、评估和交流.展示不仅可以让全体学生来分享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评估,可以使同学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比的应用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第 1 2 页

比的应用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掌握用算术、方程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小数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

  握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会分析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句子列算式。

  2.复习数量关系。

  (1)行程问题中的三量关系式是什么?

  (2)相遇问题与行程问题三量关系有什么区别?是什么?

  投影出示:速度和相遇时间=合走路程

  合走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合走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它们同类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合走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路程

  速度和=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二)导入新课

  这些数量关系以前学过,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分数、小数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例1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

  1.读题,说出已知、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

  2.分析:

  (1)这是什么类型的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相遇问题有什么区别?

  (相遇问题,相遇时间给的是分数。)

  (相遇时间,甲乙二人都行了这么长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不可能都是整数,那就要用分数、小数来表示。这样的问题你们会解决吗?

  (3)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方法做这道题。

  (4)投影反馈各种不同做法,讲算理。

  说每步的算理。

  解③ 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为什么这样列方程,根据是什么?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

  解④ 设(略)

  列方程根据是: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

  (5)对比用方程解答和用算术方法解答从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算术法是根据已知量,运用关系式,求出未知量;方程法是根据关系式确定等量关系,让未知数x参加运算。)

  (6)小结:解答应用题时,首先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选择多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答。

  (1)读题分析:

  这道题是一道什么样的.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一、认真审题;二、分析重点句;三、确定单位1;四、准确画图;五、列式计算。)

  (2)根据解题步骤同桌讨论后,说出解题思路。(重点句是两周正好

  共修的总和。)

  (3)同学们自己画图,列式。(一生板演)

  解①设这段公路长x米。

  等号左边和等号右边各表示什么?

  为什么这样列式?

  以先求两周共修的,然后再求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4)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方程法设全长单位1为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来列等量关系

  出单位1。)

  (5)例2与以前学的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分数应用题是直接给出相对应的量率;而今天学的是运用对应思想,间接地求出相对应的量率。)

  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使我们明白,在整数应用题时所学的数量关系,在小数、分数中照样可以应用,思路相同。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7页的做一做,任选一种方法列式计算,投影两种解法,区别比较。

  方程法 算术法

  解 设运来桔子x吨。

  (用方程法解,思路清晰;用算术方法解逆向思维,尤其是加上0.5,不易理解。)

  2.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任选一种方法列式计算,投影订正。

  3.选择正确答案。(举号选择)

  (设钢笔价钱为x元)

  第二月比第一月多生产30条。前两个月共生产毛巾被多少条?

  (四)布置作业

  第80页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分数、小数应用题的第一课时,关键要把整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迁移到分数、小数范围内,目的是迁移、巩固、提高。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教案时,改变过去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状况,让学生互相讨论,说解题思路,大胆放手让学生试做,然后根据学生所做的情况,说算理,说列方程的依据,明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由于分析、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确定的等量关系式也不同,列的方程式也就不同,这样就从多角度复习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分数应用题是这册书的重点。例2是在以前学过简单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出现的,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说算理,正确地画出图形,列出方程式和算术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意义的理解。同时,向学生渗透对应思想,由简单的一一对应,向间接地求出相对应的量和率过渡,明确数量之间关系,为今后解决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教案设计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发展思维的环境。

比的应用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减法、除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运算定律或规律的应用,更加熟练地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减法、除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运算定律

  三、复习简便算法

  四、复习小结。

  五、课堂作业

  我们已经复习了四则圆酸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复习运算定律及其应用。(板书课题)

  1.提问:在加法里,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你能用算式举例说明吗?

  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如何表示?

  2.思考:在乘法里,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乘法结合律呢?乘法分配律呢?

  3.比较运算定律。

  4.判断下面各题对不对,为什么?

  (1)81×5×4=81×(5×4)

  (2)29×(13+17)=29×13+29×17

  (3)63×(18×12)=63×18+63×12

  (4)57×(26×4)=57×26+57×4

  (5)35×12×2=(35×2)×12

  1.做复习第7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2.说出下面各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并口答得数。

  44+169+56=362-(162+171)=

  256+198=25×17×4=341-98=

  45×18=360÷15÷4=287+104=

  25×24+25×16=420÷28=470-104=

  3.复习第8题。

  指名学生判断每小题的运算对不对,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在课本上订正。

  4.复习第10题。

  学生先尝试着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学过哪些

  运算定律和运算中的规律?应用运算定律或者规律有什么作用?

  做复习第9题。

  课后感受

  在多次练习比较后,绝大部分同学掌握得还是不错的,就是有个别同学当各种运算定律混淆在一起的时候,有点搞不清。

比的应用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8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加法实际问题的本领,养成口答的习惯.

  教学过程:

  复习.

  1. 口算;

  60+23= 54+40= 4+54= 41+50=

  2+75= 60+35= 3+62= 4+73=

  2.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看着图说说这道已知求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小猴摘桃已经采了23个桃,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组织学生依靠观图讨论,帮助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23+5=28)

  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树上原有28个桃. 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5.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答师板书:(5+23=28)

  谁来口答一下。

  这两种方法一样吗?为什么会一样的?

  6.小结:这道题已知小猴采了23个和树还剩下5个桃,求树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列成23+5=28,也可以列成5+23=28,计算后口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指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互相说说

  “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再指名说.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提问:车上有多少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求什么?

  (并提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提醒学生在计算完后别忘了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指明说说算法?为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解题过程,要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学生填一填。

  (2)集体交流时提问:公鸡比母鸡多3只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打开学生的思维.

比的应用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学生练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说明:让学生通过尝试、分析、交流、比较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探究活动开始,先让学生尝试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练一练:列方程解应用题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学生练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分析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提高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多种不同的方程,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课前调查老校与新校各方面的变化的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搬进了新的学校,你的心情怎样?

  通过调查你发现新校与老校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说)

  (评析:学生刚刚搬进漂亮的新校,充满了好奇,让他们课前调查,他们当然是乐开花,调查中,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解了自己的新学校,而且用他们调查的数据作为下面的学习。

  二、展示信息提出问题

  师:的确,就象同学们所说的,新校与老校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交流选择信息出示下表:

  信息1

  信息2

  问题

  老校有电脑40台

  新校的电脑比老校的6倍多35台

  新校有1550人在校就餐

  比老校的3倍多200人

  新校有图书49500册

  比老校的4倍多1500册

  新校的人均绿化面积是13.5平方米

  比老校的4倍少2.5平方米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问题。

  (1)新校有多少台电脑?

  (2)老校有多少人在校就餐?

  (3)老校的人均绿化面积多少平方米?

  (4)老校有多少万册?

  师:刚才同学们给每一组信息提出了一个问题,组成了四道应用题。

  第一个应用题应该怎样解答?(学生口答)

  (评析:突破传统的应用题的呈现方式,通过选择学生调查的信息,请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使例题、复习。

  三、体验交流探索新知

  1、师: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题目,谁来把这个题目读一读。这道题目老师想请同学们在试着做做看。(只需列出式子)

  汇报交流。

  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X=1550—20xxX+200=1550(1550—200)÷3

  1550—3x=200(1550+200)÷3

  (1)先让学生说说左面三种方法分别是怎样想的?

  师:其实这三种方法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有什么联系?(同桌讨论)

  (2)再让学生讨论右面两种方法,根据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一种肯定是错误的。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随机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

  师: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种方法把它计算出来。指名板书。

  2、师:解答好了,接下去还要做什么?(学生检验并交流)

  3、比较

  (1)比较第2题的算术解和方程解。

  师:这道题用算术方法和方程都可以解。谁来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2)比较第2题和第1题。

  师:第1题为什么用算术方法解?(学生充分交流)

  师小结:通常我们用方程来解象第2题这样的应用题。

  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4、练习

  (1)学生列方程解第3题。

  学生练习师:谁来评一评他做得怎么样?

  (2)学生列方程解第4题

  师:谁来说说第4题和第2、第3题有什么不同?

  (评析:力求让学生去发现和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无论在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还是在多种方法的择优上,等等,都尽量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使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探索规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

  四、畅谈感受深化体验

  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又获得了一些有关老校与新校的信息,请同学们再把我们新校与老校的有关数据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想说些什么?

  8、通过刚才的`练习评析:通过总结,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找关键句中的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地感受到新校和老校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校之情,激励学生珍惜优越的学习。

  五、分层练习

  过渡:老师这里有这样的一些关键句,请你根据这些句子说出等量关系式。

  1、找等量关系(课件出示)

  (1)今年养兔的只数比去年的3倍少8只。

  (2)红毛衣的件数比蓝毛衣的2倍还多13件。

  (3)买3个篮球比4个排球多用去5元。

  (4)比小孩服装的5倍少3套是大人服装。

  2、任意地选择两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组成一道应用题,然后把它解答出来,看谁做得又快又多。

  3、游戏(机动)

  师:指名问学生几岁?xx×同学的年龄是我女儿的3倍少1岁,猜猜我的女儿几岁?

  请同桌两人做这个游戏,利用你爸爸、妈妈或其他人的年龄编题,让你的同桌猜一猜。

  (评析:采用分层练习(一)复习(二)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用方程解应用题。解题时根据题意,先把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找出来,再列方程。这一步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师:出示例7。

  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师:边看题边想想。这道题的意思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按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你准备做哪件事?

  生:题中告诉我们商店运来两种水果,一种是苹果,一种是梨。已知条件是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两种水果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要求的问题是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第一步准备设每筐梨重x千克。这样把问题变成了条件。

  师:真能干。其他同学都会这样想吗?[板书:设每筐梨重x千克]当我们用x表示题里的未知数以后,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把“每筐梨重x千克”当作条件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找一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大家可以议论议论。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根据题意,找出了哪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生:我找的是8筐苹果的重量加上10筐梨的重量正好等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

  师:还找出了其他相等关系吗?

  生:我找的相等关系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量里减去10筐梨的重量就刚好是8筐苹果的重量。

  生:我想的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里减去8筐苹果的重量就等于10筐梨的重量了。

  师:好了。刚才已有三位同学代表大家找出了题中数量间不同的相等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找得正确,而且都注意了先用这个“每筐梨重x千克”[指板书]去和题里原有的条件合在一起,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样考虑问题的方法很好。可以怎样列方程?这样好不好,因为要想发言的同学太多。所以请一位同学代表大家的意见列出一个方程后,再请另一位同学简要地说出所列方程是不是正确,为什么?谁先说?

  生:可以这样列方程45×8+10x=820。[板书]

  师:有多少同学会列出这个[指板书]方程?[全班都会]太好了。这个方程对吗?为什么?可别把手放下去了。

  生: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方程右边的820千克也是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所以,根据总重量等于总重量的关系列出的这个方程是正确的。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说说,为什么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是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有意请一位差生作答]

  生:因为45千克是每筐苹果的重量,8是苹果的筐数。[教师用教鞭指45×8]45×8是表示苹果的总重量。x表示每筐梨的重量,10表示梨的筐数。10x表示梨的总重量。

  45×8+10x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苹果和梨一共的重量。

  师:真能干,请坐。请全班同学在作业本上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解答后请翻开课本第24页和书上的解答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解答与书上的解答是不是相同。[巡视并有意请一位差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怎么,都解答完了。检查过了吗?和xx解答一样的有哪些同学?[学生举手示意]谁来说说你是如何检查的?

  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左边,360+460等于820,方程的右边也等于820,所以x=46是原方程的解。

  师:检查的过程虽然不要求写出来,但我们要养成检查的习惯。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因有学生举手]

  生:我列的方程和书上的不一样。我根据苹果的重量等于苹果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的。820—10x=45×8,方程的解还是46。[板书这个方程]

  师:非常好。能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方程的解却是相同的。很会动脑筋。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生:我列的方程是820—45×8=10x。相等关系是梨的重量同梨的重量相等。

  师:这个方程对吗?

  生:我觉得不完全对。解方程不好写。

  生:这个方程是对的。因为相等关系找对了。

  师:[举手同学多还想发表意见]这样,老师说说看法。应该说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它是根据梨的重量等于梨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根据大家在解题中的思考过程,再来总结一下解题的思路。想想看,在解题过程中你自己先怎样,再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谁能结合自己刚才解题中的思考过程一步接一步地说出来。

  生:第一步是读题后把问题转化成条件;第二步是把转化来的条件拿来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第三步找数量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四步是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五步是解方程;最后一步是检查和写出答案。

  师:谁能把xxx同学总结的思路再说一遍?[有意请中差生回答]

  生:第一步……[教师边引导,说边板书如下500)this、style、width=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this)"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三)巩固练习

  师:请拿出作业本。我们作几道练习第一题是把例7中的“一共重820千克”改成“苹果比梨少100千克”[擦去“一共重820千克”,再写上“苹果比梨少100千克”]列出方程。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和列方程的?

  生:设每筐梨重x千克,方程是10x—45×8=100。

  师:你是根据哪两个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这个方程的?能说出来吗?

  生:苹果比梨少的重量等于苹果比梨少的重量。

  师: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先说相等关系,再说方程。

  生:用苹果的重量加上苹果比梨少的重量就等于梨的重量。

  10x=45×8+100

  师:有多少同学根据xx×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跟他相同?

  师:这两位同学的想法都不错,列出的方程也正确。请全班同学都注意,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要根据你自己能理解的又比较容易找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了。

  下面三道题请把方程写在作业本上。

  1、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8筐,一共重724千克。每筐梨重46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2、学校买回4个排球和5个篮球,共用476元。每个篮球56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3、学校买篮球比买排球多花84元。买回篮球5个,每个56元,买回的排球每个49元。学校买回多少个排球?

比的应用教案14

  一、准备,引新

  1、拍手游戏:

  师拍8下,让学生拍的比教师少2下,学生拍几下?(这样的游戏做几次。)

  2、出示准备题第1题,让学生数一数,在课本上填一填,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黄花是6朵的,是从几里面去掉几?

  3、出示准备题第2题,读题,让小朋友跟教师一起摆学具,边摆边提问:哪个摆的少,少摆2个也就是说要摆几个,让学生摆一摆,然后把书上的填空填好,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比6少2,就是要从6里去掉2,所以用6-2计算。)

  4、做想想算算第一题

  5、引入新课:从上面的摆学具和看图填充可以看出:当较小的数比较大的数少几时,要求较小的数是多少,只要从较大的数去掉少的几个这一部分。今天就用这样想的方法学习新的应用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文,学生读题。

  2、分小组讨论怎样画线段图,可以怎样想。

  让各组汇报讨论怎样画线段图,老师板书出来,并让学生看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提问:桃的.个数是较大的数还是较小的数?求桃有多少个可以怎样想?结合线段图说明:求桃有多少个,就是求比23少9的数是多少,要从23里去掉9。指名板演列式,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 题,让学生看线段图说一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做想想算算第 题,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蓝花瓶的个数是较大数还是较小数?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

  五、课堂作业

  练习第 题

比的应用教案15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学会用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学校买回2·4千克食盐,已经吃了8天,每天吃0·15千克。

  (1)问题:剩下的食盐有多少千克?

  算式:。

  (2)问题:剩下的食盐每天吃0·3千克,还可以吃多少天?

  算式:。

  (3)问题:剩下的食盐10天吃完,平均每天吃食盐多少千克?

  算式:。

  2·把下面思路补充完整。

  二、提高训练。

  1.(1)某工厂六月份计划用煤54吨,前半月平均每天烧煤1·6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5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2)某工厂六月份计划用煤54吨,前半月平均每天烧煤1·6,剩下的煤要烧20天,平均每天烧多少吨?

  (3)某工厂六月份计划用煤54吨,前半月平均每天烧煤1·6吨,剩下的.煤每天节约0·1吨,还可以烧几天?

  2·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王村修一条14·4千米的水渠,前6天平均每天修0·72千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需要多少天才能完工?

  解法一:(1)前6天修了多少千米?

  算式:

  (2)剩下多少千米?

  算式:

  (3)剩下的需要多少天才能完工?

  算式:

  解法二:(1)修这条水渠一共要多少天?

  算式:

  (2)剩下的需要修多少天才能完工?

  算式: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前4天每天看23页,后3天每天看27页,正好把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4·一堆煤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72天。改进技术后,每天比原计划节约0·6吨,现在这堆煤可以烧多少天?

  三、课后作业

  练习十二,15、16、17

【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案11-25

比的应用教案05-22

比例的应用教案04-25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01-07

比的应用教案(优选)05-22

比的应用教案5篇11-22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实用)03-05

比例的实际应用教案04-23

《透镜及其应用》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