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0 11:21:43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品】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品】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问题。(揭题)。

  二、展开。

  1、师: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相同情况。想一想: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包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法?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最大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

  A面重叠(上下叠);

  B面重叠(前后叠);

  C面重叠(左右叠)。

  3、师:现在研究6个相同情况。2个有三种不同摆法,6个有几种呢?你能很快猜出有几种吗?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1)小组摆、交流。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同学中作记录的学习方法。并问:为什么要记呢?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师:还有其他思考方法吗?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生:都是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的表面积较大,因为重叠部分面积最小;上图第一列中的A面重叠、AB、A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表面积较小,因为重叠部分面积较大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四、小结。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包装这一小问题,学问可不小。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学校安排老师给校车的车窗贴防晒膜,可是老师不知道买多少防晒膜合适,你们能帮帮我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眼神,就请你来说一说吧。

  你说通过观察发现车玻璃的'形状是梯形,只需要算出来这个梯形车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就能知道需要买多少防晒膜了。

  那我们该怎么求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老师看到同学们露出了疑惑表情,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2.新授

  同学们,虽然我们不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但是之前咱们已经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探究的吗?你来说,哦,你说我们是通过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长方形来进行探究的,真棒!那梯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拿出老师课前分发给大家的各种各样的梯形,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吧,小组合作,现在开始!

  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好了,时间到。大家都停下来吧,哪个小组代表来展示你们的结果?

  第三小组代表,你来说。你说之前学过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所以你把梯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好,说的请具体,还有哪个小组代表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小组代表,你们是怎么做的?哦你说你们把梯形剪成了二个三角形。同学们各有各的方法,你们可真厉害。还有别的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吗?

  哦,第二小组代表,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说。哦,你说你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真棒!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这种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我们熟悉的图形,该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我们以第三种方法一起来推导一下吧。同学们,请思考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又与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这个问题,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开始吧。

  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真棒!还有谁再来补充一下呢?第二排戴眼镜的女生,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上底+下底)*高÷2!如果我们用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高是h,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梯形的面积等于(a+b)*h÷2!。思路很清晰说的很完整,请坐!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

  同学们,我们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刚刚我们采用剪一剪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种方法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下探究吧!

  3.巩固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校车防晒膜的问题,窗户的上底长40里米,下底长50厘米,高30厘米,请你们在三分钟的时间内独立算出校车需要多少防晒膜。

  时间到,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出师了答案,你们的答案和老师的答案一样吗?

  哦,都一样啊,看来大家都掌握的不错!

  4.小结

  大家都是爱学习得好孩子,最后谁能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说你学会了求梯形得面积,还有你来补充,哦你说梯形得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你们说得都很好。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得方式学习了梯形得面积,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学会了转化的思想。

  5.作业

  马上要下课了,现在老师来布置一下咱们的作业,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课后习题1,2题,并利用所学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

  2、使学生经历约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指出下面每组数中的公约数(1除外)。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4=2/( )=( )/318/24=( )/12=3/( )

  提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性质)

  3、揭示课题--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二、师生探究

  1、教学约分的含义:例3。

  (1)提问:你能写出和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汇报交流,得出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4)小结: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就叫做约分。

  2、介绍约分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1)分步约分及书写格式;

  (2)一次约分及书写格式。

  3、认识最简分数。

  提问:可以直接把12/18化成最简单的分数吗?你是怎样想的?(找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强调:2/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4、练一练。

  第1题,指名学生口答,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说其余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除了1还有几。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用分步约分,也可以用一次约分的方法。集体订正时强调学生注意约分的书写格式是否规范、结果有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习十一第4题。

  提示学生联系2、5、3的倍数的特征依次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并口答。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其中第4题可引导学生想一想26和39的因数,发现13是26和39的公因数,从而确定26/39不是最简分数。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可以先把上一行的分数分别约分,再与第2行的分数进行比较,学生根据交流情况各自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数学第九册教材P27页例7和例8

  教学要求: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教学重点:循环小数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三、呈现自学指导(1):

  1、认真看课本27页,观察400÷75的竖式计算,说说你的发现。

  2、思考:这个竖式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怎样的情况。你怎样表示出它们的商?

  五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做出类似的题目,并能说出自己的发现。

  四、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注意帮助学困生。

  2、统计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学情检测

  (1)出示检测题:

  计算后观察商的特点:

  28÷18=78.6÷11=

  5.7÷9=20÷3.7=

  (2)请四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自己做,做好后与板演的同学对比,找出不同。

  五、后教

  1、更正板演题

  评思路、评方法、评步骤、评结果、评规范

  2、讨论

  (1)循环小数的特点:

  (2)循环小数的意义:

  3、训练:指出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1.55…5.314162…

  1.53533530.19292…

  0.547754…16666

  1.5353…0.6333…

  5.405405…1.2108108…

  六、出示自学指导(2):

  认真看课本28页的“你知道吗?”

  思考:

  1、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什么?

  2、数字上面的小圆点叫什么?

  3、像5.3…可以简写成多少?

  4、7.14545…也可以简写成多少?

  五分钟后,看谁说得准确,写得漂亮。

  七、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教师督促学生专心看书。

  2、了解学习情况。

  3、出示检测题:

  用循环节表示出下列循环小数:

  1.55…=0.19292…=

  1.5353…=0.6333…=

  5.405405…=1.2108108…=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为评价作好准备。

  八、评价板演题

  看写得是否准确规范,学生评,师生评。

  九、小结本节课内容,学生质疑

  十、当堂训练:

  1、必做题: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的简写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6.64÷3.3(2)2.29÷1.1

  (3)4÷37(4)38.2÷2.7

  2、选做题:

  循环小数0.48536536……的小数部分第60位上的数是几?第100位上的数呢?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①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②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

  去尾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P16例9及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相关信息。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讨论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能够正确解答分段计费问题。

  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迁移推理,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坐过什么车?

  (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

  教师:同学们应该都有坐出租车的经历吧,有没有人注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

  二、探索新知

  1.由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出示:收费标准:

  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汇报。

  (1)出租车3 km以内(含3 km)收费7元。

  (2)单程行驶3 km以上部分每千米1.5元。

  (3)不足1 km按1 km计算。

  2.出示教材第16页例9。

  教师: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你们能帮这个乘客算算共需要付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同桌相互交流订正。

  教师引导:

  (1)由于路程总共只有6.3 km,但不足1 km按1 km计算,那共需要付7 km的费用。

  (2)收费标准不一样,我们要分段计费,以3 km为界限分为两个收费标准。

  (3)前面3 km应付7元,后面4 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应付:10.5+2.5=13(元)

  3.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回顾与反思”的表格。完成后小组交流讨论,全班集体订正。

  行驶的`里程/km 1 2 3 4 5 6 7 8 9

  出租车费xx元

  三、巩固练习

  1.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教师提示:这类题目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同学们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答案:

  50×0.52+45×0.62=53.9(元)

  答:刘老师本月应缴纳53.9元电费。

  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并指明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再集体订正。

  分析:先求出超出3分钟的收费是多少元,再加上3分钟内的0.22元收费,就是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

  解答:8分29秒按9分计算。

  0.11×(9-3)+0.22=0.88(元)

  答: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是0.88元。

  3.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9题。

  学生阅读题目,归纳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

  分析:先求出超过100g的部分应付,再加上100g应付,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一共应付邮费。

  (1)135-100=35(g)

  35g按100g计算。

  5×0.80+1×1.20=5.2(元)

  答:应付邮费5.2元。

  (2)262-100=162(g)

  162g按200g计算。

  2.00×2+1.20×5=10(元)

  答:应付邮费10元。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会如何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了吗?

  五、作业: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6、7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应付:10.5+2.5=13(元)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1、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4、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1.6X=5.6

  X+7=17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教学后记: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进一步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2、进一步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以及这些单位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

  3、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并能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概念

  1、长方体的特征和立方体的特征。

  2、体积、容积、体积单位以及进率和化聚、容积单位以及进率和化聚。

  3、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棱长和的计算方法。

  4、表面积、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

  二、练习

  1、判断题

  (1)计算容积或体积都是从容器外面量长、宽、高。()

  (2)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3)游泳池注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游泳池的容积。()

  (4)钢笔吸一次墨水,大约能吸1至2升墨水。()

  2、在括号里填数。

  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10.6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7.5立方分米=()升=()毫升

  3090毫升=()生=()立方分米

  0.14立方米=()立方分米=()升

  3、求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书上27页3、4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4、解答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5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木板?

  (2)一种立方体硬纸盒,棱长6厘米。做20xx个这样的硬纸盒,至少

  教学过程

  备注

  要用纸板多少平方米?

  (3)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底面积是32平方分米,水面高5分米。这个玻璃缸能盛水多少升?

  (4)用铁皮做一个长6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没盖的长方体水槽,至少需要多少铁皮?这个水槽能盛水多少升?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三、学生总结

  四、完成作业本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新知,学生在合作中交流,理解题意。其次我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采用分层训练,形式多样,力求在练习过程中,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题

  我们过去学习过用算术方法直接列算式解答应用题,现在又学习过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呢?怎样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方便?怎样的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答方便呢?这就要把这两种方法来对比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对比。(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让学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追问: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要求的未知数量?

  大家能列方程解答吗?能用算术方法解答吗?

  指名两人板演,分别用两种方法解答。其余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方程或算式中每一步各求的是什么。请谁再说一说,列方程解,是按哪个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用算术方法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列式的?

  (2)两种方法比较。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黑板上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板书:用方程解:用算术方法解:)

  提问:哪种解法要求的未知数参加列式了,哪种解法未知数没有参加列式?列方程未知数参加列式时用什么表示的?(在用方程解下面出示:L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在用算术方法解下面出示: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再比较一下,用方程解要怎样想,要列出怎样的式子?用算术方法解根据题目的什么来分析和列式解答?(在用方程解下面出示:2、根据题意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

  答。在用算术方法解下面出示:3、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列出算式解答)谁再看着刚才做的题说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哪两个不同的特点?

  (3)你认为例5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列方程解)为什么?(因为顺着题意就很容易想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如果顺着题意想,不能马上用算术方法列出算式,所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比较容易想)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说明有一个条件不同。这道题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请大家用两种方法解答在练习本上。(指名两人板演,每人各用一种解法)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方程或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提问,用方程解应用题有什么特点?用方程解列出的方程与例5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你认为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用算术方法顺着题意能直接列一个算式吗?

  3、小结。

  用方程解要用工表示未知数,并参加列式;解答时要先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解答时要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怎样做,再列式解答。如果顺着题意就能列出算式来求题目的结果,就用算术方法解;如果顺着题意不能直接列出算式解答,但能很快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除了题目指定用哪种方法解,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读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用方程解是怎样想的,再看方程左边每一步表示什么;用算术方法解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认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

  上面我们都是用两种方法解答的,下面的`题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解。

  2、做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

  提问:第(1)题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

  第(2)题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

  第(3)题呢?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第(1)题算术方法解每一步求的什么,结果是什么;

  第(2)题用方程解,为什么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第(3)题也是按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追问:第(1)题为什么用算术解法?第(2)题和第(3)题为什么用方程解?

  指出:如果顺着题意就能列出算式来求问题,这就是顺思路的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方便一些,如果顺向思考不能直接列出算式求出问题,这样的题就是逆思考的题。逆思考的题一般可以顺着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这种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比较方便一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怎样的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方便?怎样的题用方程解容易想?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l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知道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 ,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学生课前整理。

  1.小组交流: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2.小组汇报,结合汇报引导复习本单元主要知识

  (1)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何简算?举例说明

  (3)怎么求积的近似数

  小数乘、除法的注意事项:积或商的小数点要点对位置;计算要细心;循环小数;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求积或商的近似数等。

  二、基本练习:

  1.用竖式计算,练习二十五第2题。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按要求取近似值。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三、综合练习: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小数乘法的计算先按整数乘法算出( ),在给( )点上(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 ),点上(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 )补足,再点小数点。

  2.积的近似数可以根据需要,按( )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0.367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 ),5.999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是( )。

  (二)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号的要保留两位小数。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练习二十五第3题。

  2.4.8×0.25 2.33×0.5×4 1.5×105 1.2×2.5+0.8×2.5

  3.练习二十五第13题。

  (四)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 计算方法 先 ,再 ,最后

  除数→整数 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 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 进一法

  去尾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3分钟)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20xx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300元。

  3、我向南走了100米。

  4、零上10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1。(10分钟)

  1.自学。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导学单:

  1.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么看的?

  2.试着把这三个温度写下来,并读一读。

  3.思考:+20℃和-20℃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么看温度计上的气温的'?

  2.南京、三亚、哈尔冰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哪里的气温是零上,哪里的气温是零下?

  3.你是怎么理解+20℃和-20℃的?

  导学要点:

  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

  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

  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0℃表示零上20℃,温度比0℃高,-20℃表示零下20℃,温度比0℃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自学例2。(6分钟)

  1.自学。

  导学单:

  1.用例1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

  2.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

  2.全班交流:

  +8844.4米和-155米的实际含义。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5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题上的负字)。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省略,但“-”一定要写。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练习。(15分钟)

  1.第2页练一练。

  表示正数的圈里有0吗?表示负数的圈里呢?进一步明确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2.练习一的第1、2题。

  第1题:以0℃为标准,正数表示零上温度,负数表示零下温度。

  第2题:继续强调,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练习一的第3题。

  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正、负数可以是些怎样的数?可以写小数和分数吗?

  写正数和负数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数。

  在教材给出的图中涂一涂。

  教师收集学生的不同画法,评讲时展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图中的几个温度,哪些比0℃高,哪些比0℃低?-5℃与-10℃相比,哪个温度高一些?

  5.创编练习。

  电梯现在停在6楼,如果升到9楼记作+3,那么-2表示(   )。

  ①电梯下降到了2楼

  ②电梯下降了2楼

  ③电梯下降了4楼

  ④电梯上升到8楼

  电梯是以几楼作为正负分界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页例5和"试一试",练习十七第5,6,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的方法,进一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2.过程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填空。

  良种西红柿每平方米可以摘xkg西红柿,一般的西红柿每平方米比良种西红柿每平方米要少收18kg。

  x-18表示( ),5x表示( ),4(x-18)表示( )。

  如果x=50时,一般的西红柿每平方米可摘()千克西红柿。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计算公式,这节课我们学习用字母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5

  师:哪些是常用的数量关系呢?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5)

  师:这是小小文具店一天的营业情况,这个统计表可以在你们教科书的第86页上找到,请同学们先用你们掌握的知识填好这个统计表。

  学生独立填表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这个统计表的。

  生:我用每个计算器的钱乘计算器销售的数量,就得到计算器销售的总价;用每本笔记本的钱乘笔记本的本数,就是销售笔记本的总价……

  师:我们注意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同学说的每个计算器的钱、每个笔记本的钱……在表中叫什么?

  生:叫单价。

  师:那么这个同学求这些商品的总价时用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方法,谁能把这种方法总结一下?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单价×数量=总价"表现了销售商品过程中这三个数量的关系,而这个数量关系在我们买卖东西时经常用到,所以我们把这种数量关系叫做常用的数量关系。这种常用的数量关系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比如我们用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m表示总价,那么"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a×b=m。

  师:有了这样一个常用的数量关系式,我们解决这类问题就比较容易了,比如老师告诉你今天的白菜每千克1.2元,买5kg白菜要多少元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这道题中a=1.2,b=5,求m是多少可以这样解:

  m=a×b=1.2×5=6(元)

  [简评:通过填写统计表,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并指出这个数量关系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在帮助学生理解常用的数量关系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掌握了常用的数量关系以后,就可以又快又对地解决这类问题了。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想一想,除了我们在买卖东西时要用到"单价×数量=总价"这样的数量关系以外,我们还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哪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讨论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比如"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

  师:如果用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x表示路程,"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式怎样表达?

  生:v×t=x。

  师:能说一个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式解决的问题,并且用这个数量关系式把它解答出来吗?

  同桌学生说用"速度×时间=路程"解决的问题,并且解答出来,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如果用a表示工作效率,b表示工作时间,c表示工作总量,你又准备怎样表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个数量关系式呢?

  生:a×b=c。

  师:自己编一个用这个关系式解决的题目,并且把它解答出来。

  学生编题、解题略。

  [简评: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就要放手一些,通过学生的相互探讨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并把这些数量关系式用于现实生活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通过这种难度大一些的探讨,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一个什么内容?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内容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你在生活中用到过这样一些数量关系吗?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5,6,8题。可以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第88页思考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分数乘法,具备计算整数乘以分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以及变式初步理解分数乘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举实例,逐步深入讲解分数乘法,有利于理解运用新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举例以及变式初步理解分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2、

  3、

  二、新课引入

  1、举例

  1个占整张纸条的1/5,3个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两种计算方法:

  加法计算:

  乘法计算:

  2个3/7的和是多少?

  2、观察上述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3、对比下列两种算法。

  4、总结归纳

  分数和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结果可以写成最简分数,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5、练习

  计算下列题目,并将结果填入表格中。

  4211/21/4

  x12

  48241263

  观察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三、例与练

  例1:4个2/15是多少?

  例2:

  练习:2/3x4

  2/3x4=(2x4)/3=8/3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淘气吃了这个蛋糕的1/8,爸爸吃的.是淘气的2倍,爸爸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1x1/8x2=1/4

  答:爸爸吃了蛋糕的1/4。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第3题和练习十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使学生理解一、二、三步应用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练习十六第6题

  2、说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二、基本练习

  1、解答检验下面各题,说说3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67页第3题

  比较,摘录条件比较

  (1)1200只15天完成每天生产多少只?

  (2)1200只

  已生产400只剩下的10天完成每天生产多少只?

  (3)1200只

  已生产5天,每天80只,剩下的10天完成每天生产多少只?

  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发现:总量相同,问题是否相同?看上去文字一个样,但(1)与(2)、(3)表示的含义不一样。

  作线段图比较(略)

  抓住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寻找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

  2、学生列式计算并检验

  三、分析解答

  练习十六第5题

  1、要求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保护多少粮食,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吃掉多少只田鼠?

  3、一只田鼠糟蹋多少千克粮食?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系列解答,提高型

  一个工人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小时加工20个,12小时可以完成?

  1、现在要提前2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要加工多少零件?

  2、如果每小时多加工4个,可以提高几小时完成?

  3、前4小时平均每小时加工24个,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要加工多少小时?

  集体订正

  五、小结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3、4题

  商店运来16筐苹果,每筐42.5千克。运来的梨比苹果重量的2倍少120千克。运来的梨有多少千克?

  曙光农具厂要生产2500件小农具,前5天每天生产180件。为了赶农时,余下的要在8天内完成,每天应生产多少件农具?

  七、教后感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

  教学挂图,梯形纸片,剪刀,三角尺等。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计算梯形面积时应注意的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总结。

  S=ah

  S=ah÷2

  S=(a+b)×h÷2

  1.必须知道底和高,计算单位要统一,底和高要对应。

  2.等底(底相等)等高(高相等)的两个梯形面积一定相等,形状不一定相同。

  3.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所以:

  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各种有关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灵活运用。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练习

  练一练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4题。

  已知梯形的底和高,求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

  已知梯形的底和面积,求高,用面积×2÷(上底+下底)。

  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

  S=ah

  S=ah÷2

  S=(a+b)×h÷2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3-26

五年级数学教案01-06

五年级的教案数学教案12-21

【精】五年级数学教案01-24

五年级数学教案【荐】01-24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01-24

【热】五年级数学教案01-2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0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

(实用)五年级数学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