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教案

时间:2024-05-20 07:59:04 教案 我要投稿

鲁迅《风筝》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风筝》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风筝》教案

鲁迅《风筝》教案1

  教材简析:

  《风筝》一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等等。我认为教材的“点”更在对“精神的虐杀”的觉醒与反思,所以教学时以此为要点,逐步挖掘开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尽量考虑让学生扣紧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 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 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 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 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 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 生字词教学

  2、 概括课文内容: 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 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 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 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 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 知错就改 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七、教学反思

  1、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对学情的把握还很有欠缺。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熟悉文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听一遍再快速地读一遍,对课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后面的质疑和释疑环节学生很难做到自主发现、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学”体现得不明显,学生提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释疑更难以把握课文意蕴。

  2、整堂课的教学,事实上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得少。一是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致使很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老师的讲解;二是老师心太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而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匆匆抛出答案。事实上是理念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综上两点,最大的问题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转变,仍是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上,应尽力的改变自己惯用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急,不躁,让学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学习和领悟。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努力。

鲁迅《风筝》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小诗:

  同学们,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二、介绍作者:结合屏幕,师生共同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

  3、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四、研读,合作探究

  彩屏显示: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找出文中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当“我”发现弟弟在糊风筝时,弟弟有什么反应?而“我”又有哪些行为?“我”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5、假如你是文中的弟弟,有何感触?生活中的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五、思读,质疑问难

  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准备问题: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六、多角度探讨文章主题

  可从下列角度任选一个做深入分析讨论

  1、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的角度:

  2、从手足之情的角度:

  3、从游戏的意义这一角度: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现象上看

  七、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八、课堂小结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使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板书设计:

  风筝

  我浓浓亲情弟

  自责反省幼稚纯真

  恳求宽恕全然忘却

鲁迅《风筝》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的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学习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点击课文主题图)

  你看,当小朋友唱着欢快的歌儿,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秀丽的郊外,放飞满载希望和梦想的风筝,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著名作家贾平凹就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了他小时侯放风筝的美好情景,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童年,感受童年的快乐。

  齐谈课题,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地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风筝的哪些事情?

  2、检查词语,认识词语朋友

  点击词语:

  幢憬、依然、一紧一松、凌空飞起、翩翩飞舞、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文中写了关于风筝的哪些事?

  相机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学习课文,感悟情感

  1、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并找出那一段中描写他们心情的句子,划一划。

  2、学生自主读喜欢的部分。

  3、个别汇报:集体学习。

  做风筝板块

  出示: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从这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和这些孩子,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依然”这个词语我们第一次遇上,它还能用哪个词作替(依旧、仍然、还是)

  (3)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段。

  虽然他们做的风筝一点都不像当初希望做的蝴蝶那样漂亮,但是他们每个人的心中却还是快乐的不得了。

  放风筝板块

  (1)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和学生一起发现朗读中的问题。

  (3)谈谈感受到的放风筝的心情。

  (4)联系生活,深究文本。

  理解“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放飞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欣赏同学们放风筝比赛中的一组照片,访谈:同学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不开心的是什么?(风筝一下子就能飞起来而且飞得很高很高。)

  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情了风筝鲁迅!你们和文中的孩子们的心完全一致的。

  我们来看看课文,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请大家划一划。

  讨论交流,随机点红词语: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品读词语:

  凌空飞起——风筝离开地面,开始飞起来了!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只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讨论明确: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激动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自豪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

  师引导: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5)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段话。

  过渡: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快乐啊!

  出示:

  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上拼命地奔跑。

  结合你放风筝的体会,说说他们此时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呢?

  A幸福鸟!幸福鸟!世界上最伟大的幸福鸟!

  B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你想喊什么就喊什么!师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生)

  多么开心啊!谁还想来开开心心地读读这段话?

  (6)欣赏放风筝的片段,感受快乐的心情

  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想起了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和学生齐背诵。

  找风筝板块

  (1)风筝找到了吗?他们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哪些词语(伤心、失落、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了、垂头丧气)。

  (2)风筝还准备继续寻找,他们会找到吗?

  (3)布置小练笔,回去写一写《风筝》的续写,把这个故事再编下去好吗?

  教师小结:幸福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

  你就是我们童年时代最亲的亲人!

鲁迅《风筝》教案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什物、惊惶、瑟缩、丫杈”等词语;品味课文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情感变化,解读课文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难点:

  探究解读课文意蕴,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章主题。

  主要教法:

  讲读、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欣赏音乐《三月三》,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正音

  请同学们自己推选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大屏幕上展示的字词。

  三、走进课文

  今天,我们的诊所来了一个病人,他竟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

  1、说病症: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1、2段,说说这位先生有什么异常之处。 ( “风筝”——惊异、悲哀)

  2、探病因:

  再次速读课文,概括萦绕在“我”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结合时间、人物、事件复述课文内容)

  3、分析病情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同桌两人抢答,看看你们俩谁是更优秀的医生? 病情一:“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

  病情二:小兄弟做风筝被发现时,他是怎样的反应?

  病情三:“我”的观念,从什么时候起发生了变化?

  病情四:为什么“我”认为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治疗经历

  对于早年的.过错,“我”弥补的方法有哪些?结果怎样?

  方法一:“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失败

  方法二:“去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失败

  5、对症下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 请同学们写几句话,煲一剂心灵鸡汤,来安慰一下作者。

  6、建立病历档案

  (以“风筝”为线索再次梳理课文)

  四、合作探究

  从“风筝”的故事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同桌合作完成。

  五、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将自己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

  六、课后思考

  反省一下,你犯过令你痛心的错误吗?你有过惨痛的教训吗?像鲁迅一样,把他们写下来吧!

  七、板书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5

  文学常识

  作者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背景资料

  《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集,主要是以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1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的教育思想的强烈批判,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词语。

  1.孤独,没有依靠。

  2.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4.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形容忽然醒悟。

  一、听读感知: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2.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些了哪几件事?

  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经历: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总结: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一(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二(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三(5—11):到了中年,意识到错误,当道歉时,小弟已忘却,“我”心情更沉重。

  四(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些什么?

  请多角度思考文章的主旨。

  兄弟情深,误会 冲突中有亲情。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 值得学习。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不应扼杀,当时思想愚昧。

  作者对弟弟深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师小结:

  《风筝》是一篇表现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优美散文,也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的感情会更真挚、美好,你的思想会更丰富、深刻。最后让我们来朗诵一首《风筝》的诗吧!

  结束语: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天空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鲁迅《风筝》教案】相关文章: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11-16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05-05

鲁迅《祝福》的教案09-05

鲁迅《药》教案11-21

《风筝》教案10-09

风筝教案04-07

《风筝》教案05-07

《理想的风筝》教案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12-1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03-2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