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19 14:01:02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按形状、颜色、大小、状态等将熟悉的物体进行分类并计数。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能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来认识与描述24片彩色图形片的特征。

  3、初步体会到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而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目标:

  能在愉悦的数数活动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按一种标准(颜色、大小、形状等)进行分类

  难点:结合具体场景,能较完整地对个数进行口头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图形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圈出不同类。

  问:图上有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途?你认为可以把那些物体分成一类?

  2 、小结:同类物体可以分成一类。分类,也就是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东西汇集在一起。我们要把自己的物品分类摆放,不能像小胖那样随便乱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自己的物品要分类整理,不随便乱放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探究学习

  1、观察图1

  左边的菊花图,问:图上的'菊花有什么不一样?可以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先示范说,然后学生跟着说。

  说话练习:按颜色分,分为4盆橘红色的花和2盆黄色的花。

  2、观察图2,请学生观察后思考:按什么分?分的结果怎样?

  强调先观察,找出分类的标准后再分一分。

  说话练习:按功能分,分为4只篮球,4只足球。

  3、观察图3和4。

  自己说一说:按什么分?分的结果怎样?

  按性别分:4个男生,3个女生;

  按大小分:3本大的练习本,5本小的练习本。

  (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可大胆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

  4、任选图5和6中的一幅图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按状态分:3只关上的铅笔盒,2只打开的铅笔盒;

  按颜色分:1只书包,4只红色书包

  (引导学生在同桌交流时要互相尊重,声音要轻。)

  三、拓展巩固:

  1、我们全班有多少小朋友?你可以按一种标准说说分的结果?

  生:按性别分,按高矮分,按穿衣服的颜色分……

  2、补充:小组讨论:按什么分?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颜色、功能、大小、形状不同来分类。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但是只能按一种标准分。

  四、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分一分,圈一圈,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作业布置:

  练习册P1

  板书设计:

  按分

  分一分

  颜色

  功能

  状态

  大小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知识目标:

  理解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掌握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添括号的基础上,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二、能力目标: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难点: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教材处理与数学方法

  1、调动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行归纳出整式的加减的步骤。

  3、利用不同记号标出各同类项,有助学生合并同类项。

  4、让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体会到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已经学过的去括号法则与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将新知转化为旧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5、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辅导,把共性问题与典型题目展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纠错能力。

  四、(一)复习旧知识

  1、合并同类项定义、法则;

  2、去括号法则。

  3、基础训练

  计算

  (1)(2x—3y)—(5x+4y)

  (2)—3ab—4a2+3 a2 —(—2ab)

  (3)(3 a2 —ab+7)—(—4 a2+2ab+7)

  (4)(—x+2x2+5)+(4x2—3—6x)

  4、列式计算

  (1)2x2—3x+1与—3x2+5x—7的和;

  (2)—x2+3xy—2y2与—2x2+4xy—y2的差;

  (3)一个多项式加上5x2+4x—1得—8x2+6x+2,求这个多项式;

  5、求值:2a2—b2+(2b2—a2)—(a2+2b2),其中a=1/3,b=3。

  五、归纳小结

  1、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式的加减的步骤,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式加减的结果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单项式或多项式)。结果更简单,体现我们数学中的简洁美。

  整式的加减是承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续整式方程的一系列运算,是学生从小进入初中含有字母运算的变化,认知上有新的突破,在教法引入过渡中,有其奥妙学法教法值得反思。

  六、随堂练习:

  课本70页练习

  七、布置作业:

  课本71页5,6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目的要求

  1、在操作、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2、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

  3、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学习让学生爱学、乐学并在合作中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灵活的、创新的思维。

  重点难点

  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能熟练运用。

  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开门见山

  这些天我们主要学了2-10这些数的分与合,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玩玩,摆摆,练练,来复习一下。

  二、摆一摆

  练习四第1题

  可以让学生用圆片或小棒来代替蘑菇。

  摆完后,可以让学生按顺序说一说,记一记。加深印象。

  三、猜一猜

  1、师生做:老师先用手指分好,再让学生猜,如,请你们猜一猜,我把10分成了几和几?直到学生猜到为止。

  2、同桌玩这个游戏。

  让学生熟悉10的分成及用手势表示1-9的的数。

  3、想想做做3。看谁找得快

  每人拿出1-9的数字卡片,准备好。

  老师出示一个要分成的数,学生从数字卡片里取出两个可以分成的数,起来回答。

  如,老师出8,学生拿出5和3 ,然后请他回答,8可以分成5和3,5和3合成8。

  四、练一练。小明种的智慧树长大了。你知道树叶的秘密吗?

  想想做做4。出示图,看第一题,找出两片叶子和花上的数字的关系,然后按这个规律填写其他花或叶子上所缺的数。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五、游戏:蚂蚁找家

  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

  提醒学生不要漏掉。合作时声音要小,只有2人听见。

  六、开放题。

  想想做做6。把9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个数各不相同。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分一分,交流不同的分法。

  师教给学生有序的分。可以第一盘分1个,第二盘2个,剩下的全放在第三盘里,还可以2、3、4。

  让学生养成遇事多思考的好习惯。

  七、书写练习。

  想想做做6。看谁写得又好又快。展示优秀作业。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情景图,发现、交流图中数学信息的过程。

  2.会计算得数是6 、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景图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

  会计算得数是6 、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会计算得数是6 、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根据集合圈列出相就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复习 说一说6、7的组成。

  2.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可能会发现:

  有7个小朋友在放风筝。

  天上有5只风筝,地上有2只风筝。

  有3个男生,4个女生。

  有一棵大树,6棵小树。

  设计意图:复习6、7的组成,为6、7的加减法学习做准备。通过看图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观察情景图和交流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

  1.提出“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计算。

  大家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式计算吗?试一试!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算法。

  2.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不同的算法讲给大家听。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3个男的,4个女的可以列式3+4=7或4+3=7。如果有人从放风筝的情况想,列式2+5=7或5+2=7等,应给予肯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可能会出现:

  3个女的,4个男的,列式为3+4=7;

  4个男的,3个女的,列式为4+3=7;

  两个小朋友的风筝掉下来了,5个小朋友的风筝还飞着,列式2+5=7;

  ……

  如果从放风筝的角度计算不出来,可不必强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图中数学信息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计算,并列出不同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情景图和交流数学信息的能力。

  3.启发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教师作为参与者,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从树的棵数,风筝的状态等不同角度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答。

  学生提不出,老师先提一个引导,生可能会说出:

  空中还剩几只风筝?7-2=5

  一共有多少只风筝?5+2=7

  一共有多少棵树?一棵大树,6棵小树,列式为1+6=7;3棵墨绿色的树,4棵淡绿色的树列式为3+4=7

  地上落了几只风筝?7-5=2

  男生比女生少几人?(女生比男生多几人?)4-3=1

  ……

  设计意图:引导鼓励学生从树的棵数,风筝的状态等不同角度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三、尝试应用

  1.出示算一算。左边的图让学生列式计算后交流。

  2.出示算一算右边的图,指导学生理解图意。使学生明白中间的虚线表示把6只蝴蝶分两部分,从6中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1)出示右边图。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有6只蝴蝶,画了一条线,把它分成4只和2只。

  师:说的对!这条线把6只蝴蝶分成了两部分。那么如果从6只中去掉一部分2只,怎样列式呢?生可能在以下列法:

  有6只蝴蝶,去掉2只,用减法计算:6-2=4。

  6只蝴蝶,去掉4只,剩2只,列式6-4=2。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左、右边两个集合圈的意思,特别是右边集合圈里那条虚线的意思。并能根据集合圈的意思列式计算。)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明确图意,再计算。

  学生说图意后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练一练第2题,口算,全班用口算卡的形式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看图列式、加减口算中巩固6、7的加减法。

  五、数学游戏

  1.游戏规则:任意翻过一张卡片,说出和这个数字有关的算式。说得越多越好,要记下每个人说出的算式。

  2.学生游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练习加减口算。

  六、课堂小结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数序和大小,能够正确地读出11到20各数。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11-12各数。

  教具、学具准备:20支小棒和一把尺子,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8-4 4+3 7+3 3+6 9-4 9-6

  10-7 8+2 10-8 5+5 3+5 7-4

  二、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1.数小棒

  (1)让学生数小棒,一根一根地数,从1数到20。

  (2)出示例1的幻灯,演示:一根一根地数,从1数到10,把10根捆成一捆,接着一根一根地数到20,再把10根捆成一捆。使学生看到1捆是1个十,2捆是2个十。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用小棒数一遍。

  2.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摆出11根、13根、15根、20根,让学生分别说出是怎样摆的,所摆的小棒里有几个十,几个一,再把这个数读出来。

  3.让学生拿出直尺,从0数到20;从8数到14;从6数以17。

  问:13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6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17比14大还是小?

  三、练习:

  1.让学生齐说1-20,再让学生数。

  2.让学生(指名)从7数到18,然后全班学生从7数到18。

  3.读数练习。

  4.根据数摆小棒。说一说每一个数是如何摆的,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5.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6.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数和读20以内的数,知道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还掌握了20以内数的数序和大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一(1)班共有学生47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巩固学过的加法和减法。

  2. 能够更加熟练正确地计算加、减法算式。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体会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体会找规律。

  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做知识闯关游戏,看谁最棒?

  二、闯关游戏

  1. 看图列式(图片)

  生独立看图列式,个别生纠正。

  2. 猜一猜,并列式。

  投影出示小猴吃桃图。

  (1)生猜猜可能吃几个?

  (2)根据你的猜想列式。

  (3)想想:有没有可能吃掉5个,为什么?

  3. 计算下面各题,分两组进行比赛。

  5-22-14+13-2

  3+14-21+25-1

  4. 找规律画图填空:每次少几个?

  (1)生观察图。

  (2)独立思考找规律。

  (3)填空。

  (4)画图。

  5. 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一生戴青蛙头饰,其他生戴蝌蚪头饰找妈妈。

  6. 说一说,算一算

  (1)学生观察图,请你说说你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

  (2)学生观察寻找。

  (3)学生汇报。

  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作业

  1. 排队。

  2. 按照花盆上的数,在花上填算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教学要求: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1.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 图形卡片。 3. 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质疑激情 导语 :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2. 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通过记忆想像,使学生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通过操作,使学生亲自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自的特征。]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通过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五、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相检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课题:左、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内容、做一做第1、2题,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卡片、图片、胶棒或胶水

  教学过程:

  预习:你平时走路靠哪侧走?写字用哪只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平时上下楼靠哪边走?为了安全,避免我们上下楼冲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为此在走廊内学校还为我们贴上了小脚丫,以指示靠右侧行走。由此引出左右。

  二、学习新知,交流反馈:

  1、分辨自己身体的左右。

  (1)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

  (2)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

  (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

  (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

  3、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手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4、左右的相对性。

  (1)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

  (2)提出要求:

  ①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

  ②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

  ③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④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

  ⑤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

  (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强调:左、右位置的确定要以观察者为标准。

  三、检测与反馈:

  1、第11页做一做第2题。

  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从左往右数你是第()。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完成练习二4——-6题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不但认识了左右,而且能利用左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页第6-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复习加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

  2.能搜集信息,并从信息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

  难点: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习了20内的'加法,运用这些加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来比比看谁学得最好。(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师:我们先来进行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口算题:

  8+5= 9+7= 15-10= 4+7= 3+8= 7+6=

  5+9= 9+3= 2+9= 4+8= 5+6= 7+5

  学生先在本子上写出每题的得数,再指名学生口答并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想一想,填一填

  8+5= 9+7= 4+9=

  (1)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计算过程。

  (2)请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及时板书。

  小结:我们用“凑十法”来计算这些加法,可以把前面一个数分一分,让后面一个凑成十,也可以把后面的数分一分,让前面一个数凑成十。

  三、看图写算式

  1、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看图后写加法算式。

  2、出示:复习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对于错的及时分析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3、复习第7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问:我们班花坛的花和一班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后说说,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4、复习第8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学生看着图写出算式。

  5、复习第9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学生列式解答。

  6、复习第10题。

  讨论:小明最少的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过程: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例如,对平时教学中学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重点指导。要使学生通过学习,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5页,练习三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2.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化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略)

  (二)复习

  1.这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2.回忆并概括,板书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为整理和复习做准备)。

  (三)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P48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使同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同学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知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养同学数学考虑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足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第一次冲亚洲,进入“世界杯”。今天俺们也来进行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赛。比一比,哪组“进球”个数多

  二、复习铺垫

  1、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同时进行10的组成的接力赛

  2、师:小组全体小朋友一起努力,赢得了本场竞赛的第一球

  三、自主探究

  1、通过“看看想想”,研讨10的`加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生交流:看,球场的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局部?

  师生交流: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在足球竞赛中,一般是按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

  师:你们想自身算出得数吗?请把书翻到48页,试着填一填。

  交流:请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

  师:小朋友的方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等等。这些算式就是今天要学习的10的加减法的3组题。10的加减法还有很多题目,你们想自身学习吗?(板书课题)

  2、通过“玩玩想想”,探索10的加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1)独立操作,写算式

  抛10个花片,根据正反面的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2)学习小组交流算式、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效果

  师逐步得到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激励:小朋友们真行,你们通过自身抛花片,学会了所有10的加减法题。都给自身一个五角星。

  4)同学上黑板归类整理,即时记忆

  四、轻松一刻

  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五、巩固深化

  1、10加几。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1)同做,师出“8”生出“2”等等

  2)同桌互做

  2、10减几

  师: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要来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其他伞面上的任何数,请算出得数。

  六、提高题

  一座小木屋前有2个男孩,1个女孩。问:假如一共有10个小朋友,那么小木屋里可能有几个女孩?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重点:

  理解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切实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磁铁、磁力棒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上看清楚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列式计算。

  2.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他们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教学中,根据情境的创设,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一份做人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利用游戏,引入新课

  1.游戏一

  猜:出示6块磁铁,让生到台前来,一手拿几个,另一只手藏几个?请同学猜,然后说一句话,6可以分成()和()。

  2.游戏二

  小黑板出示:小动物找家

  7号房 6号房 5号房 4号房 3号房

  狗(7-1) 猫(7-2) 鸡(4+3) 羊(7-3) 青蛙(7-5)

  学生汇报,老师连线。最后让生发现: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是小青蛙,你想住几号房?那么算式应该怎么改?(在此,告诉学生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

  二、利用情境,学习新知

  (一)加法应用题

  1.老师给大家讲故事,学生倾听

  有一天,几只小鸡在林中散步,忽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边说边画雨和闪电)这时把小鸡吓得魂飞魄散,不知该躲到哪里去好,忽然看见树下有一个大蘑菇,于是他们急忙向蘑菇底下跑去(边说边画蘑菇和4只小鸡)问:先跑来几只小鸡?(生:4只)这时,又跑来几只小鸡(画2只小鸡)

  2.师:谁能用完整的语言叙述一下这个过程?(用上先后)

  生:先跑来4只小鸡,又跑来2只小鸡

  3.师随手加上大括号和问号,问:在这里,大括号和问号都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大括号表示把先跑来的4只小鸡和后跑来的2只小鸡合起来(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问号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图的意思?(生结合师的手势说图意)

  4.(稍慢)先跑来的4只小鸡和后跑来的'2只小鸡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就是问题。那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

  学生说,老师板书4+2=6

  5.在这里,4.2.6表示什么?(生:原来有4只小鸡,又跑来2只小鸡,现在一共有6只小鸡)

  小结:同学们,你们运用两个条件解决了问题,孩子们,真是好样的(竖起大拇指)

  (二)减法应用题

  1.师:可是几只小鸡同时挤在一个蘑菇伞下,你们看发生了什么事?(生:蘑菇伞被挤歪了)这时有几只小鸡特别懂事,为了不让同伴被淋湿,他们主动走了,可见,这3只小鸡非常爱帮助别人,(边说边画)大家看,一共有6只小鸡,走了几只(结合师手势把看到的图意在说一遍)那么剩下几只小鸡呢?

  2.师:这幅图告诉我们有6只小鸡,走了3只这两个条件,让我们求还剩下几只小鸡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6-3=3

  3.情感教育:林中的小鸡在困难时先想到了同伴,你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孩子,有爱心的孩子。

  4.师:刚才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学习了6.7的加减法应用知识,也可以说是用数学(板书题目)

  三、利用实物,巩固新知

  1.师:为了奖励你们表现这么好,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段优美的舞蹈(简笔画出示)指名说图意,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列式,指一名学生板演。

  2.出示磁铁,让学生利用磁铁到台前摆一摆,然后说图意,列式计算。

  四、创新(动、说、算)

  1.出示7根磁力棒,让学生自编应用题,说题意,列式解答。

  2.鼓励孩子摆出精美的图案,再说题意,列式计算。

  3.师摆:老师拿了7根磁力棒,用6根摆了一个木字,问小房子里还有几根磁力棒?如果拿出这一根磁力棒与木字合在一起,会组成那些字?

  五、课堂总结

  老师总结:刚才我们看图用三句话说了每幅图的意思,每一幅图都是一道应用题,第一题是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第二题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应用题,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与大括号与问号结下深厚的友谊。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一、教学设计思路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所以是小朋友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精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课始我以新颖的故事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然后让学生通过数、摆、拨、写、比等实际操作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及评价比赛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认识10,首先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最后抽象出10。这样通过初步感知——深刻感受——抽象内化三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后面的练习设计我力求做到有层次、有深度、有特色。通过“游戏+智力”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10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此内容要掌握的知识是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字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和外来工的家庭,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孩子虽然上过学前教育,但是学习习惯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0——9的各种动物的头饰;小棒。

  六、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9 9○10

  10 10 10 10

  / / / /

  9 l 8 2 7 3 6 4

  10

  /

  5 5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故事引入:这些数字宝宝决定成立一个数字队。9,当上了队长。9当上队长后很得意,有一天,9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地,表示一个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实在是太小了,真没用。”0听到9这么一说,伤心地哭起来,1在旁听见了,就很有礼貌地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小朋友,数字1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呀?师出示1和0两个数字卡片。10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课题板书:《10的认识》。

  师:10和以前学的0---9的数字有什么不同?

  (二)自主探索,求异创新

  1、课件出示主题图。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图,看这幅图上画了什么?让学生利用数数的经验来上台现场数数,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争先恐后。这时师适当点拔:“谁能有不同的数数方法?”请生数出图上的小朋友、老师、鸽子的`个数。并告诉学生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数字10表示。

  2、师手拿一捆小棒,师摆一根生跟着数。老师共有多少根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十。

  3、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与10有关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师让生找一找,身体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数字10表示。(10个手指10个脚趾)

  4、用10说一句话(同桌互说,再汇报)。

  5、教学数序

  (1)“10”数字宝宝也想参加到数字队里去,它来到数字队看,0~9这几个数字宝宝已经按从小—〉大的顺序排好队了,(出示尺子图)10来了,它应该排在哪儿呢?

  (2)请计数器来帮忙。师先拔8颗,再添一颗是几颗?(使生能直观感觉到9比8多1)9颗再添上一颗是几颗?10颗再去掉一颗是几颗?(使生感觉到10

  比9多1)10应该排在哪儿?回到尺子图,让生猜猜9的后面是几?

  (3)请生分别按从小—〉大、从大—〉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师板书10○9、9○10,10和9的大小关系可以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生齐读式子。

  7、教学10的组成。

  在这里师创设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首先创设故事情景:1号娃娃去旅游,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它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1号娃娃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请你拿出10个你喜欢的学具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并把你想到的方法填在书上65页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 10 10 10

  / / / /

  9 l 8 2 7 3 6 4

  10

  /

  5 5

  为了巩固10的组成师适当穿插了“儿歌手指操”具体内容是“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8、写10比赛

  师设计写10的比赛。师先让学生观察10的写法,师在小方格里范写然后请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板演,学生在比赛中明白了10的书写方法,提高了写字兴趣。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做书本练习九第1、2、3小题,第2题是火箭发射前倒数时数数的情景。

  最后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师拿出一个写有0的动物头饰说:“我是0,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讨论回答:“我是10,我是你的也朋友。”师说:“对对对,老师就是小朋友的好朋友!”让学生带上可爱的头饰找朋友,学生的兴趣高昂,课堂教学也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四)总结评价:

  学生自己总结,自我评价。让小朋友说一说这节课你们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谁表现的最棒?

  八、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故事,并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主题图内容的课件,提供教学之用,这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对话打下基础。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这样,既比以往的用语言导入新课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充分凸现学习内容的特点。利用0—9各种动物的头饰,开展游戏学习,这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提供了平台。

  九、教学设计后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问题,并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景,本着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教案11-20

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教案05-08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05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模板11-08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15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数学教案01-17

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教案01-06

一年级上册数学最新减法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