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4-05-19 08:12:45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解决问题》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优秀】《解决问题》教案15篇

《解决问题》教案1

  一、教学内容分析

  《解决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本课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10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能用乘加、乘减分步计算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为信息窗2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思维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乘法学习的知识经验,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里,要引导孩子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求总和用加法计算,两数比较大小用减法计算。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前面对于此类知识已有接触,但是理解起来还是会有些困难,有些问题要引导孩子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初步了解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思路。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用乘加乘减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3.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思路与方法

  1.通过孩子喜欢的旅游活动开始一节课,紧张活跃的气氛迅速使孩子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引导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3.交流汇报的环节中,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课堂生成的资源组织有序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乘加乘减运算的算理。

  4.各种巩固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了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到了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教学流程

  (一)示标示导,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课板题

  师:同学们,在这个郁郁葱葱的季节,当完成作业后,你最喜欢做什么?

  生1:我最喜欢看课外书。

  生2:我最喜欢到游乐场去玩。

  生3:我最喜欢走进大自然或与同学门结伴外出旅游。(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旅游经历)

  师:旅游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呀!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愉快的旅游吧!(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1: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停了9辆大汽车。

  生2: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五人。

  生3: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师:你们说的`非常准确,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师: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生2: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

  生3: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 3 - 生4:停下所有的大汽车需要多少元?

  生5:停下所有的小汽车需要多少元? ……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2.学习目标

  师: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出示自学指导:

  (1.找一找,说一说,应该从情境中寻找哪些有关的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与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2.想一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呢?

  3.试一试,你能列出式吗?

  4.议一议,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有价值的材料。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展示解决“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1.正确列式

  - 4 - 师:同学们,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呢?

  组1:9×4=36(人)

  36+5=41(人)

  2.理解思考方法与解题思路 (1) 方法1:从问题出发

  生1:你能给我们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2:总人数等于已分组的人数加剩下的人数,剩下的人数知道了,所以要先求4个组有多少人,用9×4,得到36人,再用36加上5就是总人数了。

  (2) 方法2:从条件出发

  生3质疑:我们组不是这样理解的?

  师:你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生3: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可以先求出4个组有多少人,即9×4,得到36人,再用这4个组的人数加剩下的人数就是一共的人数,即36加上5。

  3.质疑提升

  师:我们再来看算式:9×4=36(人),36+5=41(人),这里都有哪些运算呢?

  生:乘法与加法

  师:我们就把它叫做“乘加两步计算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两种思考方法与解题思路,你们想进一步认识它们吗?

  生:想!

  - 5 - 师:第一种从问题出发,这种方法就是通常说的“分析法”,第二种从条件出发,这种方法就是通常说的“综合法”,这两种思路都是分析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考方法。

  4.巩固强化

  师:请同学们自己解决“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体会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及时练

  出示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1.问题处理

  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再充分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思考的过程,梳理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学生的解决方法:

  7×3=21(辆)

  21-9=12(辆)

  (1)(分析法)要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需要知道小汽车与大汽车分别有几辆,大汽车有9辆,所以要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即用7×3=21(辆),再用21-9。

  (2)(综合法)先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7×3=21(辆),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用21-9。

  2.对比提升

  - 6 - 师:我们把“9×4=36(人),36+5=41(人)”叫做“乘加两步计算问题”,那么你能给“7×3=21(辆),21-9=12(辆)”取个名吗?

  生: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师:你们真聪!想一想,这两种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思考方法基本一致,是吗?

  生:是。

  (五)学情诊断,拓展提高

  1.自主练习-—教材92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与温馨提示:

  (1)读一读,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2)议一议,该怎样列式呢?

  (3)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并纠正其中的错误。重点交流: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2. 自主练习-—教材92页第3题

  温馨提示:付出的钱与找回的钱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乘减问题的解决思路与解决方法。

  3. 自主练习-—教材93页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与温馨提示:

  (1)找一找,一年级对应的信息是哪些,二年级对的信息又是哪些?

  (2)试一试,解决图中的两个问题?

  (3)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并纠正其中的错误。重点交流: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六)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生1:乘加两步计算问题。

  生2: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生3:两种分析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考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七、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 4×9=36(人) 4×3=12(辆) 36+5=41(人) 12-9=3(辆)

  答:旅游团一共有41人。 答:小汽车比大汽车多3辆.

《解决问题》教案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九册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3、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倒过来推想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结合情境,出示条件

  (多媒体出示甲、乙两个水杯)

  师:我们先来看大屏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停顿片刻)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杯比乙杯果汁多一些

  师:还有呢?

  生:它们两个杯子一共有果汁400毫升(配合大屏幕)

  师:现在老师将甲杯中的果汁倒40毫升给乙杯,(大屏幕出示箭头图)

  师:这时你又发现了什么?(大屏幕闪烁40毫升果汁,然后平移至乙杯)

  生: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大屏幕出示“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文字)

  2、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现在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果汁?(板书:现在)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谁能说说现在甲、乙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果汁?

  生:甲、乙两个杯子现在都有200毫升果汁。

  师:为什么?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2:原来两个杯子分别有多少果汁?

  (板书:原来)(大屏幕出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3、根据问题,揭示课题

  师:怎样从现在杯子里果汁倒推到原来杯子里果汁的情况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操作演示、寻找策略

  1、直观演示,感受倒推

  师:刚才我们已经算出现在每个杯子里有果汁多少毫升?(200毫升)

  (大屏幕显示由“实物”一个一个移动变成“平面图形”:两个杯子都是200毫升,并标明数据)

  师:那原来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呢?(启发)我们不防再倒回去看一看。

  (多媒体演示)

  师:我们将倒给乙杯的`40毫升还倒回甲杯,说明乙杯原来比200毫升多还是少呢?

  生:少了。

  师:只有多少毫升呢?

  生:160毫升。

  师:而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还倒回甲杯后,这说明甲杯原来是什么情况呢?

  生:比200毫升多。

  师:甲杯原来有多少毫升呢?

  生:240毫升。

  师:谁再来完整地说说原来两个杯子分别有多少果汁?

  2、整理表格,抽象概括

  师:下面我们把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整理一下。

  启发:甲杯是倒给了乙杯40毫升后还剩200毫升,所以甲杯原来有240毫升。乙杯是甲杯倒入40毫升后变成200毫升,所以乙杯原来有160毫升。(教师将表格填写完成)

  3、完善课题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呢?(列表、画图等等)

  师:根据现在的去求原来的我们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策略呢?能取个名字吗?

  生:我们是倒回去再想一想的。

  师:我们将类似与这样的倒回去再想一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倒过来推想。(板书:--“倒过来推想”)

  三、教学例2,应用策略

  1、出示例二,提取信息

  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问题的信息比较多,谁能将这些信息依次说一说呢?

  2、整理条件,箭头图表示

  师:小明原来有多少邮票?后来他的邮票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箭头图:

  原来?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3、分析题目特点,明确策略

  师:大家觉得这道题目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生:知道了现在的,要求原来的。

  师:知道了现在邮票的张数,要求原来的应该怎么想呢?

  生:倒过来推想。

  4、同桌讨论,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同桌两人一组讨论讨论,相互说说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思考,再用算式表示出来。(同桌讨论、教师了解讨论情况,适当指导,喊两名算法不一样的同学板书算式,)

  第一种方法:52+30-24第二种方法:52+(30-24)

  =82-24=52+6

  =58(张)=58(张)

  师:请你们分别说说你这样列式计算的理由吗?

  生1:用52加30表示小明送给小军30张前的邮票数,再减去24表示小明在收集了24张前的邮票数,也就是他原来邮票的张数。

  (教师板书倒过来想的过程:

  原来有58张去掉收集的24张拿回送出的30张现在有52张)

  生2:根据题目小明今年收集了24张。然后送给小军30张,可以知道实际上小明现在比原来少了6张,所以用52+6=58。

  5、验证反思

  师:刚才两名同学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觉得都很有道理,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呢?我们也可以顺着题目的意思来验证一下。(师生共同推算从原来到现在的邮票数)

  师引导反思: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说说感受)

  四、分层练习

  1、基础练习并比较(多媒体出示)

  (1)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时,车上坐了26名乘客,中途停车时,下了16位乘客,同时又有24名乘客上车,请问现在车上有多少名乘客?

  (2)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有乘客若干名,中途停车时,下了16位乘客,同时又有24名乘客上车,现在车上有34名乘客,这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时,有多少名乘客?

  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学生们独立思考,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你觉得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是知道原来坐车的人数,要求现在坐车的人数,一个是知道现在坐车的人数,要求原来的。

  师:那么我们在思考时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知道原来要求现在的,我们就顺着想,如果知道现在要求原来的,我们就倒过来推想。

  2、分组练习巩固

  (1)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2)东东和芳芳原来共有60张画片,冬冬给了芳芳5张画片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

  (学生分组完成,指名板书,集体交流)

  师总结:像这样的知道现在要求原来的,我们倒过来推想比较方便。

  3、拓展提高

  小华去参观动物园,先从大门向北走2格道熊猫馆,再向西北走1格到百鸟园,再向东走4格到猴山,最后向南走2格到蛇馆。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

《解决问题》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2、学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利用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和练习题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1、单位“1”×百分之几 关键是找单位“1”

  2、完成两道复习题。

  (1)杨老师在“五一”期间在天天手机店花1600元买了一部品牌手机,比原价便宜了20%。这部手机的原价是多少元?

  (2)李强六月份的生活费为255元,比计划节省了15%,节省了多少钱?

  二、根据算式填条件。

  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__________,梨树有多少棵?

  (1)200÷20%

  (2)200×20%

  (3)200÷(1+20%)

  (4)200÷(1-20%)

  (5)200×(1-20%)

  三、巩固练习。

  3、某件商品2500元,商店先提价10%,后又降价10%,现价是多少元?

  4、一堆小麦共重1800千克,小麦的处粉率是75%,则这堆小麦能磨出多少千克面粉?

  5、工地有一堆水泥,第一天用去40%,第二天用去10.8吨,两天共用去这堆水泥的62.5%,这堆水泥原来有多少吨?

  6.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第一小时行驶了全程的25%,第二小时行驶了90千米,这距乙城还有全程的9。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20

  7.一条水渠,甲已经挖了全长的40%,还有36米。乙再挖全长的.35%,还能剩多少米?

  8、某品牌的衬衫已经连续降价两次,每次都降价10%,现在只有32.4元。衬衫的原价是多少元?

  9. 一捆电线用去20米,剩下的比原来的75%少5米,这捆电线原来有多少米?

  10.一批粮食,第一次取出25吨,第二次取出余下的40%,还剩下一半。这批粮食原来有多少吨?

  11.一捆电线,用去全长的1,再接上60米,结果比原来长40%,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5

  12、某工程队三天修完一条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5%,第二天与第三天修的比是7:8,第一天修的比第三天修的少21米,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13.某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每件各得300元,其中一件盈利20%,另一件亏本20%。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的总价上是盈利,还是亏本?盈利或亏本多少元?

  14.希望小学六年级去年有325人,今年男生增加15人,女生减少5%,总人数增加6人,那么今年有男生多少人?

  1,这时乙堆剩下的煤恰4

  好比原来总数的62.5%少13吨。这个厂从甲堆中取走了多少吨煤? 15.有两堆煤共136吨,某厂从甲堆中取走30%,从乙堆中取走

  四、总结。

《解决问题》教案4

  设计说明:

  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为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要求,特从以下几方面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1、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本节课是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因此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导入中安排了相关的复习题,旨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明确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图中的信息表述出来,并指导学生如何在线段图上标出数据,根据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对信息的搜索、整理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排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

  3、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这节课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并和全班同学交流与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互相交流了心得与体会,更加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本节课的知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2、学生准备: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的行程问题中有几个量,分别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你们还记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师: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铺垫,使学生深入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有关这几个数量关系的计算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搜集信息。(课件出示例5)、

  (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汇报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

  (知道了总路程和两个人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

  2、阅读理解,整理信息

  (1)、教师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师:为了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题意,你们有没有办法将题中的信息更加直观地表示出来?

  预设 生:可以画线段图来表示。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画线段图的方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试着画一画)、

  师:题中还有很多其他信息,在线段图中又该怎样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自己先动手画一画,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画图,并与同学交流画法)、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在黑板上完成线段图,并提示学生将单位统一之后再画。

  3、分析题意,尝试解答。

  (1)、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观察线段图,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2)、引导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250m=0.25km 200m=0.2km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025x+0.2x=4.5

  0.45x=4.5

  x=10

  早上9:00出发,10分钟后是早上9:10。

  答:两人在早上9:10相遇。

《解决问题》教案5

  本节课主要教学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已经提供好了大体的框架和思路线索,教学时可以按照教科书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逐一解决,大体分为三大步骤,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再尝试探索、寻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最后通过反思解决方法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后教学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节应用课,前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方法指导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预设流程

  具 体 内 容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 )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 已烤的 )和(剩下的 )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 ),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 次数 )。

  (3)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说出自己的想法。

  (6)教师精讲,再次理清题意。

  2.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精讲点拨

  (约5分钟)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测评总结(约15分钟)

  1.达标测试。

  (1)

  问题:

  ① 你知道了什么?

  ②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④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⑤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③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③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④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⑤解答正确吗?

  2.课堂总结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3.布置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解决问题》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同学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同学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扮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同学为安排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同学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同学研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发明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扮演情境,吸引同学“进场”。接着,定格在扮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同学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

  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同学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同学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同学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同学充分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同学展示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同学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考虑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同学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同学探索的欲望,增强同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同学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同学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假如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同学,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同学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解决问题》教案7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掌握含有小数连除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技能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

  (出示“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一名学生读题,其余学生思考)

  教师:同学们,从这句话里能知道什么样的数学信息?

  “上周”是指什么?

  教师:那么也就是告诉我们:“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教师:根据这句话我们能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依次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一:

  教师:要求“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

  解决问题二:

  教师:要求“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又能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小结: 要求“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就用总产奶量除以奶牛的头数; 要求“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就用总产奶量除以产奶的天数。上面两个问题都能用一步解答出来。

  解决问题三:

  教师:想一想,要求“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还能一步求出来吗? 教师:那么,应该先算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学生讲解方法一:要求“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先求出1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再求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相应的位置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73.5÷7=10.5(千克)

  三、课中小结

  通过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220.5÷(3×7)

  73.5÷7=10.5(千克)31.5÷7=10.5(千克)=220.5÷21

  =10.5(千克)

  答:1头奶牛1天产奶10.5千克。

《解决问题》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

  (2)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3)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4)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2)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法,感知策略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板书:相关联的两种量:水费、用水吨数)

  2.因为(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 )和( )的比值相等。

  5.根据这样的关系,你能列出比例吗?

  6.请解比例。

  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完成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探究的问题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形成策略,展示成果

  我们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或28:8=x:10),比例的解是x=35。(板书解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

  (四)检验反思,提炼策略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设计意图]“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系。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三.应用策略,拓展新知

  1.例6:一个办公楼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

  (1)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解决过程。

  (3)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独立解决做一做的问题。

  师: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揭示主题

  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强调: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和解题步骤。

  五、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出示)

  1.独立去思考,列式不计算。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仔细去分析,巧妙来选择。

  (1)李师傅5小时做8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6小时可以做多少个零件?这题( ) A.用正比例解B.用反比例解C.不能用比例解

  (2)装订一批书,计划每天装订1800本,40天完成,实际每天装订20xx本,实际几天可以完成?解答时设实际X天可以完成。正确的列式是( )

  A.1800X=20xx×40 B.20xxX=1800×40 3.争做小法官,认真来判断。

  (1)某食堂12天烧煤15吨,照这样计算,100吨煤可以烧多少天?

  解答时设100吨可以烧X天。列式为12:15=100:X ( )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这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 )

  4.用边长为15cm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要20xx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5cm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循序渐进,围绕所学基础知识设计变式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想。练习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六、盘点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七、作业布置:教科书P63、64练习十一第3、8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例5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28:8=χ:10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8χ=28×10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χ=280÷8

  四解(解比例) χ=35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解决问题》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

  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

  (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表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题方法。

《解决问题》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分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个大杯和几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正好是小杯的3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

  2、问:看出是什么故事了吗?

  3、问:曹冲用了什么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教师引导说出“替换”并板书。)

  4、谈话:曹冲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数学难题,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

  (一)、理清大小杯的关系

  1、师出示一个大杯和几个小杯(5个)说:猜一猜,一个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小杯?

  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来倒一倒。

  2、师演示。(正好3杯)

  3、问:谁来说一说大杯容量和小杯容量的关系?

  4、师:假如老师再装满一大杯水,分给每个小朋友每人一杯水,一共可以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大杯可“替换”三个小杯)

  5、师:假如有30小杯的水,老师分给每个小朋友一大杯水,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引导说出三个小杯可替换成一个大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说出大、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意在让学生确立起倍和比的关系意识,能顺利进行转化,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例题。

  过渡:小明在倒果汁的时候给我们出了个难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

  3、指名说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的?

  过渡: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来容易吗?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

  要求:

  1、把什么替换成什么?

  2、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5、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

  6、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替换成一种物体)

  7、列式解答。

  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检验。

  过渡:跟他们一样的举手,确定百分之百做对了吗?那要确定做对怎么办?(检验)

  1、学生自己尝试检验。

  2、实物投影交流学生的检验方法。

  3、课件交流“只检验满足一个条件”的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4、课件出示检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检验方法。

  5、小结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检验方法,检验时解答的结果必须满足题中所给的各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还原思想”。】

  (四)、小结:

  你觉得“替换”的这个策略如何?

  三、巩固策略

  过渡:学到这儿有点累了,进段广告,轻松一下。[电脑播放广告]

  这则广告不仅教育我们好东西一定要和亲人、朋友分享,还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目。

  (一)、巩固练习。

  1、出示巩固练习题。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2、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

  3、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实物投影交流。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口头检验。

  5、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6、小结:我们还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替换”策略来解题。

  【设计意图:广告的插入可以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感觉非常新鲜,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教学“练一练”

  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同桌讨论。

  6、交流: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

  8、实物投影交流。

  9、口头检验。

  10、小结:

  【设计意图:这道“练一练”实际也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图示的方法使学生能比较清楚的看出球的个数总量变化和盒子数量的不变,帮助学生较好的梳理解题的渠道,找准解题的依据,策划出比较明确的解题方案,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

  四、全课总结。

  1、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练一练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2、替换时你还注意到什么?有什么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明确:

  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3、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要害怕,要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合理选择策略,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设计意图:这时的小结,是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怎样抓住它们的依据特点,采用不同的“替换”策略去解答问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七第1题(可做为机动练习题)

《解决问题》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直接出示你知道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回答。

  2.师说明: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时,我们会用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同时要用到以前的策略画图或列表。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二、以鸡兔同笼为例,探究假设

  1.教师出示题目: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2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边出示边说明:为了解答方便,老师适当的改了几个数据。师:看到这个题目,是否觉得比较难?师:这样吧,我们用以前的'一种策略画图来解决。师让学生上台画鸡或兔,当学生有疑问时,问:这样画鸡或兔是否很麻烦,能否用其他方法来代替?师应引导学生用圈来表示鸡或兔,用2脚与4脚区分鸡与兔。问:能不能马上确定鸡兔各有几只?因此,我们画图时不能马上画出几只兔几只鸡。师:这时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鸡或兔了。

  分别板书:假设都是鸡 假设都是兔。师:我们先来假设都是兔,兔有几条腿?我们就用短线段表示脚,请同学们把所有的脚都画上。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腿?为什么会多腿?(要求学生一定说出因为把鸡当成是兔)了多几只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几条腿?师:因为每只鸡比每只兔少2条腿,所以我们每次拿走2条腿。要拿走几次,你是怎样算的?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吗? 现在兔有几只?鸡有几只了?你能否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请同桌互说把刚才的过程表述出来。

  师:刚才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式子表示,谁来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84=32(条)

  表示假设全部是兔总共有32条腿。32-22=10(条)

  表示实际多画了10条腿。4-2=2(条)

  表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只)

  表示鸡有5只。8-5=3(只)

  表示兔有3只。教师重点多次提问要求学生回答出每句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首先假设全部是兔,然后数出兔的腿与实际的腿的差距,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所以看这个差距里有几个2,所求出的与假设相反的鸡,最后求兔。

  2、刚才我们假设了全部是兔,如果假设全部是鸡,应该怎样想?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有能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其他学生画图完成或看提示完成。在交流时分别对每步提问。问:82=16表示什么?(假设全部是鸡总共有16条腿)22-16=6表示什么?(实际少画了6条腿)4-2=2表示什么?(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条腿)。102=5表示什么?(鸡有5只)8-5=3表示什么?(兔有3只)师:上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师:除了全部假设为鸡或兔,我们还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总过8只可以假设鸡有4只,兔有4只。如果是11只呢,我们可以怎样假设?师:如果是偶数,我们可以假设每种各有一半;如果是奇数,我们可以假设一种为一半多一点,另一种为一半少一点。而且,此类假设我们用表格来解决。师出示表格 鸡的只数

  兔的只数

  腿的条数

  和22条腿比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4 4 42+44=24

  多了2条在这里多了2条,表明什么?按照刚才的假设兔4只太多了还是太少了?如何调整?如果在这里少了4条,表明什么?该如何调整?师小结:此种方法我们首先假设各有一半,然后按照这种假设算出腿的总数,根据与题意差距,合理地调整。

  4、师:要知道我们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还应检验,如何检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检验。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三种方法解答了鸡兔同笼问题,都是采用的假设法,可以假设一种全是,也可以假设另一种全是,还可以假设各有一半,在解答时,可以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种来解答。

  三、以引入题为辅,再次巩固假设法。

  1、师:刚才我们采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我们回到刚才的你知道吗。老师把题目转化了。出示题目。现在你会解决了吗?这样吧,行的话你们可以直接完成,不行的话半分钟后会出现提示,还是不行的话一分钟后可以两人或四人商量商量。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要求学生检验。

  2、交流时在实物转换仪展示学生作业,师提问学生每步的意义。

  方法一:354=140(条) 方法二:352=70(条) 140-94=46(条) 94-70=24(条) 4-2=2(条) 4-2=2(条) 鸡 462=23(只) 兔 242=12(只) 兔 242=12(只) 鸡 462=23(只)方法三: 鸡的只数

  兔的只数 18 20 23

  腿的条数 17 15 12

  和94条腿比较 182+174=104 多10条 202+154=100 多6条 232+124=94 正好

  小结:对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四、以例题为练,提炼假设方法。

  1、师:刚才我们解答了两道鸡兔同笼问题,知道了此类题目的方法,接下去老师来考考你。(出示例题)全班51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1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2、师:现在你能归纳这种方法的解答过程吗?小结:于此类题目,我们可以假设全部是一种量,先求出另一种量,再求出一种量,也可以假设两种量各一半,然后适当调整,到最后与题目相符。

  五、总结。师:你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案12

  【课标要求】

  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程序实例引入,理解程序是什么;

  (2)了解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原理; (3)熟悉VB编程环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程序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升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 (2)进一步深化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从而养成健康、有效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有关。对于计算机编程知识相对比较陌生,对自己编程来解决问题,既感觉新奇,又担心程序设计的技术难度。鉴于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全认识计算机编程,但他们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在修改程序的基础上,在VB中执行一段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感受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是学习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的延续,与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联。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的衔接部分。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本节共分3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编辑执行一段简单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体验程序的编制环境、方式和作用,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计算机程序工作的基本机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讲授新知→交流评价→课堂总结→实践拓展”这一条主线索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环境】计算机房。

  【教学过程】略。

《解决问题》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目标分析】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具准备

  情境图,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

  教师:老师要给同学们颁发奖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卡通橡皮。

  (1)课件演示:

  (2)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块橡皮?该怎样列式呢?

  (3)想一想:这里求一共多少块橡皮,就是求几个几相加呢?(5个4相加)

  2.揭示课题。

  求几个几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复习旧知,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的算式;通过追问几个几相加使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1)学生看图,交流信息。(课件呈现主题图)

  (2)说说每种文具的价钱,如:一盒铅笔3元,一块橡皮2元,一个文具盒8元,一本日记本4元。

  (3)说说所求的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根据问题,选择信息。

  学生明确:要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必须选取什么信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文具盒标上8元,然后由每组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如:

  (2)说一说:一个文具盒8元,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是求几个几元呢?(3个8元)

  (3)算一算:如果有学生列加法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解答,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83=24(元)

  口答:一共24元。

  (4)练一练:如果想买5个这样的文具盒要多少钱呢?6个呢?7个呢?小组内算一算。

  (5)议一议: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方法: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懂得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懂得解决文具盒总钱数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通过练一练和议一议,发现1个文具盒的价钱不变,买的文具盒个数不同,总钱数也不一样,从而顺利地总结出用乘法求买文具盒总钱数的方法。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想一想。

  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而后汇报交流想法和解法。

  (2)再次看情境图,自由提问,独立解答。

  要求: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如:6本日记本多少元?

  ①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出求购买物品总钱数的方法:可以用物品的单价乘买的数量。

  (3)练习十九第3题。

  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小亮买一套,要多少元?

  学生列式前可以先画一画,再说一说是求几个几相加,然后独立解答。

  2.提升训练。

  练习十九第5题。

  小红和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一起到平安公园游玩,门票价钱: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

  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同时理解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两个层次,基础练习注重方法的巩固和总结,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提升训练乘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能解读隐含信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解决问题》教案14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解决问题》教案15

  教学目的

  初步培育门生在具体的生存情境中采集信息,提出题目并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学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进程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老师:我们应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同学们真棒,猜得特别精确,实际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2、尝试题目,自主学习。

  (一)表现例四的主题图,让学生察看。

  老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之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发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甚么?

  你能依据图中的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一:有32个同学

  生二:教师要求每六人一组

  生三: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涌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教师解决这个数学题目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法子算一算,入手吧。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老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师:哪位同学给人人说说自己的算法?

  老师依据学生的口述板书,要是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候发问:

  师:这里的商五示意甚么意思呢?余数二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依据商和余数的单位发问:

  老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五示意甚么意思吗?余数二呢?

  生:商示意可以分五组,余数示意还多二人。)

  (三)出示实习十三的第二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题目怎样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19-八=十一(米)十一÷二=五(根)……一(米)

  答:可以做五根短跳绳,还剩一米。

  3、小结。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案02-11

解决问题教案04-04

《解决问题》教案05-19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案05-08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05-15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04-12

[通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05-15

《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04-13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15篇(合集)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