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4-05-18 08:27:2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经历写较大数的过程,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难点:亿以内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写法。

  课件出示信息。

  某河流全长三千六百二十三米。

  某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四千零五十五米。

  提问: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

  三千六百二十三写作:3623

  四千零五十五写作:4055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们已经学过了万以内数的写法,学会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会写这些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自主探究(20分钟)

  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探究亿以内的数的写法。

  1.组织学生运用数位顺序表,试着写出第一个数,并在小组中相互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写数。

  提问:该数有几级?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怎么写?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的怎么办?

  (答:该数分两级,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让学生自己写出后面的'三个数,提出存在的问题,重点提问0的写法。

  结合数位顺序表帮助写数,边讲解边板书:

  3.结合写数的经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小结:含有两个数级的数的写法: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4题。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5题。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 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参与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程的数学教育,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年龄较小,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只有少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想想你学过哪些数?关于这些数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①我知道7大于5,2小于6。

  ②我知道4的后面是5,前面是3。

  ③9在10的前面,10比9多1。

  ④10是最小的两位数,9是的一位数。

  ⑤我还知道2,4,6,8,10是双数。

  ……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数?

  生:钟面、日历、手表上的数……

  师:(投影显示一包原装的铅笔)你能猜出这包是几根吗?(猜猜看)

  让学生打开自己与屏幕上一样的一包,数数有几根。让学生拿小棒,数出10根,用皮筋扎成1捆。

  师:你知道这10个1根是几个十根吗?(1个十)

  师生一起在1捆(10根)后面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数。11,12,…,20,再把10个单根的扎成一捆。从1数到20,从7数到18。

  (二)动手操作

  1. 假如你是小售货员,老师要买10枝铅笔,你怎样拿给老师呢?怎样拿得快呢?

  2. 小组讨论怎样摆小棒就能让老师和同学们不用去数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试着摆一摆)

  3.小组汇报:把每组摆的结果投影展示。

  4.比较得出:先摆一捆,再摆一根,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

  5.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1,学生看清数位。

  师:你知道11中的两个1各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的“1”表示的是一捆(1个十),右边的“1”表示1根(1个一)。

  师小结:1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并在计数器下面写出11。

  6.刚才我们拨出了“11”,你还会拨哪些数?再把它写出来。(两人一组,边拨,边读,边写。)

  小组汇报。

  生:①我会摆13,15,18,20,…

  ②我知道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

  ③我会写11~20了,20就是先写上2,然后在2的右边写“0”。

  ⒎师: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拿出20根小棒呢?

  (拿2捆)

  你知道这是多少吗?这是2个10根。

  ⒏练习(投影出示)。

  (1)看图读数,写数。

  (2)读一读(卡片投影)1114171820

  9.观图谈联想(教学例3)。

  (1)电脑出示直尺图(0用卡片变大)。

  师:你在这把直尺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桌商量,仔细观察。)

  (2)全班汇报。

  生1:我看到0最小,20。

  生2:我知道13前面是12,后面是14。

  生3:16比15大比17小,在中间。

  生4:有单数,有双数,还有整十数。

  生5:我想从20再往后数就是21了。

  生6:我发现越往后数越大。

  生7:我看到“0”是开头的,“0”叫起点。

  (三)形式多样,深化知识

  1. 连一连。

  教师出示一张点子图(投影显示)说明要求:按从小到大连起来,组成一幅图。(小组内进行。)

  2. 游戏――运动员集合站队。

  选8个同学戴上号码头饰:9号、10号、11号、13号、16号、15号、14号、12号。

  师:你们8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运动会,希望你们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

  (1)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号码顺序排好队,并报出自己的号码。

  (2)宣布队员参赛项目。(如点到自己的号码向前一步站好,然后再归队。)

  ①号码比14小的运动员参加50米赛跑。

  ②号码比10大比16小的运动员参加跳绳比赛。

  ③号码和最小的参加跳远比赛。

  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有下面几点成功之处。

  1. 激趣引入: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 教学形式多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回答立即获得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设计: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美育、体育、品德教育。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捆小棒》这节课是认识20以内数的一个崭新的开始,而认识11至20的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所以说是相对比较重要的。

  这节课我先通过学生数小棒,然后动手摆、捆小棒、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至20各数的表象,同时还应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让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同桌互助进行),想一想中进一步理解数位,把图像与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教材中呈现的计数器是学生第一次认识,特别是十位上每个珠子所代表的含义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我在学生建立10根一捆的概念后,仍安排学生再摆一摆小棒,即按一捆与几根的形式摆,在学生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先介绍计数器的个位珠子,然后介绍十位上的珠子,并与摆小棒的图像对应起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1捆的1放在十位上,1根的1放在个位上,所以十位上与个位上同样放1个珠子其意义是不同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摆小棒的图像,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加深了印象。本课的内容中又呈现了数的组合,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由哪些数组合成的,我就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变换小棒数量,理解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由于内容比较多,调动起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之后还需要用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所以我就把这节课单独抽出来上,学生基本上掌握的比较好。在学习方式上,由扶到引到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本节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积极思考的状态和成果,令人欣慰。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想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沟通合作。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 认识一些功能键。(1)

  由学生来说明。(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计算25×4 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呈现: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 青菜:3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计算器的组成。

  屏幕、数字键、功能键、运算符号键等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一、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练习相互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出示例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

  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规范。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4、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交换练习

  四、全课

  五、课堂作业:第7题,第8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 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自主研究: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

  出示例1,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0.9米=90厘米2490=2160(立方厘米)

  5.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7.教学例2。

  出示例2,审题。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结果保留整数。)

  三、巩固练习

  第12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3,4,5题及数训。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9

  一.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小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习课

  3.求商的近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习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1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二)P82——P89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第1课时 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3、对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①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根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

  ②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根据这个图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巩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①动手设计。

  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平移

  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移的特征。

  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

  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

  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例题、“试一试”,第46—4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景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6、7减几的计算方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愿意与别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到了,智慧爷爷要带同学们到课外去学习一些知识。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观察情景图

  (1)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建立模型

  1、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哪种方法更能表达图意呢?

  (1) 学生评价,教师引导。

  (2) 学生讨论并列出算式。7-3=4 7-4=3

  2、“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列式,并简单表述想法。

  四、应用拓展

  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智慧爷爷很高兴,他要奖给你们一些礼物只要你们答对问题,礼物就属于你们。

  1、“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列式。

  (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交流时重点探讨第3幅图。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说图意,再填写算式和得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再自己画线连一连。

  4、“想想做做”第5题。

  7只蜻蜓,飞走几只,还剩几只呢?

  填完7-□=□后,再交流。

  5、“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回答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提问题的能力。

  6、“想想做做”第4题,“吃蛋糕”比赛。

  蛋糕上写着3组算式,让学生比较每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智慧爷爷带我们到课堂外面去,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得到他的礼物的?

  七、 六、教学后记:1 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 学会通过数的分合来学习新知识。

  3 对于利用加法求减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利用。

  4 计算的时间太长,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快的反应出来。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4

  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指出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间的相互转换。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简单描述看到的形状。比较几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或上视图)。

  本单元教材安排一道例题和一次想想做做,都是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一道思考题里观察的物体要复杂得多。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观察了由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这些都是继续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从3个小正方体的拼摆至4个小正方体的拼摆,数量上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得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例题出示三个都是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由大卡通引导学生先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再从侧面和上面看,也分别比比形状,这些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要求。

  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不只例题中的三个,还有许多。因此,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继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且画一画。这些要求既与例题自然衔接,又比例题适当提高。摆一摆让学生整体感知物体的特征,先摆再看便于学生理解物体某个方向的`形状。例题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摆一摆的要求,教学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摆的物质条件,绝不能图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实物图代替看摆出的实物。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是表达观察、思考结果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宜过高,能画出草图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依据视图摆出物体,其中第(1)题的摆法各只有一种,第(2)、(3)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摆出既符合视图要求,形状又不相同的各个物体。引导他们经历研究视图的结构想一想应该怎样搭动手拼搭验证搭成的物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发展空间观念,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进行第(2)、(3)题的拼摆时,可以分步进行。如先拿2个或3个正方体放成一排,再把其余的正方体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想想有几种放法并检查摆出的各个物体的视图是否符合题意。第5题是第6题的铺垫,每个楼房模型都只要4个正方体就能搭出。学生在搭的时候,会自觉体会其中某个正方体被遮着,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能理解那个看不到的正方体事实存在,也是空间观念的反映。第6题左边物体中的各个小正方体都能清楚地看到;中间物体中的个别小正方体不容易看到;右边物体中有个别小正方体被遮着,不能直接看到。说出三个物体各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难度不同,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数、怎样想的。

  思考题是从前、后、左、右分别观察由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供教学选用。要注意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1.面积概念的形成。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小黑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卡片,硬币,学具袋,彩色笔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你会计算它的什么?

  生:周长师:什么是周长?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它的面。

  二、探索感知面积大小

  1.摸一摸。

  师: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自己手的面、数学书的面、课桌摸一摸你身边物体的“面”。(生活动。)

  师: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师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能摸到的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有些“表面”是平平的,有些“表面”是弯曲的,有的大,有的小。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你们能用数学语言给取个名字吗?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

  小”就叫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小组活动:把手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卡片的轮廓描到纸上,将描好的图形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小组涂的图形中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

  师:刚才你们涂的都是什么图形啊?

  生: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你们涂的这些都叫平面图形。通过描轮廓和涂色,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师:那么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什么呢?(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

  生:面积。

  3.小结“面积”的含义。

  师:现在,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什么是面积)同桌用简练语言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生归纳小结。)

  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数学专家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你们说的和专家说的很接近,同学们的概括能力真强。

  4.面积与周长区别。

  师:通过刚才的涂和画,想想周长和面积是一回事吗?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生:周长是物体表面边线的总长,而面积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

  三、比一比,探究方法

  1.出示一组图形。

  师:现在请大家看这两个图形,谁能用上“面积”这个词语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你认为它们谁的面积比较大?

  生: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呢?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用眼睛看,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2.动手探究。

  师:请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你们先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并根据需要用身边的工具证实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出的方法多。(生活动。)

  师:现在这两个图形用眼睛看,看得出来谁大,谁小吗?

  生:不能。

  师:那么该怎么办呢?请动用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大家一起商量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请你们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用剪拼、数方格、摆正方形、摆硬币等方法,并汇报。)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有的小组说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比一比,这用的是“重叠法”。(板书:重叠法)有的说把它们重合在一起,再把多的剪下来,拼在一起,比一比,这用的是“剪拼法”。(板书:剪拼法)有的说用同样的硬币摆一摆,看哪个图形摆的硬币多,哪个图形就比较大,这叫“拼摆法”。(板书:拼摆法)还有的小组通过讨论,认为只要把这两个图形画上同样大小的方格,数一数方格数就能知道谁大谁小了,这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板书:数方格。)

  师:大家想的方法可真多。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关于“拼摆”的方法。刚才那位同学说用硬币摆,你们还能用什么图形来摆。师:现在我要请你们用行动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请同学们用学具袋里提供的材料,动手摆一摆,看究竟哪个图形面积大?要求:4人合作,摆一摆、贴一贴。张贴时,一个图形紧挨着另一个图形。两张图形贴完后,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师:拼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拼摆的活动,你们观察这几个小组的作品,比一比,用哪个图形来摆是比较科学,比较准确?为什么?

  生:用正方形来摆是最好的,没有剩,也没有空隙

  3.小结。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用正方形来摆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方法。那么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就可用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多想一些办法,还要考虑哪种办法更科学就选用哪种办法。

  四、实践应用,巩固延伸

  师:现在请大家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完成课后的第1~3题。

  2.完成书中的“画一画”。

  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1-16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09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30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9-07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8-21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2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28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30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8-13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优秀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