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

时间:2024-05-16 16:04:2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初中美术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美术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悉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工具、材料。

  (2)让学生体会到传统绘画中的笔墨韵味以及感受到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重 点:对中国画的欣赏与体会

  难 点:用水墨绘画语言来传递感情

  讲课类型:综合运用

  教具、参考书:课件、《线条的世界》、《美的历程》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请说出一句形容梅花的诗词,并且解释诗词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

  设计说明:

  1、以组为单位采取竞答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2、引用有关梅花的诗词来导入,通过对诗词的分析让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以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在文学艺术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点到“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中国画常用的题材及这些题材所反映的人格精神。

  展开:

  A、中国画常识 [结合课件讲解]

  一、提问:如何欣赏中国画?

  设计说明: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总结如何欣赏中国画,可以从书法、印章、布局、内涵、诗句等几方面来评叙。

  二、国画表现

  根据题材国画可分为:山水、动物、花鸟画、人物画。

  根据制作技巧国画可以分为: 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

  设计说明:运用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三、国画流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独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

  岭南画派始于晚清时期,二高一陈即为早期著名创始人,二高即为高剑父、高奇峰,陈即为陈树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内外华人都喜欢的著名画派。

  被称为“岭南画派” 第二代中最出色的画家关山月、黎雄才,无论在审美意识上和艺术成就上都超越了他们的老师高剑父,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关山月的超越首先在于重大题材的开拓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上,这是“岭南画派 ”绘画革新的灵魂。

  关山月的第二个超越,就是以写生为基础,不断的求新求变。这也是“岭南画派 ”不断发展的'秘。关山月的国画成就,来自两方面,一是重视写生,眼界开阔,感触新鲜,它饱含生活气息、时代风貌和画家情怀,由于立意不凡,因此显得格调高雅。二是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画论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就有理论作指导,有比较、有鉴别,能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子。他在艺术上不仅超越了高剑父,也不断地超越自我,在“岭南画派”的继承和发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设计说明:因为教材中涉及到画家关山月的作品所以在这里选用岭南画派及关山月作为插入的知识点

  B、学画梅花

  一、 提问:请同学说说有关于梅花的知识或故事?

  设计说明:了解梅花,为下节课画好梅花作准备。

  二、小结:梅花又名春梅、红梅。蔷薇科李属,高可达5一6米。树冠开展,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叶宽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阔楔形,幼时或在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于1、2年生枝梢,萼筒钟状,有红,暗红及绿 色等。花有单瓣或重瓣,白色、红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开花,后发叶。核果近圆球形,黄色或带绿色,5-6月成熟。

  梅花又名“五福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以一种鲜花来寓喻某种情怀,这在文明民族中是一种共有的现象。但用梅花来寄托多种情思,这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

  三、画梅花

  介绍国画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笔 毛笔以其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落纸易于凝重厚实,中锋、短锋则兼而有之,新笔笔锋多尖锐,只适于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更好。有的画家喜欢用秃笔作画,所画的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美。

  墨 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

  纸 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用画容易掌握,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渗透迅速,不易掌握。

  画梅花的步骤: (重点讲解)

  动笔前先想好布局,最好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笔

  1、画干:酌浓墨画老干暗部的边缘线,要注意枝干的转折,画亮部枝干的边缘线时要把笔上的墨吸干,尽量让留在笔上的墨少而淡。画树皮时要把笔上多余的水吸干,然后酌浓墨由暗至亮皱檫。

  2、点花:分点深花和点浅花,点深花墨要浓、点浅花要用淡墨。

  3、画花蕊和小的枝干

  4、画背景(背景可以最先画也可以最后画,这要根据画面来安排)

  设计说明:结合作品来讲解,这里是本节课的重点,老师可以现场示范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和重点

初中美术教案2

  教材分析

  《时间的表情》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本册教材“设计。应用”的第一课。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未来,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利用身边可用的材料创造出富有形式美感的钟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学习的实际,通过了解钟表的历史发展以及动手设计制作钟表,增强对古代文明崇敬之情。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巧妙的加工和重新结合,可以创造出富有形式美感的钟表,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了解钟表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聆听钟声、欣赏图片、触摸时间等活动,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充分感受时间的存在,培养珍惜时光、关注生命的意识。

  实践与创造:掌握钟表设计的基本方法,采用新颖的方法设计制作一款钟表,赋予废旧材料新的生命,表现独特的创意,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欣赏与评价: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角度来评价设计,体现出设计形式美。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钟表装饰设计、创意制作。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体悟钟表的个性化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具:各种钟表范例、多媒体教室。

  学具:适合制作钟表的废旧材料、刀、剪、胶带等。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素材

  学生分组到钟表专卖店参观考察,拍摄各式钟表的图片,获取创作灵感,联想生活中的哪些废旧物品可以和钟表发生联系?收集这些材料,看谁准备的材料更新颖,更具有特点。

  (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掌握并思考如何成功设计制作一个富有特色的钟表)

  2、感受时间的变化

  感受一下时间在一天当中的变化,同时设想一下你在这一天都干了些什么?感受一下时间在一年中的变化。时间在我们的一生中也在不断的变化。

  教师:看了这一连串的图片之后大家有些什么感受?时间在慢慢地流逝着,我们要好好的把握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

  (在进行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合理的利用时间,把握时间,与德育穿插起来,并为下面要进行的项目做铺垫)

  3、观看时间的“表情”

  A:提问:你想过要测量时间吗?你能用身边找得到的东西来制作一个简易的计时器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制作一个钟表,引出课题《时间的“表情”》。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从古到今,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出示课件

  B:看了古代的计时装置后,你们觉得那时候的计时装置有些什么特点?(很原始,不够精确),

  今天的钟表机械师们已经制造出十分精确的钟表,不但精确而且携带方便,还给它们加上了有趣而美丽的“表情”,下面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设计师的精彩创意吧。出示课件

  提问:看过不同外形、不同读数、不同装饰的钟表,你对哪一款印象最深?谈谈你的见解。

  (通过古时与现代的钟表对比,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到钟表所应该具有的特点和装置)

  4、体验与实践

  A:思考一:钟表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钟表的外形设计

  (2)时间的读数设计

  (3)钟面的装饰设计

  出示图片引出总的归纳项目

  思考二:在设计钟表前要考虑哪几个因素?

  实用:要求读数准确、易于认读。

  美观:要求材料新颖、方法独特

  (通过多媒体展示归纳出设计钟表的基本方法和设计因素,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如何进行钟表设计)

  B:教师示范制作钟表

  在示范时带着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钟表的制作方法:

  (1)漂亮实用的钟表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你们准备运用什么材料来设计制作?

  (3)准备给钟表设计什么样的外形?

  (4)加上什么样的“表情”来装饰?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教师边提问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在观看示范的时候能够参与其中,不停的思考回答,为自己接下来的设计理清思路)

  5、钟表设计大赛

  “表情”时钟店招聘设计师:

  要求:具有新颖独特的设计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招聘办法:用自备的材料现场设计一只时钟模型,时间15~20分钟,设计新颖、造型独特。

  (提出注意安全)

  (以钟表设计大赛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制作,更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

  6、作品展示评比

  A:请各设计师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设计作品!

  B:请其他设计师也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为什么?

  (通过自评、互评、总评的方式评价各自的作品,让学生在评价时能够互相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7、拓展延伸

  引出德育教学内容,鲁迅曾经有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好好把握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要学会珍惜时间,关注生命,关注未来!

  (与教学第一步相呼应,以德育穿插开始,并以德育穿插结束,更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8、教后反思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钟表的图片,积累了视觉素材,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废旧物品,发挥材料的肌理美,始终贯彻废旧物品再利用的环保理念。选取的设计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不花钱,另外,可以选取一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材料,在设计制作时能够把地方特色融入在设计中,使作品更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小组活动时,要集思广益,分组进行,避免个别同学“单干”,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设计钟表时要考虑色彩的搭配,考虑作品的形式美,特别是外形的制作,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加作品的情趣性。

初中美术教案3

  课题:

  一、教 材 分 析 (向日葵)

  本单元(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3课 向日葵)选择色彩表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向日葵色彩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并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 按照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有关要求,向日葵设置欣赏感受和创作表现两个学习活动,旨在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教材侧重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改变传统教学的色彩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法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教材以“向日葵”照片导入,一方面从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另一方面从自然形态感受色彩的基本特征。教材从自然形态过渡到绘画作品欣赏,呈现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作品,对其色彩进行重点分析,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情感反应,了解色彩和笔触的关系。

  教材从《向日葵》的色彩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层层展开教学。“活动一”要求学生尝试改变向日葵的色彩、笔触,感受画面效果,这种模仿改造的训练,使学生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

  教材还安排了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欣赏,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从色彩情感方面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作出积极的反应。学生通过对抽象、具象的`美术作品的色彩分析,认识色彩依附于线条和形状,运用色彩的对比、协调,达到情感表现的目的,使其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活动二”设置两种方式,其一把对自然景物的感受用色彩表现,其二直接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为教学开展提供灵活的选择。

  “评价建议”一栏对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学生作业的要求提出评价指标。学生作业侧重色调、笔触、色彩搭配等方面的评价,为教学评价提供参考。

  资料库中对色调、冷暖对比、补色对比有解释,并附色轮和补色关系图片,作为教材知识的补充。本栏还对凡·高作了简要介绍,帮助学生认识画家,从而进一步了解画家作品。

  学习大空间一栏提供色彩的情感特征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两幅,并建议学生尝试用色彩改善生活环境,提供学习迁移的途径。

  二、教 学 目 标

  *让学生体验不同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能够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特性进行大胆表现。

  *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 学 思 路

  教材提供的向日葵照片紧密结合课题,可以此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情感反应。

  教材说明色彩在绘画创作上的独特作用,选择了凡·高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向日葵》,从主题与色彩的情感表现和画家的艺术魅力而言,凡·高的《向日葵》无疑是很有说服力的图例。从色调、对比色彩的运用、用笔特点等方面予以分析,对其细节放大,加强视觉效果。教学可以此为切入口,对作品从色彩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色彩的表现力。

  画家运用色彩特征能增强作品的情感力量,为此教材提供了三幅不同风格的作品,一幅康定斯基的抽象画,以及一幅农民画和一幅油画作品,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欣赏,培养其基本的艺术态度。“活动二”学生运用色彩创造表现,教材附两张学生作业图片,一张是表达快乐的情绪,另一张表达对自然风景的感受,可以用来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初中美术教案4

  教材分析:

  版画是一种间接型的绘画形式,是通过制版和印刷来完成,并具有复数性的平面作品。凸版单色版画,学习用油滚,毛笔,毛刷,涂布在版的相对高,凸面上印刷完成。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了解版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

  ②技能目标:运用多种材料制作纸版画,学会制作方法,尝试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幅单色版画。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的制版和上色。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范画,纸版,吹塑纸,水粉纸,画笔,小铁夹铅笔等

  学生准备:

  水粉颜料,水粉纸,吹塑纸,画笔,纸版,剪刀。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工具.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让学生将白色卡纸剪完,贴到彩色之上,然后涂上色,印成许多份送给同学。让学生讨论这种制作方法,这种先制版再印出图画的方法就叫版画

  三、作品赏析

  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对比展示,介绍多种风格与特点的版画作品。

  四、版画介绍

  1、版画是刻刀或其它工具在平面板材上作画,它不同于一般绘画。刻制一块版画即可印出多幅同样的作品,主要分黑白两色和彩色。

  2、版画的种类——金属版画.木版画.纸版画等

  3、几种版画的制作方法:分可以分为漏版法.刻版法.剪贴法等.漏版法:是把需要着色的部分刻掉.形成镂空的效果.

  刻版法:指在木板上用刀等工具刻制成的底版.

  剪贴法:使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用胶水贴在一底版上.五.演示版画的制作过程

  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并制作。

  ①、用铅笔、圆珠笔等硬笔在吹塑纸上面用近似篆刻中阴刻的方法,接刻画出所需要表现的内容.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②、学生动手制版,自画,自刻,4个人为一组制作,两个制版,另外两个在水粉纸上涂色。教师作巡回指导,刻外轮廓纸选用较粗的笔刻,稍微刻重一点.

  ③、印刷过程:首先,固定一端。然后,涂上颜色,注意颜色不要涂得太多,注意留出轮廓线,颜色要浓要稠。最后,涂好一部分颜色后将画纸盖回版上,在相应的部分用手掌压扫.如印的效果不理想可以重印.(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置不能移动)

  注意:涂色可以一次用沾有一种颜色的笔,将所有的部分涂好.粉印除平涂外也可以采用叠印的方法,产生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

  ④.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制作。

  六.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学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标准:1、造型是否新颖,具有独创性。

  2、制版、印刷技法是否正确。

  3、画面中点线面分配布局是否合理。

  4、是否已基本掌握版画的制作技巧。

  七.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了版画的起源与制作原理,理解了版画的种类和版画的`制作方法。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情趣,使我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要用我们的画笔描绘更美好的生活。

  教学反思

  《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单色版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构建一种自主探究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动手尝试,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一、由浅入深,结构清晰。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课件演示,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水平不断地提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二、教学方法多样,情境自然。

  在版画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版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对版画初步接触,版画原理生疏,所以在本课中,教师演示版画制作过程,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版画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吹塑纸版画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创作出内容丰富新颖的版画作品。

  重学生的主动参与,重思维,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学的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抓住版画的关键:制作凹凸版画,进行发放思维,学生想出了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学生自己找原因,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思考。课堂教学中,我用浅显易懂的相关问题,循循善诱地引导教学演示,使学生对于版画知识的了解更加容易。

  三、合作探究,相互提高。

  本课我以小组合作完成一件作品,在绘画、制版、印刷的过程中,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在掌握与了解版画的过程中,培养了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精神,同学围坐一起学习,气氛更轻松。

初中美术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印象派产生的时期、画派的主要画家及作品的特点。

  2.通过作品欣赏、知识讲解、笔法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感悟印象派作品光与色的关系,尝试运用丰富的笔触表现景物的色彩变化。

  3.激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课,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来完成。教科书通过对印象派画家及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印象派的产生时间、背景,画派的主要画家及作品的特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印象派的概念;(2)印象派的主要画家;(3)印象派对自然光与色的感受;(4)印象派对自然光与色的表现技法。教学中,让学生领略到印象派探索的原则和表现形式,分析光与色千变万化的依据,以及各个艺术家的作品风格特色。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体会印象派作品对光与色的感受。

  难点:掌握印象派的表现技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作品,准备好画油画的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印象派画家的相关画册。

  教学过程

  1.尝试表现,新课导入。

  (1)今天天气如何?(阴天,下雨?···)有没有关注上学途中的景色?(太阳很好,朝霞很漂亮;阴天,暗沉沉.的;有雾,景色看不清??)能不能用一分钟时间把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用色彩表现来?展示学生的画作,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景色以及对色彩的感受

  (2)l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有一批画家,他们的绘画也注重对景物光和色的视觉感受,你们知道这个画派吗?引出课题:《印象派的画家们》。

  2.引导欣赏,分析深人。

  (1)出示莫奈《卢昂大教堂》系列作品,这几幅画在色调上有什么变化?画家画的是同一座教堂吗?那为什么色彩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

  (2)出示三棱镜的展示图,师生分析,光通过三棱镜后,由白光分解成彩色光谱。

  (3)教师总结:

  莫奈根据这一原理,研究出光线与色彩的关系。画家为了更真实地表现自然界中光与色的变化,探索了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所呈现的光色变化。

  (4)出示作品《日出·印象》:你觉得这幅画画得好吗?如果你是评论家,请你评一评这幅画。教师从表现方法上进一步引导(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什么时间?天气如何?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光与色的关系人手,了解作品对光与色的客观表现。

  (5)教师总结:《日出。印象》描绘的是法国北部勒阿佛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的印象,它采用速写的方法,与传统风景画细腻的画法显然不同。当它公开展出时,当时的艺术批评家勒鲁瓦发表文章,以这幅画的名称来讽刺与莫奈作品相同风格的绘画为“印象派"这一本意为嘲讽的名称,恰好符合立志革新的莫奈等画家强调真实地表现客观对象瞬间印象的艺术主张。

  3.欣赏作品,加深体会。

  (1)出示西斯莱的作品《马利港的洪水》。作品描绘了什么景色?给你什么感受?画家是如何表现的?

  (2)出示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作品的光源来自哪里?给画面带来了怎样的色彩感受?

  (3)出示雷诺阿的作品《拿喷壶的女孩》。画面中哪个地方最吸引你?画家是怎样表现的?

  (4)雪给你什么感受?描述一下下雪时的情景。雪给印象派的画家毕沙罗什么感受呢?展示毕沙罗的作晶《歌剧院大街:清晨雪景》。请学生说说画家是用了什么色调来表现清晨雪景的,飘飘扬扬的雪又是如何表现的?(5)将几幅作品的局部放大,让学生找找作品中用笔、用色的共同点,并进行总结。教师总结:印象派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色彩并列的画法,画面中出现了明照的笔触,欣赏印象派绘画时需要在一定距离J't、去观看,这样才能将并列的色彩通过观者的视觉融合,使色彩,短得和特丽明亮,-

  4.尝试表现,技法体验。

  (1)展示莫奈的《睡莲》,让学生分析画中不同的笔触,并说说这些笔触用在了画面的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

  师生总结:点的笔触一一睡莲;竖的笔触——水面;横。的笔触——远处莲叶;醢线的笔触——近处莲叶。笔触变化丰富,因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2)将课前对早晨印象习作进行再创作,尝试运用不同的笔触,表现出不同物体在光照下的色彩变化。

  5.知识拓展

  印象派作品欣赏。

初中美术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标志的功能;引导学生认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了解设计艺术所运用的基本美术语言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策划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将视觉传达设计与科技、文化知识、现实生活环境综合考虑,并付诸于实施,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教学重点:旅行团旗帜和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旅行团旗帜和标志设计的创意,以及将创意用图文(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搭配适当的色彩,体现出本次活动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如何在旗帜和标志上体现旅行目的地的特色?

  2.什么样的色彩搭配适合制作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3.教师介绍标志这一视觉传达设计艺术。

  4.学生浏览鉴赏。

  学生分小组议论所浏览的不同的旗帜和标志资料,畅谈各人感受,小组代表归纳成文字并代表小组成员进行陈述。

  5.教师做简单归纳。 引导学生对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与历史、地理、人文文化背景关系的认知。了解色彩对比的一些原理,从而认识标志艺术。

  二、教师结合旅游名胜古迹的特色介绍旗帜外形设计、标志设计的基础知识。

  1. 旗帜外形设计基础知识:基本形与基本形组合

  2. 标志设计的基础知识:

  (1)标志设计的含义;

  (2)标志的`构成形式分类;

  (3)标志的造型要素与构成形式;

  3.标志设计的要求。

  三、安排学生设计制作学校春游或秋游时班级的旗帜和标志。

  要求: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独特、体现出个性的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1.学生进行设计制作。

  2.学生议论、比较。

  3.学生进行设计小样修改、完善。

  4.学生完成设计制作。 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作业评价。

初中美术教案7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的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我们都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

  (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

  (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在仔细看、认真听后,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我们都变成荷花,正在池中翩翩起舞呢!接着,我让学生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读,动情地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难怪课文中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哩;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呢;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巧妙设计问题,发展求异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着主导的地位。这是因为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发展,往往能产生某种新奇的思想,这是求新、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别注重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我请学生简要发表意见评价文中人物。学生反复读书,合作交流,互相争论,俨然是一个个优秀的评论家,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曹操真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在命令士兵射箭约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不见对方有任何进攻,就应该想到其中是否有诈,派几个士兵前去‘侦察敌情’不就真相大白了吗?”“我也认为这位大军事家临阵指挥时应变能力不强。在不明对方虚实的情况下,可想一个两全之策――放‘火’箭。给箭头涂上汽油,点燃后射出去,船上有人可伤人,有草把子、硫磺这些东西燃着后更会使他们全军覆没,哪还有他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鲁肃怎么有点像两边倒的‘墙头草’呢?”……

  一个问题引来了一番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闪烁着创新的'光芒。重要的不是出现了问题答案的多样化,而是显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个巧设问题引发争议、评论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精神的过程。

  (二)适时适机延伸,诱发想象联想。

  想象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幻想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受过想象力教育培养的比没有受过教育培养的学生,想象力要提高94%。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机延伸,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习《池塘边的叫声》时,可以问孩子们:“青蛙是怎样把岸上美丽的景色告诉小鱼的?”他们有的说画下来拿给它看,有的说用摄像机拍下来让它细细欣赏,有的说写成一段话读给它听。

  在教完《雨铃铛》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看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用“雨点像什么”的句式来描述。孩子们眉飞色舞,说得异常兴奋:有的说雨点像一粒粒黄豆,有的说雨点像亮晶晶的珍珠,有的说雨点像他们玩的小玻璃球,还有的说雨点像舒克、贝塔两个小老鼠伤心的眼泪……从这些富有童稚童趣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意。这是在教学中利用再造想象拓宽思维,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培养变通思维,这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实际,适机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训练,就要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学完《再见了,亲人》,可问学生:“在中朝人民依依惜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会诱使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想象,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

  喜欢搞活动,想搞活动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经常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读书交流会、美文诵读比赛、演讲会、辩论赛、课文插图比赛、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等,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游戏及小制作,引导学生深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我校近几年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语文活动:

  一是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每月的读书活动都确定主题,如以“在名著的沐浴下成长”为主题,教师向学生推荐、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每周开展的优秀学生代表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优秀学生的口才,而且还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赶超的榜样。

  三是设计班级文化窗,不仅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知识共享的园地,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他写作,你组稿,我排版,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也可以构成学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是开设美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潜移默化进行美育的渗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评析,为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投身社会实践,展示创新才能。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工厂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教师要寻找、挖掘可供学生实践的活动环境,如我们的学校门口,大摊小位占据,大有“包围之势”。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以《我们的学校被包围》为题写一篇见闻,并鼓励学生给城建局局长写信反映情况。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融入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自拍环保照片,自绘环保画,并在照片或图画下面编写公益广告词。学生在照片或图画下面分别写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花儿在提醒人们:别摘我,我怕疼!”、“破坏环境就等于慢性自杀!”“保护环境,营造绿色家园。”多么有意义的创意呀!

  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初中美术教案8

  单元总目标:

  1、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与研究: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活动一

  1、课题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课后拓展

  (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初中美术教案9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教材以认识生活中的标志,学习标志的设计方法与应用来组织教学内容,分2个课时进行教学。着眼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以及应用标志知识的能力。

  从地位作用看:

  本课是对过去的美术知识与生活经验综合运用,从标志设计创意和应用中,开发创意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教学内容看:

  本课教材可分两个部分:标志单体设计和综合应用。知识点有标志的分类、表现形式、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应用;实例主要有奥运会标志设计理念、设计工作室标志设计元素分析和中学运动会的系列化视觉设计等;学生活动一是设计学校公共标志,活动二是小组合作设计班级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系列化的视觉设计。教材还有相关链接的拓展内容,以及评价要点。理论虽丰富,但实践性强;概念虽很多、但系统性明确。

  从学情分析看:

  标志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视觉艺术之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在生活经验有一定的日常积累,所以,适合以师生交流互动的形式开展课程活动。并且,设计艺术所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和参与度。本教材也在这一点上做了充分的资源准备,各类实例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为第一课时,学习标志的单体设计,分信息收集(加法)、信息处理(减法)和信息传达(等于)三个环节展开,为第二课标志设计综合应用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活中的标志,学习标志设计的几种常用手法。

  过程目标:在大胆表现、自我创意中,打开发散性的设计思维。

  情感目标:认识标志设计之美,体验标志创意之美,增加对设计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标志的分类和几种标志设计的手法进行创意设计。

  难点:如何使想法转化为独特和优美的标志图形。

  四、教学方法

  1、概念通俗化:

  本课概念丰富,学生难理解,不容易记忆,教师将标志设计的手法归纳为“加法”、“减法”和“等号”,把教材的知识点渗透其中,通俗易懂,便于更好理解教材内容。“加法”即标志元素收集,各类图形符号的组合表现丰富的内涵;“减法”即标志图形的'处理,对素材进行艺术的概括与提炼;等号”即标志图形的传达,内容的定位。

  2.图形引导法:

  教学中把枯燥的理论转化成图形,用图形对话的方式,突出美术课的视觉性,在图形体验中理解标志设计的意义,突出教学重点。

  3.实战教学法:

  教学过程不重套路,在大致的思路下重实战,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境,引发课堂大胆思维的氛围,在师生思维碰撞中产生标志设计创意的火花,解决难点。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等。

  学生:作业纸、笔等绘画。

  五、教学过程

  (一)圆形相加游戏导入,理解标志的元素。

  1、圆形相加游戏

  一个圆形?

  两个圆形?

  (答案千千万)

  三个圆形?红绿灯

  四个圆形?奥迪

  五个圆形?国际奥委会

  2、引导学生发现

  打开教材,用加法的概念欣赏和理解教材中历届奥运会的标志构成元素和深刻内涵。

  3、概括要点,揭示课题

  在师生图形对话中,板书:标志设计

  图案(形、色)传达信息

  (内容)(方法)(主题)

  用特定的图案来传达特定的信息就是标志

  (二)从标志的分类中展开

  红绿灯奥迪五环正好是标志的三个不同门类:

  即公共标志企业标志机构标志??

  教材中还例举了其他门类的标志??认识标志的分类

  (三)从标志设计的方法中深入

  不同门类的标志各式各样,设计方法却有相同的规律可循。

  1、方法一:加法,举例引导

  将象征的图案通过“加法”结合,是标志设计的重要手法。

  奥迪:四个图形象征四大分部,组合叠加象征企业合并。

  奥运五环:五圆形象征五大洲,组合叠加象征团结友爱。

  结论:运用抽象图案的象征,通过“加法”,丰富的设计内涵,形成了标志。

  加法延伸:我们也可以运用形象图案的象征,通过“加法”,传递信息,形成标志。

  教材实例: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

  我们也可以运用形象图案与文字的象征,通过“加法”,传递信息,形成标志。

  教材实例:中国印标志

  我们也可以运用形象图案与数字的象征,通过“加法”,传递信息,形成标志。

  教材实例:香港回归标志

  2、方法二:减法

  通过“减法”,将标志图案简洁明确,也是标志设计的重要手法。

  注意危险:醒目的黄黑警示色,单纯的感叹号,“减”略却快速地传达了信息,形成标志。

  3、非机动车行驶:

  醒目的蓝白色,简化的自行车图案,“减”略却明确地传达了信息,形结论:运用减法,抓住事物的最基本最典型特征,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方法三:划等号除了“加法”和“减法”,要善于画“等号”,找到最契合表现主题的标志图案。

  加法,通过组合使得标志丰富内涵;减法,通过简略使得标志简洁明了。

  有了加法和减法,我们还要在设计中学会划“=”号,即标志图案和表现的主题一定要有关联与共性。

  教材实例:四个以脸形为创意的标志(设计机构财务公司学术机构幼儿用品),准确传达不同的行业特性。

  方法三“划等号”既是独立的设计手法,也对加法与减法的补充和丰富,因为在具体的设计环节中,有时往往先划“等号”,再做加减。

  (四)设计实践

  推导兼作业:也以脸形为创意,设计学校各环境和学科特性的标志。

  运用教材实例作为学生实践铺垫,有助于学生设计更具参考性和连贯性。

  (五)评价和小结

  1、根据三法进行评价:在作业实践中,运用好“加法”“减法”“等号”,通过最终的作业评比,总结出标志设计另一个重要的原则:独特(创意)新颖(美观)。

  符合了以上原则的标志,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才有较长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注;教材实例(第七工作室标志设计手稿课作为学生设计实践的第一手参考)

  2、小结:复习板书内容,引导重温教材内容。完成标志的认识和标志设计的初步学习后,下一课时将学习标志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根据教材课时设置,标志设计的应用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消化和技巧训练。

初中美术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就是为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多欣赏优秀作品,多给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机会,在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开展美术学习活动。《捏塑造型的乐趣(设计与生活)》选自江西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本课突出介绍了泥塑的含义、类别、特点、制作方法等。还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寻民间泥塑和现代泥塑的了解,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除了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基本概况以外,还更加让学生能贴近生活、学生能更好增进对雕塑的兴趣。

  2.学生能在近似于玩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自由创造的无穷乐趣,在愉快的玩耍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泥塑的特点和方法,并初步掌握泥板浮雕的制作方法。

  2.通过对民间彩塑和现代泥塑作品的欣赏,增进学生对雕塑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不同艺术类别的比较,使学生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民间彩塑和现代泥塑作品的欣赏。

  难点:使学生了解泥塑的特点和方法,并初步掌握泥板浮雕的制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1).由图片导入新课。由泥塑图片《大阿福》引入。

  (2).讲解新课(教师活动)

  1.什么是泥塑?

  2.我国五大雕塑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3.泥塑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应是怎样的?

  4.欣赏并讲解民间彩塑《渔家女》、《三只骑羊猴》、《鲁迅像》等的制作过程.

  5.欣赏并讲解现代泥塑《渔家女》、《三只骑羊猴》、《鲁迅像》等作品。

  6.让学生自己学会动手制作泥塑?

  7.选出学生中较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一起欣赏。学生注意力集中。

  (预设学生行为)

  1.学生通过看书从课方中找出泥塑的含义、类别、特点、制作方法等。

  2.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一起欣赏泥塑作品,说说作品美的妙处。

  3.能学生区分民间泥塑和现代泥塑作品。

  4.在欣赏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已归纳、概括、合作。

  5.学生本人动手制作泥塑。

  6.学生兴趣高

  (设计意图)

  1.通过对本课的理解更加能清楚地知道泥塑的含义、类别、特点、制作方法等。

  2.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目标。

  3.在欣赏民间彩塑的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更加增强对其它艺术的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6.提高作品效率。

  (3).小结,讲评

  (六)、板书设计

  1.泥塑的含义、分布、特点、制作方法。

  2.我国五大传统雕塑:陶、木、石、铜、泥。

  3.欣赏民间彩塑作品。

  (七)、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学生展示自己的泥塑作品。

  2.分组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选出你认为最好的作品,说说理由。

  3.请学生本人介绍自己在制作泥塑过程和感受。

  4.针对学生的.作品做一个等级评定并给学生提出好的建议。

  (八)、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图片展示、现场示范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直观欣赏民间泥塑和现代泥塑作品及泥塑的制作过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一般性规律,进而提高作业效率。并且我对本课讲解较为详细,学生都能掌握泥塑的基本知识,也都能在欣赏民间泥塑和现代泥塑作品过程中做到认真并积极地参与讨论,学生学习了本节后能够用文字形式表达出自己对雕塑艺术的了解和感受。本课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但我精心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并进行现场演示,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初中美术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功能。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作品在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这些都与欣赏者个体的价值观念密

  切相关。因此可以设计一些环节,和学生探讨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如人生价值、道德伦理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的含义,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能较好地理解作品并使自己能够初步树立和形成必要的正确价值观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欣赏活动的逐步深入与发展,和学生一起找出每件作品中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部分,并能对其做

  出深刻分析,引导学生在一次次剖析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美和价值。

  三、教学策略

  1.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它的创造性价值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每件美术作品,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重要。在教学中传达的不是概念,而是欣赏作品的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术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和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各种美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且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真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的永恒主题,为此,美术作品应当坚持倡导和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比如2004陈冰青的作品《木头人》(招贴)尖锐地讽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2.强调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要抛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探讨和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比如和学生探讨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如人生价值、道德伦理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的含义,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能较好地理解作品并使自己能够初步树立和形成必要的正确价值观念。课上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的层次与重难点,以引导学生欣赏活动的逐步深入与发展。欣赏作品时还可以展示一些会引起学生不同审美反应的作品,通过讨论,说明感性知觉要和理性认知结合起来,在美术欣赏中要进行分析与研究,才能有比较深刻的体验和比较准确的评价。让学生从对作品的直观感受谈起,通过老师或学生介绍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为

  学生的理性分析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再提升到对作品意蕴的探究和领悟上。

  3.以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了解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会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作品,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进行分析,从作品内容、作品特点、作品主题、深层意蕴、个人理解等方面引导学生,在教学检测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欣赏作品的方法了解,同时感悟其它的美术作品,强化学习要求。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设计目的和说明安排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布置学生自学,提

  1.课前准备

  的学习内容,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作品、前对教学主题有一画家生平、创作背景等有意识的收集资个初步的了解。料,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各小组的同学对预习情况做一个汇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

  选择1~2件作品,谈谈你对作品的理

  2.汇报与交流解。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及时的补充,肯定学生的预习情况。

  的意识,以资料呈现和汇报的学习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

  3.对比赏析作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对比以下两幅中外以问题的方式带动品:

  展示作品,引导观察思考。

  作品,说说你所看到的内容和感受。

  王文彬《夯歌》;委拉斯贵支《纺织女》;

  PPT展示:《夯歌》和《纺织女》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回答问题。

  内容描述:《夯歌》中,五个年轻姑娘在水库建设工地唱响了夯歌。《纺织女》,近景是纺织工厂里正在劳动的纺织女,远景是壁毯上画的神话故事。

  学生观察和思考,感受教学主题。

  用作品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中西艺术的表达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请同学们用美术语言,说说画面中的人以资料呈现的方

  物造型、构图的特点。同学们通过这式,通过直观教学,两幅画面的构图和内容,能够联想到什强化学生对作品的了解。

  4.教学互动与探讨

  教学内容拓展与延伸

  么样的意境和审美取向?你能分析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吗?作品分析:《夯歌》的画面造型饱满,人物呈放射状的动感布局给人以高达升腾的感觉,明亮的阳光映照这她们黝黑的脸庞和健壮的身躯。《纺织女》中,画家在现实与神话的意味深长的对照中,突出表现了劳动者健康、淳朴的优美形象。

  了解作者意图:《夯歌》中画家采用仰视的角度来表现这一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是对劳动的赞美和讴歌。作品让人感

  了解作者意图:《夯歌》中画家为什么受到青年一代现身选择仰视的角度来表现?《纺织女》中祖国建设的坚定决纺织女劳动时的状态是怎样的?心和美好理想。《纺

  织女》中,纺织女劳动时的优美体态,让人看到了劳动者特有的质朴的美。

  教师:真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的永通过欣赏作品,理恒主题,是人类社会永远歌颂的主旋解作品的内容和主律。通过以上两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题,发掘作品的深作品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虽然各有不层意蕴,表达个人同,但都表现出了劳动人民质朴、勤劳对作品的看法。

  5.作品赏析

  展示作品,了解作品。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潘蓉本《铁肩担道义》;

  陈冰青《木头人》。

  PPT展示:《铁肩担道义》和《木头人》的图片。

  这两件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法有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功能。《铁肩担道义》表现的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解放军官兵、抢险队员、白衣战士和志愿人员等起立抗震救灾的

  什么特殊的意蕴?

  就这两件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美术语言与作品深层意蕴的内在联系在组内发表看法。

  教师:艺术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美术作品就应当坚持倡导和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

  欣赏下面两幅中外美术作品:东汉《铜奔马》;

  戈雅《1808年5月3日夜起义者被枪杀》。

  讨论、比较与分析,尝试解释其不同的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

  6.教学讨论与互我们在欣赏任何一幅作品的时候,作品动的艺术表现形式、绘画语言与作品的内

  在深层意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情景,集中地显示了中国人民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

  《木头人》尖锐的讽刺了现代社会中部分不良的社会风气。

  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教师: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古今中外,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表现形式、艺术语言和内在意蕴的有机、完美、和谐的统一,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突出体现画家的情感并成为一幅经典之作。

初中美术教案12

  初中美术《黑白世界》优秀教案范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xx 。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黑白世界》 。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作品,这是一件什么作品呢?和我们平常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听见有的同学说是黑白画,还有的同学说是版画 。对,这是一幅用刀来代替笔创作的版画作品 。那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我们欣赏一件版画作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欣赏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黑白世界》 。

  (二)新授:

  中国古代的版画起源于唐朝,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个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该视频为我们介绍了什么版画知识呢?”好,视频播放完了,那哪位同学想来分享一下呢?请举手最快的这位男同学你来说,这位同学说版画是以版作为中介,艺术家用刻刀在石膏板、纸板、塑料板等材料上进行创作的作品 。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请坐 。(板书:定义和材料)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些作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请靠窗的男同学来说一下:“你说有的地方是凹下去的,还有的地方是凸出来的,每件作品都不一样” 。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完整,请坐 。版画除了有凹版、凸版之外,还有平版和孔版 。(板书:类型)

  现在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屏幕上的这几幅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并讨论:这几件版画作品有什么特点呢?听到同学们的讨论声渐渐小了,相信大家一定有了答案,请第二小组的代表来回答一下,你说第一件作品黑白对比强烈,画面看起来很朴素,简约 。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全面,请坐 。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呢? 第一小组代表的手举得高高的,请你来说一说,你说版画比我们平常的绘画作品更加概括、整体 。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下次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再洪亮一些就更好了,请坐 。(板书:特点)

  接下来到了同学们大展身手的时刻了,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欣赏 。在大家欣赏的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好啦,小艺术家们开始你们的探索之旅吧!

  你们小组讨论的真激烈!

  你们小组还可以从黑色和白色占据画面的多少来讨论一下 。

  (三)交流:

  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哪个小组想自告奋勇上台来展示你们的讨论成果呢?来,第五小组举手了,请你们派一位代表说一下吧!这位同学说他们小组发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有的画面白色多一些,有的画面黑色多一些,黑色和白色所占用的.比例不一样 。”你们小组观察的很仔细,请回座位 。版画的表现方式有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不同的方法表现出来效果都会有其独特之处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棒,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就不请同学们一一上台进行发言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交流讨论 。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黑白世界,从定义、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赏析,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对工艺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去欣赏更多的工艺艺术作品,并且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

初中美术教案13

  【摘要】本课以谜语导入,以“笔筒博览会”贯穿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笔筒,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解疑创新设计鉴赏评价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及作用

  1.教材编写使学生初步了解古代笔筒文化,了解现代笔筒丰富多彩的样式学会用剪贴、绘制等方法装饰笔筒。

  2.学生通过观察带来的笔筒实物,从形状、内部构造、颜色和图案、用途等多方面了解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笔筒,体会艺术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学习,学生学会巧妙地运用塑料瓶、纸盒等材料,制作出实用的、设计新颖的笔筒。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笔筒,师生共同关注瓶筒的多种造型及如何利用彩色纸对瓶筒进行美化装饰。

  2.学会用彩色纸剪贴的方法装饰筒形。

  教学重点、难点

  1.用废旧材料制作、装饰实用的笔筒。

  2.装饰设计的美感与创新。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以往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用废旧物做手工,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性,运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尝试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设计、制作的方法,学生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动脑,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找到新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本课的课题是《做笔筒》,我结合教学环节将课题调整为《笔筒博览会》,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热情。本课教学以自编谜语(桌上有个大肚婆,彩色铅笔装满它;形态各异巧装饰,学习写作需要它——笔筒)作为导入,以“笔筒博览会”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亲自动手设计笔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桌上有个大肚婆,彩色铅笔装满它;形态各异巧装饰,学习写作需要它。

  学生预设:笔筒。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2.出示课题:笔筒博览会

  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动手设计一个笔筒,在这个博览会上大家共同来学习、欣赏。

  二、探究学习

  1.考一考笔筒小知识

  ①笔筒的用途。②笔筒的材料。③笔筒的外形。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笔筒实物,介绍材料、外形、图案与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交流,了解有关笔筒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

  2.介绍笔筒的历史

  古代的文人雅士们把书桌上的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书桌上的第五宝就是笔筒了,它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代已经盛行。古代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笔筒作品,它们大多是瓷制品,也有用玉、竹、木雕刻而成的。它们的形态各异,花纹也各不相同。

  (设计意图:了解有关笔筒的历史文化,丰富学生知识。)

  3.寻找制作材料

  你觉得笔筒的主体可以用什么来做?你在身边找到了哪些废旧材料可以进行制作?

  学生预设:卷纸芯、奶盒、塑料瓶、薯片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养成废物利用的好习惯。)

  4.欣赏作品

  师:那么如何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制作漂亮的笔筒,变废为宝呢?

  展示图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进行描述与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5.学生利用实物合作演示制作方法,纠正错例

  (1)如何用手工纸包装主体?

  (2)如何能制作出立体的效果?

  (3)如何进行组合?如何加底?

  (4)装饰彩条不规矩如何进行修剪?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解决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6.思维拓展、疑难解答

  (1)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笔筒?它有什么特点?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老师和同学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感想,相互激发创作灵感。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作实践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一个有特色的笔筒。

  (设计意图:明确作业任务,鼓励学生创新设计,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四、作品展评

  1.学生将设计制作好的笔筒放在博览会的展台上。

  2.自评与互评:

  (1)介绍自己设计的笔筒的最满意的地方?

  (2)说一说你认为最有特点的笔筒,特别的地方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评价是互学的过程,在相互借鉴中提高设计与创作能力。)

  五、课堂延伸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变废为宝的物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创造,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趣!

  (展示瓶人作品)

  六、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自编谜语作为导入,以“笔筒博览会”作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动手设计笔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在“考一考”环节中,说说笔筒的用途、材料、外形,并展示笔筒实物直观的进行讲解与描述,挖掘学生的已有知识。探究笔筒制作材料过程中,鼓励学生科学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养成废物利用的好习惯,如:卷纸芯、奶盒、塑料瓶、薯片盒……教师展示作品图片,学生带着问题研究笔筒的制作方法,通过对比赏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制作方法,如:彩色纸包装、粘贴立体人物或动物的`五官、组合粘贴、制作系列笔筒……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的个性展现。

  本课的教学亮点是教师提出了几个制作中出现的困惑,寻求学生来帮助解决:①如何用手工纸包装主体?②如何能制作出立体的效果?③如何进行组合?如何加底?④装饰彩条不规矩如何进行修剪?以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到前面来展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演示并讲解,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探究氛围浓厚。

  在作品展评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博览会展台,能更加充分的展示学生的作品,为课堂又增加了一份精彩。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到前面来,说说自己作品最满意的地方与发现其他作品中的优点,与伙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课堂延伸的目的是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废旧物品不仅能制作笔筒,还能制作其他奇妙的事物,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造……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宽广的教学环境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

初中美术教案14

  第一周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2、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3、对石窟艺术几个主要时期彩塑及壁画的特点有所了解。

  4、对佛教传入我国及四大洞窟艺术概况有初步的认识。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佛教的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过程。

  2、能对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了解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散失过程,汲取历史教训,体会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分析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对不同时期莫高窟佛教艺术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佛教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九色鹿》动画片

  稳定学生情绪,逐步导向课题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他们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动画片吗?

  2、你知道这部片子中的故事是来自哪里?

  3、播放《九色鹿本生》视频。

  《九色鹿》。根据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故事改编的。教导人们要诚信、向善。学生谈对敦煌的.了解。壁画,彩塑、藏经洞、王道士。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予以补充。

  4、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

  (三)、敦煌的历史

  通过同学们得发言,看来大家对敦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信息有些零碎,片面。今天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敦煌之旅。看看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1、板书:《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引用佛教的术语,我们今天就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2、结合PPT课件展示

  3、板书:敦煌的地理位置

  请同学们观看这幅《丝绸之路》地图为例讲述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石窟艺术产生的背景之相关知识,建立历史大坐标,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知识点相关联,更好地理解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板书:敦煌的历史及“莫高窟”名称的来历(视频)《丝绸之路的兴盛引发莫高窟的开凿运动》

  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常识讲解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五、佛教艺术(选择敦煌艺术中比较有鲜明时代特点,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是学生易于比较易于接受。)

  1、板书:莫高窟彩塑艺术优秀作品赏析(PPT)

  2、板书:莫高窟壁画艺术优秀作品赏析

  3、《引路菩萨图》这幅图现藏地为英国大英博物馆,为什么我们

  的国宝却在别国的博物馆里?

  (承上启下,引出莫高窟国宝流失的话题。)

  六、百年耻辱藏经洞

  板书:莫高窟的藏经洞的来历:

  请学生讲述藏经洞的发现过程与被盗经过。

  播放视频《莫高窟的艺术衰落与文物的流失》(教师补充)PPT敦煌文物流失时间及偷盗者名单

  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国外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七、探究学习

  1、四大洞窟简介:(PPT图示)

  (了解中国石窟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四大石窟不仅增加了对石窟艺术的了解更有利于学生们对比观察研究我国各地石窟艺术的不同艺术特色)。

  2、知识拓展建议:请同学们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对比研究我国四大石窟艺术。试着做一份研究报告。在下节课上给全班同学做一个个人研究汇报

初中美术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以日常家用电器的造型设计作为教材的主体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产品,《缤纷家用电器》形成面对生活实际需要的设计意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本课提及的家用电器基本上包括了一切需要耗用生活用电或电池进行工作的家用物品。

  教材试图以展示造型各异的常用家电图片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并让其了解设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作用。教材提供了一张学生课外进行家电市场调查活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及参与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合作交流的水平。教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相关图文资料,给调查方法必要指导。整理资料的学习活动能有益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良方案,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为后面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教材p11以家用理疗仪的设计草图作为教学范例或许还不够典型,教师可以尝试选择学生更为熟悉与更加实用的家电产品,展示效果将会更好。

  “活动一”是与“活动二”直接相关的一个课前准备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尝试有目的地进行市场调查,为“活动二”的设计改造提供信息与依据。

  “活动二”的设置根本意图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因此,如果能够更加积极明确地提示借鉴“活动一”市场产品调查的学习成果,或许比对自己家里一件电器进行设计改造,更能促进此种意识的提高与强化。

  “活动三”在“活动二”的基础上,突出了把设计稿进行视觉美化,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的意图。

  “评价建议”中对前两个学习活动的评价重在学生学习态度,对后一学习活动在知识的理解运用方面提出了一定指标。

  “资料库”关于工业产品设计程序的说明,有利于学生对产品设计过程的了解,从而提高对工业造型设计的整体认识。

  “学习大空间”中提供了设计效果图的绘制步骤,鼓励学生在表现技法上有所追求。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参与有意识的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2、能够根据整理的调查信息,提出改良产品设计的方案,并画出大胆创新的创意稿。

  3、能够掌握家用电器设计效果表现的基本技巧,绘制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

  4、能够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体验设计对人们生活品质提高及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教学思路

  整个基本教学过程由“信息调查——设计创意——效果表现”三部分组成,先是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市场产品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然后整理资料,提出设计方案,进行创意设计构思,再绘制设计创意稿,尝试独立创意设计,最后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

  针对本课社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突出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与交流,是本课教学组织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积极布置学生认真完成好相关准备活动,是保证课堂教学互动深入展开的前提。

  首先发动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协作调查了解与一件家用电器相关的产品信息,并整理成文字资料。这件家用电器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家中认为设计不够满意的产品,也可以直接调查学生自己喜爱的家电产品,比如mp3播放器、随身听等电子产品,目的是为“活动二”的设计改良活动顺利展开做准备。教师在活动前对调查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宜应作必要指导,帮助学生根据“活动二”的需要,有目的、有方法地完成产品市场调查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对家用电器的市场信息调查包括产品使用者的情况调查,市场销售的情况调查,国内外同行业的产品情况调查等。例如学生针对产品使用群体分类调查时,可分别记载长辈与同学对此产品的意见反馈。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用表格形式记录,可根据产品特点设计表格,例如可以视其功能、形状、颜色、材料、质感等予以记录,再给予等级印象评定。

  另外,调查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例如可以收集宣传图片资料,也可以用速写方式画出产品,对特别的细节设计处理可画详图,还可以用摄影的方式记录。

  然后整理资料,写出调查总结,将要改造的家用电器的图片资料连同改造方案一起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交流意见,画出“活动二”要求的设计创意稿。学生作业可通过自由联想与大胆构思画出设计草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同学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在以学生互动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的方式中进行。

  “活动二”的另外一种教学组织方式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尝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进行“活动一”的资料整理,写出调查总结的同时,画出通过小组充分酝酿的家用电器改造方案创意稿,并写上设计说明后,再进入到“活动二”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让各个学习小组之间交换创意稿。每组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其他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每组同学也可以积极阐明自己原有的设计创意主张,补充、完善本组的改良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在学生互动促进中推进,在教师适当观念引导中深入,最终帮助每组学生获得一种更为合理的设计改良创意。

  接下来进入“活动三”的学习。教师适当强调工业造型设计创意效果表现的要求,在作品分析过程中,突出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下,体现产品的形、色、质等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通过经典图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来加强学生对表现技巧的认识。提示学生注意把握产品效果图绘制的一些表现方法与技巧要点。然后,布置学生独立设计一种家用电器,画出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最后可以让每组学生自己集体评出本组的最佳设计创意表现图,并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及展示。

  四、教学选择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学生对家用电器的日常认识或许只是停留在老式台灯、电扇、电话机的阶段。学校附近也不会有可以支持进行市场调查的电器市场,现代都市涌现的许多新型电器难以进入学生的视野。对此,教师可以直接从台灯等最常见的电器设计入手,甚至就是泛指照明用具设计等更加普遍的电器产品也可,省去市场调查的活动环节。

  即使在此种教学条件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还是可行的`。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每组学生直接对自己家里使用的电器进行绘制后,征求家长对电器使用的看法,根据教材p10提供的表格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参照前面提示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活动。

  对于绘画工具严重缺乏的地域,教学中只需要求绘制产品设计创意铅笔稿的阶段,教师可以针对铅笔效果,适当提出些画面美化的技法,比如:把产品草图的外轮廓线加粗强调,运用侧锋线条在体块转折处加强两个块面的明暗对比等。

  五、教学建议

  本课两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应该主要是教学总结与交流时间,把大量的学习活动内容安排在课前布置完成。把握这点是教师赢得教学主动的关键。

  “活动二”的相关课堂教学如果建立在学生已经课外完成了“活动一”的市场调查活动,并已分小组画出了改良设计稿的基础上,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变成教师引导学习小组之间更有意义的教学讨论了,教师将拥有更多教学引导与评价的空间,根据小组市场的调查分析介绍与创意稿的绘制情况,总结各个学习小组“活动一”的活动开展情况,而且在此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势必会更加完善各个小组原有的改良设计构想,学生还会有较充裕的时间再去加工、完善原有的创意稿,这个过程将极大地强化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的意识。如果把学生的家电市场调查分析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再去绘制改良设计的创意稿,那么45分钟内学生很有可能就仅仅只能完成这些初始状态的学习任务,严重缺乏教学双边的反馈与交流。这样,教学就基本上失去了活动设计本身的价值,退化为简单的自由绘制一个产品构想了。

  学生作业练习形式在原则上可自由多样化。但是,面对单位课时的教学目标而言,“活动三”的设置是试图在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上能有所突破,因此,“活动三”的产品设计效果稿比“活动二”的产品设计创意草稿应当适当考虑一些表现技法要求上的梯度递进。

  教学过程中,教材上运用马克笔工具(或者水彩笔替代)绘制的方式最为简单易行,适合作为一种基本的表现技法向全体学生推荐。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几张马克笔绘制的家电产品效果图,注重总结此种方法绘制的基本技巧要点,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迅速提高整个班级教学的技法表现水平。尤其在“活动三”的动手练习展开前,先以马克笔工具为例,强化一种工具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的基本技法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二”的改造设计作业是在“活动一”的主动学习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可以看成是一种尝试性的设计,应重在学习的过程评价。而“活动三”的设计作业是在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作业的评价应有一定技术评价指标要求。评价可以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相关评价结合起来。

【初中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美术教案02-24

初中美术教案05-16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11-15

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案10-18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合集】01-29

初中美术教案15篇05-30

初中美术教案单色版画09-30

[必备]初中美术教案15篇05-16

美术的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