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初中化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化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三、教学难点:
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用品:可乐、雪碧[来
媒体:投影
五、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讨论]:如何比较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蔗糖、食盐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蔗糖、食盐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题]: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蔗糖、食盐,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蔗糖,也能溶解1克食盐,能否说明蔗糖、食盐的溶解性相同?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结论]:室温时,蔗糖比食盐更易溶于水。
[讲述]: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溶解度四要素。
3、[练习]:
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40℃时,11克硝酸铵溶解在水中达到饱和,所以4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1g/100g水。
b)20℃时,2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g/100g水。
c)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 。6g/100g水。
d)t℃时,把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t ℃时,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10。
②书p77说说下表中各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强调“温度、达到饱和时,最多”,进一步熟悉溶解度概念。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
[讲述]可见在相同温度时,各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4、[投影]: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5、[练习]:
①课本P70练习
②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
[小结]: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5、[投影]: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6、[练习]:溶解度曲线的运用。
根据溶解度曲线
①查找某温度时,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②判断某温度时,几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③寻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
7、[讨论]: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8、[学生小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9、[练习]:
初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归纳。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3、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难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镁条、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钠、酚酞
2、蜡烛、小刀、火柴、酒精灯、试管。
教学过程
提问回忆:什么是化学?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呢?
观察实验:
1、纸条撕碎。
2、镁条燃烧。
3、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
4、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
5、石灰石中加稀盐酸。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物理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物质形态的.变化(形状、状态)。
请同学们举例。
4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常见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思考:有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例如:灯泡发光、发热;红墨水滴加到水中等。
小结: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2)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思考:观察一瓶酒精,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说出酒精有哪些性质?
讨论:以上性质可以怎样分类?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有何区别?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字,如酒精能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3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第一节课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提供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注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激励与评价
(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二、教案
课 题: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授课人:湛兴和
学 校: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重 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 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仪器药品
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 入 |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展示课题) | 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 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 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等。 猜想鸟笼材料的特点。 提出问题。 | 通过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 |
什 么 是 化 学 |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小结:化学是…… | 思考,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 | 设疑,激趣。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
化 学 在 我 们 身 边 |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 观看感受。 思考、讨论。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汇报自学成果(如: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高分子材料等) |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化学走向社会”。 |
活 动 探 究 |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 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提交结论:鉴别白开水和白酒;鉴别洗衣粉和精盐;鉴别汽油和水;鉴别铜丝和铁丝。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自由讨论。 |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简略介绍1~2种化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感受化学在身边,感受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 |
小 结 |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 记录 |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激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及分解反应。
3.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现有一瓶无色气体,怎样证明这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
引入课题:氧气这么重要,如何制取氧气呢?
探讨:你知道怎样制取氧气?试想一想要得到大量氧气,可以以什么为原料?
阅读:P38-39,大量制取氧气要考虑哪些因素?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在过程中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方法能否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为什么?
实验室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较好呢?
设问:如何挑选原材料?
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会产生氧气?学生填写表格并汇报:
实验
现象
原因
1.
2.
3.
讨论:如何使上述实验2检验出氧气?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你认为哪个方法比较适合用于实验室制氧气?为什么?
设疑: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P35催化剂、催化作用
提问:怎样将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表达出来?试写出文字表达式。
讲解:高锰酸钾也可通过化学反应制得氧气?
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板书: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这三个化学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呢?为什么?它们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小结:分解反应类型
提问: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反应类型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课堂小结:学习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P40 1 、 2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
设问:如果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你会用到什么仪器?这些仪器如何组装成装置?
活动与探究:1.学生观察图2-17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使用了哪些仪器?与你的设计相同吗?
⑵. 哪部分是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收集装置?
⑶. 在安装装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2.如何实现制取氧气呢?(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⑴. 制取气体的装置如果漏气,会不会影响实验?如何解决?
⑵. 加热固体药品,应注意哪些方面?
⑶. 结束制取氧气实验时,应怎样操作?
⑷. 小结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3.氧气的性质实验
⑴.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① 如何使木炭燃烧起来?
② 怎样操作才能充分利用集气瓶中的氧气?
③ 如何检验生成物?
⑵.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① 如何点燃铁丝?
② 怎样把握铁丝伸入集气瓶的电动机及速率?
③ 为什么集气瓶中行要预留一些水?
分组合作完成实验:
课堂小结:学生反思实验的得失?
作业:完成探究报告 。
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教案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认识化学研究的社会作用;
2. 介绍和了解化学的应用;
能力目标:
1. 能够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2. 初步掌握资料的查找与积累
情感目标:
1. 感受到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研究的推动作用
2.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3 个实验的现象及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导言:化学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 1 )在古代:青铜器的制造、铁和铜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举世闻名;
( 2 )在近代: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原料和动力、为农业提供了农药和化肥、为医学提供了药物保障;
( 3 )在现代:为人体健康、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节能与清洁能源的开发等提供帮助;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 .实验 1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现象:碳酸氢铵是白色小颗粒,受热后固体减少,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在玻璃壁上出现小水珠,生成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加热
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 NH 4 HCO 3 ) ——→ 水 ( H 2 O ) + 二氧化碳( CO 2 ) + 氨气( NH 3 )
结论及启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故保存时要注意密封,阴凉
2 .知识介绍:
( 1 )正确使用煤气炉具;保持通风状态,若发现漏气,则应该先打开门窗,不能有火星
( 2 )用铁锅烧菜;增加食物中的含铁量,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
( 3 )吸烟有害健康;尼古丁(烟碱)导致成瘾,焦油导致肺癌等,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
( 4 )安全使用农药:一方面使用时要注意防护,另一方面食用前要注意洗净
3 .抵制“伪科学”:“水变油”等骗术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 .合理使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治理水污染
( 1 )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是相对匮乏的,在西部很大地区是缺水的;
( 2 )我们过度的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导致水体污染
( 3 )利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技术来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
( 4 )利用水资源可以获得氢能源等清洁、高效能源
2 .钢铁的使用及其钢铁的锈蚀
( 1 )由于钢铁等金属材料质地坚硬,使用很广泛
( 2 )但是由于钢铁等易腐蚀,每年近 1/10 的钢铁因锈蚀而损失报废
3 .实验 2 :钢铁的锈蚀
实验现象:锥形瓶中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导管的红墨水上升
文字表达式:铁( Fe ) + 氧气( O 2 ) ——→ 氧化铁( Fe 2 O 3 )
结论解释:铁丝与锥形瓶中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新的固体,使锥形瓶中的气压减少,将红色墨水吸上
启发:要防止铁生锈,要保持表面干燥、洁净,盐溶液能加速钢铁的腐蚀
4 .塑料的应用及白色污染
( 1 )由于钢铁的腐蚀,使用一些不易腐蚀的材料,如不锈钢、塑料等
( 2 )塑料价廉、耐用、耐腐蚀,但是废弃塑料引起“白色污染”
( 3 )为了解决“白色污染”,研制可降解塑料
5 .实验 3 :含硫火柴的燃烧
( 1 )实验现象:燃烧后有刺激性气味,振荡后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点燃
( 2 )文字表达式:硫( S ) + 氧气( O 2 ) ——→ 二氧化硫( SO 2 )
( 3 )实验结论:含硫火柴的火柴头有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 4 )启示:由于二氧化硫是污染性气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燃烧含硫物质;如:使用无硫火柴
6 .通过化学科学,解决日益严重的世界性问题
( 1 )减少排放或消除大气污染物,防止大气污染;
( 2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以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 3 )禁止使用“氟利昂”,以解决臭氧层空洞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 .发现青霉素的科学家弗莱明
2 .脱氧核糖核酸( DNA )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3 .介绍新能源、新材料等
清洁高效的氢能源、信息产业的单晶硅、通信数据传输使用的光导纤维、高强度的陶瓷防热瓦、耐腐蚀的钛合金,被誉为 21 世纪“材料之星”的纳米材料,用于贮备氢气的储氢材料等
4 .活动与探究:玻璃、有机玻璃、聚酯材料的比较
实验内容
玻璃
有机玻璃
聚酯材料
聚苯乙烯材料
1 .取样来源等
普通玻璃
标牌
饮料瓶
牙刷柄
2 .取样后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沉入水中
浮在水面
浮在水面
沉入水中
3 .用刀刻划
没有现象
有划痕
有划痕
有划痕
4 .是否容易破碎
容易碎
不易碎
不易碎
不易碎
5 .用坩埚钳夹持后再加热
没有明显变化
变形
变形
变形
初中化学教案6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实行展示活动,能够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能够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当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准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能够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实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准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能够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实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实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解。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水平,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个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相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实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增强对学生实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点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初中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知道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用途。认识盐酸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作用。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仪器:试管、滴管、镊子、试管夹、酒精灯(附火柴)等。
药品:锌粒、镁条、碳酸钙粉末、氧化铜、酚酞试液、石蕊试液、浓盐酸、稀盐酸、铁钉、锈铁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盐酸》。(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师: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学习探究。
三、自学指导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盐酸的组成,物理性质、化学物质以及盐酸的用途。并利用老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10分钟后完成相关内容。
四、学生先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保证每位学生都集中精力学习。
2.提问。
①盐酸是色,具有气味的液体,浓盐酸在空气中会生成白雾,这是因为。
②人的胃液中含有,少量可帮助消化。它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无色的.酚酞试液。
③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⑤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有:
⑥根据盐酸的性质,分析推断它有哪些用途:稀盐酸用于除;实验室用稀盐酸制、气体等。
五、后教
(一)讨论、归纳。
1.出示一瓶浓盐酸,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密封保存?为什么用棕色瓶保存?让学生了解盐酸的组成以及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2.提问:能通过蒸发的方法,将稀盐酸变为浓盐酸吗?
3.总结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引导实验探究
1.投影出示: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小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6分钟后进行交流。
实验内容现象结论
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稀盐酸中
镁锌铜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氧化铜、铁锈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盐酸与石灰石作用
2.学生探究,老师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指名学生边演示,边口述实验步骤和现象,教师引导,其它同学更正。
(三)练习、点拨
六、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
2.教师总结:本节课通过同学们实验探索,总结了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应用。
以上就是根据福建招考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1、教材中[实验2—5]、[实验2—6]以及“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仪器;
2、教学过程所需的投影片;
3、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气吗?你们能用这种方法制取一瓶氧气吗?(提示:从反应的速度、条件、气体收集的难易等方面考虑。)
二、实验探究
看来,利用光合作用的方法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引导实验)
教材[实验2—5]:
(1)不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2)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讨论、比较与分析)
分别比较(1)与(2)、(1)与(3)两组实验的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
三、分析讨论
(投影)
讨论:
1、二氧化锰有没有参加反应?如何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吗?
2、二氧化锰在实验里起什么作用?它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
1、教材[实验2—6]。
2、补充实验:在[实验2—5](3)中再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四、归纳小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一:
过氧化氢──→水+氧气
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特点是:一改变,二不变。即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我们不仅可以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还可以加热一种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两个反应是化合反应吗?他们有何特点?
初中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
1 、 知识目标 :
( 1 )了解盐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
( 2 )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 3 )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 、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 思想目标 :
通过实验对比,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
盐的溶解性、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 :
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用品 :
仪器:试管 镊子
药品: Fe Cu CuSO 4 溶液 FeCl 3 溶液 AgNO 3 溶液 BaCl 2 溶液 CaCO 3 固体 NaOH 溶液 盐酸 硫酸
其它:投影仪
学生背景 :
1 、知识背景 :掌握了铁的性质、酸碱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2 、能力背景 :基本会用离子的观点分析溶液的组成;掌握了试管实验的基本操作。
3 、学习动机 :对生活化学和动手操作较感兴趣。
教学过程 :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提问导入
讨论实验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
得出结果
讨论应用
问题:
1 、酸和碱为什麽具有通性呢?
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盐?
3 、它们是否会象酸类和碱类那样具有通性呢?
引言:盐的组成中没有相同的成分,所以没有通性但由于组成的相似,却具有相似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学习盐的性质
二、盐的性质
1、 溶解性
学生先总结,然后投影展示
a、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
b、 盐酸盐中只有 AgCl 不溶于水
c、硫酸盐中只有 BaSO 4 不溶于水
d、 碳酸盐大都不溶于水,除钾、钠、铵盐外
2 、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找出有盐类参加的'反应
① 展示药品(投影展示药品名)
② 小组讨论(找出有盐参加的反应)
③ 请学生演示实验(说明现象写方程式)
④ 得出结论(盐的 3 条性质)
( 1 )盐与金属的反应
反应的条件:
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 前 面的金属能 置换 排在 后 面的金属
盐:必须是 盐溶液
( 2 )盐与酸的反应
( 3 )盐与碱的反应
盐与盐之间能反应吗?
实验:硝酸银与氯化钡反应
结论:有白色沉淀,能反应
4 、盐与另一种盐的反应
请判断以上反应有哪些类型?
酸、碱、盐等物质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
复分解反应呢?
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 沉淀 析出 , 有 气体 放出,或有 水 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练习P.176 第四题
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锌的方法(最少四种)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经过思考回
答建立新旧
知识的联系
找记忆的规律形成对盐的溶解性知识的建构
学生小组讨论后上台实验
学生写方程式强化基本技能
回忆“湿法炼铜 ”的情景
建立与酸碱性质的联系
建立与“硝酸银检验氯离子”情景的联系
用离子的观点分析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反应
投影小结
盐
组合项
化 学 方 程 式
盐的性质
CuSO 4
AgNO 3
FeCl 3
Ba Cl 2
CaCO 3
金属
Fe 、 Cu
Fe+CuSO 4 =Cu+FeSO 4
Cu+2AgNO 3 =2Ag+Cu(NO 3 ) 2
1 、盐与某些金属反应
酸
HCl 、 H 2 SO 4
AgNO 3 +HCl=AgCl ↓ +HNO 3
BaCl 2 +H 2 SO 4 = BaSO 4 ↓ +2 HCl
CaCO 3+ 2HCl=CaCl 2 +CO 2 ↑ +H 2 O
2 、盐与酸反应
碱
NaOH
CuSO 4 +2NaOH=Cu(OH) 2 +Na 2 SO 4
FeCl 3 +3NaOH=Fe(OH) 3 ↓ +3NaCl
3 、盐与碱反应
盐 BaCl 2
CuSO 4 、 AgNO 3
Fe Cl 3 、 CaCO 3
2AgNO 3 +BaCl 2 =2AgCl ↓ + Ba(NO 3 ) 2
CuSO 4 +BaCl 2 =BaSO 4 ↓ + CuCl 2
4 、盐与另一种盐反应
板书设计
二、盐的性质
1 、溶解性
2 、盐的化学性质
(1) 盐与某些金属反应
条件 :金属: 前 置换 后 ;盐:盐 溶液
( 2 )盐与酸反应
( 3 )盐与碱反应
( 4 )盐与另一种盐反应
3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 沉淀、气体、水 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初中化学教案10
第一章 第一节 空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 空 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 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 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初中化学教案11
一 、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五、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策略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 碱 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八、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九、教学流程:
总结演示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许多的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呢?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倾听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教师活动
过渡: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下面用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聆听 教学意图程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 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呢? 思考 激疑、探索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后
质量和 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4: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 1: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 记忆定律内容 初步记住定律。
教 学 过 程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提问】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都看到天平是平衡的,哪怕是一万次实验都是平衡的,但有没有‘万一’呢?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 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教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学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 【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 学生归纳并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识的运用
程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易)在反应A+B 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则生成D的质量为 克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
(难)1克H2和9克O2混合后,点火爆炸后生成水的质量是 克 。 记录 分层作业,利于学生智力开发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 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初中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铁的冶炼知识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炼铁的反应原理,了解高炉炼铁的简单反应过程;了解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及科技等方面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评价、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
2、工业炼铁的化学原理。
3、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物——鸟巢。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焦点,鸟巢被视为是北京“起飞”的象征。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鸟巢的上面都是钢筋,泰晤士报曾经评价鸟巢是21世纪最强悍的建筑工程,归根到底它是聚集了力与美的“钢铁之城”。大家知道自然界中没有钢铁,只有矿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让外表普通的矿石变成美丽的“天鹅”——钢铁。
1、铁的冶炼(板书)
我们以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对比氧化铁和铁组成上的区别,请大胆猜测:如何实现从氧化铁到铁的转变。
阅读:P120
归纳:可在一定条件下,使Fe2O3直接失去氧,转变为铁。可加入某中物质,让其与Fe2O3中氧结合,夺取Fe2O3中的氧,使Fe2O3 转变为铁。
学生观看动画,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
通过观看动画,我们以对整个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能否完整的描述出实验的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
现象:红色固体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板书)
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板书}
至此大家已经了解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这个反应,如果让你单独完成这个实验,你能否顺利完成?如果你们没有疑问,那老师有问题要提。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练习:学生讨论,回答。
工业上炼铁虽然和上述的反应原理相同,但规模、条件、装置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观看视频
以图片形式归纳工业炼铁的设备和反应以及原料的作用。
2、生铁和钢
由于工业生成的转化率达不到百分之一百,所以最后得到的并不是纯净的铁,而是生铁。生铁经过进一步冶炼就可以得到更优的钢。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的介绍并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请大家完成下表。
学生阅读,回答。
要求学生在回答到应用时举出生活中例子。对图片做适当的讲解。
不管是生铁还是钢都是由矿石冶炼而成的,而矿石本身是混合物,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讲解相关计算,并适当的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难度。
你的收获:
(1)工业炼铁是在高炉里用一氧化碳与铁矿石中氧化铁(或其他铁的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生铁。
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
(2)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的`性能比生铁更优越。
(3)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教学效果评价
在“铁的冶炼合金”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们写出了简短的学习小结。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首先从心理上消除了畏惧感,没有了上课的压力,网上查找资料更是将他们带入了一种新的学习领域,在这中间老师只是起了引导作用。
为出色完成本组的课题,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平时成绩不好、总觉抬不起头来的同学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发表自己所获得的信息,与同学一起制作演示课件,感觉到了自己的学习潜能,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同学们学会了与人合作,锻炼了表达能力;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我们平时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13
[ 学习目标 ]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 、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溶液的“浓”和“稀”具体分析,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讨论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和练习,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做到步骤完整、字迹工整有逻辑性。知道化学计算格式美。
教学重点: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 学习过程 ]
一、 溶液的组成与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阅读)课本143页第一,二段。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
(小结)。
(观察)两杯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大小。 .
(小结)。
(讨论)决定溶液浓或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结)
(观察)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
(讨论)(1)、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2)、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3)、将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4)、原溶液减少溶质,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5)、原溶液蒸发溶剂,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小结):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液的组成
每一份
加水
蒸发水
加入溶质
减少溶质
二、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
(提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何
。
(提问)怎样理解
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某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解释其含义
。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讨论):下表中的数据:
硝酸钾溶液
水
KNO3固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克
96克
200克
10克
150克
16%
100克
25克
(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关键是
(阅读)课本例题1和例题3以及解题格式。
(讨论)找出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练习)蒸干20克食盐溶液得到1.5克氯化钠。计算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三、 当堂训练
1 、将10克蔗糖溶于90克蒸馏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小于10%
B等于10%
C大于10%
D无法判断
2 、从200毫升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10毫升。取出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 . 0.2% B . 2%
C . 10% D . 20%
3 、将6克食盐溶于94克水中,多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
1)若将溶液分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答:。
2)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3)向一份中加入2克食盐,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四、 反思评价:
1、我能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吗
2、我能说出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关键吗
3、我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格式吗
初中化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止水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用手捏住鼻子,什么感觉?为什么?对,感觉憋,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吸入的就是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空气有关的知识。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研究空气组成科学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实验过程;1、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过程;2、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结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二.验证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点燃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实验装置:
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
乳胶管、弹簧夹、烧杯、酒精灯及火柴
②药品:红磷、水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思考与讨论:
结果偏小的原因有哪些?偏大的原因又有哪些?
偏小的原因:
1、红磷量不足;
2、未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3、装置气密性不佳;
4、实验前,导管中未充满水。
偏大的原因:
1、点燃红磷插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2、止水夹未夹紧。
三,空气组成
成分
氮气N2
氧气O2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2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作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作纯净物。
【小结】
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初中化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3)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过程;白磷、细沙、锥形瓶、玻璃管、气球、塞子、酒精灯、镊子、天平(带砝码)、铁钉、砂纸、硫酸铜溶液、烧杯、碳酸钠、稀盐酸、药匙、镁带、石棉网、坩埚钳等。
五、教学过程
复习:请同学们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氯酸钾受热分解。
提问: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有新的物质生成。
提出问题:那么物质发生化学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呢?请同学们提出你们的猜想。
提出猜想:
1、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大。
2、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小。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的关系。那么我们主要使用的仪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托盘天平。
讲述: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就用托盘天平来证实一下上述我们提出的猜想。
科学探究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装有少量白磷并铺有细沙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加热玻璃管使白磷燃烧(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反应现象。
3、冷却后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气球先鼓起后瘪下。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思考:
1、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纱?
2、玻璃管有何作用?
3、气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4、能否将玻璃管换成玻璃棒,一端不系气球?
回答:
1、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2、引燃白磷。
3、反应放出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
4、不能,由于气压过大,瓶塞易被冲出。
科学探究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几根打磨过的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2分钟(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铁钉及溶液的变化。
3、再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2、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铁→硫酸亚铁+铜。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08-31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04-30
初中化学教案【荐】02-28
初中化学教案:制取氧气03-05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15篇)02-01
初中化学教案 15篇12-29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15篇01-21
初中化学教案15篇01-18
初中化学教案(15篇)01-18
初中化学教案汇编15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