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先利用 “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材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
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比较量÷标准量=倍数”是关于倍的基本数学模型。
关于倍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三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简称“求倍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简称“求比较量”);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简称“求标准量”)。教材先讲“求倍数”,再讲“求比较量”,借助线段图,并运用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例2呈现的是形象图,例3呈现的是线段图,但两种图示都展示了倍比关系的基本结构:两个量比较,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
3.注重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例如,呈现实物及示意图、线段图等多种直观形式;对分析数量关系十分重要的线段图的教学则按实物图--色条图--线段图的层次不断递进。
例如,每两根为一组把萝卜圈出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四、具体编排
1.例1(倍的含义)
(1)教材提供了一个“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3)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练习题ppt
2.例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1)提供“画示意图”“列除法算式”解答两种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同时意识到画图策略是帮助弄清题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2)画图策略
(3)检验方法 把所求结果当作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对检验方法进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3.例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1)画图策略
(2)知道画图方法
(3)检验:通过呈现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结果是否正确的情况,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4)数学模型
增加ppt:开放型题目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一方面,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结合除法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可以让学生思考:求红萝卜的个数(6个)是胡萝卜的(2个)几倍,就是以胡萝卜为标准量,看红萝卜里包几份白萝卜,包含了3份,所以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在教学例2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另一方面,注意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
4红花,2朵黄花.变化6红花、10红花、14红花,倍数变化(“比较量”与“倍数”成正比例关系);
18朵红花,2朵黄花。变化:3朵黄花、6朵、9朵,标准量变化,倍数也变化(“标准量”与“倍数”成反比例关系)
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 (高老师课件)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
首先,可增加“连续量”的比较,丰富学生的图形表征。例如,涂出给定纸条的长度4倍等。
其次,在教学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实物操作、画示意图等)、算式表征等多种表征之间进行转化,建立“倍”的模型。(详见“例2的教学建议(2)”。)
3.重视主体参与,形成几何直观
借助图形直观首先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这一系列的转化显然不是天然而成的。
线段图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不是学生可以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线段图。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2——73页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在这些变化中还存在许多数学问题。
你对哪个时期印象最深?了解到什么?
二、讲授新课
他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多少是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3、有没有什么符号可以表示一半?
出示:1/2 读作二分之一 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分数。
4、教学书写:
先写“—”,再写“2”,最后写“1”
5、胎儿头长占身长的一半,也就是多少?
用纸条表示胎儿的身长,怎么表示一半?
6、婴儿、成人的头长也能用1/2表示吗?用纸条折一折,涂一涂,表示一下。
指出头长在哪儿?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成人呢?
7、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分数:1/2 1/4 1/8
8、学习书写:
1/2:先写“—”,再写“2”,最后写“1”
分数就这三个吗?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三、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1/8 读作八分之一
教学反思:
通过看图和实际的操作,学生对分数的含义认识比较好,知道分母、分子的意思。分数的认读需要加强练习,一部分学生习惯从分子开始读,导致错误。
第二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图片)涂色部分是多少?
出示分数,学生涂色
二、讲授新课
1、成年人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2、成年人上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
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一下吗?
4、 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5、成年人下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6、成年人的上身长还是下身长?(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练习
1、 自主练习2:看分数,涂颜色
2、 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
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
3、 自主练习4:先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中交流。)
4、 自主练习5:写出下面的分数
5、 自主练习6:先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教学反思:
分数的比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练习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分数,学生认读
出示分数,学生比较大小
二、讲授新课
1、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4 1/9
2、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总结方法:
当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时,哪个分数大
5、你会比较下面的分数吗?
1/2 和1/4 1/5和 1/4
三、练习
1、自主练习7:同位互相合作,完成练习
2、自主练习9:填空
进行小竞赛,看谁填的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10:你能照这样摆下去吗?
(先自己摆一摆,再填空,在小组中交流。)
说说,你发现了火柴棒的根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4、自主练习11:小小设计师
花坛面积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自己设计一个花坛,说说你设计的花坛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5、自主练习12:数学手抄报
估一估,“小小发明家”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名人名言”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知识长廊:读一读,了解分数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开始时可以借助图画来观察、理解。慢慢地过度到抽象的分数比较大小。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习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 / 8 + 4 / 8 = 7 / 8
5 / 8 – 3 / 8 = 2 / 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有时候,在练习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习必须加强。
第五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完成练习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出示挂图:小组开火车竞赛
2、自主练习5
指名读题,了解题意
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全班订正
3、自主练习6
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完成填空
4、自主练习7
出示挂图,指名读题
做一朵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做一颗五星比做一面红旗多用了几分之几?
这张纸用完了吗?
5、自主练习8
独立完成,要求正确、迅速,书写工整
6、聪明小屋:
教师出示四个学生名字的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身高关系排排队。
说说你的推理过程。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
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三、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一些各种各样的练习,学生对分数部分知识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
第六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一些拼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导入:
看,小奇和小玲在玩拼图游戏。我们来看看他们拼的怎么样?
出示图画
二、我学会了吗?
1、小奇和小玲各摆了这个拼图的几分之几?
2、他们共摆了拼图的几分之几?
指名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谁摆的多些?多几分之几?
指名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综合的小练习,学生们进一步地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增加一些练习,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4×3推出4×3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从4×3推算4×30。就是表示4×3个十,即(4×3)个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小胖今天带来了一道乘法题目,向各位小朋友提出挑战,你们是否愿意接受挑战?
[课的一开始没有过多的弯路,直奔主题,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4×30是多少?
师:这道4×3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
因为4×30表示4个30连加,30+30+30+30=120
所以,4×30=120
[理解加法和乘法的本质内涵即乘是相同的数连加]
方法二:
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4×3=12,所以4×30=12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点子图介绍算理)
师:把30看成3个十,那么4×30就是(4×3)个十,也就有12个十,是12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自然的转化成表内乘法计算。]
方法三:学生也可能会想到:把30拆成3×10,即4×3×10=12×10=120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方法二和方法三的联系)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十数
[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老师不做硬性的规定。]
4、试一试
运用这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进行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在书上的框中写出计算方法)
3×70 2×90 8×70 7×20
[结合题目计算,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发现,引导学生逐步优化计算的方法。优化的思想是存在于学生潜意识里的!老师只要稍加引导。]
(2)像小巧一样计算:
6×4= 4×6= 7×8= 8×7=
6×40= 4×60= 7×80= 8×70=
4×9= 5×2= 9×3= 3×8=
4×90= 5×20= 9×30= 3×80=
问:小巧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
那通过7×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9=63,7×90=630,7×900=6300……
板书:乘整百数(交待一下:接下来的课还将具体学习)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过程,理解算理,学会算法。]
三、实际应用
[会算,还要会用,算和用要相结合。进一步运用一位数乘整十数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11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三板鸡蛋一共与几个?3×30=?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说说方法:
(1)30+30+30=90 (2)3×3=9
3×30=90 3×30=90
3、师:运用刚才的两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1页的练习
师:现在请你根据送货单,帮助工人叔叔计算四所小学所需要的鸡蛋数量?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看谁又快又对。[这时大家都可能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因为6,7,8,5数字比较大,用同数连加比较麻烦。]
送货单:
新世纪小学:6纸板鸡蛋
新世纪小学:6×30=180
实验小学: 7纸板鸡蛋
实验小学: 8×30=240
时代小学: 8纸板鸡蛋
时代小学: 7×30=210
田园小学: 5纸板鸡蛋
田园小学: 5×30=150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教师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不断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过程。]
四、拓展应用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8×40= 80×9= 7×20= 10×10=
50×6= 90×9= 7+200= 5×15×2=
[从基本题出发,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同时,加入了一道加法题,强调计算要仔细,看清运算符号。最后一题比较难,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可以完成。]
2、你答我猜
请你从给出的上、下两组数种各选出一个数组成乘法算式并马上说出得数。
40 20 60 10
2 5 4 8
[计算教学有时难免枯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出于这个考虑,我设计了这道题,答案唯一,但算式不唯一。]
3、游戏:老师说一个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请你根据这道算式想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来。
如:6×7=42
可以想到:
6×70=420 60×7=420
6×700=4200 600×7=4200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两个因数不同,积却相同?
[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开发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出题,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学活用。]
4、应用:
上衣60元一件,裤子40元一条,共买8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
[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拓展学生的思维,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体验,学会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10元可以买70元一个的书包多少个?
[乘与除的关系,不仅要会做乘法,还要能逆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学习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落实情感与态度的目标。]
[整个练习设计,我力争做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理念,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运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
400×2= 20×50= 400×20= 60×30=
6×600= 70×8= 20×60= 90×8=
7×20= 500×8= 700×3= 200×60=
附: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整十数
同数相加推算
30+30+30+30=120 4×3=12
4×30=120 4×30=120
30+30+30=90 3×3=9
3×30=90 3×30=9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第2课时乘法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对倍概念的理解,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倍”的相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关于倍的认识和多位数乘一位数,本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2.出示学习要求:
①这两个单元我们学习过哪些内容?
②你认为哪些内容较难?易出错?
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翻开书看一看,自行进行归纳整理,再把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这两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情况?下面是老师整理的.与你们整理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1)大括号形式。
(2)知识树形式。
(3)文字叙述。
2.查漏补缺,突破难点。
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较难?你容易出错误。(连续进位乘法比较难;进位的数老忘加;有时忘写等式后面的数;对倍的实际问题有时理解不清楚。)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3×()<22 4×()<37
()×2<11()×5<38
(2)教材第110页第1题(4)、(5)题。
①填写。
②说算理。
③集体订正。
(3)教材第112页第6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4)教材第112页第7题。
①独立完成。
②你是怎样估算的?
2.提高练习。
(1)教材第112页第8题。
①试做。
②说说列式的理由。
(2)教材第112页第9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③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④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大胆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知识,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第五册《三角形的分类(2)》P56到5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三角形边的长短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2、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养成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了一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以旧引新
1、三角形按角分
教师出示8三角形,请你根据角的`的特征,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交流,媒体演示:
三角形按角分:
2、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征分,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猜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共同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按边分
把刚才7个三角形,请你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再一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学生反馈:根据边的特征,2条边相等、3条边相等、3条边都不相等。
师:3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板:不等边三角形。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度相等吗?
师:我们把三条边和三个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称为:不等边三角形。
2、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你怎么知道这些三角形两条边相等和三条边相等的呢?
这些边和角都有各自的名称,它们叫什么呢?
自学课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8页,自学一下。
认识等腰三角形
媒体演示(教师不说出三角形的具体名称)
这些三角形我们称为什么呢?
(板书:等腰三角形)
(2)认识等边三角形
说说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动手折一折:发现这三条边的长短一样长,三个角也相等。
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给它们取名字。(板书:等边三角形)
3、辨析三类三角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刚才分出的三类图形都是通过折的方法得出,那你想想看它们中有我们刚刚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话它的对称轴有几条呢?请同学们挑选一些图形画一画,来验证一下。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分别是1、3条。
4、小结并板书
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条相等 三条边相等 三条边不相等
两个角相等 三个角相等 三个角不相等
(三)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1、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媒体演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示学生: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3、小结:边小结边出示集合圈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四)小结: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两类,即等腰三角形是一类,不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等腰三角形中包含等边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五)练一练: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想想今天学的什么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四)动手验证、深入理解
1、小组合作,用小棒搭等腰三角形。
2、同桌交流,媒体出示
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
3、完成学习单
图1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图6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4、小结:根据边和角的特征,我们知道同一个三角形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把电影院的2个问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近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影院看的,电影院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影院座位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看电影,哪个同学说一说你最近看过什么电影?是在哪个电影院看的?
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影院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
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影院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xx同学真不错,到电影院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影院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说电影院原来的座位情况和问题。
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36x30=
师:36x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6x10=360(个)
360x3=1080(个)
(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所以,36x3=1080(个)
(3)用竖式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交流,并接着列出竖式的简便算法。
如果出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算法介绍简便算法。
3、介绍竖式计算的简便算法。
师: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个十,这样写竖式。
边说边板书
师:计算时,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个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个0。
边说边完成板书
师: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简便算法,说简单点就是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0。你们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生:这样写很简便。
师:刚才我们一起求出了原来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数。现在这个电影院为了方便更多的小朋友同时看电影,增加了一些座位,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现在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位?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
4、教师谈话,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现在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情况?
生:这个电影院现在每排有40个座位,还是有30排。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
生:40x30。
师:口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结果1200。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乘30等于120个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两个0,就是1200。
教师重点指导口算方法。
5、教师介绍竖式计算,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整十数乘整十数,可以直接利用口诀计算。先把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两个0。用竖式可以这样算。
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算法。
三、尝试练习
1、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试一试中的6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电影院的座位问题,而且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黑板上的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自主计算,请两个人到黑板上板演。64x30和99x99
10x10不要求有竖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三道题的乘数和积回答问题。
师:观察这几道题中乘数和积,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因为99是最大的两位数,99x99=9801,所以两位数乘两位,积最多是四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三位数。因为10是最小的两位数,10x10=100,100是个三位数。所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小是三位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启发或参与交流。
四、课堂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师生一起估计积是几位数。要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又知道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下面看练一练第1题,我们一起估计一下积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说法。
如
26x40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积最多是三位数,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2乘4等于8,不进位;
积最多是四位数。把26看成25,40看成4个十,25乘4个十等于100个十,就是1000,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74x36,也可以有两种算法。
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7乘3等于21,要进位,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因为70x30=2100,所以,70x36的积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数。
(2)鼓励学生自己计算,检验估算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判断积是几位数的一般方法:先看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超过或等于10,积一定是四位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看看估计的结果对不对。
学生计算后,再总结估计积是几位数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进位,积一定是四位数。
2、练一练第2题,口算比赛。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口算竞赛,看谁是咱们班的“口算能手”!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明确图意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师:下面让我们运用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吧!请看练一练第3题。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计算,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再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1.巧设情境,轻松导学。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需要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强烈愿望,树立学好估算的自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
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解答,在肯定笔算精确结果的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快速解决,不需精确计算,体会估算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估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427+275 814+691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加法估算的方法,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例7情境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条件:29人去参观,门票8元/人。所求问题: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9×8。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 笔算。
方法二 估算。
因为29接近30,就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所以带250元买门票够。
(3)介绍约等号:刚才估算出的得数不是准确值,因此在列算式的时候,算式和得数之间不能用“=”连接,而要用“≈”连接,29×8≈240(元),希望同学们在估算时注意。
3.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估算)
(2)讨论:为什么估算简便?
(因为这道题问带250元买门票够不够,不是问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所以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这样用估算解决就非常简便了)
(3)小结估算方法:把29看作30,估大了,说明即使有30人去参观,买门票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一定够。我们在估算时,通常把多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号连接。
4.拓展。
(1)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2)如果92人参观,带8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反思: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习惯。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得精彩描述。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作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常使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时间轴,使学生直观的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共是24小时,同时了解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后,就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写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地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提供帮助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例如;一位女生在应聘小小播音员这一环节时,第一次虽很流利,但出了点差错,我并没有及时指出,而是请同学指出问题,给予帮助,然后再次请她播报节目。第二次的她发言既正确又流利,获得了全班的掌声,随即自信的坐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生活化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在看的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XX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自觉的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相信在以后的教改路上,我们会把数学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五、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总结,中师板书,有效突破重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各抒己见,自己派代表向全班发言。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各小组的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规范的简洁的总结,并通过课件将总结的重点加以圈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的知识。
评析与研讨:
数学课要为学生所喜欢,我认为并不在于数学内容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艺术地组织材料。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学生的状态是那样的积极和主动,他们观察思考,并是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是大部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我发现有少数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全面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另外,这节课我虽然做了充分地准备,可是课上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教室的flash版本老,课件没有播放出效果,导致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学习不直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课件而忽略了实质性内容,听了李校的点评我知道,自己需要好好锤炼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太多,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通过探究,得到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会根据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的关系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能灵活的运用验算的方法计算出被除数、除数。
重点难点:
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当余数比除数小时,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练习一
师:“分析题意,平均分我们用什么法?算式是什么?回忆一下,除法竖式计算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生:“用除法,算式:86÷4,步骤是①商 ②乘 ③减 ④落。”
练习二、练一练
师:“做竖式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到那一位上面。”
生②:“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师:“完成下列竖式。”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列式并尝试计算。”
师:“个位上的0是怎么来的?能不能省略?”
生①:“个位上不够商1,用0占位。”
生②:“不能省略,如果没有0的话商就成了2,太小了。”
师:“生③在商0之后没有和3相乘,他这样做对不对?”
生①:“不对,做除法的步骤是①商 ②乘 ③减 ④落,这样做少了三步。”
生②:“可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和刚才的一样。”
生③:“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任何数减去0等于它本身。”所以第三种方法更为简便。
…………
小结: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探究二
师:“下列三种做法中,你认为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生①:“第一个一看就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
生②:“我列竖式计算得到:94÷4=23……2”
…………
小结:检查除法计算时,首先看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当余数比除数小时,除了通过竖式重新计算以外,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①:“因为23×4+2=94,所以94÷4=23……2是对的。”
生②:“因为24×4+2=98,所以94÷4=24……2是错的。”
小结:当余数比除数小时,可以看商×除数+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来验算。
三、课内练习
练一练
师:完成下列竖式,
师:说说(3)(4)两题商末尾的0是怎么来的。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计算并验算
师:“说说验算的方法。”
生:“先看余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答案错;如果余数小于除数,再看商×除数+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师:“任选两题,计算并验算。”
想一想,填一填
师:“如何求被除数?”
生:“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想一想,下列各数该怎样求?
师:“第一题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①:“想谁乘9的结果离83最近。”
生②:“想谁乘9等于81。”
…………
师:“81是怎么来的?”
生:“用被除数83减去余数2。”
师:“因此,求除数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被除数减去余数,再用所得的结果除以商来得到。”
师:“第二题除了列竖式外,还可以怎么做?”
生:“先用被除数减去余数,再用所得的结果除以除数。”
师:“小巧、小丁丁和小亚经过自己的努力,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奖学金,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拿着这些奖学金准备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吧!”
师:“完成下列三题,并说说你是怎么验算的。”
四、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先看余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答案错;如果余数小于除数,再看商×除数+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五、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补充题
⑴ 被除数+除数×商=96,被除数=( )
⑵ 把8、79、7、9四个数填入括号里,使算式成立。
( )÷( )=( )……( )
练习册第28、29、30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算理,并能口算简 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的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教、学具准备:
CAI 课件、板书用卡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出示卡片)
16÷836÷664÷840÷520×3120×4
2、口答
60 里面有( )个十。
800 里面有( )个百。
150 里面有( )个十。
3000 里面有( )个千。
二、学习新课
1、谈话:今年春节,天气很冷,我们每个家里仍然吃上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和运送蔬菜的叔叔、阿姨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我们一起 去瞧一瞧吧!(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 数学信息?(请 1 至 2 名学生回答)
2、它描绘的是农民运送蔬菜的情境,赵伯伯承担运送黄瓜的任务。 他说:“我 3 次就能运完 60 箱。”听了赵伯伯的话,你能提一个什 么问题呢?
3、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卡纸: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4、你们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说算式)
5、要解决“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这个问题,算式是 60÷3。
为什么是用除法算呢?(边说边板书:60÷3)
6、你能根据王叔叔、李阿姨他们的信息各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 提问题,说算式)
7、根据学生回答贴出卡纸: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板书算式: 200÷3); 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板书算式:240÷3)
8、看看黑板上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是用除法计算来解决。这就是我 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 这节课先来学习 “口 算除法”。板书课题
(一)探究一位数除整十数——例 1(1)
1、同学们,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 60÷3 等于多少吗?请 把你想到的结果告诉同桌小朋友,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 的。如果你不会做,那就请你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棒来分一分,相信你 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2、学生讨论、操作。
3、好,请同学们一起告诉我,60÷3,商是——
4、你是怎样求出这个商的呢?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 2 至 3 名学 生介绍不同的方法)
[应变预设:学生的方法大概会有以下三种,如有困难,教师应适当引导,最好三 种方法都能呈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1、摆小棒:1 捆小棒表示 1 个十,6 捆小棒就是 60。把 60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要分 2 捆,是 20,所以 60÷3=20。
2、想乘法:因为 20×3=60,那么把 60 平均分成 3 份,每份就一定 是 20,所以 60÷3=20。
3、想除法:因为 6÷3=2,所以 6 个十除以 3 等于 2 个十,也就是 60 ÷3=20。]
5、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
(板书:①6÷3=2; ×3=60 0 6 个十 60÷3=20 2 个十 6 0÷3=2 ②(20)
6、现在,我们知道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了吗?真了不起!同学 们把自己提出的第 1 个问题解决了。在算 60÷3 是多少的时候,用了 这么多方法,有的是摆小棒;有的想 6 个十除以 3 等于 2 个十;还有 的是想乘法算除法。
(二)探究一位数除整百数——例题 1(2)
1、600÷3 等于多少?同学们先想一想。
2、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因为有 60÷3 的基础学生应该很快 想到: 因为 6÷3=2, 所以 600÷3 等于 200 或 6 个百除以 3 就等于 200; 想乘法:(200)×3=60,600÷3=200)
<<<123>>>
3、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口算像这样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 除以一位数的方法,那么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下面几道题。 出示: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80÷4 400÷2 300÷5
(三)探究一位数除几百几十——例题 1(3)
1、看来新知识大家掌握得不错,李阿姨也想请大家帮忙算一算。
2、该怎么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40÷3=
3、240÷3 等于多少呢?好像挺为难的,那咱们就在小组内先讨论讨 论,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开始讨论吧!
4、找到答案了吗?请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板书:①24 个十 ÷3=8 个十;②(80)×3=240)
[评析: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寻找 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 己思考、操作的基础上得出结果,再开展组内交流,最后组织不同算 法的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这一自主宽松的探究过程;既体现了算法多 样化,又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使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 一目标能落到实处。]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
1、(课件演示 P15 页做一做第 1 题)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们发现了 什么?
(1)聪聪的问题是什么?你们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试一试。
(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 ÷2=
(3)要求 40÷2 得多少,你们是怎么算的呢?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 方法。
(4)好!让我们一起告诉聪聪答案吧——平均每间蜂房住 20 只。
(5)看!聪聪在谢谢你们呢!
2、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第 15 页,做一做第 2 题,请大家开动脑筋, 把答案直接写到书上,开始吧!(集体订正)
3、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数学书 17 练习三 的第 5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后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同学们能积极开动脑 筋,主动学习,表现真棒!说说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 17 页第 1、2 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得到培养。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 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3、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和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 份或3 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 4 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 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①你涂了几份
②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师随机板书)
③为什么你用这个分数来表示呢?
④没有涂颜色的部分你用哪个分数表示呢?(说出理由)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
师:谁能说一说四分之二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三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四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谁来小结?小结: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 份,1 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 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 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 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认识十分之几把1 分米长的一条彩带平均分成10 份。
(1)先引导学生把1 分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 份(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 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 份。)
(学生画线段)
问: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或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呢? )(1/10)(师随机板书) 找出其他的1/10?
取其中的3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3/10)你还能找出其他的3/10吗?取其中的7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7/10)试着自己比一比3/10大还是7/10大。
学生类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
2/4、3/4、1/10、7/10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其他的分数来吗?(师板书)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师:大家都会说这么多分数,可见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你们都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写分数时的顺序吗?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请学生说说,或同桌之间说说看)
3、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1、出示例 6 第一组图 2/5和 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组,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 2/5和 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 2/5和 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 6/6和 5/6的比较,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学生直接在课本 上涂色,并初步体验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同时,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数和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
3、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三、巩固练习。
1、P95 页做一做 1、2。
2、课件展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不同点:前两节我们学的是分子是1的分数,今天我们学的是分子是几的分数.
3、那么哪些数可以用分数表示?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份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4、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引入新课时通过呈现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的活动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8时古丽才起床,而小兰已经开始上课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
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
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
(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
(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
(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很直观和形象地描述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的思路上给学生充分提供了多角度的数学活动(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分析、观察和交流,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对后面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重要铺垫。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在掌握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来探究其周长的。估计学生对四条边相加的方法求周长和长乘2加宽乘2的方法求周长易于探究和掌握,而对(长+宽)×2的方法求周长不一定能探究出来,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生探究时,师应注重引导和指导,注重学生对其方法的理解,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才会灵活运用。
2.作业和练习时,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易犯的错误就是忘乘2,因此,教学时注重指导,加强学生理解,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1、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2、通过抽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与抽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 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 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口算题(略)
2、 看谁都能算正确。
35+30=答案
64+5=答案
48+30=答案
79+4=答案
53+40=答案
66+8=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些题的`呢?先来看左边这一组两位数加整十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35+30=65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64+5=69
二、 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 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35+34=69
35+34=69
30+30=60
5+4=9
60+9=69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习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习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十位上的数与和十位上的数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 知识应用。
1、 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 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 63+17=
3、 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 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教科书P96-97页的内容,求大数目的近似数 。
二、教学要求
(一)让学生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 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二)在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使学生体会近似数的含义,增强对近似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了解一些数量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近似数
1、读中感悟
(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来表示,而只是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生活中再认识
师: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留心了吗?你在哪 见过或听过?(或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一些数,请拿出你搜集到的资料,和同桌说说这些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回忆,交流 。
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 时,就用近似数 。
3、读数,判断近似数
过度:老师这里也搜集了几组数据,你能读出这些数,说说哪些是近似数吗?
出示信息,要求读出,并说明哪些是近似数(或用想想做做 第1题)
(1)《中国昆虫名录》收录了当时已知的中国昆虫20069种。
(2)20--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说,全球昆虫可能仅有200万到 600万种。
(3)江阴市实验小学共有学生4502人。
(4)20--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苏州东方水城7天来共接待境内外游 客2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16亿元。
指名读题 组织交流
(二)探索求一个近似数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下面是某市20--年末全市人口情况统计。
总计(人) 男性(人) 女性(人)
970889 484204 486685
先把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分级,它们各接近四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吗?
2、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
(板书:四舍五入法)
什么叫四舍五入法呢?请你自学书P96页下方的一段话。
交流,老师解释。
例如 48 4204 通过分级,我们知道大约有四十几万,然后看万位后一位,千位上是4,比5小,四舍去,所以
(板书 480000
48万)
同样,486685怎样取近似数? 学生说,老师板书。
970889呢? 自己坐在作业本上。注意格式。
3、以万或亿作单位
(1)对着前面判断的信息,提问这些近似数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万或亿作单位写近似数有什么好处?
以万或亿作单位的由于实际的需要、为了读写方便
(2) 出示:283000 1970000000它们选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集体讲评,说思考过程 。
(3)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得出:相同方法相同四舍五入,不同前者用0占位,后者省略尾数后用万或亿作 单位 。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97页的想想做做,师指名回答,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从报纸、杂志或网上收集一些近似数,在班级里交流
(六)作业设计
1、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再写出近似数。
705 385 1994 3208 9775
2、用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8340000000 20680000000 980000000
(七)课堂作业
完成相应的《三级训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教案05-0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0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12-15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1-22
上册数学练习二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