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时间:2024-05-15 13:08:00 教案 我要投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黄鹤楼、广陵、李白孟浩然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或你读过的那首诗(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生说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分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他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并且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一种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陵”

  二、解题

  1、师:读读看看题目中送了哪些内容?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知道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广陵是要去的地方。

  2、师:黄鹤楼知道吗?说说看;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3、师:有同学查到广陵的资料吗?(指名交流资料)

  4、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画长江简图并标出武汉扬州位置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

  5、如果我们再来了解李白孟浩然的一些情况就更好了(交流李白孟浩然资料。)

  师:诗题里面的关键词我们都理解了,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师:诗题的意思理解了,也就是诗文大致要讲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从具体诗句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三、理解诗意。品读词语、感悟诗情

  (一)引导自学

  1、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自己先放声多读几遍。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老师看到大家读的有滋有味的,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

  3、看来大家读的不错。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看看同学们能否读懂诗句的意思?现在,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

  (1)自由地朗读古诗,并结合课文注释插图,读懂诗意。

  (2)把学习中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二)引导汇报。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汇报的`同学先读古诗,再说诗意。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看你画的问号在他的回答中能得到答案吗?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你们提出的这些字或词语,正是是诗句中用得好的词语,堪称点睛之作。下面我们再次读读诗文,看看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三)品读体验,感悟事情

  交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是好朋友吧?李白和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

  师:据说李白常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所以诗中称“故人”

  “故人”人可以换个说法吗?(情深意重/患难之交/亲密无间)带着对“故人”的理解再读诗句。

  2.‘烟花三月”诗中三月指什么时候?想一想,春天来了,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学生交流)诗人的眼中和你们一样看到了一个百花争艳繁花似锦的春天,为什么不用“百花、鲜花”而偏偏用烟花那,在这里你觉得有那些可能?生交流

  3、师: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烟花三月的图片请欣赏,此时你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古诗。(生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这如诗如画的秘境中,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踏青游玩、饮酒赋诗。可是那么好的朋友却要去繁华的扬州了,分别之际,李白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小结:从他们分别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这两句是人在平淡的叙事中却透露出它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4、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在这里指一只小船,当时正是大唐盛世,长江上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如云那,怎么会只有一只小船呢?

  “碧空尽”:“尽”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从哪个词语读出的?

  孤帆远影:开始的时候作者还看到了帆船,渐渐地只剩下一点小影,慢慢地消失了。再来读读古诗想象以下画面。此时假如我们和诗人一同站在江边:船开了好一会了,李白还在望呀望呀,他心中不禁涌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船越走越远,只变成一点影子了,可李白舍不得走呀,他很想让他留下来呀,他还在望呀望呀心中默念着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了,李白想起了昨日的种种,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牵挂之情油然而生,他不仅脱口而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虽尽,情未尽呀,此时在诗人的心中,永远不能消失的是什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唯”字突出强调了这眼前的江水,古人常常寄情于山水,在这里作者又想借江水说明什么呢?

  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理解。看一看这面前的江水,猜一猜有多深,想一想面前的长江长不长,有多长,可是在诗人的眼里却比不上……他们之间的这份珍贵的友情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看这两句,表面上写景,但却字字句句隐藏着朋友间的那份深情,这就是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天际流”向天际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还有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度读诗句,读出这份情深意长

  师:那滚滚的长江水不正象征着他们深厚的友情绵绵无尽吗?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师:女同学站起来送送孟浩然,齐读。(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读)(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同学你们来送送。(这是豪壮的相送)大家一起来送送孟浩然!同学们读的多么投入啊,会背的请站起来,不会背的拿着书读一读,读出你的情感来。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继续积累送别诗,并背一背。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同学: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资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同学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同学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扮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干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身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誊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

  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

  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

  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

  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2 体验诗情

  ①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

  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②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

  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5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设疑自探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六、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启发式教学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补充资料

  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2.这两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

  3.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

  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心路历程吧!

  2.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

  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

  3.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相信我们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4.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5.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

  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你能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吗?指名答。

  三、品读古诗。

  6.自由读诗,读完之后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成一个词呢?(依依惜别)

  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请同学自读补充资料1。

  在黄鹤楼上,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再指名读。

  (2)补充资料2。(“吾爱孟夫子”“清诗句句尽堪传”)简单解析诗意。唐朝两位成就最高的诗人,一位“诗仙”李白,一位“诗圣”杜甫,都对孟浩然做了这样高的赞美,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带着感情分组诵读。

  (3)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如今又将面临分别,如果这时候你是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你会说什么?(如有时间可以让同学写下来)

  7.(1)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请汉字同学描述给盲文同学听。

  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齐读最后两句。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答。

  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诵。

  指名读。

  分组读。

  配乐朗读。

  四:总结

  8.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一次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读。

  再次诵读,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过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用他那大气磅礴的诗句送走了孟浩然,送他去游历山水,跟他同一时代的王维,也经历过这样的离别,那么,他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感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机动)

  作业:1.抄写并背诵古诗。

  2.写下你想对孟浩然说的话。

  3.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诗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8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 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其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是重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作者感情,并学会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对联“黄金万两容易得 人间知已最难寻”

  2、 师:这副对联出至于《红楼梦》中,请同学们读一读,理解对联的意思。

  3、 生谈对对联的理解。

  4、师: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学20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5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送谁,在哪送,到哪去?(板书:李白送孟浩然)简介李白、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教师说些事例)

  课件出示:地理位置图。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二、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读响亮,教师随机正音,全班齐读

  过渡:吟诵古诗不但要响亮,通顺,还要有节奏,这样才能吟诵出古诗的韵味来。

  3、 听录音范读,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画出节奏。

  4、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朗读,读出节奏,教师随机画出节奏。

  出示课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小组朗读、全班齐读。

  三、 导学演练,体会感情。

  (1)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你从哪几句诗知道的?

  (2)诗人送别友人,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可以演一演。

  (3)生自由演练,指名演练。

  (4)师生评价

  四、 观图入境,品味感情

  1)师边范读,边板画(诗人站在江边看着远去的船只。生观察图,体会诗人的心情。(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 结合板画,体会诗人感情

  A说说哪几句诗可以表现图的意境。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这句诗什么意思呢?

  ②生交流,汇报

  ③“孤”是什么意思?(孤单,孤独)“孤帆”(一只船)

  ④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长江上应该是千帆过境,百舸争流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要说孤帆呢?

  ⑤诗人站在岸边看着友人乘坐的船远去,诗人心中有什么样的感触呢?(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船渐行渐远:“孤帆远影碧空尽”“尽”是什么意思?(消失了,没有了)真的什么都尽了吗?(不是)“不尽”的是什么?(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诗人送别友人,当船行驶到远方,诗人依然伫足远望。

  师引读“孤帆――”生接读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⑦师:“唯见长江天际流”想象一下诗人这时眼中看见了什么?(只看见滚滚长江水)从哪个字看出只看见?(唯见)这江水就像?(诗人对友人绵绵不绝的情谊)

  B看图想象

  ①孤帆已消失在诗人的.视线外,只看见了滚滚的长江水,此时,李白的心情一定会像这江水一样不平静吧!他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说他们在一起时的事例,以及两人分别后的惆怅)

  可用这样的句式:当李白 ,孟浩然 。

  当李白 ,孟浩然 。

  ②这时你就是李白,站在江边久久凝望着扬帆远去的故人。指一生接读。

  这时你就是李白,感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指一生接读。问:你读后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板书:依依不舍)

  3师引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生齐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 脑中构图,熟读成诵

  ⑴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那千年之前李白送别孟浩然的黄鹤楼旁,去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吧!

  ⑵(背景音乐:阳关三叠)师范背,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⑶生试背、指名背、齐背。

  六、 总结

  师:人生得一知己不易,古时伯牙绝弦酬知己,李白依依不舍送浩然,这种友情值得我们去寻觅,去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诵古诗,从而理解领悟诗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细品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大意,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说出想到了什么)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新课

  (一)围绕课题质疑。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二)品读古诗

  1.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老师范读)

  2.学生朗读-同桌互读

  3.读诗擂台赛-齐读

  (三)、汇报交流, 理解诗意 。

  1.通过刚才反复的读古诗,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①李白与孟浩然是好朋友,感情深。(故人)

  ②“烟花三月”的时候,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扬州)去

  ③黄鹤楼(湖北武汉)。广陵、扬州(江苏,汉时称呼,唐时称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④重点字意:“之”到,“辞”辞别、离开,“唯”只,“帆”小船。

  2.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的大意。(独立-讨论-反馈)

  古诗大意(一):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老朋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候乘船去扬州。

  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最后,只看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古诗大意(二)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李白目送好友的小船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向天边流去。

  第二课时

  一、齐读古诗,复习巩固。

  二、二、入诗境、悟诗情

  1、“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

  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

  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

  2.讨论: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

  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孤帆”:并不是说广阔的长江之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小船上。

  3.细品最后两句的诗境、诗情。

  师:通过最后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

  生:看不见了

  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

  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生: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

  生: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师:说的对。看来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

  生: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难过 依依不舍

  (板书:依依不舍)

  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那么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的课件)

  生:指名诵。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导朗读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

  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

  (师放课件 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还没有做到的同学加把油!

  (指名背诵)

  三、拓展

  交流积累

  背诵得真好,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

  师 :看来同学们平时有积累的习惯,非常好。有的

  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如果没有注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释,这样就能读懂了。

  四、小结

  师: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

  创设情境,使学生顺利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会更积极的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实现对古诗的感悟。

  通过对重点词语得理解,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

  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课前布置学生全面了解两位诗人的关系,才能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读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2、解释题意。

  3、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学过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诗句给大家听听。生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回顾以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文的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朋友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师简单介绍“文包诗”这种体裁:本课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体裁,在这里结合课文对此作一介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并熟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 饯行 伫立 凝视 暂时 孤帆 唯见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

  通过刚才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一些句子的朗读。

  如: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四、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如还有一些句子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

  (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也要做到正确书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些生字。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课后习题)

  1、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思考:在写每个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个生字生先说,教师进行总结,范写。

  如:孟:上下结构,“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横一样长。

  饯:左窄右宽,左边“饣”的横钩不宜长,竖钩的竖稍长,右边的二横稍短并略向上翘,撇画要放开,落笔在竖提的交界处。

  酒: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第六笔不连左右,最后一横既连左又连右。

  饮:左部与“饯”的左部一样,右部第三笔撇要对准上面两笔相连处起笔,竖撇,撇到竖提交界处。

  暂:上下结构,“车”和“斤”要紧凑,“车”的末笔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间一竖直,右部的“凡”的撇为竖撇。

  脍:左窄右宽,左边的二横连左不连右,右边的“人”的撇、捺要放开。

  炙:撇和横撇稍平,下面“火”的点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宽,左边的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的第一个撇是平撇,第二个是竖撇,竖提的竖要稍长,捺要竖一点,成一弧度捺下来。

  2、 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

  (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后也有这样的练习,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当然学生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去完成。

  这些生字的出现可用多媒体出示,这样就更形象、生动了。)

  五、布置作业。(课外)

  体会人物感情,练读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2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如在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时,以“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他望到了些什么?”这个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学生回答:“李白站在江边,望到了一望无际的天空以及滔滔的'江水。”也有学生提到了诗歌中的“孤帆”一词,为此,我马上提问:“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这样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并且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引领学生感同身受,与诗歌达到共鸣.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4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平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作者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李白曾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意思就是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么亲密的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怎么舍得呢?读出不舍。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作者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对比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5

  文本解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李白与孟浩然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因此“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2、理解“烟花三月”(诗人与好友在春意盎然、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在这天下名胜黄鹤楼分别,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2)李白伫立长江边,难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透国一个“孤”字,还让你看到、联想到什么,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流水”在这里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伥,象征着别情离恨。李白的这种心情,用“水”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通过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带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对繁华似锦的扬州的向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08-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02-1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0-2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范例9篇)10-0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通用03-2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实用7篇)08-19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04-04

《黄鹤楼送别》教案12-22

黄鹤楼送别教案04-04

黄鹤楼送别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