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15 07:55:26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5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学习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第 6 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常用体积单位。

  教具运用 “乌鸦喝水”,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3,d3和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3,1d3,1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的正方体,体积是1c3;棱长是1d的正方体,体积是1d3;棱长是1的正方体,体积是1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作业】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1.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3,d3,3。

  第 7 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学习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第 7 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3或1d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复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出示问题:

  (1)谈话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

  (2)复习旧知: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

  师:草地上有三个盒子,小红希望一次就能摸出一个黄球,我们建议她从哪个盒子里摸?为什么?

  师:从B盒或C盒可能摸到黄球吗?

  2.师:既然B盒和C盒都可能摸出黄球,哪个盒子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3.导入:可能性真的有大小吗?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二、验证可能性的大小。

  (一)研究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1.学生试验前的猜测。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盒子,里面放了黄白两种数量不一样的球,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呢?

  (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3)学生选择。(统计)

  师:咱们这么猜,科学吗?数学是一种科学,是科学就得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下面就让我们来试验一下,在试验的过程中允许改变自己的选择。

  2.学生试验。

  师:请大家推选两名同学上来担任记录员,用写“正”的方法来记录大家每次摸球的情况。小组接龙摸球。师负责拿着盒子,每次要把球摇匀。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他们每次摸的结果,并大声告诉记录员。(小黑板出示表格)

  3.根据试验结果再次选择。

  (1)师:我们已经试验了20次,算一算黄球一共摸了几次?白球呢?看着这两个数据,你们有想法吗?如果再允许你们选一次,怎样选?

  (2)出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3)学生选择。

  4.发现规律。

  师:原来选择白球的同学你们为什么都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5.进行验证。

  师揭开盒盖验证。

  6.总结规律。

  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黄球的数量比白球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数量比黄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

  在一定的条件下:

  7.深化结论。

  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继续摸下去,结果会怎样?如果只摸一次,一定能摸出黄球来吗?

  小结:只有摸的次数越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研究三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1.导入: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种颜色的球摸出来的可能性的大小情况。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

  2.出示试验提示:

  试验提示:

  摸的'次数要尽可能的多,每次摸完放回摇匀再摸。

  3.学生小组合作试验。(每组一张试验记录表)

  (小组分工明确,组长负责拿盒子,2号同学负责记录,其他同学依次摸球,并把结果告诉2号同学)

  师:刚才我们说了数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能如实记载自己的每一次情况,能做到吗?

  师:请大家观察统计的数据,结论和你们组原来的猜想一样吗?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

  1.全班汇报。

  六个组摸到黄球球的多,两个组摸到的白球多。

  学生讨论:两个组摸到白球多这种情况可能吗?

  2.得出结论: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现在我们用事实说明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6.师:我们在猜一猜,试一试的过程中做出了可能性大小的判断,现在你们能直接根据数量来判定可能性大小吗?

  三、应用可能性的大小。

  (一)连一连。

  每次摸一个球,在每个口袋里都摸30次,结果会怎样?你能用线连一连吗?

  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的一定是黄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二)设计转盘,灵活运用。

  1.师:现在如果你是商场这次活动的策划者,打算怎么设计这个转盘?

  如果你是一个顾客,你又想怎样设计这个转盘?现在请我们班这部分同学做商场活动的策划者,另一部分同学做顾客,分头设计这个游戏转盘。设计完后整理自己的设计想法,准备讲给同学听。

  2.动手设计。(师发有空白转盘的白纸)

  3.学生汇报。

  (1)商场策划者。

  (2)顾客。

  4.小结: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转盘设计问题,知道了涂色面大,转到的可能性就大,涂色面小,转到的可能性就小。

  5.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思考题

  1、红绿灯问题

  红灯40秒,绿灯60秒,黄灯4秒。当人或车随意经过该路口时,遇到哪一种灯的可能性最大,遇到哪一种灯的可能性最小?根据是什么?

  2、抽奖活动

  看转盘,说出抽到几等奖的可能性大小并说明理由。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

  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了解它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理解、献魈骄考扒ㄒ颇芰Α?/SPAN>

  4、较好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分数基本性质”课件,正方形纸片,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巧设伏笔、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120÷30的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出示后学生回答,课件显示答案)

  2、在下面□里填上合适的数。

  1÷2=(1×5)÷(2×□)

  =(1÷□)÷(2÷4)

  ①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填上面的数的?(生口答)

  (课件:商不变的性质)

  ②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生口答)

  ③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答,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二、讨论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1÷2= (怎么写)

  ①1/2与( )相等?你能想出哪些数?有办法怎么让它们相等吗?

  让生合作探讨。

  ②生出示答案:1/2=2/4=4/8……

  有选择填入上数。

  2、引导学生证明它们相等。

  ①出课件:出示1个长方体,平均分成2份,得1/2,平均分成4份,得2/4……。

  (课件演示)

  上述演示让学生感知后,问你发现了什么?(生讨论)

  ②再逆向思考,观察板书和课件。

  问你又发现了什么?(生讨论)

  得到:(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验证、补充、强调

  ①出示2/5=2×2/5=4/5,对吗?(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什么?强调“同时”(在黑板板书上用彩笔勾划强调)。

  ②出示3/4=3×3/4×4=9/16,对吗?为什么?强调“相同的数”。

  ③右边列式行吗?为什么?3/4=3×0/4×0=?补充:(0除外)板书,并出示课件补充。

  ④归纳出上述板书为“分数的基本性质”(课题)。

  4、信息反馈、纠正、巩固。

  ①判断(出示课件)

  A、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B、把15/20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C、3/4的分子乘上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D、10/24=10÷2/24÷2=10×3/24×3 ( )

  完成后,强调重点,加以巩固。

  ②完成课本108页例2(学生尝试练习)

  强调运用了什么性质?课件:“分数的基本性质”醒目强调。

  三、实践练习,信息综合

  1、练一练

  ①3/5=3×( )/5×( )=9/( )

  ②7/8=( )/48

  ③4÷18=( )/( )=4×5/18×( )=2/( )

  2、练习二十二1—3题。

  四、课堂总结、整体感知。

  (在信息综合后,重点选择性小结,形成整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这与我们学习过的什么性质有联系?

  五、发散巩固、自主选择。

  想一想:(选择一道你喜欢的题做)

  课件:①与1/2相等的分数有多少个?想象一下,把手中正方形的纸无限地平分下去,可得到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②9/24和20/32哪能一个数大一些,你能讲出判断的依据吗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和要求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1. 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

  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 美观 便于携带等)

  2 .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探索方法

  1. 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

  2. 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方案 1 的.表面积: 20 × 15 × 2+15 × 5 × 4+20 × 5 × 4=1300 (平方厘米)

  方案 2 的表面积: 20 × 15 × 4+15 × 5 × 4+20 × 5 × 2=1700 (平方厘米)

  方案 3 的表面积: 20 × 15 × 4+15 × 5 × 2+20 × 5 × 4=1750 (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 1 最节约纸

  三、 练习

  a) 引导学生讨论 比较得出结果

  b) 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 1 最节约纸

  四、 教学“实践活动”

  1 .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

  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

  2 .分组讨论 罗列方法 完成课本中的表

  五、 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与特点,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数学书69页的内容。

  2、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请记录下来。

  二、师:昨天同学们自己预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通过预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疑问呢?谁来说一说?

  1、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师板书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这个内容看来大家都知道了是吗?那陈老师把它写下来,在陈老师写的时候呢,你们就把书翻到69面,自己再轻轻地读一读。)

  2、你们有这么多收获,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的马上解决。

  三、师:看来通过预习同学们学会了很多有关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知识,但也还有很多疑问,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课题)

  1、出示课中学习指导:

  (1)、各组选定一个真分数和一个假分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并能说出它的意义。

  (2)、完成后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长搞好组织,并做好汇报准备。

  (请一个学生读学习指导后,学生按指导要求活动。)

  2、哪个小组先来?比比看,哪个小组最棒。我们先介绍真分数。

  (1)学生汇报真分数:(2个小组汇报即可)

  汇报完后稍作总结:说得好吗?都会说了吗?你们觉得自己了解真分数了吗?那关于真分数你想说点啥呢?(分子比分母小,比1小……)

  (2)师:接下来哪个组来介绍假分数?

  a、介绍分子分母相等的假分数。(一个小组汇报即可)

  师:听懂了吗?那我想表示怎么办呢?呢?那么像这样的假分数你又想说点啥呢?(分子分母相等,等于1……)

  b、介绍分子比分母大的假分数。(一个小组汇报后)师:听懂了吗?有问题吗?有补充吗?(注意:大括号的作用是什么?什么做单位“ 1” ?两个“ 1”要一样。两个不够呢?三个还不够呢?用“取”来表示合适吗?)再让一个小组汇报。

  关于这样的假分数你又想说点啥呢?(分子大于分母,比1大,还能比2大……)

  c、写一写,说一说。(课件出示假分数图)

  四、你们真棒,现在这些问题你们能自己解决了吗?(开始时学生的疑问)

  五、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两个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有关的问题。请拿出答题卡。

  思考:学生先独学,再小组交流讨论。

  (1)真分数会在数轴上的哪一段呢?假分数又在数轴上的那一段呢?为什么?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1)请写出分母是2、3、4的所有真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2)请写出分母是2、3、4的假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在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课后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去探究。

  四、巩固提升

  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效果。

  1、快速判断(课件出示)

  2、学生互相出分数判断。

  3、分数比大小(课件出示)

  4、判断(课件出示)

  5、你怎么样确定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呢?你能用符号表示出来吗?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用公式变形或方程解的二种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解方程:

  8x ÷ 2 = 28 7(x+3)÷ 2 = 28

  2(x +17 )= 40 6(5+x)÷ 2 = 36

  一、复习:

  C=2(a+b) S=ab

  C=4a s=a2

  S平=ah a=s÷h S△=ah÷2

  h=s÷a a=2s÷h

  h=2s÷a

  S梯=(a+b)h÷2 a=2s÷h-b

  b=2s÷h-a

  二、新授:

  1.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几厘米?

  (1)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宽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解:设宽为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2.一块梯形木版,面积是22.4平方分米,上底是2分米,高是6.4分米,下底长几分米?

  解:设下底长X分米。

  (2+X)×6.4÷2=22.4

  (2+X)×6.4=44.8

  (2+X)=7

  X=5

  三、试一试:P20

  四、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长是90m,宽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长是宽的1.4倍,如果宽增加2厘米,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有两筐梨,甲筐梨重35千克,乙筐梨比甲筐轻7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梨放入乙筐,两筐梨的重量相等?(两种解法)

  (3)有两根电线,第二根长度是第一根的2.5倍,如果第二根剪去12米,那么两根电线的长度就相等。第二根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4)书架的上层有120本书,下层有书56本,如果两层书架又各自放上同样的本数的书,这时上层的本数是下层的1.5倍,两层书架都放了几本书?

  五、小结:

  六、作业:练习册P14、15

  板书设计

  C=2(a+b) S=ab

  C=4a s=a2

  S平=ah a=s÷h S△=ah÷2

  h=s÷a a=2s÷h

  h=2s÷a

  S梯=(a+b)h÷2 a=2s÷h-b

  b=2s÷h-a

  解:设宽为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宽是6厘米。

  解:设下底长X分米。

  (2+X)×6.4÷2=22.4

  (2+X)×6.4=44.8

  (2+X)=7

  X=5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 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 12条棱 (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容积计算问题的过程。

  2、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容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每人一个水杯、水、把教材上第33页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拿出一个保温杯:同学们,水杯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件生活用品。老师这里有一个水杯,看着这个水杯,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如:

  (1)这个水杯的体积是多少?

  (2)这个水杯的高是多少?

  (3)这个水杯的底面直径是多少?

  (4)这个水杯的底面周长是多少?

  (5)这个水杯能装水多少?

  ……

  第(5)个问题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启发:这个水杯是干什么用的?

  2、师:看着一个水杯,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数学问题,真是不简单。刚才有人想到“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这个问题就很好。谁知道,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水,在数学上叫做水杯的什么?(容积)

  师:对,水杯能装多少水叫做水杯的容积。

  板书:容积。

  3、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这个水杯的容积和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不相等。因为水杯有厚度,容积小于体积。

  如果学生有其他的说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上的问题和图:同学们对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已经很清楚了,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体积和容积的问题。

  出示教材的问题和图,指名读题。

  师:第(1)个问题很简单,大家看第(2)个问题。谁知道求这个水杯能容纳多少毫升水,求的是什么?(容积)对,要求水杯的容积需要知道什么?(杯子里面的高和直径)很好,那同学们看题中告诉了吗?

  预设:没有,但是,可以计算出来。用外面量的高和底面直径减去水杯的厚度就能求出来。

  师: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注意,第(2)题求的是毫升,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谁来说说第(1)题你是怎么算的?

  3.14×(7÷2)2×18≈38(立方厘米)

  内直径:7—0.8×2=5.4(厘米)

  内高度:18—0.8×2=16.4(厘米)

  容积:

  3.14×(5.4÷2)2×16.4

  ≈375(立方厘米)

  =375(毫升)

  如果学生计算内直径或高时,只减去一个0.8时厘米,可让学生讨论一下,形成共识。

  3、师:刚才我们已经计算出了保温杯的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计算容积和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相同点: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这个公式来解决。不同点:容积计算用从里面测量的数据,体积计算用从外面测量的数据。

  4、教师说明,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容积单位,也可以用质量单位,并介绍1毫升水重1克。然后,让学生推算出1升水重1千克。

  5、提出问题(3):如果把6个这样的保温杯倒满,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水?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过程和结果给我们介绍介绍?

  答案:375×6=2250(毫升)

  2250毫升≈2.25升

  2.25升水重2.25千克

  三、实际测量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容积的计算,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水杯,量出它的内直径和高,算出这个水杯大约可以装多少水?

  学生拿出自己带的水杯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的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如:

  (1)用直尺直接测杯子内直径和高。

  (2)用直尺测量出杯子的高,外直径和杯子的厚度。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通过计算水杯的容积,我们知道了水杯能装多少水。如果不测量,不求容积,怎样用天平称出这个杯能装多少克水呢?

  预设:可以先用天平称出空杯子的重量,再称出盛满水后杯子的重量,用盛满水后的`重量减去空杯子的重量就是水的重量。

  学生说的不完整,教师补充。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真聪明,一个水杯装满水,能盛多少水的问题,同学们解决了。如果一个水杯不装满,你们能计算出杯子中有多少水吗?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题。

  师:求这个玻璃杯中有多少升水是求这个玻璃杯的容积吗?

  生:不是,因为杯中水面的高度是15厘米,而整个水杯的高度是25厘米。

  师:那这个杯中的水有多少升呢,请同学们自己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3.14×102×15=4710(立方厘米)

  4710立方厘米=4710毫升=4.71升

  2、练一练第2题

  师:下面我们来看练一练的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

  学生读完后,教师提问。

  师:谁知道每升柴油0.85千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每升柴油不到1千克,才0.85千克,柴油比水轻。

  师:谁能说一说求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怎样计算?

  生:要求出油桶的容积,这也就是油桶中能装多少升柴油,再用所装柴油的升数乘0.85,就能求出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交流。

  答案:

  3.14×(4÷2)2×6=75.36(立方分米)=75360(立方厘米)

  75360立方厘米=75.36升

  75.36×0.85≈64.06(千克)

  3、练一练第3题,师:请同学们先读读题,想一想这道题与第2题有什么不同?

  生1:这道题中告诉了我们底面的半径,第2题中告诉了我们底面的直径。

  生2:第2题要求柴油,第3题是汽油,汽油比柴油轻,每升才0.74千克。

  4、练一练第4题,计算环形柱体的体积,可先讨论一下怎样计算,再由学生独立完成。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答案:

  1米=10分米

  3.14×32×10=282.6 (立方分米)=282600 (立方厘米)

  282600立方厘米=282.6升

  282.6×0.74≈209 (千克)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看第4题,这是一个环形柱体,谁知道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用外面这个柱体的体积,减去里面那个空圆柱体的体积。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答案:

  20+5+5=30(毫米)

  3.14×(30÷2)2×34=24021(立方毫米)

  3.14×(20÷2)2×34=10676(立方毫米)

  24021—10676=13345(立方毫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调整等活动过程,能正确辨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稍复杂物体的情况

  2.能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经过想象、推理、验证、总结,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通过拼搭、观察、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意识

  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重点

  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由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从一个、两个、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推理、验证、总结,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具准备

  正方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通过与学生玩的手影游戏入手,能根据观察到的手影想象出相应的手势,进而上升到能根据观察到的二维影子图形想象出三维手势图形,并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影子是一个二维平面图形,摆出的手势呢?

  生:三维立体图形。

  师:看来大家能根据二维影子图想象出三维手势图。如果把影子换成图形,你还会玩吗?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观察物体(三)。

  (二)教学例1--从正面这一个角度观察二维图形,能得到很多种三维图形。

  “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这样的图形。”

  1.审题。

  找关键词,引导学生注意“数量”“观察角度”和“看到的图形”这几个关键词。

  师:你觉得需要注意哪些关键词?

  生:4个,从正面看。

  师:你不仅关注到了数量,还关注到了观察角度。

  生:看到的是这样的图形。

  师:大家太会审题了,抓住了其中的关键。

  2.想象。

  引导学生先展开想象“摆出的图形可能是什么样子”,并通过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能不止一种,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验证想法。

  师:像刚才玩手影游戏那样,先想象一下,摆出来的图形可能是什么样子?闭上眼睛,想一想。

  师:有想法了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前边摆一个,后面摆三个。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这样从正面就能看到三个面。

  师:你是根据看到的图形想象的,你的想象挺有依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先摆三个,把另一个摆到后面。后面的正方体就看不见了,只能看到三个面。

  师:你的想象也挺有道理。

  3.验证。

  引导学生寻找验证的方法。

  师:你们的想法对吗?咱们需要验证一下。听清要求:下面请小组合作摆一摆,从正面看一看,验证一下你的想法。

  师:摆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摆法?

  4.推理。

  小组汇报、交流,介绍摆法,同时经历推理的过程。

  生:

  师:摆完一种之后,别着急往下摆,摆完检查了吗?怎么检查呢?

  生:从正面看一看。

  师:用观察的方法验证,快指一指从正面观察到哪几个面,和要求一样吗?

  师:给你们提个要求,如果让你移动一个正方体,你能推理出其它摆法吗?能推理出几种?

  生:能推理出6种。

  师:咱们一起帮他数着点!

  师生齐数:1、2、3、4、5、6。

  师:真是6种。推理的非常有顺序。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生:我们是这样摆的。

  师:想到了错行的情况,这样摆行吗?快验证一下。

  生:这样摆从正面看到这三个面。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只移动一个正方体继续推理吗?

  生:

  师:推理的不错。看来推理是个很好的思考方法,能使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了。

  师:观察这些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有一个正方体被挡住了。

  师:挡,这个词用的太形象了,看来大家用到了挡的方法。

  5.总结。

  师:同学们,如果再增加一个正方体,要想符合要求,想象一下,这第五个该摆哪呢?

  生:可以摆到前边,也可以摆到后边。

  师:这次几个正方体被挡住了?

  生:2个。

  师: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想象。用6个能摆吗?

  师:7个呢?

  师:如果增加更多的正方体呢?能摆多少种啊?

  生:能摆,能摆出很多种。

  师:只要怎样摆就可以?

  生:只要往前摆或往后摆就可以了。

  师:总结的非常好。刚才是从一个角度观察的二维图形,你们摆出了很多种三维图形。

  (三)教学例2--从上面、正面、左面这三个角度观察二维图形,确定拼搭三维图形的样子。

  1.用同样的正方体摆出从上面看是这样的图形。

  师:你发现和刚才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生:数量变了,观察角度变了,看到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师:读懂了要求,我们先干什么?

  生:想象。

  师:想像一下。谁愿把你的想法到前边来摆一摆。

  师:大家注意看,他是怎么摆的?

  (学生用正方体积木在实物投影下操作)。

  师:说说你是先怎么摆的?再怎么摆的?

  生:先用5个摆出了一层。

  师:太有层次了。

  生:多余的正方体可以继续往上摆。

  师:主次分明。也就是说哪几个最重要?

  生:下面的5个最重要。

  师:看来这5个是基础。在这5个基础上,如果增加更多的正方体,只要怎么摆就可以?

  生:只要往上摆或者往下摆就可以。

  师:刚才不是说只要往前或往后摆就可以了吗?这次怎么往前后摆就不行了?

  生:刚才是从正面观察,现在是从上面观察,角度变了。

  师:原来观察角度变了,摆的位置就变了。

  2.增加从正面观察的角度。(从两个角度观察)

  师:想一想,在刚才的基础上,我们要做怎样的`调整,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用上这四个方法,小组合作研究一下吧。

  (学生展示,展示出3种不同的摆法)

  师:他们借助了刚才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摆的。摆完要干什么?

  生:验证。从上面观察验证,还要从正面观察验证。

  师:他们不仅知道验证,而且从两个角度去验证,思维很严谨。

  师: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生1:还可以这样摆。

  生2:不对,从正面看就不符合要求了。

  师:你能用验证的方法纠正错误了,看来从

  两个角度验证很有必要。

  师:谁能把这次的发现总结一下。

  生:从两个角度观察二维图形,摆出了3种三维图形,比刚才的摆法少一些。

  3.再增加一个从左面观察的角度。(从三个角度观察)

  师:这次不摆积木了,把积木轻轻放到桌洞里,真正考验你想象力的时刻到了,大胆想象一下,要想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摆出的图形是什么样子?

  生:只需要在刚才的基础上调整一下就可以。把中间这个正方体摆到后面的位置。

  师:说的挺有道理,谁能把他的想法摆出来,验证一下。

  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次需要从三个角度验证。

  师:从三个角度验证,考虑问题很全面。

  师: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生:没有了。这次从三个角度观察二维图形只有一种摆法。

  (四)课堂小结。

  师:摆了一节课的积木,谈一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发现观察角度越多,摆出的图形就越少。

  师:你不仅关注到了每一个知识点,还能把它们串联起来发现规律,真了不起。也就是说,观察角度越全面,我们就越容易确定三维图形的样子。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这样,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思考问题的角度越全面,越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还有其它收获吗?

  生:我还学到了想象、推理、验证、总结的方法。

  师:是呀,正是有了这些学习方法,才使我们的数学思维更加严谨。下面我们就借助这些知识和方法,挑战几个练习。

  (五)课堂练习

  1.习题纸上独立完成

  如图,再添一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小明就把图1小丽搭的积木变成了图2六种不同的形状。

  (1)从左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 )号和( )号的形状和小丽搭的是相同的;

  (2)从正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形状相同的是( )号和( )号,或者是( )号和( )号。

  2.独立审题,用手势表示出你的答案。

  师:大多数同学都选2号。恭喜你们答对了。

  师:掌握的不错。看来观察的很全面呀。

  3.还有一道思考题,想不想挑战。

  师:看题目,你想到什么了?

  生:大正方体、三阶魔方。

  师:空间想象力不错。就想到这一种吗?这可是思考题。

  生:把中间那块正方体拿走也可以。

  师:你会倒着想,用逆向思维推理,空间想象力太强了。

  师:你们能推理出不同的摆法,这说明根据从三个角度观察二维图

  形,得到的三维图形有时并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我们看待问

  题不仅要全面,还要灵活、严谨的思考问题。

  师:这个题到底还可以怎么摆,能摆出多少种呢?大家课下有机会再探索研究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2~63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

  1、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懂得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3、渗透有序思考和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制作一个规格为5×3×1(单位:cm)的长方体纸盒。教师准备设计记录纸以及展示设计方案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各种包装图,这些包装盒有什么特点?(长方体)

  2、揭题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包装有关的学问,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板书: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3、包装需要注意什么?(美观、大小、省料)

  4、还记得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吗?(板书公式)

  5、出示5×3×1的学具,学生计算表面积。

  二、小小设计师

  (一)两块学具的包装方案

  1、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想一想,怎样包装呢?(学生两人小组合作用两块学具设计包装方案。)

  2、学生汇报方案,教师贴图。

  3、电脑显示介绍三个面:大面、中面、小面,再展出示三种包装方法图:上下(大面)重叠、前后(中面)重叠、左右(小面)重叠。

  4、观察拼成的大长方体与原来的两个小长方体,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什么没变?什么改变?(体积没变,表面积改变)

  5、猜一猜,那种包装方案最省料?大面重叠,因为这样重叠的部分最多

  6、学生分组计算三种方案的表面积进行验证。(板书结论: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所用的包装纸越少。)

  (二)四块学具的.包装方案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四块学具设计包装方案,并填写记录单。

  填实践统计表

  包装方案

  重叠面

  长(cm)

  宽(cm)

  高(cm)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方案五

  方案六

  2、生汇报方案。

  3、电脑展示介绍六种包装方法图:单面重叠:3种——6个面,双面重叠:3种——8个面

  4、不计算,比一比那种包装方案最省料?6个大面重叠和4个大面与4个中面重叠可能最省料。

  5、引导理解比较的方法:除去4个大面,两个大面和4个小面比较,只需1个大面和2个小面比较,有可能相等,有可能大,也有可能小。

  6、学生分组计算可能的两种方案的表面积进行验证。

  7、观察讨论记录单上长宽高数据的规律,得出结论。(板书: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所用的包装纸越少。)

  (三)八块学具的包装方案,怎样最省材料?

  1、学生八人小组合作用八块学具设计最优包装方案。

  2、学生汇报并说设计理由。(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所用的包装纸越少。)

  三、课堂小结

  启发:通过这次包装设计,从节省包装材料出发,设计出最好的方案。你有什么发现?

  四、省料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同学们真棒,说得真好!包装问题应用在生活中可以节约包装纸,节省包装材料,省料问题在生活中的的运用就更多了,做服装的时候精心设计节省布料,可以多做衣服,使用节能灯,可以节约用电……省料问题在生活中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创造利润……当今社会提倡节约,我们要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五、大胆尝试

  12个旺旺牛奶盒的包装方案,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接口处按300cm2计算)

  六、板书设计

  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纸越少

  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纸越少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联系生活里的实际问题利用数轴表示两个量的大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负数与负数比大小。

  难点:负数与负数比大小。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提问:

  1)数轴应具备哪三要素?

  2)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3)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各地的最低温度:

  上海:+10℃ 北京:0℃ 哈尔滨:-10℃

  广州:+12℃ 沈阳:-4℃

  (1)你能读一读吗?

  (2)把这些温度从低到高排一排。

  -10℃<-4℃<0℃<+10℃<+12℃

  2、揭示课题:把单位名称去掉就变成了一些数在比较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书的比较大小。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将以上这些数在数轴上用相对应的点表示出来。

  2、仔细观察这些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想一想,数与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

  3、反馈:数轴上,越往右边的数越大,越往左边的数越小。

  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三、利用规律,比较大小:

  1.出示:+3○-2

  比一比,说说理由。

  试一试:

  1○-2 3○-4 -1.5○1.5 ○-2

  小结:正数都大于负数。

  2、出示:0○-8

  3、出示:-4○-1 -1.5○-2 -2○-4

  小结:负数与负数在比时,通过数轴想位置,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14,试一试;(1)

  2、看谁比得又对又快!

  (1)-3○0 +7○0 0○-2 +1○0

  (2)-2○+1 4○-3 -7○7 +2○-1

  (3)-1○-2 -0.5○-1.5 -4○-6 -2○-5

  3、完成P14,试一试(2)

  4、写出4个比+2小的数。

  写出5个比-1大的数。

  5、判断题:

  (1)所有的负数都小于0。

  (2)-12比-10小。

  (3)-64>62。

  五、归纳总结:正数都大于零,一个正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

  负数都小于零,一个负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小。

  正数大于负数。

  注意: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0>-3<2”的写法。

  六、作业: 练习册P12、13

  板书设计:

  正数都大于零,一个正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大。

  负数都小于零,一个负数离原点越远,这个数就越小。

  正数大于负数。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

  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 +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1)教材第90页例题1第(2)问。

  教师:爸爸比妈妈多吃多少张饼?

  (2)学生讨论。

  ①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出算式?

  ②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③你有什么体会?

  (3)反馈讨论结果。

  板书:

  3/8-1/8=3-1/8=2/8=1/4

  (4)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小结:观察例1的第1问和第2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概括)。

  教师总结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2、3、4题。

  这是同分母加、减法的单项练习。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结果应化为最简分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板书:

  1/8+3/8=1+3/8=4/8=1/2

  3/8-1/8=3-1/8=2/8=1/4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1、复习分数单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的知识,为推导分数加减法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相同作铺垫,提高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教学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20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1-0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1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2-23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5-0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找次品04-0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01-06

五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