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15 07:47:1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和( )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 )、( )( |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 )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复习教案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八册《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王老师就讲一段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水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请写下这个数。这太简单了!悟空、八戒提笔就写了个2。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请写下这个数。悟空手快,顺手写了个1。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师:同学们,半个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把此句话删除你们能帮这个忙吗?谁会用数来表示半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均可,此处应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生:上黑板试着写数。(学生应是争先恐后的上黑板用各种方法表示半个)

  师:这个数字咱们以前可没见过,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此处过渡突然,如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关注分数话题应是教师思考的问题

  整个开头虽有趣,但缺新意,既然是赛课,应尽量能让听课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觉

  二、教学新课

  1、自学交流:

  (1)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要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2)同学想知道的东西还真多,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95页的内容,看看你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学1分钟)

  (3)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获得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尝试读分数:课件练习1)

  学生自学课本的时间可稍长,不可形式主义,另外,学生看书时最好能带着问题,这样,学习的目的性才能很强,否则有无的放矢之嫌。学生尝试读分数的时间安排不够恰当,读分数这一知识目标应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感悟,而非教或非练,依我个人之意课件练习可去,当然我并不知道你课件倒底是何内容

  2、认识1/2

  (1)出示课件一块月饼

  师:星期天,丽丽到好朋友玲玲家去玩,玲玲拿出一块月饼和丽丽一起分享,猜猜看,玲玲会怎样分这块月饼呢?教师演示课件平均分。

  师:每一份可以怎么表示?(课件演示1/2)

  师:谁能将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吗?(把一个月饼平均)

  师:学生集体将刚才的过程说一遍,同座位互相说一遍。此处强化有余,对分数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否则评委会认为在过分关注双基当然,并不是说双基并不重要,因为此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2)出示课件另一块月饼

  师:现在我把块月饼分成两份(不平均分),能用1/2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师:所以,只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此过程不妥,对分数的概念初步建立还不充分,为时尚早,另外,我个人认为对二分之一的处理要充分,也就是要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扩大它的效用,如可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来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让学生(创造出)折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让学生折出想要的分数,如:八分之三、十六分之一等,这样课堂就能体现生成性

  (3)练习:判断图中涂色部分能否用1/2表示?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1/2,该怎样写这个1/2呢?(教师联系分饼的过程,介绍书写的顺序并板书,学生用手空书1/2)怎么读呢?(板书1/2,二分之一)

  此过程可删,并进行重新整合,对读与写这两个环节,我在前面已有所阐述,应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如让学生试写分数并读,当然教师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对写分数这一过程要有意识的慢一点,让学生受教育于无声和无形中,且此过程可置后一点,知识的形成要自然

  3、认识1/3

  (1)这儿一个圆,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呢?(板书1/3)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1/3表示的意思。(把一个圆)

  (再叫两名同学说)

  (2)教师取出长方形纸,问:怎样找出这张纸的1/3?(学生讲出方法,教师课件演示)

  师:你能在这张纸上找出几个1/3呢?(生说,教师课件演示)这一点的渗透很好,关注了知识及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4、认识1/5、1/10

  (1)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2、1/3、1/4,接下来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教师将学生随意报的分数依次写在黑板上)此处根据我上面提出的观点可能要重新作一调整,当然你全可不顾

  (2)学生将书中例3、4的填空独立完成

  汇报并板演,教师演示课件1/10此处教师自己要意识到对认识十分之一在教材中安排的用意:认识十分之一是对一个计量单位的认识,当然这无需向学生说出,因为到五年级时认识分数的意义时对单位1的理解就包涵三个方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群物体等;

  (3)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演完整)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分数概念的外延要扩展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有几道题要考考大家,请看题。是老师考考大家吗,此话不妥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你的教学理念来,教师在课堂中应是一个研究者、合作者,而后才是引导者。

  (课件练习2:判断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能不能用1/4来表示)

  5、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折出长方形纸的1/4(板书1/4)

  (1)选几个有代表性折法上台展示。师:说一说你涂色的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讨论:这几种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也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呢?(看课件讨论)此过程我已把它前置,不知你能否认可,若同意,此过程要重新调整并进行整合

  6、刚才,老师把一块饼、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在生活中,你还可以把哪些东西平均分?自己选一个分数,同座相互说说它表示的意思。

  7、综合练习

  (1)课件练习3(1、在图上选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分数: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写下这个分数)

  (2)课件练习4(判断)

  (3)课件练习5(快速抢答:图中涂色部分是全图的几分之一)

  (4)课件练习6(思考题)

  练习不要板块式,给人没有一种轻松感,要少而精,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既巩固所学生新知,又学得愉快读写分数的知识点可在练习中穿插安排,如可问学生:学到现在,你们会读分数吗?分数如何写?试试看当然,教师的语气应要更具启发性和激励性

  三、小结

  请你用我学会了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四、故事结尾,设置悬念

  师:老师还要接着刚才的故事说下去。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热又渴,唐僧派八戒找个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汗淋淋地抱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到四分之一,怎么样?八戒一听就急了,什么,我找来的西瓜,只能得到四分之一,太少了太少了,不行,不行,我得要八分之一,最少也得分到六分之一。听了八戒的话,悟空笑得前附后仰:你这贪吃的八戒啊,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同学们,悟空的话有道理吗?

  师: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思考。

  结语:教学中,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建构性及评价的多元性,本节课还需王老师你自己仔细琢磨,一堂课应像一篇美文,要讲究整体性、流畅性、变通性等。以上我提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全且不闻,毕竟我的看法有时也很有局限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看到的形状。

  2、能辨认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得到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预习新课。(课件出示)

  1、由两个小正方体组成以下图形,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问,从这三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观察物体”。

  2、课堂预习。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13页,请你拿出自带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进行拼组,然后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学习。

  1、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2、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一样吗?

  3、请你把能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在格子图上,并注明看的位置。

  4、我们分别不同的位置观察了拼成的立体图形,对于你画出的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二、自我检测。(课件出示)

  1、填一填。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结果可能( ),也可能( )。

  2、连一连。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三、预估问题。

  1、观察我们摆放的组合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图形?

  2、同样都是用相同的4块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你们从前面、上面、侧面画出的形状不同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怎么样?

  四、预设解惑。

  请同学们拿出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摆立体图形画出的格子图,我们共同交流。

  1、同学们在实物图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出示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2、师把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总结:(课件演示)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作品,我们是如何画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1)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五、引导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13页做一做,练习四1至3题。

  2、《配练》上的1至3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编辑推荐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买文具》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简单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在学习了小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探索简单的一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与算理。

  2.通过多样化算法,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渗透转化思想。

  学习流程:

  一、学情调查

  1.读出下面小数,结合情境说说它们的含义。

  0.2元0.3元0.6元0.4元0.05元

  2.填空。

  5角=()元8角=()元10角=()元1.58元=()元()角()分4.06元=()元()分2.4元=()元()角6角5分=()元

  二、质疑探究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33页情境图,谁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

  (1)课件展示教材上的信息,教师引领提问题。

  生1提出问题: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师:同组交流你的想法。

  生2:加法算式为:()

  生3:乘法算式为:()

  师:在这里,0.24表示的是(),乘法是加法的()。

  (3)师:你能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24是多少元吗?动脑试一试。

  [尝试计算,四人小组交流算法,算法汇报。]

  生4:一个橡皮擦0.2元,四个橡皮擦就是0.2+0.2+0.2+0.2=()元。

  生5:0.2元就是2角,4个2角就是8角,8角等于0.8元。所以0.24=()元。

  生6:我们用涂色的方法也可以算出0.24=0.8元。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2份就是0.2元,也就是一个橡皮擦的价钱,买4个就涂色4个0.2元,合起来是0.8元。

  生7:4个0.2就是()个0.1;8个0.1就是0.8。

  师:仔细看笑笑与你的做法一样吗?

  生8:一样。我认为()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4个0.3=()

  生9:淘气总结得也很容易懂。

  2.师: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鼓励学生将前面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独立、主动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并经历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再尝试提出不同问题,并列式计算。

  生10:化成角简单。0.4元=()角3个0.4元=()角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3个0.4=()

  生:同组交流。

  0.4是()个0.1,3个0.4是()个0.1,是()

  三、达标检测。(多媒体依次出现,便于汇报反馈)

  1.教材第34页练一练13题。

  2.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4题。探讨:0.011000=()

  3.0.6+0.6+0.6+0.6+0.6=()()

  0.34可以看成是()个0.3连续相加。

  0.083=()+()+()

  一本作文本0.9元,买4本多少元?(只列式)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我们周村小学大门口的街道旁栽了一行柳树,每1.2米栽一棵,那么从第一棵到第六棵共有多少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营养午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

  1.学生观看对比照片,并提出问题。(预设为何有这么大变化?)

  2.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爱吃)

  3.学生试着追问。(预设:怎样饮食才科学?)

  4.谈话:这是老师以前的一张照片,和现在老师的样子对比一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6.教师小结变化的原因。(由于不注意科学饮食,所以才变得这么胖)

  7.谁还能追问?

  8.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

  9.课件出示以前的照片。

  10.学生对老师的身材对比后进行简单的评价,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11.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予以小结,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的身材变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更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活动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30分钟)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学生齐读营养专家的话。

  4.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小组同学听,各组讨论后汇报。

  5.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6.学生分组检验,看看是否符合营养标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用计算器计算)。

  7.学生汇报检验过程、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尽可能荤素搭配方能符合营养标准)

  8.学生独立思考配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检验、修改,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本组最满意的方案来。写好的由汇报员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9.学生分工合作,统计全班最喜欢的菜式。

  10.究竟怎样吃才有营养,我们一起来听听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11.提问:你是怎么理解营养专家的话,的?(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12.谈话:那么谁知道如果我们长期获取的热量和脂肪过多、过少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13.引导学生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检验一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4.引导汇报交流发现:怎样配菜才能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

  15.根据你的发现,能结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在这些菜中也选择三道菜搭配出符合标准的菜谱来吗?你觉得在配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6.引导学生统计全班最喜欢的五道菜式。

  17.课件出示营养专家的话。

  18.课件出示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

  19.课件出示检验结果。

  20.课件出示菜谱,及其营养成分。

  小组互评对不低于不超过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生依据专家提供的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判断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明理由。

  学生互评相互的发现,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合理性予以评价。

  学生小组内互评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我力图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调整、统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

  三、活动三:回顾总结、引申问题(3分钟)

  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1.学生自由对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2.先相互交流对自身饮食习惯的评价,再全班交流。

  3.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老师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吗?

  4.能再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或身材做个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吗?

  学生对老师、同学或自身的身材及饮食习惯进行自评或互评,并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四、活动四:拓展提高、实践应用(2分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口头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课件出示实践作业

  1.将全班最喜欢的5种搭配方案,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给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来源。

  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9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97,98页中的主题图和例题1,例2,以及第97~99页中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图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折纸)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一个长方形方框,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人一块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白纸和一个剪好的平行四边形、一个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请同学到台上用鼠标边指边说,然后课件再呈现学生所指出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

  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们想玩玩这个魔术吗?

  (2) 学生自己用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同桌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同学们真聪明,真能干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

  同学们,这些发现对吗?现在我们来验证我们的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首先我们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对边是否平行。

  汇报结果:对边平行

  现在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对边真的.相等吗?应该怎样办呢?

  生: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师:请拿出你们的直尺测量手中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汇报结果: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特点,它们是什么呢?

  (4)师:我们现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也知道它的对边相等且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另外一个特征。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跟老师做(折高)。

  师:打开平行四边形,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垂直于边)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折平行四边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第99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底与高的对应性。

  师:引导认识底

  3、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完成表格

  (2)归纳总结第98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它们都有哪些地方一样呢?(它们都是对边相等,对边互相平行……)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征,长方形、正方形都具备。

  我们通常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给大家讲讲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们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讨论中理解

  60÷4+2×3

  60÷(4+2)×3

  60÷(4+2×3)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这一情节巧妙地.不流痕迹的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中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二、尝试中规范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先减再乘最后除

  32 × 800 – 400 ÷ 25

  (2)先除再减最后乘

  32 × 800 – 400 ÷ 25

  (3)先减再除最后乘

  32 × 800 – 400 ÷ 25

  规范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三、质疑中发展

  航模组的男生有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两倍;合唱组有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先让学生观察这道题,再思考从题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航模组的男生有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两倍;合唱组有84人;)

  要想知道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首先要知道什么?

  (合唱组的人数和美术组的人数)

  美术组的人数题中直接告诉了吗?美术组的.人数应该怎么做?

  (没告诉,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两倍,列示8+6=14 14×2=28)

  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算式84÷28=3

  如果列综合算式84÷(8+6)×2对吗?(小组交流)

  反馈:不对,因为(8+6)×2是美术组的人数,所以这里要用中括号。

  学生独立完成算式,后讨论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 ),再算( ),最后算( )

  四、巩固练习

  下面的运算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订正。

  36+65÷5-20

  =100÷5-20

  =0 ( )

  320÷[(24-16)×4]

  =320÷8×4

  =40×4

  =160 ( )

  48-(36+350÷50)

  =48-(36+7)

  =48-43

  =5 (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设计说明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究。在实际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开展教学活动。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两名同学在书店购买图书的全过程,引入小数的加减法。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上课伊始,通过情境的创设,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当学生在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呢?”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之前对整数加减法的认识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教材71页主题图。

  师:星期天,小丽和小林相约到书店买书。小林买了一本词典,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和一本《童话选》。

  师: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情操。在小丽和小林买书的情境中,还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根据主题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两本书的价钱:《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2)列式:6.45+4.29。

  (3)比较这道题和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呢?请同学们按照课堂活动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学生汇报。

  生1: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一样的,要保证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在列竖式计算时,百分位上的5要和9对齐,十分位上的4要和2对齐,个位上的6要和4对齐,计算结果是10.74元。

  生2: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实际上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有道理,能够通过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类推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真了不起!的确是这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一定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

  3.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再提出一个减法问题。

  预设

  生:《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2)独立列式解决这道题。

  (3)学生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6.45-4.29=2.16(元)。

  生2:计算小数减法时,相同数位相减,不够减的时候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4)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特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习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

  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课本59页的做一做。

  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94~96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点:

  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使学生在根据实验数据设计条形统计图时。

  教学难点:体会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空白统计表,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1、出示数据,阳光小组蒜苗第15天生长情况

  2、观察数据,制作小组蒜苗种植高度统计表

  请组长把你们的统计表拿出来。找到了吗?那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同学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好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小组,及时指导。

  师:有些小组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让我们在心中期待其他小组赶快加油。我们在等着你们,加油啊!

  3、汇报

  师: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统计的情况呢?

  师:通过观察他们小组的统计表,你能看出他们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吗?

  指名说一说。

  师: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们这一小组谁种的蒜苗长的最高,谁种的蒜苗长的最矮。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很形象的表示出你们小组的蒜苗种植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

  三、引出统计图,并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1、观察空白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师:那正好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你们提前准备了一张统计图,现在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一下这张统计图。

  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

  师:通过你们刚才初步了解这张统计图,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设计的格子有限,按照以前所学的统计形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他们蒜苗成长的记录。

  2、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师:那既然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难题,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商量一下,遇到的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小组讨论,商量对策。

  让学生汇报一下他们小组商量的方法,教师简单评价。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了出了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还要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也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也小。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小组商量一下,哪种办法适合你们小组,你们就选择哪种办法来解决,好吗?那开始绘制这张统计图。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利用统计表和方格图,制作统计图。

  说说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少。

  小组活动,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师:行动快的小组现在已经在心里为你们加油了,加快速度。已经完成的小组可以再看看你们的统计图。考虑一下一会介绍的时候怎么说?

  4、介绍小组绘制的统计图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设计情况告诉我们?

  重点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条形上标出数据。

  师:如果有哪个小组也遇到了格子画不满或者突出一点的情况,那就按照你们自己找的好办法,把你们小组的统计图稍微修改一下。

  组内修改,教师巡视。

  5小结,说一说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直观,形象)

  四、练习读图,获取有用信息

  五、小结

  六、小调查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比如:一年中每个月的电费、水费等,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并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p.10~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的产生。

  (2)认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会用小数正确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具实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让两名学生测量黑板长度。(用米作单位)

  2、交流测量结果,展开讨论。

  3、引导小结:

  在测量时,得到的结果往往不能用整数表示,就需要一种新的数——小数。(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认识一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

  ②用小数表示是:0.1米。

  ③谁来说说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分米,是米,也可以写成0.1米。)

  板书:1分米米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分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分米呢?

  板书:3分米米0.3米

  5分米米0.5米

  ②说说0.3米和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2、认识两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厘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③④谁来说说0.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1厘米,是米,也可以写成0.01米。)

  板书:1厘米米0.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厘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厘米呢?

  板书:3厘米米0.03米

  5厘米米0.05米

  ②说说0.03米和0.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3、认识三位小数。(出示学生尺)

  (2)在尺上找出1毫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01米。

  ③④谁来说说0.001米表示什么?

  板书:1毫米米0.001米

  (3)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毫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毫米呢?

  板书:3毫米米0.003米

  5毫米米0.005米

  ②说说0.003米和0.0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照这样分下去,还可以得到米……也可以写成0.0001米。

  象刚才小圆点后面一位的小数叫一位小数,两位的小数叫两位小数……

  三、抽象概括:

  1、概括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1)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来表示?

  (2)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几分之几?举例说说。

  2、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100、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启发讨论)

  (1)米里有几个米?米里有几个米?……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2)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进率都是10,所以这些分数也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个位的右面,用一个小圆点(小数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0.1、0.01、0.001……)

  四、巩固应用

  1、学习例1:

  (1)思考并讨论:

  1角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8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交流汇报。

  2、P86 “做一做”

  用分数、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填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练习二十(2)(用线段把相等的小数和分数连起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2、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3、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4、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5、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怎样可以把这个规律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各种表示方法,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来表示两个加数。

  让学生写出用ab表示的规律。

  能否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教师板书后,指名说说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6、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7、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前面两小题。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各种综合算式。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

  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小黑板出示: (42+26)+74Ο42+(26+74)

  (32+29)+71Ο32+(29+71)

  (27+33)+28Ο27+(32+28)

  提问:这三组能否组成等式?有手势表示。你是怎么知道的?(口算结果验证)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同桌交流后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说明: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比一比:38+76+24 38+(76+24)

  (88+45)+12 45+(88+12)

  要用最快的速度知道四个算式的答案,你认为哪个算式简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玩具,让学生猜价格,猜对的给予奖励。

  2.5 3.5 1.5 0.5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与前面所学的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 猜教师身高,如果用米做单位怎样表示,由此引出小数的产生。

  2、 认识小数

  (1) 一位小数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学生自由回答,这时有的学生已经能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观察思考,这组数字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借机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并得出小数的计数单位。

  同桌互相举出一位小数的例子,并说说各表示几分之几。

  课件出示:考考你

  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一位小数?

  0.02 12.6 1.0 0.3

  (2)认识两位小数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0份,让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结:什么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学生举出两位小数的例子,并说出表示几分之几。

  (3)认识三位小数

  师:如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怎样表示?这些小数都是几位小数,计数单位是什么?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认识并知道了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后,能自己进行简单总结。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师:如果继续分成10000份,100000份……你能表示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吗?

  生自由回答。

  3、 概括小数的意义

  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

  课件出示小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三、学生练习

  (1) 1角用小数表示是( )元。

  2分用小数表示是( )元。

  学生在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2)请你帮忙

  小明到商店去买学习用品,他带了6角5分钱,到底应该选哪一种呢?

  练习本 钢笔 铅笔

  0.85元 6.5元 0.65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小数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小数的知识?

  教后反思: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猜物品价格,致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学生的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较活跃。本节课中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步步深入,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1、 从整个课堂来看,学生在前面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还可以,但是遇到实际应用的问题,学生容易出错,如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小数的产生,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些。

  2、 努力提高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对于学生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应及时捕捉,有效的进行利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5篇11-28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5篇)11-28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7-2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小学二数学下册教案观察物体08-1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3-23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3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3-23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荐】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