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4-05-12 08:52:26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篇1

  大班音乐活动《朋友舞》

  执教人:林艳芬

  活动目标

  1.初步学跳散点结伴舞,感受俄罗斯民间舞蹈轻快、幽默的风格。

  2.能在固定空间中自由穿行、舞蹈,不与同伴碰撞。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快速地找到舞伴,并两两合作舞蹈。

  活动准备

  1.音乐《萨沙》;

  2.幼儿每人右手上戴一个手腕花。

  活动过程

  学习表现朋友见面时的惊讶动作

  一、导入。

  老师:“小朋友,我想问问你们,当你们突然在街上见到一个很就很久没看的朋友,你们第一时间有什么反应?(引导幼儿表现出很惊讶的表情),那老师如果是见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第一反应就是“是你?”那现在请小朋友你来模仿一下老师的动作。示范指着对方说:“是你?是你?就是你!”

  (动作:单手叉腰,右手伸出食指,身体后仰,指着对方说:“是你,是你,就是你。”)

  二、引导幼儿乐曲中用到夸张的'动作

  1.师幼互动,练习碰面后的惊讶动作。

  引导:“很惊讶地说话时,身体会怎样?”(身体向后仰,表情很惊喜)

  2.幼儿互动,两两练习。

  (活动开始,老师利用语言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通过师幼、幼幼互动,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情境中,自然、愉快地学习表现惊讶的动作。语言节奏的加入,更使幼儿兴趣浓厚,表现到位。)

  三、学习听辨音乐找朋友

  1.欣赏第一段音乐(找朋友的音乐),师用动作带领幼儿听辨乐句。

  “音乐有几句?你能听出来吗?一起听着音乐用动作告诉大家。”(再次听辨音乐)

  (评:听辨乐句是活动的难点,老师利用手指走路的动作,让幼儿清晰地感受到了四个乐句。幼儿通过模仿学习,在“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了音乐,学会了听辨乐句,为下一环节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2.讲解找朋友的规则。

  “音乐响起,我们都在大街上散步,各处的风景都要去看看。等到音乐快结束的时候,找一个离你最近的朋友,面对面,互相指着对方说:是你?!是你?!就是你。”

  3.幼儿尝试跟着音乐散步、找朋友。

  师鼓励幼儿散步时充分利用教室空间。

  4.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在音乐快结束时找到朋友?

  5.幼儿再次尝试听音乐找朋友。

  6.完整表现找朋友及找到朋友后的惊讶动作。

  (散点结伴舞需要培养幼儿自如找空间的能力,老师利用散步这一情境,引导幼儿多观赏周围的风景,从而帮助幼儿明白:找朋友时不要扎堆,要善于寻找空地方。“如何根据音乐迅速找到朋友?”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方法,而是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尝试,最终明白:第三句音乐结束后去找朋友最好。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教育观。)

  四、学习两两合作动作

  1.两位老师示范合作舞蹈动作。

  问:“我和朋友跳了哪些动作?”

  2.和老师空手练习互拍动作,提示从戴手腕花的手开始。

  3.幼儿两两结伴练习。

  讨论:怎样快速地转换动作?

  五、听音乐练习。最后一起跳完整舞蹈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表现进行家乡街道的特点和面貌。2、引导幼儿用不同形式表现家乡的街道。重点: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表现进行街道的特点和面貌。

  难点:用不同形式表现家乡的街道。

  活动准备

  家乡街道图片、卡纸、蜡笔。

  活动名称

  一、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你的家住在那条街吗?你们最喜欢我们瑞金的

  那条街?你觉得那条街道最漂亮?为什么?

  2、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街道特点。

  二、播放街道视频,交待区域活动内容。

  1、刚才很多小朋友都说到了我们家乡的'街道,也看到了不同的几条街。今天老师带来了你们大家去过的也最喜欢的一条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红都广场)

  2、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不同的材料来做自己喜欢的街道,你们喜欢

  吗?(喜欢)

  3、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老师也做了一条街道,你们看看老师的街道是用那些材料做的。等下小朋友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自己喜欢的街道,好吗?

  三、交待区域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活动。

  1、师:老师在手工区给你们准备了橡皮泥、一次性餐快、积木、彩色纸等你们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家乡街道、在图书区给你们准备家乡街道的书和纸、笔、你们可以在图书区制作有关家乡街道的图书。

  2、组织孩子们讨论选择喜欢的区角或材料。

  教师:现在你们可以和同伴商量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可以和朋友说说你们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让幼儿现在座位上商量玩什么)

  教师:商量好了吗?谁来说说商量的结果?你准备用材料什么和谁一起去玩?准备怎么玩?(让孩子在进区前想好玩什么,怎么玩)

  2、重点对制作街道和制作图书的孩子提出要求。要求图书区的幼儿制作好后讲讲家乡街道故事。

  3、组织幼儿进区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共同合作。

  四、在重点引导制作家乡街道幼儿的同时,关注其他幼儿的游戏情况。

  五、组织幼儿收拾玩用具

  六、评价幼儿此次活动情况

  教师:今天的游戏活动结束了,现在请孩子们来说说你今天用了什么材料制作?(启发幼儿讲述自己在区域发生的有趣事情)

大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在观察活动中寻找不同特征学习6的组成,初步了解交换律。

  教学准备:

  不同特点的积木共六块、数字若干

  教学过程:

  1.寻找通过观察积木,寻找积木中的不同特点来学习6以内的组成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看到的

  2.讲述幼儿将自己发现的积木不同特点,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讲述。

  例如:六块积木中有2块是红色的.,4块是黄色的,6分成2和4,2和4合起来是6。(幼儿讲述,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归纳)

  3.操作幼儿在练习纸上,对6的组成进行归纳、总结,填空。.

  活动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各数的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平时执教这样的活动所运用的教育过程与手段都注重记忆与训练,于是在选材后思考:如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的记忆和训练。不要花哨要实用;不要枯燥要趣味。在本次活动中时刻遵循着这个原则。

大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学习2、3的加法,认识"+""="号,初步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

  2、学习语言讲述加法算式所表达的图意,体验"一共"的含义。

  二、活动准备:

  图片、食物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2.3的组成:游戏碰球2、3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来碰球的游戏,我的'球和你的球合起来是"2"师: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我的2球碰几球?

  二、学习2的加法

  1、小朋友表现的真棒,老师决定带你们去野外郊游,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看,我们来到哪里了,有谁在干什么?(出示图片)

  2、老师告诉你们这三幅图说的是一件事,每幅图都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先请小朋友仔细看第一幅图。

  3、谁会用一句话来表述?再来看第二幅画可以怎么讲?(请幼儿集体把前两幅图连起来说一下)

  4、那第三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可以请小朋友可以猜一下)

  5、谁能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下?(请幼儿集体,个别讲,对幼儿可以进行相应的表扬)

  6、那如果用一道算式题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应该怎么写呢?(强调幼儿会读算式题)幼儿说老师放。

  7、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XX小朋友做的对不对吧。

  分别出示"+"和"="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他叫什么名字?表示什么意思呢?(又走来了)"=2"又表示什么意思呢?(一共)我们一起把整件事和加法算式题一起连起来说一下。(请个别幼儿练习一下)

  四、学习"3"的加法

  1、刚才我们去了草地玩,我们继续向前走。看,看这是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呀?(出示第二幅图)

  2、谁会用三句话把他的意思说出来?(幼儿个体回答,再来集体学说)

  3、谁会用一道算式题记录这件事呢?(请幼儿说,老师放)

  4、那这道题里面的数字和符号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的第二组加法。

  五、幼儿操作

  1、小朋友,玩得饿了吧,老师带你们去超市购物。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们用三句话把购物的事说清楚,然后用一道算式题记录下来。

  六、教师评价请个别幼儿说说购物的事情,其他幼儿一起验证一下。(逐个进行并验证)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感应曲式及拍号。

  2、学唱歌曲,创意肢体造型。

  3、认识新节奏。

  4、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唱歌曲并感应曲式。

  活动难点:感应3∕4拍、4∕4拍的节奏。

  活动准备

  奥尔夫音乐VCD碟一张、呼啦圈(均与幼儿人数相等)、泡泡水和吹管各一个。

  队形

  大、小圆(顺时针、逆时针)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春天来了,蝴蝶姑娘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小兔子、大鸟和宝宝一起在草地上玩游戏,宝宝在玩吹泡泡游戏,泡泡慢慢变大、变大,一个一个飞满天。美丽极了。

  (二)吹泡泡游戏:观察与模仿

  1、吹泡泡---气的运用

  (1)一个大泡泡:气轻轻地吹出。

  (2)许多小泡泡:气快快地吹出。

  2、幼儿谈谈:何时可看见泡泡?形状?颜色?重量?

  (三)感应曲式及拍号

  1、全体牵手围圈

  (1)前奏:音阶上下行/双手做呼应上下行之律动。

  (2)A段:拍手小跑唱歌。二句顺时钟,二句逆时钟。

  (3)B段:(渐强)大泡泡/牵手缓步后退,围成大圈。

  (渐弱)小泡泡/牵手缓步前走,围成小圈。

  (4)A段:同上A段。

  (5)间奏:身体随音效学泡泡飞高飞低,最后拍破。

  2、拍号感应

  (1)画拍感应

  (2)拍肢体节奏感应

  (四)肢体造型:甜甜圈游戏

  1、观察挂图泡泡造型:床、皇冠、耳环……

  2、道具组合造型:泡泡床、泡泡裙、泡泡帽子……

  3、幼儿创造:全体或小组/造型可渐大、破掉。

  (五)节奏练习

  1、分析B段:拍子与节奏/唱唱名旋律→画拍→音值长短。

  2、透过节奏线认识附点TU。

  3、介绍附点二分音符的念法和写法。

  活动反思:

  此活动是歌曲活动,让幼儿熟悉歌曲,感应曲式和拍号。孩子很喜欢该音乐。通过道具和身体律动来感应曲式和拍号,环节上大致上相同,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第四环节,这里是最注重孩子的即兴表演,发展孩子的创造和表现。

  整个活动我基本参照教师用书去执教,但是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水平,在活动上还是有所调整,在第三环节中,我应该先让孩子安静完整地欣赏一遍,初步接触音乐,再放慢节奏示范演唱,配上音乐,这样孩子初步感应音乐的曲式和拍号就容易些。孩子的参与兴趣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在使用道具上,由于孩子都曾经接触过类似的道具,长期强调孩子使用道具该注意的事项,和道具的玩法,孩子的常规就很好,尽情表演,很多孩子都变出了不一样的“泡泡造型”。孩子对于音乐的表现津津乐道,初步感应曲式和拍号。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帮助幼儿了解一个人在家时的安全知识,知道陌生人叫门时不开门,不做危险动作,不乱摸家里的电器开关等。

  活动准备:

  1、设情境:爸爸、妈妈不在家。

  2、自制图片4幅、磁带。

  活动过程:

  1、观看情境表演,使幼儿知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陌生人敲们不能开。

  (1)教师向幼儿介绍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为大家表演一个小品,名字叫“爸爸、妈妈不在家”。

  小品开始:幼儿亮亮独自在家中玩耍,边玩边说:“今天爸爸、妈妈出去买东西,让我好好看家,嘿!这回我可要自己玩个痛快。”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一个陌生人问:“这是李工程师的家吗?”亮亮问:“你是谁呀?”来人说:“我是查电表的,请你开门!”(表演暂停)

  (2)教师提问,让幼儿回答。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小品不演了吗,因为亮亮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该不该开门,等大家回答问题,小品又继续了。

  提问:

  ①来的是什么人?

  ②亮亮能开门?

  ③如果轻易给陌生人开门会发生什么危险?

  ④亮亮该怎么做?

  (3)总结: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敲们,不要轻易开门,要先问清楚来人是谁、找谁,告诉来人等家长回来后再来,或让来人在外面留下等,也可让人到父母单位去找等等。

  (4)再次表演,让幼儿加深印象。

  一幼儿扮亮亮,另一幼儿表演陌生人(陌生人可随便找理由)。

  2、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自己做了什么事。

  3、听录音《晶晶看家》。

  师:有个叫晶晶的小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爸爸、妈妈也不在家,你们想知道她是怎么做的吗?

  4、看黑板上的挂图,帮助幼儿懂得一些安全常识。

  师:小朋友,这儿有四张图片,先仔细观察一下,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这四位小朋友所做的'事,判断对不对,对的贴一朵小红花。图片内容:

  ①饿了时自己到厨房里烧东西吃。

  ②玩小刀等尖利的东西。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学习用目测的方式判断物体的数量。

  2.通过游戏,提高幼儿有意观察事物数量的能力,培养幼儿集中精力做事的习惯。

  3.发展幼儿合作游戏的意识。

  活动准备:几组高矮、容积瓶子不同的废旧瓶子,幼儿自制纪录表每人若干张,记录笔每人一支。日常生活中常用物品若干(扑克、照片、豆子等)

  活动过程:

  1.活动开始。

  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引出今天活动的主题“考眼力”。

  教师用手抓笔帽若干,请幼儿猜一猜老师的`手里抓了多少?教师将幼儿猜想的数字写在纪录表上,请一名幼儿来数一数,正确的数字是多少,并纪录。吸引幼儿的兴趣,愿意参与到游戏中来。

  2.游戏过程。

  ①独立考眼力:幼儿玩“一抓准”的游戏,用眼睛看自己手中的东西有多少?纪录下来,然后实际数一数,将正确的数字纪录下来。

  ②小组合作考眼力:两个小朋友的瓶子比一比,你认为谁的多谁的少?将数字纪录下来。在实际数一数,并纪录数字。感受瓶子相同,但是材料相同,数量也不同。

  ③容器、材料都不同考眼力:小朋友之间交换材料,每组幼儿手中的东西都不同,靠眼力。随机教育幼儿合作意识。总结:容器不同,材料也不同,数量更不相同。

  3.鼓励幼儿眼力是越练越准的,提供更多的纪录纸和多种日常用品共幼儿考眼力,幼儿分散自愿游戏,活动自然结束。

大班教案 篇8

  (一)课题名称:春之韵—风筝翩翩飞

  (二)教材简介:

  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复苏,大自然的景色已悄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踏青、观赏自然的同时,“放风筝”成了孩子和家长休息日里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于是,广场上飞舞的风筝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春天里更加亮丽的风景。风筝,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它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融合了群众的审美情趣,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

  本次活动我们结合主题“春之韵”风筝节,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大树和小花的美丽,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放飞风筝的喜悦。教师通过课件欣赏,集体讨论,进一步启发孩子的思维,拓展了想象创造的空间。他们利用自己搜集来的各种废旧材料动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探索风筝起飞的秘密,感受成功的乐趣。孩子们一直沉浸在体验、思考、探索,再思考、再探索这样的兴趣中。活动意在通过亲子制作和放飞风筝,让孩子了解风筝的历史,激发孩子用自己智慧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

  (三)目标预设:

  1、了解、欣赏风筝,感受各种各样的风筝色彩与形态的美,运用多种形式来表现风筝的美。

  2、体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激发孩子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初步了解放飞风筝的科学原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体验相互合作的快乐,增进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子感情。

  (四)重点:运用各种材料和美术形式来制作和装饰风筝。

  难点:通过尝试和调整,将自制的风筝放飞到春天的大自然。

  (五)设计理念:设计中融合了亲子教育、环保理念和做中学的理念。

  (六)设计思路:了解和欣赏风筝——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风筝——放飞风筝

  (七)教学具准备:

  1、材料准备:塑料、环保袋、广告纸、颜料、细竹篾、风筝线等。

  2、知识储备:欣赏过古代和现代风筝,以及外国有代表性的风筝。

  3、课件准备:风筝制作ppt、音乐《三月三》。

  (八)活动过程:

  1、回忆欣赏过的风筝。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感受打莲湘音乐,舞蹈的风格,喜爱学习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学习打莲湘舞蹈的基本动作。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磁带、录音机、民族的服装娃娃、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组织问好。

  ⑴、教师弹曲子,幼儿更节奏拍手。

  ⑵、练声:《山谷回音真好听》

  ⑶、律动:《手碗转动》

  2、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3、欣赏《打莲湘》。

  ⑴、欣赏《打莲湘》。

  ⑵、幼儿听音乐拍节奏,熟悉音乐旋律。

  ⑶、欣赏舞蹈:教师示范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儿兴趣。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跟音乐拍的节奏真好,来表扬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听完这首傣族歌曲后小朋友能告诉老师,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

  4、学习基本动作。

  5、幼儿完整学习舞蹈。

  "小朋友跳得真好看,来我们跟着音乐来跳一遍傣族舞蹈,好吗?"(好)、幼儿随着音乐跟老师表演舞蹈。

  5、小结舞蹈学习的.情况。

  6、总结、结束课。

  活动反思: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 哪里还有什么发现 ?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大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02-02

大班教案02-03

大班教案02-03

大班教案02-03

大班教案02-03

大班教案02-03

大班教案02-03

大班教案02-03

大班教案02-03

大班教案02-03

大班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篇1

  大班音乐活动《朋友舞》

  执教人:林艳芬

  活动目标

  1.初步学跳散点结伴舞,感受俄罗斯民间舞蹈轻快、幽默的风格。

  2.能在固定空间中自由穿行、舞蹈,不与同伴碰撞。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快速地找到舞伴,并两两合作舞蹈。

  活动准备

  1.音乐《萨沙》;

  2.幼儿每人右手上戴一个手腕花。

  活动过程

  学习表现朋友见面时的惊讶动作

  一、导入。

  老师:“小朋友,我想问问你们,当你们突然在街上见到一个很就很久没看的朋友,你们第一时间有什么反应?(引导幼儿表现出很惊讶的表情),那老师如果是见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第一反应就是“是你?”那现在请小朋友你来模仿一下老师的动作。示范指着对方说:“是你?是你?就是你!”

  (动作:单手叉腰,右手伸出食指,身体后仰,指着对方说:“是你,是你,就是你。”)

  二、引导幼儿乐曲中用到夸张的'动作

  1.师幼互动,练习碰面后的惊讶动作。

  引导:“很惊讶地说话时,身体会怎样?”(身体向后仰,表情很惊喜)

  2.幼儿互动,两两练习。

  (活动开始,老师利用语言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通过师幼、幼幼互动,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情境中,自然、愉快地学习表现惊讶的动作。语言节奏的加入,更使幼儿兴趣浓厚,表现到位。)

  三、学习听辨音乐找朋友

  1.欣赏第一段音乐(找朋友的音乐),师用动作带领幼儿听辨乐句。

  “音乐有几句?你能听出来吗?一起听着音乐用动作告诉大家。”(再次听辨音乐)

  (评:听辨乐句是活动的难点,老师利用手指走路的动作,让幼儿清晰地感受到了四个乐句。幼儿通过模仿学习,在“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了音乐,学会了听辨乐句,为下一环节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2.讲解找朋友的规则。

  “音乐响起,我们都在大街上散步,各处的风景都要去看看。等到音乐快结束的时候,找一个离你最近的朋友,面对面,互相指着对方说:是你?!是你?!就是你。”

  3.幼儿尝试跟着音乐散步、找朋友。

  师鼓励幼儿散步时充分利用教室空间。

  4.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在音乐快结束时找到朋友?

  5.幼儿再次尝试听音乐找朋友。

  6.完整表现找朋友及找到朋友后的惊讶动作。

  (散点结伴舞需要培养幼儿自如找空间的能力,老师利用散步这一情境,引导幼儿多观赏周围的风景,从而帮助幼儿明白:找朋友时不要扎堆,要善于寻找空地方。“如何根据音乐迅速找到朋友?”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方法,而是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尝试,最终明白:第三句音乐结束后去找朋友最好。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教育观。)

  四、学习两两合作动作

  1.两位老师示范合作舞蹈动作。

  问:“我和朋友跳了哪些动作?”

  2.和老师空手练习互拍动作,提示从戴手腕花的手开始。

  3.幼儿两两结伴练习。

  讨论:怎样快速地转换动作?

  五、听音乐练习。最后一起跳完整舞蹈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表现进行家乡街道的特点和面貌。2、引导幼儿用不同形式表现家乡的街道。重点: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表现进行街道的特点和面貌。

  难点:用不同形式表现家乡的街道。

  活动准备

  家乡街道图片、卡纸、蜡笔。

  活动名称

  一、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你的家住在那条街吗?你们最喜欢我们瑞金的

  那条街?你觉得那条街道最漂亮?为什么?

  2、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街道特点。

  二、播放街道视频,交待区域活动内容。

  1、刚才很多小朋友都说到了我们家乡的'街道,也看到了不同的几条街。今天老师带来了你们大家去过的也最喜欢的一条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红都广场)

  2、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不同的材料来做自己喜欢的街道,你们喜欢

  吗?(喜欢)

  3、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老师也做了一条街道,你们看看老师的街道是用那些材料做的。等下小朋友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自己喜欢的街道,好吗?

  三、交待区域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活动。

  1、师:老师在手工区给你们准备了橡皮泥、一次性餐快、积木、彩色纸等你们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家乡街道、在图书区给你们准备家乡街道的书和纸、笔、你们可以在图书区制作有关家乡街道的图书。

  2、组织孩子们讨论选择喜欢的区角或材料。

  教师:现在你们可以和同伴商量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可以和朋友说说你们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让幼儿现在座位上商量玩什么)

  教师:商量好了吗?谁来说说商量的结果?你准备用材料什么和谁一起去玩?准备怎么玩?(让孩子在进区前想好玩什么,怎么玩)

  2、重点对制作街道和制作图书的孩子提出要求。要求图书区的幼儿制作好后讲讲家乡街道故事。

  3、组织幼儿进区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共同合作。

  四、在重点引导制作家乡街道幼儿的同时,关注其他幼儿的游戏情况。

  五、组织幼儿收拾玩用具

  六、评价幼儿此次活动情况

  教师:今天的游戏活动结束了,现在请孩子们来说说你今天用了什么材料制作?(启发幼儿讲述自己在区域发生的有趣事情)

大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在观察活动中寻找不同特征学习6的组成,初步了解交换律。

  教学准备:

  不同特点的积木共六块、数字若干

  教学过程:

  1.寻找通过观察积木,寻找积木中的不同特点来学习6以内的组成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看到的

  2.讲述幼儿将自己发现的积木不同特点,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讲述。

  例如:六块积木中有2块是红色的.,4块是黄色的,6分成2和4,2和4合起来是6。(幼儿讲述,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归纳)

  3.操作幼儿在练习纸上,对6的组成进行归纳、总结,填空。.

  活动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各数的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平时执教这样的活动所运用的教育过程与手段都注重记忆与训练,于是在选材后思考:如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的记忆和训练。不要花哨要实用;不要枯燥要趣味。在本次活动中时刻遵循着这个原则。

大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学习2、3的加法,认识"+""="号,初步理解加法的实际意义。

  2、学习语言讲述加法算式所表达的图意,体验"一共"的含义。

  二、活动准备:

  图片、食物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2.3的组成:游戏碰球2、3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来碰球的游戏,我的'球和你的球合起来是"2"师: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我的2球碰几球?

  二、学习2的加法

  1、小朋友表现的真棒,老师决定带你们去野外郊游,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看,我们来到哪里了,有谁在干什么?(出示图片)

  2、老师告诉你们这三幅图说的是一件事,每幅图都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先请小朋友仔细看第一幅图。

  3、谁会用一句话来表述?再来看第二幅画可以怎么讲?(请幼儿集体把前两幅图连起来说一下)

  4、那第三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可以请小朋友可以猜一下)

  5、谁能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下?(请幼儿集体,个别讲,对幼儿可以进行相应的表扬)

  6、那如果用一道算式题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应该怎么写呢?(强调幼儿会读算式题)幼儿说老师放。

  7、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XX小朋友做的对不对吧。

  分别出示"+"和"="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他叫什么名字?表示什么意思呢?(又走来了)"=2"又表示什么意思呢?(一共)我们一起把整件事和加法算式题一起连起来说一下。(请个别幼儿练习一下)

  四、学习"3"的加法

  1、刚才我们去了草地玩,我们继续向前走。看,看这是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呀?(出示第二幅图)

  2、谁会用三句话把他的意思说出来?(幼儿个体回答,再来集体学说)

  3、谁会用一道算式题记录这件事呢?(请幼儿说,老师放)

  4、那这道题里面的数字和符号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的第二组加法。

  五、幼儿操作

  1、小朋友,玩得饿了吧,老师带你们去超市购物。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们用三句话把购物的事说清楚,然后用一道算式题记录下来。

  六、教师评价请个别幼儿说说购物的事情,其他幼儿一起验证一下。(逐个进行并验证)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感应曲式及拍号。

  2、学唱歌曲,创意肢体造型。

  3、认识新节奏。

  4、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唱歌曲并感应曲式。

  活动难点:感应3∕4拍、4∕4拍的节奏。

  活动准备

  奥尔夫音乐VCD碟一张、呼啦圈(均与幼儿人数相等)、泡泡水和吹管各一个。

  队形

  大、小圆(顺时针、逆时针)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春天来了,蝴蝶姑娘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小兔子、大鸟和宝宝一起在草地上玩游戏,宝宝在玩吹泡泡游戏,泡泡慢慢变大、变大,一个一个飞满天。美丽极了。

  (二)吹泡泡游戏:观察与模仿

  1、吹泡泡---气的运用

  (1)一个大泡泡:气轻轻地吹出。

  (2)许多小泡泡:气快快地吹出。

  2、幼儿谈谈:何时可看见泡泡?形状?颜色?重量?

  (三)感应曲式及拍号

  1、全体牵手围圈

  (1)前奏:音阶上下行/双手做呼应上下行之律动。

  (2)A段:拍手小跑唱歌。二句顺时钟,二句逆时钟。

  (3)B段:(渐强)大泡泡/牵手缓步后退,围成大圈。

  (渐弱)小泡泡/牵手缓步前走,围成小圈。

  (4)A段:同上A段。

  (5)间奏:身体随音效学泡泡飞高飞低,最后拍破。

  2、拍号感应

  (1)画拍感应

  (2)拍肢体节奏感应

  (四)肢体造型:甜甜圈游戏

  1、观察挂图泡泡造型:床、皇冠、耳环……

  2、道具组合造型:泡泡床、泡泡裙、泡泡帽子……

  3、幼儿创造:全体或小组/造型可渐大、破掉。

  (五)节奏练习

  1、分析B段:拍子与节奏/唱唱名旋律→画拍→音值长短。

  2、透过节奏线认识附点TU。

  3、介绍附点二分音符的念法和写法。

  活动反思:

  此活动是歌曲活动,让幼儿熟悉歌曲,感应曲式和拍号。孩子很喜欢该音乐。通过道具和身体律动来感应曲式和拍号,环节上大致上相同,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第四环节,这里是最注重孩子的即兴表演,发展孩子的创造和表现。

  整个活动我基本参照教师用书去执教,但是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水平,在活动上还是有所调整,在第三环节中,我应该先让孩子安静完整地欣赏一遍,初步接触音乐,再放慢节奏示范演唱,配上音乐,这样孩子初步感应音乐的曲式和拍号就容易些。孩子的参与兴趣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在使用道具上,由于孩子都曾经接触过类似的道具,长期强调孩子使用道具该注意的事项,和道具的玩法,孩子的常规就很好,尽情表演,很多孩子都变出了不一样的“泡泡造型”。孩子对于音乐的表现津津乐道,初步感应曲式和拍号。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帮助幼儿了解一个人在家时的安全知识,知道陌生人叫门时不开门,不做危险动作,不乱摸家里的电器开关等。

  活动准备:

  1、设情境:爸爸、妈妈不在家。

  2、自制图片4幅、磁带。

  活动过程:

  1、观看情境表演,使幼儿知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陌生人敲们不能开。

  (1)教师向幼儿介绍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为大家表演一个小品,名字叫“爸爸、妈妈不在家”。

  小品开始:幼儿亮亮独自在家中玩耍,边玩边说:“今天爸爸、妈妈出去买东西,让我好好看家,嘿!这回我可要自己玩个痛快。”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一个陌生人问:“这是李工程师的家吗?”亮亮问:“你是谁呀?”来人说:“我是查电表的,请你开门!”(表演暂停)

  (2)教师提问,让幼儿回答。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小品不演了吗,因为亮亮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该不该开门,等大家回答问题,小品又继续了。

  提问:

  ①来的是什么人?

  ②亮亮能开门?

  ③如果轻易给陌生人开门会发生什么危险?

  ④亮亮该怎么做?

  (3)总结: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敲们,不要轻易开门,要先问清楚来人是谁、找谁,告诉来人等家长回来后再来,或让来人在外面留下等,也可让人到父母单位去找等等。

  (4)再次表演,让幼儿加深印象。

  一幼儿扮亮亮,另一幼儿表演陌生人(陌生人可随便找理由)。

  2、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自己做了什么事。

  3、听录音《晶晶看家》。

  师:有个叫晶晶的小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爸爸、妈妈也不在家,你们想知道她是怎么做的吗?

  4、看黑板上的挂图,帮助幼儿懂得一些安全常识。

  师:小朋友,这儿有四张图片,先仔细观察一下,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这四位小朋友所做的'事,判断对不对,对的贴一朵小红花。图片内容:

  ①饿了时自己到厨房里烧东西吃。

  ②玩小刀等尖利的东西。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学习用目测的方式判断物体的数量。

  2.通过游戏,提高幼儿有意观察事物数量的能力,培养幼儿集中精力做事的习惯。

  3.发展幼儿合作游戏的意识。

  活动准备:几组高矮、容积瓶子不同的废旧瓶子,幼儿自制纪录表每人若干张,记录笔每人一支。日常生活中常用物品若干(扑克、照片、豆子等)

  活动过程:

  1.活动开始。

  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引出今天活动的主题“考眼力”。

  教师用手抓笔帽若干,请幼儿猜一猜老师的`手里抓了多少?教师将幼儿猜想的数字写在纪录表上,请一名幼儿来数一数,正确的数字是多少,并纪录。吸引幼儿的兴趣,愿意参与到游戏中来。

  2.游戏过程。

  ①独立考眼力:幼儿玩“一抓准”的游戏,用眼睛看自己手中的东西有多少?纪录下来,然后实际数一数,将正确的数字纪录下来。

  ②小组合作考眼力:两个小朋友的瓶子比一比,你认为谁的多谁的少?将数字纪录下来。在实际数一数,并纪录数字。感受瓶子相同,但是材料相同,数量也不同。

  ③容器、材料都不同考眼力:小朋友之间交换材料,每组幼儿手中的东西都不同,靠眼力。随机教育幼儿合作意识。总结:容器不同,材料也不同,数量更不相同。

  3.鼓励幼儿眼力是越练越准的,提供更多的纪录纸和多种日常用品共幼儿考眼力,幼儿分散自愿游戏,活动自然结束。

大班教案 篇8

  (一)课题名称:春之韵—风筝翩翩飞

  (二)教材简介:

  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复苏,大自然的景色已悄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踏青、观赏自然的同时,“放风筝”成了孩子和家长休息日里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于是,广场上飞舞的风筝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春天里更加亮丽的风景。风筝,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它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融合了群众的审美情趣,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

  本次活动我们结合主题“春之韵”风筝节,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大树和小花的美丽,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放飞风筝的喜悦。教师通过课件欣赏,集体讨论,进一步启发孩子的思维,拓展了想象创造的空间。他们利用自己搜集来的各种废旧材料动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探索风筝起飞的秘密,感受成功的乐趣。孩子们一直沉浸在体验、思考、探索,再思考、再探索这样的兴趣中。活动意在通过亲子制作和放飞风筝,让孩子了解风筝的历史,激发孩子用自己智慧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

  (三)目标预设:

  1、了解、欣赏风筝,感受各种各样的风筝色彩与形态的美,运用多种形式来表现风筝的美。

  2、体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激发孩子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初步了解放飞风筝的科学原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体验相互合作的快乐,增进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子感情。

  (四)重点:运用各种材料和美术形式来制作和装饰风筝。

  难点:通过尝试和调整,将自制的风筝放飞到春天的大自然。

  (五)设计理念:设计中融合了亲子教育、环保理念和做中学的理念。

  (六)设计思路:了解和欣赏风筝——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风筝——放飞风筝

  (七)教学具准备:

  1、材料准备:塑料、环保袋、广告纸、颜料、细竹篾、风筝线等。

  2、知识储备:欣赏过古代和现代风筝,以及外国有代表性的风筝。

  3、课件准备:风筝制作ppt、音乐《三月三》。

  (八)活动过程:

  1、回忆欣赏过的风筝。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感受打莲湘音乐,舞蹈的风格,喜爱学习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学习打莲湘舞蹈的基本动作。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磁带、录音机、民族的服装娃娃、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组织问好。

  ⑴、教师弹曲子,幼儿更节奏拍手。

  ⑵、练声:《山谷回音真好听》

  ⑶、律动:《手碗转动》

  2、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3、欣赏《打莲湘》。

  ⑴、欣赏《打莲湘》。

  ⑵、幼儿听音乐拍节奏,熟悉音乐旋律。

  ⑶、欣赏舞蹈:教师示范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儿兴趣。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跟音乐拍的节奏真好,来表扬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听完这首傣族歌曲后小朋友能告诉老师,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

  4、学习基本动作。

  5、幼儿完整学习舞蹈。

  "小朋友跳得真好看,来我们跟着音乐来跳一遍傣族舞蹈,好吗?"(好)、幼儿随着音乐跟老师表演舞蹈。

  5、小结舞蹈学习的.情况。

  6、总结、结束课。

  活动反思: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 哪里还有什么发现 ?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