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1 09:18: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2、 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有关“雨果”及其代表作的资料,确定向学生介绍的内容。

  2、反复阅读课文,能很好地读出课文第十六段后“简短有力的对话”的语调、语气。

  3、 准备好投影仪,写好投影片。

  4、 准备好课堂研究的话题。

  学生:1、借助工具书,熟悉课文中的字词,编好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借助图书室、网络等查阅“雨果”的相关资料,摘抄在本子上,课上交流。

  3、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话题,自行选择,并学会与同学共同研究。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作者“雨果”,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有选择的投影出来,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补充。此时,教师要通过询问获得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果”及其作品的地位,进而导入课文的学习,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二、 学生默读课文(时间3分钟),了解全文情节,准备复述。

  三、 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即有人说得不够清楚,可以由会说的接替),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四、 分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动的语段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并交流感悟。(时间10分钟)

  五、 小组推荐同学来朗读,要读出语调、语气,并分析处理的理由。教师根据同学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特别是重点阅读第十六段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和文章结束对船长的描写,结合“探究·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对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六、 研究性学习:

  (1) 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2) 去年的高考题,面对危难时,首先丢掉的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

  (3) [探究·练习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课前对这三个话题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与同学合作交流,课堂上由每个专题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余同学可以提问、质疑。

  通过研究学习,从中认识到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对职责的态度。

  七、 自主学习:请学生投影课前准备的关于字词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从中发现的掌握较差的学生要加强指导。

  八、 布置作业:写一段对“生命·职责”的感悟的话,要求真实,字数不限。

  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对作家“雨果”的学习指导,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着重在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对生命、对职责的态度,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为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作基础;研究学习的话题讨论则是对课文中心的拓展。字词练习,体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资料搜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19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今年是雨果诞生80周年,为此法国与世界各地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来隆重纪念这位“十九世纪无可争议的君主” ,在“雨果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雨果。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语文教案 篇2

  (一)整体感知

  1。《云南冬天的树林》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仔细阅读文中有关树叶、蚂蚁、小鸟描写的段落,加以体会。

  【提示】《云南冬天的树林》力求写出景物自然客观的状态,所以很少用过于花哨的语言,也不太用修辞手法,比如第5节,写一片树叶落下的全过程,化动为静,如同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逼真;再如第11节写一只鸟,对它的动作和神态叙述的也非常细致;又如第12节写蚂蚁,忙碌、紧张、勤奋。所有这些由于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观察的节奏,使得人们能静下心来体察自然的神奇,发现了匆匆忙忙和自以为是时所无法看到的许多细节,这种客观化的描写反而更能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礼赞。

  2。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的?从中你体会出作者对自然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提示】“躺在那儿”, “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二)细节探究

  1。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片叶子的落下的过程的?“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提示】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一片叶子的落下的过程:“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起因);“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态)。

  因为旧有的文化固着,“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人们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遮蔽了”。

  2。 为什么作者说“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提示】作者告诉我们要回到事物本身,去除意义的遮蔽,不能以“惆怅或怜惜”去看待云南树叶的“死亡”,因为他认为,那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对它来说,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种新生。所以,“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褐黑的”, “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3。在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里,作者唯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他看到了哪些可赏之美景?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提示】仰望树叶和天空 / 望蜘蛛结网 / 看鸟儿 / 看看蚂蚁的生活场景 / 看光……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细致入微了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并且尽可能使用最简单自然的白描手法,将所视所听真实的呈现出来。

  4、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我们不应流于所谓率也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以审美的姿态去接近事物本身。

  如第6自然段

  ——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一种“阻隔”和“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如第14自然段

  ——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三)思维碰撞

  1。 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说“你的离去使树林的真相永远被隐没。回头望望,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是你无以言说的东西”?

  【提示】语言的尴尬,语言有先天的弱点,无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坚笔下的树林依然是于坚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质上是无以言说的,他只是存在着。

  2。 体会文章最后一节作者反复说“它在那儿”的含义。

  【提示】作者写云南的12月份,树叶的两种姿态:一个在“明朗的高处”,“结实、茂盛、充满汁液”;一个在“阴暗的低处”,“干燥、薄、灿烂而易碎”。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然状态,“不需要言说”,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我们由此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

语文教案 篇3

  一、古诗导入,试想画面。

  1、课件出示古诗《村居》,指名读,让学生说说诗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让远离农村的学生对农村景色有个初步的印象。)

  2、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学习的这首词也和农村有关,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师介绍作者辛弃疾)

  3、其实“村居”就是指“农村人家”的意思。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想到农村,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你们的描述让老师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指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2、相媚图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4、小儿剥莲图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2、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3、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五、拓展建构,走近作者。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有爱国词,乡村词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乡村词)。

  (课件出示辛弃疾的另外三首词:《西江月》、《菩萨蛮》、《破阵子》)同学们,相信你们读了这几首不同题材的词,你会对作者有更深的了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3、了解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并质疑。

  2、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并出示要求。

  课文介绍了荷兰哪些美丽的景色?在自己认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或优美语句下画线。不懂处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交流

  a) 指名学生读课文,并随时正音。

  b) 让学生说说课文介绍了荷兰哪些美丽的景色。

  c) 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

  5、抓住“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你读后有没有产生这种喜爱的.感情呢?

  a) 迁移运用,指导读好。

  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一游。要求:(1)任选一个景点作导游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学生在小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

  指名学生介绍,评价。

  b) 总结:

  荷兰这么美,你还想了解它更多的情况吗?请同学们去找一找,看准找到的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多,在班队课上,大家再作交流。

  板书

  12 田园诗情

  奶牛图 郁金香图

  骏马图 动物世界赞美

  挤奶图 夜晚图向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会认“帘”、“女”等到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词卡、月亮挂图、课件、投影仪。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入情入景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李老师小时候的心愿呀,是当一名人民教师,现在李老师的愿望实现了。李老师读书的时候呀,跟你们现在一样,很爱学习,很爱动脑筋,所以就实现了自己的心愿。那你们有什么心愿呢?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月亮有什么心愿?

  课件出示课题。

  板书:

  月亮的心愿(注意轻声)

  1、课题中哪个字是轻声?

  2、指名说。

  齐读。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不熟的字圈出来,然后对照拼音读三遍,边圈边读。

  2、出示生字。

  3、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不看书,对照黑板再把生字读一读,并自己试着组词。

  ⑴ 开火车认读:

  读字,偏旁。

  组词。

  老师相机指导。

  ⑵ 去掉拼音齐读。

  ⑶ 指名大声读出自己会认的字,并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⑷ 师说字谜,学生猜:

  帘──洞穴下面挂条毛巾。

  背──月亮上边是北京。

  ⑸ 学生自己说字谜大家猜。

  三、再读课文,赏析全文

  过渡:好,我们现在来看看月亮到底有什么心愿。

  1、初略感知,形成表象:

  ⑴ 范读,先把课文中的'轻声都作上记号,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学生自由发言。

  ⑶ 现在李老师要找出最佳模仿者了。

  领读全文,找出最佳模仿者。

  (这里有直接引出话句,之前未接触,提醒注意)

  2、品析全文,感受心愿:

  李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呀,知道了这天晚上月亮吃完晚饭后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就来到两个小朋友的窗前。

  ⑴ 投影出示图1:

  ① 看图说话:你看到了什么?

  你现在就是月亮了,注意看图:

  自己读描写这个小女孩的自然段。等会儿找个读得最认真的小月亮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② 学生自由找读。

  ③ 指名读,其他小朋友划出你喜欢的词语。

  ④ 齐读(不要吵醒了小女孩)。

  ⑵ 你们现在来到这个小女孩窗前,你们的心愿是怎样的?为什么你会有这个心愿呢?

  (学生自由发言)

  ⑶ 理解“自言自语”:

  指名说/模仿。

  ⑷ 理解“商量”:

  ① 你们这些月亮心愿是这样的,我们来看看天上月亮的心愿是否跟你们一样?

  ② 同桌读关于写第一个小女孩的自然段。

  同桌商量谁先读给谁听?

  ③ 用“商量”说话。

  ⑸ 你们真能干,都能跟天上的月亮想的一样。

  ⑹ 投影出示第图2:

  只读跟第二幅图有关的自然段。

  小月亮准备好了,指名读。

  2、同学们,我发现一个秘密:

  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点不同,就是对话里面没有了谁说谁说。李老师现在考考你们了,你知道课文中的对话都是谁说的吗?请你同桌分角色读一读,等会儿我找个读得最认真又最好的小朋友上来读。

  3、指名分角色读。

  4、你听后是怎么想的?月亮呢?她又是怎么做的?

  5、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们想的是否又跟月亮想的一样?

  师生分角色读第二个小朋友的片段:

  师:作者

  男生:珍珍

  女生:妈妈

  四、扩展小结 体会深意

  月亮开始是什么心愿?

  好天气。

  后来呢?

  下雨。

  月亮为什么要改变心愿呢?月亮最终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1、出示句卡:

  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

  2、理解“艳阳天”:

  今天是个艳阳天吗?什么样的天才是艳阳天?

  3、你们现在知道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了吗?

  指名自由发言

  4、练习说话: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月亮?

  5、你有什么心愿要送给月亮吗?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预览:

  比较·探究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

  从漫谈入手,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教学要点

  一、导入

  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说说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对,他生活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解题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介绍

  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斯大林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四、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通过和前两篇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希特勒的溃败。

  ⑵文章的脉络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本文的脉络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明确:

  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五、探究

  1、同样写战争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战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战斗进展态势;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只是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德军军心的散涣和生活的窘困,预示了希特勒的溃败。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

  讨论后明确:

  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

  六、颖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⑴见解独到、视角新颖,线索清晰、细节突出;

  ⑵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比较·探究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这个重大的事件。

  2让学生体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3让学生体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二战的转折点引入

  二学生读课文

  三注意重点字词

  四问题探究

  1同样写战争,《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这篇报告文学与《我三十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内容具体。

  《我三十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准确、平实、严谨。内容概括。

  2《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为什么作者主要写的不是战斗,而写被围困的德军缺乏食物,饿的消瘦?这篇文章很有文学性,但跟写战争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突出了德军被苏军包围后陷入困境,连食物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战斗力。同时告诉我们侵略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悲惨下场。

  3在《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叙述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如何使叙述变得生动起来?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加入了作者的情感

  ----引用了很多人的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多角度叙述

  ----幽默风趣、富有调侃的语言

  作业:

  搜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资料。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教案设计

  甘肃省靖远县双龙中学 贾凤翔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

  从漫谈入手,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教学要点

  一、导入

  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说说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对,他生活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解题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介绍

  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斯大林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四、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通过和前两篇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希特勒的溃败。

  ⑵文章的脉络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本文的脉络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明确:

  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五、探究

  1、同样写战争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战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战斗进展态势;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只是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德军军心的散涣和生活的窘困,预示了希特勒的溃败。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

  讨论后明确:

  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

  六、颖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⑴见解独到、视角新颖,线索清晰、细节突出;

  ⑵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教案02-21

语文教案02-23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