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0 08:04: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论述广泛、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2)领会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3)体会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写法和作用。

  (4)学会在阅读中选摘名言警句并制作卡片。

  教学建议

  这篇文章分段很细,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求知的目的,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但没有大段的严密的论证,读来让人感到条理清楚,如果能从“正确对待求知”,“怎样对待求知”,“求知的作用”等方面去分析作者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头绪与结构,本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以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各种看法。

  比喻论证,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问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

  归纳论证,如第十段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结论因为有了前面列举的丰富而翔实的内容作依据,所以很有说服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课一开始,老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后来,老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老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老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把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

  二、阅读课文,摘抄名句,做知识卡片。

  1、读标题,作诠释。

  主要阐述标题表明了议论的范围。

  2、谈求知,说名句。

  让学生交流课外积累的有关求知、读书的名言警句。课后在积累本上整理为“求知篇”。

  3、读课文,找名句。

  先让学生借助“自读提示”,各自朗读全文,然后按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本文语言精练有力,警句较多,把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划上句号,之后小组交流,简要分析谈谈喜欢的理由。(句句蘊含丰富,深沉,给人以启迪)

  4、诵名句,品含义,做卡片。

  好的名言警句如何变成自己的?做知识卡片,如何做知识卡片?摘抄名言警句应做到:摘抄对自己有教育、启迪的句子;注意语句的相对完整,字词标点要准确无误;要注明作者和出处。卡片的格式有两种:

  A、格式一:不列标题。例: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英]培根

  《论求知》

  B、格式二、自拟标题。例:

  培根论求知的目的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英]培根

  明确以上两种格式之后,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卡片实际操作。

  三、探讨文章,学习论证方法。

  1、人类为什么求知?

  A、求知可以改进的的天性;

  B、知识能塑造人的天性;

  C、求知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2.针对这三个论点,作者分别展开了论述,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找出来,说明其作用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人的天性好比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等,论证了“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如第10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后归纳论点:“总之,‘知识塑造人的性格’”;这样,使论述的语言更为鲜明有力。

  3.学习运用:

  A、说明下列比喻可论证什么内容

  人生不是一只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进合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

  B、用下列这句话作为结论,写一段归纳论证的句子。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基本训练。

  C、把文章最后一段改写成用归纳论证的段落。

  四、小结全文,质疑问难:(老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完成)

  1、这篇短文用很细的分段,较多的警句,精辟地论述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论述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谈了求知的正确的目的、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等等,蕴含哲理,促人奋进,鼓舞人去求知;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2、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持。

  五、作业:

  课外完成“求知篇”名言警句的积累。

  微格反思:

  本堂课学习完后,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对名言警句的感悟与积累比较好,既能积累本课文中的名句,也懂得了如何从课外去收集相关联的句子。更重要是有了一种背记名言警句的兴趣,当堂课中已完成本课文中名句的背诵。另外,最大的缺憾是本课中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太少,对论证方法的了解不透彻,不能通过学习知识并加以运用,这是下一堂必须补救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理解“贪玩、应该”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懂得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上一堂课我们一起来到海边,领略了浪娃娃的贪玩,谁能告诉大家浪娃娃是怎么贪玩的?

  二、学习第2自然段

  海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这么贪玩,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你是海妈妈,你会怎样去教育你的孩子呢?请你自己先说一说。

  你们教育得真不错,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海妈妈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海**的话真有说服力,但我想如果你们说话时的语气更象海妈妈些,这样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更好,能来试试吗?

  三、学习第3、4自然段

  1、在小朋友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在海**的谆谆教育下,浪娃娃开始变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实际行动吧!注意边看边想:你觉得贪玩的浪娃娃变得怎么样了?

  交流:贪玩的浪娃娃变得()。(听话、爱做好事、变得更高兴了、懂事了……)

  2、小朋友说得真不错,那么你是从课文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他的变化呢,请你好好读一读3、4自然段,然后选择一个方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A、就向、奔去、奔跑、欢叫、哗哗、哗哗——浪娃娃爱做好事、浪娃娃变得更加高兴

  B、浪娃娃听了**的话,连忙向海岸奔去——听话

  C、两个“!”——爱做好事

  师:浪娃娃会做好事了,他的心里多高兴呀,你能高兴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吗?

  4、、浪娃娃终于能做好事了,他做的好事是——(推动机器发电)

  浪娃娃如何推动机器发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放录像)

  科学家真聪明,能利用浪娃娃冲击水轮发电机,推动机器发电,这种发电方法就叫做“水力发电”,你还知道科学家能利用什么进行发电吗?(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光能发电……)

  四、想象说话

  1、在科学家的帮助下,浪娃娃推动机器发的电终于被送到了各个城市、乡村、学校,还有小朋友的家中。为了感谢浪娃娃,有一天,电公公带着浪娃娃走遍了这些地方,浪娃娃看到自己发的电给人们带来方便、带来欢乐、带来幸福时,急急忙忙跑回家,高兴地把自己看到的.告诉了妈妈,那他会怎么说呢?请大家各选看到的一个方面同桌互相说一说。

  集体交流

  2、原来自己能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好处,浪娃娃的心里更高兴了,让我们高兴地来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

  五、明理

  浪娃娃在海**的怀里追打着玩,他觉得非常快乐,当浪娃娃看到自己能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好处时也觉得很快乐,请你想一想,此时的浪娃娃他会更喜欢什么时候的快乐呢?为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同学们都很喜欢爱做好事的浪娃娃,老师也很喜欢,我想人也是一样,只要你多为别人做一些好事,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题:把《浪娃娃》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把浪娃娃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一、二则寓言。正音: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断气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疲惫不堪

  曰:说

  病:在课文里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趋。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趋:半包围结构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A: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B: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A:名学生读。

  B: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C: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D: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两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

  ⑴ 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

  教具准备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一、谈话导入。

  说一说你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或准备做什么事。

  二、明确阅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边听边想: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2.要求为:a.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b.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

  c.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是怎么想的。

  三、自读课文,同桌交流。

  认真读课文,把两份账单多读几遍,对比着思考三个阅读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1.先提出你在读书中发现的问题。(如,词句方面:“报酬”“款项”“如愿以偿”“蹑手蹑脚”“芬尼”“小心翼翼”各是什么意思?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说?内容方面:课文为什么用《妈妈的账单》做题目,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妈妈的账单算账单吗?)

  2.出示两份账单。

  儿子的账单妈妈的账单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 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 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 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 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 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 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0芬尼

  共计:0芬尼

  a.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份账单,看你能否解决自己的疑问或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报酬”就是付出劳动后得到的酬劳,比如小彼得帮妈妈取回生活用品要20芬尼;“款项”就是每一个项目多少钱;“如愿以偿”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芬尼”是德国货币单位1马克=100芬尼;“蹑手蹑脚”就是轻手轻脚,不弄出一点儿声音;“小心翼翼”是特别小心、认真)

  b.根据两份账单来汇报你读懂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小彼得开出账单向妈妈索要报酬。妈妈让他如愿以偿并开列一份特殊的账单,使小彼得将钱还回的事情。

  对比两份账单,可以看出妈妈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写上0芬尼,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同时也告诉小彼得:亲情是无价的。

  3.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把自己分别想象成小彼得和母亲,在看到对方的账单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妈妈:真没想到,我的小彼得会给我开出一张账单来。他懂得了要劳有所获,但是他还不明白什么叫爱的奉献,世间有些情感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批评他吗?教育他吗?不,我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彼得:啊,我得到钱了,真是太高兴了!怎么,妈妈也给我开了账单?“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的吃喝”这该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呀;还有妈妈在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一直那样的慈爱,她付出了多少辛劳,这是我一生都无法回报的,可妈妈只写了“0芬尼”。妈妈,我明白了,亲情是无价的,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的。我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妈妈,我错了,我要把钱还给您,您还会像原来一样爱自己的儿子吗)

  讨论深化。

  1.课文为什么以《妈妈的账单》做题目?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账单,而是包含着教育技巧和爱的表达的账单,有着妈妈的良苦用心。

  2.若给课文换个题目,你想换什么?(如《爱的账单》《无价的账单》《可贵的账单》《无法偿还的账单》等)

  随文练笔。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想一想她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桌间说一说,再写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教案02-21

语文教案02-23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