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07 06:55:15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课——开始上课之前,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谁比较聪明,好不好?

  第一,这学期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知识?(除法)

  第二,除法呢,我们经常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平均分),对于平均分的问题,我们经常用哪些语言来说明呢?或者说是怎样的题目是平均分:

  1、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几个;2、每几个为一份,能分成几份。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目:

  1、48个梨,平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个?(除法算式是?)

  2、36颗糖,每4个分一袋,能分几袋?(除法算式是?)

  3、11朵花,每3朵摆一盘,( )

  A、有剩余 B、正好分完

  你知道摆了几盘吗?还剩下几朵?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完整的描述一遍呢?

  11朵花,每3朵摆一盘,摆了3盘,剩余2朵。

  二、观看图片,引出活动

  (主题图)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

  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

  余数

  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下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结合这道题组成一段话)

  “余数”的来历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刚刚从猿猴转变成人,他们以打猎为生.可是猎物常常太少,他们必须把食物平均分开,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但是在分食物的时候,人们经常发现:每个人分到相同数量的食物以后,还会剩下一些,可是这些食物又不够再分一次,于是这就启发了后来的人们认识到数学除法运算中的余数。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设计说明

  1.注重直观演示,引导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二年级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本设计注重教师在黑板上直观演示,讲解算理,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观察算式,发现问题、讨论算法、总结算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此本节课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出各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12-7+4=(2)8+(9-6)=

  12-(7+4)=8+9-6=

  2.提出问题。

  (1)观察每组题中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运算顺序和结果却不同呢?

  3.引入新课: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也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课题: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复习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教学计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发放课堂活动卡辅助完成教材49页例3的`教学。

  (1)课件出示例3第一题:7×(7-5)。

  (2)鼓励学生试着用脱式独立计算,完成此题。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后汇报)

  (3)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方法一:7×(7-5)

  =7×2

  =14

  方法二:7×(7-5)

  =49-5

  =44

  (4)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讨论:哪种方法正确,哪种方法错误?为什么?

  (学生观察比较、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

  生1: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一年级就学过,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生2:第二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而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5)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混合算式,要注意什么?

  (学生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要注意题中有没有小括号,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如果没有小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6)教师进行示范并板书。

  7×(7-5)

  ↓

  =7×2

  =14

  (7)教师说明: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与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整理与复习”,以及练习六第1~4题。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难点】

  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旧知巩固

  1.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师生共同梳理第2单元的内容:

  (1)除法的含义。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教师呈现课本26页第1、2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

  除法计算——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课件,学生补充完整乘法口诀.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以开火车的'形式请学生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和除法算式。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教师出示课本26页的情境图。

  B、让学生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二、巩固迁移

  1.开或者口算。(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引导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第2题。

  学生逐题列式解决,交流时说说列式的理由。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出示教材练习六第4题,复习除法应用题。

  (1)先让学生独立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列式。

  (2)交流,说说每一道题列式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

  (3)比较四道习题,你发现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5.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有关乘法口诀求商和乘、除法的应用题,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细心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正确的解答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图形的旋转

  教材分析:

  旋转也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旋转图形,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和学生的操作活动,体会旋转的特征。例如:通过制作陀螺并使之转动,感受旋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事物钟表,旋转门等,使学生感受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并辨别旋转图形,并能判断旋转点或线以及旋转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入新课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移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关于平移的知识。(播放课件PPT,展示图片复习平移)

  老师:谁能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的平移现象吗?

  同学:观光电梯,推拉窗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看来大家对平移的内容掌握的都很好。那么,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几幅图是什么现象呢?

  同学:给出自己的答案。(不是平移,因为方向发生了改变。)

  老师:既然这些图片不属于平移,那应该叫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这种特别的运动方式。(PPT翻页)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的娱乐项目,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待会儿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求新知,感受旋转

  同学:他们都是围绕中心运动,都是旋转现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几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一天,小明和小红去果园摘苹果,小明和小红摘来了12个苹果,你能帮忙把这1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吗?它们平均能分到几个苹果呢?

  预设:6个。

  问题:你是怎么列式的呢?

  预设:12÷2=6(个)。

  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预设:表示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揭示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

  板书课题: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检验学生对除法含义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每4个分一份。

  师:那谁能说说你们放了几盘呢?

  用自己的圆片动手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师:大家跟他分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生:是!

  师:也就是: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设计意图:利用熊猫分竹笋这个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帮助熊猫解决问题,同时也巩固列除法算式的旧知,在这基础之上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师板书:20÷4=5

  (1)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5

  被除数除数商

  我们把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把得数叫做商。

  全班齐读: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师:大家真棒!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课件出示微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锻炼孩子自主的学习能力,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含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问题:如果这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盘。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用手中的圆片分一分。

  预设:20÷5=4。

  问题: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有20个竹笋,每5个1份,分成了4份。

  问题: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谁是商呢?

  预设:20是被除数,5是除数,4是商。

  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及各部分名称。

  师总结: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分竹笋,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

  每份2个,分成了()份。

  12÷()=()

  每份3个,分成了()份。

  12÷()=()

  每份6个,分成了()份。

  12÷()=()

  答案:6,2,6;4,3,4;2,6,2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除法算式,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2.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答案: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3.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个4。

  ()÷()=()

  20里面有()个5。

  ()÷()=()

  答案:6,24÷4=6.4,20÷5=4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除法的进一步认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4.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7=()8÷2=()18÷9=()24÷6=()

  答案:2,4,2,4。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含义。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多了一种运算新技能。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对整节课的回顾,帮助学生厘清本节课的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14页除法(2)。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一份,求能分多少份或求一个数里面有多少个几,也用除法计算。

  ②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学具及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且在情景学习中贯穿学生品德和良好习惯的教育。

  重点难点:

  ①重点:结合分物体的具体情景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②难点: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会根据意义列出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气球、磁铁圆片。

  2、学具:圆、小棒等。

  教学设想:

  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应该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我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气球、小棒、圆片等素材作为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注重直观形象,理解抽象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功能,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分学具和多媒体课件演示分竹笋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每几个分一份或一个数里有多少个几”,从而理解除法含义。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物体。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单独提问学生列式并让学生们说出“除号”的名称和算式的读法,随后给予表扬。(用口头表扬及奖励气球的方法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新知

  提问学生给他们发气球时是几个几个的发了,初步让学生理解“一个数里有多少个几”,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学习例5

  (1)理解题意

  熊猫:“小朋友们好!我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我。”思考问题

  ①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竹笋)

  ②分的要求是什么?(每4个放一盘)

  ③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2)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3)汇报交流

  分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分的?

  (4)理解意义并列式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多少盘?其实就是每4个为一份,能分多少份?可以用除法算。

  列式:20÷4=5

  (5)还可以理解为20里面有(5)个4

  (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7)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被除数÷除数=商

  3、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同学们!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1)列出除法算式:20÷5=4

  (2)活动求商

  (让20个学生充当竹笋自己动一动分一份,让一名学生上台分圆,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4、轻松听歌,为课堂练习做好精力准备。

  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1.分一分,填一填。

  ○○○○○○○○○○○○每份3个,分成了()份;每份6个,分成了()份。

  2.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从有趣的数字跳舞学习中让学生熟记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并贯穿学生做操要整齐的良好习惯)

  3.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个4。 20里面有()个5。(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一个数里面有多少个几,用一个数÷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作业: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板书设计:

  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可以一份多少份?

  一个数÷几

  一个数里面有()个几

  被除数÷除数﹦商

  课后反思

  学生已经学会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一个数÷几”,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已经有了基础,所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不难。整个教学我努力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他们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低年级学生喜欢动手和活动,因此我让他们参与活动进行分物,再加上多媒体演示直观、形象,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从而理解和消化了本节知识。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好,只是个别学生胆子小,有点小紧张,导致回答问题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以后要多提问他们,才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培养好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课型课时:新授、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桃子图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体验平均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分,有人问什么是平均分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位朋友吧!

  (课件展示孙悟空和猪八戒图片。)

  他们取经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二、新授

  1、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谁来猜猜,猪八戒是怎么分的?

  可以这样分:

  猪八戒5个,孙悟空1个

  猪八戒4个,孙悟空2个

  猪八戒3个,孙悟空3个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猪八戒是怎么分的

  孙悟空看到这样分,很生气,看看孙悟空是怎么分的?

  你们觉得孙悟空和猪八戒谁分的公平?

  指名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呀?为什么孙悟空这样分是公平的呢?

  学生回答,因为他分的一样多。

  同学们说因为他们分的同样多(板书:同样多)每个人同样多,也就是每份(板书:每份分得),那同学们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评价,并板书:平均分

  那刚才猪八戒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指名学生回答(不是)

  师:为什么他的不叫平均分

  因为他们分得不一样多所以不能叫平均分

  (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火眼金睛,强化“平均分”

  接下来我们看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1) 课件出示练习题。

  (2) 课件展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9页例2

  小朋友们认识了平均分,那敢不敢接受新的挑战呢?

  课件出示: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怎样才能平均分?那就让我们一起分一分吧。

  (1)请各组用实物图片分一分。

  (2)分完之后交流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

  同学们是怎么分的呢?

  有的同学是这样分的:

  先每个盘子里分1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直到分完。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

  有同学觉得一个一个分太慢了,就两个两个的分:

  先每个盘子里分2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

  每个盘子里放3个橘子,正好分完。

  教师总结并板书: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3)小组讨论最喜欢哪种分法,并说出原因。

  (4)得出结论后,教师归纳: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是一个一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但必须每份同样多。

  4、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提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盒?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教师指名回答。

  2、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片枫叶。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平均分了吗?和同桌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作业布置:

  1、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题。

  2、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2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盘子、小方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同学们,听老师说几个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鸟争鸣、百花争艳,同学们猜一猜,这些词语描述的是哪个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万物复苏,是个多彩的季节生,在春天里我们可以去踏青,去寻找春的气息,二一班的同学们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出示P12主题图),你看,他们多忙!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火腿肠,还有分橘子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果冻,手里还拿一个。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4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1)大家观察的真仔细,请各组为二(1)班的3位小朋友分配食品糖。

  (2)孩子们动手操作分一分。

  (3)分好后,请各组展示分配结果。

  生汇报结果,投影展示

  1、1、4 1、2、3 2、2、2、

  (4).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1)师:有这么多的方法,你们喜欢哪种分法呢?

  生:喜欢2、2、2、这一种分法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比较公平

  2)根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份是多少,有几份。

  3)突出“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逐步出示含义)

  师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 巩固“平均分”概念。

  (1)判断。请学生看题(课件出示水果图),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并说说为什么?

  (2)课件出示稍微复杂的图,学生来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3)把8块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看哪种分法正确?

  生:第二种分法正确。

  师:第三种分法也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它呢?

  生:因为要分给4个小朋友,而它只分了两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我们刚刚学习了什么叫平均分,那怎么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呢?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呢?

  生:小明要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8个小方块和6个盘子,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A把18个橘子先 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师小结: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有的几个几个地分。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8个橘子分成6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8个橘子平均分(6)份,每份有(3)个。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4、强化平均分的方法

  (1)把10瓶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师:大家拿出10个小方块和2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2)有10个面包,每个小朋友分两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师:面包是同学们郊游时必不可少的食物,下面我们再来帮助小朋友们来分一分面包吧。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1、动起手来,我说你做!(找学生前来分小棒)

  2、分风车

  风车的数量都是12个,为什么两次每份分的数量不同呢?(强调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每一份分得的数量也就不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数量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的数量就越多)

  3、把三角和圆平均分。

  4、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平均分的事例

  (1)我们班有40个同学参加跑步比赛,平均分成5个队,每队8人。

  (2)我们教室有28张桌子,平均排成4排,每排7张桌子。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第1、2、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目的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 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3. 会读写除法算式。

  二、教学重点:

  1.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 教学难点:

  1.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

  (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平均分,那么老师想考考大家,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 份,每份有几根?现在请大家借助手中的小棒摆摆看。

  师:谁想把自己摆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觉得他说得怎样?

  生:很棒!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也想说一说?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也说得很棒,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生:齐读“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之前我们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你能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这件事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谁想说一说?

  生:12÷4=3

  师:从哪几个字让你想到用除法?

  生:平均分

  师:你的'意思是说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对吗?

  生:是的。

  师:对在数学上平均分可以用÷来解决。

  师: 谁认识这个符号“÷”?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视频介绍来历。

  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正式把“÷”作为除号。

  师:既然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那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就可以用12÷4=3来表示。

  师:12÷4=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

  师:12÷4=3你知道这个算式的意思吗?(12、4、3各表示什么?)

  生:说(略)

  师: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这个问题,可以用12÷4=

  师:发挥你的想象力还有哪些题目也可以用12÷4=表示的?

  生1:“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

  生2:“把12个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

  师:看来12÷4=3能表示的内容很多,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这些内容都能用这个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

  师: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三)、练习

  1、课本13页做一做1-2题(略)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9-28

初二数学下册教案12-12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11-0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1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0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1-04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