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5 08:39:5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只梅花鹿一只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通过一次比赛,他们知道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目的:

  一、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就是认识合作很重要的过程,懂得合作的必要性。

  二、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写7个字。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通过初读课文,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在详细解读中深入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并在读文中随文识字,认识新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巩固生字与新词,学会书写。分配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深入体会合作精神的.可贵与必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出示梅花鹿、金丝猴、小猫、公鸡的图片,逐个认识。

  2、说说这些动物都会什么?

  梅花鹿会(),金丝猴会(),小猫会(),公鸡会()。

  3、老师:这些动物的本领可真不小。其中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于是它们就进行了一场比赛。

  4、板书课题:比本领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把稳重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比本领的最后的结果怎样?

  2、按以上要求进行初读,师巡视。

  3、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摘苹果做成的)认生字。

  (2)小组接龙读课文,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大家说说比本领最后的结果怎样呢?

  三、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并画出梅花鹿和金丝猴的想法。

  (2)学生汇报:“梅花鹿想……”“金丝猴想……”

  2、老师:那真象它们想的那样吗?

  (1)同桌共同学习第二段,并讨论讨论:它们摘到果子了吗?为什么摘不到?

  (2)学生汇报:“没有。”“梅花鹿虽然跑得快,但是果树太高摘不到。”

  “金丝猴虽然会爬树,可它过不了河。”

  3、学习第三、四段。

  (1)老师范读第三段。

  (2)听了大象的话它们怎么想?怎么做呢?请生说说。

  (3)学生讨论发言。

  (4)读一读,第四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思想。

  (1)出示句子指名读:

  A 它俩一下子明白了。

  B 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2)考:它俩明白了什么?为什么笑了?

  (3)学生汇报……

  (4)老师小结……

  五、课后思考题:

  1、什么叫合作?举身边的例子说说。

  2、试着写一写自己和同伴合作完成的一件事。

  课后反思:

  上完这一课,本人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

  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课题时的设计,本人还是较为满意的。我认为学生一开始的学习兴趣真正被调动了。再者,学习生字时,采用摘苹果认生字活动,学生兴致极高。在学习整体课文时,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观点。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本人隐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在教学中,过与教带,不够放开。今后还得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你身边有与你交往较多,你又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现某个人吗?谈一谈你准备如何处理你的写作材料。

  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评点。

  2.作业:写一篇作文,记一个人,注意学习本篇课文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的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二、方法指导(投影显示)

  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三、讲爱心故事

  要求:

  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四、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五、小结

  1、热爱他人从热爱父母做起,父母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愁。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关心父母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生活中你做得怎么样?)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3、从“人”的写法来分析,“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扶持。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环境优越的人不该漠视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苦难和不幸,尤其不该漠视处于苦难和不幸中的儿童。(当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甚至是需要捐款的时候,你持什么样的态度?)

  4、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或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我们应尊重被同情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去爱他们。(请把目光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捡破烂的、耍把戏的……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妨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彼此心灵沟通。)

  六、拓展

  1.让每个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2.写作:

  (1)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

  (2)话题:博大的爱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能力目标:

  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1、漫画激趣法。

  2、复述法。

  3、品读鉴赏法。

  4、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聚洞旁,纷纷猜测,让我们随着星新一去看看究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星新一,1926年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制药公司经理,曾赴美留学,还创办了药科大学,担任过参议院议员。星新一的外祖母小金井喜美子是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的妹妹,有名的“明星派”“歌人(诗人)”,外祖父小金井良博士是日本解剖学和人类学的草创者。星新一幼年时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受他们的影响很深。星新一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的微型小说。他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1974年,日本新潮社出版了《星新一作品全集》,达18卷之多。截至1983年10月,星新一发表的作品已逾一千篇,堪称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他冲破了微型小说的篇幅限制,拓宽了微型小说的题材,特别擅长于科幻小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2、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科幻小说。

  3、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ěn)笑 牟(móu)取 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三幅漫画: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第二幅:有许多垃圾车开来。第三幅: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石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漫画,推测漫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踊跃发言。让我们听听星新一的介绍吧。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画出文中的生词和成语。教师强调一些词语:

  哂笑(shěn):讥笑。牟取(móu):非法谋取利益。

  3、学生熟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4、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学生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微型小说也不例外。复述时,宜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思路要清晰。

  (多媒体显示)

  教师总结:小说先渲染新发现的一个洞深不可测,后来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扔进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传来了,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飞来了。

  四、研读课文,探究小说的结尾,理解文章的深意

  1、提问: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提示: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的含意。

  明确: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2、再看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存在哪些疑点。

  如:

  (1)洞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有这样的“洞”吗?比喻什么?

  (2)文章真正要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环境保护问题)

  (3)那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洞”的认识有没有把问题解决了呢?

  ……

  3、组长把问题列举出来,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4、教师补充关键遗漏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如:(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明确:既表现和讽刺了人们的幻想,又用来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社会公害。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各抒己见:

  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是来自人类本身。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

  (3)、文章结尾,天上传来“喂——出来”及掉下来块石头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5、提问: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生1: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生2:谁制造祸害,祸害就会加在谁身上。

  生3:我想起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生4: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生5: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苦果。

  生6: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本性的多面性、复杂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得过且过、草率从事、盲目冲动……

  ……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即要保护环境,善待自然。

  五、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选五个成语组成一段话,要合情合理,通顺自然。

  2、展开合理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一二百字。

  (注意:用心揣摩课文写法,课文语言,尽量使续写如同出自作者之手。)

  附:板书设计

  喂——出来

  “洞”——人类地球

  “喂——出来”——首尾呼应,污染环境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

  警醒: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六、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节摇摆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2、思考并领悟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物质帮助之外,还应给予精神关怀这一道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作者:

  海因里希·伯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1985年逝世。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等。成名作《火车正点》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 (即“废墟文学”)的代表作。五六十年代,伯尔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阔,技巧也日趋姻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一声没吭》(1953)、《无主之家》(1954)、《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等。这些作品主要写西德战后 “经济奇迹”中的小人物的种种遭遇,其中《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在桥边》。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并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

  (三)重点研习:赏析细节

  (1)乱数

  思考:怎样乱数?为什么乱数?我想通过乱数表达什么?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 这个工作对我而言是枯燥、无聊、单调、空虚、灰暗的。

  我对这个工作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 会表现出厌倦。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我把厌倦看做无聊的一种形态,一种包含激情的无聊。(周国平)

  (2)不数:姑娘来的时候,和她同时过桥的人,我一个都没数。

  思考:为什么此时会不数?

  因为我心爱的姑娘此时过桥了,在单调、枯燥的工作中,姑娘的出现就像一泓清泉,冲淡“我”对毫无意义工作的不满,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这是主人公无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

  思考: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齐读这两段,感受我的心理。)

  小结:“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3)漏数:主任过来检查时,我把她一个人漏数了!

  思考:为什么这次我会数得如此认真?

  主任统计员的出现,这直接关系到我的生计问题。“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思考:为什么我数得如此认真,但还是把她给漏数了?

  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思考:姑娘是我的什么?

  毫无疑问,她是我追求的爱情,同时,她又不单单是爱情。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换另一个可爱的人,甚至动物,“我”也会这么做。

  思考:漏数有意义吗?作者想通过的漏数表达什么?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思考:漏数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我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这结果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的主色调还是比较明快的。

  (四)重点研习:理解摇摆

  1、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第三次摇摆在高潮部分,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小结: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甚至不会引发多少的同情与思考。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2、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1)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2)除此以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将眼光再次投向小说的.结局,谈谈它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a)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b) 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

  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c) 作者通过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小结: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说:

  打开课文,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仿佛把我们带入中生代时期,漫游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看,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看到这般景象,人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呢?是地球的突然变冷,使它们耐不住寒冷,还是行星的撞击破坏了它们的.食物链?是越来越多的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切断了恐龙的繁衍之根,还是流行的传染病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都是至今尚未揭开的谜团。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龙王国,在漫游中轻松愉快地朗读课文,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不久的将来,这些谜团可能会被正在捧书读本文的孩子们揭开。

  设计思路:

  1、本课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较多。除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记外,主要要把生活识字与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结合起来。如“遮住、偷吃、书籍、死亡、孵出”等都是二年级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词语。要通过反复朗读词语,认识词语中生字的读音和意义。“枯萎、尘埃、耐不住、庞大、哺乳、或者”等带有生字的词语不容易感悟,则需要学生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或者理解字义、词义,教师也可做一些简单的解释。

  2、本课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朗读课文时,重点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要在朗读中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学会积累并运用语言;同时能对书上的解释提出一些疑问,或者自己能提出别的猜想。

  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3、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展示恐龙模型,学生谈对恐龙的认识。

  2、欣赏课文插图。

  3、理解课题,认识“恐”字。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标出自然段,读通每句话,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并多读几遍,记住。

  2、以小组为单位做“生字拼词”游戏。

  3、各小组派代表领读词语。

  4、开火车认读词语。

  5、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耐不住、尘埃、枯萎、哺乳。

  (三)细读课文,积累语言

  1、学习第1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一听,看一看,说说自己了解到哪些知识?

  (学生说)

  (2)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子?(问句)你能读出问的语气吗?

  2、学习第2、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了解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4)认识省略号……,拓展思维。

  (5)语言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自己最赞同的一种恐龙灭绝的说法说出来。

  3、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投影出示最后一句话,学生齐读,谈感受。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激情升华

语文教案 篇6

  一、课标·教材·学情∕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一定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辩证统一的过程,教与学的主体应是相互依存和互为基础的,高中语文教案设计解读。整个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从本质是说,师生、生生之间的这种沟通、交流、合作的活动是一种主体交互的关系,更为确切地说是一种人格平等的主体和谐共生关系。

  语文新课标是课堂教学的总体导向,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落实的子目标,落实好语文的两大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扩大知识视野、提升文化品位、锻炼思维品质、夯实阅读积累的根基、强化交际表达能力、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培养个人审美情趣、丰富情感态度、稳固正确的思想观点或意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途径主要有:多体验生活;联系所需所想,设计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侧重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让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和途径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实际上是在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通过感悟体验语言美、书写艺术美、作品的形象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在主客观和物质精神两面的自觉审美意识,找到实虚中的真善美,培养成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合格人才。通过转变思维观念养成穷根问底的意识和习惯,了解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关注问题的结果,还要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时刻让课堂的教学的功能和目的持续有效。

  另外面对学生,教师应开发课程资源,让特长成为学生成长学习的延伸;面对教材,教师应有所教有所不教,内容的取舍很在程度上对课堂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学校,学科的必修与选修的巧妙结合,可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面对教学实际,可因校而异开设课程,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相信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实施教学才是最好的语文课程。因此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化选择相统一原则,构建开放、有效有序的语文新课程是课堂教学魅力的重要体现。

  学情的分析是实事求是课堂教学真理的体现,虽然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但学生是课堂教学目标和发展行动的最终指向,即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作为一个在课堂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综合的能动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避免须认真通过学生学习前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程序、学习深度、过程熟悉情况、方法运用效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尽可能以学生发展目标为导航,让学生做到课前对所学知识的搜集积累、加工整合,形成自我知识学习的条理化和系统性;课上对学习要求进行阐述性感受和艺术鉴赏;针对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有侧重有重点进行理性思考和领悟;课后在听说读写方面进行有选择的应用和拓展,能根据所学知识、方法,对常见的事实过程或语言文化现象进行发现和创新,敢于探异求新、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今作品,提出富有远见的看法和主张。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师、学生、教材媒介的三位一体。坚持从学生的身心成长出发,备学生、课标、教材和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各种潜能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教学目标的导航方面提出自我科学的导学设计。做到在认知领域使学生得到知识回忆,理解领会,情境运用,要素分析,条件交流、操作步骤、推导关系,内在证据和外在准则的比较评价。同时在情感领域使学生感觉现象、刺激注意、愿意接受,反应中默认、反应的意愿、反应中的满意感,价值的接受、偏好、信奉,价值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泛化心向或性格化。另外在动作技能领域使学生知觉与行动联系、身心定势、指导下的模仿到尝试、熟练后的习惯反应、复杂的外显反应、迁移性适应、创新性生成。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评价功能。只有如此,教学目标才能具体化为课时目标,实现一个课时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交瘁变化的预期效果。

  二、教学重、难、疑点∕特点、重点、难点∕兴奋点、弱点、盲点

  教案中的"三点",分别是从教师角度的精心设计的三个点:重点、难点、疑点;从教材把握角度的特点、重点、难点;从学情洞察角度的兴奋点、弱点、盲点,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设计解读》。可以说三个角度的三个点缺一不可,明确了"三个点"是课堂教学高效的体现,也是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是教师精于备课巧于取舍高效讲解的体现。

  三、走向高考

  高考考试大纲的知识点考查其实是对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内容作了一个非常的规范和明确。作为教师不仅要明确知识点考查的形式和内容,还要在每节课堂内外对其渗透和落实。做到有重点引导,有难点解释,有疑点化解,准确把握学习认知面上的点。时刻从知识点方面积累、整合、迁移、运用、总结。

  四、教法建议/教具准备/课时安排

  教法建议主要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参考建议,依据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探究的六种能力和语文听、说、读、写的四大功能,可将教学方法划分如下:

  (1)呈现方法(感知):口述法(叙述、谈话、讲演、讲授、讲读)、直观法(图示、演示、示范、参观法)、操作法(实验、练习、劳动、讨论法、研究法、指导法、模仿、发现法、设计实践法)

  (2)逻辑的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总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法、新旧联系法、正反比较法

  ★激发和形成动机方法

  (3)激趣法:游戏教学讨论、创设道德体验情境、创设认识新奇情境

  (4)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说明学习意义、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练习、学习的奖励、对学习缺陷的责备

  ★教学中检查和自我检查方法

  (5)口头检查的方法

  个别提问、面向全班提问、口头考查、口试程序性提问

  (6)书面教学的方法

  书面测验作业、书面考查、程序性的书面作业

  (7)学生自我检查

  回顾法、总结法、课堂笔记梳理、理解识记。

  (8)师生评鉴活动方法

  激励法、陶冶法、欣赏法、检查法、评价法

  ★教学中师生交往活动方法:个别指导法、小组讨论法、班级讨论法、同伴合作法、师生对话法、一问一答补充(点评)。

  总之教法是灵活多样,符合授课内容要求,能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为最佳。

  教具准备是对课堂教学环境条件提出的要求,其中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信息(传递、接受的有效性);教学的心理环境: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教师与学生、教师环境卫生、心理因素即情境),人际关系(良好、民主的伙伴关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有效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形成群体互动的良好生生关系。总之让教学环境发挥导向、凝聚、陶冶、激励、健康、养育功能。课堂上倾向于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较熟练地制作各种教学课件;教学手段直观,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板书简要工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过程/自主·自悟·自得

  1、教学内容严谨、科学适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明确,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基本教学模式是:定向(预习)→自主学习→师生讨论→师生答疑(教师指导)→自测拓展→自结(课堂小结);学生学习模式为预习(找重点疑难点)→会听课(懂取舍)→发言(多思考)→交流(多合作)→复习(在平时纠正巩固)→总结(巧归纳)→找差距(重错题)→有计划(能坚持)→做方案(定理想)。

  根据课型和教学侧重点对其各环节作相应的取舍,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时刻铭记结构决定质量,规范课堂寻找简约实效,让呈现富于情绪感染;让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并列前行;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整体把握中注重局部强化;善于运用教学策略辅助帮助结论的提供;杜绝加课增效,课内无实效;避免华丽包装下效率重心偏移。

  3、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没有满堂灌。一个好教师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演绎,而不是过分地自得其乐。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应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得到体现。

  4、教师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强,对突发情况能作出及时、恰当的处理;教师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有创意,评价反馈及时有效。

  5、教师教学思路清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根据教学要求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评价,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

  6、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具体的学法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语文的能力。

  本环节更多是强调自主性学习,从基础性积累整合到感受性阅读进而领悟性研究发现。

  这一切都是课堂有效展开和优势互补的前奏,学生也最容易从这一环节中发现自身学习的重难疑点,也为课堂不适应性的全面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取舍保驾护航,真正实现教的高效向学的实效转变。

  (二)深化·拓展·延伸

  深化是合作讨论的进一步归纳与明确,并从归纳和确定性过程中进行方法点拨,让学生找到深化的理由和规律,为其拓展延伸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拓展是开拓课堂教学内容有限性的途径,通过外在知识内容的引入分析解构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找到思考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扩大知识面,真正意义上实现大语文观。

  延伸是语文学科的知识宽广度的要求,只有联系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语文运用实践,才能让语文具备生存空间和活力。仅仅追求知识而不注重实际用途使语文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

  1、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去哪儿玩?

  2、指名2~3位学生反馈,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去这些地方的理由?

  3、是呀,好玩的地方有很多,黄山不乏是个好去处。黄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特别是黄山的奇石,更是令人赞不绝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去领略一下黄山的美景吧!

  二、感知

  1、媒体出示配音朗读课件。

  (学生初步领略黄山的奇观。)

  刚才我们跟导游走了一趟黄山,你们感觉美不美。

  (生:美。)

  想不想细细欣赏,让我们来读书吧!

  2、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很喜欢、很奇特的石头,读给别人分享。

  3、反馈:

  指名学生读认为最喜欢的段落,并及时校正字音,了解字义。

  (尤其、奇形怪状等。)

  三、品文

  我们一起欣赏了这些奇特的石头,同学们能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说出来呢?

  1、讨论:

  选择你最喜欢的'石头,说说这块石头奇在哪里?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

  指名交流,随机教学相应的段落,并适时打出四大奇石的图片和字幕。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3、渗透学习提示:

  ⑴ 作者写奇石是一块一块写的,还是怎样安排的?

  ⑵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何为并列关系的句子。

  ⑶ 两块奇石之间用哪个句子连接起来?

  ⑷ 两块奇石调换写作顺序,行不行,读课文第2段后说一说。

  ⑸ 反馈:

  仙人指路也很有趣的连接句应去掉,变成猴子观海也很有趣!

  ⑹ 扩展:

  谁能根据这些奇石的特点,说说还可以换上哪些连接词?

  4、迁移:

  选择你喜欢的连接词,说说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这两块奇石。

  5、积累:

  我们细细欣赏了这些奇石,能不能把它们记下来,随机打出奇石图片,让学生试背自己喜欢的奇石段。

  四、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导游一路欣赏了黄山的奇景,特别是几块奇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我们欣赏到此,下次我们还要再细细欣赏黄山的奇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4-24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1